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0 緒論 引領時代思潮的人間佛教思想學說

早在半個世紀前,著名的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Arnold Joseph Toynbee, 1889-1975)即曾預言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這句話證之於今日中國崛起,可謂真知卓見,所言不虛。不過,如果換個角度來看,二十一世紀何嘗不可以說是「人間佛教」的世紀,因為也是在近幾十年來,「人間佛教」就像一股旋風,已經從台灣風起雲湧的席捲全球。

放眼今日,不只海峽兩岸,乃至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日本、韓國,以及歐、美、澳、非等五大洲的佛教界,紛紛高舉「人間佛教」的旗幟,正如畢生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的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所說:「人間佛教的號角已經在世界各個角落響起,人間佛教的宣揚已經受到普世人類的認同,人間佛教的普及已經近在眼前了,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1

現在舉世之間,不僅佛教界的寺院道場相繼在推動,甚至一些不同宗教信仰的團體與人士,也因認同人間佛教的宗旨理念,經常參與、協辦各種活動;由於宗教界敞開胸懷,彼此友好、融洽的互動、交流、往來,透過「人間佛教」共創祥和歡喜的人間社會,因此造就出前所未有的「宗教融和」的美好景象。*2

另外,近年來學術界更是不斷舉辦一場又一場的「人間佛教學術研討會」,可以看出,人間佛教已然打破種族、信仰、地域、時空等藩籬,實際走出寺院,融入社會,徹底落實在人間,因此受到舉世大眾的關注與學者的研究。

尤其人間佛教深耕於台灣,在台灣人間佛教早已走進家庭,與民眾的生活融為一體,普遍受到社會各階層,包括教育、文化、政經、學術界,乃至工商企業、媒體及一般市井小民所重視;一時之間,「人間佛教」已經成為當代最為膾炙人口、且為普羅大眾都能朗朗上口的專有名詞。

*1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

*2星雲大師一生力倡「宗教融和」,他希望透過宗教慈悲與博愛的精神,共同致力世界和平,為人類創造一個無有恐怖與憂惱的生存環境。多年來大師所作的努力,已經達致極大的成效,例如二○一一年八月三日,為慶祝「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暨紀念「八二三砲戰五十三週年」,由文建會(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發起、國際佛光會承辦的「愛與和平宗教祈福大會」,特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行。當天共有來自海內外三萬多名各宗教人士參加,活動除了播映《回顧與展望宗教百年》紀錄片外,也安排各宗教禮讚和平的藝文表演,最後並由馬英九總統及各宗教領袖,包括星雲大師、天主教單國璽樞機主教,以及道教、一貫道、基督教、天主教、回教、軒轅教、天帝教、天理教等各宗教領袖與代表,共同宣讀祈願文及點燈,一起許下愛與和平的心願。現場溫馨祥和的氣氛,讓與會大眾感動、稱頌不已,咸認這是宗教界展現團結與融和的最佳典範。

人間佛教立足人間,關懷生命

「人間佛教」為什麼能深植人心,並且蔚為風潮,形成一門舉世共同關心、研究的顯學?

究其原因,「人間佛教」在星雲大師數十年來全面弘揚推動下,已經徹骨徹髓地改變過去佛教對社會的功能與定位。現在的人間佛教既是一種可以指引人類未來生命大方向的「宗教信仰」,也是一門契合時代需要,可以圓融應用於生活,能夠為現實人生營造幸福與安樂的「思想學說」。而這正是星雲大師數十年來,針對過去傳統佛教為人垢病的種種弊端,加以改革導正後,透過「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各種管道的多元弘化,實際發揮佛教濟世利人的功能,因此普受世人的接受和認同,故而佛教得以重新落實在人間,成為真正名副其實的「人間佛教」。

換句話說,人間佛教是立足人間、是重視生活的佛教,人間佛教旨在「創造家庭的幸福,創造社會的平等,創造政治的民主,創造心內的淨土」*3,所以星雲大師為人間佛教訂出四個宗要:「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間因緣、心意和樂」*4。

大師主張,人間佛教雖然是從淨化心靈的根本之道做起,但並不因此而偏廢物質方面的建設,而是教人以智慧來運用財富,以出世間的精神來做入世的事業,從而建立富而好禮的人間淨土。*5為此,佛光山數十年來不斷創辦各種弘法事業與活動,就是希望藉著有相的作為來傳達無相的法音,讓佛法落實在人間,成為生活的依據,成為人生的指南,期能透過佛法來莊嚴「依正二報」*6,不只提升人性的真善美,共創現世的人間淨土,更希望未來一切眾生都能同登彼岸,圓滿生命。

由於星雲大師多年的積極倡導與弘揚,今日人間佛教可以說不但有具體可行的實踐法門,而且思想論述豐富,實已自成一門「解行並重、事理圓融」,能夠應用於當代社會,真正為普世人類創造福祉的思想學說。此中尤以大師多年來倡導的「歡喜融和、尊重包容、同體共生、平等和平、自然生命」,乃至「環保護生、義工服務、化世益人、發心發展、自覺行佛」*7等,這些善美的思想理念與社會運動,已經成為舉世共尊、共弘的價值觀,無形中都在引領著時代的思潮,成為普世人心之所向。

尤其,人間佛教不但對世道人心的淨化、對和諧社會的增進,乃至對世界和平的促進有所助益;人間佛教更是超乎一般世間的思想學說,他除了關照現實人生的「生活」問題,對於「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生死」迷惑,乃至什麼是「生命」?生命的意義、價值何在?如何「活用」生命才能超越生死,最終獲得究竟解脫與圓滿自在?這些與「生命」相關的人生課題,人間佛教都能透過「緣起中道」等佛法真理,以及「自覺行佛」等修行法門來提供解答與實現之道。

所謂「生命」,星雲大師說:「生命不是出生以後才有,也不是死亡就算結束;生命是無始無終,生命是無內無外。生命是活力,是活用,是活動;生命要用活動、活力、活用來跟大家建立相互的關係。」*8

也就是說,生命包括「生」與「死」,生死是人生的兩大課題,但是古今中外的各種思想學說,大都只重視現世「生」時各種生存條件的改善與生活品質的提升;相形之下,傳統佛教則把希望寄託在「死」後未來世界的追求。

然而人間佛教不但關心未來「死」後的歸宿,人間佛教更重視當下有「生」之年,如何藉助佛法的智慧指導,好好「活用」生命,透過服務奉獻、發心利人,把「小我」融入「大我」,與其他生命建立「同體共生」的因緣關係,讓自他的生命在因緣成就下,不斷淨化、昇華、擴大,終而找回人人本具的佛性,這才是吾人永恆不死的生命,也是生命的究竟圓滿。這不但是「人間佛教」異於其他思想學說之所在,也是本書所要探討的「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學說」(以下簡稱「人間佛教星雲學說」)之重要精神與內涵。

*3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

*4二○一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大師在佛光山為參加第二屆人間佛教座談會六十位學者,以及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二○一四會員代表大會與會代表逾兩千人開示時,為人間佛教所定下的思想宗旨。

*5同註。

*6「依報」指國土世間,即有情依託之處所;「正報」指眾生世間,即能依之有情(參見《佛光大辭典》)。

*7星雲大師於歷屆國際佛光會會員代表大會所發表的主題演說,後結集出版為《當代人心思潮》,現收錄於《人間佛教論文集》。

*8星雲大師:〈佛教對「生命教育」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中),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

現證法喜安樂,建設五和人間淨土

首先針對「生」時而言,人生在世,最大的希求莫如「幸福安樂」,而星雲大師弘揚人間佛教,就是希望大家都能「現證法喜安樂」*9,也就是現世就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而不是把希望寄託在死後才要往生淨土。

