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319 九月
*9月1日
自家明珠
宋 茶陵郁(生卒年不詳)
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
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選自《釋氏稽古略》
如何能找到自己?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從佛像經書裡,
可以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
從花草砂石裡,
可以認識自己內心的世界。
從拜墊禪椅上,
可以堅守自己無限的生命。
從人我是非中,
可以體會自己真實的寶藏。—選自《星雲法語》
識得面目
明 憨山德清(一五四六~一六二三)
拋卻身心見法王,前程不必問行藏;
但能識得娘生面,草木叢林盡放光。—選自《憨山老人夢遊集》
*9月2日續下頁
人生這回事
莫言(一九五五~ )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諱的就是個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圓滿了,馬上就要虧厭;樹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馬上就要墜落。凡事總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恆。
凡事總有限度,一旦過度,必受懲罰,這是樸素的人生哲學,也是自然界諸多事物的規律。據說印度人為捕捉猴子,製作一種木籠,籠中放著食物。猴子伸進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來。要想拿出手來,必須放下食物,但猴子絕對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沒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嗎?有的人能抵擋金錢的誘惑但未必能抵擋美女的誘惑,有的人能抵擋金錢美女的誘惑,但未必能抵擋權力的誘惑,人總是會有一些捨不得放下的東西,這就是人的弱點,也是人的豐富性所在。
佛光山是個讓人感覺溫暖的地方,當外面十分寒冷的時候,來到這裡,能感覺到溫暖;當外面紅塵滾滾,非常炎熱的時候,來到這裡,能感覺到清涼。
這裡應該是我們第一個家。原來的家安置的是我們的肉體,在這個家可以安置我們的精神。一個人能找到可以安放精神的慧命之地,遠比找到安放身體更為重要。假使一個人的精神能有所寄託,那麼一個人的行為皆能有所準則,都會符合基本道德。—選自〈文學家的夢想〉等
*9月3日
向真理低頭
郭沫若(一八九二~一九七八)
我們只願在真理的聖壇之前低頭,
不願在一切物質的權威之前拜倒。
我們人人要存著必勝的決心,
然而我們也要不怕屢敗的挫折。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
有幾分勤學苦練,天資就能發揮幾分。
天資的充分發揮和個人的勤學苦練是成正比例的。
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
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種下優惠的友情,得到仁惠的友情。—選自《郭沫若全集》
*9月4日
向觀音發願偈(節錄)
唐 不空 譯(七○五~七七四)
南無大悲觀世音!
願我速知一切法,願我早得智慧眼。
願我速度一切眾,願我早得善方便。
願我速乘般若船,願我早得越苦海。
願我速得戒定道,願我早登涅槃山。
願我速會無為舍,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選自《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
知足
天親 造(生卒年未詳)
南梁 真諦 譯(四九九~五六九)
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
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處。
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
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不知足者,雖富而貧;
知足之人,雖貧而富。
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
為知足者,之所憐愍。—選自《遺教經論》
*9月5日
善生十箴(節錄)
清 江亢虎(一八八三~一九五四)
布衣:錦繡雖華,物命可惜。國奢示儉,矯風宜急。
蔬菜:人而不仁,野蠻遺俗。咬得菜根,香味具足。
露宿:春秋佳夕,月明花香。幕天席地,自在徜徉。
早起:日新又新,俛焉孳孳。響晦宴息,勿戀荒嬉。
節欲:情盛滅性,樂極生哀。精神壽命,視此制裁。
寡言:不叩不鳴,君子如鐘。天何言哉,感而遂通。
