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86 四、《阿含經》選錄
《阿含經》是由很多小部經彙集而成,計有一百八十多卷。現從中挑選一些與人間佛教相關的經文來介紹。
(一)聽法的功德
《增一阿含經》三一八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隨時聽法有五功德,隨時承受不失次第。云何為五﹖未曾聞者,便得聞之;以得聞者,重諷誦之;見不邪傾;無有狐疑;即解甚深之義。隨時聽法有五功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隨時聽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南傳五阿含與北傳四阿含
聽經聞法,好比生活中需要吃飯一樣重要,為了身體健康必須吃飯,同樣的,為了讓慧命增長,就必須聽經聞法。
身體有病,醫生會開藥方為我們治療;心裡有病,則要靠佛法的阿伽陀藥(能夠普遍治一切病的藥)來治療。所以聽經聞法時,要有「療病想」。如:覺得自己有貪瞋煩惱的病,希望佛法能夠幫我醫治;或抱著「佛經就是藥方子」的信任感,照它的指示服用(依教奉行)。
聽聞佛法,所謂「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表示必須從聽聞──「聞所成慧」,然後思想──「所成慧」,再照著實踐──「修所成慧」;有了「聞思修」才能進入三摩地,深入佛法。
此外,還要注意聞法的重點。譬如一粒種子,如果種在一塊好的土裡,繼而澆水、施肥,才能開花結果。假如你把種子擺在地板上、石頭上或櫃子裡,是不能生長的。
因為把種子擺到泥土表面上,很容易就被鳥雀啣去了;擺到雜草裡,因緣不具,它也不能生長。同樣的,我們內心太硬、不接受,菩提的種子就不能生長;就像世間外道、邪見能破壞我們的清淨心,反而讓我們煩惱、懷疑。
又如我們倒茶水時,如果把茶杯覆蓋過來,水就倒不進去。或者茶杯裡已裝了別的東西(貪瞋、愚痴、邪見),茶水(佛法)也會倒不進去或變質。或者茶杯有了漏洞(遺忘),水倒進去也不能儲存。
所謂「我慢山高」,一個人太貢高我慢,佛法的甘露,是進不了他的心田、心海。同樣的道理,菩提種子也像種植植物一樣,須離開如上所說種種不宜生長的因素。
有一首偈語: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可見,能聽聞佛法,是多麼的稀有難得。聽聞佛法有五種功德:
1.未聞得聞:以前沒有聽過的道理,現在聽聞佛法,如同得到甘露法水般的珍貴。
2.已聞重誦:聞法後很容易忘記,所以佛經除了聽聞外,還重視讀誦,一次一次的在心田薰習,慢慢的經文就會和自己相應。
3.見不邪傾:聞法後,建立正知正見,以免見解錯誤或變成邪見。
4.無有狐疑:常常聞法能生起信心,不會對現象生起懷疑。懷疑像狐狸一樣,處處猶豫不決。讀經、聞法,是去除懷疑最好的方法。
5.解甚深義:聽經聞法最大的功德,是可以了解人生的光明方向,以及佛法甚深的真實內涵。
經文前有「如是我聞」,經文後是「信受奉行」,意思是大家聽聞佛法之後,很歡喜的接受並實踐。
所以,我們在讀誦經文後,一定要自省:我有「如是我聞」且「信受奉行」否﹖
(二)正邪聚會之別
《增一阿含經》三○八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人在邪見聚者,有何相像﹖有何相貌﹖」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言:「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之尊。善哉!世尊!當與諸比丘而說此義,我等聞已,當奉行之!」
世尊告曰:「汝等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在邪聚之人,當以五事知之,以見五事則知此人為住邪聚。云何為五﹖應笑而不笑,應歡喜時而不歡喜,應起慈心而不起慈心,作惡而不恥,聞其善語而不著意。當知此人必住邪聚。若有眾生住邪聚者,當以此五事知之。復次,有眾生有住正聚者,有何相貌﹖有何因緣。」
爾時,諸比丘白佛言:「如來是諸法之王,諸法之尊。唯願世尊當與諸比丘而說此義,我等聞已,當奉行之!」
世尊告曰:「汝等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其義!」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爾時,諸比丘從佛受教。
世尊告曰:「在正聚之人,當以五事知之,以見五事則知此人為住正聚。云何為五﹖應笑則笑,應歡喜則歡喜,應起慈心則起慈心,可恥則恥,聞善著意。當知此人已住正聚。是故,諸比丘!當除邪聚,住於正聚。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有人問:「佛陀會不會罵人呢﹖」佛陀不是在罵人,佛陀會教訓那些愚痴的人。如:「你不知慚愧」、「你不知道苦惱」、「你愚痴」等。還有一句比較嚴重的話:「你是非人!」
非人,就是不像個人,也就是說「你不是人」,即是邪見的邪人,不正派的人。這是很嚴重的一句責備話,明明是人,為什麼說我不是人﹖什麼樣子叫做非人呢﹖經典上形容應笑不笑、應喜不喜、應慈不慈、作惡不恥、聞善不著意等五事為非人。
聚會時,大家在那裡談笑,只有他不笑;應該笑的時候不笑。所有的人都好歡喜,只有他一個人在那裡不歡喜;看到有人在受苦、傷殘、水災、地震,大家都去幫助,只有他沒有救助的慈悲心;做錯事時難免會覺得慚愧,但是他卻沒有過失的羞恥心。最嚴重的非人,是別人講好話、道德的話、慈悲的話、愛護他的話、對他好的話,他聽不進去,也不著意、也不留心。以上這五種人都算是非人。
在我們周遭的朋友、同事、鄰居當中,有一些是不合群的人、不隨喜的人、習慣唱反調的人、顛倒是非的人、具偏見性格的人、因嫉妒心而破壞人家好事的人……這些都屬於非人。
有的人雖學佛多年,但缺乏正知、正見,或觀念、言行介於正邪之間。有的人講話做事時,好像很正派,實際上是不如法的邪見人。
例如,佛門有很多清規戒律,有些僧眾守不住,溜單了,竟然有居士買房子供養他們;這樣的行為,看起來很慈悲,其實是錯誤的。好比張家的兒女逃跑出去,應該想方法把他勸回張家去,李家怎麼可以把張家兒女收留到家裡呢?如此包庇那些不守清規、戒律的僧眾,是犯了「五逆重罪」中的「破和合僧」。這罪是不通懺悔的,但是沒有正見的人,卻把它當作是行好事的功德。
又如,每逢講經法會,總有二、三個僧眾在會場外面化緣,有些信徒抱著「真施主不怕假和尚」,總是慷慨布施,助長許多假和尚的出現,破壞了佛教的形象,這種布施究竟是功德呢﹖還是罪過呢﹖我們把這種布施歸於正邪之間。
再舉個例子。多年前,佛光山在台中興設一個道場,裝潢公司送來兩張三夾板釘成的圓桌,油漆後滾金邊,經此包裝煞是好看。我到了台中,想請軍團司令葉競榮先生吃飯,忽然當家師說:「師父!不能用這個桌子請客。有信徒反應,佛教應該樸素一點,道場用這麼豪華的東西?你們實在是奢侈浪費。」
我一聽,想想,最奢侈的應該不是我們,是阿彌陀佛。為什麼呢?台中李炳南居士宣揚淨土法門,苦苦勸導大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那裡有「黃金鋪地」、「七寶樓閣」、「七重羅網」等等,那不是極盡豪華了?為什麼一定要等到往生以後才去享受?現在,我們把人間生活建設得稍微好一點,不好嗎?
