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01 三月
*3月1日
尋春
唐 無盡藏(生卒年不詳)
終日尋春不見春,
芒鞋踏破嶺頭雲;
歸來偶把梅花嗅,
春在枝頭已十分。—選自《楞嚴經宗通》
平常是道
宋 無門慧開(一一八三~一二六○)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閑事掛心頭,
便是人間好時節。—選自《禪宗無門關》
悟桃花頌
唐 靈雲志勤(生卒年不詳)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
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選自《五燈會元》
擬古
明 蓮池袾宏(一五三五~一六一五)
畏寒時欲夏,苦熱復思冬;
妄想能消滅,安身處處同。—選自《雲棲法彙》
*3月2日
以忍處世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忍是一種認識宇宙人生實相的智慧,是一種接受、承擔、負責、化解、處理、解脫的力量。忍不但是內心的智慧、是道德的勇氣、是寬容的慈悲、是見性的菩提,更是一種無上的力量。
佛教把我們居住的世界稱作「娑婆」,就是「堪忍」、「能忍」的意思。人的一生,很難事事稱心如意,為了生活,時時都要忍耐。不但要忍苦、忍難、忍窮、忍飢、忍冷、忍熱、忍氣、忍怨,也要忍富、忍樂、忍利、忍譽。能忍,就有力量!「以忍處世」,是每個人必然的修練。—選自《人間佛教論文集》
*3月3日
心安吟
宋 邵雍(一○一一~一○七七)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寬;
心與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誰謂一身小?其安若泰山;
誰謂一室小?寬如天地間。—選自《擊壤集》
養心歌
得歲月,延歲月,得歡悅,且歡悅。
萬事乘除總在天,何必愁腸千萬結?
放心寬,莫量窄,古今興廢如眉列。
金谷繁華眼底塵,淮陰事業鋒頭血。
陶潛籬畔菊花黃,范蠡湖邊蘆絮白。
臨潼會上膽氣雄,丹陽縣裡簫聲絕。
時來頑鐵有光輝,運退黃金無豔色。
逍遙且學聖賢心,到此方知滋味別。
粗衣淡飯足家常,養得浮生一世拙。—選自《邵堯夫先生詩全集》
*3月4日
無盡因緣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一片菜葉值幾何?凡夫的心用少許銅錢去計量,聖賢的心則以無盡的因緣去愛惜。一生的困乏亨通,點點滴滴都是有因有緣,當怨尤果報時,應當思惟,昨日種下的因緣。
惜福是愛惜我們開墾的福田,不被貪瞋癡三惡牛踐踏禾苗;
結緣則是為我們聚合春風雨露的資糧,使我們的心田開花結果。
愛惜自己的福報,就是珍惜自己的現在;廣結人間的善緣,
就是豐富自己的未來。
玫瑰一時虛榮滿足,松樹久藏曖曖光采,
我們應如松的生命,懂得把外境的侵犯和毀傷,
轉換成煦陽的溫暖、和風的清涼。—選自《人生的階梯》
*3月5日
果報自受
唐 義淨 譯(六三五~七一三)
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選自《大寶積經》
因果由來
宋 王日休(?~一一七三)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選自《龍舒淨土文》
行怨得怨
法救 造(生卒年不詳)
姚秦 竺佛念 譯(生卒年不詳)
害人得害,行怨得怨;
罵人得罵,擊人得擊。—選自《出曜經》
痛聚因緣
曹魏 白延 譯(生卒年不詳)
欺為眾惡本,自絕善行業;
是故致痛聚,妄言何益人。—選自《佛說須賴經》
*3月6日
和為貴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真正高貴的人,質地柔軟,
如水曲折婉約,不擇大小細流,
匯成百川汪洋。
你對我錯,融化剛強的雪原;
你大我小,粉碎傲慢的高山;
你有我無,解開愛結的纏縛;
你樂我苦,學習菩薩的慈悲。
「轉」的修行
人的生活在於一個「轉」字,要能轉大為小、轉苦為樂、轉迷為悟、轉邪為正;修行的秘訣,就是要能轉一切不好的境界為善美的境界。
勇於接受,善於轉化,把煩惱轉成菩提,這也是人間佛教的修行重點。—選自《星雲說喻》
指喻(節錄)
明 方孝孺(一三五七~一四○二)
天下之事,常發於至微,而終為大患。始以為不足治,而終至於不可為。
當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顧。及其既成也,積歲月,疲思慮,而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選自《古文觀止》
【譯文】
天下的事故,通常發生在極為細微,隱而不顯的地方,最後成為莫大的禍患。最初認為不值得處理,可是最後會變成難以處理的地步。
事發之初,還容易解決時,往往吝惜些微精力,輕忽它而不加顧慮;等到禍患形成了,必須花費很長的時間,用盡腦筋,精疲力竭,才僅僅能把禍患克服。天下事,像這拇指的,可太多了!