習勞:勞心勞力,乃聖乃神。多能鄙事,兼可操身。
靜養:方寸之地,一塵不驚。湛如止水,屹若長城。
內省:盍求諸己,日省吾身。自過自訟,汰偽存真。
達觀:諸天微塵,萬古一杪。因果相等,不了自了。—選自《江亢虎思想一斑》
*9月6日
山居詩
唐 貫休(八三二~九一二)
自古浮華能幾幾,逝波終日去滔滔;
漢王廢苑生秋草,吳主荒宮入夜濤。
滿屋黃金機不息,一頭白髮氣猶高;
豈知知足金仙子,霞外天香滿毳袍。
露滴紅蘭玉滿畦,閒拖象屣到峰西;
但令心似蓮花潔,何必身將槁木齊。
古塹細煙紅樹老,半巖殘雪白猿啼;
雖然不是桃源洞,春至桃花亦滿蹊。—選自《全唐詩》
此中消息
明 石濤(一六三○~一七○八)
一葉一清靜,一花一妙香;
只些消息子,料得此中藏。—選自「竹石梅蘭圖」
*9月7日
陳寅恪詩選
陳寅恪(一八九○~一九六九)
貧女
綺羅高價等珠璣,白疊雖廉限敢違;
幸有阿婆花布被,挑燈裁作入時衣。
殘春
無端來此送殘春,一角湖樓獨愴神;
讀史早知今日事,對花還憶去年人。
過江愍度饑難救,棄世君平俗更親;
解識蠻山留我意,赤榴如火綠榕新。
家亡國破此身留,客館春寒卻似秋;
雨裡苦愁花事盡,窗前猶噪雀聲啾。
群心已慣經離亂,孤注方看博死休;
袖手沉吟待天意,可堪空白五分頭。—選自《陳寅恪全集》
庚寅人日
嶺梅人日已無花,獨對空枝感歲華;
黃鷂魯連羞有國,白頭摩詰尚餘家。
催歸北客心終怯,久味南烹意可嗟;
閉戶尋詩亦多事,不如閉眼送生涯。
*9月8日
《弟子規》選
清 李毓秀(一六六二~一七二二)
泛愛眾(節錄)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勿諂富,勿驕貧;勿厭故,勿喜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善相勸,德皆建;過不規,道兩虧。
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
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選自《弟子規》
信(節錄)
凡出言,信為先;
詐與妄,奚可焉。
話說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
見人善,即思齊;
縱去遠,以漸躋。
見人惡,即內省;
有則改,無加警。
*9月9日續下頁
《大學》選
撰者不詳
宋 程顥(一○三二~一○八五)、程頤(一○三三~一一○七)、朱熹(一一三○~一二○○)等編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1,在親民*2,在止於至善*3。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4。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5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6,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選自《大學》
【註】
*1明明德: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2親民:親,應為「新」。親民,即使人棄舊圖新。
*3止於至善: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4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5壹是:都是。
*6厚者薄……薄者厚:該重視的不重視,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指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9月10日
歐陽修詞選
宋 歐陽修(一○○七~一○七二)
〈浪淘沙〉
把酒祝東風,
且共從容。
垂楊紫陌洛城東,
總是當時攜手處,
遊遍芳叢。
聚散苦匆匆,
此恨無窮。
今年花勝去年紅,
可惜明年花更好,
知與誰同?—選自《全宋詞》
〈玉樓春〉
尊前擬把歸期說,未語春容先慘咽;
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
離歌且莫翻新闕,一曲能教腸寸結;
直須看盡洛城花,始共春風容易別。
〈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溼春衫袖。
*9月11日
善知識品
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生平年不詳)
世尊告諸比丘:「教二人作善不可得報恩。云何為二?所謂父母也。
若復比丘!有人以父著左肩上,以母著右肩上,至千萬歲,衣被飲食、床蓐臥具、病瘦醫藥,即於肩上放於屎溺,猶不能得報恩。
比丘當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隨時將護,不失時節,得見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難報。是故,諸比丘!當供養父母,常當孝順,不失時節。」—選自《增一阿含經》
報恩品
唐 般若 譯(七三四~?)
