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19 公是與公非(二○○○年)
國際佛光會第八次世界會員代表大會
時間:二○○○年五月十六日
地點:高雄佛光山寺
副總會長、各位理事、各位貴賓、各位協會會長、各位與會的佛光人代表等,大家吉祥如意!
佛教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傳來中國,今年屆逢二千年,又適值政府首次明訂佛誕節為國定紀念日,在這個佛教徒同感殊榮的歷史時刻裡,今天能有來自世界五大洲的佛教菁英共聚在佛光山,參加第八次的國際佛光會世界會員代表大會,誠乃「千載一時、一時千載」之盛舉,希望本屆的大會能為佛教再創一個發展的新契機。
這是新世紀的開始,無庸置疑的,將是一個科技更發達、經濟更繁榮的新世紀。然而,科技文明雖然豐富了物質生活,卻也改變了人類的價值取向,現代人的是非觀念混淆,造成整個世界的脫序亂象。因此,本次大會特以「公是公非」為主題,希望藉此呼籲舉世人類能共同再造一個公理正義的人間社會,希望人人都有「公是公非」的道德勇氣,人人都能樹立「公是公非」的社會形象。
所謂「公是公非」,也就是「大是大非」。西諺有云:「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真理就是「公是公非」;佛說「依法不依人」,依法就是「公是公非」。
「公是公非」是評論世間一切好壞、對錯、正謬、善惡的法則與智慧;有智慧才有「公是公非」。「公是公非」是檯面上的,不是私下的;是天下人的,不是個人的;是普遍法界的,不是片面的;是萬眾平等的,不是差別的;是凡事必然的,不是變異的;是亙古永恆的,不是一時的。因為,「公是公非」就是般若真理,有般若真理才能證悟解脫。當初佛陀捨棄王位出家,正是感於生命的苦空無常、四姓階級的不平等,以及眾生的顛倒妄想,因此毅然割愛辭親,出家修道;佛陀的證悟真理,就是「公是公非」般若智慧的顯現。「公是公非」不是以自我為中心,而是以公理正義為依歸;「公是公非」不是以一家一國為對象,而是以全法界眾生的幸福安樂為訴求。所以,佛陀成道時,即向普世宣告:「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得成佛。」而這種「生佛一如」、「眾生平等」的真理,便是「公是公非」的極致發揮。
佛陀所證悟的真理─「緣起性空」,所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是在說明宇宙世間一切都是依因緣法則而運行,人有生老病死的因緣,世界有成住壞空的法則。因緣聚則生,因緣散則滅,生生滅滅,讓自然界有花開花謝、宇宙間有生住異滅、人世裡有貧富貴賤等「無常」變化,這不是神明創造,也不是威權左右,這就是「公是公非」。
佛教的「因果業報」說「種如是因,得如是果」,這就是非常公道的「公是公非」;無論達官貴人或販夫走卒,無一不是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定律下循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如果真能做到,這就是「公是公非」的典範。
古代的帝王貴胄,總想把榮華富貴延續到來世,因此陪葬大量的金銀財寶,但是這並不合乎「因果業報」;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才是「公是公非」的內涵。
「公是公非」是維繫社會秩序的公理紀律,也是修養個人品德的圭臬指南。一個人的身行語言、舉心動念,不要以為他人不知,所謂「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冥冥之中必然有「公是公非」的準則。
世間上有的人以「利害」為重,有的人以「是非」為重;以利害為重的人不講究是非,以是非為重的人不計較利害。古來多少聖賢為了發揚「公是公非」的精神,他們輕利害,甚至捐棄生命也在所不惜。宋朝理學家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種「公是公非」的精神,即仁人君子所謂的「生命中之生命也」。莊子在《天道》中說:「是非已明,而賞罰次之。」又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同體」;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為了堅持自己在天文及力學上所獲致的實驗結果,拚死不向神權低頭,這都是具有「公是公非」的大智、大勇的表現。
在一個講究倫理道德的社會裡,群眾都十分重視「有是有非、大是大非、真是真非、公是公非」的道理;反觀今日社會,是非觀念普遍淡泊,可以說在我們周遭的人,大都是「少是少非、無是無非、不是不非、混淆是非」。因為當今人類不肯服膺是非公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造成強權代替「公是公非」、金錢左右「公是公非」,投機的投機,取巧的取巧;是非不彰,真理不明,怎有「天道良心」呢?
