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48 三、《法華經》文句淺釋

第一〈序品〉

1.以慈修身,善入佛慧。

以慈悲作為日常行事的修養,用善行展現佛的智慧。

2.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以歡喜心合掌,並專注一心觀想佛的光明。

3.梵音深妙,令人樂聞。

清淨法音微妙深遠,所出語言遠離雜染,能令大眾樂於聽聞,接受其教導。

4.親近智者,一心除亂。

時常親近有智慧的人,他們展現的定慧,能使我們除去心裡的散亂、妄想。

5.身心不動,聽佛所說。

在聽聞佛法時,身心住於法喜禪悅,不被五欲六塵所動。

6.精進持淨戒,猶如護明珠。

精進持守戒律,就像保護一顆無價的明珠,使自己的內心發光發熱。

第二〈方便品〉

7.言辭柔軟,悅可眾心。

語言的芬芳就像花香,溫和善美的話,可以讓人喜悅。

8.佛以方便力,示以三乘教。

佛以方便智慧,示現聲聞、緣覺、菩薩之三乘教義,讓不同根器的眾生,生起對修學佛法的信心。

9.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佛陀教化眾生,凡所做都是以佛的知見,使眾生開悟;悟得自己具有佛性,具有如佛一般的知見。

10.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三世諸佛本著慈悲,來人間救度眾生,而佛的心是常住寂滅的。

11.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心裡稱念一聲「歸依佛」,那一念的覺醒,皆種下未來成就佛道的善因緣。

12.如犛牛愛尾,以貪愛自蔽。

眾生的愚痴源於貪愛,被貪愛矇騙本心,就像一隻犛牛對尾巴產生珍愛的執著一般。

13.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佛陀視因緣成熟,將捨棄之前所說三乘教的方便法門,而說真實、究竟的一乘教法。

第三〈譬喻品〉

14.佛以種種緣,譬喻巧言說,其心安如海,我聞疑網斷。

佛陀以各種因緣、譬喻,善巧的講說。他的心如大海一樣的安然,聞其說法,能斷除我們心中所有疑惑之網。

15.恆求善事,利益一切。

發長遠心廣行善事,對一切眾生皆生起利益不損害的心。

16.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

如來的知見,具有大神力、大無畏的精神,進而悲愍無量眾生,給他們安穩快樂;能利益人天大眾,度一切眾生脫離苦海,這就是大乘的精神。

17.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生滅無常,再長的時間、再深厚的福報,都有享盡之時。無常到來,一切歸於壞空,身心苦痛的逼迫、難安,猶如火宅;出離三界,才是真正解脫之道。

