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291 結論 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

翻開歷史的扉頁,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裡,每個時代都有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乃至心理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等,他們提出許多震古鑠今的學說、理論,啟發了人類的思想智慧,豐富了人類的心靈世界;甚至還有不少傑出的科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他們發現各種自然法則、物理定律、科學原理等,解開大自然宇宙天體運行的奧祕,說明時序季節循環的規則,不但增長了人類的知識見聞,開拓了人類的視野眼界,同時帶動了科技的發展,促進了時代的進步,大大改變了世界文明的進程。

但是不可諱言的,古往今來再多偉大的發現與發明,再多精闢的學說與理論,雖然激發了人類的思想智慧,促進了人類的物質文明,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生活條件,提升了人類的生活品質,可是一旦面對自己切身的問題,也就是「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生死之謎,以及生命的本質為何?生命的意義、價值何在等重要的人生課題時,卻始終茫然不解,無從探索。

生命究竟為何?

在中國被一直尊奉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的偉大教育家孔子,臨終前曾經對弟子說:他一生為了讓大道行於天下,努力求諸仁義,探究天意,可惜他並不懂「生命」這兩個字;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才忽然有所悟,原來「道自本性,天即運命」。他發現世間所有的道理,都在生命之中,可是過去不懂這個道理,因此自覺行事有所扭曲,自感一生到頭一事無成;直到最後一刻雖然有所悟,可惜時間不夠了,他遺憾自己無法看到大道行於天下,所以無限感慨的說:「人拗不過的,就是自己的生命。」

孔子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二千多年來中國文化一直以他的學說為主流思想,可以說影響了幾個世代的人,然而他卻直到臨終前才對生命有所領悟,可見生命不是一個容易懂得的課題。

另外,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英國政治家邱吉爾,他曾出任英國首相,並且兼任三軍統帥,在反法西斯戰爭中領導英國取得最後勝利,成為戰後主導世界格局的重要人物之一。

這麼一位叱吒風雲的歷史人物,當他晚年從國會退休後,忽然感覺生命失去了重心,日子過得並不如意。後來美國為表彰他的成就與貢獻,頒發給他「榮譽公民」的榮銜,他在致詞時回顧自己一生走過的路,忍不住慨嘆說:「我一生曾經取得過很多成就,但到頭來卻是一場空。」

「人生就像一場夢,夢醒一場空」,這是多數人的人生感觸,因此不只是邱吉爾,很多人都跟他一樣,不管自己一生成就再多、再大,到最後獨自面對自己、面對生命時,難免悵然若失,不知道生命所為何來?不知道生命的意義、價值何在?

生命是彼此相互關係的存在

生命到底是什麼?生命究竟「生從何來、死往何去」?這個困惑人類已久的千古謎題,確實不容易解答。不過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開悟成道,他所證悟的「緣起」,其實已經明白告訴我們,生命是彼此相互關係的存在。佛陀不但以「十二因緣」說明生命的由來與三世輪迴的關係,幫助我們解答「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生命之謎;佛教的「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乃至「緣起」、「中道」、「業力」、「空性」等真理,都能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本質,了解生命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希望。

尤其,佛陀成道時發表「眾生皆有佛性」的宣言,就是告訴我們,生命是我們的真心本性,也就是我們的佛性;因為人人都有佛性,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所以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

依據佛陀的「聖言量」,人間佛教的星雲學說因此以「佛性平等」為立論的根本思想,主要就是在告訴我們生命的真相;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我們要相「信」自己本自具足佛性,要肯定人人都有一個不死的生命。

只是「佛性」雖然人人本具,卻因為被「煩惱」所覆,就像「烏雲蔽日」,因此無法顯現光明。我們如何才能拂去烏雲般的煩惱,讓佛性之光破雲而出?唯有覺者佛陀所證悟的真理,才能幫助我們解開無明的煩惱迷惑。因此,相信人人都有佛性,建立佛性平等的思想之外,還要進一步體「解」佛法真理,也就是要從「緣起性空」、「空有一如」的真理去認識生命的本體,透過「緣起中道」的般若智慧洞徹諸性實相,才不致於被緣起而有的世間假相所迷惑,才能解脫煩惱的束縛。

但是,佛法儘管再好、再妙,道理儘管懂得再多、再透澈,如果不能落實到生活裡,實際發揮功用,讓人獲得實益,一切都是徒然。因此,理解「緣起中道」的真理之後,接著就要從生活中去力「行」實踐佛法,也就是要把佛陀所開示的「慈悲喜捨、惜福結緣、慚愧感恩、發心立願」,乃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利行、愛語」等六度萬行,落實在生活中,一者自利,同時利人。

