字級大小:

A-

A

A+

p176 生活上的兩大問題

每個人的生活離開不了衣食,衣食是我們人生生活上的兩大問題。

世界上的人們奔波勞碌,除了少數人有著其他企圖外,哪一個人能說不是為了衣食的問題?假若他的衣食沒有解決,他又何至有其他的企圖?

人之所以服務國家,服務社會,首先還是為了衣和食的打算,人與人之間的爭鬥,歸根結底也離不了衣食的問題。

世間上富人與窮人的識別,也是從衣食上著眼。所謂富人,不過穿的是綾羅緞帛的耀目新衣,吃的是珍饈百味的上等食品,假若除了這些衣食上的享受,他不也是和窮人一樣?

世界上困擾得人終日不安的也是衣和食。多少人沉淪在衣食的欲海中無法自拔;多少人為了衣食不能解決,而終生鬱鬱寡歡,毫無樂趣。我們不客氣的說:這些人都不懂得人生生命的真諦!

你看:那些人一生寶貴的生命,大半是在謀取衣食中悄悄度過,然而這也許是很遺憾的事:當你的衣食問題解決了的時候,在你的生命上並不曾為你帶來幸福和快樂,因為物質的享受,永不會填滿了精神上的空虛!相反的,而你的精神得到解脫,物質上即使到了再苦的時候,你也會照常感到自在!歷史上偉大的人物,有的是先例;你如不信,請聽我一一道來:

先從衣的方面說起

說起穿的衣服來,各式各樣,形形色色,可惜我沒有開設過衣店,也沒有學過裁縫,不知道衣服式樣的種類。但我的眼睛不瞎,耳朵不聾,我聽說過那些時髦的女郎到服裝店裡訂製新裝,當裁縫還沒有把衣做好,據說式樣就嫌過了時了!你看,穿衣的日新月異,真夠駭人聽聞!

衣服都是新的好,喜新厭舊,本是人的常情。而且那些愛穿新衣的人,都懂得「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的哲學,他們有了這套理論,都忙著爭相打扮,醉心裝飾,以便穿起美麗的衣服來更使自己漂亮,贏取別人對自己的羨慕,滿足那愛虛榮的念頭。其實,那些五顏六色穿得像是花蛇似的服裝,在一個頭腦冷靜,理智清楚的人的眼中看來,並不能遮蔽他們的本來面目!

我們對一些藏有衣服幾箱的人並不羨慕,他們雖然一年四季的衣服不同,早晚的衣服各異,時紅時綠,時長時短,但我們從當前克難的國策上來看,只覺得這些「金玉其外」的仕女們是一種無謂的浪費。對他們真正的人格美,並不曾有補分毫。

我們對一些衣飾不美的人也並不輕視,他們雖然終年都是穿了簡單的粗布衣裳,甚至一連幾個月都是這一套,但我們從真美的方面去看這些冰清玉潔的人的高尚風度,並不曾減少了他們人格的一釐。

我有一次見到一位高貴的太太,他穿了一套極其普通的服裝到一個集會場所裡去,一些人還是照樣對他敬慕、歡呼!並不曾因穿了普通的衣服而遭人輕視。而那些穿了最華麗衣服的人,除了多惹人看幾眼外,反而顯得俗氣,這道理是極其明顯。

很多文藝的作家們,寫文章形容到鄉村女郎的時候,都喜歡用樸素的字眼,意思就是說鄉村女郎沒有穿闊氣華麗的衣服。在我看來,樸素兩個字比起華麗來,不知高雅得多少。尤其我們見到都市上的男女,西裝旗袍,一天幾套,帶給我們的除了肉麻的感覺外,不覺對自然樸素生起了無比的嚮往。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新豔的衣裝對有些人的誘惑是有相當的魔力;夫婦的結合,有些人把衣列入談判的條件之一;甚至齊宣王用「妻子衣服麗都」的話來誘惑顏處士向他低頭,曹孟德也曾用過新戰袍來奪取關雲長的英雄歡心,幸而這處士與英雄不是等閒人物,不然,豈不也做了衣服的俘虜!

學佛的出家人對衣的這一方面看得最為解脫,古代的僧伽,三衣一具隨身,什麼衣的問題都解決了。他們穿了什麼「糞掃衣」,「破衲襖」照常的並沒有空過他們有價值的人生。即連今日的出家人,也都是穿了灰黑色的「染汙衣」,比起那些紅男綠女,他們簡易淡泊得多了,雖然如此,他們還不是照常被人尊為「僧寶」嗎?