18.常修慈心,不惜身命。

時時思惟不忍眾生苦,以慈愛之心作為修行。為了利益眾生,捨棄身命亦在所不惜。

第四〈信解品〉

19.自知豪貴,為子所難,審知是子,而以方便,不語他人云是我子。

如來如富有的父親,知道豪華富貴的智慧,難以去除孩子(眾生)卑劣的心。確認孩子有卑劣的小乘心,就決定用方便來開導他,也不對別人說是他的孩子。

20.我等以三苦故,於生死中受諸熱惱,迷惑無知,樂著小法。

眾生在生死輪迴中,因為有苦苦、壞苦、行苦三種苦的煩惱煎熬,心中卻迷惑無知,只貪著於小乘法。

21.本無心有所悕求,今法王大寶自然而至。

根機卑劣的聲聞,本來無心想希求得到什麼,今日方知自己與佛一樣,同具佛性的法王大寶,竟自然而然來到眼前。

22.知我樂小,未曾說言,汝等作佛,而說我等,得諸無漏,成就小乘。

如來知道我們喜樂小乘法,因此未曾說「你們可以成佛」,而說我們能得各種無漏智慧,成就小乘果。

23.現希有事,知樂小者,以方便力,調伏其心,乃教大智。

佛所顯現的希有不可思議,是給愛著小乘法的人歡喜;先以方便善巧調伏他們,最後才教導大乘的智慧。

24.種種籌量,分別知已,於一乘道,隨宜說三。

各種根機、狀況,皆已顧全考量,分別清楚。而在一佛乘上,先方便權巧說三乘法。

第五〈藥草喻品〉

25.雖一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各有差別。

雖然是同一塊土地所生長,同樣的雨水在滋潤,但各種花草樹木,所吸收的水分多少,卻有差別。

26.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見者、知道者、開道者、說道者。

我(佛)是知曉世間出世間的人,能看到一切的人;我是明白真理的人、開示真理的人、演說真理的人。

27.隨力為說,以種種緣,令得正見。

佛陀度眾時,隨順眾生所能理解的方式來講說,並以眾生的根器、因緣,令他得到正知正見。

28.我無貪著,亦無限礙,恆為一切,平等說法。

我(佛)的心無貪念執著,廣闊無礙,長久以來,平等無差別地為一切眾生說法。

29.正見邪見,利根鈍根,等雨法雨,而無懈倦。

不論眾生知見是正是邪,根機是利是鈍,佛陀皆平等施予法雨,永不懈怠。

第六〈授記品〉

30.於諸佛所,常修梵行,於無量劫,奉持佛法。

於諸佛處,常修清淨梵行,於無量劫以來,都奉持佛之正法。

31.聲聞無量,如恆河沙,三明六通,有大威德。

如恆河沙般無量的聲聞眾,他們有宿命、生死、無漏等三種通達無礙的智慧,和神足、天眼、天耳、他心、宿命、漏盡等六種神通自在,可說具有極大的威德。

32.菩薩無數,志固精進,於佛智慧,皆不退轉。

無數的菩薩,意志堅固地在佛道上精進不懈,對於修持佛之智慧,心無畏懼、退怯,不生退轉之心。

第七〈化城喻品〉

33.世尊甚希有,一坐十小劫,身體及手足,靜然安不動。

具有無邊慈悲智慧、世間甚為希有的佛陀,一入禪定即過十小劫。他的身體手足,如堅實的磐石般靜謐而安然不動。

34.眾生常苦惱,盲瞑無導師,不識苦盡道,不知求解脫。

眾生由於愚痴無明,常被五欲所欺瞞,以致處於苦惱的火坑。眾生如盲聾的人,缺少引路的老師,也找不到滅苦的正道,更不知要離苦得樂,追求解脫之路。

35.我等所從來,五百萬億國,捨深禪定樂,為供養佛故。

來自五百萬億國土的諸梵天王,為了親見佛陀、供養佛陀,寧可捨棄禪定之樂。因為天人的福樂再長久也會有享盡的時候,比不上供養佛陀、聽聞佛法的究竟和珍貴。

36.今佛出於世,為眾生作眼,世間所歸趣,救護於一切。

佛出生於世間,佛的智慧是廣大眾生光明的雙眼,是世間的歸依處,能救護三界一切眾生脫離生死輪迴之苦。

37.眾生聞此法,得道若生天,諸惡道減少,忍善者增益。

眾生聽聞佛法,修持五戒十善,就能依此福德生天。自然墮入三惡道的眾生會減少,修習忍辱、行善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38.不從佛聞法,常行不善事,色力及智慧,斯等皆減少。

佛陀未出世時,因為不能聽聞佛法,愚痴無明,常做不善之事,外相的莊嚴與內在的智慧,也都日益減少。

39.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諸梵天王祈願所做的功德,能普同供養給一切眾生,讓眾生都能一起覺悟、成就佛道。

