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433 十二月

*12月1日

本 箴

明 王錫爵(一五三四~一六一四)

孝悌為立身之本,忠恕為存心之本,

立志為進修之本,讀書為起家之本,

嚴肅為正家之本,勤儉為保家之本,

寡欲為養身之本,慎言為遠害之本,

節欲為卻病之本,清謹為當官之本,

謹厚為待人之本,擇友為取益之本,

虛心為受教之本,自修為止謗之本,

凝重為受福之本,一經為教子之本,

積善為裕後之本,方便為處事之本,

權宜為應變之本,膽略為任事之本,

實勝為得名之本,聖賢以心地為本,

君子專力於務本。—選自《格言聯璧》

*12月2日

普賢菩薩十大願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一者、禮敬諸佛:是人格的尊重。

二者、稱讚如來:是語言的布施。

三者、廣修供養:是結緣的實踐。

四者、懺悔業障:是生活的反省。

五者、隨喜功德:是心意的淨化。

六者、請轉法輪:是真理的傳播。

七者、請佛住世:是聖賢的禮遇。

八者、常隨佛學:是智者的追隨。

九者、恆順眾生:是民意的重視。

十者、普皆回向:是法界的融和。—選自《人間佛教系列》

普賢菩薩警眾偈

三國 維祇難 譯(生卒年不詳)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

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當勤精進,如救頭燃;

但念無常,慎勿放逸。—選自《法句經》

*12月3日

時間陪我坐著(節錄)

隱地(一九三七~ )

坐著,時間陪我坐著。我被「壞」驚嚇住了。「壞」,我在想著人世間的「壞」,一切的「壞」。時間是劊子手,它殺掉世上的一切。荒謬的是,我又必須記得:時間孕育了一切。一切,我們在世上擁有的一切,都是禍福相連,悲喜同在。時間是鐘,鐘擺非左即右,它永遠讓我們在得失之間遺憾生命的不完美。年輕的時候,我們控制時間、運用時間,年老的時候,時間控制我們,我們只能隨波逐流。

年輕時候,沒有人感覺時間的流動,到了老年,時光推移,像山一樣沉重,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時間不再是慢慢的溜走,而像一個跑步的巨人,它驅趕我們,把光和美,自我們生命中抽走。—選自《人生十感》

*12月4日

愧怍

印光(一八六二~一九四○)

縱人負我德,亦當作我負人德想;

覺自己對一切人皆有愧怍,歉憾無已,

則暴戾之氣,便無由生矣。

挽回劫運護國救民正本清源論(節錄)

道德仁義,乃吾人本具之性德;

因果報應,實天地化育之大權。

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因果報應之吉凶禍福,乃道德仁義依違真偽之實驗也。—選自《印光大師全集》

*12月5日

單純之悟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君子與小人如何分別?

君子能自制,小人不能自制,

快樂與煩惱哪裡分別?

快樂能分享,煩惱只能獨嘗。

以疑心而來,帶信心而去;

以慕道而來,帶悟道而歸;

以凡情而來,帶法情而回;

以客禮而來,帶主禮而返。

方是真正的拜佛求福。

對世間懷抱愛心,

婆娑世界就是淨土;

對世間充滿憎恨,

清涼佛土即成火宅。

悟是從矛盾中統一,

悟是從複雜中單純,

悟是從障礙中通達,

悟是從枷鎖中解脫。

悟是生死一體,雜中單純;

悟是來去一致,有無皆同。—選自《佛光菜根譚》

*12月6日

無際大師心藥方

唐 石頭希遷(七○○~七九○)

好肚腸一條,慈悲心一片,溫柔半兩,道理三分,信行要緊,中直一塊,孝順十分,老實一箇,陰騭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此藥用寬心鍋內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於平等盆內研碎,三思為細末,六波羅蜜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進三服,不拘時候,用和氣湯送下。果能依此服之,無病不差。

