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72 第二章 觀音緣
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能在娑婆世界處處受到人們的歡迎?
因為,觀世音菩薩總是無私無怨地「給人一些好因好緣」。
在諸多善法中,沒有比「給人一些好因好緣」這件事,更為重要。
田園裡的花草,你給它一些雨露,它會生長得更美麗;樹上的鳥雀,你給牠一些稻穀,牠會展現嘹亮的歌喉。學生,你給他一些鼓勵,就是給他一些好因好緣的成長;老師,你給他一些讚美,就是給他一些好因好緣的薪傳。
好的商品,你幫助它推薦;選賢與能,你幫忙他拉票,這就是給人好因好緣。有時候用一個鼓勵的眼神,也能助人向上;甚至隨喜隨緣,不障礙別人的好事,更是無上的好因好緣。
其實,世間上可以給人因緣的地方很多,父母子女之間應該互相給予好因好緣;同事朋友之間,也應該彼此給予對方一些好因好緣。
佛陀在臨涅槃時說:與我有緣的眾生,我皆已度脫;與我沒有往來的眾生,我也已經為他們作了得度的因緣。
在佛教史上,歷代祖師大德,若沒有遇到接引的好因好緣,也無法成就其一代宗師。例如:有名的惠能大師,因安道誠布施了十兩助道金,立下中國禪宗發揚光大的基礎;臨濟義玄禪師被師父黃檗希運禪師連打三次,還叫他去參訪高安大愚禪師,終於言下大悟,故有後來「臨濟子孫滿天下」的盛譽;馬祖道一禪師的嫂嫂經其指導,果然在「聽雞蛋」多年後,悟道得度;世親菩薩則因胞兄無著的善巧接引而「回小向大」,趣入大乘之門,成為千部論師。
有的人用一句話,可以給人入道因緣;有的人寫一封推薦書,也可以助人留名青史。唐朝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韓愈,前往參訪大顛和尚時,因為侍者一句「先以定動,後以智拔」,終於尋得入佛法門。
齊國大夫寧戚,因為管仲的一封介紹函,終受齊桓公的重用,後來幫助桓公遊說宋國,使宋國不戰而降加入盟約。
歷史上多少領袖,之所以成為領袖,都是因為他們肯給人一些因緣,才能讓他人有所成就;企業界之所以能延攬人才,也是因為提供好的因緣機會,才能讓各種人才發揮所長。
在不傷害自己而於人有利的情況下,給人因緣愈多,一切就會愈好。給人一些好因好緣,就是自己廣結善緣之道,也是自我成就之道;給人一些好因好緣,不但利人,而且利己,何樂而不為呢?
給人一些好因好緣,就是觀世音菩薩的願心!
觀世音十大願
觀世音菩薩的願心,無非是「利他」二字。
宋代天台宗四明知禮和尚,以《大悲心陀羅尼經》為主編集、制定《大悲懺》,儀軌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儀式,行者在入懺持咒時,必須先效法觀世音菩薩發十大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此觀世音菩薩十大願文,願願都是以「利他」而發的,都是為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發的,這是觀世音菩薩為了給予眾生一些好因好緣,所立下的廣大、深遠之弘願。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護佑一切眾生,讓眾生有一個精神依歸。
仔細思索十大願文中的每一願,從自我的覺悟到契入觀音的菩提心,皆隱含觀世音菩薩的慈悲與方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人成為觀世音菩薩。
怎樣成為觀世音菩薩呢?
首先,你得跟觀世音菩薩一樣,先要發心發願,再透過學習觀音法門的修行,獲得智慧和慈悲心;自利以後,便能在生活中,運用觀音管理的智慧和慈悲心幫助他人,給人一些好因好緣。
在此,先談一下歷代大德們如何受觀世音菩薩的啟發,因而也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與眾生結下美好的觀音緣!
