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46 二十說‧夫妻相處之道

人間佛教對於夫妻之間的和諧、尊重、相處,

一定要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生活,

這對家庭就多了一層保障。

在我的信徒中,青少年不少,老年人也很多,但中年的夫妻為數更多。說到夫妻,過去的夫妻大多廝守一生,現在的夫妻則離婚率不斷增加。記得有一首歌,描寫夫妻彼此的關係,先說妻子唱:

自從嫁了你呀!幸福都送完。

沒有好的穿呀,好的吃。

沒有股票呀,沒有田地房產;

沒有金條,也沒有金剛鑽。

住的也不寬,用的也不全,

哪一件教我過得慣?

這樣的家庭,簡直是殯儀館;

這樣的家庭,簡直是殯儀館。

丈夫也跟他唱:

自從娶了你呀!每天聽你煩。

你說投機商呀,我不幹。

你說囤積戶呀,我是更不願;

不做貪官,哪裡來金剛鑽。

良心你不管,名譽你不關,

難道你要我做盜犯?

這樣的女人,簡直是原子彈;

這樣的女人,簡直是原子彈。

共同信仰 家庭相處融洽

對於夫妻之間的問題,在信徒中,找我協助處理的,也為數不少。例如:丈夫跑來跟我說,太太嘮叨,廢話很多,嫉妒心太重,懷疑心太強烈,對家族都不友善,實在難以再忍受……太太也來跟我講,嫁給這個丈夫,他不勝懊悔,不負責任,吃喝玩樂,搞婚外情,甚至家庭暴力,最好能離婚……可以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對於家庭裡的這許多事情,實在講,我們一個出家人,也沒有經歷過這許多事故,很難幫他們調解。不過是信徒的家庭,也等於是我們團體中的一分子,總要給予一些關心、分析意見。

像有的先生跟我說:師父,請你幫忙我教訓、教訓我的太太。可是師父不是學校的老師,太太們也不是學生,不能像老師管教學生一樣的方式。有的太太跑來說:師父,先生如何、如何不顧家,請你幫我來管管我的先生。你說那許多男士,有的年齡、學歷、事業,什麼都超過我,我不能因為我做一個出家人,有一個師父之名,就教育那許多男士們。總之一句,我說過的,我是一個垃圾桶,好事都不會告訴我,都是糾紛、吵架,都是難解的問題才來找上我。

夫妻沒有共同的信仰,這個家庭相處就不容易融洽。記得我在澳洲遇到一對台灣移民過去的夫婦,生活不成問題,但澳洲社會,除了大自然的風景之外,是一個人民生活很悠閒的地方,人事上都很逍遙自在。

兩個人因為退休了,也不得地方去,夫妻天天待在家庭裡,時間久了,慢慢的,你看我不慣,我看你不慣,就有意見產生。最初是語言不合,到最後生起氣來,甚至拍桌摜凳,摔壞東西。

後來我們在當地設立了南天寺,他們因為在台灣就有信佛的因緣,參加佛光山的活動,夫妻倆就來寺裡幫忙。之後,夫妻回家都互相分享在寺院服務的心得,怎樣接待、怎麼供應客人茶水、怎麼禮佛禪坐、怎麼煮飯撿菜……話題多了,歡笑聲不斷。自此以後,家庭氣氛變了,夫妻也不再吵架,每天相親相愛。

有一天兩個人就談到,我們怎麼能友愛、和好呢?原來是因為有共同的語言、共同的信仰,有佛教的道場可以服務奉獻。所以,我們成立佛光會以後,都主張先生來參加,要帶太太一起來;太太來參加,要帶先生出席。因此,人間佛教對於夫妻之間的和諧、尊重、相處,一定要有共同的信念、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生活,這對家庭就多了一層保障。

人間佛教不像過去的傳統寺廟,比方夫妻到寺院裡來,本來是雙雙對對,就有人來把丈夫帶到東方,把太太帶到西邊,合法的夫妻在一起,這在佛陀的制度裡,是被允許的天經地義倫理,為什麼一定要把他們分開呢?

