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04 第三章 觀音法門

觀音以慈悲而隨緣度化眾生,觀音法門更是接引眾生步入菩薩道最方便的修行,即使簡單的誦念觀音聖號,只要一心至誠,亦可獲得無上成就。

遠在北周時代,益州招提寺駐錫一位慧恭和尚,他有個同學法號叫慧遠,兩人是在這一所道場學佛時相識,也因此結下不錯的情誼。

後來慧遠和尚前往荊州和揚州遊方,一路參訪各寺院及道友,經過一段漫長時間後,才返回招提寺。

闊別了三十年之久,夜裡,慧遠和慧恭秉燭話舊了起來。慧遠談起沿途所見所聞,說得滔滔不絕,慧恭卻只安靜地坐在一旁聆聽老同學這一番特別的人生歷練。

隨後,慧遠開口提議:「我們不如來誦念一部經。」

慧恭答道:「我平時只誦〈普門品〉。今天特別為你誦念,請至心傾聽。」

於是,慧恭結壇升座,才開聲唱出經題而已,慧遠即嗅到一股清淨的薰香,隨即,又聽見天上的仙樂一陣陣傳來,天花如雨紛紛而墜。

此經誦完,滿心感動的慧遠,立即跪拜在地,虔誠地向慧恭行禮,因為他已經明白,修行不在於去到多遠的他方,而是往內心一門深入,致力而修。

一卷〈普門品〉,即讓慧恭得到無上解脫,足見修持〈普門品〉的功德,是多麼的妙不可思議。

〈普門品〉宣說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的妙用。

事實上,觀音信仰流傳兩千多年來,與觀世音菩薩相關的觀音修行法門,大致分為顯、密兩種,而一般大眾所熟知的觀音法門有念佛、持咒、讀經及禮拜《大悲懺》,以及觀世音菩薩最重要的妙智妙力之呈現──「耳根圓通」法門。

一般初學佛者,為培養其慈悲心,並串連起和觀世音菩薩相應的習性,最方便也最快速的法門,便是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

念佛,不僅僅是口誦佛號,最重要是心要憶念佛,亦即在誦觀世音菩薩名號時,心要時時憶念觀世音菩薩「苦海渡迷津、尋聲救苦、無剎不現身」的大慈大悲,進而召喚我們自性中的無量悲心。這也是觀音法門中最容易而有效的方法,每一個人都可修行,且隨時隨地都可修行。

念佛之外,進一步可持咒,咒語又名「陀羅尼」,譯成白話叫「真言」或「總持」,即一句咒語包含了一切,也就是總持一切的意義。最常見為〈大悲咒〉、〈六字大明咒〉,民間亦流傳〈白衣大士神咒〉。

〈大悲咒〉是觀世音菩薩為度眾生而宣說之咒語,不僅可得現世安樂、降伏病魔鬼神、解災除厄,亦可往生諸佛國,不墮三惡道。持〈大悲咒〉前,應效法觀世音菩薩發大菩提心,以求早證佛道、廣度眾生。

〈六字大明咒〉,即是流傳盛行的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彌吽」,為阿彌陀佛讚歎觀世音菩薩之語:皈依蓮華上的摩尼寶珠。持此咒可以消災延壽,驅邪避難,所求皆能如意,得到智慧、解脫與快樂。

在佛經方面,《心經》及〈普門品〉是觀世音菩薩感應最強、也最普及的經典。《心經》一開場的「觀自在菩薩」,即是觀世音菩薩,這部觀音法門中闡述空性智慧的真理,是玄奘大師西行取經遭遇任何困難時必持之經典,也因而度過一切險厄,順利抵達天竺。《心經》告訴我們:隨時隨地用般若智慧,觀照我們的起心動念和每一個念頭的生滅。所謂「心念不空過,能滅諸有苦」。

在《法華經》第二十五品〈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專談觀世音菩薩如何以「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威神之力救度眾生,以及如何示現應化世間。〈普門品〉文中一再強調「一心稱名」,這「一心」,講的是身語意合一而清淨,斷除妄想,全然專念,滿心慈悲與觀世音菩薩相應。

