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31 人間與生活(二○○一年)

國際佛光會第三屆第一次理事會議

時間:二○○一年四月十九日

地點:南非約堡杉騰飯店會議中心

副總會長、各位理事、各位貴賓、各位協會會長、各位與會的佛光人代表等,大家吉祥如意!

國際佛光會自創會以來,每年都會固定在世界各地召開一次理事會議,今年是由南非約堡協會承辦;因為這樣的因緣,所以今天大家不遠千里從世界各地齊聚到南非來,首先僅代表約堡協會歡迎大家。

南非是非洲五十三個國家之一,位於非洲的最南端。提起非洲,它不但是世界最古老的陸地,也是人類的發源地。但是長期以來,由於受到種族紛爭、政治不安、環境髒亂、社會落後、氣候炎熱、人民知識水準低落等因素影響,因此非洲一向有「黑暗大陸」之稱。尤其自從三十年前第一宗愛滋病例在非洲發生,目前全世界有三千六百萬愛滋病患,其中二千五百萬人在南非。

由於愛滋病肆虐已嚴重威脅到人類未來的生存,因此有人預言:人類從非洲起源,也可能從非洲毀滅!面對這樣一個令全世界人類同感憂心的問題,誠如一九九九年在南非召開的全球愛滋病會議中,與會專家針對「如何防治愛滋病」的議題,進行討論後,大家一致表示:唯有宗教能解救人類此一浩劫,尤其佛教的戒律,更是根絕愛滋病的不二法門。

這項結論說明佛法是今日人類的一道光明,越是黑暗的地方,越需要佛光的照耀。為此,佛光山於一九九二年到南非創建非洲第一間寺院,繼而在一九九四年由我親自到南華寺為五名黑人青年主持剃度典禮,正式誕生了第一批的非洲出家人,從此也讓南非有了佛法的流布。多年來,佛光山南華寺及南非佛光協會,在南非及史瓦濟蘭、坦尚尼亞等國家所從事的文教弘化與慈善救濟工作,也都深受南非政府的重視。今天國際佛光會理事會議能夠在南非召開,並有來自世界五大洲三十六個國家、五十八個地區的代表及觀察員七百多人與會,自是意義非凡。在這個屬於佛光人最重要的年度會議中,我僅提出四點意見,期勉佛光會員今後共同努力致之!

一、佛法人間化

「人間佛教」是當代最受矚目歡迎,也是大家討論最多的議題。佛光山自一九六七年創建以來,就一直以弘揚人間佛教為目標,所以我曾經說過,當初我創立佛光山,不單只有硬體而已,軟體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不但早就在我的心裡、在我的行為裡,也時時在我的思想裡。只是在我最初提出「弘揚人間佛教」的理念時,卻一再遭到教界人士的質疑、反彈,認為「人間佛教」是我個人所自創。其實,佛陀出生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弘化在人間;佛陀說法主要以人為對象,佛教是人本的宗教,佛陀是人間的佛陀,佛教本來就具足人間性。所以人間佛教不是哪個人所發明的,人間佛教既不是六祖惠能大師,也不是太虛大師,當然更不是我個人的創見,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佛教本來就是人間佛教!

既然佛教是人間的,為什麼現在還要強調「佛法人間化」呢?原因是多年來我在佛教界,看到一些很有學問的人雖然進入佛門幾十年,卻不能與佛法相應。譬如佛教講慈悲,但他不慈悲;佛教講忍耐,而他不忍耐。甚至有的人重視佛學玄談,不重視實際修證;有的人重視吃素拜拜,不重視人格道德的增進及日常生活的問題,缺少對人世的責任感;有的人著重自修,不問世事,失去對社會大眾的關懷。

其實,「佛教」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我們不可以把佛法全然當成學問來研究,佛教是一種宗教,應該把它融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因為人不能沒有生活,而生活需要用佛法來指導,所以在信仰的歷程上,應該把所信仰的佛法和生活打成一片,也就是用佛法來指導生活,達到「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能夠在生活中修行、落實佛法,這才是人間的佛教。