悲母在堂,名之為富;
悲母不在,名之為貧。
悲母在時,名為日中;
悲母死時,名為日沒。—選自《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9月12日
受戒的意義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受戒其實才是真自由,戒的意義是不侵犯別人,如果大家都來受戒、守戒,彼此互不侵犯,每個人的生命、財產、家庭、事業都能得到保障;相反的,不受戒而犯了殺、盜、淫、妄、酒(吸毒),不但傷害別人,自己也因此鎯鐺下獄,失去自由。因此,受戒其實是—
1. 我自由、他自由,大家都自由。
2. 我安全、他安全,大家都安全。
3. 我歡喜、他歡喜,大家都歡喜。
4. 我健全、他健全,大家都健全。
5. 我受用、他受用,大家都受用。
6. 我得度、他得度,大家都得度。
把握時機
只要是對大眾有利、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應該及時把握時機,努力去創造,不要等待機緣錯失,造成終生憾事。尤其是年輕人,更應該珍惜英年大好時光,發憤圖強,不要等到白髮皤皤,才唉聲慨嘆「空負少年時」。
聰明的人,不會緬懷過去,也不憧憬未來,而是及時把握現在,努力振作。—選自《人間佛教系列》等
*9月13日
李後主詞選
南唐 李煜(九三七~九七八)
〈子夜歌〉
人生愁恨何能免?
銷魂獨我情何限。
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選自《尊前集》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
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
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選自《尊前集》
〈相見歡〉烏夜啼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選自《南唐二主詞》
*9月14日續下頁
《陶庵夢憶》選
明 張岱(一五九七~一六七九)
陶庵夢憶序(節錄)
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今當黍熟黃梁,車旅蟻穴,當作如何消受?遙思往事,憶即書之,持向佛前,一一懺悔。……「莫是夢否?」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癡人則一也。余今大夢將寤,猶事雕蟲,又是一番夢囈。
西湖夢尋(節錄)
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噀天為白。余大驚喜。移舟過金山寺,已二鼓矣。經龍王堂,入大殿,皆漆靜。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
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選自《陶庵夢憶》
*9月15日
百忍歌
明 唐寅(一四七○~一五二四)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將奈何?
我今與汝歌百忍,汝當拍手笑呵呵!
朝也忍,暮也忍,恥也忍,辱也忍,
苦也忍,痛也忍,飢也忍,寒也忍,
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
方寸之間當自省。
君不見,
如來割身痛也忍,孔子絕糧餓也忍;
韓信胯下辱也忍,閔子單衣寒也忍;
師德唾面羞也忍,劉寬污衣怒也忍!
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頭自思忖;
囫圇吞下栗棘蓬,恁時方識真根本!—選自《六如居士全集》
【案】
好事也接受,壞事也接受,得之不喜,失之不憂,才具備應付萬難的能耐與智慧。
*9月16日
《六事箴言》選
清 葉玉屏(生卒年不詳)
富貴驕人,固不善,學問驕人害亦不細。