至於《大悲懺》,是宋代天台宗四明知禮(法智)大師根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為藍本制定而成,是共修的法門之一,許多寺院常定期舉辦「大悲懺法會」。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衣服髒了,可用水來清洗衣服上的汙垢。當我們的心被貪、瞋、痴給汙染時,在佛教裡,便以「禮懺」的方式,來洗滌心靈上的煩惱,讓身口意三業清淨,令智慧現起。

整個儀式精神在於一個「懺」字,從自我的救贖,轉而祈求觀世音菩薩加被。若能以清淨之心恭敬禮懺,則所求遂願外,拜懺者亦能消災得福,藉由大眾共修的力量,來體證觀世音菩薩的悲心願力,調和自己的身心,恭敬禮讓他人,家庭和睦,社會安定,國家安康,乃至祈願全球大眾無有仇恨,平等對待,世界和平。

耳根圓通

清朝憨山德清大師曾於五台龍門隱居過一段時間,在萬山冰雪之中,有老屋數椽,遺世獨立。當春夏之際,融雪流澌衝擊的音聲,劃破周遭靜寂無聲的山林時,有如萬馬奔馳而過,於是憨山便問妙峰:「如何修行觀音耳根圓通法門?」

妙峰回說:「古人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因而將得證觀音耳根圓通的方法,傳授給憨山。

憨山有所體會,於是每日在溪畔禪坐,一開始水聲宛然清晰,久而忽然忘卻自身,呈現萬籟俱寂,水聲不再聒耳之境。

一天,他吃粥完開始經行,忽然整個人站立不動,進入禪定,四周光明如大圓鏡,整個山河大地影現其中。待出定覺醒時,身心湛然清明,了不可得。

「耳根圓通」,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觀世音菩薩又名「圓通大士」,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擁有《楞嚴經》所述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中的「耳根圓通」。在《楞嚴經》中,大小二十五聖各自說所證之圓通方便,如何修持而行、證果、涅槃的方法和因緣。「耳根圓通」者,即是觀世音菩薩陳述他「以聽聞、聽覺感受,就能入道,就能相互交流、彼此相應」。

我們看佛經,經文的一開頭,都是「如是我聞」,為什麼叫做「如是我聞」,不叫「如是我看」呢?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也是以耳朵來聽聞眾生求救的聲音呢?

聽,是耳朵的專長,看,是眼睛的專長,不過眼睛所看,仍不及耳朵所聽的功用。

比方說,遠的地方,我們的眼睛雖看不到,可是聲音如果大一點的話,我們的耳朵就能聽得到;隔著一道牆,我們的眼睛就看不到了,可是出一點聲音,耳朵便能聽得到;法會、活動結束後,我們就看不到了,但是我可以把過程講給你聽:「昨天、前天,我們怎麼樣,做了什麼事……」你就能聽到沒有參與的事而意會過來;文字匆匆一瞥,沒看得很清楚,事後就會忘記了,但是聽聞,可以增加人的記憶,讓人忘不了對方是怎麼說的;甚至眼睛只能朝正面看,而耳朵則不論前後左右,都能聽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聲音。

所以,聽覺比視覺更具特殊功能,更靈敏的感受。那麼,觀世音菩薩修行已修到耳根圓通的境界,所以無論在哪個地方,只要有聲音發出,他都能聽到。這也是〈普門品〉經文一開始,佛陀便說:「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的「觀世音」之名由來。

故〈普門品〉中的偈頌又言:「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觀世音菩薩耳根既已圓通,其所聽聞的一切音聲,皆是妙音,皆是清淨殊勝、滌洗煩惱的梵音,它們像海潮的聲音一般廣大遼遠,不可思議。但這個梵音並非世間的音聲一般,能讓我們聽到的,而是一種「無」聲之聲──無相、無我、無為、無住、無得的般若之音。

《楞嚴經》中說:「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漚,就是泡沫,無量無邊體證空性的大覺悟,如同大海無邊無際,一個泡沫,就只是彈指的幻化而已,當我們反聞聞得自性,我們累生累世的真心,忽然映現在前!

