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80 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

時間:二○○六年三月五日

          晚間七點至九點三十分

地點:美國西來大學

記錄:滿義法師 英文翻譯:妙光法師

對象:西來大學校長、副校長、教務長,以及遠距教學位在世界各地幾十個地區的學員近千人。

佛教常講:佛法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何謂「宇宙人生」?佛教對宇宙人生又有什麼看法呢?

二○○六年三月五日,星雲大師在西來大學主持的第五天遠距教學,主題就是「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大師從「緣起」的觀點來探討有關「宇宙人生」的各項問題,內容包括:宇宙的組成、人生的意義,以及如何面對宇宙世間的無常變化、如何體證宇宙的奧妙等。

大師表示:「緣起法」是佛陀在金剛座上、菩提樹下悟出的真理;「緣起」說明宇宙萬有都不能單獨存在,彼此是互為因緣關係的存在。世間上舉凡人從出生到死亡,以及山河大地,甚至日常生活中的各項物品,都是「仗因依緣」而有。因為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所以是「無常」變動的,因此宇宙有成住壞空、人生有生老病死、時間有春夏秋冬、心念有生住異滅等變化,此乃世間實相,無法改變。

雖然「無常」是世間實相,無常總是讓人感到無奈,甚至心生畏懼,但是大師勉勵大眾:由於世間無常,因此無有一法能夠恆常不變;但是「無常」可以讓好的變壞,「無常」也可以讓壞的變好,例如貧困的人只要勤奮努力,總有致富的時候,所以「無常」很好,因為無常,人生才有無限的轉機。

座談當天適逢洛杉磯正在舉行「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大師一開場就打趣說:「今天能把各位從奧斯卡裡搶救到這裡來聽佛法,你們善根深厚。」大師的幽默,立刻引來大眾開懷的笑聲。以下是當天的座談紀實。

一、宇宙浩瀚無邊,如佛教的經典講「三千大千世界」,可見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已經知道「天外有天」,佛陀可以說是最早揭開宇宙奧祕的天文學家。現在想請問大師,宇宙是什麼?宇宙和人生有什麼關係?宇宙到底有多大?宇宙又是如何組成的呢?請大師開示。

答:一般佛教徒都知道,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開悟成佛。佛陀開悟,悟的是什麼道理呢?一般人都說,佛陀悟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理。那麼宇宙人生又是什麼?宇宙和人生有什麼關係呢?

所謂「宇宙」,以中國話來解釋,就是:上下四方的空間為「宇」,古往今來的時間為「宙」,也就是一切空間、一切時間組合起來,稱之為「宇宙」。

在佛教裡,宇宙和人生,統名為「世間」。世間就是時間和空間的合稱: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時間,叫做「世」;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間」。所以「世間」其實就是「宇宙」,「宇宙」又名「世間」。

在廣大的宇宙裡,森羅萬象,林林總總,不一而足,佛法將它們總括歸納為「有情世間」與「器世間」。亦即眾生所依靠的宇宙國土,叫做「器世間」;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叫做「有情世間」。

器世間不但提供一切有情眾生活動的空間、場所,並且供給平日賴以生存所需的事物。譬如山河大地、各種礦物以及水火風電等,乃至太陽所發出的光熱,都是我們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要件。

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任何一法的存在,都是「四大」因緣和合而有,四大就是地、水、火、風等四種元素。宇宙間,不管我們賴以生存的大環境,或是一切生命的存在,沒有一樣不是仰賴地、水、火、風等四大元素結合而成。譬如一朵花的綻放,要有肥沃的土壤,土壤屬於「地大」,另外還要有水分、日光、空氣,這些就是「水大」、「火大」、「風大」,如果缺少一大,花兒就不能盛開怒放了。

又例如由泥土燒成的杯子,泥土是屬於地大,泥土摻和水,加以火燒,故有水、火二大;再經由風吹成固體而為杯子,故有風大。

就以有情眾生的色身來講,也是假四大和合而成,例如人體的毛髮爪齒、皮肉筋骨是堅硬性的「地大」;唾涕膿血、痰淚大小便是潮濕性的「水大」;體溫熱度是溫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動性的「風大」。人之所以能生存,就是因為四大和合,如果身體有一大不調,就會呈現病相,所以宇宙萬有都是由四大和合而成。

宇宙和人生的內容十分浩瀚精微,道理極為玄妙深奧,不是用三言兩語就容易解釋明白。不過簡單的說,宇宙人生都是「因緣所生法」,也就是「緣起」而有,這就是當初佛陀所開悟的真理。

至於說宇宙到底有多大?根據現代科學家研究的結果證實,我們所生存的地球面積只有太陽的一百三十萬分之一,換句話說,太陽是地球的一百三十萬倍大,而在敻遼的虛空之中,一個銀河系就大約有兩千億個太陽,宇宙裡的銀河系又多達幾百萬個,如此一想,可知宇宙的浩瀚深廣,真是無可比擬。

但是如果從很小的微塵方面來說,現代物理學把物質分解成最小的單位,叫做原子、電子、中子,而微塵比中子更細微。平常我們看牛毛是很細小的物質,可是牛毛的尖端用高倍度的顯微鏡放大來看,還可以發現更多更小的成分,這種比一般觀念還要細微了幾萬倍的情形,就是微塵。

在佛教裡,大的空間叫佛剎、虛空,小的叫微塵,名稱雖然不同,卻都稱為「三千大千世界」。一個「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的化境,稱為一個佛土,而宇宙中有無數無量的三千大千世界存在其中,佛經稱為「十方恆沙世界」、「十方微塵世界」。所以,如果要問宇宙到底有多大?只能說宇宙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宇宙是無量無邊,無垠無涯的。

