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10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的經證

「人間佛教」是生活化的佛教,是當代化的佛教。佛陀出生在人間,修行在人間,成道在人間,說法也不離人間。因此,佛教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有關佛陀教化眾生,六度四攝的思想,乃至人倫、世用之經典根據,比比皆是。

本課收錄佛典經論及祖師大德法語之佳句精華近百條,為人間佛教的經典依據聊作指標,並為「人間佛教」的傳承提供確切之證明。

一、護生環保

(一)若人種種修諸福德,而無不殺生戒,則無所益。何以故?雖在富貴處生,勢力豪強而無壽命,誰受此樂?以是故知,諸餘罪中,殺罪最重;諸功德中,不殺第一。—《大智度論》

(二)佛言:人於世間,慈心不殺生,從不殺得五福。何等為五?一者、壽命增長;二者、身安隱;三者、不為兵刃虎狼毒蟲所傷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壽無極;五者、從天上來下生世間則長壽。—《分別善惡所起經》

(三)大悲心為父,菩提心為母,善法為知識,能救護眾生。—《大集會正法經》

(四)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為譬,勿殺勿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常安隱。—《法句經》

(五)若有眾生,於十惡業多修習故,感諸外物,悉不具足。何等為十?一者、其殺業故,故諸外報,大地鹹鹵,藥草無力*1;二者、以偷盜業故,感外霜、雹、螽、蝗蟲等,令世饑饉;三者、其邪淫業故,感惡風雨及諸塵埃;四者、以其妄語業故,感諸外物皆悉臭穢;五者、兩舌業故,感外大地高下不平,峻崖險谷,株杌槎菜*2;六者、惡口業故,感生外報,瓦石沙礫,麤澀惡物,不可觸近;七者、綺語業故,感生外報,令草木稠林,枝條棘刺;八者、以貪業故,感生外報,令諸苗稼子實微細;九者、以瞋業故,感生外報,令諸樹木果實苦澀;十者、以邪見業故,感生外報,苗稼不實,收穫尠少。以是十業,得外惡報。—《業報差別經》

(六)種植園果故,林樹蔭清涼,橋船以濟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給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長,如法戒具足,緣斯得升天。—《雜阿含經》

(七)佛告天帝:復有七法廣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謂為七?一者、興立佛圖*3、僧房、堂閣;二者、園果、浴池、樹木清涼;三者、常施醫藥,療救眾病;四者、作堅牢船,濟度人民;五者、安設橋梁,過度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飲;七者、造作圊廁,施便利處:是為七事得梵天福。—《佛說諸德福田經》

(八)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業,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亦殺我故身。—《梵網經》

(九)善求自護者,自護如護命;以平等自護,而等護於命。—《雜阿含經》

(十)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云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雜阿含經》

(十一)常具慚愧,悲愍有情,下至螻蟻,起護念想。—《佛說白衣金幢二婆羅門緣起經》

二、管理教化

(一)夫為國王,當行五事。何謂為五?一者、領理萬民,無有枉濫;二者、養育將士,隨時稟與*4;三者、念修本業,福德無絕;四者、當信忠臣正直之諫,無受讒言,以傷正直;五者、節欲貪樂,心不放逸。行此五事,名聞四海,福祿自來;捨此五事,眾綱不舉,民困則思亂,士勞則勢不舉。—《法句譬喻經》

(二)若欲治彼惡行眾生,先起慈心,智慧觀察,思惟五法,然後當治。何等為五?一者、依實,非不實;二者、依時,非不時;三者、依義,非無義;四者、依柔軟語,非麤獷語;五者、依慈心,非瞋心。—《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三)大夫視奴客婢使亦有五事:一者、當以時飯食與衣被;二者、病瘦當為呼醫治之;三者、不得妄撾捶之;四者、有私財物不得奪之;五者、分付之物當使平等。—《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四)奴客婢使事大夫亦有五事:一者、當早起,勿令大夫呼;二者、所當作,自用心為之;三者、當愛惜大夫物,不得棄捐乞丐人;四者、大夫出入,當送迎之;五者、當稱譽大夫善,不得說其惡。—《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五)師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當令疾知*5;二者、當令勝他人弟子;三者、欲令知之不忘;四者、諸疑難悉為解說之;五者、欲令弟子智慧勝師。—《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六)師又當以五事哀教弟子。何謂五?以學學之,極藝教之,使敏於學,導以善道,示屬賢友。—《善生子經》

(七)弟子事師,當有五事:一者、當敬歎之;二者、當念其恩;三者、所教隨之;四者、思念不厭;五者、當從後稱譽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八)道成乃知師恩,見師即承事;不見者,思惟其教誡,如孝子念父母。—《忠心經》

