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63 法門寺佛指舍利來台系列報導/陳世賢‭

一、法門寺重建緣起

法門寺大約建於東漢桓帝、靈帝年間(西元二世紀),由一代高僧安世高設計建造,到了西魏恭帝二年(五五五),小冢宰領岐州牧拓跋育開啟扶風阿育王寺塔,供養佛陀真身舍利。然而這一千多年來,法門寺卻飽經考驗。在這成住壞空的變異世界裡,這枚佛指真身舍利的存在總讓人們無限的戀慕與渴望,從而生發出難以言喻的力量,寫下許多教人動容的故事。明隆慶二年(一五六八),一場毀天滅地的大地震,「川原坼裂,郊墟遷移。山谷鳴響,水湧沙溢。城垣、廟宇、官衙、民廬,頃頹摧圮,三秦八百里廣袤阡陌,或壅為岡阜,或陷作溝渠」,將早已為人們所淡忘的法門寺四級木製迴廊式寶塔,瞬間化為一堆破瓦殘礫。當地人士不忍先人基業毀於一旦,紛紛募資,並以重新設計的十三層磚塔結構進行重建。豈料第一層塔基才要蓋好,卻又碰上長達十年的大旱災,大家心有餘而力不足,於是法門寺又再度淹沒在荒煙蔓草之中。

法門寺是垮了,但對於從來沒有到過法門寺的人來說,它永遠是供奉有佛陀真身舍利的莊嚴聖地。後來,考古學家在法門寺正殿西牆下,發現一塊長八十三公分、寬一二九公分的明代石碑,上面寫著:「法門寺,成住壞,空中忽起痴僧債,百尺鐵鎖穿肩筋,欲與如來增氣概。增氣概,爾毋苦,好待當年許玄度。」西元一六○九年,整座十三級八角磚造真身寶塔終告完工,萬曆皇帝亦親臨法門寺參與盛大的慶典。

二、鐵函中的祕密

一九八七年,扶風法門寺的挖掘工作,由於地宮漏水,加上擔心殘存的半壁佛塔隨時有坍塌之虞,考古人員幾乎是與時間賽跑,不分晝夜的搶救文物。然而就在前後三室地宮已然清理完畢、大家準備撤離之際,有人卻意外地在後室的正牆底下,發現一個被泥土掩埋的祕密窯室,並從窯室中挖出一個鏽跡斑斑的鐵函。

這鐵函在《物帳碑》中毫無記載,造形亦不突出,而當時所有人都把重點放在佛指舍利是否還依然存在,第一個想到的當然是那座富麗堂皇的八重寶函。由於地宮內一切的珍寶都圍繞著八重寶函擺設,寶函重要性不言可喻。考古人員果真在寶函內找到了傳聞已久的佛指舍利,大家欣喜若狂,因為此舍利不但與地宮《物帳碑》上的記載相符,也和唐朝道宣法師在《集神州三寶感通錄》所描寫的極為一致:「佛指長寸二分,內孔方正,外楞亦爾,下平上圓。內外光淨,以指納孔,恰得受指。」

然而隨著第二枚佛指舍利接著被找到,兩枚舍利的造形、材質幾乎一模一樣,到底哪一個才是佛陀的真身指骨舍利呢?此時,大家不禁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到這個神祕的鐵函。考古人員先以利器鑿開鐵函上鏽蝕的子母釘鐵臂,順利打開鐵函。裡面是兩枚水晶寶珠,和一座十七公分立方的鎏金正方體銀函,蓋頂刻有千佛環繞毗盧遮那佛的圖像,四面各雕有童子與花卉裝飾的坐佛一尊,函身東側下側鏨刻有「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真身寶函」。再打開銀函,又出現一座以銀包角的檀木函,檀木函裡是一具嵌寶的水晶槨子,內有一玉棺,玉棺中浸泡有一枚舍利,呈現乳黃色的臘般質感,略有裂紋及若干白色霉點,因千年來的浸泡而顯得軟化不能觸摸。後經證實法門寺出土的四枚舍利,其中三枚皆為玉質,只有密龕鐵函中的這枚舍利為骨質,綜合其出土的神祕性與《物帳碑》上「會昌滅佛」的記載,可以確認此乃真身佛指舍利。

或許有人會懷疑佛指舍利堅硬似鋼,怎麼可能軟化發霉呢?根據《魏書・釋老志》記載:「舍利圓明皎潔,堅硬異常,擊之不壞,焚之不焦。」《法苑珠林》說:「若是佛舍利,椎打不破,若是弟子舍利,椎擊便破矣。」三國時的康僧會大師就曾經令人以銅鎚重擊舍利,沒想到鎚子反倒凹陷而舍利無損,使得孫權因而虔信佛教。

三、「一身三影」的佛指舍利

影子,乃是物體擋住光線後所投射出來的陰暗形象,自然亦存在有一真實的本體。「一身三影」指的是一九八七年,大陸考古學家在清理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坍塌的塔基時,發現深藏在地宮中長達千年的四枚佛指舍利。但是,文獻上明明記載,法門寺僅供奉有一枚佛指舍利,為什麼會一次出現四枚?難道是佛祖顯靈,舍利再生不成?在西元前二七二年,佛陀涅槃後兩百多年,古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為了要弘揚佛法,將八萬四千顆的佛陀舍利分贈世界各地,而中國得到其中的十九顆,當時稱為阿育王寺的法門寺,即擁有釋迦牟尼佛的指舍利而名聞一時。唐太宗李世民救病供養,武則天時更尊奉為「護國真身舍利」,建寶塔、開地宮、廣度僧尼、御駕侍佛,前後歷經八位皇帝,七次開塔,尊迎舍利入宮供奉。會昌二年(八四二)武宗下令毀盡全國佛寺,強迫所有僧人還俗。並指派專人赴法門寺摧毀真身佛指舍利。在法門寺地宮中所發現的《誌文碑》記載:「洎武皇帝蕩滅真教,坑焚具多,銜天憲者碎殄影骨,上以塞君命,蓋君子從權之道也。緣謝而隱,感兆斯來。乃有九隴山禪僧師益貢章聞於先朝,乞結壇於塔下,果獲金骨,潛符聖心,以咸通十二年(八七一)八月十九日得舍利於舊隧道之西北角。」也就是說受命者只毀碎了仿佛陀真身靈骨所製的附屬品(影骨)來搪塞朝廷,而將真的佛指舍利藏了起來。至於是誰敢冒此誅殺九族的罪名密藏佛骨,而這些影骨製於何時等種種疑問,至今皆不得而知。