由於宇宙世間提供我們生存的條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我們理應關心我們的宇宙世界,誠如理學家陸象山說:「宇宙的事,乃我們自己份內的事;我們自己份內的事,也就是宇宙份內的事。」

只是,以凡夫眾生淺薄的知識,實在無法了解廣大無邊的世界,因為宇宙之大,即使利用最快速的光,也無法繞遍整個宇宙。因此,我們與其向心外的世界探討,不如「返求於心」,向自己的心內追求。如王陽明先生說:「宇宙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古德也說:「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又說:「心外無一法。」乃至唯識家的「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些都是告訴我們,世界只是我們心中的一朵雲彩罷了,因此如果我們能將宇宙納於胸中,對宇宙萬物便可以了然於心,因為法界之寬,其實也只是在當下的一念而已。

二、人類為了在天地間生存,自古以來就與大自然搏鬥;對於未可知的宇宙,中國人向來有「敬天畏神」的觀念。請問大師,渺小的人類應該如何與大自然相處呢?

答:佛教講「眾生皆有佛性」,意思是說,每個人都有成佛的性能;既然人都有成佛的可能,為什麼要妄自菲薄,為何要把自己看得很渺小呢?所以我認為每個人都應該活出生命的尊嚴,須知我們與佛無異;凡夫和佛只是迷悟不同,所謂「迷即眾生,悟即佛」,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佛性人人本具,個個不無,因此我經常在主持皈依三寶典禮時,勉勵大家要承認「我是佛」,只要我們有「我是佛」的認知與承擔,就能頂天立地,就能與佛同在。

我們生存的大環境,或是一切生命的存在,無不仰賴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結合而成。

不過,人雖然不可以看輕自己,但也不能驕矜自傲,人在宇宙間生存,要懂得謙卑,要和宇宙自然和平相處,建立「同體共生」的關係。因為世間萬物都離不開「緣起」,生命要靠彼此相互依存的因緣關係才能存在。例如,在現實生活裡,我們吃一頓飯,要靠農夫耕種、商人販賣、典座烹煮;穿一件衣服,從繅絲、織布、裁縫、成衣,是歷經別人多少的辛苦所成;我們居住的房屋,有賴農夫植林、工匠砍伐、建築師設計、工人營造等因緣和合,才能讓我們遮風避雨。可以說,我們日常的食衣住行乃至育樂等,都是由十方眾生的因緣共同成就,所以我們應該心懷感恩。

此外,大自然的鳥叫蟲鳴、鳶飛魚躍,使我們置身在多采多姿的世界中。乃至我們的生活裡離不開陽光、空氣、水等自然的資源,所以自然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自然不但孕育了生命,自然本身其實也有生命,因為「生命」的定義不在於一息尚存,而在於是否具有「用」的價值。山河大地等能夠為人所用,於人有用就有生命,所以自然界的鳥叫蟲鳴、飛瀑流泉、萬紫千紅、綠葉婆娑,觸目所及都是欣欣向榮的景象,都有活潑潑的生命。甚至如果我們用心領悟,所謂「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宇宙中的森羅萬象哪一樣不是從自己的生命中自然流出?所以我們要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珍惜自然,人類可以利用自然,但不能剝奪自然,否則大自然也會向人類反撲。

中國有句話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因此談到如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首先應該從愛護大自然做起,也就是要重視環保。佛經裡有一位睒子菩薩,他每走一步路都怕把大地踏痛,每說一句話都怕把大地吵醒,每丟一個東西都怕把大地汙染。因為大地普載我們、生養我們、成長我們,我們就應該愛護它,不可以糟蹋它。

總而言之,我們生存在地球上,就應該愛護地球,地球上的河流、大海、森林、高山、動物等,其實也如同人體的組織一樣,例如:河流如血脈,川流不息,可以順利運送養分;大海如腎臟,保持潔淨,可以發揮新陳代謝的功能;森林如心肺,減少砍伐,可以做良好的空氣調節;高山如骨骼,減少挖掘破壞,可以保持地球水土的均衡;動物如細胞,不去捕獵殺戮,可以維護生態的平衡。大地的資源能夠維護長久,後代的子子孫孫才能在地球上安居樂業;也唯有珍惜大自然的資源,人類才能在地球上永續生存。

三、宇宙像一個變化莫測的巨人,當我們面對宇宙的變動,如地震、山洪爆發、颶風等天災時,該如何應變呢?

答:「緣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則,大地山河,宇宙萬有,都是因緣和合的存在;沒有因緣,就沒有一切,因此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現象的生起及變化,都有相對的互存關係和條件,都會隨著組成因緣的變異而生滅不已。也就是說,世間萬法沒有永恆固定不變的自體,所以說是「性空」;因為本性是空,所以會隨著緣起緣滅而變化「無常」。

「無常」是世間的實相,如《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大智度論》也說:「咄世間無常,如水月芭蕉,功德滿三界,無常風所壞。」世間上不但富貴榮華像是三更大夢,就是我們珍惜的身體,頂多也只能活上幾十年、百年餘。世間、身體乃至心理都在活動,都在變化,都在不停的遷流,所以「滄海桑田、桑田滄海」,一切都像空中的浮雲、水上的泡影、鏡裡的空花、水中的明月,沒有一樣具有永恆性、實在性。

世間既是無常的,「國土危脆」當然更不用說了。就拿台灣及日本的地震來說,每一次大地震,財產的損失,生命的死亡,都難以數計。乃至印尼的海嘯、火山爆發,甚至美國的颶風等大自然的災害,都對人類的生存造成極大的衝擊。

不過,世間上的禍福、好壞,乃至幸與不幸,都不是絕對的,例如大自然的力量,如地震、海嘯、火山爆發、颶風和冰川、雷電等,雖然為人類帶來災害,但同時也在其他方面增加許多養分。就以閃電來說,在美國每年因雷擊喪生的人數比其他任何自然災害為多,平均每年四百人死亡,一千人受傷,財物損失約三千七百萬美元,這還不包括因雷電而引起森林大火的損失在內。