切忌言清行濁、利己損人、暗中箭、肚中毒、笑裡刀、兩頭蛇、平地起風波,以上七件,速須戒之。

此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壽,成佛作祖。—選自《歸元直指集》

*12月7日

《菜根譚》選

明 洪應明(生卒年不詳)

富貴如花

富貴名譽,

自道德來者,

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

自功業來者,

如盆檻中花,便有遷徙興廢。

以權力得者,

如瓶鉢中花,其根不植,

其萎可立待矣。

導以善利

攻人之惡,

毋太嚴,

要思其堪受;

教人之善,

毋過高,

當使其可從。

一念之間

一念之喜,景星慶雲;

一念之怒,震雷暴雨;

一念之慈,和風甘露;

一念之嚴,烈日秋霜。

水滴石穿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學道者須加力索;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得道者一任天機。

身心閑靜

此身常放在閑處,

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

此心常安在靜中,

是非利害誰能瞞昧我。—選自《菜根譚》

*12月8日

冬陽 童年 駱駝隊伍(節錄)

林海音(一九一八~二○○一)

駱駝隊來了,停在我家的門前。

它們排列成一長串,沉默地站著,等候人們的安排。天氣又乾又冷,拉駱駝的摘下了他的帽,禿瓢兒上冒著熱氣,是一股白色的煙,融入乾冷的大氣中。

我站在駱駝的面前,看它們吃草料咀嚼的樣子,那樣醜的臉,那樣長的牙,那樣安靜的態度。它們咀嚼的時候,上牙和下牙交錯地磨來磨去,大鼻孔裡冒著熱氣,白沫子沾滿在鬍鬚上。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齒也動起來。

老師教我,要學駱駝,沉得住氣的動物。看它從不著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總會走到的,總會吃飽的。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冬陽底下學駱駝咀嚼的傻事,我也不會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麼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對自己說,把它們寫下來吧,讓實際的童年過去,心靈的童年永存下來。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寫。看見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童年重臨於我的心頭。

成功

孤獨不算孤獨,貧窮不算貧窮,軟弱不算軟弱,

如果你日夜用快樂去歡迎他們,

生命便能放射出像花卉和香草一樣的芬芳:

使它更豐富,更燦爛,更不朽了。

這便是你的成功。—選自《城南舊事》

*12月9日

真誠的告白(節錄)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須知「佛道遍滿虛空,真理充塞法界」,法界一切都是我的,但形相上的無常,一切都不是我的,不要對世俗有太多留戀。人間佛教雖然不捨世間,但是「猶如木人看花鳥」,不要太多留意、太多分別。

我一生,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凡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苦,要視為我們增上緣的力量;無常,不是定型的,可以改變我們未來的一切,促進人生的美好;空,不是沒有,空是建設有的,要空了才有,我一生一無所有,不是真空生妙有嗎?

我的鄉親前輩唐朝鑑真大師,經過多少磨難到達日本弘法傳播文化,在七十五高齡,自知歸鄉無望,他寫下遺偈:「山川異域,日月同天,寄諸佛子,共結來緣」,在人生的生命之流裡,如同大江東去,終會有再回來的一日,人的生命一期圓滿,還會有另一期生命的開始。人類不能獨居於世間,生活需要士農工商的供應,生存需要地水火風的助緣;大自然裡,日月星辰、山河大地,都是我們的生命,大家要愛惜我們所居住的地球,要幫助地球上的一切眾生,因為他們都是曾經給我、助我的人,對我們有恩惠。

我一生雖然遭逢大時代的種種考驗,但我感到人生非常幸福,享受苦難、貧窮、奮鬥、空無;我體會「四大皆有」,我感覺人生「花開四季」,佛陀、信徒給我的太多了;雖然出家,注定要犧牲享受,但其實吾人也享受了犧牲的妙樂,我覺得在佛法裡的禪悅法喜,就已享受不盡了。—選自〈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

*12月10日

百忍歌(節錄)

唐 張公藝(五七八~六七六)

