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0 第一章 觀音心

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有一個晚上,母親為我講了一個故事,主角是一位孤苦無依的老公公……

我聽了之後,竟然難過得躲在桌子下面哭了起來,並央求家人一定要去救濟他,當時任憑大人們怎麼勸解哄騙,都沒辦法阻止我百般求纏。直到深夜,家人終於拗不過我,只得買了一份禮物,陪著我去送給外公,假裝是送給故事裡那個可憐的老人家,我才肯休止。

於今回想起來,覺得奇妙,一個孩子怎會天真地想盡各種方法,要去彌補那些不完美的人事,甚至為此而落淚傷心。

十二歲出家後,在一次次禮拜觀世音菩薩的宗教生活裡,我獲得了種種的體驗,也恍然明白,幼年時莫名而流的那一滴滴悲憫的淚水,原來正是觀世音菩薩的眼淚,當每個人生起一念慈悲之時,其實,觀世音菩薩也默默在我們心中生起。

慈悲喜捨觀音心

一直以來,人們的心常被世俗名利給封閉。從清晨醒來,眼睛一睜開,心即被各種追逐的欲望給占據,即連夜晚入睡後的夢境,仍然被貪瞋痴給擄住不放,依賴著物化的一切,卻無法真正信任自己的人生。

這就是凡夫的心,但觀音的心卻不如此。

觀音是誰?這位風靡全亞洲,尤其是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的大菩薩,幾乎是家喻戶曉。

對中國人而言,觀世音菩薩為大家所耳熟能詳,就像鄰家和藹可親的母親一般。當形容某個人心地善良時,我們也都習慣稱之為「菩薩心腸」,而這位「菩薩」,眾人也毫無疑問地指向觀世音菩薩。但觀音的心究竟為何?其中又包容了什麼呢?

有一個故事,我覺得最能描繪什麼是「觀音心」。除了「慈悲」,還有無我的「喜捨」,慈悲喜捨,圓滿具足。

在城郊外,有一座新建好的私人花園,裡頭矗立著一幢幢富麗堂皇的亭台樓閣,終日鳥語花香,十分引人入勝。花園的主人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以寶石、珍珠、琉璃、硨磲等七寶,塑造一尊無與倫比的觀世音菩薩聖像供奉著,看起來極為莊嚴殊勝。不久,花園主人因事必須到鄰國出一趟遠門,大約要半年時間才能回來。

這天,天色已晚,有一隻賽鴿飛得疲倦了,被這座美麗的私人花園給吸引,便飛入花園中停在菩薩的腳下,準備好好休息一晚,隔天再飛回去奪冠。

睡到半夜時,忽然有一個東西掉下來,與牠擦身而過,感覺硬硬涼涼的。

鴿子心想:「難道下雨了嗎?」

仔細一看,不是雨水,而是一顆燦爛的寶石,在牠的面前閃閃發光。

牠抬起頭,望向巨大的菩薩像,在菩薩慈目的垂視下,腦海忽然出現一個念頭:「這一定是觀世音菩薩慈悲,要我代他送給貧苦的人家。」

鴿子銜起寶石,飛入城中,在空中盤旋良久。然後牠看見一戶低矮的房子內,有位瘦弱的母親正苦惱於擠不出奶水,餵食懷中的嬰兒,一旁還站了一個衣衫襤褸的孩子,也因餓壞了而啜泣不已。

鴿子毫不猶豫地將寶石投入這戶清寒人家,孩子驚訝地撿起寶石,和母親一起露出不可思議的欣喜表情。

鴿子看著露出笑容的母子們,心底也生起一種滿足,牠覺得應該跟菩薩有所交代了,於是飛回菩薩的腳下,準備安穩地睡上一覺,明天牠還有賽事要完成。

孰知,才剛闔眼,馬上又掉下一顆珍珠,想到這是觀世音菩薩救度眾生的願心,鴿子沒有猶豫,振動翅膀,銜起珍珠,再度飛出花園,完成另一項救人的任務。

「我還是應該回到菩薩那裡,表示對完成這樁任務的負責。」於是,鴿子又回到菩薩的座下。

第二天清早,賽鴿鼓起飽滿的翅膀,正待上路,牠飛停在菩薩的肩頭,開口向菩薩告別,一看,原本莊嚴美麗的菩薩金身,因少了寶石和珍珠的襯飾而顯得殘缺不完美了。牠不忍心地說:「菩薩,我要走了!您要多保重。」

沒想到鴿子才剛揮舞羽翼,觀世音菩薩的身上又落下一顆珍珠。

鴿子停了下來,又看著觀世音菩薩和藹可親的面容:「一定是菩薩的信任,知道我可以達成任務,所以把送珍珠給窮人的事託付給我。啊,和菩薩度眾的慈心悲願比起來,我那點功名獎項,又算得了什麼呢?我不回去了!」

就這樣,菩薩掉下一顆珍珠、寶石,鴿子就銜起一顆珍珠、寶石,從黑夜到白晝,從夏天到冬天,歷經一趟趟的飛行,將珍珠和寶石送給需要幫助的人們手裡,到最後,連觀世音菩薩用翠玉做成的眼珠,也都掉了下來,成了一尊瞎眼空洞的塑像。

冬去春來,遠行歸來的主人,來到花園盡頭的觀世音菩薩像前,嚇了一大跳:「哎呀!我的觀世音菩薩怎麼變得這副難看的模樣,我得好好整理一番。」

他一彎身,卻在菩薩的腳跟底下,看見一隻枯瘦僵硬的鴿子,早已經被凍死了。他毫不猶豫地拿起來,往旁邊的草叢一丟!

