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52 三十說‧我訂定佛教新戒條

佛陀建立教團,制定了很多的戒條,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甚至在家的男女居士優婆塞、優婆夷、式叉摩那等七眾弟子,都各自有戒律。但是,當初的社會環境、物質條件、文化背景、地理氣候、風土民情等,都與這許多教條的制定有關。

到了現在二十一世紀的佛教,已經是屬於世界性的,世界各地的人文不同、環境不同、地理氣候、生活方式、觀念想法都不相同,正如佛陀對戒律的制定曾經講過「可開、可遮」,應該戒規的內容也要有所不同,不是固定一成不變。

佛陀制戒 因應當時因緣

但是,後來保守的弟子就強調:佛所制戒,不可更改;佛未制戒,不可增加。佛法講世間無常、法無定法,這並不能符合佛說無常的真理,如果不能依照無常的規律去改變,佛教就不能進步,不能適應當今世界的環境了。

例如「偏袒右肩」,假如生長在哈爾濱、西伯利亞的佛教徒都要偏袒右肩,不是要把膀子都凍僵了嗎?就是沙彌戒的「不捉持金銀寶物」,如果沒有獎學金、沒有路費,如何去雲遊參學訪道呢?所以,當初佛所制定的沙彌戒,即使是現在的大比丘,都不容易做到。又好比在當時印度熱帶的氣候下,所謂「日中一食,樹下一宿」,是很逍遙自在的,但如果換到其他地區,哪裡有辦法做到「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呢?

在現今的佛教界,可以說,傳戒的那許多老師們,自己都不能做到不犯戒條,但是,每一個都說不可更改,這種虛偽、假相、不務實,怎麼能讓佛教隨著時代進步呢?

佛教傳到中國來,過去的祖師大德,他們知道戒條對生活的重要,沒有戒,也不成僧團;但是要依照傳統的戒律、戒條,佛教勢難在人間各種社會裡面發展。所以中國的祖師們非常聰明,像「百丈立清規」,他們不破壞佛制的規矩,但用清規代替了戒律。可以說,千餘年來的佛教,都是靠叢林的清規,才能把佛教教團的慧命一直延續下來,讓僧團安住,讓佛教發光。

但是,現在佛教也不只是寺院了,佛化家庭之外,學校、機關、社會、國家,都需要人間佛教給予引導。因此,我在創建佛光山之初,也曾經訂過「怎樣做個佛光人」,總共十八講;我也為佛光山教團制定《佛光山徒眾手冊》(後更名《佛光山清規》),這一切都看佛光山傳承的弟子,怎麼樣去運用,這裡再加一些補充說明。

貧僧自小接受佛門的楗槌磨鍊,我不想把自己當初身受不合公義的教育施之於人,所以,最初建立教團的理想,只是希望「無為而治」。所謂教育,不必要靠別人來打罵開示,一切應該要自學,如儒家講「學而時習之」,自學,才會有心得,才會有進步。

在佛教裡面,對教育有更進一步的闡述。如佛陀教育的步驟,先要自覺,再能覺他,這樣覺悟之道才能圓滿。所謂自覺,在學習之初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自己不自我覺察、不自我覺醒,講者諄諄、聽者藐藐,再好的良言善語,你也沒有受用啊。所以,我最早的教育,都告訴每個人要依照佛陀的「自覺教育」。

但是,每一個人的根基不同,不是人人都是大智慧善根,還是要靠旁人幫助、靠教條規範。所以,貧僧在數十年出家的生活中,我一定要自己做到,我才敢教人。我思惟人生,要想如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對世間的自我覺悟、自我實踐,才能規範他人。

制新戒條 修行做人準則

可惜,貧僧幾十年來,十方弘化,很難安居一處,雖然自覺自己衣食住行、行住坐臥有所分寸,也不敢要求別人照我的方式行事。現在,貧僧垂垂老矣,在我認為,太嚴格的教條,與其讓人做不到,何必要那樣的規範呢?但如果完全方便,隨意生活,那又成為一個什麼樣的團體呢?

