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24 編輯緣起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將大師近年來,弘法五大洲於各地,針對不同領域的社會人士所作的講演、座談,結集成冊,提供大眾參酌,從中讀出解決現實人生之道。

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佛陀的說法,皆為針對人的現實困境與心靈需求提出建設性的見解,並給予療癒為目的;繼而啟發人之善言、善心、善行。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計有五冊、三大主題,內容略述如下:

主題一:社會議題探討

收錄大師八篇文章。對環保、對經濟、以及自殺的防治與女性問題等,大師都提出解決之道。佛教是面向人間,面向人群的,社會議題的探討必然是佛教所納入與關懷的。因此,針對「經濟問題」,大師提出:經濟既是民主的命脈之所繫,一個國家要厚植國力就要發展經濟,因為經濟充裕,國防自然有力量,教育自然會提升,社會生產力自然增加,人民生活自然豐足安定,社會亂象也將因之消除。

在「女性問題」裡,大師鼓勵女性們要肯定自我,因為女性的智慧、能力並不亞於男性,女性猶如觀世音菩薩,以慈悲來莊嚴世間。可以參與政治、教育、文化、慈善、社會等,各種公眾事務,積極擴大服務的機會與層面。

此外,對於自殺、戰爭與和平等全球關懷的議題,大師的觀點:依佛教的包容思想,人們想要擁有世間上的一切,不需要用戰爭來取得,只要大家互相尊重就能擁有。再者,每個人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生命是天地間共生共有的,每個人只有資格把自己奉獻為大眾,只有盡力讓生命活出意義與價值,但沒有摧殘生命的自由。

大師具有「與時俱進」的現代傳教宏觀,於美國西來大學,以網際網路的方式,令「法音宣流」,為加拿大滿地可、溫哥華、美國紐約、聖路易、奧斯汀、休士頓、舊金山、佛立門、聖地牙哥、台灣等十個地區的學生講授「佛教對環保問題的看法」。大師強調:真正的環保,除了珍惜大地資源,更應做好個人身心的環保,如:拒絕思想汙染、垃圾知識、語言暴力,從淨化身口意開始,自我覺醒,才能達到心靈環保,建立一個現實生活的「淨土」。

主題二:族群倫理探討

有八篇大師精彩的論述。大師提出對族群、對宗教之間,對人生、對家庭、對青少年教育,乃至對殺生以及生命教育的看法。族群問題,自古至今無不影響著各個國家及民族間的分與合。要想化干戈為玉帛,最需要的就是要有「同體共生」、「尊重包容」的國際觀,接受同體共生的「地球人」的思想。

佛陀主張「各族入佛,同為佛子」、「四姓出家,同為釋種」,是佛陀具慈悲融合的性格使然。縱觀佛教史上,從未有過戰爭或衝突,乃是佛教包容異己的寬大心量。此單元,對化解族群各宗教間的敵意、階級性別的歧視、人權平等的重視,都提出一些我致力和平的看法。

族群問題或政治人權等等,唯有遵循大師倡導的「尊重與融合」才能消除對立,也唯有尊重才能和平,唯有包容才能互助,以佛法的慈悲觀,對世界的和諧發展方造成正面的助益。

族群的起點在個人,個人的形成在家庭、在學校。有鑑於此,大師與青年、教師、碩博士等等,以座談會的方式,暢談佛教對「青少年教育」、「家庭問題」、「生命教育」、「應用管理」等看法,希望社會大眾一起來重視「教育」,肯定健全「家庭」,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家庭倫理的健全,是國家發展的根本,也是世界和平的基石。教育的意義在啟發心智,完成人格。

佛光山以文教開始,開山至今辦有大慈育幼院、叢林學院、普門中學、宜蘭人文國小、均頭中學、南華大學、佛光大學、西來大學、信徒大學等。佛教是青年的宗教,是朝氣蓬勃的宗教,不是暮氣沉沉的宗教,是故,佛光山致力對於各項教育的推動。

主題三:生死關懷探討

對於生死問題的探討與解決,是古今人等皆想揭開的迷團。此類議題亦有八篇文章,大師從佛陀的言論為出發,提出個人體驗與看法。從安樂死、臨終關懷、身心疾病等,大師為我們指出一條「希望之路」。如:到成功大學醫學院講演,發表佛教對「器官捐贈」及「臨終關懷」的見解與作法;面臨「身心疾病」如何治療的問題,需以佛法的慈悲喜捨作為治療心病的良藥。再者,應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邀請,與多所大學的各科系學生座談。依大家所提出安樂死、墮胎、殺生等問題,從佛教、醫學、法律、人情等觀點,大師一一提出解說及因應之道。

為化解多數人對「生死」的恐懼,大師在美國西來大學透過遠距教學,與全球各地的學員座談。提出:生死本一如,就像白天和黑夜自然的輪轉,人往生後,家人要能為他念佛,並隨喜量力為他行善積蓄功德,才是正面的幫助親友解除面臨死亡的恐懼。

死亡如換衣、如搬家、如出獄、如秋天的葉落。對死亡有正確的認知,我們才能跨越生死的籓籬,悠遊人間,自在無礙。大師提出「死亡是新的開始」,像每天早上升起的太陽,讓人們摒除死亡是絕望的陳舊觀念。從對死亡的關懷,大師也從現實生活的層面去探討,民間信仰的價值、素食問題及對修行問題的看法等等。

大師對「民間信仰」,給予肯定,對於民間的關公、媽祖及有忠孝節義情操的神明等,祂們讓民眾相信善惡報應,對社會的和諧有所助益的。老婆婆虔誠的禮拜,雖不懂高深的哲理,但信念堅真、信念之純潔高尚,卻是值得讚賞的。信仰當然以「正信」最好,還未正信時,「迷信」至少比「不信」好,因為,迷信的人,還有個善惡因果的言行規範。

皈依後,一定要吃素嗎?一般人將素食與信仰佛教畫上等號,其實素食是一種生活習慣而已,皈依是終生信奉佛教,不一定要吃素,心中有佛,擁有慈悲心才是最重要。這是大師提出素食只是生活的習慣,不能與信仰畫上絕對的等號。

對於修行,大師提出很簡要的說明:修行即為修正行為,不一定要到深山裡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觀鼻、鼻觀心地自我獨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誦經、持咒、念佛、參禪。如果天天誦經拜佛,卻是滿心的貪瞋愚痴、自私執著;不如法的修行,如何會有如法的結果?

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無內,這就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編輯此書的緣起,希望以佛法的觀點來探討並解決社會亂象及當代所面臨的各種複雜問題;同時促使更多人一探社會與人心問題的究竟,明白佛陀的智慧是跨越時空,佛法具有時代性的,即使社會迅速變遷,問題千變萬化,只要人間遠離不了「生老病死」的困惑,佛陀猶如心靈良醫,而佛法則是調和我們身心疾病的良藥。

二○○八年四月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