觀音化身
在〈普門品〉中,細說觀世音菩薩具有三十三種化身,但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又何止三十三種。以他千手千眼的功德神力,具千百億化身,亦為尋常。
中國佛教中有一位傳奇的觀音化身,為南朝的寶誌禪師。
寶誌禪師,金城人,俗姓朱,是位得道高僧,一般人都稱他寶誌公禪師。
宋明帝泰始初年開始,忽然變得怪異瘋癲起來,不但居無定所,連飲食也沒有定時,就算幾天沒吃飯,似乎也不會餓。披頭散髮,連冬天也光著腳丫,手裡持拿著一根錫杖,上面掛著剪刀、拂塵、銅鏡等,忽而飄東,忽而飄西,四處過著自在雲遊的生活,一派旁若無人、超凡脫俗的模樣。
有時邊走邊吟起歌來,或者寫寫詩詞送給別人,那些歌詞和詩語,都如同神祕的預言一般,無不應驗。因此,京城中,上自貴族官員下至販夫走卒,都視為奇人,對他另眼相待,格外敬重。
齊武帝時,認為寶誌公禪師到處妖言惑眾,便把他關進建康(南京)監獄裡。他在獄中依然十分開心,隔天一早,又有人發現他仍在市街遊走,一到監獄查看,他竟還是待在牢房裡。
齊武帝知道他並非尋常之人,便將禪師請到宮中華林園供養,但對他仍多所防範,處處限制他的行動。一天他忽然穿起孝服,不久,俄豫章王、文惠太子相繼過世,齊武帝也厭世身亡,齊朝結束,梁朝開始。
篤信佛教的梁武帝即位後,對寶誌公禪師推崇有加:「誌公的行跡雖受塵垢所拘束,但他的精神卻能神遊太虛,水火、蛇虎皆不能侵,也無法令其恐懼。對於佛理,更在聲聞之上,其隱淪的行跡,完全是遁仙高人之顯現,怎能用粗鄙的世俗常情來拘禁他呢?」
從此,寶誌公禪師可以任意進出宮中,和梁武帝建立師徒般的關係,不但為他解除煩惑,也常顯神通,祈求天雨、解除旱災等等,現代流傳的《梁皇寶懺》即為梁武帝為超度皇后郗氏,禮請寶誌公禪師等十位高僧所編集。
後來寶誌公禪師將去世前,忽然告訴大眾要將金剛神像移出寺外,而且偷偷告訴別人:「菩薩準備要走了。」
幾天後,九十多歲的老禪師無疾而終,梁武帝將他厚葬在南京鍾山,敕諡他為「妙覺大師」。
至於寶誌禪師為觀音化身的傳說,是因為他曾經顯現過十二面觀音像。
當時,梁武帝曾命一位名畫家張僧繇,為寶誌禪師畫像。畫像時,寶誌禪師卻同時能現出多種不同的莊嚴法相,一下是慈悲相,一下又是威猛相,最後張僧繇共為他畫出十二面觀音相,流傳於後世。
唐朝僧伽大師,相傳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
從小出家的僧伽,立志雲遊四方,遊歷西涼、江淮各地。
唐朝龍朔初年,他來到泗洲(江蘇省泗洪縣),開始顯露出他的神異。
當時僧伽大師準備在泗洲建寺,四處參訪擇地,到了香積寺舊址時,一見到荒廢的古碑和金像,像衣上還刻有「普照王佛」四個字,便決定在這座舊寺基上建造新寺,寺成後,香火慢慢鼎盛起來,僧伽的聲名也遠播至京城。
根據《神僧傳‧萬回傳》記載:
唐中宗曾問萬回:「僧伽大師是何人耶?」
萬回回答:「觀世音菩薩化身也。」
唐中宗景龍二年(七○八),皇帝召見僧伽大師,並設宴款待,兩人相談甚歡,十分投契,中宗親賜他所建造的寺名為「普照王寺」,並尊為國師,駐錫薦福寺,亦為皇帝祈降過甘霖雨水。
據說僧伽大師經常獨處一室。屋頂上有一個洞穴,平日用棉絮堵住,到晚上拿掉棉絮,裊裊的香煙會從洞穴冒出來,一時薰香滿室。而且僧伽大師經常洗腳,人們喝下他的洗腳水,再難治的疾病都能痊癒。
此後,從唐到五代、宋朝,僧伽大師一直備受推崇,歷代許多皇帝皆供奉其像。敦煌石窟中,他的法像還出現在宋代所繪的畫作上。清朝時,福建街巷間也多供奉「泗洲文佛」,如同供奉觀世音菩薩一樣。
不論是寶誌公禪師,還是僧伽大師,只要發心廣大,直下承擔,起大悲心者,就是觀世音菩薩在不同時空的化身。
永明延壽得觀音甘露
倡導「禪淨共修」的永明延壽禪師,則是受了觀世音菩薩的加持感應。