40.世尊轉法輪,擊甘露法鼓,度苦惱眾生,開示涅槃道。

世尊大轉法輪,擊打解除眾生飢渴的甘露法鼓,廣度陷入苦惱的眾生,並為他們開示解脫離苦之道。

第八〈五百弟子授記品〉

41.諸天宮殿,近處虛空,人天交接,兩得相見,無諸惡道。

諸天的宮殿,都緊鄰虛空,人界和天界交接,雙方見面很方便,這裡也沒有所謂惡道的眾生。

42.度脫無量眾,皆悉得成就。雖小欲懈怠,漸當令作佛。

這些聲聞弟子也度脫了無數的眾生,讓他們都能成就佛道。雖然尚未完全離欲,仍有些微懈怠,逐漸地終能成佛。

43.內祕菩薩行,外現是聲聞,少欲厭生死,實自淨佛土。

顯現於外淡泊寧靜的聲聞乘,雖然少欲、厭離生死,但內心是懷有菩薩的慈悲行持,實際是在建立佛國淨土。

44.示眾有三毒,又現邪見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眾生。

佛陀的聲聞弟子們有時顯示出貪、瞋、痴三毒,甚至現出邪見相,其實這也是度眾生的一種方便。

45.純一變化生,具相莊嚴身,法喜禪悅食,更無餘食想。

佛陀授記富樓那成佛的國土裡,一切眾生都是由化生而來,具有三十二相的莊嚴身,他們的飲食,只有法喜食和禪悅食兩種。

46.今佛覺悟我,言非實滅度,得佛無上慧,爾乃為真滅。

現在佛陀為了使我們(富樓那等弟子)覺悟,而說:「你們所證得的並非究竟的滅度,能獲得佛無上的智慧,才是真正的滅度。」

第九〈授學無學人記品〉

47.壽命無有量,以愍眾生故,正法倍壽命,像法復倍是。

佛陀授記阿難成佛時,他壽命之長是無法計量的。為了悲憫利益眾生,他正法住世的時間,比其壽數多了一倍,像法住世時間又比正法期多了一倍。

48.世尊慧燈明,我聞授記音,心歡喜充滿,如甘露見灌。

佛陀為二千位學無學人授記,大家歡喜而言:「世尊以其智慧光明,為我們授記,聞此法音,大家滿心歡喜,如同被甘露法雨灌溉一般。」

第十〈法師品〉

49.當知如是人,自在所欲生,能於此惡世,廣說無上法。

我們應知這種人,是悲憫眾生而生此世間的,他以願力下生此惡濁之世,來廣宣《法華經》的無上妙法。

50.若能於後世,受持是經者,我遣在人中,行於如來事。

如果在後世有受持弘揚《法華經》的人,就是我(佛陀)派遣在人間,做如來之事的人。

51.大慈悲為室,柔和忍辱衣,諸法空為座,處此為說法。

弘揚《法華經》的人,以大慈大悲作為心的依止,以柔和忍辱作為莊嚴的外衣,以萬法皆空為寶座;安住這三者之中,為眾生演說佛法。

第十一〈見寶塔品〉

52.其多寶佛,雖久滅度,以大誓願,而師子吼。

這位多寶佛,雖然已經滅度很久,但為了護持《法華經》,發大願而來此娑婆世界,為眾人作師子吼,證明《法華經》的殊勝。

53.若說此經,則為見我,多寶如來,及諸化佛。

後世如果有人演說《法華經》,則等同見到我的真身(法身)、多寶如來以及無量諸化佛。

54.能於來世,讀持此經,是真佛子,住純善地。

來世有讀誦受持《法華經》的人,可謂是真佛子,安住在淳樸良善的地方。

55.佛滅度後,能解其義,是諸天人,世間之眼。

佛陀滅度之後,能深解法華妙義的人,就如同諸天人一般,能為世間人的眼目。

第十二〈提婆達多品〉

56.普為諸眾生,勤求於大法,亦不為己身,及以五欲樂。

為了廣度眾生,辛勤地尋求殊勝的佛法,不是為自己,也不是為了享有五欲之樂。

57.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

暢達演說諸法實相的義理,開示闡揚一佛乘的佛法,廣泛引導一切眾生,令他們速成佛道。

58.慈念眾生,猶如赤子。功德具足,心念口演,微妙廣大,慈悲仁讓,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八歲的龍女以慈悲護念眾生,如初生的稚兒;他具足無量功德,以口宣說心中所繫念微妙廣大的法義;慈悲、仁義、謙讓的胸懷,意志和雅,所以能通達自覺覺他的菩提大道。