假如我不這樣說明,而那一位信徒先跟大家說:「我們信徒的錢,他們都拿去亂用了。」相信大家就會誤以為佛光山真的很奢侈。所以,在正邪之間,我們自己要具備般若智慧,才能辨別真正的對錯。
又例如,台北的信徒到佛光山,那麼遠來,就方便在朝山會舘用餐。吃不完,還有剩下,服務生把它倒了。結果,引起很大批評:「大師都講要惜福,菜還可以吃,怎麼就把它倒了,真不惜福!」
假如我們跟你們說:「師兄、師姐,你們說要惜福,那晚上留下來,給你們再吃。」你肯嗎?或者,你們是第二批客人,我們說:「剛才那一位師兄、師姐吃剩下來的菜,還可以吃,你們就惜福吃了吧!」你願意嗎?我想你一定會發脾氣了。
再說,萬一有人吃了瀉肚子,他會說:「因為到佛光山吃剩菜,所以食物中毒。」這樣一來,佛光山就舉世聞名了。能嗎?最後,這些人從佛光山回到台北,四處宣說「佛光山不惜福」、「佛光山給人吃剩菜」……大家很容易信以為真。但是只要再深思一點,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因此,世間正邪之間,要有一個正派合理的知見,才不會以盲導盲。
(三)寧壞六根也不造惡
《增一阿含經》四五九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寧常眠寐,不於覺寤之中思惟亂想,身壞命終,生於惡趣。寧以火燒鐵錐而烙于眼,不以視色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比丘已為識所敗,必當趣三惡道:地獄、畜生、餓鬼。
今我所以說者何﹖彼人寧常睡眠,不於覺寤之中思惟亂想;寧以利錐刺壞其耳,不以聽聲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寧(當)恆睡眠,不於覺寤起於亂想。
寧以熱鉗壞其鼻根,不以聞香興起亂想。興想比丘為識所敗;已為識所敗,便墮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寧以利劍截斷其舌,不以惡言、麤語墮三惡趣:地獄、畜生、餓鬼。寧常睡眠,不於覺寤興起亂想。
寧以熱銅葉纏裹其身,不共長者、居士、婆羅門女共相交接;設與交接言語往返者,必墮三惡趣:地獄、畜生、惡鬼。我所說者,正謂此耳!
寧恆睡眠,不以覺寤意有所念,欲壞聖眾;已壞聖眾,墮五逆罪,億千諸佛終不療救。夫鬥亂眾者,必當墮不救之罪。是故,我今說寧常睡眠,不於覺寤意有所念,欲壞聖眾,受無救之罪。是故,比丘!當將護六情,無令漏失。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文中指出,寧可毀壞六根,也不造作諸惡,而墮入三惡道。因為六根有貪著的病,就會在生死輪迴的苦海中不斷流轉,故必須注重六根的修行。
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稱做「六根」,屬生理的,又叫作「六色」,六根遇到外面屬於物理的「六塵」(色塵、身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就有一種認識,叫做「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這是屬於心理。六根、六塵、六識,合起來叫做十八界。此十八界是佛教的人生觀、宇宙觀。
眼「根」可以稱為眼神經,眼神經接觸到花,也就是「色」(物質),產生了認「識」,這是紅花、這是白花……此即是根、塵、識之間的關係。
桌子壞了要修理才能用,衣服破了要修補才能穿,房子漏了也要修理才能住,我們的眼、耳、鼻、舌、身、心生病了、壞了,也必須修理,才能發揮功用。
眼睛的病,如:喜歡看假相,不歡喜看真相;歡喜看壞事,不歡喜看好事。眼睛應如何修行﹖眼睛可以探望病人,探望病人會長養我們的善心;多慰問有苦難的人,會提升我們的信心;不嫌棄貧窮的親友,用平等心、尊重心對待他們,會增加我們的功德。這是眼睛的修行。
耳朵的病,歡喜聽是非,歡喜聽假話,不歡喜聽真話。我們的聽覺最容易受別人語言的挑撥。耳朵要如何修行﹖要善聽、要諦聽、要兼聽、要全聽,要聽好的話,要注意聽,不要只聽一面之詞。所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不歡喜聽的,但對自己有益、能改進缺點的好話,不妨要多聽。
有人說,耳朵因會亂聽,所以把它長在後面;眼睛因會亂看,所以把它生得小一點;只有鼻子端正,比較不犯罪,把它長得高一點。
鼻子要如何修行?鼻子很敏銳,辨別香臭、濃淡的味道,又長在正中央,對著心,所以佛門中有「眼觀鼻,鼻觀心」的修行。
有位婦人,家裡供奉一尊白瓷觀音,非常莊嚴。但他總覺得,佛菩薩沒有經過寺院開光不會靈感,因此就拿到佛堂開光。
一到佛堂,看見供桌前面已安放了好多尊菩薩、神像,他就把人家的挪到旁邊,他的觀音要擺在正中間。
放好之後,婦人燒了一支香要供養菩薩。隨著微風,香也飄到別的菩薩那裡去了。婦人看見了,心想:「啊!我的香怎麼可以給別的菩薩聞!」於是,他燒了另一盤環香,再用一條鐵絲,把它扣在自己菩薩的鼻子上,「這樣,只要我的菩薩聞到我燒的香就好了。」由於人心的自私、不正,本來一尊白瓷觀音,一下子就變成黑鼻觀音了。
舌頭要如何修行?要多講善話,多講慈悲的話、讚美的話。我們不要講話如刀劍一樣的傷人,也不要像鬥雞,或像人家說「烏鴉嘴」;意思是,把好事都說成壞事了。只要多說一點好話,就是隨口功德。
身根要如何修行呢?要常到寺院道場去禪坐、禮拜,讓身體感觸清淨的境界;或是發心為人服務。這就是身體的修行。
意根如何修行呢?要思惟正法,讓自己身心端正;例如,心常想:「我要慈悲、我要公正、我要和平、我要助人。」若能有「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心念,這就是心的修行。
總之,注視他人,是隨眼功德;用心聽別人講話,是隨耳功德;還有隨手功德、隨心功德等,我們的六根都可以修行,也都可以做功德。
舌根修行,如經云:若隨法說、若聖默然。
(四)何謂善知識?