至於人間佛教如何修行?簡單的說,你吃飯,青菜蘿蔔、粗茶淡飯,你能體會到很感恩、很滿足,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修行;你穿衣,很樸素、很淡雅,只要乾淨、整齊、莊嚴就好,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修行。

人間佛教的修行就是生活的修行,舉例說,你發心,你有慈悲,就是修行;你懂得慚愧、懺悔,就是修行。你慈悲心生起了,你慚愧心修好了,你菩提心萌芽了,這些都是修行!所以,人間佛教的修行就是對人要慈悲,對人要尊重,對人要包容;學佛修行不是喊口號,如果不在言行、生活裡落實佛法,又哪裡有菩提可證?

所以,在人間佛教裡,廣結善緣是修行,與人為善是修行,五戒十善是修行,四攝六度是修行。你舉心動念有道德、有慈悲,就是修行;反之,你的身口意行為裡,身不行好事,口不說好話,心不存好念,沒有三好運動,就是沒有修行!因此,「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身口意的淨化就是人間佛教的修行。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裡,無一不需要人間佛教,你吃飯、睡覺、走路,乃至交朋友,與人共事,哪一樣不需要佛教?佛教不是只在經書裡,佛教也不是只在禪堂裡,佛教更不是只在念佛聲中;佛法是遍於我們的生活,佛法要在行住坐臥之間落實。

再進一步具體來說,佛法在哪裡?就在當下!當下是什麼?就是在生活裡。過去有一些人只講究自我的修行、自我了生脫死,因此讓佛教被人詬病為遁世的宗教。現在國際佛光會已經推動佛教從山林走向國際、走上社會、走入家庭,實現了當初我創立國際佛光會的目標:「從傳統到現代、從山林到社會、從遁世到救世、從獨居到大眾、從唯僧到和信、從弟子到講師、從經懺到事業、從行善到傳教、從散漫到制度。」也讓社會大眾認識了真正的佛教,其實是引導大家找到幸福、安樂、真誠、善美的宗教,這也是人間佛教的真義。

今後舉凡慈悲惜緣、智慧開闊、禪淨戒忍、感恩發願等,都是人間佛教所應推動的佛法,希望我們全體佛光人,對於人間佛教還要多花一點功夫去認識,因為人間佛教廣博深遠,平時大家會講《楞嚴經》、《華嚴經》、《法華經》……但是並不一定會講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也不一定要靠演說,人間佛教是講究實用,不重清談。所謂「佛法人間化」,就是指凡是人間大眾所喜歡的慈悲、歡喜、金錢、財富,甚至尊重包容、和諧共生等佛光會多年來所推動的人間佛教精神,不但佛光會員能受用,全世界的大眾也都能以「佛法人間化」的理念,促進世界的和平。

甚至,我們不只是要推動佛法走向世界、走向社會、走向家庭,更要走向人心。人心向之,佛法與之;人心惡之,佛法去之。真善淨美,人之所愛;真善淨美,皆人間佛法也!邪惡驕慢,人之所惡;邪惡驕慢,佛法應予化導之!

總之,在我們的生活中,不管舉心動念皆可修行,我們應本著「自他兩利」的精神,將「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希望未來大家都能一起來建設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建設財富豐足的人間佛教、建設慈悲道德的人間佛教、建設眷屬和敬的人間佛教。

二、生活書香化

人在世間生活,要懂得營造生活的樂趣,要重視生活的品質,要讓生活過得有意義、有價值。所以生活不能只是為了三餐溫飽,不能只有吃飯、穿衣,不能只是追求物質、金錢、愛情等五欲塵勞,生活裡應該要有般若、知識,要充實自己的氣質、內涵,要找出自己的真心、佛性,要讓自己的生活過得多采多姿。