自由民主是現代人類引為最好的政治目標,但是用我的自由妨礙你的自由,用我的個人意圖強要大眾奉行,而又美其名曰「自由民主」;正如大魚吃小魚、貓跟老鼠講民主、民眾和獨裁者講民權,會有「公是公非」嗎?現在的社會動輒主張公投,公投很民主,也符合「公是公非」的精神,但是參與公投的人都懂得「公是公非」嗎?甚至決策者對整個事件都有「公是公非」的觀念嗎?五十一票對四十九票的民主,就是「公是公非」嗎?如果本身公私不分、是非不明,一旦認知有了問題,就沒有「公是公非」。故知「公是公非」要有大智慧、大勇氣,對公理正義要負有道德的責任,要講究公平、講究正直、講究無私、講究無我,若能如此,才是所謂「全民的希望」,能夠達到全民的要求,那才是有「公是公非」的自由民主。
「眾緣所成」、「同體共生」,甚至「公有共管」、「集體創作」都是「公是公非」的原則,如中國佛教的古十方叢林「傳位傳賢」、唐堯虞舜的「禪讓天下」,甚至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這都是「公是公非」。
在佛教史上,不少祖師大德對於毫無師承關係的學僧,只要能堪受大任,莫不欣然傳法授位,例如弘忍傳位於六祖惠能,獦獠也能得法作祖,此皆「公是公非」的表率。遺憾的是後世弟子對「公是公非」的認知不夠,例如有的人「依人不依法」,有的人「依神不依佛」,有的人「依師不依理」,有的人「依假不依真」,致使不能體會祖師的心意,所以禪門才因而日漸式微。
《金剛經》講的「布施無相」、「度眾無我」、「修行無住」、「證悟無得」,這就是「公是公非」。「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而一切無所不相,如:「無我相」的人,不自私執著;「無人相」的人,能平等尊重;「無眾生相」的人,不外相分別;「無壽者相」的人,則不會一成不變。泯滅四相,必有「公是公非」,凡事必能依法依理。所謂只問是非善惡,不計毀譽得失;「寧教老僧墮地獄,不拿佛法當人情」,都是發揚「公是公非」的真理大義。
所謂「公是公非」,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要經得起良知的認同,更要經得起歷史的評鑑。曹操當初挾天子以令諸侯,有人尊他為亂世英雄,有人譏他為竊世奸賊;武則天的評價,有人肯定他的天才治績,有人唾棄他的荒淫亂政。他們的功過,在歷史上也難以給予「公是公非」的評價。「周公輔佐成王日,王莽禮賢下士時;假使當時身先死,不知如何定忠奸?」此即所謂「公是公非」不易為人了解之處,若無大智大慧,何能有「公是公非」的認知?
世間上,有的人因緣際會,卻無實才;有的人懷才不遇,怨嘆時運不濟。其實,論三世的因果,此中必有「公是公非」。南非總統曼德拉,在被囚禁二十七年之後能坐上總統寶座;中華民國的孫中山,歷經十次的革命終能締造民國,此中必有「公是公非」的關鍵存在。即如今日工商企業界投資經營,賺取合理的利潤,本來無可厚非,但不可將社會的發展歸功於自己的貢獻,須知世間上凡一切成就,必有相關的因緣助成,所謂高樓大廈,需要多少的結構條件,所謂開花結果,需要多少的地水火風,對於許多默默助成的因緣,我們若能懂得感恩報答,這才能還給世間一個「公是公非」的公道。
現代舉世提倡環保,重視生態保育,然而以少數的「該存」,多數的「該死」,這種不合公平的觀念,也有待重新研討。「公是公非」要放諸四海而皆準;「公是公非」是法界眾生賴以生存的規則。現在一般民間把「公是公非」寄望於包青天,然而我們身邊的包青天在哪裡呢?「因緣果報」就是「公是公非」;「善惡業感」就是「公是公非」;「事理圓融」就是「公是公非」;「最後判決」就是「公是公非」。因此,希望今後凡我佛光人,都能以「公是公非」為立身處世的準則,人人都有「公是公非」的睿智,大家一起發願,共同來創造一個公平正直、法界圓融的祥和社會。
最後祈求佛光加被,祝福大家吉祥如意,大會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