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50 附錄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要



星雲大師編講

甲、解釋經題

(1)般若──智慧

般若與智慧有什麼不同?

般若──意義深遠,人聞則生殷重之心。

智慧──含義膚淺,有邪正之分。



般若為什麼不譯為智慧?



般若有幾種不同?



般若有什應用?

般若是最高的智慧,內容深細難了,由般若最高的智慧,才能親證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

真理的條件:

1本來如此

2必然如此

3普遍如此

宇宙人生的真理,佛陀說有三種:



(2)波羅蜜多

何謂波羅蜜多?

就是本經中「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的意義和方法。



波羅:譯為彼岸。蜜:譯為「到」,合中國文法,應意譯為「到彼岸」。即是說,有一種方法可以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多」是語助詞,相當中國文言中的「矣」,白話文中的「了」。離生死的此岸到解脫涅槃彼岸的方法就是波羅蜜多。

波羅蜜多有幾種?



心的種類:

心──草木心、肉團心、緣慮心、真如心,此均非心經的心;心經的心字乃「心要」、「中心」的意思;可解說大乘心,即大乘佛法的「心要」。



經的意義:

經,梵語修多羅,此云契經,又云線,乃貫穿攝持的意思。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的道理曰經。



乙、略釋人題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唐──朝代名,唐高祖李淵,三世仕隋,後來隋恭帝,把天下讓給他建都長安,國號曰唐。



法師──以法(三藏)為師,以法師人,或上宏大法,下為人師。

玄奘──唐河南洛陽人,十三歲隨兄出家於洛陽淨土寺,貞觀三年八月隻身西去長安,偷出國境,取道哈密,越天山過雪嶺,而入北印,途經八百里流沙,滴水不入口者四日夜,幾頻於死,卒遂其志,歷經印度三十餘國,貞觀十九年回國,太宗以師禮待之。譯經論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五十五卷,於中以六百卷的大般若經為傑作,並著有《會中論》、《破惡見論》、《真唯識量》、《八識規矩頌》傳世,是唯識宗的初祖。高宗麟德元年(公元五○九年民前一二四八年)二月五日,師圓寂於長安西明寺,壽六十五,葬於白鹿原,士女送葬者百萬人。圓寂時,帝曾大哭,三日不上朝,說:「我失了一件國寶!」其當時見重於國家以及道德之感人不想可知。

譯──易也。甲國之文字易為乙國之文字曰「譯」。

丙、正經譯文

(一)人法總通分(序分)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就是觀世音,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從般若觀慧已得自在的菩薩,他能自由自在的觀察人間的心意,解救我們身體上的痛苦,拔除我們身體上的煩悶,故名觀自在菩薩。

菩薩──印度話應稱為「菩提薩埵」,簡稱「菩薩」,華言「覺有情」的意思,即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人。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行──功行、修行、成就。

深──深對淺言,即不是凡夫能了解的般若空慧,故曰深。



照見五蘊皆空



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不是空了沒有的空。

什麼是空?

1世間上沒有不變性的東西

2世間上沒有獨存性的東西

3世間上沒有實有性的東西

大乘法中的一個「空」字,把三法印就統一起來,空是真理中的真理,是最高的真空,不離開因果事物而有空,空不是破壞因緣生法的。空就是因緣的意思,空,充滿了革命性、積極性。

何以能見到空?

(一)從相續假看空──無常故空。

(二)從循環假看空──因果故空。

(三)從和合假看空──緣起故空。

(四)從相對假看空──相待故空。

(五)從相狀假看空──無標準故空。

(六)從名詞假看空──但有假名故空。

(七)從認識不同看空──心境無定準故空。

(八)緣起性空。

照見五蘊皆空──因五蘊非我,我者:1自主義,2自在義。而色心和合之「五蘊我」,不能自主、自在。能照見五蘊皆空,即能斷除我、法二執。

度一切苦厄





苦從哪裡來?



