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359 十月
*10月1日
最吉祥
古德
向前三步想一想,
退後三步思一思;
瞋心起時要思量,
熄下怒火最吉祥。
笑泯恩仇
古德
不是冤家不聚頭,
相逢一笑泯恩仇;
奉勸人行方便事,
得饒人處且饒人。
今生度
古德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選自《星雲說偈》
*10月2日
彌勒菩薩忍耐偈
佚名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
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選自《禪門日誦》
勸世歌
佚名
回頭好,回頭好,世事將來一筆掃。
紅塵堆裡任他忙,我心清靜無煩惱。
終日貪,何日了,只恨家中財帛少。
分明傀儡線提牽,斷線之時身跌倒。
無常到,沒大小,不用金銀不用寶。
不分貧賤與王侯,年年多少埋荒草。
看看紅日落西山,不覺雞鳴天又曉。
急回頭,莫說早,小小孩童易得老。
財高北斗富千箱,孽障隨身何時了?
勸世人,回頭好,持齋念佛隨身寶。
結果名利一場空,不如修心念佛好。—選自《佛教叢書》
*10月3日
念佛偈
唐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
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
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
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
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
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
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
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
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
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
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
燕詩示劉叟
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
銜泥兩椽間,一巢生四兒。
四兒日夜長,索食聲孜孜;
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
嘴爪雖欲敝,心力不知疲;
須臾十往來,猶恐巢中饑。
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
喃喃教言語,一一刷毛衣。
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樹枝;
舉翅不回顧,隨風四散飛。
雌雄空中鳴,聲盡呼不歸;
卻入空巢裡,啁啾終夜悲。
燕燕爾勿悲,爾當返自思;
思爾為雛日,高飛背母時;
當時父母念,今日爾應知。—選自《白氏長慶集》等
*10月4日
代悲白頭翁(節錄)
唐 劉希夷(六五一~六七九)
洛陽城東桃李花,
飛來飛去落誰家;
洛陽女兒惜顏色,
坐見落花長嘆息。
今年花落顏色改,
明年花開復誰在?
已見松柏摧為薪,
更聞桑田變成海。
古人無復洛城東,
今人還對落花風;
年年歲歲花相似,
歲歲年年人不同。—選自《全唐詩》
春江花月夜(節錄)
唐 張若虛(約六○○~七二○)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選自《全唐詩》
*10月5日
蘭亭集序(節錄)
東晉 王羲之(三○三~三六一)
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選自《晉書‧王羲之傳》
【案】
生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即使是佛陀,也要「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人生世緣已了,隨著自然而去;重重無盡的未來,也會隨著因緣而來。能把生死看成是如如不二,生又有何喜?死又何足為悲呢?
*10月6日
蘇曼殊詩選
蘇曼殊(一八八四~一九一八)
本事詩
九年面壁成空相,
持錫歸來悔晤卿;
我本負人今已矣,
任他人作樂中箏。
寄調箏人
禪心一任娥眉妒,
佛說原來怨是親;
雨笠煙蓑歸去也,
與人無愛亦無瞋。
過若松町有感
孤燈引夢記朦朧,
風雨鄰庵夜半鐘;
我再來時人已去,
涉江誰為釆芙蓉?—選自《蘇曼殊全集》
住西湖白雲禪院
白雲深處擁雪峰,
幾樹寒梅帶雪紅;
齋罷垂垂渾入定,
庵前潭影落疏鐘。
*10月7日
雙好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心好命又好,榮華富貴早!
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溫飽。
命好心不好,前程不能保。
心命都不好,窮苦直到老。
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
建設人間善美的淨土。—選自《人間音緣》
【案】
成功失敗,不在於風水,不在於命運,不在於鬼神,甚至不在於別人的破壞;成功的條件,在於自身的健全。佛教言:「如是因,必得如是果。」沒有經過春耕夏耘,如何能有秋收冬藏呢?因此,一個人之所以成功,必有成功的原因;之所以失敗,也必然有失敗的理由,成敗之間,操之在我,能不慎乎!