觀音是菩薩,鴿子也是菩薩,菩薩總是如此無怨無悔、義無反顧,沒有人知道他在暗地裡做了多少感動人心的事!

這就是菩薩精神,也正是不求回報、慈悲喜捨的觀音心。

觀世音菩薩的願心和願力,廣大無邊,即連一隻鴿子也會被他感化,更遑論受其感化的芸芸眾生,又何止千千萬萬呢!這位與我們娑婆世界最為有緣的大士,總是聞聲救難、尋聲救苦、有求必應。

我曾以自己的法名,寫了一首小詩──

夜晚,我愛天空點點明星;

白天,我愛天空飄飄白雲。

無論什麼夜晚,天空總會出現了星;

無論什麼白天,天空總會飄浮著雲。

星不怕黑暗,雲不怕天陰。

點點的星,能擴大了人生;

片片的雲,能象徵著自由。

花兒雖好,但不能常開,

月兒雖美,但不能常圓;

唯有星呀!則嬌姿常豔,萬古常新。

藍天雖青,但不能長現,

太陽雖暖,但不能自由;

唯有雲呀!則萬山不能阻隔,任意飄遊。

夜晚,有美麗的星星;

白天,有飄動的白雲。

這首小詩,是我對自己的期許,也是我對於「弘法利生」的堅持,期望這星和雲的指引,如同觀世音菩薩之光照射十方、接引十方的願力一般。

救人,如此美好

在我九歲時,曾對「人生的意義」浮現一團謎雲:「人間一百年,彈指過盡,能做什麼?能留下什麼?一副軀殼,半身骸骨,究竟有多少意義?有多少價值?」

數十年來,佛光山鐘鼓齊鳴,梵音不斷,順應眾人之心的因緣,陸續在歐洲、美洲、澳洲、非洲、亞洲各地創立寺院,國際佛光會也先後在世界各地成立千餘個以上的協、分會,要我去視導、和當地信徒親近。這週在台北演講,下週趕到紐約開示,接著前往澳洲主持信徒的皈依典禮;雲水隨緣,來去匆匆,一半時間竟都在雲霄之間的飛機旅途上度過,真是時空悠悠,恍然如夢了。

很多人都問我:「師父!您這樣日夜奔忙,晨昏顛倒,怎麼受得了?」

我微笑回答:「這是修行,不是奔忙。」

因為奔忙的是肉身,但修行的,卻是法身。

九歲時的一場奇特之夢,使我初次認識曠劫無明的真相,也萌發我終身奉行觀世音菩薩精神,實現「四弘誓願」的初心。

記得那天下午放學後,我匆匆忙忙沿著河跑回家,天空那麼的蔚藍,草地那麼的翠綠。我跑在黃土地上的雙腳,突然一滑,「噗通」一聲,整個人掉進到冰冷的河裡,水草和泥沙迅速地淹沒了我。我拚命掙扎、喘氣,眼前卻是一片渾濁和一團迷茫,漸漸地,我失去知覺……

朦朧中,我忽而似生,看見母親倚著家門呼喚我的名字;忽而似死,看見了陰寒幽暗的墓穴……在昏沉闃闇間,恍惚夢見一位白衣人飄然出現,輕輕托住了我,將我送回岸邊……

當路過的村民發現溺水的我,把氣息奄奄的我抱回家後,這穿梭生死的遭遇猶如一夢,使我的生命變成了一個奇蹟,也變成一團疑雲。

九歲的我,靜默思惟:「原來生命是這麼的脆弱,要怎樣才活得更堅強?」

我也不斷自問:「人命在呼吸之間,如何才不枉負這一生呢?」

百年世事空花裡,究竟什麼才是人間的至寶?

事後,我把河裡的夢境告訴母親,母親慈藹地告訴我:「那救你的白衣大士,乃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觀音是十方苦難的救星,蒼生的疾苦都是由他化解。」

於是我明白了,救人,原來是這麼親切美好的事。

我向母親發願:「這一生,我要救人救己。」

夢裡的白衣因緣,就這麼成為我一生荷擔如來家業的因緣;生死一線間的劫難,使我得以解惑了生命的疑雲。誰會知道,今天我從不說累、飛越世界各國弘法的雲水身影,只是一心效法童年夢裡的莊嚴白衣。

常常有人問我:「星雲大師,您對生死的看法如何?」

我總會想起童年溺在河中之際,夢見的那一抹白衣:「生死一念,唯願天下眾生皆得福祿壽喜。」

禮拜觀音求智慧

我小時候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領悟力也不高,別人花兩、三天就能把《古文觀止》的一篇文章背得滾瓜爛熟,我花了兩、三個星期,卻還是無法流暢地背出整篇文章。