如何才能讓生命活得豐富多采,首先必須要多讀書,要讓「生活書香化」。讀書不但能增加我們的知識、智慧,改變我們的氣質、品德;讀書更能開闊我們的思想、見聞,讓我們真正認識宇宙人生。一個不學無術的人,跟一個讀書人在一起,同樣有父母,同樣吃飯生活,可是他們的品德、氣質就是不一樣,所以自古聖賢都會鼓勵青年子弟要多讀書,唯有多讀書,才能博學多聞,才能提升心性、品質、人格,不讀書的人,膚淺無知,全身充滿俗氣,所以我們要建立書香的世界、書香的家庭,要過書香的人生。當然,這一切要從每一個人都能過著書香的生活開始,因此國際佛光會與佛光山合作,成立「人間佛教讀書會」,積極推動全民讀書的風氣。

近年來,台灣的文建會和教育部也在積極倡導讀書會,國際佛光會提出的「生活書香化」,一方面是為了響應政府的政策,同時希望透過讀書會,提倡書香人間,推動全民閱讀,希望人人本著「學海無涯,學無止境」的認知,養成「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和習慣,人人多讀書,從個人精神生活的充實,進而提升社會的和諧,促進人間的和平與美滿。

談到「讀書會」,既是「讀書」而不是「看書」,當然就應該講究「讀」的方法,例如可以全讀、段讀,或是對讀、隨讀、齊讀。讀書不是「默讀」,而是要朗朗上口的讀,甚至要像唱歌一樣的讀。

讀書要「讀活書、活讀書」,不要刻板的死讀書,同時要勤於做筆記。平時我們讀完一本書,常常很快就忘記書本的內容,但是當你把重點記下來,偶爾翻閱一下自己的筆記,所有往事就會再度呈現在你眼前,如此不斷的溫故知新,不斷的用心深思,日久書本上的知識就會融入到自己的身心血液裡,成為自己的生命養分。

讀書還要慎選有益的書來讀,在我自己這一生中,雖然沒有受過完整的正規教育,所幸中日抗戰期間,在棲霞山有一座小小的圖書館,我利用管理圖書的機會,拚命的讀書、寫筆記,如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過去,我覺得自己深深受用。記得當時由於佛教的書我讀不懂,因此就讀中國的歷史小說,如《岳飛傳》、《荊軻傳》、《三國演義》、《七俠五義》等,閱讀歷史小說對我的人生助益很大。例如,看過歷代多少英雄好漢,歷經多少艱難困苦,最後終於有所成就,無形中都在激勵自己要立志,要奮發;乃至歷史上多少正人君子、俠義之士的行誼,也啟發我懂得做人要有情有義,要有正義感,要能正派做人。

甚至後來因為小說讀多了,認的字也多了,我便開始把自己所學的知識講給別人聽。回想我這一生之所以能教書,是因為我一直很樂於把自己看到、聽到的故事,複述給別人聽,另一方面也是由過去不會教書的老師教我的,因為有些老師一到講台就只寫黑板,直到打下課鐘,他就帶著書本離開,沒有講一句話。我認字,也是隨著不識字的母親學習的,因為我從小常常念書給母親聽,但因為自己識字不多,凡是不會唸的字,就取半邊來唸。例如「紐約」、「洛陽」等地名我把它唸成「丑」約、「各」陽,這時母親就會指正我、教導我。

當時雖然外在的條件欠缺不足,但是我相信只要有心讀書,情況就會改觀。我從歷史小說開始,後來進而閱讀佛教的《高僧傳》,因為經論讀不懂,但《高僧傳》有故事、有事蹟,所以各種版本的《高僧傳》我都讀過,而且不只讀一遍。從閱讀《高僧傳》讓我懂得效法高僧的行誼,懂得見賢思齊,由此也感覺到,現代的年輕人心中應該樹立起偶像的觀念,要讓心中有好多的偶像,如古代的老子、莊子、孔子,都是我們的偶像。乃至《古文觀止》裡,文學八大家的文章寫得那麼好,固然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佛教裡翻譯經典的唐玄奘、鳩摩羅什,他們不畏艱難努力奮鬥的精神,也都是我們的模範。

讀書要靠日積月累,要持之有恆,而且不能把讀書當兒戲,不能輕描淡寫、不能輕忽簡略;讀書是很認真的事業,讀書是每日必做的功課,所謂「三天不讀書,言語乏味」,其實我自己從小就養成讀書的習慣,如果三天不讀書,會覺得連吃飯都沒有滋味。在我的生活裡,平時除了做事、講話以外,所有時間都是用來讀書,如果出門在外,身邊沒有一本書,日子真不曉得怎麼過。所以我在世界各地雲遊弘化,承蒙侍者總是幫我在箱子裡裝了一堆書,好讓我在飛機上看,使長途的旅行得以解除寂寥。