把念頭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氣奮發得起,何事不可做。
父母教子,當於稍有知識時,
見生動之物,必教勿傷,以養其仁;
尊長親朋,必教恭敬,以養其禮;
然諾不爽,言笑不苟,以養其信。
天地萬物之理,皆始於從容,而卒於急促。
急促者,盡氣也;從容者,初氣也。
事從容則有餘味,人從容則有餘年。
土薄則易崩,器薄則易壞;
酒醇厚則能久藏,布帛厚則堪久服。
存心厚薄,固壽夭福禍之分也。
人生減省一分,便超脫一分。
如交遊減便免紛擾,言語減便寡愆尤,
思慮減則精神不耗,聰明減則混沌可完。
不求日減而求日增者,真桎梏此生耳。
孝子事親,
不可使吾親生冷淡心,不可使吾親生煩惱心,
不可使吾親生驚怖心,不可使吾親生愁悶心,
不可使吾親有難言心,不可使吾親有愧恨心。—選自《六事箴言》
*9月17日
教化兵將品
隋 闍那崛多 譯(五二三~六○○)
布施增長大福德,忍辱一切怨仇無;
善人棄捨於諸非,離欲自然得解脫。—選自《佛本行集經》
施慧二俱修
大勇 撰
宋 僧伽跋摩 譯(生卒年不詳)
常樂修智慧,而不行布施;所生常聰哲,貧窶無財產。
唯樂行布施,而不修智慧;所生得大財,愚闇無知見。
施慧二俱修,所生具財智;二俱不修者,長夜處貧闇。—選自《分別業報略經》
*9月18日續下頁
培養寬容
齊邦媛(一九二四~ )
對於我最有吸引力的是時間和文字。時間深邃難測,用有限的文字去描繪時間真貌,簡直是悲壯之舉。
為什麼說人生苦短?是因為看不夠這千變萬化的人生。
等待的意境實在豐富,尤其是在各種飛機場,坐看人潮,好似世界在你面前碎步走過。—選自《一生中的一天》
我希望中國的讀書人,無論你讀什麼,能早日養成自己的興趣,一生內心有些倚靠,日久產生沉穩的判斷力。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這麼複雜,環環相扣的歷史,再也不要用激情決定國家及個人的命運;我還盼望年輕人能培養一個寬容、悲憫的胸懷。讓孩子從幼年開始,喜歡上讀書,也是如此。—選自《三聯生活周刊》
緊急警報一長兩短的急切聲後不久就聽到飛機沉重地臨近,接著是爆裂的炸彈與天際的火光。我獨自躺在床上,聽著紗窗的扣環在風中吱嘎吱嘎的聲音,似乎看見石灰漫天灑下;灑在紫金山上中山陵走不完的石階上,灑在玄武湖水波之間,灑在東廠街公園,灑在傅后岡街家門口的串串槐花上,灑在鼓樓小學的翹翹板上。死亡已追蹤到我的窗外,灑在剛剛扎上竹棚、開滿了星星似的蔦蘿花上。—選自《巨流河》
*9月19日
常州天寧寺聞禮懺聲(節錄)
徐志摩(一八九七~一九三一)
我聽著了天寧寺的禮懺聲!
這鼓一聲,鐘一聲,磐一聲,
木魚一聲,佛號一聲……樂音在大殿裡,
迂緩的,漫長的迴盪著,
無數衝突的波流諧和了,
無數相反的色彩淨化了,
無數現世的高低消滅了……
這一聲佛號,一聲鐘,一聲鼓,
一聲木魚,一聲磐,諧音磅礡在宇宙間──解開一小顆時間的埃塵,收束了無量數世紀的因果;
這是哪裡來的大和諧──星海裡的光彩,大千世界的音籟,真生命的洪流:止息了一切的動,一切的擾攘;在天地的盡頭,在金漆的殿椽間,在佛像的眉宇間,在我的衣袖裡,在耳鬢邊,在官感裡,在心靈裡,在夢裡……
大圓覺底裡流出的歡喜,在偉大的,莊嚴的,寂滅的,無疆的,和諧的靜定中實現了!—選自《徐志摩全集》
*9月20日
高祖本紀(節錄)
西漢 司馬遷(約西元前一四五~前八六)
高祖置酒雒陽南宮。高祖曰:「列侯諸將無敢隱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項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
高起、王陵對曰:「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掠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選自《史記》
*9月21日
謝天(節錄)
陳之藩(一九二五~二○一二)
小時候吃飯時,祖母總是說:「老天爺賞我們家飽飯吃,記住,飯碗裡一粒米都不許剩,要是蹧蹋糧食,老天爺就不給咱們飯了。」
祖父每年在「風裡雨裡的咬牙」,祖母每年在「茶裡飯裡的自苦」,他們明明知道要滴下眉毛上的汗珠,才能撿起田中的麥穗,而為什麼要謝天?