法門寺出土的這四枚佛指舍利,其中三枚皆是白玉質地,分別藏於雕工精緻的層層金銀寶函之中,也就是《誌文碑》裡記載的「影骨」。而意外地在地宮後室密龕挖出的鐵函中,靜臥在刻有「奉為皇帝敬造釋迦牟尼真身寶函」的另外一枚舍利,則是歷劫不滅,目前世界上唯一。

四、佛指舍利如何來到中國?

根據《長阿含經》中記載,阿難在佛陀涅槃之前,曾詢問佛陀該如何處理其後事,佛陀告知應以轉輪聖王的葬法安葬:用香湯洗淨身軀,後以棉布纏裹,五百張毯子覆體,然後放置在三種不同材質的棺槨之中,最外層為旃檀香槨,裡層為鐵槨,以及最裡層的金棺,而金棺內需澆注香油;接著在旃檀香槨四周堆積各類香木、香花、厚衣,然後引火焚化;之後點拾舍利於四周路衢起塔廟供養,意即有佛舍利塔處,即有佛之法身。不久後,佛陀在拘尸那揭羅城的梭羅樹下涅槃,荼毗後,果然留下手指骨、牙齒、頭蓋骨,以及難以計數的紅、白、黑等晶瑩「舍利」。鄰近的七個國家國王聞訊,隨即下令以象、馬、車、步四兵欲來爭奪舍利。最後依一位婆羅門的建議,將舍利分為八分,由各國各自攜回供養。

兩百年後,阿育王統一印度,後來因感殺孽深重而虔誠懺悔,從而接受佛教思想的教化,不但立佛教為印度國教,傳說並挖掘出八王所修建的佛塔,將全部的佛陀舍利分為八萬四千份,由僧眾及信眾帶著舍利及佛經到世界各地弘揚佛法。從法門寺出土的《誌文碑》中亦有描述。後來西域沙門僧釋利房一行十八人,即帶著包括法門寺的佛指舍利在內的十九份佛陀舍利文青磚,重新被東漢時的高僧安世高所尋獲。於是桓帝下旨於全國「六殊勝境、八吉祥地」建塔供奉,包括阿育王寺(今法門寺)之歧山南塔、會稽鄮縣塔、金陵長干塔、青州東城塔、河東蒲板塔、瓜州東古塔、沙洲大乘寺塔、涼州姑臧塔、洛州故都西塔、甘州刪丹縣塔、晉州霍山南塔、代州城東古塔、益州福感寺塔、晉源縣塔、鄭州超化寺塔、懷州妙樂寺塔、并州敬名寺塔、榆社縣塔、魏州臨黃縣塔等十九座舍利寶塔。

然而隨著幾次大規模的滅佛行動,全國之舍利塔及佛寺幾乎被破壞殆盡。而安放有佛指舍利的唐朝四大名寺,其中代州五台山塔和終南山五台寺的佛指舍利皆毀於唐武宗時的「會昌法難」;而普光寺則在清康熙年間塌陷於洪澤湖,佛指舍利早已沒入湖底;也難怪當法門寺重獲佛指舍利,全世界的人們會掀起這麼大的「佛骨旋風」。

五、八萬四千顆佛陀舍利哪去了?

相傳佛陀的遺體荼毗後,留下許多晶瑩的舍利,被八個國家分別請回供養。兩百年後統一印度的阿育王,收集了八王佛塔中的所有舍利,重分為八萬四千份,再於世界各地興造八萬四千座佛塔供養。

阿育王弘揚佛法的事蹟確有歷史可考,興建於當時的佛塔遺址,在近代考古中亦多有發現,至於「八萬四千」這個數目原本就有多不勝數的意涵,在斯里蘭卡的編年史中,亦詳載佛陀荼毗後留有一片頭蓋骨、兩根鎖骨及四顆牙齒。然而經過人類歷史上長達兩千多年來的戰亂紛擾,世界上到底還存留有多少佛陀舍利呢?

按理說,擁有釋迦牟尼佛骨舍利最多的地方當屬南亞大陸,但十三世紀時因伊斯蘭教的入侵,佛教幾乎完全滅絕,自此甚少聽聞任何有關佛陀舍利的消息。許多考古學家曾到佛陀的誕生地來尋找舍利蹤跡,最多找到過空無一物的舍利塔,多半空手而歸。十九世紀時,大英博物館更曾經鬧過將猿猴的骨頭誤認為佛骨舍利展覽之醜事。反倒是在中國的文獻裡,我們可以找到相關於佛陀舍利的明確紀錄。

就《大唐西域記》卷十二記載玄奘大師在印度所見,迦畢試國中由龍王所建的窣堵波(塔)內藏有如來骨舍利一升餘;王城西北大河之南岸舊王伽藍中供有如來頂骨一片;西南舊王妃伽藍的窣堵波中有如來舍利升餘;西南比羅娑洛山的象堅窣堵波亦有如來舍利升餘。若不是佛陀舍利有增生現象,如此龐大的數量簡直教人難以想像。後來,玄奘自印度歸來,曾請回一五○粒佛陀的肉舍利,數十萬人湧入長安爭睹;數十年後,義淨法師也自印度帶回二百粒佛陀舍利,女皇武則天御駕親迎。