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沒有閃電,植物就無法吸收空氣中的氮。地球大氣中大約百分之八十是氮,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糧,每方哩地面的上空存有這種養分約二千二百噸。但是氣態的氮不能溶解於水,對於植物毫無用處,必須經過某種變化後,植物才能吸收。閃電正好能觸發這種氮元素的化學變化,使氣體狀態的氮,變為植物可吸收的氮,據推算,全球每年由閃電轉化的氮肥,就有二十億噸。再如我們呼吸的空氣,是綠色植物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所釋放出來的氧氣,供給人類的需要。彼此之間,可說關係密切。

這雖然只是自然界中的一個例子,但也能充分說明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相依相待,相互關係的生存。因此,我們平時要愛護大自然,與自然和平相處;但是當宇宙因為無常變動而引發一些災難時,除了事先做好各種防範措施,讓災害降到最低,再有就是以一顆平常心來面對。

一般說來,人之所以會產生種種的痛苦,都是由於與自然界的人、事、物、境處於對立,不能調和所致。如果我們能以佛法的「因緣觀」、「無常觀」、「空觀」來面對世間一切生滅變化,藉由大自然的「無情說法」而認識自家的本來面目;甚至由認識自己真實永恆的生命,進而體悟自他不二、凡聖一如、物我一體、心境合一的境界,則大自然的花草樹木、山川景物,都能「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都能與我共成佛道,是則「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是」,此等光風霽月,何其放曠!

四、有人說,人體就是一個「小宇宙」,中國文化更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請問大師,我們如何才能體證宇宙的奧妙呢?

答:談到宇宙的奧妙,平常生活裡,只要經常想一想「為什麼」,奧妙就出來了。例如,為什麼要吃飯?肚子餓啊!肚子為什麼會餓?餓了為什麼要吃飯?吃了飯為什麼肚子就會飽?總之,只要連續提出二、三個「為什麼」,就知道所以然了。

中日甲午戰爭後,日本外相陸奧宗光代表日方到中國訂立《馬關條約》。當他要出發時,不幸女兒染病在身,他囑咐家人,沒有重大的事故,不必通信。正當和約簽訂到緊要關頭時,家書來了,說女兒病況嚴重,希望見父親最後一面。首相伊藤博文安慰他說:「你放心回去好了,這裡的一切由我來負責處理。」

披星戴月的趕回家裡,奄奄一息的女兒見到盼望已久的父親回來,很高興的說:「父親!我就要和你永別了,但是我有一個問題一直梗在心中,等著您回來替我解答。」

「什麼問題,你說好了。」

「我要死了,我死了以後要到哪兒去呢?」

身為政治家的陸奧宗光,雖然博學多聞,但是對於女兒臨終前的問題,竟然不知如何回答。不過他畢竟才智過人,於是安慰女兒說:「死後去哪裡,我不知道。但是我經常看你母親在念佛,我想佛陀會帶你到一個很好的地方去。」

女兒聽到此話,帶著安詳的笑容離開了人間。陸奧宗光因為沒有辦法解答女兒的疑團,於是開始研究佛教,終於選擇了佛教的信仰,並且出家當了和尚。

信仰是人生終極的追求,沒有信仰,生命就沒有依歸。佛法不但能解答生命的疑惑,還能幫助我們探究宇宙的奧祕。自古以來,人們不斷在探索宇宙存在的奧祕,從遠古的神話到太陽系、銀河系的漸次發現;現在由於科技日新月異,更使人類了解到宇宙的時空、有情、物質都是浩瀚無盡,這一切都遠遠超出人類所能了解的範圍。

但是儘管如此,關於宇宙的奧妙,其實早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對於廣大的時空已經有精闢的見解,這在佛經裡隨處可以找到明證。甚至由於內容深廣,後世佛弟子分別從各種不同角度探討,因此佛教的「宇宙論」內容豐富,學派林立,然而一切都不出「緣起法」的範疇,這也正是佛陀所證悟的宇宙人生的真理。

佛陀所證悟的「緣起」道理,說明「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世間萬物,情與無情,都在因緣和合下生滅變化,因此宇宙的產生、消長是緣起的,如同圓環,無始無終,並無所謂宇宙的起源與創造之說。

至於宇宙的緣起,儘管各宗各派各有主張,如: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等,但是這些理論無不繫於心的造作,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一心能生萬法,所以「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三千大千世界都是心識所現。

人的心力之大、心念之迅速,無可比擬,心的世界較物質世界更為無邊無際,所謂「一念三千」,心念一動,三界六道、宇宙之間,任意遨遊。如《正法念處經》說:「心能造作一切業,由心故有一切果。」又說:「心為一切巧畫師,能於三界起眾行。」由此可知,我們的「心」是一個微妙不可思議的宇宙世界,眾生流轉六道,或是成佛作祖,取證聖境,都是由心的作為而定。

了解了「心」的功用之大以後,我們實在不必在心外追尋,只要此心覺悟,不妄自造作,則山河大地、樹木花草,盡納於胸中,當下一念即是法界,娑婆世界轉瞬而成淨土,宇宙萬象、心識的起滅,無不豁朗明了,這就是「悟」。

追求開悟證果是一般人學佛的最高目標!悟的那一刻,整個迷妄的世界都粉碎了,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另一個世界、另一種風光;悟的時候,久遠過去的事情會重新浮現在眼前;悟的時候,遙遠以前的人和事,也都會慢慢向我們集中而來。悟的境界很難言說,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悟的那一刻,忽然沒有了時間,也沒有了空間,一切都是當然如是,本來如是,所以修道者追求「悟」,是一種無上的體會。