*3月7日
勉學詩
莫驅屋上烏,烏有反哺誠。莫烹池上鴈,鴈行如弟兄。
流觀飛走倫,轉見天地情。人生處骨肉,胡不心自平?
田家一聚散,草木為枯榮。我願三春日,垂光照紫荊。
同根而並蒂,藹藹共生成。—選自《遜志齋集》
*3月8日
冰心小語
冰心(一九○○~一九九九)
冠冕?是暫時的光輝,是永久的束縛。
真理,在嬰兒的沉默中,不在聰明人的辯論裡。
願你的生命有夠多的雲翳,造成一個美麗的黃昏。
浪花愈大,凝立的磐石在沉默的持守裡,快樂也愈大。
命運如同海風—吹著青春的舟飄搖的曲折的渡過了時間的海。
青年人,珍重的描寫罷,時間正翻著書頁,請你著筆!青年人呵!為著後來的回憶,小心著意的描你現在的圖畫。
牆角的花,你孤芳自賞時天地便小了。修養的花兒在寂靜中開過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裡結實。成功的花,人們只驚慕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選自《繁星》等
*3月9日
淨行品(節錄)
唐 實叉難陀 譯(六五二~七一○)
菩薩在家,當願眾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當願眾生,善事於佛,養護一切。
自歸於佛,當願眾生,紹隆佛種,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
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
見疾病人,當願眾生,知身空寂,離乖諍法。
若飯食時,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
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
以時寢息,當願眾生,身得安穩,心無動亂。
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選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3月10日
選佛場
唐 龐蘊(?~八○八)
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
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選自《圓悟佛果禪師語錄》
木人花鳥
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鐵牛不怕獅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
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
心境如如只遮是,何慮菩提道不成。—選自《大慧普覺禪師語錄》
心王銘(節錄)
南梁 傅大士(四九七~五六九)
觀心空王,玄妙難測;無形無相,有大神力。
能滅千災,成就萬德;能使色身,作邪作正。
是故相勸,好自防慎;剎那造作,還復漂沉。
清淨心智,如世黃金;般若法藏,並在身心。—選自《善慧大士語錄》
*3月11日
佛寺楹聯(之二)
雞足山金頂寺文殊院
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重慶縉雲寺
你可知此身不能久住,
何必急急忙忙幹些歹事;
我卻曉前身皆已注定,
只得清清白白作個好人。
泰州光孝寺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切莫放年華虛度;
一腳門裡,一腳門外,可曉得腳步留神。
昆明圓通寺
佛光普照大地,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因果定真理;