(九)器雖麤弊,不可便棄,各有所貯;愚賤不肖,亦不可棄,各有所用。—《佛說孛經抄》

(十)凡物須時,時未及到,強設功力,反得苦惱。以是之故,世人當知時與非時。—《百喻經》

(十一)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自不除,能教他除,無有是處!是故菩薩先應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優婆塞戒經》

(十二)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6。—《大般涅槃經》

(十三)謀在多,斷在獨*7。謀之在多,可以觀利害之極致;斷之在我,可以定叢林之是非也。—《禪林寶訓》

(十四)寡言者未必愚,利口者未必智,鄙樸者未必悖*8,承順者未必忠,故善知識不以辭盡人情,不以意選`學者。—《禪林寶訓》

(十五)善住持者,以眾人心為心,未嘗私其心;以眾人耳目為耳目,未嘗私其耳目,遂能通眾人之志,盡眾人之情。—《禪林寶訓》

(十六)自皈依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華嚴經》

(十七)若人於財不生慳惜,亦不分別怨親之相、時與非時,是人則能調伏眾生。—《優婆塞戒經》

三、家庭人倫

(一)若人百年之中,右肩擔父,左肩擔母,於上大小便利,極世珍奇衣食供養,猶不能報須臾之恩。—《五分律》

(二)供養於父母,及家之尊長,柔和恭遜辭,離麤言兩舌,調伏慳吝心,常修真實語。—《雜阿含經》

(三)慈父悲母長養恩,一切男女皆安樂,慈父恩高如山王,悲母恩深如大海。—《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四)若能在家孝父母,此即名為勝福田,現世流布大名稱,未來福報轉無量。—《龍樹菩薩為禪陀迦王說法要偈》

(五)子當以五事奉敬供養父母。云何為五?一者、增益財物;二者、備辦眾事;三者、所欲則奉;四者、自恣不違;五者、所有私物,盡以奉上。—《中阿含經》

(六)父母視子亦有五事:一者、當念令去惡就善;二者、當教計書疏;三者、當教持經戒;四者、當早與娶婦;五者、家中所有當給與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七)夫視婦亦有五事:一者、出入當敬於婦;二者、飯食之,以時節與衣被;三者、當給金銀珠璣;四者、家中所有多少,悉用付之;五者、不得於外邪畜傅御。—《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八)婦事夫有五事:一者、夫從外來,當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當炊蒸掃除待之;三者、不得婬心於外夫,罵言不得還罵作色;四者、當用夫教誡,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蓋藏乃得臥。—《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九)夫當以五事正敬、正養、正安其婦。何謂五?正心敬之、不恨其意、不有他情、時與衣食、時與寶飾。—《善生子經》

(十)婦當以十四事事於夫。何謂十四?善作為、善為成、受付審、晨起、夜息、事必學、闔門待君子、君子歸問訊、辭氣和、言語順、正几席、潔飲食、念布施、供養夫。—《善生子經》

(十一)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相待以禮;二者、威嚴不闕*9;三者、衣食隨時;四者、莊嚴以時;五者、委付家內。—《長阿含經》

(十二)妻復以五事恭敬於夫。云何為五?一者、先起;二者、後坐;三者、和言;四者、敬順;五者、先意承旨。—《長阿含經》

(十三)女人之法,不當倚端正而生憍慢。形貌端正,非為端正;唯心行端正,人所愛敬,是為端正。—《佛說玉耶女經》

(十四)奉事姑嫜、夫主亦有五善:一者、晚眠早起,修治家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進姑嫜、夫主;二者、看視家物,莫令漏失;三者、慎其口語,忍辱少瞋;四者、矜莊誡慎,恆恐不及;五者、一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親族歡喜,為人所譽。—《佛說玉耶女經》

(十五)夫為人者,當以五事親敬親族。云何為五?一者、給施;二者、善言;三者、利益;四者、同利;五者、不欺。—《長阿含經》

四、斷惡修善

(一)惡從心生,反以自賊,如鐵生垢,消毀其形。—《佛說孛經抄》

(二)檀越*10當以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云何為五?一者、身行慈;二者、口行慈;三者、意行慈;四者、以時施;五者、門不制止。善生!若檀越以此五事供奉沙門、婆羅門,沙門、婆羅門當復以六事而教授之。云何為六?一者、防護不令為惡;二者、指授善處;三者、教懷善心;四者、使未聞者聞;五者、已聞能使善解;六者、開示天路。—《長阿含經》

(三)善生!彼止非有四事,多所饒益,為人救護。云何為四?一者、見人為惡則能遮止;二者、示人正直;三者、慈心愍念;四者、示人天路:是為四止非,多所饒益,為人救護。—《長阿含經》

