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232 心的大自由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因為無罣礙,也就「無有恐怖」,也就「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了。所以,依著「般若波羅蜜多」來修行,會怎樣呢?
首先談心無罣礙。我們的心罣礙太多,因為罣礙太多、負擔太重,所以感到很苦。據說過去有一個帝王想要編寫一部人類史,找了多少專家學者開會,預備編輯這部人類史。但是這些專家學者竟然天天開會,開了幾十年的會,還不知道如何寫法?皇帝一直在催促,這許多人實在不得辦法了,可總得要應付一下皇帝。怎麼應付呢?「人」一個字很簡單都寫不出來,那麼就寫六個字:人生、人苦、人死。
人出生了之後,就會有苦、就會死,這就是人類史。無論人生也好,人苦也好,人死也好,就只是一個東西,就只是一個罣礙,我們就是心裡的罣礙太多,所以患得患失。
日本有一個禪師叫作快川禪師,當某地和南邊的軍閥打仗時,有個澤田縣長跑來找快川禪師幫忙,因為快川禪師很有智慧,道行很高,縣長要他擔任參謀。
縣長要逼快川禪師做他的參謀,快川禪師不肯。「你不肯,我就帶部隊把寺廟包圍起來!」「就是包圍住,我也不肯答應。」「不肯,我就放火燒你的房子。」就這樣,房子從廟門口開始被縱火燒了起來。
這裡面有好多的修行人,大家就往寺後逃,逃到不得地方逃了,就往屋頂上逃。這時候,快川禪師叫大家坐下來參禪,大家都配合著坐下來。接著,禪師說:「現在請大家參一個問題,在大火裡面如何捉犯人?在熊熊大火裡,我們要如何來說法布教?如何度眾生?」道行不夠的人就說:「唉呀!生命都受到威脅了,還要什麼說法度眾生呢?」禪師說:「有修行的人遭遇危難時,總能很安然,縱使在大火裡面,也能先把心定下來,沒有罣礙,面對生死,無怖、無懼、無畏,那麼我在這裡就是說法了。」
所以,快川禪師說道:「參、參、參!」要大家趕快參。
「參禪何須山水地,滅卻心頭火自涼」──參禪哪裡一定要找有山有水的地方,山明水秀好修行,這有什麼功夫?只要把你心裡的罣礙,把你心裡的恐怖,把你心裡的念頭滅卻,大火也是清涼的。
所以說過去古代有修養的人,「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糜鹿興於左而目不瞬」;孟子「吾善養浩然之氣」。只要滅卻心頭的掛礙,心裡自能清涼。或許有人說:「我還沒很深的體驗功夫,在這個時刻能怎麼做,我也不知道。」我可以說自己的經驗。
二十一歲那一年,我在一所國民小學擔任校長,無緣無故卻被逮捕。幾十個人被關在一個地方,往往今天拖兩個去槍斃,明天拖一個出去,打得皮開肉爛,再弄個門板把他抬回來。
有一天,他們用繩子把我綁起來,拖著就要走了,一路上,五步一崗,十步一哨。心想:「這不是拖了去槍斃嗎?」面臨死亡是什麼感覺,我有了這一點經驗。之後雖然也有多次面臨死亡的經驗,但是對於這次的印象特別深。記得當時天上雖有太陽,卻覺得昏暗無光;地本來是平的,卻感到崎嶇不平。但是心裡並沒有害怕,只是感覺到自己馬上就要死了,我什麼也沒有做,現在就這樣死了,師父也不知道、母親也不知道,人就像水泡一般破滅了,一切就沒有了,如此而已。那個時候,我就生起了這種無常的感受。後來才發現,原來不是要槍斃我,只是在走了很遠之後,把我換到了另一個地方去關罷了。我很感謝這個經驗。
另外還有一次,記得是一九五八年左右,我在北投有一個小房子,取名叫作普門精舍。當精舍建好沒多久,就來了一個大颱風,因為後山的泥土坍塌,把後面的廚房壓壞了。那麼大一座山,這一坍塌,把房子壓壞了沒關係,人都壓死了,怎麼辦?