《雜阿含經》一二一三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一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皆悉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等人能為遠遊善知識﹖何等人能為居家善知識﹖
何等人能為通財善知識﹖何等人能為後世善知識﹖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商人之導師,遊行善知識。貞祥賢良妻,居家善知識。
宗親相習近,通財善知識。自所修功德,後世善知識。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什麼叫「居家善知識」﹖家裡的成員中,可以作為模範者,他就是家庭裡的善知識;做先生的,因為太太的支持而有成就,太太就是先生的善知識;貞節賢良的妻子,是我們居家的善知識;具有正見智慧的老師,是學校的善知識;從事社會公益的好人,是社會的善知識。政治上有政治上的善知識,宗教界當然有宗教界的善知識。過去孔子說,如果講到農夫,我不如他,所以老農是我的善知識;如果講到種花的園丁,我也不如他,園丁是我的善知識。
經文中提到,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遠遊善知識」?
遠遊善知識,最恰當的人選,不外是商人。因為過去不像現在交通這麼發達,而商人經常到各處通商,知道哪裡有財富,哪裡有風景,他們就是我們的善知識。又如:因為商人貿易往來,而有了絲綢之路;因為有絲綢之路,才能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多種宗教的傳播和互動。這些商人就是遠遊善知識。
跟我們有因緣關係,與我們思想接近,習慣相同,能夠合夥做生意的,從家庭企業到現在的社會共同投資,就是「通財善知識」。
學佛要多親近善知識,但更不要忘記讓自己也要成為別人的善知識。如何做別人的善知識呢﹖自己雖沒有學問,不過有正知、正見,能通達經教、能事理圓融、能觀機逗教、能樂說無礙、能給人歡喜、給人信心……具備這些條件者,從自受用到他受用,除了可以做別人的善知識外,這些福德資糧,就是我們「後世的善知識」。
(五)什麼是人第一?
《雜阿含經》一二一八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天子容色絕妙,於後夜時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身諸光明遍照祇樹給孤獨園。
時,彼天子說偈問佛:
何等人之物﹖何名第一伴﹖
以何而活命﹖眾生何處依﹖
爾時,世尊說偈答言:
田宅眾生有,賢妻第一伴,
飲食已存命,業為眾生依。
時,彼天子復說偈言:
久見婆羅門,逮得般涅槃,
一切怖已過,永超世恩愛。
時,彼天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稽首佛足,即沒不現。
有人說,世間上,花種中最美麗的是玫瑰花;鳥類中最美麗的是孔雀;動物中最忠實的是狗;至於人的一生,在物質上,最重要的是土地房屋;在精神上,最重要的是有伴侶;在生活上,最重要的是衣食不缺……但,什麼是人的真正第一呢?夢窗國師有一首偈語:
無病第一利,知足第一富,
善友第一親,涅槃第一樂。
在生活中有的人以夫妻為第一,有的人以父母為第一,有的人以兒女為第一,有的人以穿好的衣服為第一,有的人以美麗為第一,有的人以住好房子為第一,有的人以吃得好為第一,有的人以開好車為第一,有的人以神氣風發為第一,有的人以名列前茅為第一……每一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理想中的第一。而在佛陀的心中,每一個眾生、每個人都是第一,因為人人皆有佛性,而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人的生命只有幾十年,這只是身體上的生死,在本性上的慧命是死不了,且是無限的。好像念珠,每一顆念珠,代表我們一期的生命,一顆顆的念珠(一期一期的生命),中間由線串連起來,就會把我們流轉輪迴的生命連繫在一起,不會散失。這一條線就是我們的業力;業力就是我們生命的依靠。
白天工作,晚上睡覺,天亮又起來,一日復一日;白天如同人活著的生命,晚上睡覺等於死了,死了一次,明天又生了。人就是這樣生了又死,死了又生的流轉著。人在睡覺時,不會害怕明天起不來;同樣的,在生命結束時也不用害怕,因為來生還會再來;茶杯不小心打破了,要它再回復不可能,就等於我們的身體,老朽、壞了、死了,要它再回復也不可能。但茶杯裡的水,潑灑在桌子上、在地毯上,用拖把來拖,用抹布來擦,裡面的水依然會存在,就像我們的業力,人就是因為業力,在五趣六道裡流轉。
這部經義告訴我們,人在世間上,雖然田宅很重要、伴侶很重要、飲食很重要,然而,業是我們生命所依,最為重要。
在佛法裡,從凡夫到佛,必須靠「業」的修行,轉「業」為真如佛性,才可以成佛;能成佛才是人的第一。
(六)如何對待惡人?