旅店
林清玄(一九五三~二○一九)
生活裡的很多記憶像是一個個小小的旅店,而人像乘著一匹不停向前奔跑的驛馬,每次回頭,過去的事物就永遠成為離自己而去的小小旅店,所有的歡樂與悲痛,所有的沉澱與激情,甚至所有的成功與失敗都在那些旅店裡,到當天傍晚,我們就要投宿另一個旅店了。
離別,也能美好
幸好,人生有離別。
因相聚而幸福的人,離別是好,使那些相思的淚都化成甜美的水晶。
因相聚而痛苦的人,離別最好,霧散雲消看見了開闊的藍天。
可以因緣離散,對處在苦難中的人,有時候正是生命的期待與盼望。
*10月8日
情深,萬象皆深
我們要輕輕的走路、用心的過活;我們要溫和的呼吸、柔軟的關懷;我們要深刻的思想、廣大的慈悲;我們要愛惜一株青草、踐地唯恐地痛。這些,都是修行。—選自《林清玄散文集》
*10月9日
〈清平樂〉
宋 黃庭堅(一○四五~一一○五)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
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選自《全宋詞》
〈南鄉子〉
諸將說封侯,短笛長歌獨倚樓。萬事盡隨風雨去,休休!戲馬台南金絡頭。
催酒莫遲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頭上笑,羞羞!白髮簪花不解愁。—選自《黃庭堅作品全集》
*10月10日
浮生六記(節錄)
清 沈復(一七六三~一八二五)
世事茫茫,光陰有限,算來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卻不道榮枯有數,得失難量。看那秋風金谷,夜月烏江,阿房宮冷,銅雀台荒,榮華花上露,富貴草頭霜。
機關參透,萬慮皆忘,誇什麼龍樓鳳閣,說什麼利鎖名韁。閑來靜處,且將詩酒猖狂,唱一曲歸來未晚,歌一調湖海茫茫。逢時遇景,拾翠尋芳。約幾個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適性,或曲水流觴;或說些善因果報,或論些今古興亡;看花枝堆錦繡,聽鳥語弄笙簧。—選自《浮生六記》
*10月11日
何處最吉祥
黃底拉利利(巴利名音譯)(生卒年不詳)
勿近愚癡人,應與智者交;
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
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
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
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幫助眾親眷;
行為無瑕疵,是為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
美德堅不移,是為最吉祥。
恭敬與謙讓,知足并感恩;
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
忍耐與順從,得見眾沙門;
適時論信仰,是為最吉祥。
自制淨生活,領悟八正道;
實證涅槃法,是為最吉祥。
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
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
一切處得福,是為最吉祥。—選自《佛說吉祥經》
*10月12日
沙漠隱泉(節錄)
余秋雨(一九四六~ )
樹後有一陋屋,正遲疑,步出一位老尼。手持懸項佛珠,滿臉皺紋布得細密而寧靜。我想問她為何孤身一人,長守此地?什麼年歲,初來這裡?終於覺得對於佛家,這種追問過於鈍拙。
茫茫沙漠,滔滔流水,於世無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灣,風沙中如此一靜,荒涼中如此一景,高坡後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韻律、造化之機巧,讓人神醉情馳。以此推衍,人生、世界、歷史,莫不如此。給浮囂以寧靜,給躁急以清冽,給高蹈以平實,給粗獷以明麗。惟其這樣,人生才見靈動,世界才顯精緻,歷史才有風韻。然而,人們日常見慣了的,都是各色各樣的單向誇張。連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懶得細加調配,讓人世間大受其累。
因此,老尼的孤守不無道理。當她在陋室裡聽夠了一整夜驚心動魄的風沙呼嘯,明晨,即可借明靜的水色把耳根洗淨。當她看夠了泉水的湛綠,抬頭,即可望望燦然的沙壁。
山,名為鳴沙山;泉,名為月牙泉。皆在敦煌縣境內。—選自《文化苦旅》
*10月13日
懺悔偈
宋 雪峰蘊聞 錄(生卒年不詳)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選自《大慧普覺禪師普說》
前心後念
南齊 曇景(生卒年不詳)
前心作惡,如雲覆日;
後心起善,如炬消闇。—選自《未曾有因緣經》
*10月14日
人有二十難
東漢 迦葉摩騰(?~七三)、
竺法蘭(生卒年不詳) 共譯
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
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離欲難,
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
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
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
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
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
意念吾戒
佛言:
弟子去離吾數千里,意念吾戒,必得道。
在吾左側,意在邪,終不得道。
其實在行,近而不行,何益萬分耶?
忍辱最健
何者多力?忍辱最健;
忍者無怨,必為人尊。—選自《四十二章經》
賢不可毀
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
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己。
*10月15日
賺到歡喜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一生,要為自己賺到什麼東西?
什麼東西不怕海枯石爛,不怕滄海桑田,
可以結伴我們終老,遠離啼哭悲惱?