法輪常轉人間,善有善報,
惡有惡報,岸頭有神明。
開封開寶寺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已了如來真實義;
四大本空,五蘊非有,是為波羅蜜多心。—選自《佛光教科書》
論佛教與群治的關係
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
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獨善。
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厭世。
佛教之信仰,乃無量而非有限。
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別。
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選自《飲冰室合集》
*3月12日
佛法,亦宗教亦哲學
湯用彤(一八九三~一九六四)
佛法,亦宗教、亦哲學。宗教情緒,深存人心。往往以莫須有之史實為象徵,發揮神妙之作用。故如僅憑陳跡之搜討,而無同情之默應,必不能得其真。
哲學精微,悟入實相。古哲慧發天真,慎思明辨,往往言約旨遠,取譬雖近,而見道深弘。故如徒於文字考證上追求,而乏心性之體會,則所獲者其糟粕而已。—選自《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3月13日
訓兒歌
明 王陽明(一四七二~一五二九)
幼兒曹,聽訓示;勤讀書,敦孝弟。
學謙恭,循禮義;節飲食,戒遊戲。
毋說謊,毋貪利;毋任情,毋鬥氣。
毋責人,但自治;能下人,是有志。
能容人,是大器;凡做人,在心地。
心地好,福可冀;心地惡,禍莫避。
譬樹果,心是蒂;蒂若壞,果墜地。
吾教汝,即此意;諦聽之,須切記。—選自《王陽明全集》
門銘
宋 呂夷簡(九七九~一○四四)
忠以事君,孝以養親。
寬以容眾,謹以修身。
清以軌俗,誠以教民。
謙以處貴,樂以安貧。
勤以積學,靜以澂神。
敏以給用,直以全真。
約以奉己,廣以施人。
重以臨下,恭以待賓。
貫之以道,總之以仁。
在家為子,在邦為臣。
斯言必踐,盛德聿新。
勒銘於門,永代書紳。—選自《佛光教科書》
*3月14日
《莊子》選
戰國 莊子(西元前三六九~前二八六)
刻意(節錄)
眾人重利,廉士重名,
賢人尚志,聖人貴精。
【譯文】
一般人看重利益,廉潔之士注重名聲,賢人君子崇尚志向,聖人重視精神。
人間世(節錄)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譯文】
生長在山上的樹木,因為自然的需要而被砍伐;膏脂因為能照明,而被燃燒;桂樹可以食用,所以被砍伐;漆可以使用,因而被割皮。人們都知道有用的用處,但不懂得無用的更大用處。—選自《莊子》
*3月15日
延平王祠古梅歌(節錄)
連橫(一八七八~一九三六)
我聞諸葛廟前古柏柯如銅,
堅貞不拔回天工。
又聞岳王墳上古檜高摩空,
萬枝南向表臣衷。
我謂古木無知何得人推崇?
千古見者猶思二人之精忠。
諸葛存漢岳驅戎,
繼其武者唯我延平真英雄。
延平祠宇凌穹窿,中有古梅繽紛開花重,
巨幹槎枒葉蒼蘢,暗香浮動度春風。
延平義憤起孤童,登天直欲跨飛熊。
手提長劍倚崆峒,不能魯陽揮戈日再中,
亦當立馬天山早掛弓,
如何北征南渡半挫功?
闢地開天乃在東海東,神鯨一去水濛濛。
毘舍江山漲妖烽,桑田滄海幾度難尋蹤。
唯見古梅歲歲開花花屢濃,
盤根錯節生氣充,下有雪凍上雲封,
紅牆一角月玲瓏,中宵夜冷劍光衝。
我來歌嘯尤無窮,放眼九州心忡忡。
但見梅花如海春溶溶。—選自《連雅堂先生全集》
志於學
熊十力(一八八五~一九六八)
為學,苦事也,亦樂事也。
唯真志於學者,乃能忘其苦而知其樂。
蓋欲有造於學也,則凡世間一切之富貴榮譽皆不能顧。
甘貧賤,忍澹泊,是非至苦之事歟!