記得十五歲求受具足戒,燃燒戒疤時,戒師吹氣吹得太猛,以致頭頂上的十二個香珠全燒在一起,將我整個頭蓋骨都燒凹了下去。疼痛倒不打緊,但整個腦神經都被燒死,使我記憶力大為退步,變得健忘而笨拙。

雖無半點怨尤,可每次背書時,總是記得上一句,就忘了下一句,老師痛責之餘,非打即罵,罰跪更是每日功課。到最後,老師無法可想,只好教我禮拜觀世音菩薩:求聰明,拜智慧。

我心中燃起希望,「從善如流」,每天半夜三更,別人睡覺之時,我悄悄地來到大殿,跪在觀世音菩薩座前,殷切虔誠地祈求菩薩讓我能得智慧。奇妙的是兩個月不到,我慢慢能記住書本裡所教的內容,領悟力也比以前更好。

就這樣靠著每夜禮拜祈求,在觀世音菩薩的加被下,我不但恢復了記憶力,甚至還比以前更加聰慧。十六歲以後,整個人好像忽然開了竅似的,所有書本一經過目,裡面的道理、知識,就像排山倒海似的湧入心裡,從此成績突飛猛進,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有一次,歷史得了九十七分,我原本以為可以拿一百滿分,卻因疏忽被扣了三分,令我氣得連飯也吃不下。

誰會相信一個連《古文觀止》文章都背不好的愚鈍小孩,竟然一下子智慧大開,能考取九十七的高分,當時我的老師都心存懷疑。這場意外的災禍,沒想到竟成了得福的因緣,我對觀世音菩薩的信心與道念,也因而更加堅強,不曾一時一刻有所懷疑。

觀世音菩薩在中國

觀世音菩薩的梵文為「阿黎耶阿縛盧枳低濕伐羅」(Āryāvalokiteśvara)或「阿縛盧枳低濕伐羅」,意思是以慈悲救濟眾生為本願之菩薩;在中文佛典中,鳩摩羅什舊譯為「觀世音」,玄奘新譯為「觀自在」,在中國,一般通用鳩摩羅什的舊譯「觀世音」,簡稱「觀音」。

為什麼我們稱之為「觀」世音,而不是「聽」世音?因為觀世音菩薩證得「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的「根塵同源」,而能了無身心界限的「六根互用」,並於諸法界觀而自在,無限自在。不論名為「觀世音」或「觀自在」,都是我們所熟知的「觀音」菩薩。

鳩摩羅什所譯的《妙法蓮華經》,其中說明「觀世音菩薩普門利益」的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風行於世,也成就今日「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盛況。

南北朝時期五胡十六國末年的北涼,國王沮渠蒙遜生了一場重病,群醫皆束手無策。當時翻譯《涅槃經》的中印度佛教譯經大師曇無讖,便提出建議:「你們國王得的是業障病,非醫藥能治癒,你們理應至誠讀誦〈普門品〉,為他回向,他的身體才會恢復健康。」

曇無讖此說是根據〈普門品〉中一段最經典的文句:「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消息傳至沮渠蒙遜耳裡,他便遵照曇無讖的指示,除了自己開始禮誦外,全國人民也跟著持念〈普門品〉,很奇妙的,眾人愈念愈歡喜,許多人都主動地加入讀誦的行列。

後來,沮渠蒙遜的病果然不藥而癒,觀世音菩薩於是聲名大噪,〈普門品〉從此廣為流通,相關靈驗事蹟更是不勝枚舉。

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唐朝玄奘大師橫越沙漠,多次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度過一次次險境危厄,順利前往天竺取經的真實故事。

時值唐太宗貞觀元年秋天,二十六歲的玄奘立志西遊,到印度取經求法。當時邊境不安,禁止人民出國,玄奘不改其志,仍然整裝出發,輾轉從長安一路穿越河西走廊,躲避官兵追捕,來到瓜州。為能順利出關,收了一名胡人弟子石槃陀,並請他擔任嚮導,石槃陀也答應要送大師出玉門關。

一晚,走了大半夜的黑路,兩人覓得草地休憩,入夜後,玄奘看見石槃陀提刀向他走了過來,未到十步許又退回去,似乎想殺他,玄奘雖心存懷疑,仍不假思索地立即起身誦經,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直到天明。

次日一早,石槃陀主動向玄奘表明:「師父,未來前途險惡難測,沙河阻隔、鬼魔風暴,一經遇著,只有死路一條;此外,又缺乏水草潤澤,如果執意前行,最後還是死路一條,不如及早回頭吧!」

玄奘毫不猶豫地說:「我為求大法而發心西遊取經,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

然而石槃陀終究不願繼續隨行,玄奘同意讓他回去,並答應不會告訴他人石槃陀助他西行之事,以免牽累,然後自己一人騎著一老胡人所贈識途的赤色瘦馬,單人獨騎地橫跨黃沙大漠,前往迢遙數萬里外的天竺。玄奘西出玉門關後,連闖五座烽火台,一路蒙佛護佑,逢凶化吉,順利過關。