在那個時候,我並沒有想到財產的損失,沒有想到多麼危險,興起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我沒有福氣,一定有很多人要恥笑我,「你看星雲某人沒有福氣,好不容易有了一間房子,土塌下來,什麼都沒有了。」那可真是沒有面子了。第一個念頭想到的是這個,這還是有「我」,不過心裡又再想,這怎麼修理?趕快叫人找工人來修。但是已經晚上十點了,有個工人來一看,「這沒有辦法修。」這麼遲了,要到哪裡找工人啊?沒辦法。更何況這修一下也不是幾天的事情,我一看事實如此,只好拜託人明天早一點找工人來修。之後,大家都睡覺去了,也沒有想到恐怖,一直睡到第二天天亮,跑到後面探看,才知道狀況真是驚險萬分,幸好並沒有倒塌。
所以,面臨危險要鎮靜。每一個人其實都有這個能力,而佛教則可以訓練我們增強力量,增強定力,不讓人生天天活在痛苦、恐怖、顛倒、掛礙裡頭。
心裡沒有掛礙有什麼好處?有一個老公公,他年輕貌美的女兒生病了,於是找醫生看病,卻怎麼樣都治不好。這個老人家愛女心切,就跑來找誠拙禪師幫忙。
「老禪師,拜託替我的女兒看病。」
「我又不是醫生,我怎麼能替你女兒看病。」
「老禪師,你的法力無邊,我只要請你在佛前替我的女兒念念經、消消災,一定就好了。」
「這樣呀,好。你要我替你的小姐念經,要不要講開示?」
「要。」
「好!黃金一一九兩,白米一百擔,代價就是這麼多,你要知道,我的寺廟有很多人要吃飯。」老人家是一個大富翁,什麼沒有就是有錢,「沒關係,黃金一一九兩,給你;白米一百擔,也給你。」
「那麼就請你把女兒帶來跟我見面,我跟他講講話吧。」
老公公的女兒來了,禪師說:「小姐,你的爸爸為了你,叫我替你念經消災作福。他給了我一一九兩的黃金,一百擔的白米。這許多錢、許多米拿到我的寺廟裡,幾百人吃用,至少有四、五個人會成佛,至少有十幾個人會做菩薩,至少會有二、三十個人作羅漢。你們家裡的錢財供養了諸佛,供養了諸位菩薩,也供養了諸位羅漢,功德很大,你獲得的功德也會很大。因為你的病,我廟裡面臨的問題都得到解決了,現在你可以安心去死了。」
結果,小姐聽了這話以後,心想:「我功德很大?那我怕什麼?我不應該怕!我還有什麼掛礙?正如誠拙禪師講的,我供養過諸佛,供養過菩薩,供養過羅漢,我功德很大。」就這樣,他的病好了。為什麼不死呢?原本他怕男朋友不愛他、不喜歡他,怕這個、怕那個,心裡的掛礙很多,當然就生病,當他不再掛礙了,病也就好了。
我們人生有很多的毛病,從哪裡來?從掛礙來的,掛礙會讓人生病。平常我們講疑心病,疑心會讓人生病,嫉妒心也會讓人生病。我們若能心無掛礙,也就無有恐怖了。
人還有一個毛病,就是「恐怖」,怕沒有錢,怕沒有地位,怕丈夫不愛我,怕兒女不孝順,怕錢財給人家倒閉,怕貨幣貶值,存到銀行也不放心。有一天恐怖也會成為病。
有的人晚上走路,總是覺得不大對勁,感覺後面好像有鬼跟過來;聽到一點聲音,就要趕緊快走,卻發現,不得了!它走得更快,心裡就恐怖起來。假如你能有勇氣,就說:「站下來!讓我看一看鬼是什麼面目?」其實並沒有鬼,鬼在哪裡?鬼在我們心裡。
世間上究竟有沒有鬼?我們不要說鬼道的眾生是鬼,其實世間上的人就是鬼,甚至人比鬼更可怕。人怎麼會是鬼呢?打牌的人叫賭鬼,吃酒的人叫酒鬼,好色的人叫色鬼,甚至還有貪財鬼、懶惰鬼,你們看,世間上的鬼多不多?多得很。原來鬼是人,人很恐怖!
