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397 十一月

*11月1日

五戒與五常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佛教的戒律當中,五戒與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處。

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若以五戒配五常,即:

不殺生曰仁,不偷盜曰義,

不邪淫曰禮,不妄語曰信,不吸毒曰智。

在佛教的道德標準裡,

以五戒十善的自我規範,健全人格;

以聖賢濟世利人的胸懷,昇華道德;

以菩薩般若空慧的真理,明心見性。

因此,舉凡出於利眾的悲心,

且不違背世間禮法和菩薩饒益有情的大乘精神,

都是我們完成人格,圓滿菩提的資糧。—選自《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11月2日

教育理念

傅斯年(一八九六~一九五○)

立信是做人做學問一切的根本,也是組織社會國家的一切根本。不能立信,決不能求真理。

我在台灣大學對於學生的性品教育,只說了一句「講道」的話,就是「不扯謊」。因為這是性品教育的發軌。這一項做不到,以後都做不到。科學家扯謊,不會有真的發現;政治家扯謊,必然有極大的害處;教育家扯謊,更無法教育人。凡是做學問的人,必須從不扯謊做起。

個人扯謊的結果,必至於集體扯謊;遁辭的扯謊,必引出故意的扯謊。扯謊成了風氣,社會豈有不大亂之理。其流弊是不可勝數的。

一個人的成就,尤其是有特殊成就的,大多是自由發展出來的,一個學校也正如此。若果一切用刻板文章限制,毛病未必能夠一一校正,然而長處卻顯不出來。須知自由發展是學校辦得成功的最基本原則。凡在定章程時,不特不要限制得太多,而且應該鼓勵他自動的應付環境,克服困難。這樣,教育才有生命,學校才有朝氣。—選自《台灣大學辦學理念與策略》

*11月3日

管理學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管理」,其實就是在考驗自己心中有多少慈悲與智慧。管理的妙訣,首先須將自己的一顆心先管理好,除了讓自己的心中有時間的觀念,有空間的層次,有數字的統計,有做事的原則,能合乎時代與道德。更重要的是,讓自己心裡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誠意來待人,以謙虛平等來待人,才算修滿「管理學」的學分。—選自《普門學報》

*11月4日

校箴八首(節錄)

清 聶其杰(一八八○~一九五三)

誠:存心中正,做事切實,暗室無欺,天日可質。

信:事做十足,話說七分,輕諾難踐,招人怨憎。

仁:見人美事,便當欣悅,見人患難,便當憐恤。

厚:博厚悠久之道,寬大受福之基,說話莫占便宜。

勤:彼學無成,或業失敗,原因甚多,懶惰最大。

儉:治生之道,不必外求,勤以生產,儉以節流。

謙:謙謙君子,載道之器,學則進道,商則獲利。

卑:自古英傑,皆能下人,卑以自牧,人望愈尊,

莘莘學生,切記斯言。—選自《佛教叢書》

*11月5日

叢林要則

唐 百丈懷海(七二○~八一四)

叢林以無事為興隆,修行以念佛為穩當,

精進以持戒為第一,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煩惱以忍辱為菩提,是非以不辯為解脫,

留眾以老成為真情,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語言以減少為直截,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學問以勤習為入門,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老死以無常為警策,佛事以精嚴為切實,

待客以至誠為供養,山門以耆舊為莊嚴,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處眾以謙恭為有禮,

遇險以不亂為定力,濟物以慈悲為根本。—選自《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

*11月6日

撥火悟平生

宋 龍門清遠(一○六七~一一二○)

刀刀林鳥啼,披衣終夜坐;

撥火悟平生,窮神歸破墮。

事皎人自迷,曲淡誰能和?

念之永不忘,門開少人過。

少年風流事

宋 圜悟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裡醉扶歸;

少年一段風流事,只許佳人獨自知。—選自《嘉泰普燈錄》

撞破乾坤

宋 張九成(一○九二~一一五九)

春天月夜一聲蛙,撞破乾坤共一家;

正恁麼時誰會得?嶺頭腳痛有玄沙。

—選自《嘉泰普燈錄》

虛空粉碎

虛雲(一八四○~一九五九)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歷歷;

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選自《虛雲和尚法彙》

*11月7日

知足心安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人的欲望像個無底的黑洞,永遠沒有填滿的一天,即使賺了億萬財富,心被貪欲驅使,仍享受不到富足的快樂。

第一富有的人是誰?在《佛所行讚》卷五說:「富而不知足,是亦為貧苦。雖貧而知足,是則第一富。」

清貧的生活,只要心安,日日紅花柳綠。反觀坐擁華廈的巨富,不知回饋社會,福利大眾,身陷貪欲的火宅,怎能聽到清脆的鳥語,聞到氤氳的花香?—選自《這世界無處不美》

*11月8日

醒世詩

明 羅念菴(一五○四~一五六四)

有有無無且耐煩,勞勞碌碌幾時閑?