「幸福安樂」是世人共同追求的美好希望。然而我們眼看著現實人間,到處都有水、火、風災,乃至地震、海嘯等天災不斷,造成人命重大傷亡。另外,國與國之間總是對立、衝突不斷,人與人之間更是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甚至為了一己之利,往往泯滅良知,不惜傷生害命,損人利己,可以說人為的禍患也是無日無之。

除了外在的天災人禍之外,源自內心的貪瞋痴煩惱,更是擾亂得人不能安寧。現在隨著時代進步,雖然少部分落後地區,人民仍然飽受飢寒之苦,但在多數先進的國家裡,物質生活都是普遍豐裕。只不過外在的物質愈豐盛,人們內在的心靈並未隨之昇華、富足,反而因為現代科技發達,造成人際疏離,許多人精神苦悶,不但罹患憂鬱症、躁鬱症,甚至價值觀產生偏差,導致道德淪喪、人格分裂等。加之現代的毒品氾濫、網路犯罪、家庭暴力、人口老化,以及同性戀、安樂死、基因複製、試管嬰兒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在在都考驗著現代人的智慧與忍受度,同時也印證了佛經所說,娑婆世界是個充滿苦難的「堪忍」世界。

儘管娑婆世界苦難重重,但是星雲大師認為:「世界上再多、再大的問題,除了一些不可抗拒的天災以外,都是源於人為的因素所造成,因此如何突破困境、如何解決世間的問題,唯有靠人類自我覺醒。」*10而佛法正可以啟發人類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能夠使人轉惡為善、轉迷為悟,只要世間普羅大眾都能接受佛法的教化,那麼人際互相尊重、互相愛敬、互相包容,進一步推演開來,則政治清明、社會安定、家庭和諧、人民安樂的美好願景,自然也是指日可期。

人間佛教這幅美好的藍圖與願景,早已在星雲大師的心中建構、規劃完成,大師立意為人間社會創造一個「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11的五和人間淨土,因此他提倡人間佛教,旨在把佛陀所開示的教法,諸如緣起、中道、因果、業力,乃至三法印、四聖諦、無常苦空、戒定慧三學等義理,透過平易淺顯、積極正向的宣揚,使能契應眾生的根機與人間的需要,讓普羅大眾都能正確、真實的認識佛教,繼而把慈悲、忍耐、歡喜、結緣、感恩、慚愧等佛法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9星雲大師:〈佛光會員信條〉,《佛光世界》。

*10星雲大師:〈佛化家庭篇〉,《佛教叢書(七)儀制》,高雄:佛光出版,一九九五年。

*11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百年佛緣(十二)行佛篇2 》,高雄:佛光文化,二○一三年。

離苦得樂的「生活寶典」

大師認為,「佛教」本來就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佛陀所開示的一切法,都是宇宙人生的真理,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經,其實就是一部指導人生方向的生活寶典,是能夠幫助世人解決現實人生所面臨的各種困境與難題的智慧,包括「我與物質、我與他人、我與自身、我與內心、我與欲望、我與見解、我與自然」*12等關係不調和所帶來的煩惱痛苦。人生只要能把現實生活的各種難題、困境解決,只要能從無明煩惱的痛苦深淵裡解脫出來,自然能活得歡喜、活得自在,這就是一般佛教徒所謂的「離苦得樂」。

「欣樂厭苦」是人的本性,但是如前所說,「苦」是世間的實相,除了「國土危脆,三界無安」之外,人生在世,誰都免不了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種種的苦;當初佛陀證悟成道後,初轉法輪所開示的「四聖諦」,就是「苦、集、滅、道」四種人生的真理。

佛陀開示「四聖諦」,主要是告訴我們:人生的實相是「苦」(苦);但苦有苦的來由,苦的原因是凡夫眾生無明造作,聚「集」了業報招感而有(集);因此吾人只要在生活中實踐八正道等佛法(道),把苦的因緣去除,把人人本自具足的佛性顯發出來,自能證得不生不死的寂「滅」之樂(滅)。

由此可見,佛陀說苦並非目的,佛陀只是告訴世人苦的原因,以及如何離苦得樂的方法,其真正目的是為了「示教利喜」。因此大師強調,佛教並非如一般人所誤解,以為佛教整天只是說苦、說空,認為佛教是悲觀消極,是充滿出世思想的遁世之教;相反的,佛教對人間其實最為關懷,佛教是積極入世,是導人邁向「極樂之境」的歡喜快樂之教。*13

只不過凡夫眾生在業報未除、尚未修行證道之前,所感受的人間本來就是「苦樂參半」。甚至對某些人而言,人生是「苦多於樂」,乃至「苦不堪言」,所以有人比喻人生像一杯苦酒,也有人形容人生像苦海;在充斥著「二苦、三苦、八苦」等無量諸苦交迫的茫茫苦海人生裡,如何才能「離苦得樂」,甚至如何進一步「自覺覺他」,推己及人的幫助別人也能同享幸福安樂的生活,讓自他的生命從發心利人、服務奉獻的菩薩道實踐中,活出價值,活得有意義,最終在佛法裡圓滿生命,找回永恆不死的真如佛性,獲得「覺行圓滿」的涅槃解脫之境,這就是人間佛教的宗旨所在。

*12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人間佛教論文集》(上),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

*13星雲大師:〈佛教育樂篇〉,《佛教叢書(七)儀制》,高雄:佛光出版,一九九五年。

結合「信仰」與「生活」

過去的佛教,有些人只講究自我修行、自我了生脫死,因此讓佛教被人詬病為遁世的宗教。但是大師認為,人到世間就有生命,有生必然有死,因為有生死,所以世間有種種的煩惱痛苦,所以不能圓滿;如何才能超越諸苦,如何才能圓滿生命?就是要從生活中實踐利行,讓生命充分發揮功用,就如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所謂「蠟炬成灰淚始乾」,蠟燭最後雖然熔化了、沒有了,但生命的意義就在「於世有用」、「於他有利」之中實現了、圓滿了,因此大師主張:「給人利用才有價值」*14。

大師認為,「生命的意義在於服務大眾,生命的價值在於成就大我」*15;也就是說,生命要能「有用於人」,要能「有益於世」,如此才能體現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所以人間佛教要人發菩提心,要以服務奉獻、發心利人為修行,從「自覺與行佛」*16的實踐中,才能圓滿自他,這就是人間佛教不同於過去,也是人間佛教可貴之處。因此大師強調,人間佛教的行者要有「因緣觀」*17、「般若智」*18、「平等心」*19,尤其要有「菩提願」*20,這四者一直是「人間佛教星雲學說」很重要的精神內涵。

另外,即使到了現在,佛教仍然存在著一種奇特的現象,就是上智的人研究佛學,但是不信佛教;下愚的人拜拜,尊敬佛教,但是不了解佛教。對此大師主張,「我們不可以把佛法全然當成學問來研究,佛教是一種宗教,應該把它融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裡,要把我們所信仰的佛法與生活打成一片。」*21所以大師主張,把佛法應用在生活中,就是人間佛教的修行。例如:吃飯,青菜蘿蔔、粗茶淡飯,都能感到很感恩、很滿足,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修行;穿衣,只要樸素淡雅、莊嚴得體就好,不必奢求華麗、名貴,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修行。*22

人間佛教的修行,就是要在生活中實踐佛法,例如佛教講「發心」,只要我們的慈悲心生起了、慚愧心修好了、菩提心萌芽了,就是修行;佛教講「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只要我們實踐三好,時時身行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把身口意三業淨化,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修行。