因為觀世音菩薩發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菩提心,而感得觀音古佛的慈悲,教授耳根圓通法門,成就今天的「觀世音菩薩」。我們學習觀音法門,也要傳承其志,讓自己成為觀世音菩薩,處處利益有情眾生,「於苦惱死厄,能為作依怙」。

「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觀世音菩薩聞聲救苦,也如同潮汐準時而有信,信者得度,自度度人。

菩薩之相

觀世音菩薩證得「耳根圓通」的觀音法門,在〈普門品〉中也談到觀世音菩薩能在同一時間,聽聞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眾生求救的聲音,亦能在同一時間以千百億化身普遍施救。

很多人雖已明白「觀世音菩薩具千手千眼,有千百億化身」,但對於原為「善男子」形象的觀世音菩薩聖像,為何至今幾乎都是現婦女身像而感到十分疑惑。

經常有人問:「究竟觀世音菩薩是男眾,還是女眾?」

《北齊書 '徐之才傳》有一段記載:

有一天,北齊武成帝臥病在床,躺了很久都無藥可治,後來他做了一個夢,夢境裡,在天空中現出一片五彩祥雲,翩然而至,到近前時,這朵祥雲變成一個巨大而亭亭玉立的美麗婦女,臉上掛著慈藹的笑容,十分可親的模樣,接著又變為觀世音菩薩,為他灑甘露水治病。

後來這則傳說,流傳到民間及後世,隨著歷史的演變,而慢慢將觀世音菩薩轉為女性的相貌,而女性溫柔、慈悲、美麗、善良的特質,亦切合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形象。

在宋末元初《觀世音菩薩略傳》中,提到:

從前,西域的興林國,有一位妙莊王,生了三個女兒,長女名為妙因,次女叫妙緣,小女兒則叫妙善;到了女兒適婚的年齡,妙莊王分別為妙因和妙緣覓得良婿,但是妙善卻執意出家,不肯聽從父親的安排。妙莊王一氣之下,就把妙善趕出王宮。

歲月匆匆,年老的妙莊王得了重病,不久人世。這時已經得道的妙善,化為一名老僧來探視父親,並說:「你這病,除非是至親的手眼,否則無法醫治。」

妙莊王便向大女兒和二女兒求救,但兩個女兒卻不肯獻出手眼。老僧又說:「香山的仙長,一向慈悲濟世,可以求他來救。」

這位香山仙長正是妙善,當他以仙長身分來到王宮見父親時,立即斷手挖眼,給了妙莊王。妙莊王一看到仙長為自己如此犧牲,感動萬分,淚流不已地祈求上天,希望上天能令仙長再生出手和眼。

此願才說完,仙長立刻生起一千隻手和一千隻眼,即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並示現妙善的本來面貌,妙莊王大為驚喜,為自己當初的舉動而懊悔不已,除了皈依佛道外,也命令全國上下都皈入佛門。

妙善公主救父的故事,也是眾所周知觀世音菩薩以女性形象而顯化的故事。

不過,我要告訴大家──觀世音菩薩既是菩薩,何必一定要說他是男人,或是女人;就視他為菩薩,就好了!

菩薩無相,不必有男相,也不必有女相。菩薩沒有分別相,只是凡夫有分別相,所以分別這個、分別那個,分別大人、小孩,分別男眾、女眾,分別老年、青年。我認為觀世音菩薩就是菩薩,菩薩無相,而又無所不相。有人說觀世音菩薩現老太太、老公公身,現將軍、帝王、士子、美女身,確實這在觀世音菩薩的應化事蹟裡都出現過,因此,就不必再為菩薩分別男女相了,隨順自然就好。

虔誠皈投,而得解脫

有人說:身處末法之世,實在是混亂到極點,群魔亂舞,邪說風行,人心沒有皈依,精神沒有寄託,苦海茫茫,人生的歸宿在哪裡?天災人禍,如何才能解脫?

