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14 【導讀】人間佛教的繼往開來──讀《星雲學說與實踐》

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一)「星雲學說」聞世

今年(二○一五)春天,星雲大師弘法逾六十年,滿義法師繼二○○五年發表《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一書之後,盡十年之力,又完成《星雲學說與實踐》這本更重要的著作。「星雲學說」的提出,將會是佛教發展史上一本承先啟後的著作。在「學說」與「實踐」的相互輝映中,它樹立了人間佛教對人類貢獻的里程碑。

半世紀以來,大師對人間佛教的理論不斷地在探索、構建、驗證;也持續地在應用、推廣、革新。大師在序言中謙稱:人間佛教不是他或太虛大師等創立,探本究源應是釋迦牟尼佛的學說。

「學說」是重要發現的理論架構,具有統合性、開創性、趨勢性、驗證性的特質。「星雲學說」就是針對人間佛教的緣起、發展及實踐所提出的立論。

這本大家等待已久的著作,正是大師半世紀來苦思與實驗人間佛教的心路歷程。它歸納了大師一生對佛學理論的思辯與創見,以及實踐上的相互擴散。透過滿義法師的佛學素養,嚴謹的求證註釋與清晰的思路與文字,讀者很容易親近這本著作。

細讀這本新著,讀者終於能了解為什麼星雲大師會被海內外人士共同認為是經濟發展中,另一個「台灣奇蹟」;社會變動中,另一次「寧靜革命」;更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崛起」外,華人世界另一種「和平崛起」。

(二) 十年前提出「星雲模式」

十年前「模式」一詞的運用,正符合當時知識經濟的興起。

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運作中,模式(model)是另一個關鍵詞。「模式」選擇的對錯,決定公司盈虧。高科技企業界領袖有時興奮的說:「本公司已經找到可以盈利的新商業模式(new business model)。」或者聽到另一種藉口:「公司之所以虧本,就是選錯了商業模式。」因此,「模式」就是指決定運作成敗的一套方法、一個過程、一種組織、一種判斷。

滿義法師根據大師的著作及言行,寫成《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一書,指出推動人間佛教的四項特色:

1.說法的語言不同。

2.弘化的方式不同。

3.為教的願心不同。

4.證悟的目標不同。

在每一個大項目下,又以眾多實例來闡釋。

「不同」即是「特色」。「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共有三十二項「特色」,贏得了海內外的信眾及民眾的信任。

(三)「星雲學說」的四項論述

使我驚喜的是當我閱讀《星雲學說與實踐》時,從「緒論」開始,就充滿了可讀性與吸引力。雖然自己對博大精深的佛學所知太少,但大體上還能有所領悟。書中不斷引證佛學理論,又不斷注入人間佛教的實踐例證,使讀者領悟:是這樣的知行合一,才使得半世紀以來,大師能夠在海內外引領時代思潮,走向擴增人生的幸福與安樂。「星雲學說」是建構在「四項論述」之上:

1.「佛性平等」:學說的立論根本。

2.「緣起中道」:學說的真理闡揚。

3.「自覺行佛」:學說的修行落實。

4.「轉識成智」:學說的目標圓成。

大師認為:「佛性平等」是佛法的核心,當初佛陀成道時,曾發出「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宣言,宣示眾生都有佛性,都應該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利,都應該被平等對待。

佛性人人本具,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永恆存在;相對的,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隨著緣生緣滅而示現「苦空無常」,因此我們在面對現實的人間生活時,要有「緣起中道」的智慧;能夠了悟「緣起性空」的諸法實相,從而建立「空有一如」、「真俗不二」的中道思想觀,並且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自覺行佛」的實踐,最後才能「轉識成智」,才能圓滿生命。

作者於正文前附圖,對「星雲學說」與實踐提出了簡明清晰的圖解,有助於讀者理解學說之脈絡及實踐的範疇。

滿義法師歸納了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特色:大師主張的「八宗兼弘」,既不偏於「唯識」,也不是只重「唯心」,而是強調「心物合一,法界圓融、;因此,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內涵,除了義理論述的「佛性平等、(法界)、「緣起中道」(法性)、「轉識成智」(法相)之外,又有修行實踐的「自覺行佛」(法儀)。

這就是說,星雲大師所弘揚的人間佛教,既有根本佛法的思想理論,又有大乘佛教的實踐之道,其嚴謹的思想內涵及組織架構早已形成一門體系完備的「思想學說」。

(四)「學說」導引下的求新求變

這本新著可以解釋多年來大家在思索而似乎難解的問題:

・星雲大師如何以其智慧,把深奧的佛理變成人人可以親近的道理?

・星雲大師如何以其毅力,再把這些道理變成具體的示範?

・星雲大師又如何會有這樣的才能,把龐大的組織管理得井然有序?

・星雲大師又如何會有這樣的胸懷,在五十八歲就交棒,完成佛光山的世代交替?又如何在交棒之後,再在海內外及大陸另創出一片更寬闊的佛教天空?

・星雲大師又如何以其願力、因緣、德行,總能「無中生有」,創辦國內外五所大學,又能把佛教從一角、一地、一國而輻射到全球,特別是中國大陸?