大致而言,一生之中能賺到幾千萬的人並不多,
但是我們能:
從工作服務中,賺到歡喜、賺到尊重;
從人我相處中,賺到禮貌、賺到關懷;
從信仰實踐中,賺到心安、賺到慈悲。
這些心內的法財,勝過銀行的利息和紅利。
宇宙予人之報酬
假如你歡笑,周遭的人也會跟著你笑;
假如你悲愁,左右的人也會跟著你愁;
假如你歌詠,旁邊的人就會跟著你唱;
假如你幽默,聽到的人就會跟著你樂;
假如你擁有戒定慧,溫馨一定靠攏你;
假如你追求真善美,朋友都會包圍你。
所以,
稱人惡者,人亦道其惡;
妒人有者,人亦懼其有也。—選自《星雲日記》等
*10月16日
前賢醒世詠
于凌波 輯(一九二七~二○○五)
舉頭三尺有神明,毫髮難欺莫亂行;
常對蒼蒼懷怵惕,良心天理要公平。
行藏虛實自家知,禍福因由更問誰?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居心誠實是根基,一事虛時百事疑;到底虛言終削福,明明天道總難欺。
陰謀暗算害人家,天眼分明自不花;禍到身來方懊悔,始知前日念頭差。
世事如棋轉眼更,癡人何用苦紛爭;今朝未識明朝事,鐵面閻羅不徇情。
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勸君莫作虧心事,古往今來放過誰?
及早回頭莫稍遲,光陰閃電白駒馳;放開雙眼青雲裡,看你橫行到幾時?
一船西去一船東,順逆風波勢不同;寄語順風船上客,明朝未必是東風。—選自《醒世詩詞選》
*10月17日
以忍為力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忍耐,是潛移默化的功夫。
忍一時之詬辱,便能夷滅自己一時之戾氣,修一世的忍耐,便能默化他人一世的頑冥。百煉鋼之所以能化成繞指柔,全憑「忍」字一訣。
功名富貴之前退讓一步,何等安然自在!
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何等悠然自得!
這種謙恭中的忍讓才是真正的進步,這種時時照顧腳下,腳踏實地向前才是至真至貴。—選自《佛光菜根譚》
*10月18日
人生是一本書
沈從文(一九○二~一九八八)
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
在這個世界上,
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總是與眾不同。
有些路看起來很近,
走去卻很遠,缺少耐心永遠走不到頭。
征服自己的一切弱點,正是一個人偉大的起始。
我一生從不相信權力,只相信智慧。
人生實在是一本書,內容複雜,分量沉重,
值得翻到個人所能翻到的最後一頁,
而且必須慢慢的翻。—選自《邊城》等
人生如爬坡
丁玲(一九○四~一九八六)
人生就像爬坡,要一步一步來。
平凡的池水──臨照了夕陽,便成了金海。
人,只要有一種信念,有所追求,
什麼艱苦都能忍受,什麼環境也都能適應。
對於一個有思想的人來說,
沒有一個地方是荒涼偏僻的;
在任何逆境中,她都能充實和豐富自己。
輕率的玩弄戀愛正如玩火一樣,隨時都有危險。
如果說戀愛是甜美的酒漿,
但隨便亂喝,也會變成烈性的毒汁。—選自《丁玲散文集》等
*10月19日
面對生死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之一
佛教淨土宗稱死亡為「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出外旅遊,或是搬家喬遷,如此死亡不也是可喜的事嗎?所以,死亡只是一個階段的轉換,是生命託付另一個身體的開始。死亡以後就像移民一樣,到了另外的國家。只是我們有生存的資本嗎?只要我們有功德法財,即使換一個國土,又何必害怕不能生活呢?因此,死亡不足懼,面對死亡,要順其自然,要處之泰然。
之二
在佛門裡,有許多的大德高僧,他們對於死亡的看法,認為生要歡歡喜喜而來,死也要歡歡喜喜而去。因為來來去去、生生死死,無有休止。從歷史上看一些禪者,有的田園荷鋤而亡,有的自我祭拜而終;有的吹簫奏笛,泛舟而逝;有的東門西門,向親友告假而去。所謂「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來來去去,根本就不用掛懷。—選自《迷悟之間》
*10月20日
反省與感謝(節錄)
藍蔭鼎(一九○三~一九七九)
人類的眼睛就像從窗內向外看的單向窗,鏡頭所向,從天文到地理,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都攝取殆盡,就是遺漏了一個「我」。自己日常的行為自己無法明察秋毫,所以我們似乎需要一個嚮導,引導我們行路的方向。那麼這個嚮導是誰呢?他在哪裡?
我以為有兩個:其中一個常以溫柔委婉的語氣忠告我們、提醒我們,他的名字叫朋友;另一個則以疾言厲色譏諷我們、打擊我們,他的名字叫敵人!