當行至莫賀延沙磧──全長八百里的廣大沙漠地,既無樹木水草,也無飛鳥走獸,四顧茫茫。玄奘只好循著一堆堆白骨及馬糞,逐步前行,並以日月星辰辨識方向。

一次,不慎將水囊傾覆,接連四天五夜竟無滴水沾唇,口腹乾燋,幾乎就要渴死,已無力再繼續前進,人和馬俱臥倒在黃沙之中。

此時,玄奘仍至誠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不捨,憑著這分強大的信念支持心志,又啟告菩薩說:「玄奘此行既不求財利,又不為博取名譽,但為無上正法而來,仰祈菩薩慈念眾生,以救苦為務。」

如是默念不已,到了第五夜半,忽覺涼風觸身,通體舒暢,有如沐於寒露一般,於是精神為之一振,眼睛從朦朧中乍得一絲明亮,老馬也起身而鳴。身體既得蘇息,便稍睡一會。

睡夢中,見一位巨大的護法大神,身長數丈,執戟斥喝:「既已立志求法,為何不精進趕路而一直臥倒在沙中呢?」

玄奘聞聲驚醒,再度打起精神西行,前行約二十多里後,老馬忽然放蹄狂奔,飛馳到一處不知從何而至的沙漠綠洲,玄奘欣喜地在此休息一天,打點好人馬的水糧,再走兩天,終於度過了艱險的沙漠,踏入伊吾的國境。

圓滿一切眾生所願

觀世音菩薩就這麼成為中國信徒們最親切、最貼心,也最能及時救苦救難的高潔菩薩。

在〈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的形象是這樣的──神通廣大、慈悲心切、有求必應。只要一心稱其名號,不論遭遇任何外在的險難危厄,或是內心的煩惱熾苦,觀世音菩薩都會救度,令其解脫自在。

對許多人來說,觀世音菩薩並非高踞殿堂之上,遙不可及,而是每一個人心中最值得信任的守護者。觀世音菩薩讓眾生心不恐懼、出離無明,成為諸菩薩中救苦救難的代表。

圓滿一切眾生所願,是觀世音菩薩最不同凡響的慈悲願力。

「圓」,是從一個點出發,繞了一圈,又回到那個點,既是返璞歸真,也是返本還原,回到一切的本源,了悟虛空究竟之真理。

「滿」,是充盈、充實,也是遍及、完全,心中不再有不足的匱乏之感,也不再盲目地從外界尋找事物,填補空虛的感覺和欲念。

「圓滿」便是將「空虛」轉化、提升了,進而了然於「虛空」的內涵,見得本性光明,一切如此美好,完滿而無所欠缺。

眾生一切所願,既被觀世音菩薩給圓滿了;同時,眾生與煩惱相應的「凡夫心」,也被觀世音菩薩給點化了,成為與他一樣慈悲喜捨、圓滿的「觀音心」。

圓滿的觀音心,具有十大特色:

一、施予無畏

二、應機教化

三、有求必應

四、千手千眼

五、精進不退

六、無礙自在

七、無緣大慈

八、遍及十方

九、慈眼視眾生

十、靈感不可思議

所以,〈普門品〉中說:「觀音妙智力,能救世間苦。」觀世音菩薩何以能致此?

如同《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云:「是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起大悲心。」

心,是觀世音菩薩無限成就的最大祕密。

你,看見、聽見自己的「觀音心」了嗎?

應機教化

「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這一段經文,說明了菩薩應機教化,悲願所及,已超越對待,無有差別。

《佛祖統紀》中,有一則〈蛤蜊觀音〉觀音化現度眾的記載,顯現佛心慈悲的流露。

唐文宗開成元年,一日,文宗皇帝食用蛤蜊,卻始終打不開硬殼。文宗心有疑竇,於是設香案,焚香祈禱。俄頃間,蛤蜊的殼竟然自動打開,裡頭端坐一尊觀世音菩薩。文宗不明所以,召見終南山的惟政禪師問明原因。

文宗一見惟政禪師,急忙趨前:「不知蛤蜊內出現菩薩聖像,可有祥瑞之兆?」

惟政禪師笑了:「物無虛應,凡事必有它的道理。這是菩薩欲啟陛下信心,告訴陛下應仁物愛民,不要常常為了一飽口腹之欲而大肆殺生,勞民傷財。」

又說:「經云:『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現在菩薩現身,正是為皇上說法。」

文宗仍迷疑不解:「菩薩雖然現身,可是未曾為我說法啊?」

惟政禪師反問:「蛤蜊中會現觀音聖像,不知皇上可相信否?」

「這種稀奇靈異的事情,如何能不信?」

「那麼,菩薩已經為您說法了。」

唐文宗從此戒吃蛤蜊,下旨漁民停止進貢,詔令天下寺院廣立觀音聖像,並且敕命惟政禪師住持聖壽寺。

明朝愿雲禪師有偈:「千百年來碗裡羹,怨聲如海恨難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觀世音菩薩化現為蛤蜊,即是提醒世人心存慈悲,視眾生的生命與自己一般尊貴,在重視生權的同時,這個世界必能和諧安樂,不致災難頻仍。

慈悲了,每個人自己就是觀世音。

靈感不可思議

美國科羅拉多州的陳張秋雲女士是正信的三寶弟子,也是佛光山的虔誠信眾,平時以誦念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彌吽」為定課。