唐末五代的永明延壽禪師,生性慈悲,未出家前,擔任地方州府官員,負責掌管稅務,平時就經常買市場裡待宰的動物放生。
有一年大旱,民不聊生,他不忍見百姓沒飯可吃,於是未經朝廷批准就啟用庫銀,發糧賑濟。事情傳到朝廷後,皇帝大怒降罪下來,要處以斬首極刑。
正要被殺時,永明延壽卻臨危不亂,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並自思惟︰「在國法上,我雖然犯罪;但在佛法上,我放生救民,利益眾生,求仁得仁,於願已足,並把生命交給諸佛菩薩。」
就這麼他低下頭來,安心等待處決。說也奇怪,每一次劊子手揮舞利刃,準備行刑時,有一隻蒼蠅老是繞著刀口,糾纏不去,使得劊子手無法專心下手。遇此奇怪的現象,監刑官也驚覺有異,深怕誤殺了人而觸怒上天,便暫停執法,速將案情上稟朝廷。
皇帝下令追蹤案情究竟,經過深入調查,得知永明延壽啟用公款並非為了私己,而是為了拯救無辜的百姓,決定赦免他的死罪。
此事過後,洞察無常迅疾的永明延壽,決定捨棄官位及早修行,便投龍冊寺翠巖令參禪師出家受戒,過著粗茶淡飯、寧靜淡泊的禪修生活。
他曾前往天台山天柱峰禪坐習定九十天,出定時,發現鷃雀鳥竟然在他衣角上築了一個巢,可見其禪定功夫已非一般。不久,永明延壽禪師又參謁法眼宗天台德韶禪師,並且得到德韶的印可。
有一回,全寺僧眾一起出坡工作,忽然咚地一聲柴薪墮地聲響,永明延壽禪師豁然領悟,偈曰:「撲落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並大地,全露法王身。」
禪修之外,永明延壽禪師並於國清寺結壇修《法華懺》。一日,在禪定中,他看見觀世音菩薩拿著甘露水灌入他的口中,從此辯才無礙,繼承德韶禪師的法脈,為法眼宗三祖。
之後,他又致力淨土法門,為中國首倡「禪淨雙修」第一人,並規定誦念佛號為日常功課,將淨土法門普及至民間,後人追述他為淨土宗六祖。
親鸞上人見觀音現身
觀世音菩薩應化的因緣,不僅在中國,連日本的佛教界也處處應化度眾。
日本平安時代末期到鎌倉中期,親鸞上人(一一七三~一二六二),於承安三年出生在京都,俗姓藤原,又名範宴、綽空、善信、愚芮親鸞。
不幸的,童年時,雙親先後過世,九歲的他只好依止比叡山天台宗青蓮院的慈圓法師出家,平時以不斷念佛作為每日功課。
親鸞在比叡山刻苦精進長達二十年時光,對於天台宗的觀心和判教理論,以及源信和尚的淨土教義,基本學養大致完備。在深刻思考如何才能達到究竟解脫後,親鸞決定捨棄天台,選擇淨土法門。建仁元年(一二○一),到京都六角堂進行百日參籠(即百日閉關修行),為後世眾生虔心祈禱,尋找出離之道。
日子一天天過去,百日將至,親鸞卻一無所獲,他仍然不放棄。就在第九十五日破曉時刻,親鸞誦念聖德太子的祈禱文之際,忽然看見觀世音菩薩現身眼前。
親鸞感動萬分,明白因緣已到,菩薩為他指出一條明路,於是放心出關。隨後得知法然大師所推行的「念佛易行」法門,隔天即前往吉水拜謁法然源空上人,並且成為法然大師的傳人,光大佛法於日本。
和觀音有緣
自古以來,受觀世音菩薩庇佑、點化之靈感故事,屢見不鮮。
在近代,我們很熟悉的大護法──孫立人將軍的夫人孫張清揚女士,也是和觀音有緣,他曾親口敘述過被觀世音菩薩施救的特別遭遇,此一事蹟,更堅定他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
孫張清揚女士(一九一三0一九九二),自小生長在湖南富裕人家,母親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但清揚從小卻就讀於教會學校,所以一開始對佛教並未深入。
孫張清揚就讀南京匯文女子中學時,透過同學的介紹,和在南京擔任黨校新軍和憲警幹部訓練的孫立人將軍結識,兩人在孫張清揚高中畢業後(一九三○年),於上海結為連理。