《增一阿含經》二○○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到時著衣持缽,入羅閱城乞食。
爾時,提婆達兜亦入城乞食。
時,提婆達兜所入巷中,佛亦往至彼。然佛遙見提婆達兜來,便欲退而去。
是時,阿難白世尊曰:「何故欲遠此巷﹖」
世尊告曰:「提婆達兜今在此巷,是以避之。」
阿難白佛言:「世尊!豈畏提婆達兜乎﹖」
世尊告曰:「我不畏提婆達兜也,但此惡人不應與相見。」
阿難曰:「然,世尊!可使此提婆達兜乃可使在他方。」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言:
我終無此心,使彼在他方;
彼自當造行,便自在他所。
阿難白世尊曰:「然提婆達兜有過於如來所。」
世尊告曰:「愚惑之人不應與相見。」是時,世尊向阿難而說此偈:
不應見愚人,莫與愚從事;
亦莫與言論,說於是非事。
是時,阿難復以此偈報世尊曰:
愚者何所能﹖愚者有何過﹖
正使共言說,竟有何等失﹖
爾時,世尊復以此偈報阿難曰:
愚者自造行,所作者非法;
正見反常律,邪見日以滋。
「是故,阿難!莫與惡知識從事。所以然者,與愚人從事,無信、無戒、無聞、無智;與善知識從事,便增益諸功德,戒具成就。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們在社會上、工作中、家庭裡,若碰到對我們不友善,或專門找我們麻煩的人,都將之歸類為惡人。我們要如何面對惡人呢?
佛陀在他弘法的生涯裡,也遇到一個大麻煩,就是他的堂兄提婆達兜。提婆達兜嫉妒佛陀的成就,要推翻佛陀,自己做領袖,以種種方法來陷害佛陀;例如投石襲擊、以醉象害佛、派人用刀劍棍棒來鬧事、甚至要打死佛陀等等。佛陀卻說:「提婆達兜是我的逆增上緣。」
一個人要成功,福德因緣很重要,但逆增上緣更不可少,連佛陀都把提婆達兜的反對、陷害,視為弘法的逆增上緣。世間上,沒有黑暗,哪有光明﹖沒有罪惡,哪有善美﹖沒有魔王,哪有佛道﹖
世界永遠是一半一半的。男人一半,女人也一半;好人一半,壞人也一半;白天一半,夜晚也一半;佛的世界一半,魔的世界也一半。重要的是,如何把屬於我們自己一半的世界,創造得更美、更好。不要想用自己的一半,去征服另外一半,或是去統一另外一半。再酸的鳳梨、再澀的柿子,經過風吹日曬,時機因緣到了,都會變成甜美的。
弟子們問佛陀,面對許多惡人,要如何應對呢﹖佛陀說「默擯置之」,意思是不要睬他。如同被瘋狗咬了,避開就沒事了,如果愈打瘋狗,牠愈是要咬你的。
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
拾得:「只要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等待幾年你且看他。」
怎樣對付壞人,以下提出幾點以供參考:
1.包容諒解:一句來一句去,互相對罵;或打我一拳,就踢你一腳,這都是半斤八兩。你要想超越他,就是要包容他,甚至進而能善化他。
2.角色調換:每一個人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對方,都會覺得這個人很壞、很惡、很兇,假如我們互相調換立場,大家的看法、想法可能就不一樣了。也常有人問我,怎樣才能生起慈悲心﹖方法也是一樣,大家立場調換一下,就容易有慈悲了。
3.懂得欣賞:人生本如戲,有人罵我們、兇我們,試著欣賞對方,感謝對方為我們消災。不是打不過他,罵不過他,而是大人不計小人過。忍是很大的力量,我比他能忍,我比他有力量,他的這一點點招術我不怕,我就不計較了。
在佛教裡,「忍」是有層次的,所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像我們佛學院的學生,在修學過程,難免會受一點氣、一點委屈;他跑去跟老師說什麼人欺負我、對我不好。老師說:「你忍耐一點。」
忍耐,問題就能解決嗎?這個答案他不滿意,再去問主任怎麼辦?主任說:「你忍耐一點就好了。」學生聽了還是不服氣,就來找我。我也是叫他:「你忍耐一點嘛!」他終於忍不住,說:「忍耐、忍耐,難道除了忍耐,沒有別的辦法了嗎?」我說:「有別的辦法,但是,世間上確實除了忍耐,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忍」的內容很多,比如:能承擔、能顧大局、能消弭紛爭等,其力量很大。
所謂「生忍」,是指我要在人間生活下去。忍,不是忍一口氣,或打不回手、罵不回口;忍,是認識、接受、擔當、處理、化解、包容;由於忍,讓我們能擔當世間的一切,能處理世間的一切、能包容世間上的一切,這才是真正的人生。
所謂「法忍」,指在世間上,接觸各種的境界、是非、人我得失、好好壞壞、善善惡惡ےے我必須要認識,我要能處理,我要能接受,我要能化解。這個就是對一切法,你要能忍,要建設這個「法忍」,才能在世間上生存。
所謂「無生法忍」,代表這個世間,本來一法不生,既然一法不生,你還計較什麼呢﹖所以在不生不滅的境界裡,就沒有是非煩惱。
4.要能轉念:「轉」,很重要的。轉迷為悟、轉邪為正、轉煩惱為菩提,人最重要的是心能轉境,不要讓境界來轉心。唯識家所謂轉八識成四智,即轉眼、耳、鼻、舌、身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
因為八識所認識的世間,有時候是錯誤的,必須要轉一轉,如同照相機的焦點,要把它對正,才能看得清楚境界。要認識境界,必須適應環境、處理環境、安於環境。轉變環境,不必要求別人,或要求境界,只要自己心智一轉,則無事不辦。
(七)布施的過福
《增一阿含經》三一○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惠施不得其福。云何為五﹖一者以刀施人,二者以毒施人,三者以野牛施人,四者淫女施人,五者造作神祠。是謂,比丘!有此五施不得其福。
比丘當知:復有五施令得大福。云何為五﹖一者造作園觀,二者造作林樹,三者造作橋梁,四者造作大船,五者與當來、過去造作房舍住處。是謂,比丘!有此五事令得其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園觀施清涼,及作好橋梁;河津渡人民,并作好房舍。