《魏書・釋老志》曾記載中國的洛陽、臨淄等地皆有阿育王柱,《廣弘明集》舉出中國有十七座佛塔,《法苑珠林》中更明載有十九處。雖然這些地方經過毀佛、滅佛行動後,塔基多已不可考,但宣稱仍藏有佛陀舍利者亦不在少數,包括北京西山佛牙塔、房山雲居寺佛音洞、蘇州虎丘塔、鎮江甘露鐵塔、甘肅涇川大雲寺、陝西耀縣舍利塔、河北定縣靜志寺等。而台灣許多的佛教道場亦都宣稱擁有佛陀舍利,當然私人珍藏者亦不在少數。

六、 佛指舍利為何藏於地宮?

在古印度,婆羅門教徒埋葬死者火化後遺骨的墓塚,稱為窣堵波,漢譯為塔。相傳佛陀涅槃前,弟子請教佛陀該如何供養其舍利,佛陀即以衣袍鋪地,將托缽倒置於衣袍之上,再以錫杖立於缽上。於是圓形的塔身和朝上的塔尖即成為佛塔的基本結構。後來佛塔也用於供奉佛像、收藏佛經或保存僧人的舍利遺體。

佛教傳入中國後,塔的建築形式便與古代方士所居住的多層、多角的重樓格局相互融合。唐代的佛塔多以磚、木、石材建造,由塔剎、塔身、基座、地宮等幾個部分所組成,基座和地宮即是埋存舍利的地方,如同人死後需入土安葬一般。人們將佛塔視為帝陵,故地宮便仿照皇家的墓葬形式,方位坐北朝南,有宮城、皇城、外郭城三個部分,從一九八七年挖掘出的法門寺地宮格局,更證實了以上說法。

法門寺塔基的漢白玉石板為南北坐向,地宮大門於正南方,門口處有一線雕的虎獅石板。打開石板走進地宮,入口寬達兩米,接著是一條略呈四十五度向下延伸的長方體槽形甬道,地上的十九級台階皆由青石板與方磚鋪成,每一階上都有發現唐代的粗瓷油燈盞,地面上則撒滿數十萬枚大大小小的銅錢,甬道的盡頭則堆疊了八塊封門石。封門石後為一米高的雙扇素面青石門,條狀青石門檻上雕有佛像,門楣頂石刻有一對迦陵頻伽鳥。墓道門後方是一條長長的隧道,上下左右的石壁皆由黑色大理石鑲砌,地上也是「金錢鋪地」。石壁東側,有許多迎奉佛骨的題記,然後是兩塊刻滿楷書的大石碑,一為記載佛骨歷史的《誌文碑》、一為詳載大唐皇室供佛器物的《物帳碑》。

石碑後方又是雙扇石門,自此纔正式進入地宮的前室。前室內堆滿絲綢,主體中心為漢白玉浮雕彩繪阿育王塔(後來在塔內尋獲一枚佛指舍利),塔身由塔剎、塔蓋、塔身、塔座所組成,四面皆雕有兩尊端莊的菩薩像,寶塔後方有兩隻呈蹲姿的漢白玉雕彩繪金毛獅子。

前室後方又是一道石門,此為中室的入口。中室的中心為一披有三領金袈裟的漢白玉雙檐靈帳,另有三個金銀稜檀香木箱,其中兩只箱子內裝有一模一樣的鎏金雙鳳紋銀棺。捧金身菩薩像及唐代祕色瓷皆發現於此。

然後又是一道石門,門後即為法門寺地宮最重要的「後室」。後室是一個規模龐大的珠寶庫,裡面堆滿金碧輝煌、足堪表現大唐國威的皇室奇珍異寶,而所有器物皆圍繞著藏有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安置。後室內總共發現三枚佛指舍利,包括在後室牆角下的密龕中,意外尋獲的「佛指真身舍利」。

七、八重寶函與第一枚佛指舍利

法門寺地宮後室的正中央,擺設有一套盛放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函頂蓋為一尊鎏金菩薩像,兩側各立一名石雕護法天王,南邊有五足朵帶銀薰爐及爐台,另有四個銀瓶分立後室四角,各類朝廷供佛器物以佛教密宗的格局圍繞著寶函安置。

八重寶函重疊套裝,最外一層是大小約三十厘米立方的銀稜盝頂*1檀香木寶函,內壁塗以黑漆,外壁四周有釋迦牟尼說法圖,和阿彌陀佛淨土圖等描金加彩浮雕,正面有一金鎖釦及金鑰匙。

第二層為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函,函體以平雕刀法刻畫「護世四大天王」像,分別為北方大聖毗沙門天王、東方提頭賴托天王、西方毗婁勒叉天王、南方皮婁博叉天王。正面亦有一金鎖釦及金鑰匙。

第三層為素面盝頂銀函,通體光素無紋,蓋與函體在背後以鉸鍊相接。第四層為鎏金如來盝頂銀函,四面及函頂皆鏤雕如來說法圖。

第五層為六臂觀音盝頂金函,函蓋雕有雙鳳及蓮蓬,正面為六臂如意輪觀音圖,函的左側為藥師如來圖,右側為阿彌陀佛圖,函的背面為大日如來圖。

第六層為金筐寶鈿珍珠裝*2金函,純金雕鑄,函身鑲滿寶石,函蓋頂面為一大簇寶石鑲嵌的團花,函體四壁每一面都有七片花瓣團鑲的大花。連金鑰匙的金鍊帶上也以三色寶石鑲嵌出玲瓏團花。