第十三〈勸持品〉

59.世尊導師,安穩天人,我等聞記,心安具足。

世尊是三界的導師,能讓所有的人天得到安穩;聽聞佛陀為我們授記,我們已全然安心,具足一切了。

60.我不愛身命,但惜無上道,我等於來世,護持佛所囑。

菩薩不惜自身的身命,一心只為解除眾生的苦難,他所珍惜的是無上正覺之道,故發願:「生生世世遵循並護持佛陀所囑付的。」

第十四〈安樂行品〉

61.若菩薩摩訶薩住忍辱地,柔和善順,而不卒暴,心亦不驚。

大菩薩心住於忍辱中,如大地安穩無憂,心性柔和溫順而不粗暴,亦不煩惱驚恐。

62.在於閑處,修攝其心,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在無人的空閑處,菩薩修攝自己的心,如須彌山般安穩常住不動。

63.菩薩常樂,安穩說法,於清淨地,而施床座。

菩薩心常安樂、無所畏懼地為大眾說法;住於清淨居所,且能為疲倦、無依的眾生,布施床座,讓他們的身心得以養息。

64.入於佛道,除懶惰意,及懈怠想,離諸憂惱。

想要進入佛道,不能有懶惰、懈怠之心,要有精勤的正念,遠離各種憂悲苦惱。

65.安住忍故,智者如是,善修其心,能住安樂。

智者能安住於忍辱中,並調伏妄心,令心住於法樂中。

66.於諸佛世尊,生無上父想,破於憍慢心,說法無障疑。

對於三世諸佛,視同自己無上尊貴的父親,要恭敬不能有憍慢之心,如此,入大眾說法,才能無有障礙。

67.讀是經者,常無憂惱,又無病痛,顏色鮮白,不生貧窮,卑賤醜陋,眾生樂見。

誦讀《法華經》的人,心中無有苦惱憂悲,也能遠離病痛,臉色健康、潔淨,面相端正莊嚴,不生貧窮卑賤的家庭,眾人樂於親近。

第十五〈從地踊出品〉

68.單己無眷屬,樂於獨處者,俱來至佛所,其數轉過上。

從地踊出的難以計數的千萬億菩薩裡,連孤單沒有眷屬、平時只樂於獨處的菩薩,也都來到佛陀這裡,數量甚至超過前面的菩薩呢!

69.佛無不實語,智慧不可量,所得第一法,甚深叵分別。

佛陀所言絕無不實之語,他的智慧如大海,深廣無法測量,他所證得的第一義諦之法要,更是甚深叵測,難以衡量分別的。

70.善學菩薩道,不染世間法,如蓮華在水,從地而踊出。

菩薩在人間修行,不會被五欲六塵世間所染著,就像蓮華雖根植於汙泥之中,躍出於水面,卻能芳香撲鼻,沒有汙濁的氣味。

第十六〈如來壽量品〉

71.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

如果眾生發現如來常住不滅,便會生起憍慢放縱之心,甚至產生厭倦和懈怠,不會有佛陀住世是難遭難遇,應當恭敬珍惜的想法。

72.為度眾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佛陀為了度化眾生,才方便示現涅槃;其實他(法身)沒有滅度,是常住於世,恆在說法的。