忍是大人之氣量,忍是君子之根本;

不忍小事變大事,不忍善事終成恨;

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愛敬;

朋友不忍失義氣,夫婦不忍多爭競;

劉伶敗了名,只為酒不忍;

陳靈滅了國,只為色不忍;

石崇破了家,只為財不忍;

項羽送了命,只為氣不忍;

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

古來創業人,誰個不是忍。

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結鄰近;

忍得語言免是非,忍得爭鬥消仇憾;

忍得人罵不回口,他的惡口自安靖;

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沒勁;

須知忍讓真君子,莫說忍讓是愚蠢;

世間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

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

事來之時最要忍,事過之後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個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萬禍皆灰燼。

永世同居

少年不學老來悔,春不勤耕秋無收。

勤讀勤耕自榮華,交商買賣眼前花。

青春要有英雄氣,男兒要為天下奇。

事不三思終有悔,氣能一忍永無憂。

急難莫求無情漢,得時就會遇有緣。

家中幸福賢夫造,室內平安智婦謀。

妻賢何愁家不富,子孝必定父親嚴。

父子同心家不退,兄弟和諧門不分。

世人聞此學仁義,永世同居福祿來。—選自《張公藝與白忍堂》

【案】

據《唐書‧孝友傳序》記載,張公藝一家九代同居,唐高宗問其家風,當時八十八歲的張公藝隨即書寫了一百個「忍」字上呈,並講述「百忍」內容,唐高宗大受感動,賜給他縑帛,並親書「百忍義門」以示表彰。

*12月11日

真正的自由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人因為有情愛牽絆,所以輪迴生死;人因為有情感,因此稱為「有情眾生」。假如能將感情淡化一點,就可以求得人生的自由自在。

倘若只淪陷在二人的感情世界,天天過著被感情誘惑、束縛的日子,還有什麼獨立的人生可言?

如果能將愛昇華為慈悲,則「慈息瞋恚,悲止害覺」。《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慈悲是諸佛菩薩度眾不倦的原動力,人人若能以慈悲相待,則愛如冬陽,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發人性的真善美,愛實不失為一種鼓勵向上的力量。

因此,學習淨化身心,擴大心胸去關愛更多人事,生活就能過得安樂富有。—《佛教對「青少年問題」的看法》

自己的主人

在《雜阿含經》卷十七裡記載,有一次佛陀問弟子,凡夫和聖賢,對於苦、樂的感受有何不同?佛陀告訴他們,凡夫身體受苦,憂惱狂亂,連帶內心也跟著痛苦;賢聖之人身體受苦時,不會憂愁煩惱,所以只有身受,沒有心受。二者的差別即在於凡夫為五欲所染著,而產生貪瞋癡三毒,聖賢則無。

因此,我們平時要憑著正念、正勤、正道來做人處事;透過般若觀照,培養自己的耐心、虛心、誠心、赤子心、清淨心、慈悲心、寬恕心、歡喜心、平等心、忍辱心、慚愧心、感恩心……就不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唯有把情緒管理好,我們才能找回心靈的主宰,也才能做自己的主人。—選自《人間佛教論文集》

*12月12日

〈滿江紅〉

元 白樸(一二二六~一三○六)

行遍江南,算只有、青山留客。

親友間、中年哀樂,幾回離別。

棋罷不知人換世,兵餘猶見川留血。

嘆昔時、歌舞岳陽樓,繁華歇。

寒日短,愁雲結。幽故壘,空殘月。

聽閭閻談笑,果誰雄傑。

欹枕才移孤館雨,扁舟又泛長江雪。

要煙花、三月到揚州,逢人說。—選自《天籟集》

〈夜行船〉秋思(節錄)

元 馬致遠(一二五○~一三二一)

百歲光陰一夢蝶,

重回首往事堪嗟。

今日春來,明朝花謝。

急罰盞夜闌燈滅。

〈落梅風〉

天教富,莫太奢。

無多時好天良夜。

看錢奴硬將心似鐵,

空辜負錦堂風月。—選自《東籬樂府》

〈四塊玉〉閒適

元 關漢卿(生卒年不詳)