弘一大師是一個所謂風流才子的藝術家而出家的,他的一套破舊的衣服不知穿了好多年,他的朋友夏丏尊先生見到了,要做一套新的僧裝送給他,他說:「不!我這套衣服還很好,還可以再穿一個時期。」後來,夏丏尊先生為了仰慕他清高的人格,把此事特地做了一篇文章紀念他。

中外都很風行的《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先生,他主張衣食應當儉省而又雅致清潔,儉省的辦法就是「就事論事」,譬如衣服破了的時候,要拆東補西,要收拾得整齊清潔,顏色要用深的,免得容易沾染上髒印子,既可以出門會客,又可以適宜於平時在家裡穿,這才是穿衣服的最好哲學!

《釋名‧釋衣服》云:「衣,人所依於庇寒暑也。」那麼,為什麼一定要求「金裝玉裹」呢?

次從食的方面說起

食,是滋養人生命的泉源,是人的大欲之一,前時台灣新店有位廣欽和尚,雖然有二十多年不吃煙火之食,但他還是要吃香蕉水果之類的東西,終免不了是食。食,誰要是少了它,他將無法活在這個世界上,幾年前的「楊妹」,不過是一個大騙子的女人罷了。食既是如此重要,當然是人生最重要的要素了。

現在的飲食名稱之多,真是不勝枚舉,除了中餐西餐之外,近年來又有什麼雞尾酒會的名稱。山珍海味,酒池肉林,除去小說上說的鳳心龍肝現在人無法吃到以外,人們天天都想著吃新奇的東西。

新奇的食品是不是真有味道呢?這是很不準確的。好比說,普通人每天吃的青菜豆腐飯,當然是不如那名門巨戶吃得好,但你若問一聲那些你認為吃得好的人,他們的回答一定叫你失望,因為他們並不對每天吃的東西感覺有味道。

這是有事實證明的:我們常常看到那些闊老闆、闊太太,還有他們的少爺和小姐,總是鬧著菜味不佳,時常不是罵僕婦就是換廚子,他們不知道自己老是每天吃閒食,吃水果,肚子整天是飽飽的,飽肚子任你吃什麼東西也是無味道。戰國時的顏躅說:「菜羹菽黍、差飢而食,其味與八珍等;而既飽之餘,芻豢滿前,唯恐其不持去也。」因此,他拿出了一套飲食節約的方法:「晚食以當肉」,這確是一個處貧的好辦法。

清朝的大儒唐甄說:「王公之家,一宴之味,費上農一歲之獲,猶食之而不甘;吳西之民,非凶歲麥粥,雜以麥稈之灰,無食者見之,以為是天下之美味也。」從此可知,天下的口味,都是隨環境而轉移,口味並沒有一定標準。

我們對於那些一食費萬金無下箸處的人,深深痛心疾首!因為他們在那裡「朱門酒肉臭」,而今日多少同胞無衣無食,雖然沒有到「路有凍死骨」的程度,但至少在飢餓線上掙扎的同胞還是很多。因為飲食的不平,造成人與人之間種種的仇視、瞋恨、戰爭!西方人不是常常說嗎:「世上的戰爭,完全為了麵包問題!」我想這確是一針見血的話!

為了消除戰爭,唯有從食的好壞問題中,想出辦法才好。

佛教大叢林中的僧侶生活,早上豆腐渣,晚上雪花菜,中午的菜即或有幾樣,也都是合起來燒它一個「羅漢菜」,既節省人工,又少了很多財力,菜味之佳,不亞六碗八碟。假若全中國人甚至全世界人都來效仿這種佛教生活,保證世間上貧富貴賤就沒有那麼懸殊!

古代出家僧侶的生活,真是簡單得出人意外,他們拋棄了一切財富,實行托缽乞食的生活,所謂「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安貧樂道的精神,願天下的富翁,都來藉他作為龜鑑!

孔子的大弟子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這種愛道不憂貧的樂天知命的行為,多麼令人敬佩!

宋朝的蘇軾題自勉語說:「東坡居士,自今以往,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客者三之,可損不可增。有召我者以此告知:一曰安分以養福,二曰寬胃以養氣,三曰省費以養廉。」這幾句話,今人應該熟讀深思,共同來過這種知足的生活,世間上再沒有吃不下與吃不飽的人!

佛教徒對於食的問題處理得最為合理,他們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規條,每餐吃飯的時候他們都存五種觀想,並發三願,齋堂(飯廳)的當中有幅對聯,上聯是「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其實,今日凡是取之於民的,誰不該來想一下:「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銘言!

四十一年(一九五二)七月於新竹

一九五二年八月一日刊於《人生》第四卷第八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