73.我見諸眾生,沒在於苦惱,故不為現身,令其生渴仰。

我見許多眾生身陷苦惱中,但先不現身,令他們生起渴仰之心;當他們有所需求,渴望得到解脫痛苦時,我才出現為其說法。

74.諸有修功德,柔和質直者,則皆見我身,在此而說法。

凡有修行諸功德,心地柔和、質樸、正直者,就能見到佛身,聽聞佛陀說法。

第十七〈分別功德品〉

75.雨栴檀沉水,繽紛而亂墜,如鳥飛空下,供散於諸佛。

栴檀香木的細末如香雨飄落,也如小鳥由空中飛下,散布供養給諸佛。

76.若復行忍辱,住於調柔地,設眾惡來加,其心不傾動。

菩薩修行忍辱波羅蜜時,以安忍調伏其心。惡人來加害,心如大地不被吹襲傾倒。

第十八〈隨喜功德品〉

77.我今應當教,令得於道果,即為方便說,涅槃真實法。

有大施主,常行布施,已滿八十歲了,髮白、面皺、身體枯竭,不久就會往生,佛陀悲憫他:「我現在應該教導他,使他能得道證果。」即方便說了涅槃的真實法義。

78.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燄,汝等咸應當,疾生厭離心。

世間一切有為的萬象,是無法永久牢固的,如同水面的泡沫、火燄,瞬間就消失,大家應當趕快生起厭離心,追求真正的解脫之道。

第十九〈法師功德品〉

79.清淨好歌聲,聽之而不著,無數種人聲,聞悉能解了。

耳根清淨的人,能聽到歌聲、樂聲、鐘鼓聲、鳴叫聲等種種美好的聲音,但聽聞後,不會沉溺執著;無數種人所說的語言,也都能無障礙地了解。

80.是人舌根淨,終不受惡味,其有所食噉,悉皆成甘露。

舌根清淨的人,所說的話,皆能令人歡喜受益,因此不會領受到苦澀之惡味;凡入口的百味,皆成為滋養身心的甜美甘露。

81.雖未得無漏,法性之妙身,以清淨常體,一切於中現。

受持法華而得清淨身功德的人,雖然尚未得無漏智慧,但他真如法性的清淨心,如同淨琉璃,一切境、一切眾生都能現在其中。

82.俗間經書,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

受持法華而得清淨意根的人,當他講說世俗的典籍,或治國之道、經濟營生等事業,也都能符合佛之正法。

第二十〈常不輕菩薩品〉

83.說是經故,得無量福,漸具功德,疾成佛道。

常不輕菩薩因為恭敬尊重讚歎,種諸善根,又講《法華經》,而得無量福報,漸漸具足功德,很快地即成就佛道。

84.聞不輕言,汝當作佛,以是因緣,值無數佛。

聽到常不輕菩薩說「汝當作佛」的人,由於這個因緣,後來也能值遇無數諸佛前來聽聞《法華經》。

第二一〈如來神力品〉

85.諸佛謦欬聲,及彈指之聲,周聞十方國,地皆六種動。

諸佛顯現無量神力,除了放光,出廣長舌,同時發出之輕咳聲及手彈指之聲,竟能傳遍十方國土世界,大地也都產生六種震動。

86.如日月光明,能除諸幽冥,斯人行世間,能滅眾生闇。

《法華經》之妙義,如同日月的光明,能消除世間所有的幽暗;奉行《法華經》的人行走世間,也能滅除眾生的憂悲煩惱。

87.於我滅度後,應受持斯經,是人於佛道,決定無有疑。

我(佛陀)滅度後,應受持《法華經》;此人於佛道上,必能發菩提心,成就菩提道。

第二二〈囑累品〉

88.如來是一切眾生之大施主,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

佛陀將自己的身心、智慧無私地布施,可以說是一切眾生的大施主。我們也應該學習佛陀的風範與教法,千萬不能慳吝,要講說此經,讓大家也能得到佛的智慧。

89.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如果有眾生不能信受《法華經》,也要從佛陀其他的深妙法門,來教化他們,讓他們獲益而歡喜,若能如此做,便是已報答諸佛的恩德。

第二三〈藥王菩薩本事品〉

90.勤行大精進,捨所愛之身,供養於世尊,為求無上慧。

菩薩於佛道上精進不懈,捨棄所執愛的色身,來供養世尊,只為了求得無上智慧。

91.汝之功德,千佛共說,不能令盡。汝今已能破諸魔賊,壞生死軍,諸餘怨敵皆悉摧滅。

佛陀讚歎藥王菩薩為人宣說此經的功德,是一千位佛來說也說不盡的。現在你已能破除各種魔障,超越生死輪迴,所有的煩惱怨敵也都摧毀滅除了。

第二四〈妙音菩薩品〉

92.少病少惱,起居輕利,安樂行不?四大調和不?世事可忍不?眾生易度不?

