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24 【自序】 一個主題 一個理念



一九九二年五月十六日,國際佛光會在美國洛杉磯成立。二十年來,佛光會的會員秉持弘法利生,建設人間淨土的宗旨,在教育、文化、慈善、共修、服務各方面,都有長足的進展,也獲得各界的肯定。二○○三年,更由聯合國正式授證為「非政府組織」諮詢顧問。

創會以來,於國際佛光會每年例行舉辦的會員代表大會上,我都會發表一篇「主題演說」,作為會員的精神指標與未來努力的行事方向。

首先,為了把歡喜布滿人間,使世界不分種族、國籍,皆能融和一體,和睦相處,我提出「歡喜與融和」;為了讓大家明白法界一切眾生,都是互相依附、共存共榮的生命共同體,我提出「同體與共生」。

在往來頻繁的現代社會裡,以尊重的態度待人處事,以包容的心胸利益他人,是非常重要的,於是有了「尊重與包容」;政治上以強欺弱,經濟上貧富不均,以及宗教、族群的排擠等,都是因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所致,因此有了「平等與和平」。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的缺憾,如人間的悲歡離合,生命的苦樂無常,環境的汙濁惡化等等,都讓人身心不得自在,我想「圓滿與自在」應是世人最嚮往、最欣羨的境界了。自然是世間的本來面目,唯有尊重自然,順從自然,我們的心靈才能解脫,我們的生命才能自由,以「自然與生命」為題,是希望喚醒人類的覺醒,珍惜生命,言行事理不違自然的準則。

科技文明豐富了物質生活,但也影響我們的價值觀;現代人常常是非觀念混淆,所以提出「公是公非」的主題。「因緣果報」、「緣起性空」之般若真理,是「公是公非」;「公平正直」、「無我無私」之處事原則,是「公是公非」。人人都有「公是公非」的道德勇氣,才能再造一個公理正義的社會。

發心,是佛門很美好的用語,指的是開發我們內心的寶藏。為免流於空談,我提出要發「慈悲心、增上心、同體心、菩提心」四種心。除了開發內在的心地,也要開發外在的世界,所以還要有四種發展:「發展人性的真善美好,發展世間的福慧聖財,發展人際的和樂愛敬,發展未來的生佛合一。」發心,是建設自己;發展,是建設世界。「發心與發展」是每個人對自己、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甚至對全宇宙人類應有的使命。

為了將佛法真正落實於生活,將佛教根植於人間,在「人間與生活」的主題中,我推動「佛教四化」,即「佛法人間化,生活書香化,僧信平等化,寺院本土化」。有感於一般佛教徒的信仰大都停留在信佛、拜佛、求佛的階段,我揭示「自覺與行佛」,希望人人自我期許─「我是佛」,以自覺心昇華自我般若,用大願力行佛所行。一個宗教能被接受,能亙古長存,是因為它將正法弘化世間,並利益眾人,因此,我以「化世與益人」,作為大家弘法的目標。為了讓佛光人關懷人群,溫暖世間,我也提出「菩薩與義工」的精神,強調菩薩是眾生的義工,義工是人間的菩薩;鼓勵義工修行以成就菩提,常做不請之友以效法菩薩。

而面對地球暖化、天災頻繁,我再度呼籲「環保與心保」,人與大自然乃同體共生,更何況大地眾生皆有佛性,吾人豈能不「惜福、惜緣、惜物、惜生」?人心如工廠,一切環保更要從內心淨化做起。今年度(二○一二),我更期許所有佛光人,生活淡泊知足、待人慈悲包容,處事提放自如,培養無私無執的精神,建設「幸福與安樂」的人間生活。

「同體」、「共生」、「自然」,是宇宙萬物,生命生存的現象;「歡喜」、「融和」、「尊重」、「包容」、「平等」、「和平」,是世間人際往來應該遵行的準則;「公是公非」、「發心」、「發展」,是人類社會進步與提升的條件;當每個人都能「自覺」、「行佛」、「化世」、「益人」,藉由自利利他,才能「圓滿自在」;在「菩薩」、「義工」的行佛路上,從儉樸生活做起,全面推動「環保與心保」,使人人邁向「幸福安樂」之道,共同創造人間佛國。

香海文化、國際佛光會將我歷年來在世界大會的「主題演說」,分別編輯成《當代人心思潮》、《人間佛教法要》,同時將英文譯本一併編排(香海文化版)。年年主題雖然不同,但是「一個主題,一個理念」,這些理念不受限時空,希望為當代社會人心的需求,提供一些意見。

其中有一篇比較特殊的是「信仰的價值」,那是今年九月初我應「第六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之邀,在大陸天津梅江會展中心所講述的內容。主辦單位表示:經濟高度發展後,人們開始注重經濟財富之外的心靈、公益層面,因此特別設立「洞察力‧新觀念」主題,希望我講一講「信仰的價值」。

由於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舉行至今四十二年,首度在大陸探討這樣的主題,我感到相當有意義,便欣然允諾,以「心中寶藏值多少、世間享有知多少、結緣回向有多少、和諧禪悅共多少」四點,提供現場來自全球各地經濟、企業界精英另一個思考的面向。事後,他們告訴我,我成了第一個在該論壇發表專題講說的出家人。人間佛教能夠走進世界經濟論壇,心中也甚感欣慰。

以上,簡略敘說這些主題講說的緣起與精神,是為序。

二○○六年九月於佛光山法堂(《當代人心思潮》初版序)

二○一二年十月(《人間佛教法要》序)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