人謂我孤冷,吾以為人不孤冷到極度,不堪與世諧和。
凡有志於根本學術者,當有孤往精神。—選自《十力語要》
*3月16日
心性之學
牟宗三(一九○九~一九九五)
覺,等於德性之開啟或悟發,當然不是憑空地開啟,
而是從經驗知識的獲得開始。
誠,是從內心外發的,是內心的真實無妄,
也是主觀性原則。
中華民族生命的學問的中心,就是心和性,因此可以稱為心性之學。最成熟的智慧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是普遍原理與當下決斷的相互攝契。
人的智慧,不管從何而起,秉持真誠與謙虛,總是在長遠的過程與廣大的層面中開發出來。
不物化的生命才是真實的生命,因為他表示了生的特質。—選自《牟宗三先生全集》
*3月17日
韋應物詩選
唐 韋應物(七三七~七九二)
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初發揚子寄元大校書
悽悽去親愛,泛泛入煙霧;
歸棹洛陽人,殘鐘廣陵樹。
今朝為此別,何處還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寄李儋元錫
去年花裡逢君別,今日花開又一年;
世事茫茫難自料,春愁黯黯獨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錢;
聞道欲來相問訊,西樓望月幾回圓。—選自《全唐詩》
秋夜寄邱員外
懷君屬秋夜,散步詠涼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應未眠。
*3月18日
愛蓮說(節錄)
宋 周敦頤(一○一七~一○七三)
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
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讚蓮
陸上百花競芬芳,碧水潭泮默默香;
不與桃李爭春風,七月流火送清涼。—選自《周元公集》
*3月19日
法語
唐 玄奘(六○二~六六四)
言無名利,行絕虛浮。—選自《續高僧傳》
觀自在
唐 玄奘 譯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選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譯文】
觀世音菩薩修行甚深般若智慧有所得力,因而照見色、受、想、行、識五蘊乃色心和合之五蘊假我,洞察出世間萬象皆是空性—即世間沒有不變性、獨存性、實有性的東西,所以能超脫(度)一切痛苦和災難。
*3月20日
四歲老翁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有個年輕人遇到一位老先生,年輕人隨口問老先生:「您今年多大高壽?」老先生回答:「我今年四歲。」
原來已經八旬的老翁,四年前才值遇佛教,覓得人生真諦。如果我們想要生命久長,聰明的你可曾仔細思量,一生追求的到底是什麼?《大莊嚴經論》說:「人身極難得,信心亦難生;財寶難可足,福田復難遇。」朝聞道,夕可死!四歲老翁並不可悲,可悲的是我們在夢中說夢,假戲真做,如同莊周迷蝶,蝶迷莊周,惘然一生。—選自《星雲說喻》
*3月21日
蘇東坡禪詩
宋 蘇軾(一○三六~一一○一)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夜來偈
溪聲盡是廣長舌,
山色無非清淨身;
夜來八萬四千偈,
他日如何舉似人?
觀潮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來無別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題沈君琴
若言琴上有琴聲,
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
何不於君指上聽?—選自《東坡詩集》
*3月22日
無相頌
唐 惠能(六三八~七一三)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選自《六祖壇經》
*3月23日
唐雎說信陵君(節錄)
西漢 劉向 編(西元前七七~前六)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
唐雎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
信陵君曰:「何謂也?」
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臣願君之忘之也。」
信陵君曰:「無忌謹受教。」—選自《戰國策》
【譯文】
魏國的信陵君殺了晉鄙,解救邯鄲,擊破秦軍,保存了趙國,趙孝成王親自到郊外去歡迎他。
於是唐雎告訴信陵君:「人家厭惡我,對此我不可不知;我厭惡別人,卻不應讓他得知。別人對我有恩,我不應忘記,我對別人有恩,卻不應老放在心上。如今您殺晉鄙,救邯鄲,破秦軍,保趙國,這是很大的恩惠。現在趙王親自來迎接您,倉促之中見到趙王,我希望您忘掉自己的大德吧!」信陵君聽後恭謹受教。
*3月24日
人文素養的培養(節錄)
嚴長壽(一九四七~ )
培養優雅的氣質,首先必須學會「安靜」。
《大學》有一段話可以算是最精闢的見解:「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得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現代人都太重視「立即性」的效果,希望可以「七天學好英文」、「半年讓你成為千萬富翁」,什麼事情都要越快越好。
我們培養對藝術的欣賞、對美的事物的喜愛,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看到「結果」?朱光潛曾說:「美感的世界是一個純粹意象的世界,欣賞藝術是從實用的世界走向理想的世界,也就是沒有利害關係的世界。」沒有錯,當每一件事情都有利害的時候,你怎能有平靜的心靈去欣賞它?因此,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在都應該有一些事情,是超越利害關係、不求回報的;這樣我們才能從另外一個領域發現自己,找到讓自己安靜的境域。—選自《御風而上》
*3月25日
四時讀書樂
宋 翁森(生卒年不詳)
山光照檻水繞廊,
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
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
人生惟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何如?