因此,在人間佛教裡,奉行「五戒十善」,廣修「四攝六度」,固然是修行;能在日常生活中對人慈悲、尊重、包容,乃至與人為善、廣結善緣,隨時隨地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這也都是人間佛教的修行。

大師感於「佛教」與我人的日常「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人不能一天離開生活,而生活裡需要有佛法的指導,只要我們能奉行佛法,生活就有意義,心靈就能擴大,精神就能豐富,道德就能提升,人格就能昇華,智慧就能增上,生命就能圓滿。*23所以人間佛教對人生的關懷,有近程、中程、遠程的目標;就像人生在世,首先要有豐足的「物質生活」來維持生命的基本需求,繼而要有「精神生活」來充實內在的心靈世界,甚至要有「藝術生活」來美化人生,最終還要有「信仰生活」來安頓身心,為生命找到一個永恆的歸宿。

為了有次第的接引人循序進入佛法堂奧,漸次圓滿生命,星雲大師把「世俗諦」與「第一義諦」融攝起來,一方面順應現實生活所需,舉凡「居家之道、理財之道、群我之道、保健之道、資用之道、治國之道、情愛之道、處事之道、信仰之道」*24等人間生活相關的議題,都做了明確的指導,讓人懂得運用佛法的般若智慧來解決人間的種種問題,包括煩惱的去除、身心的安頓、眷屬的和順、人我的和敬,乃至外在大環境的經濟要富足、政治要清明、社會要安定、民風要淳厚、世界要和平等,這些牽動人間生活的各種因緣條件與現實問題,人間佛教都能從緣起中道、因果業報、無常空觀等佛法義理的闡揚,幫助世人應用佛法的智慧來認識、面對、因應及解決。

*14星雲大師:〈給人利用才有價值〉,《往事百語》(四),台北:佛光出版,一九九九年。

*15星雲大師:〈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上),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

*16星雲大師:〈自覺與行佛〉,《當代人心思潮・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台北:香海文化,二○○七年。

*17大師認為,因緣是宇宙的真理,懂得「因緣」即明白真理,有因緣觀才能把握真如的理體,所以弘揚人間佛教的行者要有因緣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

*18大師認為,般若是諸佛之母,有般若才能圓滿六度萬行,有般若才能究竟解脫;人生有般若,就能生活自在,縱使遭遇再多的難堪、災難,都能在一念間,遇苦不憂;善用般若思想,哭婆變笑婆,一個轉念,苦難的人生就成為般若的人生,所以弘揚人間佛教的行者要有般若智。(同註*17)

*19大師認為,現在舉世都在追求自由、民主與平等,佛教的事理平等、性相平等、自他平等、怨親平等、生佛平等最為究竟;今日世界所以不能和平,就是因為不平等;唯有平等,才有真正的和平;「平等心」是人間佛教的重要思想與內涵,所以弘揚人間佛教的行者要有平等心。(同註*17)

*20大師認為,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離開菩提心即為外道,沒有菩提心是為焦芽敗種,離開菩提心所做的一切事業是為世間法,所以弘揚人間佛教的行者要有菩提願心。(同註*17)

*21星雲大師:〈佛教與生活〉,《星雲大師講演集》(一),台北:佛光出版,一九七九年。

*22星雲大師:〈人間與生活〉,《當代人心思潮・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台北:香海文化,二○○七年。

*23二○一二年七月,星雲大師於「佛光山徒眾講習會」為徒眾開示。

*24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藍圖〉,《人間佛教論文集》(下),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

信仰如「家」,生死皆有所依

除此之外,人能幸福安樂的生活固然重要,但是如前所述,活著只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包括「生」與「死」,生死是人生的兩大課題。一般人大都只懂得關心生命的前半段,知道人生在世需要尋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很重要;可是很少人會去思考,平時一個人出門在外,天黑了都知道要回家,當我們一期生命走到盡頭時,也需要有個家可以回去。然而我們「未來的家」在哪裡呢?

這是個既嚴肅又重要的人生課題,但是一般人不懂,因此很少有人會去正視它。對此星雲大師指出:「信仰」如同我們的家,信仰使我們的生命有所依靠,使我們的未來有個安身立命的地方。*25大師認為,人生在世,「生要居處,死要去處;生要接受,死要準備。」*26生時有個家可以舒適的安居,死後有個善處可以放心的往生,都是同等重要,所以人只要有生死問題,就需要有信仰。

因為人有「生」與「死」的兩大課題要面對,而人間佛教既是一門人生哲學,能帶給我們足夠的智慧來處理現實生活,讓我們有生之年活得歡喜,活得自在;尤其人間佛教也是一種宗教信仰,能將生命之流的過去、現在、未來銜接,讓三世流轉的生命,透過對佛法真理的體證,建立起對佛教的理智信仰,讓我們有力量面對人生的橫逆,有智慧通往生命的真實世界,得以透澈了解生命的真諦,確切認識真實的自我,從而尋回自己本自具足的佛性,成為自己真正的主人,不再因為無明煩惱而起惑造業;甚至進一步懂得「行善培福,進德修慧」,如此「善業日增,惡業日減」,當八識田中的業識種子有朝一日得以完全淨化時,就能「轉識成智」,圓滿生命,獲得究竟解脫,而不再遭受生死輪迴之苦了。

也就是說,人間佛教不但能全面照顧到人的有生之年,包括生老病死等種種現實的人生問題;人間佛教尤其能解答生死迷惑,讓生命獲得究竟圓滿解脫。因此,真正說來,人間佛教其實就是一門「生死學」,就是一堂「生命教育」的課程。而這正是人間佛教所以能契合人生需要,所以能成為一門世人重視的「思想學說」的原因所在,這也是星雲大師所以發願弘揚人間佛教的主旨與目標。

*25星雲大師:〈佛教與人生〉,《佛教叢書(八)教用》,高雄:佛光出版,一九九五年。

*26星雲大師:〈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下),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

奉獻畢生歲月,弘揚人間佛教

星雲大師一生奉獻佛教,他從十二歲出家後,就一直把弘揚人間佛教當成自己責無旁貸的使命。因此早在叢林「參學」*27時期,他就一面接受傳統的佛法教育自我養成,同時一面醞釀、規劃,甚至在課餘之暇,透過編報、撰文等作為,實際展開他對現代化新佛教新理念的宣揚。

及至一九四六年,時年二十歲的大師從焦山佛學院畢業回到祖庭宜興大覺寺,他一面應聘擔任白塔國小校長,同時與最要好的學長智勇法師創辦《怒濤月刊》,積極宣揚興教救國之道。大師力主佛教需要改革,佛教必須走上現代化;為了除弊興教,大師發出如「怒濤」般的獅子吼聲,獲得大醒法師所主編的《海潮音雜誌》讚譽說:「佛教又多了一支生力軍!」*28

只是當時由於國共相抗,地方不寧,不但白天有國民黨軍隊出沒掃蕩,晚上也有共產黨的解放軍進出盤查;期間大師更曾被地方政府誤為通敵,入獄十天,幾乎遭到槍斃。

眼看著時局不安,宜興已非久留之地。幸而此時有南京華藏寺退位住持蔭雲和尚,因為看過《怒濤月刊》,對大師極為欣賞,因此就在一九四八年大師二十二歲時,接受蔭雲和尚之請,與智勇法師分任住持、當家,兩人一起共治華藏寺。*29

當時為了推動新佛教,大師號召一批有理想、有共識的熱血僧青年,共同展開人間佛教的新生活運動。首先他為華藏寺訂定「新僧規約」,要求寺眾共同遵守,期能藉此引起他寺響應,共同為振興佛教而努力,不意卻遭到保守派寺僧的反對。*30