一九九六年八月某天,大約晚上十一點,他開車載長女回家,途中為閃避路上一隻剛被撞死的野鹿,一時車身失去控制,往山壁撞翻而去,一時車身全毀,連車門也無法打開。

所幸女兒並沒有受重傷,只是腳被玻璃割破;但陳女士的脖子卻被安全帶緊緊勒住,呼吸漸感困難,幾將窒息;全身被壓扁的車身夾住,動彈不得,頭部又血流不止。女兒見狀趕快搶救,卻始終無法鬆開安全帶。

正危急時,一名警察匆匆跑來探看究竟。陳女士一看到警察出現,勉強地用微弱的聲音,請求警察將安全帶剪斷。詎料,警察竟一口回絕,只叫他耐心等待救護車過來,隨即忙於聯絡救護車。

就在命在旦夕之時,陳女士萌生善念,頓然心想:「既然人力無能,唯有仰仗佛力加被了!」

於是,他摒除雜念,一心持念六字大明咒。不可思議的是,才念了三遍真言,忽然看見觀世音菩薩手執楊枝一灑,一道佛光直射車內一個按鈕,安全帶霎時自動鬆開。

陳女士心知觀世音菩薩顯靈,再次祈求菩薩救他出來,忽然耳邊聽到一個男生在說話,指示他逃出來的方法。當時他似乎進入另一個世界,往一條小路走出來,等清醒後一看,發現自己已躺在草地上。事後,警察見他自己爬出來,且是腳朝外伸出,亦感到萬分驚奇,直呼不可思議。

與此同時,躺在草地上的長女,忽聞到一股濃濃的燒焦味道,便爬回車內想關掉還在發動的引擎,但山邊無路燈,內外一片漆黑,根本找不到車鎖孔的位置。正感無助時,忽見一道光芒直射車鎖,指引他將引擎關掉。

陳女士母女倆得觀世音菩薩如此殊勝奇特的感應,度過生死難關,歷劫而歸,往後更加虔誠信奉這位大慈大悲的菩薩。

有求必應

在觀世音菩薩的眼中,眾生一律平等,沒有中國人、外國人之分,亦無佛教徒或非佛教徒的分野,就算平時沒有持念聖號的習慣,在遇大小危難時,只要一心稱其名號,觀世音菩薩仍然有求必應,前來化解。

曼德琳‧惠勒女士(Ms. Madelon Wheeler)原本是一名基督教的牧師,多年前,他看過一本有關佛教的書籍後,心裡產生很大的震撼。當時他雖被派往主持一間教堂,卻在家裡偷偷地研究起佛典,並開始學習打坐。後來,乾脆在西來大學選修佛學課程,不時也到西來寺禮佛參禪。

他的丈夫高登博士(Dr. Gordon Gibb)也是一位牧師,一開始他對太太親近佛教的行徑並不認同,但在讀完幾本佛教書籍後,也深深被佛法的圓融和諧、平等、廣大所吸引。此後,夫妻兩人開始研討佛教教義,並以辯論的方式,探究基督教與佛教之間的異同,經常一談就是數小時,甚至長達一天之久。漸漸地,他們發覺心內的菩提種子已經茁壯成長,生活中已不可一日缺少佛法。

有一回,曼德琳在朋友的聚會中,遇到一場尷尬的爭執,現場瀰漫著劍拔弩張的氣氛,就在大家不知道如何是好之時,他一邊心中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一邊為雙方排解紛爭,沒想到居然化干戈為玉帛,在場者無不欽佩他的定力與智慧。

此事看似微小,卻已讓高登夫婦瞥見到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的神奇妙力,往後又經歷多次的體驗,高登夫婦深信只要能將佛法運用在生活上,再大的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

不久,這對牧師夫婦心向佛教的事,終於被基督教會知道了,連番的打壓接踵而至,儘管如此,因為有觀世音菩薩和佛法作為慈航指引,他們不僅沒有絲毫畏懼,反而對佛法的信心與日俱增。

這分虔誠的信心,也感染到年僅九歲的女兒艾比(Abbey),有一天他喃喃地說道:「我覺得我們只有皈投在佛陀的座下,才會快樂。」

這句話,立刻觸擊到高登博士的心靈深處,於是他下定決心,在一九九五年元月十五日,偕同妻女們一起參加西來寺的皈依典禮。此舉引起當地新聞界的震驚與關注,當記者前來採訪時,高登博士肯定地表示:「佛法十分圓融,研究佛教不但未與基督教產生衝突,且使我們更能深入地了解到基督教的義涵。」

但這項聲明並未引起基督教的認同,教會不但撤銷他們的職位,並收回他們的房子,一時之間,他們的經濟成了問題。當西來寺知道後,立即伸出援手,安頓他們的生活。

一九九五年七月中旬,在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的安排下,他們一家三口來到佛光山接受「檀講師」訓練。當高登博士踏上佛光山的土地時,一種子女回歸母親懷抱的感覺油然而生,他不禁流下感動的眼淚。而高登博士的這分遇見母親的心情,也正是許多人對於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的感受。

慈眼視眾生

你和人相處,是用什麼樣的眼光看人呢?