這次,藉由「貧僧有話要說」,自己心裡也想,自我修學的戒行,與他人應該要遵守的法則,甚至對佛光弟子的教育上,列出一些簡單的生活規條,把它訂為新戒條,在此略為一說。

戒條有很多,橫說豎說,那都是條文,最重要的,還是要自我心中有道,行為不要侵犯別人,那就是我訂為「佛光新戒條」──十要、十不要的標準了。社會大眾以及佛門弟子,大家都能遵守,把它用來做為修行做人的原則,人我之間,會少了糾紛;衣食住行的生活,會獲得滿足;群我之間,能夠和平相處。這「十要」和「十不要」,假如大家都可以做到,雖不能成佛作祖、成聖成賢,至少不失為一個樸實的修道者。

茲將內容分述如下:

所謂十要:

一、要正常吃早飯

佛教的戒律規定「過午不食」,但我認為,過去是因為晚間沒有工作,天黑之後沒有電燈,很早就睡覺了,因此晚上可以不吃。但是,現在一些修行用功弘法辦道的人,看經講課、著書立說、為人服務,經常挑燈晚修,怎能說晚上不吃呢?這樣對腸胃必定有所損傷。我覺得,「過午不食」在今日這個社會裡,已經不是很適合,像有糖尿病的人,如何過午不食呢?

但修道者有一項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正常吃早飯」。因為吃了早飯,就是一天工作的開始。可是我經常看到現代的人,遇早不食,晚上吃得更多,為什麼早餐不吃呢?因為他怕早起。早起之後,由於夜晚遲睡,消化系統還保存了昨日吃的食物,所以他在早晨不感到會飢餓。經常不吃早飯,一個人的生活就沒有規律。因此,不但要吃早餐,還要按時,養成這種好的習慣,必定生活容易規律。

二、要有表情回應

發心修道者,都要先能過團體生活,就是佛陀吧,也經常說「我在眾中」,一個初學者離開大眾,就不能算在僧團之中。眾者,以中國字來說,「三人成众(眾)」,一個人才想修行,就想閉關,就想隱居,不能合群,不能在大眾中學習教養,所謂「獨木不可成林」,也難以成就。所以,有心入道的初學者,要在眾中,必然要學習接受磨鍊,必定要有禮貌,要有表情,要對人恭敬,別人才會接受你,你才能安住在眾中。

要知道,現在是一個彩色的世界,是一個有聲音的社會,若強調動靜一如的生活,你既不是石頭、木頭,怎能沒有表情?就是石頭、木頭,雕出的佛像、菩薩像,也要講究慈祥、笑容、自然、姿態的莊嚴,好比敦煌石窟那許多壁畫都可以佐證;那麼你一個出家人都沒有表情,怎麼做人呢?要學習適當的表情回應、合宜的應對禮儀。

三、要能提拔後學

世間上的人,不是自己成就了就是偉大,真正的偉大,是要能培養後學的成功。像釋迦牟尼佛有多少的大菩薩、大阿羅漢弟子追隨學習,所謂千二百五十人眾,甚至於他的十大弟子,佛陀也都讓每一個人各有所能,讓他們的能量發揮得淋漓盡致。再看歷代中國各宗各派的祖師們,凡提拔後學的,宗派就會興旺,不肯提拔後學的,慢慢的也就煙消雲散了。我們要讓一代勝過一代,所謂「青出於藍,更勝於藍」,不要「麻布袋、草布袋,一袋(代)不如一袋(代)」。假如我們的社會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那就非常可惜了。

當今佛教界的情形,經常看到長老們不肯交棒,或者一做住持,就是一生一世,第二代的後輩,就像媳婦熬不成婆,這在專制王朝時代還可以講得過去,當今民主自由時代則不可。

四、要能推薦好人

說到推薦好人,每個人都想推薦自己,其實,好人不是自己說自己,是要讓別人來認定的。心目之中,有好多的好人,必定自己也會成為好人;心目之中,覺得別人都很壞,必定自己也是一個問題人物。在教團裡,能推薦好人也是重要的一種修行。

現在民主選舉,就是推薦好人。一個健全的社會、團體,要讓好人出頭,要讓好人來領導。所謂唐堯虞舜的公天下時代,就是國家是人民的國家,社會是人民的社會,離開了人民,哪裡有什麼國家、社會的存在呢?所以,要想立國者,先要有賢明的領導人;要有賢明的領導人,需要由眾人鞏固領導中心,團結一致。推薦好人,擁護好人,這個社會才能進步。