後來隨著國共內戰爆發,接著和談破局,時局產生變化,大師於是在一九四九年春天率領「僧侶救護隊」到台灣。當時的台灣佛教,因為受到日治佛教與中國傳統佛教的遺風影響,一般出家人大都以從事經懺為業,或以清修自了為務,平時既沒有講經說法,也沒有濟世利人的活動與事業,故而佛教日漸與社會大眾的生活產生脫節,因此被譏為是遁世避俗、迷信落伍、消極散漫的宗教,不但一般社會大眾看不起佛教,一些知識分子更是不屑信仰佛教。

大師面對當時台灣佛教的蕭條、衰微,更加堅定他「弘揚人間佛教,振興佛陀教法」的願心。因為大師從小生長在戰亂頻仍的大時代,深刻感受到世間多苦;而佛法正是苦難人生的慈航,尤其人間佛教更是可以拯救眾生脫離苦海,是能夠普度眾生同登覺岸的救世之教。

*27大師十二歲出家,先後就讀棲霞律學院、焦山佛學院,並遍參金山、天寧、高旻、寶華等諸大叢林。雖然大師經常謙稱自己沒有受過正式的學校教育,但其實他在佛教的「律下、教下、宗下」,接受過一連串完整的佛門教育;這就如同一個受過「陸、海、空」三軍嚴格訓練的將領一樣,這段豐實的參學經歷,不但扎下深厚的佛學功底,也厚實了人間佛教的精神內蘊。

*28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十三冊(一九九一年九月十六日),高雄:佛光出版,一九九四年。

*29星雲大師:〈我的新佛教運動〉,《合掌人生》,台北:香海文化,二○一一年。

*30同註*29。

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所謂「人間佛教」,大師把他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31,意即人間佛教並沒有離開佛陀的本懷,並不是捨棄佛陀的教法再去另創新說;人間佛教只是順應人性,以人的需要為出發,把佛法徹底落實在生活裡,讓佛教與人生緊密結合在一起,因為人生有很多的「苦」與「難」,都需要有佛法才能迎刃而解,所以大師常說:「有佛法就有辦法」,他深信「世間上沒有不能解決的事情,問題在於你能不能得遇佛法?肯不肯依止佛法?」*32

為了讓普世大眾都有機緣學佛聞法,所以大師傾畢生之力弘揚人間佛教,他堅持唯有把佛教落實在人間,才能走向社會、走進家庭、走入人心,才能成為真正濟世利人的佛教。

如今人間佛教在大師的弘傳下,他本諸佛陀的教化,倡導「尊重包容、同體共生、人我一如、法界圓融」等思想,把「生佛平等」的佛法核心價值極致闡揚,以此促進世界和平;他發起「自覺與行佛、菩薩與義工、環保與心保、三好與四給」等修行,讓「自他圓滿」的大乘佛教最高理想目標,透過生活中的佛法實踐,得以實現。

以上大師所倡導的這些人間佛教的義理思想與修行之道,都是圓滿人生不可少的智慧與修持,不但對個人,甚至對整個國家社會都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就如美國加州大學碩士路心華先生所說:「大師所改革倡導的人間佛教,是一種積極奉獻人生的『大乘佛教』,既鼓勵人們發財致富,造福社會民生,又勸人積德行善,慈悲寬容,對台灣經濟之繁榮,社會之穩定、進步、和睦,起了難以估量的推動和促進作用,是最為可取的途徑。」*33

路先生這番話是於一九九四年在美國西來寺拜會大師時,一時有感而發;因為來自中國大陸的他,覺得要解決當前中國社會的種種問題,最需要的就是「人間佛教」。只是遺憾的是,當時他發現全世界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佛光協會,唯獨中國大陸沒有。

*31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百年佛緣(十二)行佛篇2》,高雄:佛光文化,二○一三年。

*32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廿七冊(一九九四年一月十一日),高雄:佛光出版,一九九七年。

*33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廿九冊(一九九四年五月十二日),高雄:佛光出版,一九九七年。

人間佛教遍地開花,舉世推崇

路先生當初的遺憾,隨著近些年來中共當局邀請大師回大陸復興祖庭,重建宜興大覺寺,如今人間佛教已經在中國大陸積極蓬勃的弘揚開來;當時路先生曾經發願,要將佛法的慈暉、雨露遍灑神州大陸,看來這個心願已是指日可期了。

今日人間佛教可以說已在世界五大洲遍地開花,人間佛教不但對人心的淨化、社會的和諧、經濟的繁榮、政治的清明,乃至對於海峽兩岸的交流,以及世界和平的促進,都發揮了實質的作用。

由於人間佛教是確實能為人類帶來希望與光明的佛教,因此受到世人的重視與專家學者的推崇、肯定。例如,美國經濟學家,也是台灣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就曾不只一次讚揚星雲大師,他把大師弘揚人間佛教所產生的影響與貢獻,喻為是台灣「經濟奇蹟」之外的另一個「星雲奇蹟」。他認為大師所弘揚的人間佛教,已經「改革了宗教,改善了人心,改變了世界」,甚至推崇大師的貢獻實在已經「跨越宗教,超越台灣,飛越時空」。*34

現在「人間佛教」與「星雲大師」,儼然已經被劃上等號,一般人只要提到「星雲大師」,自然而然就會聯想到「人間佛教」;談到「人間佛教」,也不能不提起「星雲大師」。就如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學愚先生所說:佛光山與星雲大師,幾乎已經成為人間佛教的代言人與未來發展的典範。*35

只不過在人間佛教現有的輝煌成就背後,鮮為人知的是,星雲大師最初在台灣提倡人間佛教時,並不為佛教界的同道所認同,大家認為「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個人所自創,因此一再質疑、反彈,甚至不時加以阻擾、打壓。

然而大師認為,佛陀出生在人間,出家、成道、弘化都在人間,佛陀對人間所開示的教法,當然就是人間佛教,所以人間佛教既不是他所自創,也不是哪個個人或哪個地區的佛教;追本溯源,人間佛教是佛陀之教,是佛陀專為人而說的教法。因此大師堅信,人間佛教是佛陀的本懷,真正發表人間佛教宣言的,其實就是釋迦牟尼佛!*36

此外,大師初到台灣時,當時的台灣社會正處於白色恐怖的風暴中,到處風聲鶴唳,所有來自大陸的和尚,更是人人自危,日日飽受政治的監控與壓迫。加上當時基督教有總統夫人蔣宋美齡背後支持,在社會上擁有相當的勢力,對佛教極盡打壓之能事,使得佛教的弘傳處處受阻。

然而儘管在推動、弘揚人間佛教的過程中,同時遭遇到來自教界同道的排斥,以及其他宗教的打壓和政治的迫害,但是再大的困難,再多的阻礙,大師從來沒有心生退卻,因為大師「心懷度眾慈悲願」,他相信人間佛教是普羅大眾都需要的佛教,人間佛教不但能解決人生的苦難,能解除人們心靈的桎梏枷鎖,人間佛教更是普世的佛教,是擁抱一切眾生,是圓滿生命的佛教,人間佛教必然是未來世界的一道光明。*37

由於「不忍聖教衰」,也為了「不忍眾生苦」,因此一路走來,儘管飽嘗辛酸委屈,甚至歷經千生萬死,但大師從來不曾萌念放棄,他總是一本初衷,想方設法,務要把人間佛教弘揚、落實在人間。

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人間佛教在大師的堅定弘化下,已從台灣推展到世界五大洲,成為普世共遵與共同研究的一門重要思想學說。