有人用懷疑的眼光,有人用妒恨的眼光,有人用藐視的眼光,有人用成見的眼光。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觀世音菩薩遊諸十方國土,以慈眼視眾生。」

眾生當中,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等「四生」。在各類的眾生當中,就拿胎生的人類來說:有的人小氣,慳吝不捨;有的人閉塞,庸俗不堪;有的人狡猾,玩世不恭;有的人虛假,表裡不一。

儘管千百萬種不同的眾生,觀世音菩薩都以慈眼來看待,我們若能效法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就能促進彼此之間的和諧,增進彼此之間的互動。就像父母用慈眼在看著兒女的成長,師長用慈眼在看著學生的進步,長者親人用慈眼在看著子孫的光耀門楣,國家社會用慈眼在看著全民的健全有為一般。

好的社區鄰里之間,若能用慈眼互相幫忙;好的機關團體裡面,若能用慈眼彼此互相提攜友愛,則世間的和平,種族的和諧,可期之焉。

非常遺憾的是,世間人有時不用慈眼看人,而是用覬覦的眼光看別人的財產,用無情的眼光對人幸災樂禍,用嫉妒的眼光輕鄙別人的美好。社會上更養成「看壞不看好」、「看假不看真」的對立眼光,一雙美麗的眼睛,變成是刀、是劍,多麼的可惜。

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慈眼更顯彌足珍貴。這也是他慈悲的形象,能在每個人的家庭客廳裡,被高高尊奉的原因。

慈眼,是多麼的令人嚮往啊!

人的一雙眼睛是肉眼,假如給人一點關注,給人一點尊重;並且,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那就是「慈眼視眾生」了。

施無畏

一九四九年,我率領「僧侶救護隊」來到台灣,性如法師也是其中一員。那時他已經罹患了第三期肺結核,躺在床上,氣若游絲。當時肺結核有世紀黑死病之稱,大家都很害怕,不敢和他親近。

在動盪不安的年代裡,物質十分缺乏,我自己連三餐都成問題,哪裡還有能力送他就醫。所幸我從印光大師的著作後面,看到一個偏方,於是照著書上的方法,每天耐心地將枇杷葉上的毛刮乾淨,然後熬成湯汁,一口一口地餵他吃。

就在他的病情有些微起色之時,我就用韭菜拌飯給他吃,韭菜具有活血化瘀、理氣降逆之效,因此也有了一些閒言閒語,有些人說韭菜是五辛之一,不適合出家人,我反駁道:「人都快要死了,吃韭菜治病有什麼了不起。」

就這樣無微不至地照顧了他半年,性如法師居然奇蹟似的痊癒了,後來繼甘珠爾瓦活佛之後,在北投擔任普濟寺住持。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敘述:「一心供養觀世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摩訶薩,於怖畏急難之中,能施無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號之為施無畏者。」

要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施無畏」,必須擁有如獅子一般無懼的勇氣,否則一個閒言閒語便怯懦不前了!或者擔心東、擔心西,又怎能臨危不亂呢?

只有自己無畏的行所當行、為所應為,別人也才能因此而得無畏、不恐懼。

我們助人雖須量力而為,無法像菩薩展現廣大的神通力,但也要相信事在人為,一切盡心盡力,勇於付出,自然能感得諸佛菩薩的加被扶持。

千手千眼

觀世音菩薩為何要長出千手千眼,無非是要救度更多的苦難眾生。在《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記載:當時觀世音菩薩始住初地,從千光王靜住如來受〈大悲咒〉,一聞此咒,法喜充滿,立超第八地,乃發廣大誓願:「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出千手千眼具足。」一發完誓,身上應時具足千手千眼。

這即是〈千手千眼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簡稱〈大悲咒〉)名稱的由來,也是觀世音「千手千眼」的典故。「千手千眼」背後最大的意義,在於觀世音菩薩深廣的「弘願」──利益安樂一切眾生。我們雖無「千手千眼」,但若能心存利益安樂一切眾生的「弘願」,那等同於一千隻手和一千隻眼的神通妙力,也會奇蹟似的展現眼前。

觀世音菩薩的「弘誓深如海,歷劫不思議」,為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也因為「虛空有盡,我願無窮」,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形象,提醒我們如《金剛經》中所說「所有一切眾生,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的廣大發心!

「眾生被困厄,無量苦逼身」,而我們也應該挺身做觀世音菩薩的助手、分身,發心服務大眾。

精進不退

有一則觀世音菩薩美好的說法。

觀世音菩薩因悲憫眾生,不忍見眾生流連生死苦海之中,一邊落淚,一邊立下廣大誓願,欲除眾生無明迷妄,救度世人,「我一定要度盡所有的眾生,若未度盡一切眾生而心生退轉,我的腦袋即裂成千片。」

立下此誓後,觀世音菩薩便投入漫長的救度眾生工作,然而眾生愚痴無明,造業之速,簡直救不勝救,歷經無數劫後,觀世音菩薩心生一絲絕望:「眾生是不可能度盡的!」

此念一生,他的腦袋立刻碎裂成千片,散布在虛空中。這時,阿彌陀佛從千片的腦袋中現出,以其法力加持,將千片的腦袋變成一朵千瓣的蓮花,然後端坐其上,對觀世音菩薩說:「你太辛苦了!為了體恤你大悲度眾,令你道心不退,我特別教你一個簡單的咒語,方便度眾。」