沒有別人的指責,就沒有警惕,更沒有進步。批評使我們不得不步步為營,做事不敢輕易逾矩,以防不慎落入萬丈深淵,我們倘能擁有這樣一位益友,是我們的福氣,為什麼不感激呢?
日本已故大文豪川端康成,一生信奉兩個字,就是「感謝」,我們若時常使用這兩個字,相信敵人終將消聲匿跡,或是改頭換面,以朋友的姿態出現了。—選自《鼎廬小語》
*10月21日
〈普賢行願品〉清涼月
唐 宗密(七八○~八四一)
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
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選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別行疏鈔》
〈十迴向品〉善根迴向
願一切眾生永離諸苦,得一切樂。
願一切眾生永滅苦蘊,恆受安樂。
願一切眾生超出苦獄,成就智行。
願一切眾生見安穩道,離諸惡趣。
願一切眾生得法喜樂,永斷眾苦。
願一切眾生無損害心,互相慈愛。
願一切眾生得諸佛樂,離生死苦。
願一切眾生得清淨安樂,苦惱無能損害。
願一切眾生得一切勝樂,具足佛無礙樂。
是為菩薩摩訶薩為求法故,
受眾苦時,善根迴向;
為欲救護一切眾生,令離險難,
住一切智無所障礙解脫處故。—選自《大方廣佛華嚴經》
〈賢首品〉利益世間
唐 實叉難陀 譯(六五二~七一○)
菩薩發意求菩提,非是無因無有緣;
於佛法僧生淨信,以是而生廣大心。
不求五欲及王位,富饒自樂大名稱;
但為永滅眾生苦,利益世間而發心。
*10月22日
罪如霜露
劉宋 曇摩蜜多 譯(三五六~四四二)
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
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是故應至心,懺悔六情根。
觀心無心
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
如此想心,從妄想起。
如空中風,無依止處,
如是法相,不生不滅。
何者是罪?何者是福?
我心自空,罪福無主。
一切法如是,無住無壞。
如是懺悔,觀心無心,
法不住法中,
諸法解脫,滅諦寂靜;
如是想者,名大懺悔。—選自《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10月23日
自利利人
曹魏 康僧鎧 譯(約一九九~二五三)
遠離麤言,自害害彼,彼此俱害;
修習善語,自利利人,人我兼利。—選自《佛說無量壽經》
淨業三福
劉宋 彊良耶舍 譯(三八三~四四二)
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
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
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選自《佛說觀無量壽經》
*10月24日
供養父母
宋 法天 譯(?~一○○一)
供養老父母,一切最上德;
田種果成熟,較量福不盡。
供養老父母,永不擔重擔;
常得驢馬負,刀刃不能害。
供養老父母,不度鹹水河;
猛火與刀兵,亦復不能近。
供養老父母,常得善妻男;
穀麥與資財,琉璃及金寶。
供養老父母,常得天宮住;
無數歡喜園,四面恆圍繞。
供養老父母,常聞佛法音;
具相色端嚴,誰人不敬重。—選自《佛說大乘日子王所問經》
佛寺楹聯(之六)
彌勒殿
於人無所不容,
凡事付之一笑。
笑到幾時方合口,
坐來無日不開懷。
五觀堂
性定菜根香,
世味淡中常。
三心*1未了滴水難消,
五觀*2若存寸金易化。
庫房
愛護常住物,如護眼中珠。
寸薪不是等閑來,
粒米皆由辛苦得。—選自《寺院楹聯集錦》
客堂
客來莫嫌茶飯淡,
僧家不比世情濃。
山色青翠隨僧入院,
松聲靜雅與客談玄。
【註】
*1三心:根據《金剛經》,即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時間上有過去、未來、現在之說,但無住真心沒有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分別,只那一念,吾人的本來面目「自古今而不變,歷萬劫而長新」,有何過去、現在、未來呢?