淨華宿王智佛向佛陀問候:「您是否少病痛、少煩惱呢?生活起居還輕鬆便利、安樂嗎?四大是否調和?世間俗事還可忍受嗎?眾生是否容易度化呢?」

93.於神通變化智慧,無所損減。是菩薩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世界,令一切眾生各得所知。

妙音菩薩以眾多化身,在娑婆世界為眾生講說此經,而他的神通、變化和智慧,都沒有絲毫減損。妙音菩薩即是以諸多智慧來照耀這個世界,使一切眾生都能得到正知見。

第二五〈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94.悲體戒雷震,慈意妙大雲,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燄。

觀音菩薩慈悲的戒體(身業)如雷吼一樣,能驚醒眾生的迷夢,慈悲的意念如虛空中的大雲朵,降下甘露法雨,滅除眾生煩惱的熱焰。

95.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

觀世音菩薩擁有正慧來觀察世間一切事物的真空觀,有遠離煩惱垢染的清淨觀,對於世出世間的諸法因緣果報,均能明白了解、通達無礙的廣大智慧觀;以及拔除眾生痛苦的悲觀,給眾生安樂的慈觀。故應對觀世音菩薩,常常瞻仰、思惟和學習。

96.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

觀世音菩薩擁有說法不滯礙的微妙之音,能尋聲救苦的觀世音,說法清淨如梵音,能應時解脫眾苦的海潮音,超越著世間一切煩惱的殊勝之音。因此應該常常憶念,才能與菩薩念念相應。

第二六〈陀羅尼品〉

97.若不順我咒,惱亂說法者,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如殺父母罪,亦如壓油殃,斗秤欺誑人,調達破僧罪。犯此法師者,當獲如是殃。

與藥王菩薩及諸天龍八部各以陀羅尼咒,護持說《法華經》者咸言:「如果不信順我所說的咒語,惱亂說法的人,他的頭將墜地破作七分,如同阿梨樹枝。也如犯了殺父、殺母之罪,須遭受壓油殃、斗秤欺誑等重罪的懲治,以及如提婆達多破壞僧團所得的罪報。總之,侵犯說法的法師,會遭遇到這些禍殃。」

第二七〈妙莊嚴王本事品〉

98.如優曇缽羅,值佛復難是,脫諸難亦難,願聽我出家。

淨藏、淨眼兩位王子跟母親說:「能值佛世,如同優曇缽羅花的稀有難遇,想要自己解脫眾苦難也很困難,所以請母親准許我們出家。」

99.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雲雷音宿王華智佛告訴妙莊嚴王,要遇到善知識,需要很大的因緣,他會化導眾生,使大家能見佛,能發起無上菩提心。

第二八〈普賢菩薩勸發品〉

100.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成就了四法,在如來滅度後,必能獲得《法華經》的法益。即:一、被諸佛所護念。二、種植了福德種子。三、能不顛倒,入於正定。四、發起救度一切眾生的心。

101.其有受持是經典者,我當守護,除其衰患,令得安隱,使無伺求得其便者。

普賢菩薩向佛陀說:「有信受奉持《法華經》的人,我一定守護他,除去種種災患,使他得到安穩,令想要傷害他的人都無法得逞。」

102.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當教之,與共讀誦,還令通利。

普賢菩薩向佛陀說:「有人誦《法華經》時,如果忘了一句一偈,我就現身教他,和他一起讀誦,使他能夠通達而受用。」

103.若有受持、讀誦、正憶念、解其義趣、如說修行,當知是人行普賢行。

如果有人在受持讀誦此經之後,能正心憶念、理解經中的義理,並依照經典所言來修行,那麼,此人所修的就是普賢法門。

104.是人心意質直,有正憶念,有福德力;是人不為三毒所惱,亦復不為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所惱;是人少欲知足,能修普賢之行。

修持《法華經》的人,他的心是質樸正直,有正念,具有福德力。因此,不會被貪瞋痴三毒惱亂,不會有嫉妒、我慢、邪慢、增上慢之苦惱;這種人知足寡欲,能修持普賢之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