這正是蘊藏在每個人心中的大哉問。

有什麼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

信仰觀世音菩薩。

把自己的一切皈投依靠給觀世音菩薩,明白觀世音菩薩是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的示現,即使我們有什麼痛苦、災難、煩惱當前,只要我們一心不二,虔誠的信仰、稱念、禮拜,我們若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智慧、勇猛,觀世音菩薩一定能解救我們。一心皈投觀世音菩薩,必能獲得解脫。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每年朝山的香客如雲湧至,尤其是南海普陀山觀世音菩薩的道場,更是香火鼎盛。

這一年,有位善士帶著他七歲的兒子,來到普陀山朝拜。他帶著一對幾百斤重的蠟燭,請人抬上山,準備獻給觀世音菩薩。

普陀山的佛殿裡,每日燒香、點燭、供花的信眾,多如過江之鯽。這位善士帶來的大蠟燭,香燈師父替他點了一會兒,不久就把它吹熄,因為其他人也等著燭台使用。

這位善士看到香燈師父把他的大蠟燭吹滅,換上別人的小蠟燭,很生氣地說:「喂,我這幾百斤的大蠟燭,可是上等材料做成的,能夠點上幾天幾夜,為什麼要換上那些又小又醜的蠟燭呢?」

他心中怏怏不樂,也無心觀賞普陀山的海天佛國勝境,帶著孩子便啟程回家。

在返家的途中,兒子忽然生了一場急病,沒幾天就離開人世,他強忍著悲慟,帶著孩子的靈柩回家,對於這趟朝聖的旅行,感到十分得不償失、怨憤不已。

當垂頭喪氣邁入家門時,忽然聽到一陣清脆的孩童聲響,喊著:「爸爸!您回來了。」

他驚恐莫名,心想:「孩子明明死去了,怎麼可能復活重生,難道是妖怪現形嗎?」

孩子看到父親奇怪的表情,說:「爸爸,我們在廟裡拜拜,人好多好多,一下子我就找不到您了,還好有一位慈祥的老婆婆帶我回家。」

他為了解開這個疑團,就把那具棺材打開來看,只見棺材裡竟躺著那一對幾百斤的大蠟燭,燭身上面還寫著「來意不誠,退回原處」八個字。

這時,善士才知道原來是觀世音菩薩慈悲地度化他的愚痴無明,不禁心生慚愧,感恩的淚水頓時沾滿他的衣襟。

「一心稱念,即得解脫」之一

佛經裡記載,觀世音菩薩是過去的「正法明如來」,早就已經成佛,法身遍滿三千大千世界,只是為了救度眾生而倒駕慈航,成為現在的觀世音菩薩,或做阿彌陀佛的「補處菩薩」。菩薩和佛,談不上誰大誰小,只是應眾生根機,視眾生需要,隨緣示現。

觀世音菩薩在任何時間、空間上,永遠大開慈悲之門,「千處祈求千處應」,只要苦難眾生,一心稱念他的名號,觀世音菩薩觀其音聲,即刻就會前往救度;若眾生心有所求,觀世音菩薩也會令其得到滿足。甚至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三應化身,遊諸國土,以慈悲方便度脫眾生。

如此一來,觀音信仰也就更加地讓人信受奉行了。所以說,觀世音菩薩和娑婆世界的緣分很深,幾乎所有人等聽到「觀世音菩薩」名號,都會覺得很親切,很自然地就稱念起他的名號,祈求他能夠幫助自己。

「一心稱念,即得解脫」之二

東晉時期,中國淨土宗開始盛行,作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補處菩薩的觀世音菩薩,也開始廣受敬拜。

觀世音菩薩與阿彌陀佛的關係既然是二而為一,一而為二。那麼,可以在阿彌陀佛面前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嗎?

當然是可以。

觀世音菩薩「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的方便示現,更何況佛佛道同,光光無礙。

佛菩薩與人不一樣,人和人之間會產生「你對他好而對我不好」之類的分別心。猶如燈光,這一道光與那一道光互不妨礙,這一盞燈光亮了,它不會嫌另一盞燈光也亮了,總之,你亮你的,我亮我的,光光無礙。佛與佛之間也是如此,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不會互相障礙,只會互相照會,更加光亮。

再者,〈普門品〉中觀世音菩薩是三十三應化身,應以國王身得度的人,他就示現國王身來為你說法;應以將軍身得度的人,他就現將軍身來為你說法;應以婦女身得度的人,他就現婦女身來為你說法;應以佛身得度的人,觀世音菩薩就現佛身來為你說法。

由此看來,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又何嘗不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說法?所以,在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面前禮拜觀世音菩薩,意義也是一樣的,千萬不要掛礙。

只要一心稱念,即得解脫──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想乘願再來人間度化眾生,亦可再來人間,度化眾生。

「一心稱念,即得解脫」之三

有關觀音法門的修行,如稱念觀音名號、持誦〈普門品〉經典或〈大悲咒〉,或者禮拜《大悲懺》等,究竟哪一樣比較好呢?