人心曲曲彎彎水,世事重重疊疊山。

古古今今多變換,貧貧富富有循環;

將將就就隨時過,苦苦甜甜命一般。

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

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

明明白白一條路,萬萬千千不肯修。

警公門中人

身在公門好積功,莫施巧計害貧窮;

爐中有火休添炭,雪裡生寒莫助風。

船到江心牢把舵,箭安弦上慢開弓;

當權若不行方便,念盡彌陀總是空。—選自《念菴羅先生傳》

*11月9日

心相篇(節錄)

宋 陳希夷(八七一~九八九)

知足與自滿不同,一則矜而受災,一則謙而獲福;

大才與見才自別,一則誕而多敗,一則實而有成。

忮求念勝,圖名利,到底遜人;

惻隱心多,遇艱難,中途獲救。

過剛者圖謀易就,災傷豈保全元?

太柔者作事難成,平福亦能安受。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

樂摘人非,最足傷乎性命。

責人重而責己輕,弗與同謀共事;

功歸人而過歸己,盡堪救患扶災。—選自《陳希夷心相編述疏》

*11月10日

星雲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夜晚,我愛天空點點的明星;

白天,我愛天空飄飄的白雲。

無論什麼夜晚,天空總會出現了星;

無論什麼白天,天空總會飄浮著雲。

星,不怕黑暗;雲,不怕天陰。

點點的星,能擴大了人生;

片片的雲,能象徵著自由。

花兒雖好,但不能常開;

月兒雖美,但不能常圓。

唯有星呀!則嬌姿常豔,萬古長新。

藍天雖青,但不會常現;

太陽雖暖,但不會自由。

唯有雲呀!則萬山不能阻隔,任意飄遊。

夜晚,有美麗的星星;

白天,有飄動的白雲。—選自《百年佛緣》

*11月11日

辛棄疾詞選

宋 辛棄疾(一一四○~一二○七)

〈醜奴兒〉書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語還休。

欲語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菩薩蠻〉賞心亭為葉丞相賦

青山欲共高人語,聯翩萬馬來無數。

煙雨卻低回,望來終不來。

人言頭上髮,總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鷗,一身都是愁。

〈青玉案〉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選自《辛棄疾詞全集》

*11月12日

自信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自信,空手可以安度恆河;自信,掉入枯井可以騰空。

禪家的直下承擔,就是自信。

諺云:「吾心信其可成,則無堅不摧;吾心信其不可成,則反掌折枝之易亦不成。」誠然,信心如瓔珞,使我們身心莊嚴;信心如手杖,使我們行進無憂。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產生信心,對於自己的所短和所長一目了然,認識清楚,才能開拓自己的前途。

恭敬心是佛心

社會上爭做老大的人,屢見不鮮。

真正的老大,不是用身分高低、排名先後去衡量的;而是一顆懂得恭敬別人,包容別人的心量。

一顆心能包容一個家庭,就能成為家長;能包容一個城市,就能成為一個市長,能包容一個國家,就能成為總統、領袖;能包容一個地球,乃至三千法界,你就能和佛心契合無間。

世間上,凡是尊貴的人、為人所敬仰的人,都是從謙卑中來。—選自《星雲說喻》

*11月13日

智度菩薩母

東晉 鳩摩羅什 譯(三四四~四一三)

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

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

一切智寶

譬如高原陸地,

不生蓮華,

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煩惱泥中,

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是故當知,

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譬如不下巨海,

不能得無價寶珠;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

則不能得一切智寶。—選自《維摩詰所說經》

菩薩行

雖行於空,而植眾德本,是菩薩行;

雖行無相,而廣度眾生,是菩薩行;

雖行無作,而現有受身,是菩薩行。

一音說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不著世間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

*11月14日

諫太宗十思疏(節錄)

唐 魏徵(五八○~六四三)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所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而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總此十思,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選自《貞觀政要》

*11月15日

人人皆可成佛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為什麼皈依三寶是民主的體現呢?