相互讚歎 用愛能贏得愛

有一對夫妻,兩個人是自由戀愛結婚的,結婚以後,因為雙方家庭都很有教養,所以沒有吵過架,不過夫妻彼此不講話,相互冷戰。這不講話很麻煩的,男人心裡想,太太你應該先跟我講話;女人心裡也想,丈夫應該先和我說話,誰也不肯先開口。平時你吃你的飯,我做我的事,家庭顯得很沉悶。

先生是一位音樂家,愛好音樂,很顧家庭,性格也溫和,從沒有疾言遽色;太太則是賢妻良母,把家庭打理非常好,打掃得一塵不染。十多歲的女兒在旁觀看,爸爸媽媽都這麼好,為什麼他們不親愛呢?做小孩子的也不懂。

有一天,太太在擦地板,先生在彈吉他,太太忽然把抹布放下來,說:「這一段很好聽耶。」先生一聽很驚訝的說:「你真的有聽我在彈琴嗎?」「怎麼沒有聽你彈,我天天都在聽你彈啊。」「你怎麼都沒有告訴我呢?」兩個人就想,好久以來,彼此誤會,冷戰這麼長的時間太不值得了。「我們從明天起,再回復談戀愛的時候,每天到公園散步十分鐘。」

其實夫妻平時要多溝通、讚美對方,常講我愛你,你愛我,這就能促進兩人之間的感情。現在有一些丈夫要上班去,說:「太太,再見!講一聲你愛我好嗎?」太太不肯講。「講嘛。」這個先生覺得很尷尬,還是說:「你講嘛!」「講什麼『我愛你』、『我愛你』,到了現在有什麼愛不愛!」其實,夫妻之間,愛是沒有時間的,愛是永恆的。

後來這對夫妻的女兒長大了,也有同母親一樣的性格,嫁給一個很好的男人,同樣的,彼此冷戰,互不講話。所以,男女雙方希望「對方要先對我好」,這一個觀念要修正。用愛才能贏得愛,就好比投資,你不投資哪裡有回本呢?

我曾遇過幾次,從台北那麼遠來到佛光山的婦女,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氣憤、心情低落,說他要落髮出家。我們一看,就知道這必定是家庭有了問題,當然問他,他也不肯直說。

你要出家,總要對你的家世做一些了解,你填一張表格,叫什麼名字、住在哪裡、家裡的電話、家裡還有什麼人?因為你要出家,總要直說,他把一切的資料都訴說了,但對於夫妻吵架,家庭糾紛還是不肯講,只是說家庭不好。

有了資料,我們另外打電話到他台北的住處。他的先生正在著急的時候,聽到我們告訴他太太的消息,非常興奮的問:「我太太在哪裡?我太太在哪裡?」我們就跟他說:「先生,太太是在我們這裡,但是你要愛他,他才能回家;你不愛他,他就在我們這裡出家了,我們是個寺廟啊。」

先生就趕快說:「請你們不能讓他出家!今天太遲了,我明天就來,我明天就來。」第二天,先生來了以後,讓他們夫妻談話,不要一個小時,夫妻雙雙笑逐顏開,手牽手回台北去了。像這樣的故事,在佛光山經常有之。

也因這樣的因緣,我們就在台北設立一個「觀音線」,由朱唐妹、李虹慧等人主持,讓一些因一時氣憤的夫妻們,有個申訴的時間、窗口,給他們一些建議,減少夫妻對立的情況。

過去我常常講一個笑話:先生下班回家吃飯,太太煮了一道清蒸板鴨,先生一看,鴨子怎麼只剩一條腿,就問太太:「怎麼你煮的清蒸板鴨只有一條腿呢?」

太太就說了:「我們家的鴨子都只有一條腿!」「亂說,我們家的鴨子怎麼可能只有一條腿?」太太說:「你不信,我帶你到我們家後院的池塘去看。」因為是正中午,鴨子正在休息。大家都知道,鴨子休息的時候,都把另外一條腿蜷起來,太太就說:「你看、你看,我們的鴨子不都一條腿嗎?」