彼人日夜中,恆當受其福;戒定以成就,此人必生天。
「是故,諸比丘!當念修行此五惠施。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布施有很大的功德,但布施若沒有智慧或布施錯誤,就會有過失。例如:拿錢給小孩買刀劍玩具,玩慣以後,他可能會用真刀真劍去傷害人;買小魚、小鳥給小孩子玩,一直玩到死,養成沒有慈悲心,這也不好。買香菸送人、買酒送人、替人傳遞毒品、捕鳥送人、捕魚送人、送女色惑亂人性等,都是有罪過的。甚至出錢建寺廟、神祠、佛堂,如果不弘揚佛法,反而藏垢納汙也是不應該。此外,錯誤的引導、邪見的傳授、布施非財、不樂之捐等,也都屬有過失的布施,不但不可以接受,更不可為。
那麼,要如何布施呢?我們可以倡導環保,大家一起來維護環境;你也可以布施公園、種樹植林、廢紙回收,或建設橋梁、認養路燈,給人交通方便,給人照亮光明,這些都是有功德的布施。
今天的社會,除了布施淨財,還要在不自苦、不自惱的情況下,才是淨施,才是功德。一切的布施,都讓人有利益、給社會有利益,都是正正當當,那才是真正布施。布施錢財是比較容易,再沒有錢的人,有十塊錢要布施、有一塊錢要給人,人家也願意接受,他就能成就布施。所以,很多人誤以為布施錢財,是求財富、求功德的唯一手段。
甚至,曾經有一個人到美國洛杉磯西來寺,表示要布施兩千塊美金,來彌補自己犯下的罪過。像這樣基於求贖罪、求報償的布施,並不如法,也不一定合法。
此外,還有什麼不當的布施?
1.給人錯誤的引導,也就是邪見的布施。
2.傳授邪知邪見、不正當的觀念給人。
3.布施不如法的錢財,例如搶來的、騙來的;甚至有人以為自己沒有收取賄賂,因為他收下來,就馬上轉布施出去了。即便是這樣,也還是不當的,是不可以接受的。
4.平均攤派,也就是強硬規定別人要出兩千塊、五千塊,這種不樂之捐,也是不當。
其實,除了金錢,還有其他很容易做到的布施。如:跟人微笑、點頭打招呼;說好話鼓勵別人、讚美他人;對人尊重有禮貌;傳授知識、技能;到醫院裡當義工;做心靈輔導、關懷慰問等等,都是了不起的布施。
信徒到寺廟禮佛,總不忘添油香;其實法師們也需要為信徒添油香,例如:對信徒說好話,讚美信徒發心、慈悲、信仰很虔誠,讓他歡喜等,就是給信徒添油香。凡是對人有利益,對社會有利益的,才是真正的布施。
(八)五施五得
《增一阿含經》二八六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檀越施主惠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為五﹖一者施命,二者施色(美好形象),三者施安,四者施力,五者施辯,是謂為五。復次,檀越施主施命之時,欲得長壽;施色之時,欲得端正;施安之時,欲得無病;施力之時,欲令無能勝;施辯之時,欲得無上正真之辯。比丘當知:檀越施主惠施之日,有此五功德。」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施命色及安,力辯為第五,
五功德已備,後受無窮福。
智者當念施,除去貪欲心,
今身有名譽,生天亦復然。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五功德者,當行此五事。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經文中,佛陀提到布施有五種:
第一施命:永明延壽禪師出家前是一位太守,生性慈悲,為了護生挪用公款,被判罪要砍頭。他在被殺的時候,講了一句很有名的話:「將此一命,布施眾生。」過去的聖賢豪傑「殺生成仁,捨身取義」,都是以生命來布施;現在有很多人,用自己的時間做義工,為別人服務,這也是生命的布施。
第二施色:色指外表的莊嚴。如環境美好清淨、舉止威儀端莊,讓大家見了很歡喜,這就是施色。
第三施安:如同觀世音菩薩的名號之一「施無畏」;幫助別人,讓他得到安穩,無有畏懼,就是施安。
第四施力:就是布施勞力,比如當義工、幫助他人、為人服務。
第五施辯:就是引導別人,讓他有正確的思想、觀念,認識真理。樂說、會說的人,即是施辯。
能做到以上五種布施的人,可以獲得五得,即:施命可以得到長壽,施色可以得到端正,施安可以得到無病,施力可以得到無能勝,施辯可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之辯。
(九)人生三大病
《增一阿含經》一八一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為三﹖所謂風為大患,痰為大患,冷為大患。是謂,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復此三大患有三良藥。云何為三﹖若風患者,酥為良藥,及酥所作飯食。若痰患者,蜜為良藥,及蜜所作飯食。若冷患者,油為良藥,及油所作飯食。是謂,比丘!此三大患有此三藥。
「如是,比丘亦有此三大患。云何為三﹖所謂貪欲、瞋恚、愚痴。是謂,比丘!有此三大患。然復此三大患有三良藥。云何為三﹖若貪欲起時,以不淨往治,及思惟不淨道。瞋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愚痴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因緣所起道。是謂,比丘!此三大患有此三藥。是故,比丘!當求方便,索此三藥。如是,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們的身體有老、病、死等大患。有因痰而有病,因冷而有病,因風而有病。其實不只於此,目前社會許多現象,像迷信、詐騙、竊盜等,一一產生在現實生活裡,那也是一種毛病。
身體的病,有醫生可以幫我們治療;心裡有貪欲、瞋恚、愚痴三大病,如何治療?佛教有三學叫「戒定慧」,戒可以治療貪欲的病,定可以治療瞋恚的病,慧可以治療愚痴的病。
人心貪欲的毛病實在難以對治。有個老爸爸到都市裡探望女兒,女兒想到老爸喜歡吃糖,難得進城,便買了一罐糖果給他吃。有一天,老爸爸的手卡在罐子裡,怎麼樣就是拔不出來。大家著急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後沒有辦法,只有把罐子打破。後來發現,原來,老爸爸因為抓了太多糖果,所以手就拿不出來了。貪心,人難免都有,但要知道滿足、適可而止。