(四)無鬪無有諍,慈心愍一切,無患於一切,諸佛所歎譽。—《增一阿含經》

(五)吾寧守道,貧賤而死,不為無道,富貴而生也。—《六度集經》

(六)貪人多積聚,得不生厭足,無明顛倒心,常念侵損他,現在多怨憎,捨身墮惡道,是故有智者,應當念知足。—《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七)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佛遺教經》

(八)有六患消財入惡道,當識知!何謂六?一為嗜酒遊逸;二為不時入他房;三為博戲遊逸;四為好大伎樂;五為惡友;六為怠惰。—《善生子經》

(九)見學勝己,不生妒心;自勝他人,不生憍慢。—《優婆塞戒經》

(十)面上無瞋是供養,口裡無瞋出妙香,心上無瞋無價寶,無染無垢是真常*11。—《宋高僧傳》

(十一)正直語者有二:一、稱法說,令諸聞者,信解明了;二、稱理說,令諸聞者,除疑遣惑。柔軟語者亦二:一者、安慰語,令諸聞者,歡喜親近;二者、宮商清雅*12,令諸聞者,愛樂受習。和合語者亦二:一、事和合者,見鬪諍人,諫勸令捨,不自稱譽,卑遜敬物;二、理和合者,見退菩提心人殷勤勸進,善能分別菩提煩惱,平等一相。如實語者亦二:一、事實者,有則言有,無則言無,是則言是,非則言非;二、理實者,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涅槃常不變。—《禪宗永嘉集》

(十二)莫說他人短與長,說來說去自招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宋‧慈受懷深)

(十三)菩薩成就四法,臨命終時,諸佛現前。何等為四?一者、他有所求,施令滿足;二者、於諸善法,深生信解;三者、於諸菩薩,施莊嚴具;四者、於三寶所,勤修供養。—《妙慧童女經》

五、理財之道

(一)始學功巧業,方便集財物。得彼財物已,當應作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營生業,餘一分藏密,以擬於貧乏。—《雜阿含經》

(二)所有財寶皆分為四:一分財寶,常求息利,以贍家業;一分財寶,以充隨日,供給所須;一分財寶,惠施孤獨,以修當福;一分財寶,拯濟宗親,往來賓旅。—《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三)一分奉施如來世尊及比丘眾,一分施與舍衛城中貧窮苦惱無依怙者,一分財物留資國用。—《大寶積經》

(四)一為供養父母妻子,二為瞻視人客奴婢,三為給施親屬知友,四為奉事君天正神沙門道士。—《般泥洹經》

(五)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佛遺教經》

(六)積財從小起,如蜂集眾花,財寶日滋息,至終無損耗。—《長阿含‧善生經》

(七)雖復巨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憍慢。—《優婆塞戒經》

六、交友之道

(一)布施及愛語,利行與同事,如應處處說,普攝諸世間。—《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

(二)猶如在於魚鋪上,以手執取一把茅,其人手即同魚臭,親近惡友亦如是。—《佛本行集經》

(三)若有手執沈水香,及以藿香麝香等,須臾執持香自染,親附善友亦復然。—《佛本行集經》

(四)莫親惡知識,亦莫愚從事,當近善知識,人中最勝者。人本無有惡,習近惡知識,後必種惡根,永在闇中行。—《增一阿含經》

(五)不誹謗於人,亦不觀是非,但自觀身行,諦觀正不正。—《增一阿含經》

(六)夫為人者,當愛樂人德,欣樂人善,不可嫉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七)言佞之友*13,當以四事知:宣人之私、自隱其私、面偽稱善、退則興誹。—《善生子經》

(八)人視親屬朋友,當有五事:一者、見之作罪惡,私往於屏處,諫曉呵止之;二者、小有急,當奔趣救護之;三者、有私語,不得為他人說;四者、當相敬歎;五者、所有好物,當多少分與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九)惡知識有四輩:一者、內有怨心,外強為知識;二者、於人前好言語,背後說言惡;三者、有急時,於人前愁苦,背後歡喜;四者、外如親厚,內興怨謀。善知識亦有四輩:一者、外如怨家,內有厚意;二者、於人前直諫,於外說人善;三者、病瘦縣官,為其征彸憂解之;四者、見人貧賤不棄捐,當念求方便欲富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十)善知識亦有四輩:一者、見人貧窮卒乏,令治生;二者、不與人諍計較;三者、日往消息之;四者、坐起當相念。—《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十一)善知識復有四輩:一者、欲鬪止之;二者、欲隨惡知識,諫止之;三者、不欲治生,勸令治生;四者、不喜經道,教令信喜之。—《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十二)惡知識復有四輩:一者、小侵之便大怒;二者、有急倩使之,不肯行;三者、見人有急時,避人走;四者、見人死亡,棄不視。佛言:擇其善者而從之,惡者遠離之。我與善知識相隨,自致成佛。—《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十三)友有四品,不可不知:有友如花,有友如稱,有友如山,有友如地。何謂如花?好時插頭,萎時捐之;見富貴附,貧賤則棄:是花友也。何謂如稱?物重頭低,物輕則仰;有與則敬,無與則慢:是稱友也。何謂如山?譬如金山,鳥獸集之,毛羽蒙光;貴能榮人,富樂同歡:是山友也。何謂如地?百穀財寶,一切仰之,施給養護,恩厚不薄,是地友也。—《佛說孛經抄》