但先生也不是那麼簡單就被矇騙過去,他兩隻手鼓掌,掌聲一起,鴨子受了聲音的振動,伸出另一條腿,即刻划了水離開。先生笑著說:「太太,你看、你看,我們的鴨子不是也兩條腿嗎?」

太太沉著臉:「先生,你不知道嗎?因為你有掌聲,牠才有兩條腿的啊!」意思是說,我天天煮來給你吃,你一句讚美都沒有,就讓你只吃鴨子一條腿,如果你早一點給我一些掌聲,我就讓你有兩條腿吃了。

所以,夫妻相互讚美,偶爾先生買一點小紀念品送給太太,太太偶爾要讚美先生,讚歎也是佛教修行的法門。父母讚歎兒女,鼓勵比打罵有用;夫妻相互讚美,相敬如賓,自然感情增進;不開口的夫妻,必定都會出問題的。

智言橋梁 婆媳關愛歡喜

其實,一個家庭裡也不只夫妻之間有問題,還有婆媳相處問題。尤其婆媳不合,讓一個男人夾在媽媽和妻子之間,實在難做人,一邊要盡孝,一邊要有情義,很難以兼顧。

有一對婆媳一直處不來,媽媽要求兒子必須跟媳婦離婚;妻子要丈夫搬到別處去,不要跟媽媽這個苛嚴的老太婆住在一起。

聰明的男人,就對媽媽說:「媽媽!我們才結婚不久就離婚,會給人笑話,也會說媽媽對媳婦不好;假如遲個半年,媽媽待他好一點,讓人家知道,我們家裡的婆婆很愛護媳婦,然後我們離婚,就不至於影響媽媽的名譽。」媽媽聽了以後,說:「半年我可以忍耐,但是你要有信用。」

兒子又對太太說:「我們現在剛結婚就出去,人家說我們不孝,今後也很難做人,這樣好了,以半年為期,你對媽媽好一點,跟他說笑話,讓他歡喜,人家知道我們家庭和順,然後我們再搬家,也不至於讓人家取笑我們家的婆媳相處發生了問題。」太太聽了以後也說:「半年我可以忍耐,我會照你的話做,但半年後我們一定要搬家喔。」就這樣,婆婆為了對兒子的承諾,就對媳婦有所愛護;妻子為了對丈夫的交代,從此對婆婆也恭敬孝養。

半年以後,媽媽對兒子說:「兒子啊,你可千萬不能跟媳婦離婚,他實在是好得不得了。」媳婦也跟丈夫說:「婆婆實在是對我們很慈愛,我們還是不能搬家。」家庭本來都沒有事,只是婆媳之間有了成見,一個男人夾在兩人中間,如何把成見消除,就需要智慧了。

所以我經常講,婆媳之間要跳探戈,夫妻之間也是要跳探戈。就是牙齒和舌頭,有時候一不小心,牙齒也會咬到舌頭。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待人好,什麼問題都能解決。就如現在一些做領導的人,對部下要愛護,要幫他解決問題,部下自然對長官就恭敬,那麼工作也會有效果。所以彼此體諒,彼此友好,人間的喜悅就會增加。

疼愛女兒 天下母親皆同

關於婆媳之間的問題,也有一則趣談。有一戶人家,因為端午節到了,婆婆就叫媳婦說:「媳婦啊,端午節到了,你要包粽子。」媳婦一聽,現代的女孩子,哪裡會包粽子,但婆婆的話,也不敢拒絕,就非常辛苦,跟別人請教、學習。

到了端午節晚上,好不容易粽子包好了,就在粽子快煮好的時候,他想向婆婆報告,可以吃粽子了,卻聽到婆婆在客廳裡打電話,注意一聽,婆婆在電話裡說:「女兒啊,你的弟媳婦粽子快做好了,你趕快回來吃粽子喔。」

媳婦一聽,頓時生起瞋恨,無明火燃燒。心想,我這麼樣辛苦、艱難的包粽子,你一點都不給我幫助,給我安慰,現在粽子好了,就叫你的女兒回來吃粽子。媳婦非常不服氣,把圍裙一解,廚房門一關,就回娘家去了。