對於觀音法門的修持,不要有分別心,若沒有足夠時間,念誦一卷《心經》也可以,經文開頭的「觀自在菩薩」,不正是觀世音菩薩嗎?或者誦念〈大悲咒〉,〈大悲咒〉中盡是觀世音菩薩的各種名號;或者誦念〈普門品〉,內容宣說的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或者禮拜《大悲懺》,述說觀世音菩薩願力廣大、神通無窮、法力無邊,到處救度苦難眾生。

故一心稱念,即得解脫──不管你修持哪一個法門,只要虔誠、只要合法,都有無上功德,不須妄自分別。

「一心稱念,即得解脫」之四

修道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堅定的信仰和道心。當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因而信心產生動搖時,在觀音法門中,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

人的性格總是落入「以物喜,以己憂」的情緒化之中,一旦歡喜、高興了,就覺得信心增長;一旦煩惱來了,就覺得菩薩沒有保佑,信心又退失了。

信心要如何保住呢?

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持久了,習慣了,不自覺地心裡就有了觀世音菩薩,那麼無論你在哪裡,也不論你看到了什麼、做了什麼,或者煩惱來了,「觀世音菩薩」聖號就會脫口而出,那麼觀世音菩薩也就會助長你的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增強你的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一心稱念,即得解脫」之五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能減少貪、瞋、愚痴嗎?

三毒是荼毒殘害眾生身心的大煩惱。在〈普門品〉中,明白提到:「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所以,一心稱念,即得解脫──可以減少、去除心中的貪、瞋、痴。

這是什麼道理呢?

當一個人貪得無厭,這個也要、那個也要,功名也要、富貴也要,錢財、物質什麼都要的時候,假如他能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想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進一步就會自動反省:「自己為什麼要貪多呢?」那麼,身心自然就會產生變化,不再一味貪求了。

當一個人瞋恨心重,經常要罵人、打人、怪人、冤枉人、欺負人時,若能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想到觀世音菩薩是那麼地有智慧,那麼地體貼人,到處幫助人,而我為什麼老是欺負人、討厭人呢?在性格上,他也會受觀世音菩薩的感化而改變。

一個人愚痴,也就是不明理、邪見、胡思亂想、顛倒妄想、沒有智慧,若能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進而想到觀世音菩薩是個大慈悲、大智慧者,我應該學習菩薩的慈悲、智慧,也就能去除迷惑,遠離愚痴了。

所以,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妙用,就如同戒、定、慧三學,能止息心中的貪、瞋、痴三毒,也就是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從外境而生起的「火難、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囚難、賊難」七難,是小難,從內心而生起的「貪、瞋、痴」三毒則是大難。將貪欲轉為慈悲,瞋恚轉為勇猛,愚痴轉為智慧,以慈悲、勇猛、智慧而饒益一切眾生,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威神力了。

「一心稱念,即得解脫」之六

〈普門品〉中言:「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可以這樣試驗嗎?