此外,不淨觀也可以療治貪欲。人所以貪欲,大多因為歡喜、很美、很好而產生我愛、我執,假如眼前的東西不淨、醜陋、臭穢,自然就不會喜歡。佛教的不淨觀,所謂「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觀想人的身體是帶肉的骷髏,還有什麼可愛﹖對不當的財富,觀想「黃金是毒蛇」,就不會起貪念。
佛教把瞋恨比喻作「無明火」。有時候我們在生氣罵人時,都會口不擇言,而得罪對方,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所謂「瞋心一起,火燒功德林」,又說「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恚像火一樣,也像障礙之門,一定要用慈悲觀來對治。
有一位媽媽準備一大盤水果,等待兒女放學後可以享用。小兒子看到那麼多水果,就在每一種水果上面都畫了人頭。
媽媽從廚房出來,看到調皮的兒子在水果上塗鴉,生氣的拿起棍子就要打他。小兒子說:「因為奶奶歡喜吃香蕉,我怕別人把香蕉吃了,就畫一個奶奶,這是留給奶奶吃。姊姊喜歡吃蘋果,我畫一個姊姊在蘋果上,要留給姊姊吃……媽媽為什麼要打我呢?」
媽媽一聽,好慚愧,還好聽了兒子的說明,萬一真的打下去,不是很遺憾嗎?我們的瞋恨心,往往就是在不明事理之下,犯了嚴重的錯誤。
我們要練習慈悲心、包容心,事情的來龍去脈要先弄明白,不要太過衝動。所以我常說「發脾氣慢半拍」,慢了半拍,歌就唱不下去;想發脾氣時,可以跟對方說:「五分鐘後再跟你吵架。」慢了五分鐘再吵,可能氣都消了,不吵架了。培養慈悲,「慢半拍」是很管用的。
貪欲,用喜捨、用不淨觀來對治;瞋恚,用慈悲觀對治,學習溫和、忍耐來對治;愚痴,則用因緣觀,學習明理來對治。
人類最大的愚痴,是不知道世間有因緣關係的存在。花草樹木,假如沒有土壤、沒有水分、沒有陽光、沒有空氣,就不可能生長;我們人類生存在世間,沒有士農工商為大眾服務,沒有交通工具可搭,沒有報章雜誌可看……生活就會很不方便。
如果懂得因緣觀來對治愚痴,就可以遠離無明。重視因緣關係的存在,培養好因緣,世界不是一個人的,需要集體創造,大家才能共有、共成、共存、共享。
(一○)身心四樂四不樂法
《增一阿含經》二五三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人身樂心不樂;或有人心樂身不樂;或有人心亦不樂身亦不樂;或有人身亦樂心亦樂。
彼何等人身樂心不樂﹖於是,作福凡夫人,於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無所短乏,但不免餓鬼、畜生、地獄道,亦復不免惡趣中。是謂此人身樂心不樂。
彼何等人心樂身不樂﹖所謂阿羅漢不作功德,於是四事供養之中,不能自辦,終不能得,但免地獄、餓鬼、畜生之道,猶如羅漢唯喻比丘。是謂此人心樂身不樂。
彼何等人身亦不樂心亦不樂﹖所謂凡夫之人不作功德,不能得四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復不免地獄、餓鬼、畜生道。是謂此人身亦不樂心亦不樂。
彼何等人身亦樂心亦樂﹖所謂作功德阿羅漢,四事供養無所短乏,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復免地獄、餓鬼、畜生道,所謂尸波羅比丘是。是謂,比丘!世間有此四人。是故,比丘!當求方便,當如尸波羅比丘。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在平常生活中,我們的身心是快樂呢﹖還是痛苦呢﹖有的人覺得自己身體健康,只是煩惱很多,不能心生歡喜;有的人認為自己的內心自在,只是身體上有種種的病苦。世間本來就是苦樂參半,如何去除苦因,只存安樂與自在呢?這就必須學習觀世音菩薩的觀自在;觀照自己很自在、很安樂。
我們喜歡的人,得不到,自然不自在;不歡喜的人,卻經常在一起,也不自在。觀境,在任何境界裡自在嗎﹖有的人一回家,全付身心放鬆,就好像在天堂;有的人一回家,聽到太太嘮叨心生瞋怒,就像在地獄一樣。人要自在,才能安樂;觀理、觀事不自在就不能安樂。所以,佛門中人見面時,常會關心問對方:「身心自在否﹖」
本篇經文指出四點:
1.身體很快樂,心裡不快樂。吃喝嫖賭的行為,就是讓身體覺得快樂,也是滿足一時的刺激,但是心裡並不充實、不歡喜、不愉悅,甚至引來更多的煩惱。又如布施的人,供養諸多飲食、臥具,雖有福德,但不免福報享盡後,仍會墮三惡道受苦。
2.心裡很快樂,身體不快樂。為了理想去奮鬥或者服務的人,他的身體可能很疲倦,不過內心有目標就會很快樂。又如阿羅漢雖已遠離三界輪迴苦,但因不修福德,四事供養不足,仍會有色身之苦。
3.身心都不快樂。指不行善、又造惡的凡夫。心中總是在貪欲、瞋恨、愚痴中,掙脫不出來,時常在五欲六塵裡打滾的人,身心都不快樂。
4.身心都快樂。有的人除了注重身體的健康,也懂得要修心修行,所以身心都快樂,這就是菩薩道中的人,或是常修福慧的阿羅漢。
為什麼要學佛呢﹖為了追求永恆的歡喜、解脫、快樂。快樂在哪裡﹖一般人認為有錢就會快樂,可是有錢的人煩惱也很多;有的人以擁有愛情會快樂,但感情一發生變化,患得患失也不開心;有的人以保有多少土地、田產、房屋、工廠、事業為快樂,但事實上,產業愈多,煩惱也層出不窮。
真正的快樂在哪裡﹖從念佛裡可以得到法樂,從禪坐裡可以得到禪悅,從禮拜裡可以得到解脫自在,從各種觀想裡可以得到滿足,從閱讀經文裡可以得到清淨安然。乃至隨喜參加法會,也能有所得。尤其戒定慧之學,運用在我們做人處事上,可以化解很多的煩惱,增加我們身心的快樂。
(一一)掃地五法
《增一阿含經》二九二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夫掃地之人有五事不得功德。云何為五﹖於是,掃地之人不知逆風,不知順風,復不作聚,復不除糞,然掃地之處復非淨潔。是謂,比丘!掃地之人,雖有五事,不成大功德。
