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84 看《目蓮救母》以後
「不往歌舞觀聽」,一個忙於了生死的道學家,當然是應該遵守這條戒律的;一個做弘揚佛法的工作者,我以為是可以方便的。因為他需要很多知識來做為弘法的工具。
很早就聽人喊過這個口號,說「佛教需要電影化」,這是很對的。時代一天天進步,科學一天天發達,二十世紀的佛法,怎能不用科學來做弘化的工具呢?
基於上面的原因,有一天下午,我到大中華戲院去看了一場電影。
電影的內容是以佛教為對象,片名叫做《目蓮救母》。劇情當然是片商為了賣座而編的,我是一個佛教徒,看過了這部片子,覺得這部片子,有不少地方能表現出佛教的教理和精神,但也有很多地方和佛教的事實不符,因而提起了我寫這篇「影評」的興趣。
先把這部片子的故事大概說一下:
有一個姓傅的善人全家茹素戒殺,夫人劉氏,公子目蓮,因為信佛的關係,常常到廟中齋僧供佛,但因僧人太多,往往為了傅善人供養的饅頭不夠,而搶奪爭鬥,甚至相打相罵。有一天傅善人對天祝禱發願時,因感受風寒,染病而亡。傅太太因此懷恨在心,以為菩薩不保佑善人,所以發誓再也不信仰佛,開始破齋吃肉,把兒子打發出去經商後,殺狗肉做成饅頭到廟中放賑,致遭天譴。病中每見狗來索命,結果一命嗚呼。目蓮在外經商,因為不精於生意經,將本錢沿途修建公益,直到金盡而返,目蓮知母破戒,汙及佛門,乃發願懺悔,出家為僧,替母超度。釋迦牟尼佛恐其意志不堅,命觀音大士化身前往探試,結果見其意志堅定。出家後,到地獄中救母,見母已輪迴狗道中,將狗帶回見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用指點化,使犬變母,母子相見,悲喜交集,至此劇終。
這部片子,是以佛教《盂蘭盆經》目蓮救母的故事融合民間傳說而編的,所以裡面錯誤百出,好多地方與事實不符:
一、這部片子的故事,是發生在釋迦牟尼佛時代的印度,戲中的演員應該著印度服裝(如現在袈裟),而這部片子,無論僧俗演員,皆著中國漢服,與印度本地風光不同。
二、僧眾爭奪齋供饅頭相罵,竟遭施賑人員鞭打,這把出家人描寫得乞丐都不如,遍查印度中國古時歷史,並無此種情形。
三、目蓮救的母親,死墮餓鬼道中,不是墮在畜生道中為狗類。
四、誤把目蓮認為就是大願地藏王菩薩。
此外,我們再來談談這部片子的演技與結構都不能盡如理想的地方:
目蓮的父親傅善人,對天祝禱遇雨染病亡身,這的確是給觀眾看了有菩薩不保佑善人的感覺。這應該要把佛教的「過去因」及「往昔所造諸惡業」的道理,用一兩個鏡頭表示一下,觀眾自然就會明白到因果報應是絲毫不爽了。而且,在佛史上講,目蓮的父親死後,已得度成為地藏王菩薩的侍者,民間也有傅善人死後做「土地公公」的傳說,於此竟無一點敘述,而且以後就沒有傅善人的描述,著實令人有「有始無終」之感。
片中演的地獄情況,也令人有不夠真實的感覺,我們也不必以佛經中那麼多的地獄來說了,就拿一般人所知道的傳說,地獄中有十殿閻羅王,有牛頭馬面,有夜叉小鬼,有刀山油鍋,因為片子既然是以「賞善罰惡」做背景的,對於地獄就要演得逼真才行。而此片中的地獄,既無牛頭馬面,又無夜叉小鬼,只用了兩個小姑娘化裝得不像小鬼來處罰罪人,使人有「陰府也不過如此」的想法。聽人說「貍貓換太子」的一片中,包公夜審郭槐,所假飾的地獄也比這片子逼真得多了。
釋迦牟尼佛說法,有常隨眾弟子千二百五十五人,再把菩薩弟子及天龍八部加起來那就更多了。而這部片子,在演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候,弟子只有寥寥落落的三、五人,場面不夠偉大。不能把釋迦牟尼佛說法的精神和情形,全部刻劃出來,令人有美中不足之感。飾演釋迦牟尼佛的演員坐在座位上的時候,彎腰曲背,也令人覺得不夠莊嚴。不能將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道容德貌表現出來。既演佛教故事,卻無法使人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多麼的偉大,寧非可惜?
