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 首頁 /
- 第六類【傳記】 /
- 234-235釋迦牟尼佛傳(共2冊) /
- 234釋迦牟尼佛傳1 /
- p074 第三章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思想界
p074 第三章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思想界
印度是一個文化古國,因為群雄擁兵自重,在思想界方面是極其發達,要知三千年前印度的思想界,正有如我國春秋戰國時代。
三千年前的印度思想界,雖是非常發達,但又陷入十分混亂的狀態。因為,婆羅門教把傳習讚頌和儀式,認做是一種專有的東西,把文句定得十分詳密,義理說得十分幽玄,形成一種繁瑣的神秘作風。他們處處稱天意做事,任何事件都含著秘密。人民的智識總是要發展的,所以很容易引起脫離神話,走向理智去探索。後來有自然派的哲學興起,就宇宙物質方面加以說明的,如地論、水論、火論等;另有一派,就宇宙抽象觀念方面加以說明的,如時論、方論、虛空論等。從此各種思潮紛紛起來,複雜到極頂,一般人民,更是給這搞得混淆不清。在這個時候,很需要宇宙的究竟真理指出人生應行的大道;在這個時候,很需要有一種圓滿的革新宗教。佛陀生在這個時候,像一粒定水珠一樣,把一塘混濁之水的印度思想界澄清,指示徘徊在歧途上的人們一條應行的大道。
因為那時的階級制度的不平,人的思想和生活極端的不自由,意志薄弱的人,在這階級制度之下,感嘆身世的不幸,多傾向消極方面;意志堅強的人,就對古宗教起了疑惑,暗地裡發生了反動的思想。加之婆羅門教徒,專橫暴戾,處處喪失人心。因此人們大都走上了兩個極端的思想,一個是順世享樂,一個是遁世苦行。順世享樂的物質樂觀主義,偏入於有;遁世苦行的精神厭世主義,傾向於空。這是當時思想界的矛盾,佛陀生在這個時候,眼看著這思想界不正常的發展,就盡力的排斥這兩種偏左偏右的思想。佛陀成道後對人生的說法,不偏於物質,也不偏於精神,而是發自一種緣起中道的思想。這種思想演為教說,救了當時的印度,也救了千萬年後的我們。
- 234釋迦牟尼佛傳1
- p040 【推薦序】星雲之道:大師一生的貢獻
- p048 初版自序
- p052 十版緣起
- p054 偉大的佛陀(獻詩)
- p064 第一章 序說
- p068 第二章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社會
- p074 第三章 佛陀住世時的印度思想界
- p078 第四章 佛陀的家譜
- p082 第五章 淨飯大王與摩耶夫人
- p088 第六章 藍毗尼園中太子降誕
- p092 第七章 相者的預言
- p102 第八章 太子少年時的教育
- p108 第九章 美麗的耶輸陀羅妃
- p114 第十章 太子出城去郊遊
- p122 第十一章 最大的誘惑
- p132 第十二章 太子立志去出家
- p144 第十三章 車匿和犍陟
- p154 第十四章 苦行林中勸諫仙人
- p162 第十五章 都城中的悲哀
- p172 第十六章 王師追至苦行林
- p186 第十七章 頻婆娑羅王俗利勸誘
- p200 第十八章 訪問阿羅邏迦藍仙人
- p208 第十九章 伽耶山太子修行
- p218 第二十章 降伏魔軍與魔女
- p226 第廿一章 成就無上正覺的佛陀
- p236 第廿二章 初轉法輪教團成立
- p246 第廿三章 最初的居士和信女
- p252 第廿四章 三迦葉棄邪歸正
- p264 第廿五章 頻婆娑羅王的皈依
- p272 第廿六章 在竹林精舍的教化
- p286 第廿七章 祇園精舍的建立
- p300 第廿八章 波斯匿王的皈依
- p308 第廿九章 歸城施法雨
- 235釋迦牟尼佛傳2
- p006 第三十章 諸王子出家得度
- p020 第卅一章 淨飯大王的逝世
- p026 第卅二章 最初的比丘尼
- p038 第卅三章 制戒的因緣
- p046 第卅四章 僧團中的爭執與安樂
- p058 第卅五章 毗舍佉大心布施
- p066 第卅六章 迦留陀夷其人其事
- p080 第卅七章 玉耶女的悔改
- p088 第卅八章 善生長者歸佛化
- p098 第卅九章 摩登伽女出家證聖果
- p110 第四十章 最初的迫害
- p118 第四十一章 提婆達多叛逆遭報
- p142 第四十二章 阿闍世王懺悔得救
- p152 第四十三章 迦毗羅衛城的悲運
- p164 第四十四章 特別的教化
- p180 第四十五章 十大比丘弟子
- p254 第四十六章 從越祇國到毗舍離國
- p270 第四十七章 最後的弟子及遺教
- p284 第四十八章 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