復次,比丘!掃地之人成五功德。云何為五﹖於是,掃地之人知逆風、順風之理,亦知作聚,亦能除之,不留遺餘,極令淨好。是謂,比丘!有此五事成大功德。是故,諸比丘!當除前五事,修後五法。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俗語說:「有志無志,就看洗碗掃地。」在日本,要具大學資格才准許出家,出家以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掃地和擦地板。
我童年出家以後,將近十年,天天掃地、擦玻璃,對掃地特別有感想。看起來雖是很單純的工作,但其中有很大的學問。好比掃地時風向如何?垃圾要堆在哪裡?灰塵多時要如何灑水?這些都是掃地時須注意的地方。
在《毗尼日用》裡,有許多日常生活的修行。如:大小便時,當願眾生,棄貪瞋痴,蠲除罪法;洗滌形穢,當願眾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以水盥掌,當願眾生,得清淨手,受持佛法;以水洗面,當願眾生,得淨法門,永無垢染;若舉於足,當願眾生,出生死海,具眾善法;洗浴身體,當願眾生,身心無垢,內外光潔;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總之,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是為了自己一個人,而是希望大家能共同受益。
《阿彌陀經》裡的周利槃陀伽,因為愚笨而苦惱,佛陀勉勵他掃地時口持偈語,掃到最後,體悟心外的垢穢要掃除,心裡的貪瞋煩惱怎能不掃除?終於開悟,成了阿羅漢。駝驃比丘為每天來掛單的人,熱心服務引路,帶了二十年,終於悟道,感得手指、心燈都放光,再也不用提燈籠了。
因此,在我們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裡、各種工作中,應該多用心、多觀想,求好、求美、求真,則隨時隨地都可以修行、可以覺悟。
(一二)五種希望
《增一阿含經》三一二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女人有五欲想。云何為五欲想﹖一者生豪貴之家,二者嫁適富貴之家,三者使我夫主言從語用,四者多有兒息,五者在家獨得由己。是謂,比丘!女人有此五事可欲之想。
如是,比丘!我比丘亦有五事可欲之想。云何為五﹖所謂禁戒、多聞、三昧成就、智慧、智慧解脫。是謂,比丘!有此五事可欲之法。」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我生豪族種,亦適富貴家;能役使夫主,非福不剋獲。
使我饒兒息,香華自嚴飾;雖有此想念,非福不剋獲。
信戒而成就,三昧不移動;智慧亦成就,懈怠而不剋。
尋欲得道果,不由生死淵;願欲至涅槃,懈怠而不剋。
「如是,諸比丘!當求方便,行於善法,除去不善法,漸當前進,無有中悔之心。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希望,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欲」。好的欲望,是清淨的淨法欲、善法欲,例如希望讀書進步、希望開智慧、希望做功德、希望成佛作祖等;不好的欲望,則是染汙欲,好比想要貪圖人家的錢財、占人家的便宜等。
本經文提到,一般說女人有五種欲望:
1.希望出生在富有高貴的家庭。
2.希望嫁給有錢財勢力的人家。
3.希望丈夫對自己的話言聽計從。
4.希望自己生養幾個好兒女。
5.希望在家裡有做主的權力。
其實婦女的欲望不只這五點,現在社會的婦女,所希望的可能更多。有一個信徒的女兒,到了三十多歲還不想結婚,母親希望他早一點成家,拜託我勸他。我就問他:「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怎麼不嫁人呢?」他說:「我才不要嫁人,現在的男人都沒有幽默感,不懂風趣。」
這也沒錯,嫁給一個有錢有地位的丈夫,可是性格沒有詼諧、幽默,每天冷冰冰、死板板的像個木頭人,怎麼有趣味呢?婦女在家庭裡很辛苦,丈夫回到家如果能說幾句笑話,製造歡喜,家庭的氣氛就不一樣。同樣的,先生回來,太太也要笑臉好語相迎,給予讚美鼓勵。
外面的世界,要它不改變是不可能的,重要的是我們的心,要能不變化才是最重要。每一個人,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無怨無悔,當成是一種責任、一種承諾,幸福快樂就會在我們的心中。
現在的婦女都希望丈夫有幽默感、能參加社交活動,以自己的美貌、學問、能力為榮,希望先生沒有外遇、兒女孝順傑出、生活現代化、全家能平安等等;不過,如果能再學佛,生活中再有信仰,擁有佛法,則心中的世界會擴大,三千大千世界盡在心中,所擁有的更是難以計數。
對於僧眾來說,也有五種希求。既然出家了,就希望能守持禁戒,身心清淨;廣學多聞,增長智慧;定慧成就,自在無礙;智慧善巧,弘法利生;以般若法水,滅煩惱燄,得解脫道。若能自覺行佛,離這五種欲求就不遠了。
(一三)五時不應禮
《增一阿含經》三一三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時不應向人禮。云何為五?若在偷婆中不應向禮,在大眾中不應向禮,又在道路不應向禮,病痛著床不應向禮,若飲食時不應向禮。是謂,比丘!有此五事不應向禮。復有五事知時之禮。云何為五?不在偷婆中,不在大眾中,不在道路,亦不病痛,復非飲食,此應向禮。是故,諸比丘!當作方便,知時之行。」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過去,我們常聽到一句話「禮多人不怪」,也經常看到許多信徒歡喜禮拜,表達他的信仰恭敬、虔誠。這原本也是沒有錯,但是不如法的禮拜,也是不當的。例如:經文裡說,「偷婆」(即窣堵波,梵語stúpa音譯,安置佛陀舍利的建築)中不應拜,也就是在塔裡不拜;在大眾裡不拜;在路上不拜;有病睡在床上也不拜;吃飯、剃頭、禪坐時,都不可以禮拜。
有的佛教徒不懂佛門禮儀,見到了就說:「法師,我要跟你頂禮三拜。」也不分場合、不等別人的回應,一股腦兒就拜下去;甚至回他說:「一拜就好。」他不肯聽,硬是要拜三拜。你既然說恭敬我,但又不聽我的話,拜了有什麼用呢?
