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74 【附錄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關鍵字



人有好多種心:肉團心、緣慮心、精要心、堅實心。草木也有心,但跟人的心不一樣,草木的心只是一種物理上的反應。「肉團心」,就是心臟,心臟一停,人就不能活命了。「緣慮心」,就是思想、分別的心。它能分別好壞、男女、大小、高矮等。本質是一種妄想,是不實在的分別計量。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還沒有到來,現在的心又是念念不停,所以心常分別而不安。「精要心」,它是指能積聚諸經中所有的核心要義,如《般若心經》積聚《大般若經》六百卷之精要;也是一種有規律的見解,有規律的正見,有正見的認識。

所謂堅實心,就是具有正見,能見到真理,能見到般若的心──也稱「真心」,也就是如同金剛般堅固的心。《般若心經》所指的「心」,不是草木心、肉團心、緣慮心,甚至不是堅實心,而是以真心為中心,是整個佛法的心要。

波羅蜜(多)

梵文的慣用語,「事已成辦」的意思。在佛學中是指「到達彼岸(了)」的意思。「六波羅蜜」即是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到達彼岸的六種方法。

五蘊

又叫「五陰」,指色、受、想、行、識。「色」就是身體上物質的部分,「受、想、行、識」是精神的作用。「受」是身心能感受到苦樂,「想」就是思想分別,「行」是行為,「識」就是我們的意識。五蘊指的是「我」,就是由「色、受、想、行、識」五種東西積聚而成的;有了物質的身體,便能感受苦樂,產生思想分別,有所行為,產生精神的主體──意識心。《楞嚴經》所講述的修行的過程,也就是五蘊境界依序盡除,「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的次第順序。



緣起性空。「空」裡面沒有主客相對、因果相續,空裡面是本來面貌,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般若心經》說「照見五蘊皆空」,也就是照見我是空的,就是「無我」。空如水性,有如波浪。空有不二,空中生妙有,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空就是實相,實相是本體;萬物依緣而幻化,若依本體而起,也就是空相。

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叫作「六根」,又稱「六入」,「根」就等於現在醫學界所說的神經系統。眼根就是視神經,耳根就是聽覺神經。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神經,再加上意識的心理作用,可起分辨的作用,就叫「六根」。

色聲香味觸法

有了物質的身體,便能感受苦樂,而產生思想分別,就有所行為,產生精神的主體意識心。

色聲香味觸法叫作「六塵」,「塵」有染汙、動搖的意思。塵,是物理的作用,六根是我們主觀的感受,六塵就是客觀的境界。

六識

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會分別形成意識,稱為「六識」。分別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十八界

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叫作「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般若心經》文中用簡略語法,故稱: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十二因緣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我們的人生從過去到未來,就是這十二種程序的關係。《般若心經》文中用簡略語法,故稱: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是佛法的綱要,它說明了整個人生的次第,也叫作「四聖諦」──四種真理的意思。第一是苦,能逼迫身心者。第二是集,能招感一切善惡。第三是滅,指滅了生死煩惱。第四是道,是可修可證得。集為苦因,道為滅因。

菩提薩埵

梵文音譯,轉譯過來就是「覺悟眾生」之意,中文常簡稱「菩薩」。要怎麼成為菩薩呢?要以「無所得」才能到達菩薩道,有相、有對待、有執著、有人我,就與真理不相應。無相的、無我的、無對待的,與真理相應的,成就了菩薩道。

涅槃

不生為「涅」,不滅為「槃」,合起來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如果修行到了覺悟不生不死的境界,那就是涅槃真如做本體了。涅槃裡沒有生死、沒有生滅,是完全的人生──「常樂我淨」的境界。

三世諸佛

過去、現在、未來合稱「三世」,在過去、現在、未來適合的時空,都有佛陀世尊悲憫眾生,住世弘法。因此,「三世諸佛」即泛指過去、現在、未來的住世佛陀。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梵文「無上正等正覺」的音譯,「阿」即「無」的意思,而「耨多羅」則為「更高、更上」的意思,「三」為「普遍、正確」的意思,「藐」則為「位階」之意,「菩提」則是「覺知、智慧」。「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指的是最高覺悟、最高感受的境界,就是修行人所追求的成佛的境界,也譯作「無上正遍知」或「無上正道」。



梵語音譯「陀羅尼」,又名「真言」,又名「總持」──總持諸法的意思。是諸佛世尊修行的心法綱要,轉為和宇宙「同體大悲」的音聲,以發自內心的真誠誦念,會得到佛菩薩的加持,修行大得利益。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