就在二○一三年三月三十日,由大陸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主辦、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協辦,首度在大陸宜興大覺寺舉行第一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在此之前,關於星雲大師與人間佛教的學術研討會,已在台灣及世界各地舉辦過無數次。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開幕典禮當天,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院長賴永海教授,代表主辦單位致詞,他開門見山、直接了當的指出:星雲大師是當前北傳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這與大師弘揚人間佛教所成就的事業與貢獻是息息相關的;因為大師多年來一直本著「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四大宗旨,積極致力於人間佛教的推動,在大師全面弘化下,已經實現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目標,這在過去只是夢想,現在已經成為事實。

賴教授極力讚揚大師「從事非常之事業、成就非常之成就」,他推崇大師所建立的巨大成就與貢獻,是舉世有目共睹,令人歎為觀止;尤其大師在推動兩岸交流上所獲致的貢獻,巨大而突出,他覺得兩岸都應該同表感謝。

不過最後賴教授表示,大師的成就與貢獻,說與不說,都是已然的事實;現階段最重要的,應該是研究星雲大師是如何成功的落實人間佛教?這個成就的背後因素,才是真正值得我們探討、研究的。

賴教授這段話不但一語中的,切中要點,而且深具新意,它跳脫過去一般學者的窠臼,不再老調重彈的總是從學術的角度去討論誰是人間佛教的創始人?誰是人間佛教的理論家?誰是人間佛教的實踐者?而是針對星雲大師為什麼能異軍突起,為什麼在別人做不到的情況下,大師卻能成功的把人間佛教弘化到五大洲,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年輕化、知識化、藝文化、制度化、生活化、大眾化的人間佛教;今日人間佛教不但成為佛教的主流思想,並受到舉世一致肯定、推崇,大師成就的因素為何,確實是個很值得研究的議題。

*34高希均:〈導讀──台灣的「星雲奇蹟」〉,《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台北:天下遠見出版,二○○五年。

*35學愚:〈星雲禪與人間佛教〉,《普門學報》第四十期。

*36星雲大師:《如是說》,現存佛光山法堂文書室檔案館。

*37二○一二年七月,星雲大師於「佛光山徒眾講習會」,為徒眾開示。

大師成功的因素:心中有佛,心中有人

其實,從古到今,任何一位偉大人物的成功,必然有他成功的條件與因緣。探究大師成功的原因,雖然離不開大時代的環境,以及各種人事、時空等因緣所助成,但大師本身具備人間佛教的性格,以及他有很多很好的思想觀念,這應該是最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例如,大師從小就有合群隨眾、歡喜融和、同體共生的思想與性格,他對人尊重、包容,樂於與人為善,處處為人設想;尤其大師的心中永遠都是「佛教第一、大眾第一」,他矢志弘揚「人間佛教」,發願要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早在那一刻起,大師已經把自己奉獻給了佛教,他的生命早已融入真如法界,與真理同在,與眾生共存,因此造就出今日的人間佛教,不但成為無數苦難眾生得度的慈航,同時也成就了自己偉岸而浩瀚的一生。

換句話說,由於大師心中只有佛教,只有眾生,從來沒有個人的好惡、有無;加上大師為人公平明理,待人慈悲厚道,他不但「心中有佛」,而且「心中有人」,所以對於人間佛教的弘揚,既能「上契諸佛之理」,又能「下應眾生之機」。

此外,大師忍辱、精進,常做佛事,永不休息;大師悲願宏深,弘法度眾永不灰心;大師愛國護教,從不計較個人的得失毀譽。乃至他對逆境善於轉化,凡事總是往好處想,即使受苦受屈也不以為意;他從善如流,舉重若輕,對任何成敗不太介意;他無我無私不要錢,有錢則點滴歸公;他有情有義,知恩報恩,並以助人為樂;他守時守信,重視承諾,一生從不退票;他愛才培才,經常給人因緣,歡喜成人之美;他有淵博、深厚的世間學問與佛學素養,他的人生歷練豐富、修行體驗深刻,不但見多識廣,機智幽默,而且善於營造歡樂的氣氛等等,這些都是大師吸引人的魅力所在,這也是一個人間佛教行者所應該具備的條件。更重要的是,大師的思想開明而不固執,總能與時俱進,不會墨守成規,加之目光遠大,總能瞻望未來,故能盱衡時勢,並且順時應世的把佛教落實在人間。

總說大師因為有「興隆佛教,捨我其誰」的發心,有「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的悲心宏願,有「以無為有、以空為樂、以眾為我、以教為命」的無我空觀,有「鍥而不捨、永不灰心、永不退票、永不休息」的精進毅力,有「與人為善、從善如流、不記仇、不懷恨」的心胸雅量,有「善觀因緣、與時俱進、前瞻未來、勇於革新」的遠見與智慧,這些都是大師能夠落實人間佛教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不過,綜觀大師成功的關鍵,當然還是離不開他對人間佛教所下的定義,也就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這短短十二個字,表面上看似簡單,實際上卻蘊藏著很多深奧的重要意涵。

從積極面詮釋「佛說的」佛法真義

首先就「佛說的」而言,這是表示人間佛教並非否定傳統佛教,也不是撇開傳統佛教去另立一個新的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其實就是佛教的全部,所有佛法都是人間佛教。

只不過以「人間」為發展核心的佛教,雖然「佛說的」一切法本來就都是人間佛教,然而在佛教發展的過程中,有人重視理論玄談,有人強調持戒修行,有人只顧清修自了,有人忙於經懺度死,慢慢地把佛教對人間應負的教化之責給怠忽了。甚至由於個人歧見,不只「談空說有」,各有堅持,乃至「禪淨之間」,彼此互不相容,使得佛教的教理無法統一,因而撕裂了佛教,瓜分了佛教的力量。

因為有感於此,大師於是發願弘揚人間佛教。然而這麼說並非意謂著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有所分別,也不是說傳統佛教不好,人間佛教才好。只是不可諱言的,隨著時代發展進步,佛教在傳教的方法上,必須與時俱進,不能因循過去,例如要有積極正向的說法,要有化世益人的佛教事業,乃至要有現代化的科技設備來輔助弘化等,佛教唯有與時俱進,並且順應「人要的」,才能落實在人間,才能有益於世。

因此,大師就說法方面,他一反過去總是站在出家人的立場,過度強調出世佛法的弊端,一改而以積極正向、樂觀喜悅的說理來宣揚佛教。

例如:過去一般法師講「戒」,都是消極的制止,這個不可、那個不行,讓人覺得學佛受戒很不自由,所以對佛教望而生畏。但是大師從極積面詮釋戒的意義是不侵犯,因此受戒才能自由。就拿五戒來說,不殺生就是不侵犯別人的生命,讓別人享有自由生存的權利;不偷盜就是不侵犯別人的財產,讓別人享有使用財富的自由;不邪淫就是不侵犯別人的名節,讓別人能自主的守護名節等。大師總說「戒」的精神就是「自由」:因為持戒而不侵犯他人,就是尊重別人的自由;因為不侵犯他人,自己也不會因此犯罪而失去自由。所以大師說,佛教的「持戒」其實就是「自他都自由」。*38

過去佛教講「四大皆空」,一般人聽到「空」,總認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因此覺得「空」很可怕。但是大師認為,《心經》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與「有」既是一體的兩面,既然空、有是一如的,不如把過去的「四大皆空」,說成「四大皆有」;因為先有「妙有」,才能進入「真空」,先建設現實「有」的世界,從「有」的真實中,才能體驗「空」的智慧。因此大師順應眾生的根機與需要,從積極面去引導人認識佛教、了解佛法,讓人既能「空」,也能「有」。*39

過去佛教講「無常」,所謂「人生無常」、「生死無常」,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讓人對「無常」心懷恐懼;但是大師說,無常並不可怕,無常就表示好的會變壞,壞的也會變好,因此貧窮的人,只要努力工作,有一天也會變富有,愚笨的人只要用功學習,有一天也會變聰明,所以無常才能進步,無常才能更新,無常才有希望,無常才有未來。*40