五、要肯讚歎別人

叢林裡面十方人士,百千人居住,南方人、北方人都各有個性,但沒有爭吵,為什麼?因為有佛教的語言。如:「請大德開示」、「弟子受用無盡」、「你真是我們的善知識」、「你一句好話點醒夢中人」、「你的一語,讓弟子撥雲見日」、「老師是諸佛菩薩的境界,是弟子們仰望學習的對象」、「你的慈心悲願無不具足」……

好比在佛陀時代,大迦葉尊者對釋迦牟尼佛說:「您是我們的大師,弟子願皈投在您的座下。」舍利弗聽到阿說示尊者說偈:「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他對道友目犍連說:「我們有明師了!」

《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讚歎東方世界、西方世界、南方世界、北方世界等無量諸佛,十方諸佛也讚歎釋迦牟尼佛,彼此讚美來、讚美去,互相說好話。就等於佛光會推動說好話的運動,多說肯定別人、讚歎別人的好話,這就是說明修行讚歎別人的重要。

六、要能學習忍辱

在發心學道的重要入門,忍辱,大概是最重要的了。中國儒家有「百忍家訓」,佛教裡有「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所謂福慧、相好,重要的修持就是要「忍辱」。佛陀在《金剛經》裡面說,過去為歌利王割截身體,都心無瞋恨,光是這一點,就不容易做到。

在受到侮辱的時候,不怨恨、不生氣,泰然處之,先忍之於口,後忍之於面,再忍之於心,百般的毀謗、辱罵、譏諷,不能如飲甘露,修行,是不易成就的。

忍是智慧,忍是力量,所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對生存、生活要有智慧知道世間人我關係,知道世間人情事理;能夠對事理的認識、接受、處理、化解、消除,一切天上的烏雲,有了智慧的風吹拂,自然煙消雲散。所以,修行生忍、法忍,就是對一切外境都能認識、接受、負責、處理、化解,當然就能證悟「無生法忍」了。

七、要能長養慈悲

在修行裡,忍辱還是消極的修行,積極的精神則要發揚慈悲。慈能予樂,悲能拔苦,要能給予眾生喜樂,去除眾生的痛苦,必須要先學習服務,如果沒有服務的精神,哪裡能與慈悲相應呢?

所謂服務,在青年守則裡說:「助人為快樂之本。」我們能可以行菩薩道,像觀世音救苦救難,這是自我的修行,也是自我的安樂。能解脫別人的苦難,還怕自己的苦難不能消除嗎?所以,人能先做一些利他的行事,自己必然得到更廣大的利益。

服務、慈悲,都要慢慢的灌溉、長養,就好像田裡的禾苗、山上的果樹,要在時間歲月裡,不斷修行,不斷成長,才能完成自己的慈悲發心。所謂「無相布施、無我度生」,那就是真正的慈悲了。

八、要有道德勇氣

修行學道,不是消極的做一個好人,以為自己與世無爭,那是不夠的。要能與人為善,甚至與人為善也還不夠,要能在犧牲受害的時候,可以為教、為人,提出道德的勇氣,這就是所謂「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沒有道德勇氣,只是一個消極的好人,不算一個積極發心修道的菩薩。

在儒家裡為了成就仁義道德,有所謂「殺身成仁、捨生取義」,佛心和儒家的道德觀念,不但有類似,甚至更加增上。殺身成仁、捨生取義,或許還有一個為了什麼;但在佛教裡,捨身捨命,不著相,不執我,不求回報,不求讚美,一切無我無相。因為,不執著我相,才更有道德勇氣。

九、要能知道慚愧

佛陀有時候教訓弟子「不知慚愧」,這是非常嚴厲的批評。不知慚愧,就是不知道羞恥,所謂「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沒有一點羞恥心,品德不能增上。佛說「慚恥之服,無上莊嚴」,有慚恥心,是人格美麗的穿戴。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會,恥有所不淨,在修行的道路上容易成功。

慚,是對不起自己;愧,是對不起他人。如果我們經常行事覺得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別人,甚至不但對聖賢、父母,我們自己知道慚愧,甚至對學生、兒女也要有慚愧心,不能給予兒女很好的教導,不能給予學生廣博的智慧。能可以有這些慚愧心,自然覺得對世間萬事萬物有所欠缺;由於知道欠缺,就會發心,有了勇氣。所以慚愧知恥,就能增上我們的品德。

十、要能守時守信

時間就是生命,你不守時,就是不愛惜生命。你不愛惜自己的生命,也不愛惜別人的生命,就不知道時間的寶貴。人無信不立,人格的養成,要從誠信開始;妄言、造謠,對別人的辛勞、功德不知道尊重,對別人的道德、人格輕易的毀謗,不必要別人來判斷,自己想想,也應該知道罪孽深重啊!