大概娘家也不遠,回到娘家,進了門,正好看到媽媽,拿起電話,一看到他回來,就說:「女兒啊,你回來的正好啊,我正在要打電話告訴你,你嫂嫂的粽子包好了,叫你回來吃粽子啊。」這個女兒一聽,這才明白,原來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母女有母女的感情,婆媳是婆媳的感情,不是不好,只是程度不同,親密不同。

從包粽子的這一個問題,我們看到中國婆媳之間的問題,都是由於互相不了解,互相計較,互相比較,產生了多少問題。如果拿佛教來說,佛教也有一個趣談。

有一個信徒,來拜訪一間寺廟的住持,年輕的住持在接待跟他談話的時候,身邊站了一位老和尚。年輕的住持跟老和尚說:「你去倒茶,請客人吃茶。」這個客人也有信仰,心想,怎麼這麼年輕的住持態度這麼傲慢,對年老的師父口氣那麼不好,心裡就有了成見,但自己是客人也不好說。

正在忍耐的時候,年輕的住持看到老和尚泡茶來了,他又說:「你去切一盤水果來,請客人。」老和尚一稱,是,就去切水果。信徒很想發作,但是也不好意思,談話就草草的了事了。

這時,年輕的住持對老和尚說:「等一會兒,你帶客人去吃飯,我先去辦別的事情。」年輕的住持走了以後,信徒趁這機會就問老和尚:「剛才那個年輕的住持,是你的什麼人?」老和尚回答說:「他是我的徒弟啊。」

信徒一聽,很驚訝說:「既然是你的徒弟,怎麼對你這麼沒有禮貌?」老和尚就說:「不會啊,我的徒弟對我很好啊!」「怎麼好?你看,他叫你去倒茶。」老和尚:「是啊!倒茶很簡單,他沒有叫我燒茶,燒茶就比較辛苦了。」「可是他又叫你去切水果。」老和尚回答說:「是啊,他只叫我切水果,沒有叫我種水果,種水果就很辛苦了。」

這個信徒一聽,覺得奇怪就問:「你們的寺院究竟是師父大,還是徒弟大?」「出家人哪裡還有談什麼大小,都一樣共同為常住服務,他年紀輕,做重要的事情,我年紀老了,就倒倒茶、掃掃地,做一些輕鬆的事情。」

闊達包容 共建佛化家庭

假如,我們中國的婆媳,能像老和尚這樣的闊達、開通,那還有什麼婆媳相處的問題呢?夫妻也是一樣,兩個家庭,不同的生活習慣下長大,總有一些不同的觀念看法,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的包容忍耐,相互的體諒,相互的尊重。夫妻通過了最初的磨合時期,以後就不會彼此計較,你就是我,我就是你,還有什麼問題發生呢?

我們本山辦有大慈育幼院,有一部分孩子是孤兒,但也有一些是夫妻不和成為單親的家庭,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就安排住進育幼院。我們有時候也告訴這許多兒女,爸爸來看你時,你就說你很想念媽媽;媽媽來看你了,你就說很想念爸爸。有時候這許多父母,還是有情義在,聽到小兒小女的話,心裡也會有感覺的。

甚至要他們跟爸爸說,上次媽媽來,說爸爸怎麼好;告訴媽媽,上次爸爸來,也說媽媽怎麼好。這樣的夫妻又再回心轉意,破鏡重圓的也很多。希望有情人成為眷屬,不就是這樣的意思嗎?

在我處理信徒一些家庭的問題中,記憶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生命線的創辦人曹仲植先生。

那應該是在五十年前,半個世紀以前的事了。有一天,我到北投的一間寺廟找一個朋友,見到一群信徒站在那裡,互相交談,隨後進來一位中年男士,西裝革履,風度翩翩的樣子,一位太太看到我,就大聲的說:「我先生來了,師父、師父,您叫我的先生拜佛好嗎?」

我一看,我並不認識這一位曹先生,而且信仰自由,我怎麼能叫他拜佛呢?但是礙於太太拜託我,我又不能不回答,我只有說:「你先生不一定拜佛嘛,他可以行佛。」曹先生看到那麼多的群眾,也難以下台,聽到我這麼一說,馬上回答:「師父說的對,我行佛、我行佛。」