因為佛說:「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佛性人人平等,每一個眾生都是未來的諸佛,所有的諸佛都是當初的眾生。

皈依三寶就是皈依自己的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所謂「沒有天生的釋迦,沒有自然的彌勒」,有為者亦若是,直下承擔「我是佛」、「我是法」、「我是僧」,這就是民主。

吾人與佛同具真如實性,所以「心佛眾生,無二無別」。佛陀把眾生提昇到與他平等,這還不夠民主嗎?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都把教主定為主宰者,都認為是神聖不可侵犯,而佛陀沒有以成佛為大,也沒有以眾生為低。他認為自己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諸佛;自性本心,同一無二,所以皈依佛就是皈依自己的本性。—選自《人間佛教論文集》

*11月16日

生命是激流

劉長樂(一九五一~ )

如果你害怕生活的激流,總想脫離這個激流,表示你執著於激流。

你越是與激流拼搏,你遇到的阻力就越大。

你應該與生活的激流融為一體,萬事隨緣,讓因果自作定論,這樣反而能度過,獲得更廣闊的空間。

生命是激流,我們只有先認識到此身為人的弱小,才能「向死而生」,勇敢地面對恐懼,面對死亡,在萬丈紅塵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度過不得不過的這一生。—選自《劉長樂與星雲大師的對話》

*11月17日

短歌行(其一)

東漢 曹操(一五五~二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輟?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選自《宋書》

遣悲懷(其二)

昔日戲言身後事,

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

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

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

貧賤夫妻百事哀。

—選自《全唐詩》

離思(其四)

唐 元稹(七七九~八三一)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11月18日

智人行施

北涼 曇無讖 譯(三八五~四三三)

智人行施,不為報恩,不為求事,不為護惜慳貪之人,不為生天人中受樂,不為善名流布於外,不為畏怖三惡道苦,不為他求,不為勝他,不為失財,不以多有,不為不用,不為家法,不為親近。

智人行施,為憐愍故,為欲令他得安樂故,為令他人生施心故,為諸聖人本行道故,為欲破壞諸煩惱故,為入涅槃斷於有故。—選自《優婆塞戒經》

善意如電

譯者不詳

身譬如地,善意如禾,惡意如草;

不去草穢,禾實不成。

人不去惡意,亦不得道。

人有瞋恚,是為地生蒺藜。

善意如電,來即明,去便復冥;

邪念如雲覆日時,不見己。

惡意起,不見道。—選自《三慧經》

*11月19日

白居易禪詩

唐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

僧院花

欲悟色空為佛事,故栽芳樹在僧家;

細看便是華嚴偈,方便風開智慧花。

觀幻

有起皆因滅,無睽不暫同;

從歡終作慼,轉苦又成空。

次第花生眼,須臾燭過風;

更無尋覓處,鳥跡印空中。

白雲泉

天平山上白雲泉,雲自無心水自閒;

何必奔衝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

對酒詩

蝸牛角上爭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

不開口笑是癡人。

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選自《白居易詩集校注》

讀禪經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哪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選自《白居易詩集校注》

問道鳥窠禪師

特入空門問苦空,敢將禪事問禪翁;

為當夢是浮生事,為復浮生是夢中。—選自《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11月20日

匆匆(節錄)

朱自清(一八九八~一九四八)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

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裡,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裡,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

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過去。我覺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裡閃過了。

你聰明的,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選自《朱自清全集》

*11月21日

佛寺楹聯(之八)

一心常忍辱,

萬事且隨緣。

煩惱使剛強得伏,

菩提以柔軟而成。

人身難得而易失,

良時易往而難追。

養成大拙方見巧,

學到如愚始見奇。

滄海納百川而不溢,

尺鏡含萬象而有餘。

合抱之樹發於毫芒,

千里之行始於初步。

心隨境轉即是眾生,

心能轉物即是諸佛。

壽無量,法無邊,無是無非無煩惱;

人有緣,度有難,有因有果有菩提。

從十二因緣,看人間種種情形,眼界應當寬也;

以三時果報,想世上般般遭遇,心中可否了然。

看天下窮途之輩,幾個曾經惜福?