我們平常看世間,看人生,都只是在浮面上打轉,不能深透到裡面,所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悟了以後,不但看東西不再是光看表面;悟了以後,宇宙的奧妙自然了然於胸,一切不言而明。

五、請問大師,宇宙有成住壞空,當世界處於空劫時,眾生到底住在何處呢?成住壞空既然是無法改變的真理,人類又該如何面對宇宙的生滅變化呢?請大師為我們開示。

答:禪宗有一則故事,說到大隋法真禪師,有一次學僧問他一個問題:「劫火洞然,這箇壞也不壞?」禪師答:「壞。」又問:「如此則隨他去也?」禪師漫不經心的回答:「隨他去。」然學僧不解其義,於是為了求得心中的落實,腳踏一雙芒鞋,踩遍大地山川,到處參學訪道,以解心中的疑惑,因而留下了「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的美談。

所謂「劫火洞然」,就是說世界從成立到毀滅的過程,可分為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當「成劫」之期,有情業力增上,於空間生起微細的風,次第生成風輪、水輪、金輪,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等,因此成劫是指器世間與眾生世間成立的時期。

成劫之後進入「住劫」,此為器世間與眾生世間安穩、持續的時期。此一時期,每一中劫有增劫和減劫。每逢減劫時,便有刀兵、疾疫、饑饉等三種災害產生。

住劫以後就到「壞劫」,也就是火、水、風三災毀壞世界的時期。此期眾生世間首先破壞,稱為「趣壞」;之後器世間也隨之破壞,稱為「界壞」。也就是在此劫之初,地獄的有情命終之後,不復更生,此後,其餘傍生、鬼趣及人、天等的眾生也漸次壞滅,有情破壞後,世界出現七個太陽,燃燒成災,如此經過七次的火災,把色界初禪天以下的器世界燒壞,此時稱為火災劫,約需十二億八千萬年的時間。其中三億四百萬年之間,有情的生物先壞;然後一千六百萬年之間,自然界再滅壞。

火災劫過後,次起水災,將第二禪天漂蕩殆盡,稱為水災劫,大約需要一億二千八百萬年。如此經過七次的水災,最後產生風災,將第三禪天以下全部吹落,稱為風劫,需要六十四大劫,十億二千四百萬年的時間。

壞劫之後世界進入「空劫」,此期世界已壞滅,只有色界的第四禪天尚存,其他則全入於長期的空虛中,等待世界又成,又是一個成住壞空的大劫。宇宙就在「成、住、壞、空」的過程中,反覆生滅,每一週期大約要十二億八千萬年。

所謂「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面對宇宙毀滅,人生究竟何去何從?確實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必須自己去探究、去了解。

在佛教的宇宙觀認為,有情世間依眾生果報優劣及苦樂差別,可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個層次,稱為「三界」。「欲界」六天的眾生,男女群居,以五欲維繫生命,由其善惡欲念流轉,而有「六道」受生的果報。「色界」眾生已經遠離情欲,居於欲界之上,無男女之別,無情愛之念,皆由習「定」而化生,依禪定的深淺粗妙分為四級,共十八天。再往上的「無色界天」有四天,此界沒有物質,唯以心識住於深妙的禪定,乃純粹的精神世界。

凡此「三界」、「二十八天」,一旦世界進入上述提及的「壞劫」之期,欲界悉皆壞盡,色界中則有「火燒初禪、水淹二禪、風吹三禪」等三災,唯有第四禪不為「大三災」所壞。所以《法華經‧譬喻品》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

既然世間苦空無常,面對宇宙的生滅,人命的生死存亡,到底如何才能逃脫毀滅和死亡呢?最重要的,應該要有信仰!因為「世事由來多缺陷」,唯有「學道求真」才能「免無常」。

在佛教有真俗二諦,也就是有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之別。世間法是有為、有漏,是苦空無常的,世間法裡沒有一樣恆常不變的東西,所以不值得追求;唯有超越世間法,才能找到出世間「常樂我淨」的涅槃世界,這才是我人最終的歸宿。

學佛的最大利益,就是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理,諸如世界是怎麼形成的?人生的真相是什麼?生從何處來?死往何處去?當我們對這一切有了真切的認識之後,就會知道,雖然世界有成住壞空,人生有生老病死,但並非成住壞空、生老病死就什麼都沒有。成住壞空是循環的,生老病死也不是一死了之;壞空後仍有成住,死後還會復生。甚至在苦空無常的世間法之外,還有一個常樂我淨的真實世界存在;一旦我們找到了永恆不死的真如佛性,自然就能夠超越生死毀滅的界限,也就不會再受世間的眾苦交煎了。

六、古老的中國人相信「人定勝天」,不知道大師是否認同這句話?

答:人是萬物之靈,也是萬能的動物,人不但有一雙萬能的巧手,人的雙腳能走遍天下,眼睛能眼觀四面,耳朵能耳聽八方,尤其人的頭腦和心靈更能上天入地。所以不是如基督教所說,只有上帝才是萬能的,其實每一個人都是萬能的!