過去佛教總是強調,「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讓人覺得人生很悲苦、很無奈;但是大師把「生老病死」改為「老病死生」,表示老、病、死並不可怕,因為死了還會再生。*41

大師把傳統佛教偏重出世思想、予人悲觀消極之感的說法,做了積極入世的導正,此舉讓南京大學的賴永海教授深表佩服,他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大師把「戒」講成「自他都自由」,讓他深受啟發。尤其大師經常以「哭婆變笑婆」等小故事來引導人用智慧去思惟人生的道理,他讚譽大師是人類的思想家,不管任何難題都可以從各種角度、方向去思惟,從而找到解決之道,這就是智慧。他認為大師今日的成就,最主要的就是大師善於用佛法來啟迪人生,把佛法變成人生的智慧,這正是人類最值得珍惜,也是最為寶貴的財富。*42

其實,大師不只是慣從積極面來詮釋佛法,他尤其善於把佛法做廣義的延伸,把很多佛教的義理思想,做出富有新意的「佛法新解」,從而把「佛法真義」呈顯出來。

例如,大師說:人能創造諸神,人也信奉諸神,人更要求助諸神,所以每個人心中都與諸神同在,每個人都可以規劃自己心中所想要的神明。也就是說,在世界上許許多多的宗教當中,儘管各人所信仰的對象不同,但其實信的都是自己的心;不管是天主、上帝、阿拉、佛陀,乃至地方性的各種神祇,其實都是信者自己心中所規劃出來的「本尊」,名稱雖有不同,意義卻是一樣,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建立「心中的本尊」,不把心中的本尊建立起來,一切都是外在的;所謂心中的本尊,就是我們的「佛性」,由於人人都有佛性,所以人最值得信仰的,就是自己。*43

大師不僅教人要「建立心中的本尊,信仰自心的佛性」,而且要「自己做自己的貴人」。大師說:一般人都希望遇到貴人,渴望有個貴人來提拔他、幫助他,給他利益。但是,貴人在哪裡呢?其實,自己就是自己的貴人;只要我們平時廣結善緣,樂於助人,肯給人因緣,一旦自己有需要時,別人也會樂於幫助你,所以其實自己才是自己的貴人,我們與其等待別人來做自己的貴人,還是自己做自己的貴人吧!*44

大師一生最大的願心,就是實現「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但大師說:其實不只是「佛光」,真正說來,應該是每一個「我」的光要能普照才重要;「我」的執著要能放下,才能解脫,才能形成「光」,這種光自然能普照眾生。*45

大師認為佛陀成道時說「人人皆有佛性」,就是一種「平等」的思想。為了倡導「平等」思想,藉以促進「世界和平」,大師總是勉勵信徒:世界上凡是偉大的人、事、物,都懂得「平等」,例如太陽普照萬物、大地普載一切、流水普潤眾生、空氣普供大眾呼吸,所以每個人都要讓自己「偉大」起來,也就是要有「平等心」。*46

大師這些生動而富有新意的說法,總讓聞者津津樂道,並且傳頌不已。除此之外,大師強調「幸福安樂比自由民主可貴,現證法喜比往生淨土重要」,他主張「以清規代替戒律,以行佛代替拜佛」,他認為一個人「可以什麼都不信,但不能不信因果;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甚至他說「人可以無用,但不能無明;教可以不信,但不能邪信」。他還說:「放人生路,就是最大的『放生』,給人因緣,就是最好的『護生』。」*47

大師對於和人間生活相關的林林總總,舉凡緣起性空、因果業報等佛法義理,乃至淨化心靈、和諧社會的思想議題,甚至環保護生、世界和平等重大問題,可謂鋪天蓋地的把人間佛教做了全面的解說,並且化為文字般若,出版了一本本、一套套的人間佛教思想叢書。

*38二○一三年三月三十一日在大陸宜興大覺寺舉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大師發表主題演說,針對「佛法新解」所做的開示。

*39二○一三年三月三十一日在大陸宜興大覺寺舉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大師發表主題演說,針對「佛法新解」所做的開示。

*40同註*38。

*41同註*38。

*42二○一三年三月三十一日在大陸宜興大覺寺舉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賴永海教授發表主題演說所做的演講內容。

*43星雲大師:《如是說》,現存佛光山法堂文書室檔案館。

*44同註*43。

*45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卅一冊(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二日),高雄:佛光出版,一九九七年。

*46星雲大師於二○○六年十月十五日應邀出席印度安德拉省佛教界主辦的「佛教論壇」致詞。

*47星雲大師:《如是說》,現存佛光山法堂文書室檔案館。

著作等身,另類譯經

大師為了弘揚人間佛教,一生寫作不輟,不但著作等身,而且他的書已經被翻譯成二十幾種語言在世界各地流通。相形之下,其他被認為同是弘揚人間佛教的法師,他們對人間佛教的思想理念,乃至如何推動、落實人間佛教的弘化之道,其實並沒有太多深入的申論與具體的實踐;雖然他們或曾出版過一些佛學專著,也因過於艱深,故而未能普遍的廣泛流通,可見佛法要通俗易懂,才能深入人心。

過去佛教四大譯經家鳩摩羅什、玄奘、真諦、義淨等大師,他們把佛經翻譯成中文,對中國佛教的發展幫助很大;現在星雲大師把深奧難懂的佛法,透過通俗平易的語言詮釋,讓人能聽得懂,從廣義上來講,這也是一種另類的佛經翻譯。

由於大師一向善於把佛法作通俗性、生活性的宣說,因此音樂家李中和教授曾說:「一般法師都是講佛話而非人話;星雲大師因對人性的了解,講的都是心裡的話,他替眾生鋪了一條與佛溝通的橋梁。」*48

就因為大師總能把「佛說的」佛法義理,用一般大眾熟悉的語言詮釋出來,讓人能懂、能受用,使得人間佛教既能保持佛法的根本精神,又能順應眾生的根機需要,正是所謂「上弘佛道,下化眾生」;這種「觀機逗教、契理契機、善說法要」的方便智慧,不能不說是大師能落實人間佛教的重要原因。

*48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廿五冊(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高雄:佛光出版,一九九七年。

人間佛教含容廣大,深者見深,淺者見淺

然而在此同時,卻有人因為大師把佛法說得簡明易懂,因而批評說人間佛教膚淺而沒有深度。事實上人間佛教看似很淺,其實很深,一般人儘管能通達諸多佛學義理,不一定能通達人間佛教的內涵,因為大師弘揚的人間佛教,包括生命、生死、生活,乃至人間萬有環環相扣的關係,都是人間佛教,因此人間佛教含容廣大,內蘊深厚,並不容易講。

人間佛教正如大師所說,現今許多會講經的人,不見得會講說人間佛教,因為「人間佛教絕非一個簡單的研究主題,人間佛教必須從佛教思想史入門,再逐漸進入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這當中如果沒有十年、二十年的深入經藏,不能通達人情倫理,不懂得發菩提心,為眾生服務;不能明白眾生一體,彼此共存共有,人間一切都是關係的存在,不能用生命體會『緣起中道』之理,如此就不能說真正懂得人間佛教,是不夠資格論說人間佛教的。」*49

正因為人間佛教廣大無邊,甚深微妙,並不容易了解,因此人間佛教往往是「深者見深,淺者見淺」;就如佛經所說「三獸渡河,水無深淺,跡有深淺;三鳥飛空,空無遠近,跡有遠近」。那些說人間佛教膚淺的人,其實是「滿瓶不動半瓶搖」,因為自己接觸佛教一些時日,對佛法有了一點皮毛的認識,就自以為了不起;這種人坐井觀天,曰天小者,殊不知是自己眼界窄也。

