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9 戒牒

唐三藏玄奘法師,在他幼年的時候,因為哥哥陳長捷在東都的淨土寺出了家,有一天,他到淨土寺去探望哥哥,見到梵宇僧樓,不覺生起了清淨莊嚴的感覺;見到相好慈尊,不覺生起了無比的仰慕和崇敬。他從此在心中埋下一顆出家、學佛、弘法、度生的種子。

後來皇帝下詔,在洛陽的一個寺中度僧,玄奘興奮的進去寺中應試,哪知是失望的出來,因為他的年齡不足二十歲,所以沒有領到官家的「度牒」。那個時候的度牒,就是我現在戒牒的前身。

玄奘沒有得到度牒,心中懊惱非常!他,徘徊在洛陽寺的門前,依依的不肯離去。大理卿鄭善果見到了,問他:

「你老在這兒做什麼呢?」

「我要度牒出家。」玄奘毫不猶豫回答。

「為什麼一定要出家呢?」鄭善果又問。

「我要遠紹如來,近光遺法。」

玄奘偉大而懇切的志願,深深的感動了大理卿,因此破例的得到了我這個度牒。玄奘得度牒為僧以後,替中國的文化,立下了不朽的功業;替中國的佛教,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玄奘出家是隋末唐初的時候,照理度牒在隋唐的時候就有了。但《唐會要》上說:「天寶六年五月,制僧尼令祠部給牒。」照這樣一算,我度牒出生好像又遲了百十年。

由度牒轉而稱為戒牒,是始於唐朝宣景年間,《釋氏稽古略》上說:「唐宣宗大中十年丙子,敕法師辯章為三教首座,初令僧尼受戒給牒。」我的名稱,到這時算是真正誕生了。中國雖在三國時代,就開始傳授戒法,但那時候並未聽說發我戒牒證明。

受戒給牒,本是佛教中良好的考試制度,沒有資格受戒的就得不到我,就不能算為出家人。直到清朝的初年,出家的限制也還非常嚴格,如《大清律例》中就有這樣的規定:

若僧尼不給度牒,私自薙度者,杖八十;若由家長,家長當罪;寺院住持,及受業師和私度者,與同罪,並令還俗。

這個規定雖然嚴格,但到雍正的時候,就無形中漸漸的廢弛。以後,一些窮乏不能自存的人,就遁入佛門寄生,一些犯罪的亡命之徒,也私自以錢買了我,藏匿佛門。尤以後來國家政治不明,經濟崩潰,政府以賣戒牒度僧來增加庫收,往昔本是以僧格才能求得的戒牒,以後我就好似商品似的由國家出賣。這樣一來,我的問題雖小,可惜僧徒的流品從此複雜,古人所說的「出家乃大丈夫之事」,到這裡已完全失去本意了。

說起由國家賣度牒度僧,並不一定始於清朝,而在唐朝就已開始。《唐書‧食貨志》上說:「安祿山反,楊國忠遣侍御史崔眾至太原納錢度僧尼道士,旬日得百萬緍。」這才是官家鬻度牒的開始。佛教到今天,所以這麼不興,就是由於僧徒的品類不齊,求戒和得到戒牒太容易了,這雖說是佛教濫收徒眾的制度造成,但與國家的政治也不無關係。

如果現在有人問我:我的形式究竟是什麼樣子?那麼,我就得自我介紹的來告訴他:我是用一張大的宣紙印成的,比之今日大學生的畢業文憑,更大方、更美觀,而且也更有價值。因為社會上一般人有了畢業文憑,不過是有了升官發財的資格;而僧尼有了我,就能入道,就能被人尊為僧寶。不過有的人為了求知而讀書,但也有的人為了畢業文憑而讀書;正如同有的僧尼為進道而受戒,但也有的為了戒牒而受戒。這些比較起來,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假若現在有人再問我:我究竟是怎樣的重要?那麼,我得毫不猶豫的告訴他:出家人有我,正如今日國需民要身分證一樣。在今日身分證是大家的護身符,正如僧尼把我當為隨身的法寶一樣;現在的人,沒有了身分證不能出門;而過去的僧尼,沒有了我就不能掛單*1。中國佛教的僧尼需要戒牒,正如國民需要身分證。

又有人說:我好似飯票一樣,僧尼有了我,才能去過那雲水似的生活,不然的話,即使你頭上燒了十二個戒疤,你若參訪寺院的時候,知客師父首先向你要我來看,如果你拿不出我來,他一定不會收留你。

出家的僧尼,既然少不了我,當然必須要經過求戒的階段,才能夠領到我。想起他們為了獲得我,需要過一段隆重、艱苦的戒期生活。每個擁有我的出家人,我相信他們每個人都不會忘記這生命中最值得紀念的一章。

大凡受戒得到我的人,一般的情形總要花上一、兩個月的時間。其實,我的意見:受戒的日期倒不一定要這樣長久,而學戒的時間倒需要認真講究。佛制是「五年學戒以後,方可聽教參禪」。在過去很多大叢林都有學戒堂、律學院的設立。如今末法時流,一切都是今非昔比了。很多的地方都是不講究學戒,只是匆匆數日,就算傳戒,新戒菩薩只要領得戒牒一張就歡天喜地,受戒前既不懂戒的意義,受戒後亦不明戒的價值,這樣難道就算得戒了嗎?

我忠言逆耳,不妨告訴諸位:求戒不是得了我就算了的,而是應該要求得戒的體,不單是求得戒的體,而且要保持戒的體和戒的精神。光是名義上受過戒了,而並沒有照著戒的指示去做,這不單有辱了我,而且也汙辱了你們的僧格。

戒是表現僧格的精神與行為,沒有戒就等於沒有僧格。而今沒有受戒,沒有戒牒、沒有僧相的人,也參雜在僧團之中,私收弟子,自稱法師,這都是清淨高尚的僧團中不景氣的現象。

我戒牒更要在這裡提出:出家人是不講年齡的大小,唯有講戒臘*2的先後。希望大家以愛我之心而來尊敬戒。佛陀涅槃前還叮囑「以戒為師」,大家都該記好佛陀最後的遺言。

我虔誠的盼禱:師父們有了我以後,都是人天的師範,都是撐持佛教的棟梁。我願在諸位師父身上得一點光榮;我更希望今後的佛教,不要濫傳戒法,濫發戒牒,則我幸甚!佛教幸甚!

*1 掛單:在寺院道場暫住。

*2 戒臘:受戒以後的年齡。

補充教材

戒 牒

戒牒是僧尼出家受戒後所發之受戒證件。唐宣宗大中十年(八五六),曾敕任法師辯章為三教首座,命僧尼受戒給牒,此為我國僧尼正式受戒給牒之始。

唐、宋時代僧尼出家時即須領取度牒(出家僧籍證明書),受戒後再領取戒牒,皆由官方頒發,且受戒時須呈驗度牒,方准受戒。明代三度敕許僧俗受戒者抄白牒文隨身攜帶,以為執照,凡遇關津把隘之處,驗實放行。戒牒之作用遂成為僧尼旅行護照。清雍正廢止度牒,僧尼出家漫無限制,各地亦傳戒頻繁,戒牒則改由傳戒寺院發給。至民國以後,已無度牒之頒予,而僅存戒牒之制。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