人有無限的能量,例如能早能晚、能冷能熱、能飽能餓、能大能小、能前能後、能多能少、能有能無、能貧能富、能榮能辱、能忙能閒,尤其人能成佛,所以人要好自珍惜,不要妄自菲薄。不過,人雖然有無限的潛能,但對於「人定勝天」之說,我覺得人不一定要勝過天,人不但要和人和平相處,人與天也要和平共存。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偉大,但是一旦有了勝負之心,就如賭博有輸贏,輸了,自己難過,贏了,別人痛苦,就如《法句經》說:「勝則生怨,負則自鄙;去勝負心,無爭自安。」人我之間有了勝負輸贏,爭執也就層出不窮;如果我們能真心尊重別人的偉大,能誠心擁護、成就別人,自然能化戾氣為祥和。所以,人不一定要「勝天」,而要「感動天地」;人和人之間也不必勝過別人,而要能「以德服人」。做人爭強好勝,未必成功;待人處世能夠「只從柔處不從剛」,反而能獲得別人的尊重與愛戴。

現在社會上很重視「柔性管理」,因為世間上剛硬的東西不一定堅固有力,有時柔軟的東西反而有意想不到的穿透力。例如,滴水可以穿石、溫火可以融冰;乃至人體上堅硬的牙齒易斷,但柔軟的舌頭不死就不爛。可見「剛」雖然不是絕對的不好,為人「剛直」有時也有其必要,但剛而銳的東西容易斲傷,所以佛教講「從來硬弩弦先斷,每見剛刀口易傷」,柔性反而能夠持久。

溫和柔軟的力量和忍耐的力量一樣,都是其大無比,所以佛教指導人坐禪,目的就是要培養柔軟心,心地柔軟的人才容易跟人融和相處,心性慈悲柔和的人,往往能制伏頑強於無形。

因此,人與人、人與天地之間,能夠和平共存、相互尊重最好;就像夫妻之間,彼此相愛尊重、相敬如賓,感情必能維持長久。所以做人不要太過剛強好勝,能夠發揮人性柔和、善良的一面,過著柔性的人生,我想這是未來社會最需要提倡的。

七、請問大師,佛教講的「末法時期」,與基督教的「世界末日」,有什麼差異嗎?

答:在佛教裡有這麼一則故事。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曾經親自上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三個月沒有回到人間。當時的優填王及大臣、弟子們,非常思念佛陀,就請目犍連尊者利用神通力,帶了一個會塑像的人到天上去瞻仰佛陀的樣子,然後回到人間,用檀香木塑一尊像,這就是佛像的開始。當三個月後,佛陀從天宮回到人間,雕塑的檀香木佛像竟然會走動,向前迎接真的佛陀,佛陀對著這尊塑像說:「以後末法時代,就要靠你為人天做福田了。」

所謂「末法時代」、「末法時期」,就是佛陀入滅後,依照佛陀教法弘傳的情形,分為正法、像法、末法三個時期。

第一期「正法」時期,是指佛陀滅度後一千年期間,佛弟子對佛陀的教誡還能「依教奉行」,所以能夠保存佛陀教法的精神風貌,不遭扭曲,因此稱為「正法」時期。這個時期的眾生,根基猛利,不但有正法可以依循,而且又肯精進修行,所以證悟得道的人很多。

之後的一千年,因為距離佛陀滅度時期愈久,大眾孺慕渴仰的心情愈淡,對佛陀的教法也開始有了不同的觀念和認識,因此產生相似於正法的教法,此為「像法」時期。這個時期的眾生不如正法時期的眾生善根深厚,因此縱有教法,證果得道者少。

佛陀滅度二千年後,佛法開始進入「末法」時期。此時期由於眾生知見不正、正邪不分、頑強難化、附佛外道橫行,因此雖然有教法垂世,但信仰者少,當然更別說修行證果了,所以是「法弱魔強」,是佛法衰頹的時代。

根據佛經的說法,正法、像法時期各約一千年,末法時期則有一萬年的時間。現在距佛陀涅槃已經兩千多年了,生此「末法時代」的人們,因為不能親自瞻禮到佛陀的金容,而有「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的感慨。

但是儘管「生不逢佛世」是學佛的八難之一,所幸佛陀入滅後還有教法流傳後世,眾生一樣有機會得聞佛法,一樣可以依法修行,所以根本不必掛念現在是不是「末法時期」。

至於基督教所謂的「世界末日」,根據聖經的記載,乃緣於耶穌預言「聖殿被毀」;聖殿被毀對猶太人而言,就如同世界末日來臨一般,是極其嚴重的事。後來一些人則把「世界末日」理解為「世界毀滅」,因此每當有人預言何時是世界末日,總會引起一陣的惶恐與不安。

例如,一個名為「耶和華見證人」的基督教非傳統新興教派,自一九一四年到一九七五年,曾經四次預言世界末日,但結果一次也沒有實現。所以,不管「末法時代」或「世界末日」,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只要我們信仰堅定,就不必擔憂「末法」或「末日」來臨。就如同發生地震,儘管房子震倒了,甚至山河大地都為之摧毀了,但是只要我們的信心不倒,一切都可以重來。因為我們的生命是死不了的,就如基督教說「信上帝得永生」,其實生命是依因托緣、相續不斷的,所以不管有沒有信仰,生命都是永生不死的;生命既然不死,又何來「末日」之有?

八、請問大師,宇宙間真有外太空,真的有外星人嗎?

答:過去科技不發達,一般人所認知的世界,往往僅限於我們所生存的地球,例如平常所謂的環遊世界,不過是繞地球一周;所謂世界大戰,也不過是地球上大規模的國際戰爭而已。然而,現在的天文學家已經證實,地球只是太陽系九個行星之一,而太陽是天河中千萬個星辰中的一個,整個宇宙當中如太陽系的星系又有無量無數千萬億之多,可見太陽系以外尚有其他太陽系,銀河系以外尚有其他銀河系,宇宙的廣大無垠,實在超出以往人類的想像太多。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以外還有其他世界,所謂「天外有天」,這種宏觀遠見,其實在幾千年前佛經已經有明確的記載,例如有「佛教百科全書」之稱的《經律異相》,就詳細記載著無數天界的生活活動,不但可以印證現代天文學家的研究,更可以提供未來天文學探究的方向。