此咒即為六字大明咒:唵嘛呢叭彌吽。其意為:「如意寶啊!蓮花喲!」也就是「祈求心中的蓮花開放」。從此觀世音菩薩更加精進不懈,將他一千瓣蓮花處處開放。而此精進不懈的精神,不放棄任何一位眾生,施以平等之愛,正是觀世音菩薩最令人感動的地方。

當你覺知感受了眾生的苦,當你覺察了自己觀音般的慈悲心時,你便知道了觀世音菩薩的存在──原來慈悲在心中,如同氧氣在空中無所不在。

無礙自在

基隆海會寺的道源長老,曾經告訴我一則他為觀世音菩薩所救的親身經歷。

當年日本軍閥侵略中國時,有一天,日軍到寺院掠奪搶劫,一看見道源長老便大聲一喊:「站住!」

道源長老心想:「不能站住啊!他會要我的命呀!」

於是,他不顧一切拔腿就跑,日本兵則在身後緊追不捨。

長老一邊奔跑著,口中一邊稱念著:「觀世音菩薩!」

也不知跑了多長的路,只一心一意投入「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中,沒想到竟就躲過了日本兵的視線,逃進一位信徒的家裡。

信徒見到師父來了,忙說:「師父!您來了!」

驚魂未定的老法師卻回答說:「觀世音菩薩!」

信徒趕忙招呼著:「師父!請坐!」

老法師仍答:「觀世音菩薩!」

信徒又端上茶水:「師父請喝茶!」

老法師依然說:「觀世音菩薩!」

無論信徒說什麼,老法師總是回答:「觀世音菩薩!」

為什麼如此呢?

是因為當生命遇到危險、沒有地方安住時,老法師只一心皈命觀世音菩薩,把身心安住在菩薩的聖號上面。

所以,當我們遇到苦難而皈命觀世音菩薩時,不管觀世音菩薩是否因我們的虔誠感應而救了我們,但至少當下我們已能將身心安住在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上,得到了莫大的平安。

有時我們會感到身心無法自在,不知安住在何處?假如我們對觀世音菩薩生起信心,就可以把身心安住在觀世音菩薩上面,身心一旦獲得安住,遇到任何的困難也就無所障礙,可以任運自在了!

無緣大悲

有一位佛教徒擁有一尊白瓷觀音,整尊觀音聖像質地細緻,塑工精巧,純白莊嚴的光澤,任何人看了都讚歎不已。

這位信徒聽說佛像都要拿去寺院開光,如此才會有所感應,使齋家所求如願,於是他帶著心愛的白瓷觀音來到寺院準備開光。

一到寺院,他看見佛殿的供桌上,已擺滿各式供品和等著開光的佛像。他自私地把別人的供果、佛像移到旁邊,將自己的白瓷觀音擺在最中間,開始焚香祝禱。

香煙隨風四處飄送,這個信徒又不甘心自己燒的香給別的佛像享用,因此把香環綑綁在白瓷觀音的鼻子上,心裡暗自得意,如此自己燒的香,就不會被其他的佛像聞去。沒想到經過幾小時的薰染,一尊晶瑩純白的美麗觀音,頓時變成一尊黑鼻觀音。

觀世音菩薩以無緣大悲,而入光明之行,這無緣大悲,即是「平等教化、普門示現」之同體大悲也,所有一切眾生皆為其救濟對象。倘若觀世音菩薩有我執的話,也不會成就其廣大圓滿的功德。

但人的自私心,造成人我之間的傷害,從家庭到公司到社會,甚至引發國際間的戰爭,都是由於太保護自己的利益而造成的。

自私的信徒將一尊莊嚴無比的觀音,薰成黑鼻觀音,故事看起來好笑,但反觀我們自己,不也由於陷入自我的執著,把原本純白的心地,染成濁惡的無明嗎?

純白無玷的觀音,人人本具,只因被貪心之色染汙。黑白觀音的差別,就在我們肯不肯放下自私的一念。

遍及十方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故能不受時空所限,同時聽聞到十方世界眾生稱念其名,而且他的法身遍及十方世界和所有空間,在在處處,及時化現為眾生解脫痛苦。

前南京國立高等師範學校的校長江易園居士,是一位篤信觀音的虔誠佛教徒,平時多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並誦〈大悲咒〉。

當他住在上海海寧路天保里時,有一天傍晚,鄰處失火,火勢一發不可收拾,眼看便要燒到自己家裡,情況十分危險。這時江居士卻不慌張,舉家齊心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及〈大悲咒〉,心中觀想觀世音菩薩在虛空中手執著楊枝寶瓶,以大悲水灌入火所,奇妙的是,沒多久,猛烈的火勢竟然就無故消滅,而令全家平安。

此一觀世音菩薩的應化示現,令江居士深感觀世音菩薩的靈感不可思議,憑藉觀想,也能得到無比的感應,更別提有人常在夢境中蒙受觀世音菩薩的加持。

像清朝有一位姚氏信女,也是信仰觀世音菩薩,有一回他身上忽生了一個硬塊,疼痛不已,看了許多醫生都沒有好轉,於是他發心持觀世音菩薩名號及〈大悲咒〉。某天晚上,他睡覺做夢時,夢見一位老婆婆送給他一枝花,接過那枝花後,頓感身輕如葉,醒來後感覺硬塊似已消除,豁然明白夢中的老婆婆是觀世音菩薩化現來救他的,不久病即痊癒,從此他對觀音信仰更加堅定不疑。

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

也許,你會懷疑:「真的有觀世音菩薩嗎?」

或者,你會自問:「觀世音菩薩真的靈驗嗎?」

觀世音菩薩在哪裡?