一個人要養成守時守信的習慣,如:與人約會,或者參加會議,或者與朋友往來,一定要遵守時間。守時的人生,才是美德;誠信的人生,更是為人生披金掛銀。因為我們讓人稱讚一句:某人很誠實,某人很有信用,那就表示你是一個道德君子。做人,為什麼不做道德君子呢?

除了上述「十要」以外,還要愛護常住、要有宗門思想,要能隨眾、勤勞、謙虛,具有因果觀念等等,這些都是成功之道。

前面講的「十要」,是積極的修道,下面十種「不要」是消極的品德。積極的修行,比較不容易做到;消極的修行,應該比較容易受持。但是,無論什麼修行,你不「行」,就不是道了。所以「十不要」的道,下列說明:

一、不可好買名牌

既已辭親出家,捨俗入道,就要與世俗的人士有不同的想法。別人好財,我們施捨;別人好名,我們無爭;別人生氣,我們忍耐;別人討巧,我們愚拙。所以,對於一個修道的人,羨慕世俗,尤其好買名牌,喜愛風潮,不能淡泊生活,不能簡單養道,是不容易成功的了。

既已學道,就不需要外物名牌來莊嚴自己,要從內心修學戒、定、慧學,來給予自己莊嚴。因為從內心美好的心念,來為自己莊嚴身相,那才是真正的名牌。

二、不可輕慢他人

在教團裡,我們上有師長,要觀德不可觀失;我們有同參道友,要互相勉勵、互相提攜;我們有後輩晚學,現在雖有缺點,將來他會成就大事。就是信徒,也是我們的衣食父母,而我們的冤家對頭也可以成為逆增上緣,你何能對他人輕心慢意呢?

輕慢他人,就是自己驕傲;凡是成熟的稻穗,都是低頭的;凡是長成的水果,也都是垂下的。你要做一個真正的修道人,在生活裡,舉止行為一有傲慢,必然遭人輕視;只有低眉合掌、鞠躬問訊,口中常說「請、謝謝、對不起」,給人讚歎,自我謙和,修道才能進步。

三、不可嫉妒好事

說到嫉妒,就好像火一樣,嫉妒的火一燒起來,好人,會燒成變態的人;好事,也會燒成沒有價值。所以嫉妒的火,是人性裡醜惡的東西。人性裡見不得人好,見到人好,就嫉妒他,見到好事,就不歡喜,這都是自己醜陋的心態。

應該要知道,別人好,對我們有利;我的朋友升官了,我可以沾光沾光;我的同事發財了,他買華屋大廈,我也能進去拜訪。總之,別人擁有,雖不是我的,但我可以沾光享有,我何必要嫉妒他呢?難道天下都變成窮人,自己一個人發財才算富有嗎?修行的人,見到人家擁有,要隨喜讚歎。

所以,要想自己做好人,不嫉妒好人、不嫉妒好事。對於好人,要讚揚他,對於好事,也要歌頌它,世間這麼美好,我們為什麼不歌頌好人好事呢?

我和煮雲法師相處,他的習氣毛病很多,但是他有一個偉大的地方,就是不嫉妒別人。光是這一條,在一般人學習當中,就不是人人能做到的了。

四、不可侵犯他人

佛陀制定的戒律,無論出家的、在家的,主要的,就是不可以侵犯他人。戒,是自由的意義,你要自由,別人也要自由,好人好事都要自由。所以佛教的五戒:不殺生,是不侵犯別人生命的自由;不偷盜,是不侵犯別人財產的自由;不邪淫,是不侵犯別人身體的自由;不妄語,是不侵犯別人信譽的自由;不吸毒,是不侵犯自己智慧、健康的自由。

侵犯別人,是不好的行為,你侵犯別人,別人自然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回報你,這樣就會對立、仇恨。如果都能像佛教所說,大家持戒,不侵犯別人的自由,互相尊重、互相包容,像現在新聞有報導的自由,但也要尊重信仰的自由;你有居住的自由,也有移民的自由。大家都要尊重自由,這才是美好的人生。

五、不可語言官僚

語言,一言以興邦,一言以喪邦。一句話,看起來簡單,好朋友之間,因為一句好話,結了好因好緣,後面的因緣果報都很順利;因為一句壞話,怨恨成仇,彼此難以相安。所以,說話要謹慎。現在有的人「烏鴉嘴」,都是講一些不好聽的話,讓人聽了討厭。是好人,就說好話,說壞話,必然是壞人,所以佛光會提倡「三好運動」:身要做好事,口要說好話,心要存好念。尤其說好話,又不要花錢,對你也沒有什麼損害,讓人家歡喜,何樂而不為呢?