一直到前年,我在愛因斯坦的《我所看見的世界》得到了新的領悟。那篇亙古以來嶄新獨創的狹義相對論,並無參考可引,卻在最後天外飛來一筆,「感謝同事朋友貝索的時相討論」。我就想,如此大功而竟不居,為什麼?
幾年來自己真正有了新的覺悟:即是無論什麼事,得之於人者太多,出之於己者太少。因為需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就感謝因緣罷。無論什麼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遺愛與遺產,即是需要眾人的支持與合作,還要等候機會的到來。越是真正做過一點事,越是感覺到自己貢獻的渺小。
於是,創業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大眾,而敗家的人卻無時不想到自己。—選自《在春風裡》
*9月22日
〈西江月〉
宋 朱敦儒(一○八一~一一五九)
世事短如春夢,人情薄似秋雲,不須計較苦勞心,萬事原來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況逢一朵花新,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選自《全宋詞》
〈西江月〉錢塘江秋香亭壁詩
明 馮夢龍(一五七四~一六四六)
酒是燒身硝燄,色為割肉鋼刀,財多招忌損人苗,氣是無煙火藥。
四件將來合就,相當不欠分毫,勸君莫戀最為高,才是修身正道。—選自《三言‧警世通言》
荔枝香近
宋 周邦彥(一○五六~一一二一)
夜來寒侵酒席,露微泫。
舄履初會,香澤方薰。
無端暗雨催人,但怪燈偏簾卷。
回顧,始覺驚鴻去雲遠。
大都世間,最苦唯聚散。
到得春殘,看即是開離宴。
細思別後,柳眼花鬚更誰剪。
此懷何處逍遣。—選自《片玉集》
*9月23日
人生的素材
鄭石岩(一九四五~ )
生活紀律不是用口頭說的,必須實際去磨鍊,腳踏實地的奉行。待人接物、作息方式、思考和情緒表達,都得經過一番琢磨才行。唐朝洞山良价禪師曾說:「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這是說,生活紀律的培養如果從認知言說中學習,就很難透徹地行動出來。如果就實踐的角度來培養,箇中豐富妙論,就不是語言說清楚的。
注意你的遭遇,他正是你人生的素材。他就像冶礦一樣,純金是從礦土中鍊出來的,他注定要在自己的順逆成敗中,走出光明的未來。
自由無礙的去做適合你的任何正當之事,不要老是想著利益,不必掛慮別人對你的看法,人生是你自己的事,不是別人的事。
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同時要為利益群生而努力。—選自《人生路這麼走》等
*9月24日
為老人祈願文(節錄)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慈悲偉大的佛陀!
您明白地告訴我們:
「有生苦,必然會有老苦;
有老苦,必然會有病苦。」
老病實在是非常地辛苦。
慈悲偉大的佛陀!
您知道老人們的願望嗎?
老人們最希望的是家庭團聚,
最歡喜的是含飴弄孫;
老人們最盼望的是身無病苦,
最快樂的是自由自在。
請您要保佑老人們:
從此沒有流離失所的悲哀,
從此沒有纏綿病榻的不幸,
從此沒有兒女不孝的怨嘆,
從此沒有老病死生的憂懼。
讓老人們知道:
人生的意義不在色身的長久,
而在功德慧命的無限。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您垂愛普天之下的老人,
有一個平安快樂的晚年,
有一個心開意解的人生。—選自《佛光祈願文》
*9月25日
《易經》選
商 周文王(約西元前一一五二~前一○五六)
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各從其類也。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
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
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選自《易經》
《孫子兵法》選
春秋 孫武(約西元前五四五~前四七○)
謀攻篇(節錄)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虛實篇(節錄)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選自《孫子兵法》
*9月26日
你住幾層樓?
豐子愷(一八九八~一九七五)
你住幾層樓?