因為「學佛修行」,不僅要「學佛所學」,尤其要「行佛所行」。佛陀在因地修行時,不惜「割肉餵鷹、捨身飼虎」,佛陀成道後說法四十九年,走遍五印度到處行腳弘化,目的都是為了「示教利喜」,都是為了「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因此,學佛除了要「自覺」自悟,同時要「行佛」利人,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奉行「三好四給」,以「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來淨化三業,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來服務奉獻;透過「自覺行佛」的生活實踐,不但培福修慧、自利利人,尤其能把我們八識田中累劫以來被無明煩惱所染汙的業識種子慢慢淨化;當我們漸次「轉染成淨」、「轉迷為悟」,有朝一日徹底「轉識成智」時,就能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證」得自己的真心本性而見性成佛,這就是生命的究竟圓滿,這也是人間佛教最終的目標。

由此說明,人間佛教的星雲學說,是乃建構在「信解行證」的修行次第下,不但有嚴謹的思想體系,並有具體可行的實踐之道,同時更有明確可證的宗旨目標。

從生活中建構「人間佛教的藍圖」

最後所要強調的是,大師一生孜孜矻矻致力於人間佛教的弘揚,就是為了把佛法落實在人間生活裡,希望人人在「生活」中運用佛法,透過佛法之用來超越「生死」的現象,進而圓滿「生命」的本體,所以人間佛教是擁抱生命的佛教,是解決生死的佛教,是落實生活的佛教。

人間佛教沒有離開生活,沒有脫離人群,也沒有放棄家庭,更沒有否定感情、財富、眷屬等,因為人在世間不能沒有生活,生活則離不開家庭眷屬、離不開社會人群的互動往來,尤其離不開衣食住行等各種資生物用的營求。乃至在精神生活方面,要有藝術、娛樂、感情、道德、信仰等生活;甚至對家庭的義務,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對世界人類的關懷等等,這些都是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個人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往往也就從中得以實現與提升。

只不過同樣的生活,有的人不善於處理,因此不但不能活出生命的意義,反而成為引發煩惱的根源,所以過去一般小乘行者莫不主張遠離人群,要過閉關自修的生活,以求自我了生脫死。然而「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開人群,哪裡有佛法可修?離開煩惱,哪裡有菩提可證?因此大師弘揚人間佛教,就是感於人不能沒有生活,而生活需要有佛法來指導。

佛法是人生的指南,不只日常生活中,舉凡財物資用、家庭人倫、社群關係、娛樂休閒,乃至養兒育女、侍親奉老、立身處世、工作創業等,都需要有佛法的指導;尤其人生最後面對「生死」交關的重要時刻,更需要有佛法的智慧來超脫、圓滿。

為了把佛法確實落實在人間生活裡,大師因此於二○○一年在《普門學報》上發表一篇〈人間佛教的藍圖〉。在這篇論文裡,大師從居家之道、理財之道、情愛之道、群我之道、立身之道、信仰之道、生死之道、環保之道、參政之道等二十個議題,一一指出人間生活的方向,詳實勾勒出人間淨土的藍圖。

首先在居家生活方面,大師指出:家庭是每個人的生活重心,孝順則是人倫之始,是倫理道德實踐的根本,所以在家庭的人倫眷屬關係當中,佛教首重孝道的提倡。大師舉出佛教的孝道思想,不僅在於生養死葬,光宗耀祖,尤其要導親脫苦,這才是大孝。

大師破斥了過去一般人以為佛教僧侶披剃出家,割愛辭親,是乃不孝之說的迷思,他並且呼應儒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主張,提出今日人間佛教的居家之道,應該要用智慧來處理人倫之間的感情,要用佛法來淨化、美化、弘化、佛化家庭生活。對於老中青幼等分子,彼此之間要互相愛敬、慈孝、教育、規勸,因為家人之間是一種連鎖關係,父母子女等眷屬就像鎖鏈一樣的環環相扣,絕不可分割,人人盡其在我,相敬相愛,個個身心健全,融洽和諧,家庭才有歡笑,家庭倫理必然和樂美滿。

家庭和樂固然是人生莫大的幸福,但是民以食為天,人要存活就要吃飯,甚至行住坐臥樣樣都離不開金錢財物,所以人間佛教也不能不重視現實的理財之道。談到理財,大師開宗明義說:人生在世,必須要有正當的事業,透過勤奮經營,使得衣食豐足,生活安定,然後才能從事種種的善事,此即所謂「衣食足,然後禮樂興」。

大師不贊同過去佛教行者多數不重視財富而重清修,總認為簡樸才是修行,淡泊才是有道。對此大師認為,佛教不能過分倡導貧苦思想,因為樸素淡泊用來自我要求是道德,用來要求別人則為苛刻。