讀書也應該有所規劃,在青年階段可以多讀文學的書,包括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及傳記文學。像台灣出版的《傳記文學》、《中外雜誌》等,我每期都會用心細讀。有一次,有位八十多歲的老記者與我談話,談到民國初年的人物,乃至抗戰時期有什麼人、清朝有什麼人、明朝末年有什麼人,我都能應答如流,令他大為吃驚,這是因為我看過他們的事蹟。我覺得名人傳記是文學,也是傳記,它有史蹟可考,也有好人好事的內容,值得我們回味、觀摩。

另外,中國的《西遊記》、《西廂記》、《水滸傳》,我幾乎無所不讀。不過學生時代光看文學的書是不夠的,文學之於人生只是增加文字的美感、意境。從二十歲到三十歲,在文學以外還要學習歷史,如《二十四史》等史書,我也幾乎全都翻閱過,因此對於歷代發生的史實,過去雖然也是一知半解,但現在再把讀過的史書細細回味,對於歷史人物錯綜複雜的關係就會慢慢清晰,而且再經自己整理一番,感覺真是美好。

從四十到五十歲,要從閱讀歷史進而研讀哲學。基本上,文學就像美麗的外衣,歷史只是知識,哲學則是生命內涵。文學的外衣要有歷史、哲學的內涵來充實,甚至這還不夠,到五、六十歲更要讀宗教的書。年輕時我看佛書常是怎麼看都看不懂,老師上課時我也聽不懂;不過現在我不用看、不用聽,不管什麼書,只要信手一翻,一切自然了然於心,書中的義理自然清楚浮現腦海。

所謂「讀書如同金字塔,要能廣大要能高」,讀書比吃飯要緊,每日三餐的飲食能增加身體的營養;不時的讀書則能增長我們的智慧。讀書就像商店要經常進貨,否則如何出貨?讀書也有精讀、略讀之分,有的書必須用心細讀,有的書只要大略看過即可,但最重要的是要能廣讀。記得四十幾年前,我曾問過一位前輩法師:「怎樣閱讀大藏經?」他回答:「亂看。」這個道理當時不容易了解,後來終於慢慢體會到,所謂「亂看」,就是找自己懂得的篇章來看,相似的文章看多了自然能融會貫通,自然會豁然有悟。所以關於讀書,希望佛光會員要廣讀,要多讀文學、歷史、哲學,乃至宗教的書籍,甚至科技知識等,都應該廣泛的涉獵。

今日要想提升人類的生活品質,必須鼓勵人人多讀書,人人讀好書、讀善書、讀佛書;唯有讀書,才能變化氣質,才能昇華人格。因此,希望佛光會的會員大眾,不但人人擁有收藏書、床頭書、桌上書,更能人手一書。每一個佛光會員都是讀書人,都能在行住坐臥之間實踐書香生活,建立書香人生,透過讀書來提高我們的素質,昇華我們的人格。因此,所謂「生活書香化」,就是要我們大家今後都能努力讀書,希望我們都能建設「書香人生」,甚至全世界都能成為「書香的世界」。

三、僧信平等化

國際佛光會在成立之初,我曾為佛光會員寫了一首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此中「平等」就是一切佛法。佛教主張「生佛平等、事理平等、自他平等、空有平等」,佛法就是一個平等法,沒有平等,就沒有佛法,所以不能尊重平等的,都是外道。

在佛教的僧團裡,男眾、女眾要平等,出家眾、在家眾要平等;唯有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這才是佛法。當初佛陀提倡一切眾生平等,現在我們倡導「四眾平等」、「僧信平等」、「男女平等」,凡是有人提倡女性至尊至上,或是心存男性優越感、大男人主義者,都是有違佛法。