大家想知道的答案,在過去相關大師的著述中,已獲得了不少線索。現在從這本新著中終於有了一個更完整的宏觀解釋。

那就是因為大師對人間佛教的理論有深邃的領悟與信心,因此就能在「不變」之中「求新」「求變」「求突破」,也就能改革陋習,擺脫守舊,走一條與傳統宣揚佛教不同的道路。

滿義法師對大師說法時的神情、態度、開明、機智、熱情、方法……有生動的敘述。他說:大師──

・詮釋佛法的語言很人性化,他的佛法沒有教條,也不標榜神通靈異,親切的從人的立場出發,獲得啟示與受用。

・說法善於舉喻說譬,常利用故事、公案,藉以詮釋深奧的道理,令人心開意解。

・說法理路清晰,前後有連貫性,簡潔扼要,不會離題漫談。

・說法機智幽默,一句話就常能回答一個難解的問題。

・言行一致,一生信守承諾,所開示的佛法都是自己躬親實踐過,所以說來令人信服。

・講話圓融,客觀中肯,總能令舉座皆大歡喜。

・為人慈悲厚道,從小就學習「口邊留德」,不責怪別人,溫厚的性格,總是令人如沐春風,凡是與之接觸過的人,無不被他的誠意感動。

・將信仰與事業結合,使信仰佛教的人口逐漸「年輕化」、「知識化」,改變過去一般人對佛教的觀感。

・首開興辦活動之風氣,透過「多元」活動,發揮「寓傳教於活動」的弘法功能,讓佛教走向社會,改良風氣,再走向國際,讓五大洲因佛光山而認識中華文化。

(五)「人間性格」增進「人間紅利」

人間佛教有了「學說」的根據,有了「實踐」的方法,又有一位擁有空前群眾魅力的星雲,佛光山的影響自然無遠弗屆。

大師的弘法歷程起自棲霞山寺受戒,在宜蘭窮困中起步,從高雄佛光山立足,帶領徒眾出發,以無比的信心與智慧,一步一腳印,把人間佛教傳播到世界各地。其中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即是這位揚州和尚擁有與生俱來的「人間」性格。這個無限遼濶又融入眾生的「人間」性格,充滿了說服力、執行力。再延伸出、放射出、推展出無人可以同時兼有的大眾性格、文化性格、教育性格、國際性格、慈善性格、菩薩性格、融和性格、喜悅性格、包容性格。

大師的「人間性格」特質,還散布在他多年來的文字與言談之中。包括了他有「捨我其誰的擔當」(如二○一五年四月一日起在B《人間福報》發表的「貧僧有話要說」四十說),有「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宏願,有「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眾為我、以教為命」的無我,有「鍥而不捨、永不灰心、永不退票、永不休息」的毅力,有「與人為善、從善如流,不記仇、不懷恨」的心胸,有「善觀因緣、與時俱進、前瞻未來、勇於革新」的遠見。

因此,佛光山自開山以來,不分地區、膚色、年齡、性別、教育、所得、甚至宗教,堅持以融和與喜悅之心,推動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公益、社教等的事業與活動,打造「安樂富有」的人間淨土。

這正是我近年來嘗試把佛光山的貢獻涵蓋為「人間紅利」這個概念。

「紅利」(dividend)本是一個商業名詞,形容「資金的回收」。自從西方世界八○年代出現「和平紅利」(Peace Div-idend)一詞後,已被廣義地解釋為:增加人民及社會福祉的政策,所能帶來有形及無形的回饋、利益、好處等。如以和平替代戰爭為例,則個人生命、時間、國防支出、資源浪費等就可移做更好的使用。

因此大師推動的人間佛教所提倡的理念,即以「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而言,已經帶給海內外無數的信徒、民眾,以及各界領袖珍貴的「紅利」──這種無形財富可以包括人格昇華、邪念改正、善良提倡、財富分享、鬥爭減少等。

再以今年三月博鰲亞洲論壇為例,大師在主題演講中,提出現代社會需要佛教做出四個貢獻:佛教希望──

1.人我和諧,不對立 。

2.同中存異,不異中求同。

3.中道緣起,相互尊重。

4.和平共存,不要戰爭。

大師提倡的入世的、與人民生活福祉結合的人間佛教,為世人帶來的難以估計的「紅利」是為「人間紅利」。

(六) 經濟學大師熊彼德的話

二十世紀大經濟學家熊彼德在一九五○年去世前,曾對彼得・杜拉克父子講過這麼一段傳誦後代的話:「人們若只曉得我寫了幾部著作及發明一些學說,我認為是不夠的。如果沒有改變人們的生活,你就不能說改變了世界。」

大師六十年來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已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已經改變了這個世界;正像一場「寧靜革命」,已在海內外「和平崛起」。

十六年前我就形容大師是:

・一位果斷的、身體力行的改革家。

・一位慈悲的、普及佛理的創意家。

・一位博愛的、提倡融和的宗教家。

此刻還要增加一項:

・一位增進「人間紅利」的慈善家。

    寫於二○一五年四月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