但是只要我們心直,就不怕鬼,平日不作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站在船頭穩,不怕浪來顛。
多不如一,一個空、一個無,就很好了,我們的人生不要貪多。
大家都是佛。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佛佛道同。佛的法身遍滿虛空,你的心如空,他的心也如空;你的法身自性如虛空,他的法身自性也如虛空;你如虛空,他也如虛空,大家還會互相吵架嗎?不會。為什麼?就好比這個佛殿裡的燈,這一個燈、那一個燈,這裡有燈,那裡也有燈,把燈統統點亮起來,也不會互相妨礙,為什麼?光光無礙,道是無礙的,佛性是普遍無礙的,空是無礙的。
無有恐怖就「遠離顛倒夢想」。眾生顛倒什麼?明明有真如佛性,他不知道,就說無;明明世間上沒有功名富貴,他偏要認真追求,這就是顛倒了。
我年輕的時候,常有人問我:「法師,你年紀這麼輕,就吃素、出家了,不能去跳舞、不能去看電影,也不能吃魚吃肉,你為什麼要這麼消極呢?好可惜噢!」跳舞、打牌、吃喝玩樂,就叫積極嗎?守道、守貧、守德,弘法利生,這就是消極嗎?這是一個顛倒的看法。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道,第一個念頭是什麼?要涅槃。
有人勸請:「不行、不行,你要度眾生。」佛陀說:「我不能度眾生。」為什麼?「我所證悟的道和世間人所認識的是相反的,他們要的我都說不能要,我叫他們要的,他們都說不要。我說的佛法和他們所言的不一樣,他們會毀謗造罪,不能弘法,不能度眾生。」「你不能這樣講,這只是一部分的眾生這樣,大部分的眾生都是因道才能得度的。」正因為天人的勸請,佛陀後來才說法度生。
常有人說:「出家人,男的比丘也不結婚,女的比丘尼也不嫁人,不吃肉也不吃魚,太可憐了,佛法實在太不人道了。」佛法當然不人道,佛法要什麼道?要佛道,要出離了人道才能合於佛道。我們貪戀於人道,怎麼能進入佛道呢?佛教不是叫每一個人都不要人道,但是有一部分的人要想超越人道而進入佛道,這又有什麼不可呢?
有人請仙崖禪師寫對聯,仙崖禪師說:「好!」於是他拿起筆來寫下:「父死、子死、孫死。」
這個人一看大怒,「我請你說好話,你怎麼說壞話、難聽的話呢?」「這怎麼會難聽?這是好話。父親死了以後兒子才死,兒子死了以後孫子才死,不這樣,難道孫子要先死嗎?」所以有人總是顛倒,不肯順著道理,順著時光,順著正常,以為這是不好,其實很好。
唐伯虎也是如此,有一個人的媽媽過八十歲生日,於是請唐伯虎到家裡吃飯,吃過飯後,就請他題個詩。唐伯虎寫:「這個女子不是人。」唐伯虎說:「好辛苦!倒一杯茶來吃。」這個人就在那裡拖延時間,心裡想著:「怎麼罵我媽媽,這個女子不是人呢?」但是唐伯虎名氣實在太大了,不敢動也不敢講,只能在心裡不高興,「今天這一餐真是請得冤枉,他不但不讚美人,還罵我媽媽不是人。」
過了好久,唐伯虎又接下去寫:「九天仙女下凡塵。」「好啊!好啊!」這是當然的,媽媽不是普通人,是九天仙女下凡塵。之後再寫:「養個兒子會作賊。」這個人心裡又嘀咕了,「莫名其妙,怎麼第三句寫得這麼難聽,養了我這個兒子是做賊的?我什麼時候偷過人家的東西?」
過了好久,他又再寫了一句:「偷得仙桃供母親。」「好好好!到天宮裡面偷仙桃供母親,有意義!」
所以,人都活在語言、思維、慣性的顛倒妄想裡。說「這個女子不是人」,他不高興,他在顛倒;「九天仙女下凡塵」,他很高興,他在妄想;「養個兒子會作賊」,他又不高興了,顛倒;「偷得仙桃供母親」,看了真是令人高興,又是一個妄想。人總是這樣,顛倒妄想、妄想顛倒,循環不已,漂溺苦惱。