佛經裡還記載著這麼一段有趣的故事:釋迦牟尼佛在講經的時候,出廣長舌相,聲音震動無量世界,傳送極遠。弟子當中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不相信,懷疑佛陀的音聲不可能傳到那麼遙遠的地方,便想一探究竟,於是利用神通飛到十億佛土以外的佛國。在那麼遠的佛國裡,世自在王如來正在說法。就在這時候,有一聽眾忽然從身上抓到一樣東西,驚叫道:「我身上怎麼會有一條小毛蟲呢?」

世自在王如來說:「那不是小毛蟲,那是從娑婆世界來的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世自在王如來於是對目犍連開示道:「諸佛的威德不是聲聞弟子所可以比擬的,也不是用神通所能探測的。」從此以後,目犍連就非常相信虛空中確實有無量世界,也確實有無量諸佛。

從這個故事看來,阿彌陀佛不就是外星人嗎?乃至十方無量諸佛菩薩,不都是外太空的人嗎?因此是否真有外星人?外太空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在佛教「此有故彼有」的理則下,我們這裡有,那裡也應該會有。

現在美國已把太空人送上了月球,科學家也已證實別的星球上確有生命存在的跡象,未來也許有一天真的證實有外太空人的存在,到了那個時候,地球上的人類對他們而言,就是外太空的人,因為所謂「外太空」,只是一種相對的說法,甚至是一個假名。真正說來,我們的「法身自性」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是無處不遍、無所不在的。因此未來希望人間能有多一些人像過去鄭和下西洋,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一樣,引領人類發現更多的新世界,尤其更重要的是,拓展自己內心的世界。

每個人在世間生存,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包括心外的空間與心內的空間。心外的空間是指我們生存的外在環境,譬如我們居住的房舍、活動的場所,甚至於宇宙自然界等,都是我們心外的空間。其中尤以「家」是我們最直接、最密切的生活空間,當一個人經過了白天的辛苦工作,到了晚上,總希望回到溫暖的家,以養息疲憊的身心;即使一隻小鳥,飛過千山萬水,也要回到窩巢裡棲止。

不論「家」也好,「窩」也好,這就是生活的「空間」。根據歷史記載,古今有不少的戰爭,都是起因於爭奪土地,也就是「空間」的爭奪。然而不論是過去的君王諸侯或將相百官,他們的權勢威力再大,他們所能到達的空間仍然是有限的;儘管現在的科學文明已經發展至太空時代,美國人已率先把人類送上月球,但是在這個宇宙虛空之中,除了月球之外,還有其他多如恆河沙數的星球,人類還不曾見聞過,更遑論登陸了。所以,一個人除了有心外的空間,更要有心內的空間,心內的空間就是心胸的開闊。

在佛法裡說,我們的真心本性是不生不死,是永恆如一,所以佛教的時空觀認為,時間是豎窮三際,貫通過去、現在、未來三世,是無始無終的;空間則是橫遍十方,橫亙此方世界、他方世界、十方世界,是無量無邊、無窮無盡的,這就是我們心內的空間。一個人如果能夠把握心內的空間,就能同時獲得心外的空間,因為法界之大,其實無非存乎我們的一心之中。因此,只要我們能「心包太虛」,就沒有時空的隔閡,就能與宇宙融為一體,如此自然沒有自他之別,更無裡外之分了。

九、佛教講「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可否請大師針對佛教這種獨特的宇宙觀,再做一些開示?

答:「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這是說明華嚴宗的「一真法界」,是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圓融無礙法界。

在一般人的認知裡,一切源於一,一並不代表一切;因為「一」只有一個,「一切」代表很多個。但是,在佛教裡,認為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個不算少,萬億也不算多。例如一朵花、一粒微塵、一顆沙石、一個世界、一個宇宙虛空,都稱為「一」,孰大孰小?孰多孰少?一般人總以為一朵花、一粒沙石、一個微塵很小,一個虛空才是大。其實不是,我們說一朵花,從種籽種在土壤到萌芽成長,需要雨水的灌溉、肥料的培育、陽光的照耀,還要有風來傳播花粉,要有空氣來沃養成長等。可以說,這一朵花是集合了全宇宙萬有的力量,才成為這一朵花;一朵花即等於一個虛空,跟虛空一樣大,所以佛教講「微塵不算小,虛空也不算大」;甚至有「須彌納芥子,芥子藏須彌」之說。

話說在一座寺院裡,掛了一幅對聯,對聯上寫著「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有位讀書人看了對聯,覺得文理不通,就質問道:「須彌山那麼大,藏一粒芥子當然是沒有問題,可是小小的芥菜子裡如何能容納得了那麼大的須彌山呢?這未免太言過其實了吧!」

寺院的知客師反問道:「你是讀書人,想必聽過『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這兩句話吧!現在就請你把一本書放進肚子裡!」

「一本書怎麼能放進肚子裡呢?」

「萬卷書都能讀進去,為什麼一本書放不進去呢?」

書生聞言大悟,原來空間的大小是可以相容的。

其次,佛教講「萬法歸一」,萬法泛指宇宙之間的森羅萬象。萬法既歸於一,那麼,「一」又歸於何處呢?一歸萬法。「一」是體,「萬法」是相,「一」與「萬法」就是本體與現象的互存互證。所以,一就是多,「一」與「多」不是兩個分別的概念,而是同源同流的迴環。一個宇宙有三千世界十億國土,十億國土三千世界也只是一個宇宙,所以說「一多不異」、「一多不二」。

佛教指導人坐禪,目的就是要培養柔軟心,心性慈悲柔和的人,往往能制伏頑強於無形。

佛教除了主張「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外,也講到「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剎那是佛教計算時間最短的單位,以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謂「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在零點零幾秒這麼短的一剎那,為什麼說不短呢?主要是因為在一剎那之間,我們也有可能證悟永恆。所謂永恆無邊,是沒有時空分別間隔的。

此外,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個,可是映照在水中,不管江、湖、河、海,乃至臉盆、茶杯裡面,都會有月亮。又如電視節目,雖然只是一個人在電視裡表演,全國幾百萬台的電視機,統統都可以收看,這不就是「一即一切」嗎?所以,時間、空間在「一」裡面,都是非常統一、非常調和的。如果我們能夠認識「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能夠了解「無二之性,即是實性」,就能體會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你我都是互為關係的存在,我和你沒有太大的距離,沒有太多的分別,所謂天下都是有緣人,那麼相敬相親又何必曾相識呢?