第七層為金筐寶鈿珍珠裝武夫石函,以武夫石磨製而成,周身以雕花金帶為邊,函身四周的鴛鴦及花卉皆為珠寶鑲嵌而成。

第八層為高七點一厘米的寶珠頂單檐四門金塔,頂為金質蓮花朵捧托金珠頂,塔座為純金方台,中央套一銀柱,柱底有墨書小字「南」。銀柱上套有一枚指骨,重一六點二公克,高四點○三厘米,上粗一點七五厘米,下粗二點○一厘米,上齊下折,色白如玉少青,三面俱空,一面稍高,骨質細密而澤,中空管狀,髓穴方大,上下俱通,二角有紋,紋並不徹。在高倍放大鏡下觀察,外壁有隱隱微細血管,內壁有七顆小星,排列成「勺」型的大熊星座。此即為法門寺出土的第一枚佛指舍利,而發現當天又正巧是農曆四月初八的佛誕日,這般巧合,不得不教人嘖嘖稱奇。

八、法門寺住持良卿法師誓死衛教

在法門寺的歷史上,曾經有過三位法師舉火自焚,一是唐代的惠恭,二是金代淨土宗的法爽,另一位就是民國時的良卿。前兩位法師以自焚來奉佛,而良卿法師的死,則是保護法門寺得以免於「文革」破壞的最大功臣。

一九六六年,中國大陸正處於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期間,千千萬萬血氣方剛的青年男女,瘋狂地投入破除「四舊」的行列,華夏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剎時陷入一片紅海,遭逢前所未有的人為破壞。法門寺這座千年古剎,自然也被視為罪大惡極的牛鬼蛇神,都得徹底毀滅。於是,古剎內外的石碑全被紅衛兵一一拆除、砸碎,當作興建水庫的填充原料,所有搬得動的佛像、法器及雕塑也無一得以倖免。當時高齡八十多歲的良卿法師為法門寺住持,眼睜睜的看著祖先基業被逐一毀棄,根本無力阻擋,只能念經默禱。當地面上所有看得見的「四舊」都被砸爛了,又有人建議挖地三尺,挖出一切封建殘餘與祕藏的「蔣幫電台」。此說立即獲得大夥的響應,登時鐵鍬飛舞、歌聲震天,一塊塊的青磚與黃土被挖掉刨出。

眼見埋藏於地底千年的地宮即將毀於一旦,良卿法師再也忍不住了,他打挺起一身老骨頭,奮力阻止這群瘋狂肆虐的紅衛兵小將,但被打得鼻青臉腫、血流滿面。良卿法師將心一橫,也顧不得痛,一拐一蹶地走回自己的房間,換上象徵寺院住持的五色袈裟,然後來到大殿中間,面對著殘缺不全的佛陀塑像頂禮膜拜之後,舉起煤油桶,將照明用的煤油全部澆淋在身上,接著步出佛殿,仰望前方的釋迦牟尼真身寶塔,然後引火自焚。當烤灼皮肉的爆裂聲和刺鼻的濃煙從前殿湧出,寺裡面的人們才停住喧囂,出來一窺究竟。只見沖天烈焰中,一個瘦弱而模糊的身軀,雙手合十地朝佛塔的方向緩緩移動,踉蹌幾步後,就此倒地不起,大火卻猶仍升騰不止。

在場的紅衛兵們頓時被嚇得目瞪口呆,紛紛丟下手中的工具四散而去,法門寺也因此劫後餘生。隔天,村人始知此惡耗,趕到法門寺時,僅見真身寶塔前的空地上殘留的一片燒焚過的焦土。

二十年後,當考古學家挖掘到法門寺的明代塔基時,曾在回填土中發現許多斷手斷臂的佛像殘骸,和煙頭等近代雜物,包括一枚鏽跡斑斑的毛澤東頭像。

九、「三十年一次迎奉佛指」之說從何而起?

「迎奉法門寺佛骨」貫穿大唐王朝的始終,此事被視為關係到國祚綿長,故唐代有歷史上規模最為龐大的帝王禮佛陣容。在《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史書、佛典與石碑中,均有詳細記載。隋朝時,大丞相李淵為討伐隴西薛家反軍到扶風一帶視察,此時名為「成實寺」的法門寺,也因連年戰亂,香火幾近斷絕。法門寺住持把握大丞相蒞臨的機會連忙呈上奏表,法門寺因而獲得一筆補助,而李淵也正式將「成實寺」改名為「法門寺」。同年,李淵回到長安,取代隋朝稱帝為王,是為唐高祖,改國號為唐武德元年(六一八)。這段因緣,也奠定了後來法門寺在唐代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唐武德二年(六一九),李世民平定薛家反軍,於扶風湋川犒賞大軍,他專程到父親唐高祖所命名的法門寺參拜,並奉詔為八十名僧人主持剃度。十多年後發生玄武門政變,唐太宗李世民正式登基。此時太宗表現出跟印度阿育王一樣對佛教的尊崇,黃袍加身後的第一項舉措,就是在他曾經征戰過的七處戰場建立佛寺,撫慰殉國者的亡靈免於「九泉之下上滄鼎鑊,八難之間永纏冰炭」,並「變燄火於青蓮,易苦海於甘露」。

不久,法門寺遭祝融之災,時任岐州刺使的張德亮,再度奏報太宗請求修補佛寺,並提及一個傳聞「此塔一閉,經三十年一示人,令道俗生善」、「古所謂三十年一開,開則歲穀稔而兵戈息」,且法門寺內藏有佛陀真身舍利,他不敢私開,請求皇上開剖出舍利以示人。這本奏章獲得太宗敕准後,張德亮遂派人打開地宮,找出佛指舍利。「既出舍利,通觀道俗」、「無數千人,一時同觀」、「京邑內外、奔騰同赴」、「屯聚塔所,日有數千」。自此也立下了法門寺地宮每三十年一開的規矩,並開啟唐朝七位皇帝,先後浩浩蕩蕩迎請舍利到皇宮供養的歷史。