有位飛錫禪師,一天跟大家閒談:「各位有沒有看過人是頭南腳北手東西、坐著死?」很多出家人都說看過。「站著死,你們看過沒有?」「某某地方、什麼人站到那裡死了,這也看過。」「頭朝下,腳朝上死,你們看過嗎?」「沒有,我死給你們看!」於是他頭朝下,腳朝上就死了。寺院裡面,人死了是很平常的事,就埋葬了吧。但飛錫禪師死在那個地方,就好像銅柱子一樣,搬也搬不動,推也推不開。
飛錫禪師本來叫作隱峰禪師,因為姓鄧,所以大家叫他鄧隱峰。有一次,兩邊的軍隊打仗,他跑了上去,大喊:「不要打了,不要打了!」兩邊的軍隊在打仗,那裡是一個和尚來叫說不要打了就不要打了!還是繼續打。隱峰禪師有神通,他說:「你們還要打呀?好,看我的!」於是他把錫杖朝天空一丟,自己也飛了上去,與錫杖在那裡共舞。兩邊的軍隊看到和尚在天空中與錫杖共舞,覺得很好玩,也就不再打仗了。所以後來,他就有了「飛錫禪師」的稱號。
飛錫禪師連死都要開玩笑,他的妹妹是比丘尼,接到人家通知他哥哥死了的消息,就趕來了。這個比丘尼妹妹很了不起,他說:「哥哥,你在生時裝模作樣,迷惑人間,現在你死了,也還用這種顛倒妄想來迷惑人嗎?」妹妹上前一推,飛錫禪師的身體就倒下來了。
有時候人在思想上顛倒、見解上顛倒、人情上顛倒、語言上顛倒、心理上顛倒,七顛八倒,苦惱逼身,唯有心無顛倒,才能究竟涅槃。所謂「究竟涅槃」,「涅槃」又叫作「滅度」。滅,是滅兩種障礙,一滅「煩惱障」,二滅「所知障」;度,是度兩種生死,一度「分段生死」,二度「變異生死」。
眾生的煩惱很多,要把煩惱障滅了才能涅槃,另外,還要滅所知障,亦即智識也要滅,分別的知識也要滅。我們現在雖然在求知識,但是等到我們有了般若智慧,一定也要把這個分別的知識去了、滅了,不然知識也是障礙,「所知障」就是一種執著、成見。
度二種生死,一是度「分段生死」。人死了變成牛,牛又再變成天、人、地獄、餓鬼、畜生,一段一段的生命,叫作「分段生死」。二是「變異生死」,就是一個人的生死、進化,在變異中,逐漸的進入佛道,生死去了,慢慢地就可以成道了,不須要經過分段。
所謂涅槃者,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所謂涅槃者,就是不生不死的意思。沒有生死了,沒有生滅了,沒有苦了,我就涅槃了。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等正覺,成等正覺就是證悟涅槃。證悟涅槃,就是證道的意思,不是「死」的意思,況且釋迦牟尼佛是證悟涅槃後才度眾生的。可是現在的人都把「涅槃」跟「死」擺在一起,什麼人死了,就是「得大涅槃」,以為「死」就是個「涅槃」,所以給人看到涅槃就害怕。其實涅槃是不死的生命,完成的人生就叫作涅槃。
夢窗國師有四句話:「無病是第一利,知足是第一富,善友是第一親,涅槃是第一樂。」世界上什麼最快樂?吃得好、穿得好都不算最快樂,最快樂的是什麼?涅槃最快樂。涅槃裡沒有生死、沒有生滅,是完全的人生。涅槃裡有四種德:常樂我淨。世間不常,涅槃是恆常的生命;世間不是真樂,涅槃是真的快樂;世間上沒有真我,涅槃裡面才是真我;世間上沒有真正的清淨,涅槃裡面才是真淨。「常樂我淨」是涅槃的四德,學佛應該求常樂我淨。