一○、我們知道,宇宙人生都有一定的平衡和規律,當失去了平衡就會出現災難和病變。現在隨著科學的發達,往往會破壞這種自然的平衡,請問大師,佛教如何看待科學呢?

答:二十世紀末,由於科學的發展,諸如電腦的發明、基因的發現,一下對人類社會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甚至更早之前電燈、電話、飛機的發明,都發揮了突破性的變革。

然而,科學的一日千里,雖然帶來醫療科技等各方面的進步,為人類謀福,但相對的也帶來災難,例如火藥的發明為世界帶來毀滅性的破壞,乃至改變了大自然的循環定律,破壞了人類社會的和諧發展等,這都是不爭的事實。

不過世間法就是那麼奇妙,所謂「一物剋一物」、「一法對治一法」,科學發展雖然破壞了世界的平衡,但是人類總是有辦法提出對治、改善之道。就等於過去中國大陸所講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例如現在電腦網際網路的發明,使得資訊互通迅速,但有人卻專門製造病毒破壞電腦,甚至電腦駭客千方百計要入侵電腦,但是不管任何病毒、任何手法的破壞,最終都有破解之道,甚至可以用「防火牆」杜絕,防範未然。由此可見宇宙人生的問題都是環型,是循環不斷的。

另外,世間法是相互對待的,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例如三、四十年前,台灣的電視只有三台無線電視台,那時候看電視覺得很有樂趣;現在有線電視台一下子增加了幾十台,常常是這台不好看,換另一台;那一台也不高興看,再轉第三台,結果一台一台的不斷轉換,到最後近百台都沒有一台好看,乾脆不看算了。過去的報紙只有兩、三張,早上花個半小時、一小時就可以看完,每天看報紙是一件很輕鬆愉快的事;現在增加到一、二十張,看到後來覺得好累,甚至因為太多,根本不想看。所以,少未必不好,多也不見得一定好,因為「物極必反」。

科學儘管再怎麼發達,還是有它的極限,仍有一些問題值得思考,例如:人類利用科技可以登陸極樂世界嗎?器官移植可以更換五臟六腑,但是頭腦可以移植嗎?思想可以移植嗎?醫學可以改變基因,但可以改變人類的厄運嗎?現代科技可以複製牛、羊等動物,但人的業力可以複製嗎?

雖然科學與佛教同是在探討宇宙和人類的關係,科學的原意為「知識」,是一門利用儀器與學理,專對自然界與人類社會進行研究與探討的學問。然而科學的知識是從感官而來,是變幻無常的,今日的定律也許會被明日的發現所推翻,並非永遠不變;佛教的教理,卻是佛陀以至高無上的般若智慧所證悟發現的自然法則,這個「法」是宇宙本有,歷久彌新的真理,具有普遍性、永恆性。

所以,從佛教的立場來看科學,佛教其實是指引科學的明燈,在佛教的教理中,蘊含許多有關精神與物質世界的深邃思想概念,可以提供科學研究發展的構思與方向;另一方面,科學愈發達,則愈能印證佛法的合理性與真實性。因此佛學的提倡不僅與科學沒有牴觸,反而在科學的方法與效用上,提供更精確的檢證。

例如,佛經記載「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如今透過科學儀器,證實此說非虛。佛經上常說,十方恆河沙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乃至說虛空無量、法界無盡、國土眾生無量無邊。佛經所說的虛空、法界、無量無邊,今日天文學家已經證實:宇宙中充滿了無量無數的銀河系、太陽系、星雲團、天河、星球等。佛教天文學不僅開拓了人類的思想領域,尤其證明佛法並不違背科學,甚至超越科學,因為基本上,佛教不僅教義合乎科學的辯證,而且佛經的組織合乎科學的方法,佛法的修行更合乎科學的精神。

總之,儘管現代科學的進步日新月異,甚至把人類送上月球,但是能登陸月球,卻無法登入人心;儘管現代的醫學科技進步,可以替人換腎換心,但是物質的心臟可以更換,我人的真心本性卻絲毫無法更替。近代西方科學已經察覺到「精神」與「物質」的不可分離,也相信世間萬象(物質)的內涵,還有很多是目前科學未能解開的謎題,是未來科學研究努力的目標,但是這些努力仍然是在佛教所說的「緣起性空」的法則下進行。如果這些科學的成就偏重「物質」的研究發展,只會造成人類心靈的空虛與失控。佛教強調行解並重,並不單是著重在知識的累積,而是在精神意識的豁達與智慧的開展。佛教深知「精神是物質的內涵,物質是精神的作用」,因此,佛教能防治「科學主義」的弊病,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一一、請問大師,當我們了解了宇宙人生的種種狀況後,應該如何規劃這一期的生命?我們要如何才能圓滿人生呢?請大師開示。

答:每個人都應該要有人生規劃,孔子:「十五有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這就是孔子的生涯規劃。

我也曾經把自己的一生,以每十年為一個時期,規劃出「成長、學習、參學、文學、歷史、哲學、倫理、佛學」等人生八個時期,並且最後把一切都回歸到「佛法」裡,因為在佛法的「一真法界」裡,生命才能圓滿。