綠滿窗前草不除。—選自《一瓢稿》
書之用
清 張潮(一六五○~?)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
讀書不難,能用為難;能用不難,能記為難。
謂之福
有工夫讀書,謂之福;有力量濟人,謂之福;
有學問著述,謂之福;無是非到耳,謂之福;
有多聞、直、諒之友,謂之福。—選自《幽夢影》
*3月26日
心
唐 義淨 譯(六三五~七一三)
心去如風,不可捉故;
心如流水,生滅不住。
心如燈焰,眾緣有故;
心如虛空,客塵染故。—選自《大寶積經》
心是什麼?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心如猿猴難控制,你能把心管好嗎?
心如電光剎那間,你能掌握心意嗎?
心如野鹿逐聲色,你能照見虛妄嗎?
心如盜賊劫功德,你能降伏心魔嗎?
心如冤家身受苦,你能遠離對待嗎?
心如僮僕諸惱使,你能謙和自在嗎?
心如國王能行令,你能導人以善嗎?
心如泉水流不盡,你能布施有情嗎?
心如畫師描彩繪,你能美化世間嗎?
心如虛空大無邊,你能包容萬有嗎?—選自《人間佛教語錄》
*3月27日
十來偈
鈴木正三 輯(一五七九~一六五五)
端正者忍辱中來,
貧窮者慳貪中來,
高位者恭敬中來,
下賤者驕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
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
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
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選自《反故集》
勝妙一日偈
譯者不詳
慎莫追過去,亦勿寄未來,
過去事已滅,未來復未至。
當下於此時,如實行諦觀,
行者住於斯,安穩無障礙。
今日當精進,勿待明日遲,
死亡不可期,吾當如何置?
若有如是人,安住於正念,
晝夜無間斷,聖者遂稱彼,了知勝獨處。—選自《勝妙獨處經》
*3月28日
塵勞迥脫
唐 黃檗希運(?~八五○)
塵勞迥脫事非常,緊把繩頭做一場;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選自《宛陵錄》
也大奇
唐 洞山良价(八○七~八六九)
也大奇!也大奇!
無情說法不思議;
若將耳聽終難會,
眼處聞聲方得知。
無事手
心如大海無邊際,廣植淨蓮養身心;
自有一雙無事手,為作世間慈悲人。—選自《碧巖錄》
切忌從他覓
切忌從它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須恁麼會,方得契如如。—選自《洞山良价禪師語錄》
*3月29日
《荀子》選
戰國 荀子(西元前三一三~前二三八)
勸學篇(節錄)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不積蹞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大略篇(節錄)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選自《荀子》
【註】
蹞:半步。騏驥:駿馬。鍥:鏤刻。
*3月30日
感恩的人生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感恩的人,有情有義;
感恩的人,內心富有。
感恩的人生,才懂得付出;
感恩的人生,才明白富貴。
感恩夏天的豔陽,感恩秋冬的霜雪,
他們能使稻禾成熟。
感恩崇高的山嶽,感恩澎湃的海洋,
讓我懂得虛心包容。
感恩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
感恩的觀念,是智慧的財富;
感恩的心靈,是豐富的寶藏;
感恩的習慣,是處世的榜樣。
時時心存感恩,人生何其美好。—選自《人間音緣》
*3月31日
永嘉證道歌(節錄)
唐 永嘉玄覺(六六五~七一二)
頓覺了,如來禪,六度萬行體中圓。
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無罪福,無損益,寂滅性中莫問覓。
比來塵鏡未曾磨,今日分明須剖析。
從他謗,任他非,把火燒天徒自疲。
我聞恰似飲甘露,銷融頓入不思議。
觀惡言,是功德,此則成吾善知識。
不因訕謗起怨親,何表無生慈忍力。
假使鐵輪頂上旋,定慧圓明終不失。
日可冷,月可熱,眾魔不能壞真說。
莫將管見謗蒼蒼,未了吾今為君訣。—選自《永嘉證道歌》
永嘉禪宗集(節錄)
性行柔軟,不求人過,
不稱己善,不與物諍。
怨親平等,不起分別,不生憎愛。
他物不希,自財不吝,不樂侵犯。
恆懷質直,心不卒暴,常樂謙下。
口無惡說,身無惡行,
心不諂曲,三業清淨。—選自《永嘉禪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