一○、佛指舍利的祥瑞之相

所有宗教都有許多現代科學所無法解釋的神祕現象,而圍繞在「佛指真身舍利」的神奇故事也從未間斷過。《金光明經・捨身品》中說:「舍利者,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光是佛陀荼毗後竟然會出現舍利,就教人覺得不可思議。西元前二四三年,西域僧人釋利房據說就是獲得感應,所以懂得事先將佛指舍利埋葬於美陽,而免於被秦王所焚。

西元前二一三年安世高看到「聖冢」放光等神異現象,因而挖掘出藏於地下包括佛指舍利等十九枚舍利,及記載上述事件的青石碑。在唐僧道世所編的《法苑珠林・敬塔篇》中記載,貞觀五年(六三一)佛指舍利重出法門寺地宮,「既出舍利,遍示道俗,有一盲人,積年目瞑,努眼直視,忽然明淨。」而每個人看到的舍利形象卻各有差異,有人看到舍利發出如玉質般的白光映澈內外,也有人看到的是綠光、紅光,甚至五色雜光。甚至也有人看到佛像、菩薩,或聖僧的影像出現圍繞。當然也有完全看不見的人,據說是因為一生以來多造重罪之故。

顯慶四年(六五九),唐高宗請僧人智琮等人到法門寺迎請佛指舍利入宮供養,皇帝更要求須看到「瑞相」才可以開發迎請。結果,智琮專精苦道,卻始終不見任何瑞象。一直到第十天,他毅然將燒紅的炭火放在手臂,懍慄專注以示虔誠。果然,塔內出現震裂之聲,瑞光流溢,霏霏上湧,塔內三像足下各放出紅光、白光、綠光旋繞到屋梁,合成為寶蓋。異彩流輝遍滿、赫奕瀾漫,結果在地底下獲得八枚光明鮮潔的舍利,一枚獨轉繞,於七粒各放光明炫耀人目。當中有人因為看不到舍利而自拔頭髮,但即使將舍利放在他手上,他也僅能感覺到其重量,還是看不見舍利,《集神州三寶感通錄》更記載他「哀哭號叫,聲駭人畜,徒自究責」。

唐文宗開成三年(八三八),法門寺塔上出現五色雲彩,人們以為是佛骨應開的預兆,議將法門寺改為法雲寺。

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九七八),法門寺雖遇連年暴雨衝注,也發生浴鑊器獨不漂沒的不可思議現象。當然還包括一九八七年尋獲第一枚舍利時,剛好是佛陀誕生日的巧合,以及日後若干放光的神蹟。

一一、一代文豪韓愈諫迎佛骨

唐元和十四年(八一九),憲宗與高僧等三十人一起到法門寺迎請佛指舍利到皇宮供奉。沿著法門寺一直到長安都城整整兩百多里的路上,到處高台香剎、張燈結綵,萬民跪拜,「傾都瞻禮,施財物,累鉅萬」,「王公士庶,奔走施捨,唯恐在後。百姓有廢業破產、燒頂灼臂而求供養者」。

而佛指供奉於皇宮內院期間,憲宗更是事佛至誠,日日素衣齋戒,並題有一詩為誌:「功成積劫印文瑞,不是南山恐得難。眼睹數層金色潤,手撐一片玉光寒。煉經百火精神透,藏之千載瑛彩完。淨果薰修真祕密,正心莫作等閒看。」

正當舉國上下為佛指舍利陷入迷思之際,官拜刑部侍郎的韓愈,即以所書之〈論佛骨表〉,對迎佛骨之事大肆撻伐。文中稱:「佛陀為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製,口不言先王法言,身不服先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況且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穢有餘,豈可直入宮禁……應投諸水火,永絕根本,斷天下之疑,絕後代之惑。」並以「事佛漸謹,年代猶促」、「亂亡相繼,運祚不長」直諫皇帝不應盲目信佛。此表一出,引起軒然大波。

其實,自從佛教傳入中土以來,排佛之說就不曾間斷過,唐高祖時朝臣傅奕也曾八次上疏請廢佛教,並挑明「羌胡亂華」的前秦後趙,之所以主庸臣佞、政虐祚短,全因信佛致災。高宗當時找來一名法琳法師,針對傅奕所提的「事佛漸謹,年代猶促」等批評進行辯論,法琳以秦朝「當時無佛,何以天曆不長」、「元魏十七君歷一百七十九年,爾時佛來,何故年久」,令傅奕無言以對。

而韓愈的這一篇〈論佛骨表〉,更是集歷代反佛言論之大全,他以儒教正統的護衛者自居,將佛教視為邪魔歪道,欲立除之而後快。然憲宗也以昔日太宗、則天皇帝皆因信佛,迎奉佛骨,才有貞觀之治等大唐盛世而怒斥韓愈,便將其貶為潮州刺史。僥倖逃過死罪的韓愈,隔年又寫了一篇〈潮州刺史謝上表〉,對當初過激的言論向憲宗表達悔過之意,然而憲宗卻於同年不幸駕崩。

歷代學者對此事件,多認為韓愈只知儒學而不懂佛學理論,不懂佛教卻又盲目排佛,以偏概全的批評似缺乏理性的演繹,「只以福田上立說,無一字論佛宗旨」,「集中所力排者,皆俗僧聳動以邀利之說」,「遂指道德為虛位,斥佛老與楊墨同科」,蘇軾甚至認為韓愈是「流於佛老而不自知」。

