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51 修行

在這個世間上,很多宗教都講究靈修。在佛教裡,不論是出家人、在家人,也應該要有一點靈修的功課;透過修行得到一些宗教體驗,才能建立起自己的信心。

佛教修行的法門很多,有禪坐、念佛、持咒、禮拜、止觀等等,甚至發心為人祝福的行為,都可以稱為修行。

就「修行」這件事來說,長久以來,有部分人只把「修行」掛在口頭上,或是把修行當作健身運動,好比我禮佛多少拜、我經行多少步等等,甚至只在事相上、數量上計較,如:我念佛多少聲、我禪坐多少天。因為只是強調事相上的修行,卻沒有用心去改變自己的習性,沒有直指本心、改變氣質,如此,即使經過長久時間的修行,心性仍是蒙塵,現實生活還是被煩惱所壓制、束縛,所以修行的人多,悟道的人少。

一個人如果缺少悟道的體驗,如何能享有禪悅法喜的妙樂呢?對於悟道的體驗,例如:初學道的人,由於根機不夠深厚,基礎也沒有打穩,可能堅持不久又回到世俗世界,沉迷於五欲六塵之中。假使他安住在佛門裡,長時間深入經藏,在修持上有所體驗,你要他回頭、捨道,他怎麼樣也不肯,因為他已經嘗到靈修的味道,心裡面已經感受到修行的妙意。當學道者獲得了修行的自在、輕安、舒適,住在禪悅法喜中,他對世間的五欲六塵就不再感興趣了。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我們「時時勤拂拭」,把心中明鏡上的灰塵去除。雖說每個人心性本淨,但是你不把心上的塵垢除盡,清淨的本體自性就不能發光。我們常看到一些念佛的人,口中一邊念佛,一邊罵人,即「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念佛就是要念到「即心即佛,即佛即心」,轉「凡心為聖心」,如此才能真正的認識實相的真我。

說到參禪,就要參透機密,找到悟道的玄關,而不是一面打坐,一面妄想紛飛;所謂:「坐破蒲團不用功,何時及第悟心空?」一個人光在形式上修行,即使做足了表面功夫,也是沒有用。就如衣服破了要補,桌子壞了也要修理;我們內心有諸多煩惱、妄想的毛病,不花時間去淨除,只在表面上極盡粉飾之能事,終究是徒勞無功。

一般人的修行,由於著重在形象上、功德上,著重在有所求、有所得上,終究是難以入道。而人間佛教的修行,強調生活即是修行。例如:在生活中,你對於衣、食、住、行,還是那麼的貪著嗎?在人我是非裡,你還是那麼計較嗎?你在事相上是不是常常患得患失呢?六祖惠能大師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在人間佛教的修行裡,要我們在日用生活裡,舉心動念都不要起貪著,不要傲慢,不要瞋亂,不要對立,要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諸佛菩薩的心要,用在自己的修行功夫裡面。

我們的一顆心,具足清淨本性,也充滿了無始以來的無明煩惱,如何「轉識成智」?如何「去妄歸真」?就需要有各種的法門來對治。傳統佛教有所謂的「五停心觀」,即以「不淨觀」對治貪欲,以「慈悲觀」對治瞋恚,以「緣起觀」對治愚痴,以「念佛觀」對治多障,以「數息觀」對治散亂。

人間佛教建立在深刻的內在修行,以積極入世的法門來淨化身口意的汙濁。例如,國際佛光會推行的「三好運動」,即: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要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是散播慈悲、傳遞喜悅、服務人群,不斷的發心發願:「但願眾生得離苦,也為自己求安樂。」以佛法的力量克制自己的貪、瞋、愚痴,這才算是真正的修行!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