但報應來時,方知有苦;

問世間得志諸君,誰人願意修行?

待光陰去矣,徒嘆無常。—選自《寺院楹聯集錦》

*11月22日

我這一生(節錄)

季羨林(一九一一~二○○九)

時間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製造的鏡子裡,

照見自己的真相。

一點不忍的念頭是生民生物之根芽;

一段不為的氣節是撐天撐地之柱石。

一蟲一蟻不傷殘,半絲半縷勿貪著,可為民物立命。

不昧良心,不違常情,不用盡物力;

做到這三點,就可以為天地確立心性,

為百姓立命,為子孫後代造福。—選自《季羨林自述:我這一生》

*11月23日

睡前祈願文(節錄)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慈悲偉大的佛陀!

是日已過,我無法停止時間軌道的轉動,

但祈求您,佛陀!  

讓我覺悟無常的真諦;

讓我認清生命的價值。

願我從今而後,

如橋梁道路,綿延人間的好因好緣;

如甘泉雨露,滅卻有情的熱惱疲憊;

如叢林老樹,庇護眾生的清涼自在;

如日月星辰,照亮一切迷途的眾生。

是日已過,我感到生命歲月的迅速飛逝;

如少水魚,我對無常人生感到多麼無奈。

只有,祈求您,偉大的佛陀!

讓我擁有平等的心懷,寬恕侵犯我的仇敵;

讓我擁有感恩的心懷,報答幫助我的朋友;

讓我擁有般若的心懷,內觀自省我的缺漏;

讓我擁有精進的心懷,奉行您慈悲的教誨。

讓我拋棄仇恨的刀劍,享受清涼的法喜禪悅;

讓我卸下執著的枷鎖,給我身心的自在解脫。

從今以後,讓我能夠:

無諸恐怖,無諸顛倒,

無諸憂惱,無諸惡夢。—選自《佛光祈願文》

*11月24日

(節錄)

許地山(一八九四~一九四一)

南普陀寺裡的大石,雨後稍微覺得乾淨,不過綠苔多長一些。天涯的淡霞好像給我們一個天晴的信。樹林裡的虹氣,被陽光分成七色。妻子坐在石上,見我來,就問:「你從哪裡來?我等你許久了。」

「在這樹蔭底下坐著,真舒服呀!我們天天到這裡來,多麼好呢!」

「為什麼不能?」

「你應當作蔭,不應當受蔭。」

「你願我作這樣的蔭麼?」

「這樣的蔭算什麼!我願你做無邊寶華蓋,能普蔭一切世間諸有情。願你為如意淨明珠,能普照一切世間諸有情。願你為降魔金剛杵,能破壞一切世間諸障礙。願你為多寶盂蘭盆,能盛百味,滋養一切世間諸飢渴者。願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萬手,無量數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間等等美善事。」

我說:「極善,極妙!但我願做調味的精鹽,滲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的形骸融散,且回復當時在海裡的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嘗鹹味,而不見鹽體。」

妻子說:「只有調味,就能使一切有情都滿足嗎?」

我說:「鹽的功用,若只在調味,那就不配稱為鹽了。」—選自《許地山散文》

*11月25日

焰口召請文(節錄)

宋 蘇軾(一○三六~一一○一)

累朝帝主,歷代侯王,

九重殿闕高居,萬里山河獨據。

西來戰艦,千年王氣俄收;

北去鑾輿,五國冤聲未斷。

嗚呼!

杜鵑叫落桃花月,血染枝頭恨正長。

築壇拜將,建節封侯,

力移金鼎千鈞,身作長城萬里。

霜寒豹帳,徒勤汗馬之勞;

風息狼煙,空負攀龍之望。

嗚呼!

將軍戰馬今何在?野草閑花滿地愁。

五陵才俊,百郡賢良,

三年清節為官,一片丹心報主。

南州北縣,久離桑梓之鄉;

海角天涯,遠喪蓬萊之島。

嗚呼!

官貺蕭蕭隨逝水,離魂杳杳隔陽關。

黌門才子,白屋書生,

探花足步文林,射策身遊棘院。

螢燈飛散,三年徒用工夫;

鐵硯磨穿,十載慢施辛苦。

嗚呼!