反之,有兩種人最能與大師的佛法相應,一種是剛學佛的初機者,他們初次聆聽大師開示,或是閱讀大師的著作後,都會驚訝的發現,原來佛法是如此的平易親切,如此充滿人生哲理與智慧。因為大師的佛法沒有艱澀難懂的名相,也沒有陳義過高的教條,他只是把佛法義理經過消化融會、整理歸納後,再用通俗性、生活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因此很多初次接觸佛教的人,都會欣喜於自己竟然一聽就懂,一讀就能會意。

另外還有一種人,自己浸淫佛法已久,對佛法確已了然通透,自然能了解大師的通俗佛法其實是經過「深入」之後才發為「淺顯」易懂的語言,因此對大師的說法功力莫不讚佩不已。

如四川大學陳兵教授說:「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博大豐厚,表述儘管通俗淺顯,內涵實際甚為深沉,是其數十年身體力行人間佛教成功經驗的結晶,出自對佛法的深切體證、對佛教歷史和現狀的冷靜反思,及對現代社會人心的敏銳感知、深澈觀察,非憑空構想的空洞理論。」*50

他甚至認為,只有對人間佛教近百年進程,乃至全體佛教的歷史和現狀作過深刻思考,對人間佛教的修持有實際體會的人,才能完全讀懂星雲大師,才能明白他的人間佛教之意蘊與意義。*51

陳教授應該算是真正認識星雲大師,是深刻了解人間佛教的人。反觀一些人認為人間佛教沒有深度,沒有學術性的研究,是庸俗的佛教;其實如大師說:「現代一般人講深度,總以為賣弄一些佛學名相,把佛法講得讓人聽不懂,就叫做深度;事實上佛法不是講深度的,講深度的人就不可能認識佛法,因為當初佛陀講經,都是淺顯易懂,是後來的人硬在文字上做研究、比較,才把佛法弄得艱澀難懂,因此談玄說妙不是復興佛教,是乃滅亡佛教也。」*52

大師一生為了落實人間佛教,在講經說法上總是力求淺顯、通俗,但「淺顯」並不「膚淺」,「通俗」並不「流俗」;對於那些說人間佛教膚淺者,其實是個人的程度問題。

*4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

*50陳兵:〈正法重輝的曙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普門學報》第一期。

*51同註*50。

*52星雲大師:《如是說》,現存佛光山法堂文書室檔案館。

符合「人要的」,才有價值

其次再說到「人要的」,大師深感世間上的各種思想學說,不管再怎麼精闢、先進,如果不能對人類的幸福有所增進,都將成為空談。佛法也是一樣,儘管佛教的真理如何甚深微妙,如果不能順應人的需要,不能落實到生活裡,讓人受用,給人利益,也是形同虛設。因此大師一生凡有所做,總要「讓人受用」,因為他說:「讓人受用,才有價值;能夠讓人受用的佛法,才是人間佛教所要弘揚的。」*53

秉此信念,大師平時講述佛法時,總要讓大眾聽得懂;書寫文章時,總要讓大眾能體會;興建道場時,總要讓大眾用得上;舉辦活動時,總要讓大家能參與:開辦法會時,總要讓大家能法喜;海外弘法時,也總是會提供語文翻譯;大師隨時隨地顧及大眾的需要,因為他相信,實用的佛教,才是人們所需要的佛教。*54

此外,大師深知佛教要「化世」,就必得要有「利生」的事業,正如佛陀為了度化眾生,也要「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因此佛教的「布施」法門,也是「法施」之外,另有「財施」;因為一個人如果三餐不能溫飽,再好的佛法他也無法納受。

大師為了順應人的需要,因此在佛光山的四大宗旨裡,不管慈善救濟、公益福利,以及文化、教育等,舉凡佛光山所辦的各種事業,無非都是為了利濟群生,為了有益國家社會,為了讓人民實際感受佛教對他有用,如此佛教才能走入人群,才能發揮弘法度眾之功。

甚至為了接引不同根機的社會大眾學佛,大師因此興辦各種學術、藝文、公益、慈善、社教等活動,乃至禪坐、念佛、抄經、讀書會,甚至研習共修、聽經聞法、素齋談禪、喝茶論道、義工服務等,總是希望讓社會大眾有更多機會,各依自己所需或所好,透過各種管道與因緣來接觸佛教。

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應該是「不捨一個眾生,不捨一個法門」,他感於過去佛教只重視念佛、拜佛,因此失去了許多信徒;事實上佛教是要普度眾生的,普度眾生就是要讓大家歡喜什麼就做什麼。例如,不念佛的人,可以參加禪修;不喜歡坐禪,可以抄經、拜佛;甚至不歡喜拜佛的人,也可以到寺院裡吃素菜,或是談話聯誼,或是唱梵唄、聽音樂等。*55

總之,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就是全方位的多元弘化,就是多管道、多功能的依大家的根機與需要而施設種種法門來實踐佛陀的「觀機逗教」,這就是人間佛教。

*53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卅一冊(一九九四年十月二十五日),高雄:佛光出版,一九九七年。

*54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卅三冊(一九九五年一月六日),高雄:佛光出版,一九九七年。

*55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百年佛緣(十二)行佛篇2》,高雄:佛光文化,二○一三年。

人間佛教不是空談理論,重在實踐

大師曾如是說:我自覺我一生不是只有研究佛學,我是研究佛教;佛教太龐雜,不光只是研究佛法,所以我不敢自承是佛教的義理大師。不過我雖然沒有時間一門深入,但我自覺自己稱得上是廣博多聞。因為我提倡「人間佛教」,我研究的是佛教,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法,既是教育,就必須透過各種方法、管道來弘揚佛法,而不能只是安居一處,深入研究佛學。*56

誠然如是,大師這番話說明了人間佛教不是空談理論的,而是要能實踐,要能推動,要能走出去;也就是說,大師的人間佛教既有理論,又有實踐;具體的說,大師的人間佛教是把理論落實在實踐中建構起來的。因此,當初大師如果也像一些佛教論師一樣,只是專心研究佛學,相信他的學術成就一定更勝於今日;但果真如此的話,可以肯定的是,也絕對不會有今日的人間佛教了。因為如同太虛大師所說:「教理之研究,非以增加知識為目的,而以能導進修行,趣令證果為目的;若研究教理而不去重行證者,則研究教理不但無用反有深害,耗一生之精力,最多亦只成就一時髦學者而已。」*57

太虛大師之言正與星雲大師的主張若合符節,星雲大師一向認為,人間佛教是做出來的,人間佛教不是只有空談理論就算了,理論說得再高、再深,如果不能符合人的需要,也是乏人問津,因此他一再強調:「人間佛教真正需要的,是能推動、能落實人間佛教的菩薩行者。」*58

*56星雲大師:〈我推動人間佛教〉,《百年佛緣(十二)行佛篇2》,高雄:佛光文化,二○一三年。

*57太虛大師:《太虛大師全書》第二冊。

*58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

宣教弘化,不離「淨化、善美」的本質

最後講到「淨化的、善美的」,這是人間佛教的「相」,前二者「佛說的」、「人要的」,分別是人間佛教的「體」和「用」。

在大師的人間佛教裡,「佛說的」、「人要的」其重要性已如上述,但為何大師還要特別強調「淨化的、善美的」,其用意何在?