「眾生平等」─這是佛法的真諦,不由我們違背佛法,各自另彈別調。但是多年來令人慨嘆的是,佛教界有一些人在掌握教權以後,始終不肯交棒,例如中國佛教會理事長一任多年,直到老死還不肯讓位,甚至理事長只能由比丘擔任,比丘尼、在家居士永遠沒有機會。這是因為中國佛教會比丘占比較多數,他們訂下來的條文經過眾議決定,就成為規矩。這種落伍、自私、不公平、不平等的制度,在今後的時代必定不能存在。佛法要現代化,必須從我們自己的思想現代化,從我們的制度現代化。其實,佛教裡不管哪一本經、哪一部論,都是主張眾生平等,人人都能成佛,為什麼我們要曲解佛法呢?

在佛教界,一般在家信徒縱使學佛幾十年,儘管他的學問、道德、佛法足以為人師表,但他永遠都是三寶「弟子」,從來不敢以「老師」自居。為了提倡「僧信平等」,國際佛光會的章程裡就規定,在家信徒可以做檀講師、檀教師,唯有讓在家眾參與傳教的行列,授給他們傳教的權利,佛法才能普遍弘傳。試想,全台灣總共只不過才有幾千個出家眾,如果每一個鄉鎮由一人主持,也不夠分配;假如能把全台灣的信徒,乃至全世界幾億的信徒,都能提升做老師,都能到全世界弘法,「佛化全球」必然有望,必然有成功的一日。

多年前我曾經寫了一首歌─〈佛教青年的歌聲〉:「聽啊!真理在呼喚,光明在照耀,這是佛教青年的興教歌聲,響徹雲霄。青年為教的熱誠,掀起了復興佛教的巨浪狂潮,成功的一日,就要來到。」現在聽來還是感動不已。我相信只要我們立志努力,放大眼光,有遠見、有包容,對一切眾生尊重、平等,誠如我在第三期的《普門學報》發表的〈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一文中說:「佛教的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人人和佛陀共有的佛性,這就是民主的精神;受持五戒,就是對人尊重,不任意侵犯,這就是自由的意義;眾生生權的提倡,是因為諸佛與眾生一如,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就是平等的主張。」

所以,我們能尊重一切眾生都有生命的自主權,都有生存的權利,這就是佛教的主旨精要;我們不能再有「在家眾這個不能,那個不可以;比丘尼這個不行,那個不容許」的論調了,因為不僅佛教的教義不認同,今日時代的潮流已經走上自由民主,也容不得我們再走回頭路。所謂「四姓出家,同一釋氏;百川入海,同一鹹味」。江河溪湖,流入到海洋裡,都是一樣的味道。所以,我們看未來的社會,「平等」的世界就要來到,這是必然的趨勢。

甚至現在社會各界都在提倡「生命教育」,所謂「生命」,舉凡一花一草、一沙一石,乃至一件衣服、一張桌椅,都有生命。一件衣服本來可以穿上三、五年,你不愛惜它、糟蹋它,二、三個月就壞了,它的生命就結束了。所以不光是人有生命,動物、樹木花草等植物也有生命,乃至山河大地都有生命,甚至時間就是生命,因為生命是時間的累積,所以浪費時間如同殺生。相同的,隨便浪費物品也是廣義的殺生,尤其現在提倡環保,重視生態,唯有尊重生命,平等對待一切生命,才有資格活在現代,如果不重視生命的尊嚴,就沒有資格稱為現代人。

「平等」與「和平」是一體兩面的真理,今日世界所以不能和平,就是因為不平等,舉凡政治上的以強欺弱,經濟上的貧富不均,宗教、種族的排擠,男女、地域的分歧,這些不能和平解決的問題,莫不是因為彼此不能平等共存所引起。再如現在海峽兩岸,因為不平等,所以不容易統一。我們希望未來的世界都能從平等、和諧上發展,今後世界上的國家與國家平等、民族與民族平等、宗教和宗教之間都應該像兄弟姐妹一樣,尤其國際佛光會是由四眾弟子所組成,凡是參與佛光會者,正如江、河、溪、湖,一旦流入海洋,均為一味,沒有誰高誰低、誰大誰小。為了實踐佛陀「眾生平等」的理念,在佛光山的僧團與佛光會的教團裡,出家眾可以弘揚佛法,在家眾也能主持寺院行政。佛光山和佛光會如同人之雙臂、鳥之雙翼,都是同等的重要。凡是佛光人都應該明白「同體共生」的意義,都應該與人間和平相處,共同實踐真正的平等,共同創造平等的世界。