南畝耕,

東山臥,

世態人情經歷多。

閑將往事思量過。

賢的是他,

愚的是我,

爭什麼?—選自《關漢卿全集》

〈蟾宮曲〉夢中作

元 鄭光祖(生卒年不詳)

敝裘塵土壓征鞍,鞭倦裊蘆花。

弓箭蕭蕭,一徑入煙霞。

動羈懷,西風禾黍,秋水蒹葭。

千點萬點,老樹寒鴉。

三行兩行,寫長空歷歷,雁落平沙。

曲岸西邊,近水灣魚網綸竿釣槎。

斷橋東壁,傍溪山竹籬茅舍人家。

見滿山滿谷,紅葉黃花。

正是淒涼時候,離人又在天涯。—選自《東籬樂府》

*12月13日

前世今生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佛經裡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覺悟的菩薩他慎於開始,毫末小惡不敢違犯;剛強的眾生,放恣身口意業,只有看到報應現前,才開始畏懼悔恨。浩瀚的佛經有九千多卷,其實只要我們能謹守八字真言「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即可消災免難,如意安康。

前世來生,干卿底事,何必吹皺一池春水?重要的是如何經營今生?要成慈眉菩薩,或成惡鬼貪狼?就在你建設的是地獄,還是天堂?—選自《人生的階梯》

流轉

生存於是非不清的邊緣,

熟悉於顛倒黑白的世界,

如實自性,依舊清心如水。

遇山水轉,遇石水轉,

遇岸水轉,遇舟水轉。

人生旅途,何妨委屈婉轉?

流出自我,轉出自性,

流轉出自我人生的海洋。

遇山水轉,遇石水轉,

遇岸水轉,遇舟水轉。—選自《人間音緣》

自我肯定

自己就是自己,即使在這世界上有好幾億人口,你還是你自己。遺憾的是一般人因為不能自我肯定,不能掌握自己的前途。

「心」是我們的主人;世間上的好壞,皆以心為出發點,心生則萬法生,心滅則萬法滅。心外的世界如何改變,我們無法控制,但只要自己心中能夠自我肯定,就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人若能肯定自己,不被名位權勢、五欲六塵的境界牽著鼻子走;心能安住,則任憑天崩地裂,又豈奈我何?—選自《迷悟之間》

*12月14日

誡伯禽

周 周公(?~前一一○五)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

走如馬,不與馬爭走;

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

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

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

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

聰明叡智而守以愚者,益。

博聞多記而守以淺者,廣。—選自《太平御覽》

【譯文】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

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土地廣闊富饒,用節儉的方式生活,便會永遠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你便更顯尊貴。兵多人眾而以小心翼翼的心理堅守崗位,你就必然勝利。聰明叡智而用大智若愚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博聞強記而用膚淺自謙,你將見識更廣。

*12月15日

十戒

明 董其昌(一五五三~一六三六)

戒浩飲,浩飲傷神。

戒貪色,貪色滅神。

戒厚味,厚味昏神。

戒飽食,飽食悶神。

戒多動,多動亂神。

戒多言,多言損神。

戒多憂,多憂鬱神。

戒多思,多思撓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

戒久讀,久讀苦神。—選自《畫禪室隨筆》

十富謠

于凌波 輯(一九二七~二○○五)

不辭辛苦走正路,理當富。

買賣公平多主顧,忠厚富。

聽得雞鳴離床舖,勤奮富。

手腳不停理家務,勞動富。

當防火盜管門戶,謹慎富。

不去為非犯法度,守分富。

合家大小相幫助,同心富。

妻兒賢慧無欺妒,幫家富。

教訓子孫立門戶,傳家富。

存心積德天加護,為善富。—選自《醒世詩詞選》

*12月16日

禪心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如何才能做到對境不動心?