目蓮的母親既墮入地獄,又變成了狗,怎麼這狗子在森林之中又遭遇了獵人的圍捕。而目蓮是在地獄中尋母的,人間、地獄,沒有明顯的分界,用人間的森林來做地獄的布景,這地獄的環境顯得是過於優美了。
關於片中的音樂,配合得也不好。佛教的音樂,莊嚴肅穆,因為梵唄好比海潮的濤聲,大概這錄音員的手段並不高明,連敲打的木魚聲都錄走了樣。而且在開始時,爐香讚以後三稱香雲蓋,把時間拉得過長,使觀眾除聽到哼哼哈哈的聲音外,五、六分鐘之久的時間,還不知是在做什麼?
不容否認的,這部片子也有他很多的優點:
片子的主旨是敘說因果報應,並且勸人要行孝道。在這個時代裡,因果報應已被譏為迷信,孝順父母也被視為陳舊迂腐,而能出現這部糾正社會,改正人心的教育片子,確是很難得的。雖然片中對「善有善報」沒有說得詳盡,但「惡有惡報」是說得夠警惕人心的了。
目蓮(即是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大目犍連尊者)是一位孝子,也是一位大慈善家,他不顧自己的危險,進入地獄救出了母親,這種孝心,足能感動天地。今日芸芸眾生,有幾人具有目蓮的精神呢?他把名利看為身外之物,視富貴如浮雲,他對於救災救難和修橋鋪路,無不盡力施助。他寧願和拉車的馬同行,也不願坐到馬拉的車子上去,這種仁慈的心腸,實在值得我們敬仰。
可惜我還是由於少看電影的關係,所謂一些電影明星的大名我知道得太少,但我知道飾演目蓮的這位演員,在演技的表情上講,他演得算是最好了。
我猜想,這部片子在拍攝的時候,一定沒有請過佛教法師的指點。假若能請佛教法師參與其事,把有些情節稍為更動一下,合乎真正「目蓮救母」的故事,這部片子的成功,也許不止如此哩。
聽說以前台北和台中方面,有的佛教寺廟做法會的時候,都曾放映過這部片子。看過這部片子的佛教徒一定很多,我恐怕他們會以訛傳訛,因此很興奮的來寫這篇影評。
我又聽說《觀音得道》──又名「妙善公主」,是一部以佛教為題材的影片,是敘述觀音菩薩怎樣出家,怎樣成道的故事,遺憾的是我還沒有看過,希望看過此片的朋友們,對《觀音得道》也寫一篇影評才好。
親愛的佛教同胞們,今天開大座講一卷經,不要一文錢,聽的人並不怎樣多,而要花錢買票的電影院,卻是天天高朋滿座,場場擁擠不堪。這是說明人心的需要,「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我們為什麼不來方便方便呢?我們為什麼不來提倡「佛教需電影化」呢?
我們大家常說,要把佛法搬入社會每個階層,難道我們只躲在大殿上拜佛誦經,藏在寺廟中忙著自了髒,人們就能了解佛法了嗎?佛法就能推進每個社會去了嗎?請我們的同胞們放開眼睛來看看這是一個什麼時代了!
假若,我們能把佛教那些藏經中的故事搬上銀幕,我們能把釋迦牟尼佛度眾生的精神,以及歷史上高僧大德們救人救世的行為用電影來宣揚,使人們再來認識佛教,還怕佛教不能復興嗎?
寫在十一月三十日看過此片以後的十一點鐘
一九五一年一月十日刊於《人生》第四卷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