四年後,孫張清揚跟隨丈夫的軍隊移防至江西南昌,有一晚,他忽然夢見一尊巨大的觀世音菩薩矗立空中,手持淨瓶,慈眉善目地望著他,他不禁跪下向觀世音菩薩頂禮祈求,但心想自己什麼都有了,便為母親求壽。一霎時,菩薩消失無蹤,轉而出現一位老太太,遞給他一杯淨水,他喝下後竟感到無比地清涼。
老太太對清揚說:「求壽並不難,你宿世與佛有緣,但卻為紅塵所迷,要愈早修行愈好。」
夢醒時,清揚忖度不已,覺得極為神奇,往後便開始精進學佛,母親得知後,送他一串念珠,並教他持念「南無阿彌陀佛」。不久,隨著軍隊再度調動,清揚居士跟著來到浙江。
有一天,他在外頭吹了風,回家後,半邊嘴臉歪斜一邊,看遍所有的中西醫,甚至試過各種藥草偏方,卻都無法醫治。當時清揚居士還很年輕,對外貌仍然相當在意,加上丈夫離家在外打仗,無人慰藉,長期受此歪嘴病苦的折磨,興起輕生的念頭。他拜託部屬的太太們每人為他買兩顆安眠藥,蒐集半瓶後,準備仰藥自盡。
這時,他忽然想到,自己應當先和母親告別,便拍了一份電報給母親,母親接獲電報後,立刻趕來浙江,請家中大眾持齋一天,又在佛案前供水,焚香祝禱,並誦念二十一遍的〈大悲咒〉後,叫清揚居士跪著喝下大悲水,邊喝邊觀想他曾夢見過的白衣大士。
就在清揚居士恭敬喝下大悲水幾個小時後,歪嘴的情況已明顯好轉,三天後,這莫名的奇怪疾病,竟不藥而癒了。等病完全治癒後,清揚居士和母親一起到南海普陀山朝聖,並在手臂上燃香供佛,以感念菩薩的慈悲救度之恩。
爾後,他受觀世音菩薩感召,潛心修行,並成為護持台灣佛教的大居士,曾以無上悲心,奔走解救來台遭遇僧難、身繫囹圄的大陸出家人,其行令人敬佩。
善財童子拜觀音
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和我們東方人,特別有緣呢?
觀世音菩薩是以我們娑婆世界為其活動的場所,而娑婆世界也是觀世音菩薩除了西方極樂世界以外,依報的淨土之一。
在《華嚴經.入法界品》中,提到善財童子四處參訪諸善知識,其中第二十七參,即是到普陀洛伽山參訪觀世音菩薩。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第二十七參訪觀自在菩薩章》中說:
鞞瑟胝羅居士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山名補怛洛迦,彼有菩薩名觀自在,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即說頌曰:
海上有山多聖賢,眾寶所成極清淨。
華果樹林皆遍滿,泉流池沼悉具足。
勇猛丈夫觀自在,為利眾生住此山。
汝應往問諸功德,彼當示汝大方便。」
爾時善財童子,漸次遊行,至於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瑩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觀自在菩薩於金剛寶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普陀洛伽山或補怛洛迦山,在諸經典中有不同譯法,其意為「小花樹莊嚴山」,即:在這個山上,有許多小白花樹,開著芳香的花朵,香味飄散遠方各處。這即是觀世音菩薩常住說法的淨土。
鞞瑟胝羅居士告訴善財童子往印度南方而去,有山名補怛洛迦,那裡有一位菩薩名叫觀自在,應前往參訪。當善財童子到達時,到處尋找觀自在菩薩,看見西面深邃的山谷間,有晶瑩的流泉,芬芳的樹林,柔軟的草地,觀自在菩薩正坐在金剛寶石上,為諸多一起坐在寶石上的無量菩薩們宣說大慈悲法,令其度化一切眾生。
除了印度南部的補怛洛迦山之外,中國也有補怛洛迦山。
中國的補怛洛迦山在哪裡呢?