後來,他不但對我們在外國創立的道場,如美國西來寺等幫助很多以外,尤其捐獻輪椅,不只百萬輛以上,幫助了多少行動不便的人士。他一直都說:「我奉行大師的話,我要行佛。」因為這樣子,夫妻對同一個宗教,有共同的理念、信仰,當然感情就非常的美滿了。

多年後,曹太太去世了,曹仲植先生也成為佛光山的榮譽功德主,活到一百多歲才往生。我覺得,夫妻共建的家庭,能夠佛化、行佛,是多麼的重要。

溫柔軟語 挽救破碎家庭

再有,給我記憶更深的,是一對與佛光山創建都有因緣的夫妻。那應該是民國五○年代左右,我在宜蘭成立念佛會,每年都會打佛七,七天的念佛,好像是信徒的過年一樣,在外地服務的宜蘭人,不論男女老少,只要到了打佛七,都會回到宜蘭來參加念佛共修。

其中有一位女士,他的先生那時候負責有關山林樹木的工作。有一年,他遲到了兩、三天才來報到。我記得那天我們正在過堂吃飯,他到的時候,才坐下來,就眼淚鼻涕直流,跟我說:「師父!對不起,這一次幾乎不能來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先生有了外遇。」愈說愈傷心,愈傷心愈哭泣,我也束手無策,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不過我在想,還是要安慰他一下。我就說:「辦法是有,就怕你做不到。」他聽到了以後,立刻睜大眼睛,問:「什麼辦法、什麼辦法?」我哪有什麼辦法,不過情急智生,我就說:「你的先生所以會有婚外情,如你所說,給狐狸精迷惑了,狐狸精一定有他一套迷人的本領,你能超過狐狸精的本領,你就會勝利。」

「什麼本領呢?」「你要讚美先生,你要用好的給先生吃,不可以說破先生的外遇;甚至於你知道他要出去和狐狸精約會,你要對他更加的殷勤,送他外出。」他聽了以後說:「我做不到。」我說:「所以你不能勝利,因為你沒有狐狸精那樣的甜言蜜語,對先生那麼樣的柔順,當然你要失敗了。」

他聽了以後,回家還是有改變。他先生是個官員,對佛教不但沒有信仰,也毫無好感。有一天就問他:「你現在怎麼變得這麼好呢?」太太很自然的回答說:「我聽我師父的話,和你不計較了。」這一個官員聽了以後,心裡想,一個和尚,一句話,把我快要破碎的家庭挽救回來。就這樣,他對我有所認識,可以說觀感不同了,就想給我回報。

感謝報恩 回饋植樹成蔭

有一次見到我,就說:「星雲法師,你們這個寺廟太小了,要建就建個大廟嘛!大寺院在大陸,像浙江的天童寺、育王寺,那種大叢林,不必講經說法,人家看了也會恭敬禮拜。」我一聽,就說:「是啊,我沒有地方可以去建寺院啊!」他聽了以後說:「我替你想辦法。」

不久,有幾位處長拿了幾塊地的地圖來找我說,天母有一塊地可以租借給民間建寺院,那就是台北榮民總醫院的現址。天母在哪裡?那時候的我都不知道。當時,我的建設只以台北火車站為中心,離開火車站太遠,我就不知道東南西北了。接著又跟我說,在陽明山有一塊地,就是現在的中山樓也可建寺院,我不置可否。

不過,過了幾天,也不知道什麼原因,總統府的侍從室有人來找我。那位長官說:「總統聽說你要在陽明山那塊地建寺院,因為和官邸距離不遠,偶爾他在的時候,會有戒嚴,會妨礙信徒進出,他要我請你諒解。」我一聽,哪敢和總統為鄰,就不敢進行了。

後來再過一段時期,他看我對中山樓那塊地也沒有興趣,就跟我說,在烏來農民廳有一塊地,一個山頭,就是現在台灣銀行建的地方。我一看,烏來那麼遠,我連砍一棵樹的斧頭都買不起,我哪裡能在這個地方建寺院呢?所以我就不去妄想要建大的寺院了。我在宜蘭、高雄兩處來往,地方雖小,但人情味很濃。