不要把煩惱帶到床上,不要把仇恨留到明天,

不要把憂鬱傳給別人,不要把生氣放在心上。—選自《六祖壇經講話》

生活禪

一、禪修的思想:在於平常、平實、平衡的意境涵養,但盡凡心,別無聖解。

二、禪修的內涵:在於信心、道心、悲心的長養增進,不變隨緣,慈悲喜捨。

三、禪修的生活:在於規律、簡樸、惜福的用心實踐,依戒生活,知足澹泊。

四、禪修的精神:在於承擔、無畏、精進的落實行履,自心是佛,直下承擔。

五、禪修的運用:在於生活、生趣、生機的權變妙用,觸處皆道,機趣無限。—選自《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12月17日

寒食帖

宋 蘇軾(一○三六~一一○一)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

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鬚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

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裡。

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

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

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

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

〈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

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

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選自《東坡詞》

*12月18日

《呻吟語》四則

明 呂坤(一五三六~一六一八)

心要如天平,

稱物時,物忙而衡不忙;

物去時,即懸空在此,

只恁靜虛中正,何等自在!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

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

自家好處掩藏幾分,這是含蓄以養深;

別人不好處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大。

寧耐,是思事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涵容,是處人第一法。

置富貴、貧賤、死生、常變於度外,是養心第一法。—選自《明史》

*12月19日

時間就是性命

魯迅(一八八一~一九三六)

偉大的心胸,應該表現出這樣的氣概—

用笑臉來迎接悲慘的厄運,用百倍的勇氣來應付一切的不幸。

時間就是性命。無端的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

過去的生命已經死亡;

我對於這死亡有大歡喜,

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經朽腐;

我對於這朽腐有大歡喜,

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

巨大的建築,總是由一木一石疊起來,

我們何妨做做這一木一石呢?

我時常做些零碎事,就是為此。—選自《魯迅全集》

*12月20日

浣溪沙

宋 晏殊(九九一~一○五五)

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似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閑離別易銷魂,

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

落花風雨更傷春,

不如憐取眼前人。—選自《珠玉詞》

〈念奴嬌〉過洞庭

宋 張孝祥(一一三二~一一六九)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

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裡俱澄澈。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短髮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浪空闊。

盡吸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

扣舷獨笑,不知今夕何夕!—選自《全宋詞》

*12月21日

漫游黃山仙境

明 徐弘祖(一五八七~一六四一)

五嶽歸來不看山,

黃山歸來不看嶽。

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

管中窺豹,

時見一斑。

登黃山天下無山。—選自《徐霞客遊記》

草堂筆記

清 紀昀(一七二四~一八○五)

過如秋草芟難盡,學似春冰積不高。

誰種瀟瀟數百竿,伴吟偏稱作閑官;

不隨妖艷爭春色,獨守孤貞待歲寒。

半夜歸心三徑遠,一囊秋色四屏香;

床前未覺黃金盡,鏡前難教白髮長。

客從江南來,來時月上弦;

悠悠行旅中,三見光清圓。

曉隨殘月行,夕與新月宿;

誰謂月無情,千里遠相逐。—選自《閱微草堂筆記》

*12月22日

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佛教講「忍」,有三種層次:

第一是「生忍」,也就是為了生存,我們必須忍受生活中的各種酸甜苦辣、飢渴苦樂;不能忍耐,就不具備生活的條件。

第二是「法忍」,這是對心理上所產生的貪瞋癡成見,我能自制,能夠自我疏通、自我調適,也就是明白因緣,通達事理,是轉識成智,運用佛法所產生的智慧。

第三是「無生法忍」,這是具備斬除煩惱的力量,是忍而不忍的最高境界,一切法本來不生不滅,是個平等美好的世界,我能隨處隨緣的覺悟到無生之理,就無所謂忍或不忍,這就是「無生法忍」。—選自《百年佛緣》

*12月23日

李白詩選

唐 李白(七○一~七六二)