韓愈排斥佛骨自有其複雜的歷史背景,並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然而供養佛舍利自有其積極的意義,正如印順導師所言:「供養舍利,能使人引發信心、向上心,能激起人類的善念,鼓舞人類引向真理的追求。」

一二、「三武一宗」的滅佛行動

佛教雖為外來文化,但其因果理論與生命哲學深獲中土人民所接受,迅速在中國生根發芽,並與本土的儒家和道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至於三者的境界孰上孰下、孰高孰低,總是歷代爭論的焦點。

在中國歷史上總共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滅佛運動,分別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韓愈諫迎佛骨之後的唐武帝及周世宗,人們以「三武一宗」稱之。雖然這幾次滅佛行動各有其不同的時空背景,無論是出於皇帝的個人偏見,或是佛教徒本身的信仰方式出了紕漏,總之,這番朝廷推動的毀佛滅佛,對佛教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第一位禁佛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他原本也跟隨家人信仰佛教,但在宰相崔浩和道士寇謙之的引導下,逐漸成為道教信徒,並於西元四四○年時自稱為太平真君,在京城設立天師道場,「親至道場,受符籙,備法駕,旗幟盡青,以從道家之色也。自後諸帝,每即位皆如之」,以君權神授的方式為拓跋氏政權正名。接著詔令強迫僧侶還俗,責令充當勞役或從軍。更規定若侍奉胡神(即佛陀)或塑造泥、銅像者,一律滿門抄斬,下令焚燒所有佛寺、佛像、佛經,將寺內大小沙門一律活埋。幸虧他的兒子拓跋晃暗中協助佛教徒,大批的佛教文物才得以預先密藏倖存。

百年之後,尊崇儒術的北周武帝也為了達成其政經和軍事目的,將所有不曾在儒家禮典中提到過的奉祀完全禁止,「初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並令還民。」北地佛教一時絕其聲跡。五年後,武帝駕崩,新皇帝宣帝又下詔復佛。到了大唐盛世,唐朝諸皇皆篤信佛教,讓佛教得到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許多大型的佛教藝術皆完成於此時,例如武則天就曾經助脂粉錢二萬貫開鑿「龍門石窟」,並在長安建造高達二九四尺的「明堂」祭祀佛骨,後來再建更高的「天堂」用來存放大佛,甚至下令全國斷屠、禁漁長達七、八年之久。

隨著寺院經濟的極度膨脹、僧尼戒律漸弛、迷戀咒術,甚至有許多淫亂放縱自毀形象的醜事,讓偏好道教的唐武宗在會昌五年(八四五)對佛教展開最嚴厲的屠滅行動,「會昌法難」造成二十六萬名僧尼被勒令還俗,凡不服敕令者當即決殺,全國共有四千六百座佛寺被毀,四萬餘座佛教建築被毀,而收歸國有的寺院土地及財產多不可數,武宗更派專人到法門寺毀碎佛指舍利,所幸受命者以毀碎的「影骨」搪塞過去。隔年,武宗暴疾身亡,佛教又重新恢復。

又過了大約一百年,周世宗於顯德二年(九五五)再度頒布禁佛詔令:「自今不許私度僧尼,及親無侍養者不許出家,無敕寺舍並須停廢。」還特別明令禁止燒身、煉指等過激行為,結果全國共廢佛寺三千三百多所,僧尼僅存一半,這也是歷史上最後一次的滅佛行動。而佛教在經過這四次廢佛的打擊後,歷代的佛學經論、名僧章疏幾乎消失殆盡,元氣大傷,直到宋太祖趙匡胤的強力保護下,佛教才又得以繼續弘揚。

一三、 法門寺地宮藏唐密曼荼羅

佛學中的顯教,指的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種種經典,透過文字讓人一目了然,故稱顯教;而密教,則為毗盧遮那佛(法身佛)直接傳達的密傳大法,無法以一般語言文字說明,只能在身、語、意三密相應之間去體會,以真言、咒術及儀規為修持特徵。至於唐密,指的是唐朝開元三大士所傳的金剛、胎藏兩部大法。胎藏界如同胎兒在母親懷裡、又似蓮花種子之於花中,由大定、大智、大悲三德來培育內在理性的悟覺;金剛界則表現法身佛無堅不摧的智慧,可破除一切煩惱障礙。

「密曼荼羅」,譯為壇城,指的是密宗匯集佛菩薩以實現「即身成佛」、「圓輪具足」的道場。但世俗界中人們始終無緣得見,更顯得莫測高深。直到法門寺地宮重現人間後的七年,學者才成功破譯其中的玄奧,揭開了失傳千年的唐密曼荼羅的神祕面紗。整個法門寺地宮的設計即是供養佛指舍利的「大曼荼羅」道場,佛指舍利為「三昧耶曼荼羅」,諸種法器及供養品為「法曼荼羅」。三密相應,四曼相即,組成法門寺地宮的密曼荼羅。

地宮主體結合中國傳統墓葬與古印度供養舍利的方法,共分一道四室,設有四門。按增益護摩法「遍法界為黃色方壇」要求,甬道、前室、中室呈長方形,後室和密龕呈正方形。入宮踏步及甬道地面以金錢鋪地,主要供品亦為金黃色(此為財供養);後室中部香爐蓋頂堆積香灰(燃香),八重寶函中部分盛放液體(香水),四壁塗以黑色(為黑土壇城),表示地宮封閉前曾舉行盛大的舍利供養法會。唯一道通徹全壇,體現金胎兩部大日如來中道一時;四室裡「三影一真」的四枚佛指舍利,表示四方四佛建立兩部曼荼羅。