人生有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生活,
第二層是精神生活,第三層是靈魂生活。
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
如此,安好。
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
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看淡世事滄桑,內心安然無恙。
你若愛,生活哪裡都可愛;
你若恨,生活哪裡都可恨。
你若感恩,處處可感恩;
你若成長,事事可成長。
不是世界選擇了你,
是你選擇了這個世界。
既然無處可躲,不如傻樂;
既然無處可逃,不如喜悅。
既然沒有淨土,不如靜心;
既然沒有如願,不如釋然。—選自《豐子愷文集》
*9月27日
悟,如花開
佛光星雲(一九二七~二〇二三)
能靜心的人,心靈裡自有花園,春夏秋冬四時,皆是花季,無需到處尋找美的感覺、春天的消息。
能思惟的人,自能見及真正的價值,不為表相迷惑,也不會在人生裡製造隨業流轉的垃圾。
若能時時在感覺、靜心、思惟裡鍛鍊,養成觀照生命的態度,那麼在車流人潮中也能有悟的一刻。那悟的一刻,像是杜鵑突然開出花朵,像是楓樹吐露新芽,像是山坡上的鳳仙花,「啵」的一聲,又再撒了滿山的種子。—選自《星雲說偈》
*9月28日
師說(節錄)
唐 韓愈(七六八~八二四)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治家格言
大丈夫成家容易,士君子立志不難;
退一步自然優雅,讓三分何等清閒。
忍幾句無憂自在,耐一時快樂逍遙;
喫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夢裡無驚。
有人問我塵世事,擺手搖頭說不知;
寧可採山中之茶,莫去飲花街之酒。
須就近有道之士,早謝卻無情之友;
貧莫愁兮富莫誇,那見貧長富久家。—選自《韓昌黎先生集》
*9月29日續下頁
中國文化復興 佛教當擔大任(節錄)
習近平(一九五三~ )
佛教產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中國唐代玄奘西行取經,歷盡磨難,體現的是中國人學習域外文化的堅韌精神。根據他的故事演繹的神話小說《西遊記》,我想大家都知道。中國人根據中華文化發展了佛教思想,形成了獨特的佛教理論,而且使佛教從中國傳播到了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地。
有關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主要有三個問題。第一,戰爭起源於人之思想,故務需於人之思想中築起保衛和平之屏障。第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第三,以文化人,讓文化為人類進步助力,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九八七年,在中國陝西的法門寺,地宮中出土了二十件美輪美奐的琉璃器,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東羅馬和伊斯蘭的琉璃器。我在欣賞這些域外文物時,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對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滿足於欣賞它們產生的精美物件,更應該去領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滿足於領略它們對以往人們生活的藝術表現,更應該讓其中蘊藏的精神鮮活起來。
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隨著中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中華文明也必將順應時代發展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近代以來,以儒釋道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當中,佛教的發展相對較好,逐漸成為中國文化復興的最重要載體。而新世紀以來的中國佛教,也日益建立起這一文化自覺,主動投身於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歷史洪流之中。
拿破侖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當這頭睡獅醒來時,世界都會為之發抖。」中國這頭獅子已經醒了,但這是一隻和平的、可親的、文明的獅子。中國要成為和平、可親、文明的獅子,最根本的,就是中國文化的復興。而在中國文化復興的征程上,中國佛教可謂天降大任,任重道遠。—選自鳳凰網〈習近平巴黎論佛教‧中國文化復興佛教當擔大任〉
*9月30日
佛寺楹聯(之五)
佛光山寺大雄寶殿
兜率娑婆去來不動金剛座;
琉璃安養左右同尊大法王。
佛光山寺大智殿
是古佛先師,自號法王子;
為如來脅侍,人稱妙吉祥。
佛光山寺大悲殿
遍娑婆世界,千手千眼,化身無量數;
遊十方國土,大慈大悲,度眾億恆沙。
佛光山寺不二門(內)
門稱不二,二不二俱是自家真面目;
山為靈山,山非山無非我人清淨身。—選自《佛光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