中國觀世音菩薩說法的淨土世界,就在南海普陀山。
普陀山位於浙江杭州灣,是舟山群島中的一座小島。主峰是海拔二九○公尺的佛頂山,島上遍布翠綠峰巒及幽深岩洞,最特別的是沿山林立的無數寺院。其中最著名的是前寺普濟寺(供奉觀音大士的主剎)、後寺法雨寺(印光大師閉關自修處)和慧濟寺等三大禪寺。此外,另有紫竹林、楊枝等三十多處禪院。尤其,慧濟寺下方的「梵音洞」,據說因緣具足,能與之相應的人,便能隨機見到觀世音菩薩不同的應化示現。
普陀山以觀世音菩薩的神蹟與感應聞名,也是海內外虔誠信仰觀世音菩薩的佛教徒,誓願一輩子必朝禮的聖地。在香會時期,每一所寺院的香煙縹緲繚繞,念佛誦經的梵音與潮來潮往的濤聲合而為一,形成美妙殊勝的「海天佛國」風光,所以說它是中國的補怛洛迦山,名副其實。
普陀山與觀世音菩薩亦有一段甚深因緣。
在南海普陀山,有一尊大有來歷的「不肯去菩薩」。
五代後梁時期,日本和尚慧諤法師從日本來到山西五台山參訪,當時他看見一尊法相莊嚴的觀世音菩薩,心生歡喜,一再拜了又拜,捨不得離去。
他心想:「如果向常住開口要這尊佛像,一定拿不到,不如直接向菩薩祈求,悄悄把這尊佛像請回日本供養,菩薩一定會原諒我的。」
於是,趁四下無人時,一把抱走了這尊菩薩,立刻乘船回日本,沒想到船航行到舟山群島,也就是現在的普陀山附近時,海上忽然浮現出許多鐵蓮花,在船前船後密密圍了一匝,使得這艘船既不能前進,又不能後退,就在這裡困住了好幾天,動彈不得。
這時,慧諤法師終於覺悟:「大概是菩薩不肯去日本吧。」
想了又想,覺得也許菩薩和這座小島有緣,於是抱著菩薩下船上岸,在當地開山建寺。慧諤法師在普陀山所建的第一個寺院,就叫做「不肯去觀音院」,用以紀念「不肯去菩薩」的這一段奇緣。
從此,舟山群島一帶得了「蓮華洋」的美稱,而南海普陀山,也成為佛教聖地之一。
其實,如同觀世音菩薩千百億化身一般,無論是印度南部的補怛洛迦山或是中國舟山群島的南海普陀山或是西藏的拉薩等等,都是觀世音菩薩說法的淨土世界。
未來若能實現人間佛教的理想,將整個娑婆世界都轉化為觀世音菩薩的補怛洛迦山,每一個人皆與觀世音菩薩結下好因好緣,那即是觀世音菩薩大悲心的理想境界,也是他最大的願望。
觀音就在你家
在中國,只要一談起朝禮觀世音菩薩,幾乎都會想起「南海普陀山」這座海島聖山。一來到此地,也必會到梵音洞去尋找觀世音菩薩顯化的身影。
過去有一位脾氣很不好的殺豬屠夫,平時就很愛生氣,尤其對母親更常惡口斥責。這名屠夫雖然不孝,但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卻有幾分虔誠。一次他跟著進香團,不辭千里跑到南海普陀山朝聖,聽說普陀山的梵音洞很靈驗,常有觀世音菩薩現身,於是他特地前往,希望能看見活觀音,無奈四處找尋,整個洞穴空蕩蕩的,始終不見菩薩的蹤影。
屠夫十分失望,心想:「為什麼無緣見到活觀音呢?這普陀山的觀音一點也不靈嘛!」
正好路上走來一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屠夫便上前請問:「我在梵音洞尋找菩薩的真身,從早到晚找了一整天,卻遍尋無蹤,要怎樣我才能見到活觀音呢?」
老和尚一聽,笑答:「你要見活觀音嗎?那觀音已經跑到你家去了,你回到家就能見到活觀音。」
屠夫頗為吃驚,忙又問:「活觀音長什麼樣子呢?要如何才能認出他?」
老和尚回說:「他的衣服是反著穿的,鞋子也是倒著穿,你只要看到反穿衣、倒踏鞋的人,那就是活觀音了。」
屠夫聽完老和尚的一番指點,心裡非常興奮,一路急忙趕著回家。回到家已經三更半夜了,屠夫一心想見到活觀音,便焦急地敲門:「快來開門啦!」
母親一聽是兒子叫門的聲音,因為懼怕兒子的粗暴,便急著起床開門。匆忙之間,不但將衣服穿反了,連鞋子也倒踏著。
一打開門時,兒子一看見母親的模樣,不正是老和尚所說的活觀音嗎?
