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54 提倡復興佛教藝術

佛教藝術包含有文、戲、樂這三方面,彼此是相互關聯而發達的。為了宣揚佛教,將文字美化給人欣賞,將戲劇編成歌舞表演,將偈子譜成樂曲唱頌等。以這樣的綜合藝術,弘揚佛法的第一人是馬鳴菩薩。

馬鳴菩薩是佛傳藝術化、詩歌化的聖者。他的著作《佛所行讚》二十八章,是佛傳讚偈美化最好的巨著。這部巨著至今還存在於藏經中。馬鳴菩薩不但是佛教詩歌的創始者,也是佛教戲曲的開創者,他的大作《賴吒惒羅》的腳本,就是自己譜曲、自己上舞台、自己演奏,到處巡遊宣傳,弘揚佛教。還有〈孫陀羅難陀〉的詩篇,以及近代在中亞發現的兩篇戲曲,一名《舍利弗戲曲》,二名《莊嚴儀軌》,都是他的大作。他實在是綜合藝術家的第一人。《事師法五十頌》、《一百五十讚佛頌》、《犍梵讚》,也都是馬鳴菩薩將佛理藝術化的著作。

馬鳴菩薩之外,還有伐致呵利,也是一位文典的大學者,抒情詩的創作家。戲劇方面的戲曲家戒日王,編輯了乘雲菩薩以身代龍的歌詠,合上管絃,獎勵人民作樂、舞蹈,其《龍王之喜》的戲劇,曾經風靡了一時。另有東印度月宮大士作〈毗輸安咀羅太子〉的歌詞,人人皆能舞詠,傳遍五天竺。月宮大士的詩劇,現今尚在緬甸時常上演。

佛教要想在今日新時代中發展,不但古代的佛教藝術要復興,而且更要發揚。佛教藝術中的音樂,是印度阿利安民族移往印度以來,就非常發達。印度最古的聖典《梨俱吠陀》,就是古典音樂化的代表。在當時的印度,祭與樂是不可分離的共同體。後來佛陀的戒律中,雖然禁止個人耽溺於音樂歌舞中,然而佛陀並未說音樂歌舞不能弘宣佛法。

我們若能閱讀梵文《摩訶婆羅多》戰爭的史詩、《羅摩王子》(即《羅摩衍那》)冒險的史詩等,這些都是用梵文寫成的詩體,它們是印度文化的基礎,對印度文學、宗教發展有巨大的影響。印度人就將此唱頌成一種音樂,傳入我國的梵唄就是梵文經典的音調(音聲作佛事)。古代如此,今日佛教更應該如此。

中國唐朝時代,適逢日本天平七年(佛曆一二二○年),遣唐使乘船回日本時,南天竺的菩提僊那,與林邑國人(越南)佛哲,兩人一同跟隨到日本。這二人都是善於音樂的高僧,在日本教梵語、授音樂,菩提僊那選歌詞、佛哲選樂譜,一同宣揚印度舞,這被稱為「林邑樂」,已列入日本的樂部。那時日本奈良舉行「大佛開眠供養會」,佛哲選唱「萬秋」的大音樂,菩提僊那率大安寺的大樂隊演奏歌舞。特別為其作曲〈萬秋樂〉、〈慈尊萬秋〉,而佛哲親自指揮演奏,都有非常的盛況!其所傳「林邑八樂」是:一、菩薩舞;二、迦陵舞;三、案摩舞;四、陪臚破陣舞;五、羅龍王入陣舞;六、胡飲酒;七、拔頭舞;八、萬秋樂,直到現在還保存於日本宮中。

其中,拔頭舞現在還是日本的宮廷舞,當中有一種形式稱番舞,依音樂類型分左舞、右舞。先由左邊出來舞、次由右邊出來舞、爾後一齊合舞。迦陵舞則是迦陵頻伽鳥的鳥羽踊,好像飛鳥一樣的番舞,在佛教舞蹈中頗負盛名,誰說佛教不能舞蹈?秦王破陣舞和娑迦羅龍王入陣舞(一名娑迦羅龍班舞) ,都是最有名的舞蹈。陪臚破陣舞,陪臚是天踊,稱太平樂舞曲的番舞;陪臚(梵語:Bhairava)是狂暴天的意思,色界中稱為自在天。與它相似的為案摩舞,案摩是神母的意思,即自在天妃,是自在天舞,乃自在天妃自己想要踊的舞蹈,其中的二種番舞。

佛哲一面整理日本固有的音樂,加上以印度傳來的舞樂為教授的材料,所以那時稱被稱為「印度樂」或「林邑樂」。其不但盛行在佛教的儀式中,宮廷中的各項儀式典禮,以及民間的婚喪喜慶都用這個音樂。菩薩舞是吠參多羅太子(布施太子)以一切施來作曲的,是現在緬甸還盛行的佛教戲曲。

世界音樂史上,如佛哲那樣持有永遠的大音樂創作家還不多例。如此的佛教藝術,在文藝上、戲曲上、音樂上,都在古代就有崇高的發展,推動國民文化的進步,占有特殊藝術的最高位置。現在看來好像都是過去了!而現代的文藝、戲曲、音樂,都由西洋的藝術霸占了。這時我以為養成佛教藝術的新機運是很困難,要非常的獎勵才成!所以各佛教徒都要負起佛教藝術復興的責任,努力再將佛教藝術全盛的時代發揚出來!

我們中國佛教最偉大的藝術是雕刻,曾聞名全世界的。我們現在非但不能再有新創作,即便保存的力量也都微弱了,你說,這怎不令人痛心!

一九五三年九月十日刊於《人生》第五卷第九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