放置第一枚影骨的八重寶函,呈現胎藏界因曼荼羅,鏨刻有胎藏界諸尊菩薩;而放置真身舍利的密龕五重寶函,呈現金剛界果曼荼羅,鏨刻有金剛界大曼荼羅成身會,是為方壇。地宮的供養物為「十供」,包括金、銀、銅質錫杖、香爐、閼伽瓶、金毛獅及天王塑像等物,皆以八重寶函為中心對稱布置。中室靈帳後的捧真身菩薩,即象徵皇帝供養真身,其結構設計同為「金胎合曼」。而八重寶函的第四重寶函刻有六臂如意輪觀音曼荼羅,主尊左右各有四尊造像,前方跪有兩尊手擎金盤捧如意寶珠的蓮花部使者,瞻禮主尊如意輪觀音,後面六尊亦作曲跪合掌恭敬持誦相,顯示唐密以如意輪寶珠供養佛指舍利。

法門寺地宮從建制、供養物布置、法器、供養物上的裝飾圖樣,全部體現金胎不二、兩部合曼的唐密內容及特色。如果說主持「壇結塔下」的實際策劃者──智慧輪和義真,他們所為代表的長安大興善寺和青龍寺是唐密的根本道場,那麼法門寺就是皇室唐密的內道場。

一四、 武則天與第二枚舍利

《新唐書・五行志》記載,武則天垂拱二年(六八六),臨潼新豐縣露台鄉「大風雨、震電,有山湧出,高二十丈。有池,周三百畝,池中有龍鳳之形、禾麥之異,武后以為休應(吉兆),名為慶山」。並降旨於山上修築兩座大佛寺,一為寶雲寺,供奉釋迦牟尼佛,一為慶山寺。三年後,武則天登基為皇,建立周王朝,改元為天授(即天授君權),並將四尊自己生肖的塑像:包括他入宮時的模樣、在太宗時的才人像、當高宗皇后的行輦像、及當皇帝的坐像,全送進慶山寺供奉,並藉佛掩淫,偷偷與情人苟歡野合;又命人製作出漢白玉浮雕彩繪阿育王塔及金棺銀槨以裝載佛靈骨,並供奉上自己最精美的蹙金繡夾裙。

或許是早年在宮闈鬥爭的殺戮過多,讓武則天嫌惡長安,登基之後的他幾乎多以東都洛陽作為理政棲息的地方,並且更加投入佛事。天冊元年(六九五)武則天於明堂舉辦無遮會(即水陸法會),在地上鑿出五丈深的坑,結綵為殿,將佛像從地坑中引出,稱為「自地湧出」。五年後,又稅天下僧尼,人出一錢,募得七十萬貫錢財於洛陽興建龍門石窟。

長安四年初(七○四),他派人從慶山寺內取出阿育王塔和繡裙,前往法門寺迎請佛指舍利到洛陽供養。氣勢壯闊的迎請場面,幡幢寶蓋遮天蔽日,傾城的僧眾百姓及朝廷裡的文武百官全部跪身相迎,「頂缸指炬者爭先,捨財投寶者恥後」,「香花鼓樂之妙,矇聵者亦可睹聞」。武則天也以一代女皇之姿身心護淨,頭面盡虔,請高僧法藏捧上舍利,普為善禱,後來更製作一件大紅羅地蹙金繡金袈裟敬獻佛前。

隔年年底,武則天以高壽安然逝世,中宗李顯隨之繼位。景龍二年(七○八)中宗以白玉靈帳一鋪,將自己與韋后和幾位王子、公主的頭髮剪下藏於匣中,表示剃度為佛子,隨著佛指舍利送歸法門寺地宮。

後來,考古學家在法門寺地宮前室,發現大批繡金織錦和武則天獻佛的繡裙與金袈裟。而中室發現高一六四公分的白玉靈帳,其上即有銘文:「大唐景龍二年戊申二月已卯朔十五,沙門法藏等造白石靈帳一鋪,以其舍利入塔,故書記之。」然後在中空的靈帳裡面找到一盝頂鐵函,鐵函內是鎏金雙鳳銀棺,其中即藏有第二枚佛指舍利。

一五、地宮茶具與唐代茶文化

法門寺地宮所挖掘出的珍寶中,有一套完整無損的唐代茶具,包括碾茶用的「鎏金鴻雁流雲紋銀茶碾子」、取茶的「鎏金飛鴻紋銀則」、貯存茶葉用的「鎏金銀龜」、生火煮茶的「壺門高圈足座銀風爐」,及琉璃茶盞與茶托等,部分茶具上有鏨文「五哥」,「五哥」是宮中對僖宗的暱稱,而根據《物帳碑》記載:「茶槽子、碾子、茶羅、匙子一副七事共重八十兩……」可知這套茶具是唐僖宗供給佛指舍利的御用真品,也是目前世界最完整的唯一一套唐代茶具組。

在初唐的文獻中,很少有關茶或者茶事的記載。一直到了西元七五八年左右,才由有「茶神」之稱的陸羽,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專業茶書──《茶經》。《茶經》的內容分三卷十節,書中詳述唐代與唐代之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製、煎煮、飲用等,並列舉出八道四十三州的茶葉產區。在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曾寫到:「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粱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而浮粱即是當時東南極大的茶葉集散地,這也說明了茶葉的商業價值與民間的普及。

至於唐代茶葉發展的主因當然是富強的國力所促成,而佛教、道教亦極為興盛,尤其是佛教在唐朝幾乎達到了全盛時期,正所謂「十分天下之財,佛有七八」,僧居佛剎不僅是傳播佛學的地方,也是財源勢力的所在。而僧尼們為驅除睡魔、清心修行,便提倡坐禪飲茶,「學禪務於不寐,又不夕食,唯許飲茶,由自人懷挾,到處煮飲,相效成俗。」於是栽種、管理、採製、飲用等一系列「佛茶」儀禮也應運而生。