(十四)朋友之法,其要有三:一者、見有過失,輒相諫曉;二者、見有好事,深生隨喜;三者、在於苦厄,不相棄捨。—《過去現在因果經》

(十五)自不殺生,教人不殺,乃至自行正見,教人正見,若能如是,則得名為真善知識。—《大般涅槃經》

(十六)菩薩成就四法,所言人信。何等為四?一者、發言修行,常使相應;二者、於善友所,不覆諸惡;三者、於所聞法,不求過失;四者、於說法者,不生惡心。—《妙慧童女經》

七、養生之道

(一)噉食太過人,身重生懈怠,現世未來世,於身失大利,睡眠自受苦,亦惱於他人,迷悶難覺寤,應時籌量食。—《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二)食多有五罪:一者、多睡眠;二者、多病;三者、多婬;四者、不能諷誦經;五者、多著世間。—《佛說佛醫經》

(三)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14,以除飢渴。—《佛遺教經》

(四)人得病有十因緣:一者、久坐不飯;二者、食無貸*15;三者、憂愁;四者、疲極;五者、婬泆;六者、瞋恚;七者、忍大便;八者、忍小便;九者、制上風;十者、制下風*16。—《佛醫經》

(五)步行有五德。何等為五?一者、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飯食易消不作病;五者、為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為久。—《七處三觀經》

(六)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善友第一厚,無為第一安。—《太子瑞應本起經》

(七)人當自繫念,每食知節量,是則諸受薄,安消而保壽*17。—《雜阿含經》

(八)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故受此食。—《禪苑清規》

(九)經行有五事好:堪遠行、能思惟、少病、消食飲、得定久住。《四分律》

(十)若人飲酒放逸者,當知有六災患:一者、現財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諸鬪諍;四者、隱藏發露;五者、不稱不護;六者、滅慧生痴。—《中阿含經》

八、人間生活

(一)見離壞眾,能令和合;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祕事,不向餘說。—《優婆塞戒經》

(二)慈悲即是觀音,喜捨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六祖壇經》

(三)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諠。—《六祖壇經》

(四)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六祖壇經》

(五)心好命又好,富貴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貧夭。—〈心命詩〉

【註釋】

*1由於造作了殺害生命的惡業,感得所處的環境,大地鹼性鹹鹵,藥草五穀沒有生長能力。

*2意即樹木禿杌,草枝尖槎粗硬。

*3或謂浮屠,意為佛塔或佛寺。

*4此處意為待遇豐厚。

*5意謂身為老師應知無不言,傾囊相授。

*6指修道者所依止的四種正法:

a.依法不依人,謂修道者當以教法為依,不可以人為依。若其人雖為凡夫,或外道,而所說之理契合於正法,亦可信受奉行;反之,若其人雖現相好具足之佛身,而所說者不契合於正法,則自當捨離而不可以之為依止。

b.依義不依語,謂修道者當以中道第一義為依,不可以文字、語言之表現為依。

c.依智不依識,謂修道者當以真智慧為依,不可以人間情識為依。

d.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謂三藏中有了義經、不了義經,修道者當以明示中道實相義之決定了義經為依,不可以不了義經為依。

*7指在決策之前應廣納建言,決策時則靠自己的判斷與抉擇。

*8謂卑下、質樸的人行事未必不及情理。

*9闕,過失之意。

*10《翻譯名義集》卷一載,檀那又稱檀越;此人行施,越貧窮海,故稱檀越。

*11能安住在沒有瞋恨的身口意,就是「無染無垢是真常」。

*12宮商喻和雅之聲,意指語言及音聲柔和溫雅。

*13指有口才而心術不正的人。

*14意指飲食應著重在維持身體的健康。

*15意指飲食無節制。

*16制,乃阻塞之意。制上風,體內之氣無法從身體上方排出,如打嗝不順等。制下風,體內之氣無法順利由下排出,如排氣等。

*17意指飲食節量,身體各部分器官所承受的負擔較少,容易消化吸收營養,自能延年益壽。

【習題】

1.您對佛經的護生環保理念有何看法。

2.試述管理教化經證的現代意義。

3.從父母恩看眾生與個己的關係。

4.試述佛經中理財之道的特色。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