總之,苦是因為執五蘊為有的關係。

厄──災難,禍患的意思。

能照見五蘊皆空,即能超脫(度)一切痛苦和災難。

(二)正宗分

(1)對人間看法



舍利子

舍利子――人名,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弟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為明五蘊皆空,首舉色蘊為例。色與空的關係,本經用「不異」「即是」四字來說明。不異即不離義,無差別義。色離於空,色即不成,空亦不顯。空色,色空,二不相離,故說「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有人聽了,以為空是沒有,色是有,今雖說二不相離,而實各別的,空仍是空,色仍是色,為除此種計執,所以又說「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即表示空色二不相離,而且相即。

色即物質,空指精神,物質不離開精神的主體──色不異空。精神亦不離開物質的作用──空不異色。物質是精神的使用品──色即是空,精神是物質的統御者──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色蘊的道理是如此,其他受想行識諸蘊也是如此。

(2)對人間依報的看法



空――空像是數學中的愛克司(x),空是離語言文字的空,又像是不二法門。

生滅―是就事物的個體存在與不存在上說的……體

垢淨―是就事物的性質方面說的…………………質

增減―是就事物的數量方面說的…………………量

世間上的一切事物,不外體性的有無,性質的好壞,數量的多少,但菩薩證人空相,就通達諸法自性空。空,非先有後無,或本有今無的,所以說不生不滅。空性離煩惱而顯,然在纏(煩惱)不染,離纏也並非新淨,空不因證而新得,不因不證而失去,所以也說沒有增減。

這是究竟的真理—畢竟空,只是法爾如是。

六根六塵關係表



蘊──積聚為義

根──勝用增上為義

識──認識了別為義

塵──染污動搖為義

界──種類界限為義





(3)對人生的看法



此是觀十二緣起性空,觀四諦空,觀能證智與所證理空。十二緣起,即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 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此亦名十二支,曰緣起者,即因此而有彼的意思。四諦即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亦名四聖諦,即四種聖人所明白的道理。茲將十二緣起與四諦列表說明如下:



十二緣起法與蘊處界,諸法不同。蘊處界是一切法的分類,是具體的事實,此緣起也可說是事實,如老死生有等,都可以說是事實的現象。但緣起法重要在說明諸法的彼此依存性,前後程序性,即重在因果的理性,因果的法則。

三轉四聖諦法輪表



四聖諦,即四種真理,亦名四種真實。所稱四聖諦者,因為這唯有聖者才能通達,此四聖諦與十二因緣同是諸法的理性,有不可變易的意義,如《佛遺教經》說:「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

(4)佛教的實踐法



以無所得故,這是對于照見一切皆空所提出的理由,有以為空是外境空,內心的精神不空,這是境空心有論者;有以為空是除去內心的錯誤,外境不空,這是心空境有論者。這都是偏於一邊,不得法的實相,真空要在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上說,否則,眾生以無明終要執為實有。

觀空,不是知識的論辯,而是藉此以解脫眾苦的。所以說,若能在自性空上消除「我法」二執,即可證般若果──菩提薩埵。

觀性空不可得,由此能心無罣礙。無智凡夫,不了法空,處處執有,心中的煩惱,波興浪湧,所以觸處生礙,無邊荊棘。(如孩童見鬼神塑像而害怕,成人夜晚行路見繩誤蛇而驚恐)恐怖為妄想心生起,心有罣礙,執有「我法」而患得患失,故無在而不恐怖。



菩薩能了達法性空,知一切法如幻,能不為我法所礙而有恐怖,即能遠離顛倒夢想。

四種顛倒列表如下:



夢想,即一切顛倒妄想,菩薩依智慧行,悟真空理,修中道行,遠離一切顛倒夢想,消除身心、自他、物我間的種種錯誤,即拔除了苦厄的根本,得「究竟涅槃」。涅槃,是梵語,意譯寂滅,一切動亂紛擾到此全無,故稱究竟解脫。三世諸佛,即是說不但菩薩,諸佛也是依此般若而得成佛的。佛是證得圓滿覺悟的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譯曰「無上正等正覺」。

(三)流通分



是大神咒──譬喻般若有極大的力量。

是大明咒──譬喻般若能除一切愚痴。

是無上咒──譬喻般若為一切法門中最上的,沒有更過其上。

是無等等咒──涅槃為無等法,非一切可及,而般若如涅槃故名「無等」。

印度人誦咒,不外為了除苦得樂,今此般若為咒王,依之可離生死苦,得涅槃樂,故說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即說咒曰,以下為鈍根人巧說般若。因為愚痴眾生,聽聞般若,每不易信受,反生毀諦。般若妙果,過於高上,卑劣眾生不敢希求。尤其眾生一向執有,今聞經中一再說空,與他們本心相違,極難信受。故方便應機說密咒,不重解說,只貴一心誦持,即能精神集中,引發智慧。「揭諦」去義,「波羅」到彼岸義,「僧」眾義,「菩提」覺義,「薩婆訶」速疾成就義。

總合即是「去啊!去啊!到彼岸去啊!大眾都去啊!願正覺的般若速疾證得!」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