大師進一步以《阿彌陀經》的極樂世界都是「黃金鋪地,宮殿樓閣皆為七寶所成,極盡莊嚴堂皇;菩薩莫不寶冠頂戴,瓔珞披身,富貴無比」,說明修學佛法不一定要以窮苦為清高,佛教對在家信眾其實是鼓勵他們可以追求榮華富貴,可以營生聚財的,只不過這一切都必須合乎正道,也就是要合乎八正道的正業與正命。

大師尤其主張,佛教不但重視一時的財富,更重視永久的財富;不但重視現世的財富,更重視來生的財富。佛教不但重視狹義的金錢財富,尤其重視廣義的精神財富,例如:健康、智慧、人緣、能力、信用、口才、聲望、名譽、成就、歷史、人格、道德等,這些無形的財富比之有形的財富更好。

最後大師總結,佛教對錢財的看法是「非善非惡」,佛教並不完全否定錢財;黃金可能是毒蛇,黃金也可以成為弘法修道的資糧,只要能善用金錢來弘法利生,其功德比裝窮學道更大,更有意義,更有智慧。因此大師呼籲:人間佛教應該重新估定財富的價值,只要是合於正業、正命的淨財,應是多多益善;只要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對經濟利益、對幸福快樂生活有所增益的事業,諸如農場、工廠、公司、銀行等,佛教徒都應該去做。因為有錢並不可恥。

另外,人不能離群索居,人在世間生活少不得與人互動往來,因此針對人際之間的群我之道,大師透過「因緣法」說明,世間的一切,都是彼此相關、互為一體的,都是在因緣和合下相互存在,每一個人都只是世間的一半,甚至是三分之一;「我」以外還有一個「你」,你以外還有一個「他」,你我他之外,還有周遭接觸的各種人等。而人際之間所以會有紛爭、不平,就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因此要想獲得和諧融洽的人際關係,唯有把「你」當作「我」,你我一體,你我不二,能夠將心比心,彼此互換立場,才是和諧群我關係的相處之道。

除此之外,其他的醫療之道、立身之道、進修之道、信仰之道、環保之道、參政之道等,大師都從佛教對生命的終極關懷出發,針對人性與生活的需要,提出具體而中肯的意見和指導,讓人真切感受到佛法與人生是息息相關的,人間佛教是佛法與生活融和不二的。

「人間佛教」直承佛陀本懷;「星雲學說」落實理論於實踐

事實上,佛教本來就是人間的佛教,是生活的佛教,「人間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本懷。只是過去大家談論的,大都只有原始佛教、根本佛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南傳佛教、北傳佛教、藏傳佛教,乃至顯教、密教等,就是鮮少聽到有人談說「人間佛教」;其間或有太虛大師提出「人生佛教」,但因缺少實踐性,最後終究難以發揮既定的影響力。

後來星雲大師在台灣揭櫫以提倡人間佛教為弘法的目標,一開始不但沒有人附和,甚至還備受同道的排擠、打壓。然而大師肯定「人間佛教」就是佛陀的佛教,佛陀出生在人間、出家在人間、成道在人間,佛陀以人為說法的對象,佛教非為人間的佛教而何?

因為人間佛教是佛陀對人而說的,所以大師主張,人間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不唯十方諸佛皆在人間成道、度眾,所有高僧大德也都是在人間修行、弘法;人間佛教的慈悲、空性、緣起、中道、業力、真如等,是乃一切眾生的光明和指南。因此,多年來大師對人間佛教的推動,可以說自始至終,未嘗改變,或有一日稍懈。

尤其,大師為了建立人間佛教的思想體系,一生筆耕不輟,著作等身。雖然過去有人質疑,認為人間佛教只重實踐,缺乏理論,但其實理論與實踐是不能分割的。理論可以透過「言詮」,也可以藉由力行「實踐」來表述;反而是在實踐過程中,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理論為依據,往往會偏離、走樣。今日人間佛教不斷傳播善美的價值與觀念,引領著世道人心往積極、正向的光明面發展,對社會的和諧與繁榮、對人心的淨化與安頓,貢獻良多,因此受到舉世大眾的肯定和重視,這就表示人間佛教沒有偏離「佛說的」根本佛法,因為如果人間佛教沒有依循佛陀的教法、思想去實踐,結果又怎麼能如此備受尊崇和重視呢?

由此可見,人間佛教是融理論與實踐為一體的,人間佛教既直承佛陀本懷,是佛陀一脈相承的教法;人間佛教更順應人情、人性,是合乎人生所需要的佛教。人間佛教對當代社會的影響與貢獻,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實,故而值此舉世爭相研究人間佛教,已然蔚為風潮之際,本書只就星雲大師如何結合理論與實踐,如何落實理論於實踐,如何從實踐理論中建構「人間佛教星雲學說」,略作論述。當然,學說是廣大無邊的,今後必有更多人一起來參與人間佛教的建設,繼續不斷的提起、發展,讓人間佛教未來更臻完整,更契合人心。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