談到佛法,佛教並不是不重視知識理論的宗教,佛教是知識再加德行的宗教。在社會上,一般人認為學問技能是為了適應生存所需,但是有學問有技能的人不一定生活得愉快,即使是通達世間的科學、哲學、文學,但對於宇宙人生仍然是枝末的了知,不能徹底明白。

因為世間的知識是有漏學,佛法才是無漏學;世間的知識利害參半,像剛才所說的科學,就是一方面造福人類,一方面也在危害人類。佛教雖然也很重視知識,但佛教的知識是絕對有益而無害的。佛教的知識是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是去除自私而從內心獲證的知識,不像世間知識從外在的現象上去了解。

學佛的目的,就是為了開發內在的般若智慧,去除無明愚痴。從佛法看,不能了知生死就是愚痴。愚痴也不是完全沒有知識,我們從愚痴的「痴」字上可以看出,「痴」字本來是知識的「知」,在知字上面有「病」字頭,意喻知識有了毛病就是愚痴。

愚痴是心性的暗昧,沒有通達事理的智慧,也就是「無明」。因為愚痴,所以起惑造業,輪迴生死,受著無窮的痛苦,不能解脫,不能認識自己。但如果從「佛性本具」的觀點來看,每個人都具足成佛的性能與智慧,當初佛陀成道時就曾發出宣言:「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意思是說,人人都有佛性,都可成佛,只因煩惱、無明覆蓋,不能見到自己的真如自性,就如明珠蒙塵、烏雲蔽日,因此有憂悲苦惱,有生死煩惱,有人我是非,有好壞善惡,有種種的不如意、不滿足等,這些都是人生的缺陷。

學佛修行就是要拂拭心中的塵垢,讓我們的心光顯現,真如現前,獲得一個圓滿自在、不生不死、沒有人我對待、沒有時空限制的解脫境界,這是學佛修行最終的目標。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只有三毒息,三慧朗,才能獲得身心自在、歡喜安樂的解脫境界,這就是真如現前、大圓滿的世界,也就是證悟的世界。因此,人生要如何求得圓滿?唯有學佛才能充實人生、認識人生、證悟人生,只有學佛才能圓滿自己、完成自己。

一二、我們知道佛光山一直在弘揚人間佛教,希望能建設人間淨土,請問大師,要如何建設人間淨土?大師理想中的人間淨土又是一個怎麼樣的淨土呢?

答:在佛教裡,淨土的種類很多,包括彌勒淨土、彌陀淨土、藥師淨土、華藏淨土、維摩淨土等。各種淨土雖然各有其殊勝之處,然而華藏淨土是以佛果的境界來看待一切,所以很難被一般眾生所理解;藥師淨土雖好,但現代科技文明一日千里,許多已開發國家已經達到藥師琉璃淨土衣食豐足、住行無缺、醫藥發達、生活無憂的境地;極樂淨土因為須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才能決定往生,似嫌太難;彌勒兜率淨土雖然比較簡易,但將來仍須下生人間;唯心淨土主張「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行者容易認為泛談;維摩淨土雖是不二法門的人間淨土,但是若不深究,則容易被誤導為在家佛教……

因此,人間佛教所要成就的淨土,就是融攝各種淨土的精華,而又能落實在人間的「佛光淨土」。

所謂「佛光淨土」,其實就是一個「佛化的世界」,在佛光淨土中,每一個人都皈依三寶,受持五戒,明因識果,廣結善緣。佛光淨土是一個「善美的世界」,在佛光淨土裡,大家所看到的都是美麗的事物,所聽到的都是悅耳的聲音,口中所說的都是良言美語,手中所做的事情都是善行義舉。佛光淨土是一個「安樂的世界」,在佛光淨土裡,人與人之間沒有嫉妒,只有尊重;沒有憎恨,只有祥和;沒有貪欲,只有喜捨;沒有傷害,只有成就。佛光淨土是一個「喜悅的世界」,在佛光淨土裡,人人都翱遊在和煦的春風中,家家共沐在佛法的慈光裡,時時都是良辰美日,處處都是般若天地。

佛光淨土也是一個「五乘共法」的淨土,五乘就是: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在中國有儒、釋、道三教,在西方則有天主教、耶穌教。儒家講修齊治平,可綱維人倫,等於佛教的「人乘」思想;天主教、耶穌教主張生天,等於佛教的「天乘」思想;道家講返璞歸真、清淨無為、任性逍遙,等於佛教的「聲聞、緣覺」乘思想。人間佛教重視當下的淨土,致力於解決人間各種問題,所謂「以出世思想,作入世事業」,屬於菩薩乘的思想;主張「人成即佛成」,也就是以聲聞、緣覺出世的思想做人天乘入世的事業,進而實踐菩薩道的慧業。

在佛教的五乘中,人天乘的佛教重於入世,聲聞緣覺乘的佛教重於出世。而佛光淨土是具有人天乘入世的精神和聲聞緣覺乘出世的思想。佛光淨土是以菩薩為目標,自利利他,自度度人,自覺覺人。因此,五乘佛法的調和,就是佛光淨土的思想。

至於佛光淨土的建設,主要是透過人間佛教的弘揚,把佛法落實在人間,融入到生活裡,深植在每一個人的心田中,讓人人心中有佛,則眼睛所看的都是佛的世界,耳中所聽的都是佛的聲音,口中所說的都是佛的語言,心中所想的都是佛的恩德;當身心獲得淨化,當下就是佛光淨土現前,就能過著解脫自在的佛化生活。

所以,人間佛教所希望建設的佛光淨土,是一個富而好禮的人間淨土,是一個普世和諧的人間淨土,是一個法喜安樂的人間淨土,是一個佛光普照的人間淨土;在佛光淨土裡,呈現的是慈悲喜捨的社會,是常樂我淨的世界。人間淨土的建設,需要傳承、接棒,所以未來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淨土建設在人間。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