他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裡,當覺知到自己起慈悲心,即知有觀世音菩薩。

慈是「予樂」,悲是「拔苦」。慈悲二字,代表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累劫勤苦──「給予一切眾生快樂,拔除所有眾生之苦」的無我精神。

當我們心生起帶給別人快樂,為別人解決問題的善念,並化為實際的行動,那就是觀世音菩薩和我們印心的「拈花微笑」之時!

觀世音菩薩具有各種的化身,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有時是一隻狗,或是一朵花,乃至我們的敵人,他們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出現,甚至發生某種現象,都隱藏在因緣之中,要我們去參究洞察的觀音心。如果以世俗之相,要去尋找觀世音菩薩的話,就好比水中撈月一般,徒勞無功。

有時,我們也會抱怨,為何向觀世音菩薩祈求了,卻未能如願呢?

那麼,你也要自問,你求的是什麼願?是為滿足自己私欲的願望呢?還是為了利益他人的無私之願?

有時菩薩未立即滿你的願,也許你還需要再花上一段時間,多培養一些耐性去等待這個願望的到來。相信他的安排,默念思惟,把身心安住在諸佛菩薩身上,這也是一種心性的鍛鍊!如果太多事唾手可得,念幾聲觀世音菩薩,就能得到所求的一切,那麼,你會懂得珍惜嗎?不。因為你的心還不夠堅定、不夠深切、不夠廣大。

所以,我經常向信徒們說:「你們一定要相信觀世音菩薩,他是和娑婆世界最有緣,也是最具靈感的菩薩,每日勤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必定帶給你們生活中不可思議的收穫和成就。」

訓練圓滿的觀音心

在順境時,我們常常忘了觀世音菩薩的存在。

往往是身處逆境的無明煩惱與身心痛苦時,我們才會憶念起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的出現,最大的意義不在於解決我們一時的困境,而是開啟我們的心,如此才能真正地離苦得樂。

不管你快不快樂,既然來到這個人世,我們都要發願讓自己活得快樂。

儘管事與願違,或是處於逆境,就算是肉體受到了痛苦,生病了,衰老了,受傷了,我們的心也要努力保持快樂,活得快樂。

有勇氣去經驗痛苦、超越痛苦,讓心得到平衡和快樂,才能體驗圓滿的觀音心。

訓練圓滿的觀音心,要從理解自己和別人的痛苦開始,並且不忘柔軟與堅定。

痛苦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的傷痛、脆弱、恐懼和煩憂,在天堂的人是不會理解地獄的痛苦,所以,有時我們生命中出現了痛苦,是讓我們有一個機會去經歷它深層的意義。

一般人一碰到痛苦,就是想逃離它,或因此而生起了各種情緒,憤怒、不安、怨恨、焦慮等痛苦的一面;但另一面,痛苦也讓我們學會放下驕傲,變得謙卑,進而生起理解他人的同理心,以及悲天憫人的慈悲心。

換一個角度,當面臨痛苦時,試著把我們的角色轉換為觀世音菩薩,想像觀世音菩薩在面臨這個困境時,他會怎麼做?是手忙腳亂,還是從容以對?他怎麼讓自己的心處於平靜安定的狀態?

在此之前,你可以先默念觀世音菩薩聖號,讓觀音的慈悲心流入你的心中;如果你能以觀音心去面對痛苦,相信你對痛苦會有不同的感受,你會比較敞開心懷去面對它,而痛苦對你的負面影響也會銳減,甚至會消失。

同樣地,當我們面對家人的痛苦、朋友的痛苦,乃至陌生人的痛苦、敵人的痛苦、一切眾生的痛苦,我們若以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去看待他們,是不是也有不同的感受?變得更能同情、寬容和體諒。

也許,你還做不到觀世音菩薩所具有十大圓滿的觀音心,但有時──

你在適當的時候,以柔軟的語言安慰了別人,你就是在應機教化;

你在別人受困的時候,伸出一雙溫暖的手,就是在實現不可思議的靈感;

你常用美好的眼光,欣賞每天出現在生活中的人事物,那你就是慈眼視眾生;

你願意勇敢地挺身而出,不畏人言,關懷弱勢,你便是施無畏者;

你不時懷著利益安樂他人的心願,你就有千手千眼的力量生起;

不管遭遇任何困難、阻礙,你仍堅持幫助別人,那你即是精進不退;

在歷經痛苦時,不受其苦,而安住在諸佛菩薩身上,你就可以無礙自在;

看著電視或報紙上受難的人們,心中生起對他們的祝福,你便是無緣大悲;

任何時候,你都不忘失慈悲心,並以此慈悲心對待一切有情,即為遍及十方。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