有的人帶朋友到寺院,他不知道也不管朋友的信仰到什麼程度,甚至把先生、家人帶來,看到法師就頂禮拜下去,給他的先生、朋友一看,原來你到寺院來,都要這樣趴在地上。可能先生永遠不要信佛,朋友也不敢信佛了。
或者,他帶了小兒小女來道場,見到法師就叫他:「來!拜師父,拜師父。」小兒小女他們不懂,不要拜,媽媽就壓住他的頭:「拜、拜、拜下去。」這一拜,小兒小女們可能將來一生都不要信佛教了。
因此,見到大德要禮拜,除了在佛殿以外,不可以隨便在任何地方見到就拜。假如說,逢到新年,逢到長老過壽,幾年不見等,希望要禮拜時,可以說:「長老、大德,我要向您頂禮,請您移駕到佛殿,讓我們對您表示恭敬。」如此才可以禮拜。
拜佛,可以拜三拜,拜人,就是口裡說「三拜」,也是一拜。佛不講話,他隨你拜三拜;拜死人可以三拜,因為死人也不講話,隨你拜三拜,活人只能一拜。
其實在佛教裡,行住坐臥的禮儀很莊嚴威儀,不是隨便行事的。現在的寺院經常舉辦的各種講習會,大家可以多多參加,必定能增加很多知識。
(一四)三惡與三善
《增一阿含經》一八二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惡行。云何為三?所謂身惡行、口惡行、意惡行。是謂,比丘!有三惡行。當求方便,修三善行。云何為三?身惡行者,當修身善行;口惡行者,當修口善行;意惡行者,當修意善行。」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當護身惡行,修習身善行;念捨身惡行,當學身善行。
當護口惡行,修習口善行;念捨口惡行,當學口善行。
當護意惡行,修習意善行;念捨意惡行,當學意善行。
身行為善哉,口行亦復然;意行為善哉,一切亦如是。
護口意清淨,身不為惡行;淨此三行跡,至仙無為處。
「如是,諸比丘!當捨三惡行,修三善行。如是,比丘!當作如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三種惡的行為,衍生出來就是十惡行。這十惡行是身體犯殺、盜、淫;口犯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心意犯貪欲、瞋恚、愚痴邪見等。
有人說,我一生都沒敢殺雞、鴨,甚至一隻蚊子、一隻螞蟻都沒有敢打死,我不會殺生的。其實,一杯茶,你沒有喝完就把它倒掉,你浪費了,這也是殺生。一件衣服,本來可以穿三年,你穿三天、五天不要了,喜新厭舊,又換一件,這也是殺生。一套新的沙發,家長任由他的小孩在沙發上碰啊跳的,沙發就這樣跳壞了,你說,這小孩不是對沙發殺生嗎?世間上的一切,原本生存時間可以很長的,但是因為我們不珍惜、不愛護,縮短它存在時間、使用的時間,甚至玩物喪志、懶惰怠懈、浪費時光,這也都算是一種殺生。
過去的大德,若非看經典,他不會點一枝蠟燭;不是去拜佛,都不願妄自行走一步。每走一步,怕把地踏痛;每走動一下,怕驚醒沉睡的大地;所以說,在佛教裡講環保、護生,真是徹底萬分。當然,平常我們也沒有要求這麼嚴格,講不殺生,只要不殺人就很好。事實上,只要是生命,我們確實都應該予以愛護,注重環保、注重生態的。
再說不偷盜,也有人說,我一生絕對不會偷盜;其實可能他天天偷盜都不知道。比方,「哎呀!這花好漂亮!」順手採一枝,戴在頭上。「哇,好渴啊!這杯茶誰的?」拿起來就喝。所謂「不予而取」,你沒有得到人家的允許就採、就喝,這不就是偷盜?小孩子在學校裡偷拿同學的鉛筆、原子筆,老師送他回家,告訴他的父母,要留意兒女有這個壞習慣。爸爸上去就給兒子兩個耳光,說:「混蛋!你如果要原子筆,爸爸可以從機關裡,捧一大把回來給你,為什麼要偷?」爸爸的行為,其實也是一種「不予而取」。淨化身心、自我反省、自我檢討,是要很認真、要很切實。
說到口的惡行,有人說,我沒妄語、沒有惡口、沒有兩舌,也沒有綺語,不過,你看,大街小巷的海鮮店,活魚十三吃、三十吃,這不是惡口嗎?有人怪罪佛教,你們弘揚佛法的人不負責任,台灣社會風氣還是這麼壞……問題是,有人天天殺生,你們天天吃,奇珍異獸不論殺的、剮的,只為了滿足口腹之欲。怎麼會有辦法呢?所謂「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社會風氣這麼壞,不是沒有原因的,人人都有一份的責任。
宋朝文人黃庭堅有一首詩:「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苦惱從他受,甘肥任我需;莫教閻老斷,自揣應何如。」我們自己也應該想一想,這公平嗎?
唐朝白居易向鳥窠禪師問道,鳥窠禪師告訴白居易:「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說:「這有什麼了不起,太簡單了,連三歲的小孩都知道。」鳥窠禪師回答說:「三歲小孩雖曉得,八十老翁都行不得。」
意念所包含的貪、瞋、痴、慢、疑等惡念,不用人教,自然就會生起,這就是過去的習性。學佛的人,應下定決心自我改造,將貪心改造為喜捨心,將瞋心改造為慈悲心,將痴心改造為智慧心,讓心念養成時時正面思考,面對生活能積極認真做好每一件事。最好,我們都能善念相繼,不沉溺過去、不執著現在,不幻想未來,當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念心就是清淨心、就是菩提心。用人間佛教的角度來說,就是行三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心。人人行三好,不但沒有十惡的煩惱,而且人間處處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