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6 佛光山開山的故事

一九六七年五月十六日,

佛光山開山奠基典禮,

信徒說:「師父,

怎麼選這個地方建道場?

這是個連鬼都不到的地方!」

我說:「鬼不來不要緊,

只要佛來就好了!」

有人說:「這是鳥雀都不來的地方,

哪裡人可以來居住呢?」

我說:「西方極樂世界,

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出和雅音,

不是有諸上善人嗎?」

又有人說:「貧瘠的山溝,

沒有水,如何生活?」

我說:「西來泉涓涓,

我們來了,法水更加流長。」

他說:「交通這麼不便,

這種荒山野外,就是建寺,

哪有什麼信徒朝拜?」

我說:

「以後,不一定這就是大高雄的中心。」

大家問:

「今後,要叫它什麼山呢?」

我回答:

「在台灣,就叫它『佛光山』吧!」

就這樣,

佛光山開山了。

從此,

推土機,

穿梭不斷的為山溝填土;

開山機,

來去不斷的挖土平地;

鐵牛車運磚運瓦,

混凝土的水泥車,

不停的從東山到西山,

不斷的從山下到山上;

東方佛教學院(一九六八)完成了,

西方的佛光精舍(一九七六)也建成了;

大悲殿(一九七一)、大智殿(一九七五),

遙遙相對,

散發著智慧和慈悲。

地藏殿(一九八三)在山下,

普賢殿(一九八五)在山上,

一個在山下,

一個在山上,

四大菩薩的殿堂,

就像四大名山一樣。

山門口的彌勒佛(一九七一),

好多部的吊車吊不動;

別寺的地藏王,

經過山前就不肯走,

只得請他留下來,

萬千的信徒,

因此增加了信仰的力量。

放生池(一九七一)的堤壩給洪水沖走,

一次、二次、三次 ……

叢林學院的學子,

不管它多少次,

倒塌了,再重建,

最後終於完成了。

東山坍方了,

西山的泥土流失了,

第八軍團的軍工,

一天、一天、又一天,

參加了復原的工程!

為了表現叢林十方,

不二門(一九七一)雄踞在五山的中央,

東山的旭日升起,

西山的夕陽西下,

升起的,未曾升,

西下的,也未曾下;

這是生死不二,

這是東西不二,

這是理事不二,

這是行解不二啊!

東邊有深溝,

西面有窪地,

兩邊溝渠怎麼辦?

那不是地獄,

那不是閻王,

那是法界,

那是《阿彌陀經》的淨土洞窟(一九八一)啊!

靈山勝境(一九七一),

朝山者如鯽;

頭山門(一九七一)前,

提醒著:

「問一聲汝今哪裡去,

 望三思何日君再來?」

我們希望大家「回頭是岸」。

佛教學院院舍落成了,

山頂上的「大海之水」(一九六八),

可以灌溉了;

連周遭的果農都說,

雨水,落在我們的地上,

道路,開在我們的路旁;

苦了我們,

從此買地,

必須費上很多的淨財資糧。

感謝《玉琳國師》的出版,

購買佛光山的土地;

感謝觀世音菩薩,

自己化身千百億,

建設了大悲殿堂。

東山的龍頭上,

接引大佛(一九七五)巍峨高聳,

開光時,我曾說:

「採高屏之沙石,取西來之泉水,

 集全台之人力,建最高之大佛。」

可敬的大佛,

經常自己出外化緣,

修建自己的真身。

感謝佛陀,

還有東方的藥師如來,

西方的阿彌陀佛,

成就了

「兜率娑婆,去來不動金剛座;

 琉璃安養,左右同尊大法王。」

一九八二年,

大雄寶殿完成了。

自此,佛光山上,

早晨,一○八聲鐘響,

晚間,風調雨順的鼓聲咚咚。

後山的鳳梨園、

四周的荔枝樹,

經年累月,花果飄香。

到這個時候,

佛光山的第二期工程完成了。

有人說,

佛光山像一朵蘭花瓣的山;

也有人說,

佛光山是如來佛的五指山;

更有人說,

佛光山像五台山;

不二門前不是一台嗎?

靈山勝境不是二台嗎?

朝山會舘(一九七三)廣場是三台,

大雄寶殿成佛大道是四台,

如來殿(一九九四)的丹墀不就是五台嗎?

是五指山,

也是五台山,

更像蘭花瓣的佛光山。

你看,

東山第一蘭花瓣,

比丘書聲朗朗;

中間這一瓣,

善男信女朝山集合的地方;

過了寶橋(一九七一),

就是今日的叢林書坊,

萬千佛子,

都從這裡走向世界各方。

夾在第五、第四瓣的丘陵,

躲藏在高大樹林間,

有普門中學(一九七七)的青少年,

育幼院(一九七五)的兒童在那裡成長;

還有老人居住的精舍(一九七六),

高高的建在峨嵋金頂上,

那就是清淨的第五蘭花瓣。

五指山?五台山?蘭花山?

其實通通都是佛光山。

《彌陀經》的極樂淨土,

不是在紙上,

就在佛光山的中央。

山門前,高屏溪,

流水奔向了大海,

有人說,

錢財都往外流,

我說,

法財之水,

本來就應該奔流四方,

讓佛法走向世界五大洲放光!

鐘樓、鼓樓,

雄峙在大雄寶殿的左右兩旁;

高聳的雲居樓,

是居士聽經聞法的地方,

也是用餐滋養色身的齋堂。

有人問:

佛光山的建設經費從哪裡來?

其實,佛光山的帳簿和因果,

都掛在雲居樓(一九九八)、如來殿的牆壁上。

在菩提路中央,

不是看到「選佛場」(一九九六)?

東邊有七重欄楯、七重行樹,

右邊隔了美術館(一九八八),

就是四眾弟子修持的禪淨法堂(一九九一)。

如來殿的後方,

原來藏著花園廣場,

再往前走,

八十米寬的佛光大道,

把佛光山和佛陀紀念館(二○一一)

 連成一座道場;

中間的聖賢紀念堂(藏經樓),

可以領導左右兩方;

那台灣欒木,

已高入雲彩之上,

只要向前走幾步,

就可以看見一○八米的金銅佛光大佛

 在虛空中放光。

佛陀紀念館與佛光山兩相遙望,

任你走訪哪一端,

都能示教利喜,

都能法喜充滿。

聽經聞法,禪房安單,

酥酡妙味,千奇百樣,

在每個佛光人的心上,

這裡是大眾安頓身心的地方。

從購地開山以來,

南北信徒、海內外七眾弟子,

不但人來人往、雲集朝山;

還有媽祖、王爺許多神明,

都是祂們聚會的地方;

人能拜佛,

神明為什麼不能拜佛呢?

這是大家共同認知的思想。

佛光山,

你不要看硬體的建築,

要看內在的文化發光;

你不但要看殿堂輝煌,

更要知道他們的教育書香。

大家要知道,

這裡是人間佛教選佛場,

僧伽千二百五十人聚,

博碩士應化在四方,

百千萬的僧信四眾,

以文化弘揚佛法,

以教育培養人才,

以慈善福利社會,

以共修淨化人心,

三好、四給、五和等,

都是佛光山的宗旨和榜樣。

你聽:「佛光山上,殿宇輝煌。」

你聽:「佛光山上,聖賢流芳 ……」

要讓佛法

從此在人間宣揚。

這就是

佛光山開山的故事。

二○一三年三月十一日

於佛光山開山寮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