因此,國際佛光會的會員大眾,大家不可以有差別的觀念,凡是佛光山派下的寺院,都是僧信所共有,由出家眾管理法務,在家眾可以協助寺院行政;甚至出家眾以弘法為家務,佛光會檀講師亦可登台說法。我們希望所有佛光會員不管出家、在家,都能做到「僧信平等化」,達成理事平等、空有平等的真理,讓佛法普遍,讓光明普照。

四、寺院本土化

過去華人走到世界任何地方,不管做事或傳教,都要強調「發揚中華文化」,這種言行思想有待修正。因為世界上亞洲有亞洲的文化、歐洲有歐洲的文化、美洲有美洲的文化、澳洲有澳洲的文化、非洲有非洲的文化,我們應該尊重各地的文化,要用中華文化與當地的文化融和交流,而不是用自己的文化去覆蓋別人的文化。就如有一次我到美國康乃爾大學講演,該校一位約翰麥克雷教授在跟我談話時說道:「你來美國弘法可以,但是不能開口閉口都是中華文化,好像是故意為征服美國文化而來的。」當時我聽了心中就有一個覺悟:我應該要尊重別人的文化,我們來到這裡只是為了奉獻、供養,如同佛教徒以香花供養諸佛菩薩一樣。由這件事例可以看出,美國乃至世界各國,他們雖然吸收他國文化,但其實他們也害怕被人征服,所以不管佛光會乃至今後的佛教,一定要發揚「本土化」。因為佛教不是用來做為一個國家侵略他國文化的工具,而是要同體共生,共同發展,共存共榮。

所以,佛光會奉行人間佛教,只要在人間,都要發展具有當地特色的本土化佛教。所謂「本土化」,就是要讓佛教依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民情之不同,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就如當初佛教從印度傳到東土,印度比丘到中國都只是從事經典翻譯,建寺的責任則讓給中國比丘負責,因此才有現在的中國佛教;如果當時印度的迦葉摩騰、竺法蘭等人都不回印度,而移民到中國建寺弘法,何來現在中國佛教的特色?甚至當初達摩祖師東來,將大法傳給慧可,也只是為了落實「本土化」。所以佛光山在多年前,我把住持之位傳給心平和尚繼承;心平和尚是台灣人,這也是在落實佛教的本土化。

「本土化」必然是未來佛教發展的方向,「本土化」只會增加力量,唯有「本土化」才能更深耕,才能更擴大,才能更發展。因此,提出「寺院本土化」,主要就是為了幫助佛教的發展。假如現在佛光山海外的分別院,西來寺是由美籍的出家眾當住持,南天寺、中天寺由澳洲籍的出家眾當住持,南華寺由非洲籍的出家眾當住持,其他的各個地方也都是由當地本土的僧眾住持;如果佛光山現在把佛教發展到這個程度,那將是一個怎麼樣的盛況呢?所以我希望從現在起,二十年到三十年之間,我們要輔導當地本土的出家眾來負責本土的道場,如此佛法必定能更加快速的發展。

現在佛光山分布在南非、澳洲、印度、馬來西亞、香港、巴西等地的十六所佛教學院,也都在負起接引當地青年學佛的責任,以為未來落實「本土化」儲備人才。甚至目前在佛光山佛學院受教育的學生,各國弟子都有,未來希望更擴大種族的吸收,使他們都能成為佛光人,將來組織寺院,發展佛光普照,使佛法真正流傳於三千世界。

總結前面四點:

一、佛法人間化。

二、生活書香化。

三、僧信平等化。

四、寺院本土化。

希望未來全體佛光人都能建立共識,不但落實在生活裡,並且以此為依循的方向與目標,共同弘揚人間佛教於整個世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