七尺紅羅書姓字,一抔黃土蓋文章。

江湖羇旅,南北經商,

圖財萬里遊行,積貨千金貿易。

風波不測,身膏魚腹之中;

途路難防,命喪羊腸之險。

嗚呼!

滯魄北隨雲黯黯,客魂東逐水悠悠。

戎衣戰士,臨陣健兒,

紅旗影裡爭雄,白刃叢中敵命。

鼓金初振,霎時腹破腸穿;

勝敗纔分,遍地肢傷首碎。

嗚呼!

漠漠黃沙聞鬼哭,茫茫白骨少人收。

懷耽十月,坐草三朝,

初欣鸞鳳和鳴,次望熊羆叶夢。

奉恭欲唱,吉凶只在片時;

璋瓦未分,母子皆歸長夜。

嗚呼!

花正開時遭急雨,月當明處覆烏雲。—選自《瑜伽集要焰口施食儀》

*11月26日

上善若水

春秋 老子(西元前六○四~前五三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選自《道德經》

【譯文】

有道德的人就像水,水能夠跟萬物融和卻不與萬物相爭,還能處在眾人嫌惡低下的地方,因為這些特性,所以說水跟道很接近。

有道德的人,像水在低處一樣謙虛,心像水一樣沉靜淵博,付出就像水滋養萬物不求回報,言行就像水照萬物磊落誠信,為政就像水能除垢所以政績卓著,做事就像水能方圓展現最好的功用,行動就像水能隨順外境而順應時勢。

有道德的人,如水不爭,因為不計較,所以無所怨尤。

*11月27日

生之程(節錄)

趙二呆(一九一六~一九九五)

誰說不要回顧過去?過去的成功,可給我們鼓勵或是改進的張本;過去的失敗,正是我們的教訓和經驗;過去的空白,正是我們奮發、補償的鞭策。

現在是這麼真實:是苦難,你正在煎熬著;是歡樂,你正在享受著。但千萬勿為苦難擊倒,勿為歡樂沉醉。欲知現在是多麼短暫,一剎那即成過去。再苦的苦難,總會在煎熬中過去,應驕傲而慶幸地走過一程艱險。再大的歡樂,也總會在享受中消逝,應在慶幸之餘,而珍惜這段過程。因為明天步上的一站,不知將是如何的一個將來。

人生之程上,有陽關大道,也有獨木小橋。切莫羨慕別人走著陽關大道,更莫譏笑別人走著獨木小橋。只有身臨其境的人,以他的性情才能體會到其中滋味。當自己面臨時,只有接受,而無法逃避。—選自《呆畫呆話》

*11月28日

虛懷若「谷」(節錄)

司馬中原(一九三三~ )

民諺言:「一瓶不響,半瓶晃盪。」

幼讀老子的《道德經》,經常見到「谷」字,並奉「谷」若乎神明,當時對谷為何物尚朦朧費解,及後不斷研修,方始有了皮毛之領略,所謂「虛懷若谷」,正是教導後世要把心靈放入「虛」、「空」,自居卑下的地位。江河能從涓涓發源,引得萬川齊匯,浩蕩奔流,正因河床位置最低,所謂「水向低處流」,一個懂得謙卑的人,深具禮賢下士的風度,正像彌勒佛那樣笑口常開,大肚能容,則萬流歸入瀚海矣。—選自《人間福報‧副刊》

*11月29日

寶王三昧論

明 妙叶(生卒年不詳)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亦動。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選自《寶王三昧念佛直指》

*11月30日

傳心偈

唐 裴休(七九一~八六四)

心不可傳,以契為傳;心不可見,以無為見。

契亦無契,無亦無無;化城不住,迷額有珠。

珠是強名,城豈有形;即心即佛,佛即無生。

直下便是,勿求勿營;使佛覓佛,倍費功程。

隨法生解,即落魔界;凡聖不分,乃離見聞。

無心似鏡,與物無競;無念似空,無物不容。

三乘外法,歷劫希逢;若能如是,是出世雄。—選自《景德傳燈錄》

道不在語言文字

宋 羅大經(一一九六~一二五二)

繪雪者不能繪其清,

繪月者不能繪其明,

繪花者不能繪其馨,

繪泉者不能繪其聲,

繪人者不能繪其情,

然則言語文字固不足以盡道也。—選自《鶴林玉露》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