其實「淨化的,善美的」,對於大師的人間佛教來說,其重要性絕不亞於「佛說的」、「人要的」。因為佛法雖然不同於世間的知識有善有惡,佛法的般若智慧是純真、純善、純美;然而世間畢竟是聖凡混雜、賢愚不等,因此佛法在人間流傳的過程中,有時候因為人為的運用不當,到最後也會偏離佛法善美的本質,造成「是佛法的,不是佛法」。

例如,佛教是個慈悲戒殺的宗教,佛教不但倡導「不殺生」,進一步還要鼓勵人「放生」、「護生」。在佛教經典裡,處處指陳護生與放生的功德,尤其「小沙彌救蟻延壽」的故事,更是大家耳熟能詳。

放生是「佛說的」,長壽是「人要的」。過去台灣的佛教界,為了投信徒所好,經常舉行「放生」儀式。每次為了佛教徒要放生,商人就要故意大量捕捉魚蝦、鳥雀來供人放生。這些小動物幾經折騰,等到放生儀式過後,往往死傷殆半,使得「放生」變成「放死」。

本來是佛教美好的思想行儀,到最後卻變成被人詬病、撻伐的劣行,這正說明,佛法在世間弘傳的過程中,可能受到環境、人為等因素影響,而在實踐時產生了偏差,把佛陀「示教利喜」、「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善美本意給扭曲了,因而失去佛教對世間的教化功能,這也是傳統佛教所以被人排斥的原因。

相對的,大師弘揚的人間佛教,為什麼能受到當代人士的接受、重視?主要是因為大師的世間學問淵博,人生歷練豐富,他深懂人性,深體人間疾苦,因此懂得如何針對「人要的」來推動佛教,因而使得佛教能確實走入人間,融入生活。

另一方面,大師從小在佛教的律下(棲霞山律學院)、教下(焦山佛學院)、宗下(常州天寧寺)參學,接受了一連串完整的佛門教育,不但佛學功底深厚,而且熟悉傳統叢林的行事、規矩、制度、精神等;加上大師一生實踐過閉關、禁足、持午、禁語、刺血寫經等密行,乃至傳統的參禪、念佛,以及書寫、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惟、修習等十法行都曾修持過。

大師通過佛法修行體驗所淬鍊出來的內自證智慧,使他在落實人間佛教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能把握「佛說的」根本佛法精神,因此不會流俗或產生偏差,所以最後呈現出來的結果當然是「淨化的、善美的」,故而能為人所接受。

化經藏為人生智慧

今日的人間佛教,可以說在星雲大師「悲智雙運、解行並重、事理圓融、真俗不二」的弘揚下,已經不同於過去,佛教不再只是束之高閣的藏經,而是一種平易親切的人生智慧,是一門可以引領人類走向光明未來的思想學說。

只不過世間本來就是「一半一半」,儘管多數人都對人間佛教信服、推崇不已,但仍有少數學者認為,人間佛教的理論架構不足,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有待建構。甚至有人質疑,人間佛教只重人間,並不究竟。

其實,說人間佛教不究竟,這等於是在否定佛教,因為如前所說,人間佛教並不是撇開傳統佛教再去另立一個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只是本諸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把佛陀開示的教法落實在人間,讓普羅大眾在佛法指導下,不但現世過著幸福安樂的生活,繼而能夠超越生死、圓滿生命。

因此,人間佛教其實就是以佛陀所開示的教理為依據,以人間的需要為出發,站在傳統佛教的真如理體上,把他的功用做出更大、更徹底的發揮,讓他更能契合人間的需要,如此而已。所以大師說,凡是佛說的三皈五戒、四攝六度、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等,都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不認同人間佛教,比對佛教沒有信心更可怕,不認同人間佛教,就是不能體現佛陀示現人間的精神與思想。*59

*59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語錄》,台北:香海文化,二○○八年。

人間佛教思想體系早已建立

至於說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有待建構的問題,早在十多年前,前佛光大學校長龔鵬程教授,他讀了結集大師多年來在海內外各地講演的文稿而成的《星雲大師講演集》後,極表讚佩,他說大師的講演集是一本充滿學術性的著作,裡面篇篇都是結構嚴謹、論點精闢的學術論文。*60他對大師能將學術性的議題,作生活性的詮釋,深表折服。尤其閱讀過此書後,他發現,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體系,其實早已建立。

誠然如是,早在一九六七年佛光山初創,當時大師就說:「創立佛光山,不單只有硬體而已,軟體就是人間佛教,人間佛教不但早就在我的心裡、在我的行為裡,也時時在我的思想裡。」*61

大師對人間佛教的思想,不但時時充塞在他的心田裡,流露在他的言行中,也化成一篇篇的文字般若,只要把大師的著作集結起來,就可以看出,大師其實早已建立起一個很完整的人間佛教思想體系,而人間佛教在大師的融會下,也早就成為一門思想體系健全的「星雲學說」了。

我們從大師的各種著作及開示中可以發現,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學說,主要是立論於「佛性平等」的根本佛法精神,同時著重在「緣起中道」的真理闡揚,尤其強調「自覺行佛」的生活修行,最終則以「轉識成智」為生命的圓滿。

「佛性平等」是佛法的核心,當初佛陀成道時,曾發出「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宣言,宣示著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同樣具足成佛的性能,因此應該享有「平等」的生存權利,應該被平等對待;「佛性平等」可以說是宇宙間最偉大的宣言,也是最能符合當代追求「自由、民主、平等」之思想潮流了。

佛性人人本具,佛性是不生不滅,是「常樂我淨」的永恆存在;相對的,世間一切都是因緣所生法,隨著緣生緣滅而示現「苦空無常」。因此,我們在面對現實的人間生活時,要有「緣起中道」的般若智慧,能夠了悟「緣起性空」的諸法實相,從而建立「空有一如」、「真俗不二」、「色心並舉」的中道思想觀,並且落實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自覺行佛」的實踐,最後才能「轉識成智」,才能圓滿生命,這就是「人間佛教星雲學說」的理論與實踐之道。

過去太虛大師曾提出「三宗」說,就是:法界圓覺宗、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印順法師則有「三系」說,即:真常唯心系、虛妄唯識系、性空唯名系。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學說,主張「八宗兼弘」*62,既不偏於「唯識」,也不是只重「唯心」,而是強調「心物合一,法界圓融」*63;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內涵,除了義理論述的「法界」(佛性平等)、「法性」(緣起中道)、「法相」(轉識成智)之外,又多了一個修行實踐的「法儀」(自覺行佛)。

也就是說,星雲大師所弘揚的人間佛教,既有根本佛法的思想理論,又有大乘佛教的實踐之道,其思想內涵及組織架構是十分嚴謹的,不但符合「信解行證」的修行次第與要點,而且「境行果」皆具,可以說早已形成一門體系完備的「思想學說」了,也就是:

1.人間佛教星雲學說,立論於「佛性平等」的根本思想

2.人間佛教星雲學說,著重於「緣起中道」的真理闡揚

3.人間佛教星雲學說,落實於「自覺行佛」的生活修持

4.人間佛教星雲學說,放眼於「轉識成智」的生命圓滿

以下就針對「佛性平等」、「緣起中道」、「自覺行佛」、「轉識成智」四個面向,略論「人間佛教星雲學說」的核心價值與時代意義,希望本書的完成,未來能有助於世人對人間佛教作出更深入、更多面向的觀察與研究。

*60慈容:〈人間佛教的真義─駁斥邱敏捷女士的謬論〉,《普門雜誌》第二四三期,一九九九年十二月。

*61星雲大師:〈人間與生活〉,《當代人心思潮・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台北:香海文化,二○○七年。

*62星雲大師:〈佛光學的內涵精神〉,《佛光教科書(十一)佛光學》,台北:佛光出版,一九九九年。

*63星雲大師:《星雲日記》第卅九冊(一九九六年一月二十六日),高雄:佛光出版,一九九七年。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