後來佛光山開山,也有些殿堂建好了。記得某一天的下午,這一位官員駕到,他一見到我:「你真是莫名其妙,在這種偏遠的地方建寺廟多艱難啊!我當初給你那麼好的地方你不要!」我就說:「承蒙你的好意,這個地方雖壞,我不用花多少錢,慢慢建築,那是我的,不是政府的。那些國家的地方,我租借不起啊,就算讓我得到了,別人也會嫉妒。」

他當然也承認我的話說得很對,就跟我說:「那好了,你山上的樹木,讓我幫你來種吧。」所以,後來吳修齊先生幫我種了很多的菩提樹,這位官員也把局裡的很多樹,如桃花心木、印度紫檀等等給我栽種,讓佛光山後來也都樹木成蔭了。

三好人家 共同福德因緣

夫妻相處要以愛才能贏得愛,以恨怨恨、嘮叨,只有加重愛情的裂痕。已經作為夫妻的,不得不互相諒解彼此相處的關係。我為了幫助人家的夫妻和好,善意的語言規勸,無意中,建立了佛光山的因緣。你們能說,做一個出家人,對社會的關懷,對家庭的照顧,對人家夫妻的祝福,能不用心嗎?

當然佛光山建設以後,有更多美滿的家庭,夫妻一起成為佛光山的信徒,共同來護持佛光山的成長。例如:永記造漆創辦人張添永、張雲罔雀夫婦,萬華行的負責人莊許進治、莊萬賀夫婦,南昌行創辦人曹仲植、賀雲卿夫婦,南豐鋼鐵公司董事長潘孝銳、潘黃雅仙夫婦,日月光創辦人張德滋、張姚宏影夫婦,以及後來的立明集團董事長劉招明、陳秋琴夫婦,牛頭牌的蘇國課、劉珀琇夫婦,三洋維士比集團董座陳和順、戚品淑,寶成集團總裁蔡其瑞、蔡黃淑滿夫婦,監獄布教師林清志、林秀美夫婦等。

在海外,如荷蘭羅輔聞、羅劉美珍夫婦,巴西張勝凱、陳淑麗夫婦,洪慈和、呂麗月夫婦,洛杉磯陳正男、范妍娥夫婦,南加州王家培、許月琴夫婦,休士頓趙元修、趙辜懷箴夫婦,加拿大賴維正、李美秀夫婦,法國江基民、許祥茵夫婦,泰國余聲清、劉素卿夫婦,香港陳捷中、蔡蝴蝶夫婦,及陳漢斌、韓玉儀夫婦等。

甚至於這些夫妻再傳承下來給第二代、第三代兒孫,一直到現在都還繼續護持佛光山,如張德盛、張歐淑滿夫婦,賴義明、薛雲英夫婦,陳順章、蘇素賢夫婦,蔡國華、陳素雲夫婦,王德旺、游桂惠夫婦,謝承濂、詹靖霈夫婦,林金茂、陳瑞珍夫婦,江忠鴻、江黃湘玉夫婦,游勝文、戰淑芬夫婦等。

以上僅能羅列幾位代表,佛光山的三好人家不勝計數,或者是太太,或先生個人為佛光山護持,在這裡實在無法一一敘述了。這許多國內、國外的佛光人,共組佛化家庭,因為夫婦有共同的信仰,數十年來感情不變,護持佛光山,一心一意,雖說是佛祖的庇佑,也是他們自己的好因好緣了。

當初,褚柏思和他的太太,共同發起捐贈佛光山這塊土地,成就後來的因緣,所以護持佛光山的夫妻檔,在這裡已成為一種風氣,這也不是沒有因緣。佛光山成就了多少夫妻團圓,佛光山成就了多少的圓滿的家庭、和諧的夫妻,因為這樣的因緣吧,所以佛光山發展也非常順利。

至於夫妻如何相處?還是要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福德因緣。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