*2五觀: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三、防心離過,不生瞋愛。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10月25日
佛寺楹聯(之七)
峨嵋千佛禪院
一粒米中藏世界,
半邊鍋裡煮乾坤。
長樂龍泉寺
是大醫王,
善療眾生一切煩惱;
作妙法炬,
頓破六道無始癡蒙。
蘇州戒幢寺
聖教名言,獨樂何如同樂;
佛家宗旨,殺生不如放生。
蘭州白塔寺
翦一片白雲補衲,
邀半輪明月看經。
西安法門寺山門
入此門,萬緣放下,人人獲大福利;
登佛地,隨意瞻仰,個個性淨清逸。—選自《佛光教科書》
*10月26日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唐 杜甫(七一二~七七○)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乾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選自《全唐詩》
*10月27日
失敗是最好的時刻(節錄)
蔣勳(一九四七~ )
沒有經過失敗的人生,那真是遺憾,因為失敗的時候是最好的時刻。
退稿時的沮喪,思考後重新再出發;愛一個人得不到回應時,孤獨時刻回來做自己,反而把自己搞清楚了。這些人生記憶最深刻的事,只有在失敗時才能嘗到。
童年時,因為舌尖味蕾成熟所以愛吃糖,糖是寵愛也是幸福;青少年發育後,舌的兩側酸性味蕾開始成熟,所以青澀年少喜歡吃酸,因為酸是一種淡淡的失落感;鹹是一種勞苦,它是血與汗的味道;辣是一種熱情,也是瘋狂與叛逆,所以《紅樓夢》人物王熙鳳精明幹練,別稱鳳辣子;苦則是一種莊嚴,是舌根的味覺,也是最後成熟的味蕾。
由於苦最不容易理解,也最沉重,所以大家都不要,但是苦卻是人生最後最穩定的力量。—選自《人生要做痛的功課》
*10月28日
說觀音(節錄)
奚淞(一九四七~ )
觀音菩薩的另一名號「觀自在」,對我有特殊意義。
多年前,母親重病以至去世。也唯有摯愛的親人亡故,才真正使人瞭解無常的苦痛。母親的病與死,像她親手為我打開了一扇窗,面臨無際涯黝暗,我只有驚慟顫怖的份。
我能度過這段心靈上的崎嶇與黑暗,很重要的引領力量,便是抄讀《心經》和畫觀音。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只有短短兩百六十字,在浩瀚佛法經典中,像最晶瑩的一顆珠寶,閃爍著深邃幽光。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每回抄讀《心經》起首語句,不能不感受到一份超過語言的感動。在這裡,「觀」是觀照並體驗真實智慧。「自在」是指得到智慧後,便有無上解脫和自在。在佛教裡,菩薩名號依品德立名,如果任何人能觀智慧、得自在,他便也配稱觀自在菩薩。至此,菩薩可以是眾生。自在也可以是自己。
—「世間若有一人受苦,則無人可置身事外。」這是觀世音菩薩教我的功課。
—「只要一盞心燈燃亮,則即時遠離顛倒夢想。」這是觀自在菩薩教我的功課。—選自《三十三堂札記》
*10月29日
語言積德
明 高攀龍(一五六二~一六二六)
語言之間,最可積德。
見人為善,以一言贊成;
見人為惡,以一言諫止;
人有爭訟,以一言勸解;
人有冤抑,以一言辨明。
以至勿訐人陰私,
勿談人閨閣,其功俱無量。
凡人喪身亡家,語言占了八分。
先正格言
世界第一好事,莫如救難憐貧。
濟人不在大費己財,但以方便存心,
殘羹剩飯,可救人之饑;
敝衣敗絮,可濟人之寒。
酒筵省得一二味,餽贈省得一二品,
少置衣服一二套,省去長物一二件,
切切為貧人算計。
存些盈餘,以濟人急難。
去無用,可成大用;積小惠,可成大德。
此為善中一大功課。—選自《高氏家訓》
*10月30日
論快樂(節錄)
錢鍾書(一九一○~一九九八)
發現了快樂由精神來決定,人類文化又進一步。發現這個道理,和發現是非善惡取決於公理而不取於暴力,一樣重要。公理發現以後,從此世界上沒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發現了精神是一切快樂的根據,從此痛苦失掉它們的可怕,肉體減少了專制。
精神的煉金術能使肉體痛苦都變成快樂的資料。於是,燒了房子,有慶賀的人;一簞食,一瓢飲,有不改其樂的人;千災百毒,有談笑自若的人。
對於這種人,人生還有什麼威脅?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最大勝利。—選自《寫在人生邊上》
*10月31日
《顏氏家訓》選
北齊 顏之推(五三一~五九一)
勉學(節錄)
夫學者所以求益耳。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
人疾之如讎敵,惡之如鴟梟,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古之學者為己,以補不足也;今之學者為人,但能說之也。
古之學者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學者為己,修身以求進也。
夫學者猶種樹也,春玩其華,秋登其實;講論文章,春華也,修身利行,秋實也。—選自《顏氏家訓》
止足(節錄)
《禮》云:「欲不可縱,志不可滿。」宇宙可臻其極,情性不知其窮,唯在少欲知足,為立涯限爾。先祖靖侯戒子姪曰:「汝家書生門戶,世無富貴;自今仕宦不可過二千石,婚姻勿貪勢家。」吾終身服膺,以為名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