假如,現在我問你們一個問題,我們信佛,佛在哪裡?這一個問題,我想就是追隨佛陀出家的法師們,也不容易回答。我出家七十八年來,將近八十年的出家生活,我為了找尋佛,佛祖啊!你給我看一下,佛祖你給我感受一下。當然,幽幽歲月,幾十年的出家生活,我八次去印度,我見到多少佛像、佛的遺址,我沒有看到真的佛。佛在哪裡?佛在心裡。我們的心裡面,嫉妒、憤怒、瞋恨、貪欲 ……很多的壞心,讓佛和它們住在一起,對得起佛陀嗎?我想佛不會跟我們的煩惱住在一起,我們心中很難有佛。
佛是住在哪裡?住在般若、住在信仰裡。你的信仰到什麼程度,佛跟隨你的信仰。你的信仰,虛空法界、宇宙多少;我的,佛就是我的;你如果信仰很小、對待,佛就不會跟你執著、跟你對待,他就不跟你靠近,就是說你信佛,但是你心中沒有佛。
我經過這一生的歲月,我夢魂顛倒,我要與佛相近相依。我最近眼睛也看不到,耳朵也不大聽到,但是我感受到佛有靠近我。我走路,佛跟我走;我吃飯,佛跟我吃;我睡覺,佛跟我睡覺,佛就在我的身邊。為什麼?因為我信仰他。我的信仰裡面有佛,佛在我的信仰裡,佛在虛空,我的心量要擴大如虛空。所以心量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
像現在一般男女做夫妻,離婚的時候都說:我倆因為意見不合,協議離婚。還沒有結婚就應該知道,一個男人或一個女人當然思想不合、各有所見,唯識就講「一水四見」,天人看水是琉璃,魚蝦看水是牠的宮殿,人看水是水,餓鬼看水是膿血,這是人的業障、業感。比方說人的大便,臭不敢聞,自己都不敢動,鴿子當作珍饈美味,牠歡喜,人的大便牠都很歡喜吃;豬,你把牠帶到這裡來,牠一定不會安心,嗡嗡叫,你把牠送到豬圈,很髒很臭,牠很舒服,那是牠的業感。人生要把業障慢慢消除,錯誤、無明煩惱慢慢去除,慢慢把信仰昇華、信仰擴大、信仰超越,你的佛性、自己的心,慢慢就會大起來。
所以「心如虛空,量周沙界」,人的心性「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都有我的身影,十方世界東西南北,都是我的,都有我的身影。我現在慢慢尋找,找到我這個東西,讓我明白,原來人都是我心上人,世界都是我心上的世界。這虛空所有都是我的,我和你沒有分別,我們不是對立的,我們是一體的,我們都是在這緣起性空裡面,都是在般若法性裡面。
所以懂得《般若心經》以後要「心無罣礙」,就沒有顛倒夢想,就沒有錯誤的執著,沒有人我的對立,沒有鬥爭。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心」的意思;依般若、佛道才能「般若波羅蜜多」,才能成佛。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意思就是擔心前面的人對這個「般若波羅蜜多」的道理沒有辦法明白,那麼就教你念這個咒語,意義也和「般若波羅蜜多」是一樣的。
「是大神咒」,譬喻般若有極大的力量,神通自在。「是大明咒」,表示般若是光明的,可以照破愚痴。「是無上咒」,般若法門當中沒有比它更好的了。「是無等等咒」,沒有一法可以和這一個「般若」平等。般若、涅槃都是一樣,沒有東西能和它平等。
《般若心經》的最後:「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意思用白話文就是說:「去哦!去哦!大家一起去,找到般若、覺悟哦!除去一些痛苦哦!」
《般若心經》它是除去物質、除去痛苦、除去嫉妒、除去對待,讓天下一家、讓世界和平、人我一如,大概這就是《般若心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