六、不可去做非人

非人,這句話是很不好聽的,意思就是說你不像人。你的言行,不像人的言行,惡念、鬥爭、壞心、害人等等。在佛經裡,佛陀會不會罵人?佛陀雖然不直接罵人,但他也指出世間有「五種非人」,意思就是說不像人,也就是「應笑而不笑,應喜而不喜,應慈而不慈,聞惡而不改,聞善而不樂」,我們修道人怎能不自我警惕呢?

人,所謂為人,就要守禮、守信,在儒家有四維八德,在佛教有三皈、五戒、六度萬行,這些都是做一個人的原則,是人,就要像人,不可以做「非人」,讓人恥笑。

七、不可承諾非法

有的人,要我們幫助,應該可以幫助,但非法的,不能幫助;有的人,要我們給他因緣,如果是壞事的,不可以助長壞事因緣;有的人,要我們給他助力,如果是侵犯別人,對別人有害的,不可以幫助他。總之,非法,不合法律的事,當然是壞事;不合乎佛法的事,當然是惡事,我們要為世間助長善因、善緣,但不可以助長非法。

在菩薩戒裡有「饒益有情戒」,凡一切事,要與他人有利益、有幫助,成全別人,這是我們修行學道的基本要道。

八、不可打擾別人

有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打擾別人,讓他動念,尤其動不好的念頭,這也是我們的罪過。所以,和人相處,不可以隨便叫人做事,不可以隨便叫人服務,不可以隨便叫人家做牛做馬,不可隨意化緣,應該要互相尊重。

就是好事,也要獲得人家的歡喜、獲得人家善意的教導;但有的人態度惡劣,就是人家幫忙了,也心不甘情不願;有的人語言粗魯,就是有人幫助了,人家也不歡喜。所以,做一個修道者,不可以隨便打擾別人。

如持地菩薩,走路,不敢放重腳步,怕踩痛了大地;物品,不敢隨意亂丟,怕汙染了大地;講話,不敢大聲,怕吵醒了大地,這是菩薩行為,我們應該效法。

九、不可輕易退票

信諾,是做人的根本,「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既已答應人家,就應該真心履行幫助。輕諾寡信的人,最後都會被人捨棄;你只要真心誠意,不隨意退票,不背棄自己的諾言,不是皆大歡喜嗎?

過去,有人為了父母的疾病要去買一些營養的食物,在東街就問,營養品一瓶三塊錢,但走到西街,卻只要二塊五。這個人心裡想,我在東街已經跟他說過回頭再買,我不能失信於人;雖然討便宜,但是信譽價值更高。就如人在戰亂的時候,大家沒有東西可吃,就採摘人家園田裡的水果,可是有德的君子,他就是不肯。人家笑他說,這是戰亂時候,這些水果已經是無主了。這位有德的人說:「儘管戰亂無主,但我心中不能沒有主啊。」

十、不可無理情緒

一些年輕人跟我出家,我最掛念的是,年紀輕的人,不懂得世間的人情禮貌,經常鬧情緒,一句話、一件事,就把它張揚得不吃不睡,讓團體難安。所以,我在〈為僧之道〉裡,就勉勵他們:「為僧之道要正常,不鬧情緒不頹唐;勤勞作務為常住,恭敬謙和出妙香……」

所以,一鬧了情緒,固然自己的品德給人看輕,也表示自己的修養不夠。情緒,要自我控制、自我駕馭,你自己都管理不住自己的情緒,你還能教育他人、管理他人,成為一位人天師範嗎?

上述這些新戒條,也不只適用於出家修道者可以實踐,所謂戒,就是法律,就是自由,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人人自由;應該都適用於每一個人的。

所以,貧僧這一生自我克制、自我教育、自我要求,對於這十要、十不要,也是數十年的辛苦實踐體會,至今仍然還嫌不足,只有一點一滴再去努力成就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