把酒問月(節錄)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節錄)

天地者,萬物之逆旅;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古人秉燭夜游,良有以也。

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節錄)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髮弄扁舟。

將進酒(節錄)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選自《全唐詩》

*12月24日

七佛傳法偈

宋 釋子昇 錄(生卒年不詳)

毘婆尸佛偈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奉國寺七佛像

尸棄佛偈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毘舍浮佛偈

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偈

見身無實是佛身,

了心如幻是佛幻;

了得身心本性空,

斯人與佛何殊別。

迦葉佛偈

一切眾生性清淨,

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

幻化之中無罪福。

拘那含牟尼佛偈

佛不見身知是佛,

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

坦然不怖於生死。

釋迦牟尼佛偈

法本法無法,

無法法亦法;

今付無法時,

法法何曾法。—選自《禪門諸祖師偈頌》

*12月25日

人間佛緣 百年仰望(節錄)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有人問我今年幾歲?

我反問地球:您活了多久?

地老天荒,我在哪裡?

萬千年的流轉,我又在何方?

盤古、女媧,或許我有見過,

因為隔陰之迷,現已無從思量;

嫦娥、玉兔,

只是從故事裡飛奔的美麗篇章。

問唐堯虞舜已難知道,

探文武周公也無法端詳。

老子騎著青牛西去,

有人說紫氣在東方;

莊周南柯一夢,蝴蝶飛向北方?

如夢幻般的人士,在我近百年的歲月裡,

南北東西已不是地老天荒;

是在六道裡流轉?是在法界裡流浪?

問往事記載,已一片蒼茫;

這八十多年的歲月,我歷盡了多少滄桑。

北伐動盪的時代,

我帶著懵懂無知的生命來到世上,

扶桑的炮火,蘆溝橋的烽煙,

舉國的人民,失去了生命的保障;

到處逃亡,四處流浪,

逃亡到哪裡?流浪到何方?

所幸,佛陀向我招手,

從窮苦的偏鄉,一下子登上人間天堂。

石頭城伴著紅葉,深山古寺的叢林,

寂寞的童心,虔誠,如梯如崖,

我要不斷攀爬,不斷成長向上。

往事歷歷,樁樁難忘,三刀六槌的學習,

十八般頭陀的苦行,是我奮發的力量。

辛酸的生活裡,信仰始終讓我屹立增上。

遺憾的是,內戰的槍響,苦難的降臨,

加重了兄弟姐妹的傷亡。

戰亂的烽火,流竄南北四方;

是砲彈?是機關槍?

是生死吧!把我送到福爾摩沙。

我為《百年佛緣》寫下:

「吾母送子入佛門,要在性海悟法身;

兒今八十有七歲,弘法利生報親恩。」

我的心願是人間佛教的弘揚,

寄語諸佛光人,

正派、慈悲、承擔、服務,

要把佛光山打造為佛國淨土,

佛光永普照,法水永流長,

這就是我們永世的願望。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選自《百年佛緣》

*12月26日

警世

周 跋陀羅(生卒年不詳)

不結良緣與善緣,苦貪名利日憂煎;豈知住世金銀寶,借汝閒看幾十年。—選自《徑中徑又徑》

魚鼓頌

唐 趙州從諗(七七八~八九七)

四大由來造化功,有聲全貴裡頭空;莫嫌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不同。

—選自《五燈會元》

一念之差

明 浮峰普恩(生卒年不詳)

返本還源便到家,亦無玄妙可稱誇;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選自《五燈會元》

*12月27日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節錄)

敻虹(一九四○~ )

什麼是空的外在輪廓?

什麼是空的內容質地?