屠夫終於心有所悟,明白老和尚的用心良苦,原來時時刻刻為兒女含辛茹苦,受盡人間艱苦的母親,就是活觀音。
觀世音菩薩有求必應,世界上的母親何嘗不是如此?給予兒女物質生活的無慮,作為兒女精神的堡壘。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人間的母親亦復如是!兒女有病,心中糾結,衣不解帶,照料在側,就像《維摩詰經.問疾品》說:「眾生病,故菩薩病。」一顆心,念念繫在兒女的安危上。
觀世音菩薩千百億化身,其中的化身之一,便是人間的母親──用他的血乳哺育我們的身體,用他的慈悲茁壯我們的心性,用喜捨成就我們的前程。
我們要實現觀音法門的第一步,就是要孝順我們的父母,因為他們正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活菩薩。
父母之恩,不只天高地厚;父母之恩,在於讓我們體會到最切身的慈悲,慈悲無所不在。
當我們報父母恩,就是報佛恩的方式之一。
願心的昇華
想成就任何事,一定要先發心立願。發心立願,並不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修行、實踐。一如觀世音菩薩。
願從心生,發願就是「發心」。
世間上最寶貴的能源,最殊勝的財寶,不在地底下,不在深海裡,不在銀行中,不在荷包內,而是在我們的心中。「心」如田,如地。農田必須經過開發,才能播種、耕耘、收成;土地必須經過開發,才能建造樓房,發展企業。我們的心田、心地也必須經過「開發」之後,才能產生無限的功用。例如──
我們的心中有慈悲,如果能「發心發願」將慈悲開發出來,就能夠人我一如,無怨無悔。
我們的心中有智慧,如果能「發心發願」將智慧開發出來,就能夠深入法海,自利利他。
我們的心中有慚愧,如果能「發心發願」將慚愧開發出來,就能夠謙沖虛懷,不斷進步。
我們的心中有歡喜,如果能「發心發願」將歡喜開發出來,就能夠利樂眾生,永不退轉。
甚至我們「發心」吃飯,就能吃得飽足;我們「發心」睡覺,就能睡得香甜;我們「發心」走路,就能走得長久;我們「發心」做事,就能做得起勁。
生活上的一切都要靠「發心發願」才能進步增上,圓滿完成。
二十歲以前,我與一般人一樣,匍匐在香煙裊裊的佛殿中,誠心祝禱:
慈悲偉大的佛陀!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請您加持,
賜給我慈悲,讓我能息滅貪欲瞋恚;
賜給我智慧,讓我能除去痴暗無明;
賜給我勇氣,讓我能衝破一切難關;
賜給我力量,讓我能順利學佛求道。
每天在朝暮課誦之後,我都這樣地祝禱,心裡覺得如此的祈求是理所當然的。但二十歲以後,我從佛學院結業出來,忽然一個念頭閃入心中:「我每天向菩薩求這求那,都是為著自己,豈不太自私了嗎?如果每一個佛弟子都像我一樣貪得無厭,諸佛菩薩為了滿足我們的所求,不是忙碌不堪嗎?」
自此以後,每當禮佛誦經、講經說法等各種功德佛事圓滿之後,我的祈願內容有了改變:
慈悲偉大的佛陀!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請您加持我的父母師長,
讓他們福壽康寧;
請您加持我的親朋好友,
讓他們平安吉祥;
請您加持我的有緣信徒,
讓他們事業順利;
請您加持一切功德護法,
讓他們福慧增長。
觀世音菩薩垂目含笑,似乎是在嘉許我的進步,我自覺心安理得,因為我不再自我需索,而是為別人祈求。
然而就從二十歲那一年起,我開始了曲折多變的人生。先是追隨太虛大師革新佛教的理念,冒著生命危險,企圖整頓寺院,功敗垂成,因而「發願」有生之年,必定要盡一己之力復興中國佛教,後來果然「願不虛發」;因此又再「發願」將來要「普門大開」,建寺安僧,接納十方,結果也是「有願必成」。
有鑒於當時的佛書艱澀難懂,我發心寫《釋迦牟尼佛傳》,祈願用文學的方式來表達佛陀偉大的一生,或許是因為熬夜寫稿的關係,經常咳嗽,以為得了肺病,所以每天拜佛祈求,一方面希望能寫完佛傳再讓我往生,一方面「發願」要將佛陀寫成人間化、人性化的至情至聖。一年多後,順利出書,而我從拜佛發願當中,也啟發了無限的信心,每天彷彿徜徉在佛陀的慈悲中,與佛陀感應印心。