但若真要如此試驗,那就是不了解經文的真正意義了。

有些事情不能完全從事相上來看,要從理上去解釋。如經文中所指的「大火」,從理上來說,是指「心中的瞋火」。比方我心頭起了無明火,起了瞋恨心,動念要殺死某人、要打某人、要找某人算帳,這時,如果我能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或者向觀世音菩薩禮拜,或者燒一支香供養觀世音菩薩,就不會有「我要殺了他」、「我要打死他」的念頭了,你就會為了這支香、為了這一拜,而息下心中的怒火。因為你會想:「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我既然禮拜他,怎麼能去打死人呢?」那麼,心中的無明火自然就息滅了,就不會再延燒了。

又如經文所說:「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大水」也可從精神上解釋為「愛欲之水」。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人因為貪愛而把身家毀滅,為渴愛河,漂溺生死大海!如果當初他知道一心稱念觀音的功德,能將貪愛的心轉而為觀世音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悲心,也就可以從愛欲的漩渦滅頂裡解脫了。

〈普門品〉裡的「三毒七難」,貪、瞋、痴「三毒」和火難、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囚難、賊難等「七難」,以及「二求願」: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願望──統統可以從理上解釋。

求人不如求己

我們要如何將觀音法門的修持,運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呢?

首先要有一個觀念,那就是「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了元禪師與大文豪蘇東坡兩人,既是詩文同好,亦為禪佛同道,兩人經常相偕出遊,一同吟詩作偈,交換人生心情。

一次,兩人又一起到郊外散步,途中見到一座馬頭觀音石像,昂揚而立,佛印一見,立即合掌禮拜觀音。

蘇東坡看到這座馬頭觀音,卻不解地問說:「觀世音菩薩本來是我們要禮拜的對象,可是為什麼他的手上和我們一樣,掛著一串念珠而合掌念佛,到底觀世音菩薩在念誰呢?」

佛印禪師回答:「念觀音。」

蘇東坡不假思索應道:「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手持念珠念觀音呢?」

佛印禪師說:「求人不如求己。」

學佛,其實就是學自己,完成自己。正因為佛由人成。

禪者有絕對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捨我其誰」的氣概,所謂「自修自悟」、「自食其力」,正是禪者的風範。

我們不知道自己擁有無盡的寶藏,不求諸己,但求諸人,希求別人的關愛、別人的提攜,稍有不能滿足所求,即灰心失望。

一個沒有力量的人,怎能擔負責任?

一個經常流淚的人,怎麼能把歡喜給人?

儒家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只要自己條件具備,自然不求而有。觀世音菩薩手拿念珠,稱念自己的名號,正說明此意。

對於自己的未來,我們總希望有人指點,甚至於修行要覺悟,也希望有人幫忙。其實,世間上的事情,靠自己才是究竟之道。經常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淨化自己的三毒煩惱,精進於道業的修持,才會有更深入的體會。

自己做觀音

世界上最美麗的人是觀世音,最慈悲的人也是觀世音。

我從小禮拜觀世音菩薩,對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感受甚深,而世界也無處不有觀世音菩薩。在日常生活中,修持或實踐觀音法門,最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的性格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慈悲。

因此,修學觀音法門者,或者早晚瞻仰觀世音菩薩,或者禮拜觀世音菩薩,或者為觀世音菩薩燒一炷香,獻一朵花,乃至讀誦〈普門品〉,誦念《法華經》,持誦〈大悲咒〉,甚至坐在汽車、捷運裡閒著沒事,也可以默念一卷《心經》,或者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幾百聲。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不離心,自然有感應。

學觀音、拜觀音,自己就要做觀世音。

如何學觀音?拜觀音?做觀音?

一、要能做觀音,觀看、觀聽社會上有什麼聲音?山河大地有什麼聲音?自己內心裡有什麼聲音?吵架聲?怨恨聲?不好的聲音?如何去改變這種聲音?能與觀世音菩薩一樣尋聲救苦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盡力去協助一些需要救助的人們,為其解決困難,分擔其憂苦,就是觀世音菩薩。進而自淨其意,將心清淨以後,那麼眼中所見的每一個人,也就都是觀世音菩薩了。

二、要能做觀自在,觀世音又名觀自在,試想自己是否觀照一切事情都能自在嗎?有的人雖有錢,但卻活得不自在;有的人看到喜歡的人不自在,看到不喜歡的人也不自在;人多的地方不自在,對不滿的事情、不悅的物、不喜的聲音種種都不自在。因此,我們要學觀世音菩薩的自在,且從內心自在做起,看世間、看眾生、看一切事物都能自在,自己就是觀自在了,當然處處就能自在。學佛要學自己,學得很自在,而學會無處無時不自在。