萬法的空相

沒有自主的生、滅

沒有永住的垢、淨

沒有彼、此,沒有增、減

只是一系列的因緣;

玫瑰花來自蓓蕾

蓓蕾的成長由於水和朝陽

濁水溪因為雨後山泥而見濁色

同樣來自山泉的武荖坑的溪水,清澈見底

存款減少因為你用掉了

福慧增加因為你深入經藏、慈悲助人

不由自己的因緣法,攪動波瀾

不要在波瀾中迷失啊

行者以般若慧觀,見到

萬法的真情:空中無生滅垢淨增減

行者見到萬法的原貌:一相無相—選自《敻虹詩精選集》

*12月28日

問說(節錄)

清 劉開(一七八四~一八二四)

君子之學,必好問;

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賢於己者,問焉以破其疑;

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

等於己者,問焉以資切磋。

賢於己者,忌之而不願問焉;

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

等於己者,狎之而不甘問焉。

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聖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

愚人之所能,未必非聖人之所不能也。

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

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選自《劉孟圖詩文集》

*12月29日

申文定公百字銘

西漢 朱買臣(?~前一一五)

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氣衰;少杯不亂性,忍氣免傷財。

貴自勤中得,富從儉裡來;溫柔終益己,強暴必招災。

善處真君子,刁唆是禍胎;暗中休使箭,乖裡放些呆。

養性須修善,欺心莫吃齋;衙門休出入,鄉黨要和諧。

安分身無辱,閒非口莫開;世人依此語,災退福星來。—選自《解人頤》

崔子玉座右銘

東漢 崔瑗(七七~一四二)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在涅貴不緇,曖曖內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選自《中國古代座右銘》

*12月30日

心術(節錄)

宋 蘇洵(一○○九~一○六六)

為將之道,當先治心,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夫惟養技而自愛者,無敵於天下。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選自《嘉祐集》

【譯文】

作為將領的原則,應當首先修養心性。必須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邊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後才能夠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對付敵人。

只有善於培養本領又自愛的人,才無敵於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靜可以控制百動。

*12月31日

人間佛教

佛陀(約西元前五六五~前四八六)

我身生於人間,長於人間,於人間得佛。—選自《增一阿含經》

太虛(一八八九~一九四七)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

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選自《太虛大師全書》

唐 惠能(六三八~七一三)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選自《六祖壇經》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

凡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

都是人間佛教。—選自《人間佛教語錄》

旅行出遊祈願文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慈悲偉大的佛陀!

經常聽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對於這種逍遙的人生嚮往已久。

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多麼值得我們學習!

歷代祖師的雲遊行腳,多麼值得我們效法!

只是,現在的參訪旅遊,多少的災難因此而生;

現在的舟車飛行,多少的不幸因此而有。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賜給我平安,讓我能夠歡歡喜喜的出門,

平平安安的回家。

我要虔誠地告訴佛陀:

我是為了充實知識才旅行出遊的,

我是為了學習禮儀才旅行出遊的,

我是為了增長見聞才旅行出遊的,

我是為了廣結善緣才旅行出遊的。

在旅行出遊的途中,偉大的佛陀!

請讓我能有機會培植善因,

請讓我能有福報獲得助緣,

請讓我能了解世間的奇風異俗,

請讓我能通達各地的人情事理。

我要感謝佛陀,您給我庇佑保護;

也感謝山河大地,能供我到處欣賞;

也感謝河川大海,能讓我安然遨遊;

也感謝藍天白雲,能讓我飛揚自在;

也感謝樹木花草,能讓我心曠神怡。

慈悲偉大的佛陀!

能得到一次旅行出遊,我要感謝我的親友,

由於他們的支助,我才有出遊的機會;

我要感謝我的善知識,

由於他們的成全,我才有今日的方便。

感謝多少人分擔我的工作,我才能如此悠閒外遊;

感謝多少人幫助我的善緣,我才能得到許多優待。

慈悲偉大的佛陀!

我滿心的歡喜,我滿心的感恩。

在旅行出遊的期間,偉大的佛陀!

還是要祈求您,加持我的平安,庇佑我的順利。

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求您接受我的祈願,

慈悲偉大的佛陀!請求您接受我的祈願。

—選自《佛光祈願文》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