我曾經三次入獄,在宜興擔任白塔小學校長時,白天國民黨軍隊來搜查共產黨游擊隊;晚上共產黨游擊隊又來偷襲國民黨軍隊,我先後被抓去逼問軍情。到了台灣,民國三十八年,我又遭到嫁禍為匪諜,與慈航法師等數十名出家人一起被捕入獄,關了二十三天。死裡逃生之後,感到生命無常,從而「發願」要將自己所體證的佛法布施給大眾,因此我四處弘法,樂說不怠,即使歷經挫折、重病,也不曾退心。
就這樣慢慢地到了四十歲之後,有一天,我反觀自照,略有所得:過去所有的祈願也是自私自利,不盡如法啊!因為我請求佛菩薩庇佑的對象,無一不是圍繞在「我的」這兩個字上面,這仍然是一種自私的貪求。從四十歲到五十歲,我的祈禱有了一番突破:
慈悲偉大的佛陀!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祈求您給世界帶來和平,
祈求您給國家帶來富強,
祈求您給社會帶來安樂,
祈求您給眾生得度因緣。
每次念完這段祈禱文,心中不免自喜,覺得在修行上又更上一層樓,因為我不是為我自己祈求,也不是為我的親友信徒祈求,而是在實踐《華嚴經》所說的「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從四十歲到五十歲這十年當中,正值創建佛光山期間,在開山伊始,我就發願「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在願心的支持下,不管是山洪巨風的來襲,或財務困難的危機,我都勇往直前,不曾退縮,不知不覺中突破了許多困難。當時世局詭譎,一度人心惶惶,我在美國設立道場,也處處遭逢困境,憑著「佛光普照,法水長流」的願心,終於忍辱負重,克服萬難。
時光荏苒,心中的體會也不時遞嬗。五十歲過去了,我忽然心有所感:學佛應該是效法諸佛菩薩「代眾受苦,難行能行」的精神,為什麼自己卻總是祈求諸佛菩薩做這做那?
因此,五十歲以後,我開始向諸佛菩薩作如是的告白:
慈悲偉大的佛陀!
慈悲偉大的觀世音菩薩!
請讓我來負擔天下眾生的業障苦難,
請讓我來承受世間人情的辛酸冷暖,
請讓我來延續實踐佛陀的大慈大悲,
請讓我來學習如來世尊的示教利喜。
回想這數十年來,我雖然開刀多次,卻未曾間斷弘法工作;我奔走斡旋,終於讓海峽兩岸佛教的代表,首次坐在同一個會議廳裡商討議案;我走訪中國大陸,為兩岸和平以及福利眾生而祈願;我多次溝通協調,說服諸方大德,在印度佛陀成道處舉行國際三壇大戒,恢復南傳國家比丘尼僧團制度;我不辭辛勞,在世界五大洲遍設道場及佛光會,實現僧信平等、光大佛教的理想。
清夜自捫:凡此艱鉅使命,一一完成,若非蒙我佛加被,以願心為力量,何能致此?
省庵大師曾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為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
觀世音菩薩亦以「願心」成就無上菩提,其每一個大願,願願都在饒益有情。
普利世間,慈悲喜捨是多麼地深宏廣大。
多年來的修持體驗,使我深有所感:「發心立願」如同學生的升級,應該要策勵自己不斷進步,像地藏菩薩的誓願從「超度亡母,出離苦趣」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經過了無量億劫的考驗;彌勒菩薩的發心從「求名求利,遊族姓家」到「降誕娑婆,廣度眾生」,也是多少阿僧祇劫提升的結果。
而我單單一個願心,就花費了一甲子以上的歲月,在人間佛教方面,才漸漸有一點點了然於心;在修道成績方面,才慢慢有一點點差可告慰。可見生命是一場長久的馬拉松賽跑,誰能「發大願心」,堅持到底,誰就能真正地給人好因好緣。
就讓我們發心立願:處處都見觀世音,自己願做觀世音;既做觀世音,喜為他人圓滿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