三、要能夠施無畏,「施無畏」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種稱號,觀世音菩薩以他的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而救苦救難,並施予眾生無畏,遇事不要恐懼,所以,我們要效法觀世音菩薩的施無畏,發願做眾生的保護傘,消除眾生的恐慌,做眾生渡過迷津苦海的舟航。

願每一個人,都能自己做觀音,能大自在,並且大無畏。

自己就是觀自在

觀自在,既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號,但事實上,觀自在也不一定是觀世音菩薩,而是我們每個人,我們自己就是觀自在。

任何時刻,你都能觀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觀察到自己是否自在嗎?

當你觀察到自在,就能像觀世音菩薩;當你觀察到不自在,雖說每個人都能做觀世音,但總是不自在。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呢?

一、觀事自在:好事、壞事,都能自在;大事、小事,都能自在;難事、易事,都能自在。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尤其是人事,無理的、冤屈的、難堪的,當遭遇到這些事情時,你都能自在嗎?假如你面對任何事情,都能舉重若輕,迎刃而解,不逃避現實,凡事都能勇敢面對,處理時更能得心應手,那你就會自在了。

二、觀人自在:好人、壞人,君子、小人,能人、愚人,善人、惡人,和一切人相遇,甚至相處的時候,你能自在嗎?所謂自在,並不是要你天天跟壞人打交道,和惡人混在一起;重要的是你能認識善惡,知道好壞。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性不同,千奇百怪,你在芸芸眾生中,都能與人為善,不受傷害,不就可以自在了嗎?

三、觀處自在:我們住的地方有大小,華屋、斗室、大廈、陋巷。另外,有的地方是正人君子聚會之所,有一些是雞鳴狗盜之輩雜處之地。你處身其中,都能自在嗎?「孟母三遷」,正因為他擔心兒子生活在人品低劣的地方,耳濡目染而變得墮落了,因此而覺得不自在。平時我們看別人住觀光飯店、湖濱小舍,你羨慕人家可以悠遊自在,但是當你住上一兩個月,你還能自在嗎?佛殿、神廟、教堂,你身處其中,都能自在嗎?飯館、麵攤、快餐店,你都能以同樣的心情用餐嗎?假如你處處都能隨遇而安,不計何處,都能不露厭惡之情,雖然你可以有另外的選擇,但是一時的處境,你都能忍耐不計較,你就能自在了。

四、觀聲自在:這是個充滿各種音聲的世界,大自然裡有蟲鳴鳥叫,社會上到處人聲鼎沸、惡聲罵街、高人論道……你遇到這許多境界,聽到這許多聲音,都能自在嗎?隔壁鄰居是機械工廠,對面住戶不時傳來收音機、唱卡拉‭ ‬OK‭ ‬的高分貝,甚至有人在身邊竊竊私語,你都能處之泰然嗎?如果能夠在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談笑謾罵,乃至一些詆毀諷刺、奉承讚美的聲音中,都能不失自在的心情,那你不就是觀自在了嗎?

五、觀理自在:世間上的道理,所謂天理、地理、人理、物理、事理、心理,每一個人都執著於自我之理,所以,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甚至有一些人,明明無理,卻要強辯其理;而有錢有勢的人,都認為自己最為有理。不管有理無理,你都能心平氣和嗎?有理不在於大聲說話,道理也不在他人口中,道理是在自己的心中。如果你處在紛亂吵雜的說理當中,一樣能安然自在,你就最有理了。

六、觀心自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心最喜歡多管閒事了。你榮華富貴,我心生羨慕,但又不能擁有,就感到不很自在;你聰明伶俐,總是受人讚美,而我不能,所以心生嫉妒,也非常不自在。我們的心每天跟隨世間不斷地翻滾、起心動念;我們在得失、有無、是非、貧富之中,時而懊喪,時而快意,都非常地不自在。不能中獎,固然內心不自在;就是中了頭獎,你能自在嗎?所以,光是一個「觀自在」,就夠我們一生學習的了。

人間佛教的觀音修持法

綜合上述觀音法門,除了平時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禮誦〈大悲咒〉、〈普門品〉、《心經》等等之外,針對人間佛教的觀音修持法,我作一些補充:

一、學習做觀世音︰在眼的方面,要慈眼視眾生,也就是說要做觀世音菩薩,就要將眼根修好。看到不喜的、不悅的人或事,不要去瞪眼或翻白眼,要以慈眼去面對,有了慈眼就可以做觀世音菩薩。

在耳的方面,除了慈眼之外,還要耳根圓通,「聞」是對世間聲音的接收,接收後要善聽,不論是惡聲、大聲、怪聲、吵聲、罵聲,都要像觀世音菩薩化一切音聲為梵音清淨音,尤其要將別人對我們的惡言惡語,聽成是善意的讚美,如此便修成觀世音菩薩「善聽」的法門。

在口的方面,會講話的人,都是講一些讓人聽了歡喜的話,所以我們要學觀世音菩薩多說柔軟語、慈悲語、歡喜話、有佛法的話。

二、家中要有活觀音︰每一位女主人都是家庭中的觀世音菩薩,其威儀姿態不僅美麗莊嚴,且具有柔性言教。世間上也有很多美麗的女人被稱為「妖精」,可見光是美麗但不能給人歡喜,也是沒有用的。美,是一種內在的德行,一種給人歡喜的感受。女性在家庭中,要學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要做菩薩的化身,將慈悲歡喜帶給每一個人。

三、社會上觀世音的形象︰〈普門品〉中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在社會上工作,面對各種不同階層的人士,要懂得隨機說法。也就是說在人際之間要做個觀世音菩薩,上班族必須具備與同事融合、攝受的性格,平常多讚美人,人際關係自然就會和合,進而團結一致,凝聚力量,隨機應變,為社會求取更多的和諧與進步。

四、觀音法門的管理法︰每個人若要管理好自己、家庭和事業,則須具備觀世音菩薩的悲智雙運,才能做好管理的工作。有些人本身是好人,但不懂得做好事,雖具慈悲但不如法,則成了濫慈悲;有些人有智慧理性,但太執著於公平,則不合情理。觀世音菩薩是大慈悲、大智慧的化身,慈悲中具有智慧,智慧中具有慈悲,所以我們管理自己、管理家庭、管理事業,要學觀世音菩薩不僅慈悲,還要有智慧。慈悲加上智慧,才能有妙力無窮。

如何做個日日觀音

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聖誕日,六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在這三天,無數的信眾都會來山禮拜觀世音菩薩。

觀音法門最重要的精髓,除了禮拜、稱念觀世音菩薩之外,便是要能與菩薩交流。

如果你了解觀世音菩薩的性格,深入他的大慈大悲、大自在身,以及喜捨助人的特質,那麼就不會只在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才來禮拜觀音菩薩,而是每天都會禮拜觀音,做個「日日觀音」。

觀音也和人一樣有歡喜、微笑、傷心,但他不是為了自己而歡喜、微笑、傷心,而是為了眾生而歡喜、微笑、傷心。我就以下面這首詩偈勉勵大家,如何做個日日觀音──

悲傷的時候有歡笑的表情,歡笑的時候有悲傷的掛念。

忙碌的時候有輕鬆的感受,輕鬆的時候有忙碌的進取。

貧窮的時候有富貴的自尊,富貴的時候有貧窮的謙虛。

急躁的時候有緩慢的修養,緩慢的時候有急躁的精神。

憂苦的時候有快樂的觀念,快樂的時候有憂苦的心情。

發怒的時候有慈悲的心腸,慈悲的時候有發怒的認真。

得意的時候有失落的想法,失落的時候有得意的喜悅。

擁有的時候有喜捨的個性,喜捨的時候有擁有的感受。

前述佛印禪師和蘇東坡看見馬頭觀音的典故,不禁想起在《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中,釋迦牟尼佛對除蓋障菩薩說,自己有一世曾是行商的大商主,受困於師子國,觀世音菩薩於彼時是為聖馬王──一匹「能救度一切有情」的馬,載他離災脫厄。

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普門大開,好因好緣都在我們的眼前當下。

做了「日日觀音」,我們生生世世都能做觀音。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