唐代飲茶方式與現代頗多不同,根據《茶經》中「三之造」所提及的茶葉採製方法,是將茶葉製成茶餅,包括蒸熟、擣碎、入模拍壓成型、烘乾、穿成串、封裝等等程序;「四之器」中介紹了廿八種飲茶的器皿;「五之煮」中描寫茶餅茶湯的調製,著重在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水火候對茶湯色香味的影響。

法門寺出土的這套金碧輝煌的御用茶具,真實反映了《茶經》中所記載的飲茶之道,其步驟為:將茶葉烘焙,然後放入茶碾中碾成粉末,再放進茶羅中篩出茶葉粉末。從茶羅抽屜中取出這些茶葉粉末投入鍋爐烹煮,再加入鹽、胡椒等佐料調成糊狀,謂之「茗粥」,至此即可開始「吃茶」。

一六、唐代最後一次迎請佛骨

唐朝經過安祿山、史朝義等人長達九年的叛變後,國力大減,再加上宦官干政、藩鎮割據導致戰亂連年不休,而為了平息戰亂又必須進一步徵兵斂稅,結果民眾反叛情緒也愈發高漲,「徵二蜀之捍防,蒸人盪覆,徐寇雖殄,和南幾空」,到了懿宗執政時,其實唐朝的氣數已接近尾聲。

咸通十四年(八七三),這位被後代歷史學家評為「器本中庸、流於近習」的懿宗當時身染重病,在內外交相亂的壓迫下,更希望迎請佛骨到皇宮,求助於佛祖神力能將所有的不如意一筆勾消。在四月初八這天,懿宗親派供奉官浩浩蕩蕩地前往法門寺迎請佛指舍利。

《杜陽雜編》與《資治通鑑》詳細記載著當時迎請的盛況:不計其數的金銀寶剎,以及珠玉寶帳,孔雀氄毛裝飾的檀香木轎輿,上面雕刻著飛簾、花檻、瓦木、階梯,全都用金銀覆蓋,小則高一丈,大的高達二丈,每一座寶剎都需動用數百人來扛抬。而以珍珠、瑪瑙綴飾的幡幢與寶傘也有一萬隊以上。佛骨在御林軍儀隊的導引下進入皇城,但聞誦經拜佛聲震天動地、各種器樂爭相鳴奏,夾道的士女瞻禮、僧徒道從無不流涕霑臆,整條數十里長的長安大道,一眼望去全都是富門巨豪的車駕和鑲金掛銀的綵樓,而擠得滿坑滿谷的民眾也都主動齋素、扶老攜幼前來接迎,場面之盛大比郊祀有過之而無不及。其中也有人以「自殘」的方式來表達對佛的虔誠,一名士兵自斷手臂,以手執之,一步一禮前來獻佛,登時血流滿地。而以齧指、截髮、煉頂的跟隨者也愈來愈多。

當佛骨進到皇宮,宰相以下競施金帛,懿宗更是跪地禮拜,激動得淚流滿面,哭喊著說:「但生得見,歿而無恨也!」只可惜三個月之後,懿宗即病重身亡。隔年,新即位的僖宗便匆匆下詔將佛骨還送法門寺,結束了唐朝歷史上最後一次的迎奉佛指活動。隨著改朝換代的兵馬倥傯,盛極一世的法門寺在戰火中頹圮傾倒,神祕的地宮與佛指舍利在一夕之間退出了歷史舞台,完全為人們所淡忘。直到一千多年後,考古人員從半倒的佛塔下,挖掘出埋藏於地宮中的佛指舍利及大批陪葬珍寶。其中有一百二十多件即屬於最後迎奉佛指的懿宗,和關閉地宮的僖宗兩朝的供品。

一七、如何供養佛指舍利?

「舍利」,是佛教徒的聖物,無論是其生成的原因,抑或是放光、增生,或者憑空消失等不可思議的現象,科學家至今仍提不出合理的解釋。

《金光明經・捨身品》即說:「舍利者,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難可得,最上福田。」感謝佛陀慈悲,他以人的身分,實際地表演了一次如何在人世間修行成佛的過程。

誠如佛陀涅槃前所說的:「應度者,已度;未度者,亦留下可度的緣分。」《金剛經》曾云:「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佛陀早已無所掛礙了,但他了解部分眾生的需要,故留下了八萬四千顆「戒、定、慧」所薰修而成的真實舍利來提醒我們。

佛陀甚至說如果沒有佛舍利,也勿須憂煩,因為萬事萬物無一不是舍利。這枚世界上唯一的一截佛指舍利,歷經兩千五百年的時間從印度到中國,再經過一千多年的埋藏從唐朝到現在,今天竟然能夠跨越過政治與地理上的鴻溝從法門寺到台灣,而我們可以親眼目睹,實可謂為奇蹟,如何不教人感動?難怪我們可以在佛指舍利安座的現場,看到那麼多美得讓人動容的虔誠表情。「萬法唯心造」,我們在這些信眾的身上看到了佛光。

至於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惡言批評,或許我們可以為他們祈願祝福,因為從他們外在的表現,我們得知他們內心的苦。佛指舍利難得來台,這是所有台灣人的福氣,希望大家都能藉由此次機會,重新省視修行的目的。

瞻仰佛指舍利時,你可以合掌恭敬,或者以跪拜的方式。當然還有許多種供養方法,重點不在形式,而在於你的「恭敬心」,舍利即佛寶,如同《大般涅槃經》所言:「一切皆得身心供養。」

一八、六臂觀音盝頂金函

法門寺是唐代密教的祖庭,上承印密,下開台密、東密。「台密」為日本最澄大師所創的天台宗兼傳之密教,「東密」為空海所創的日本真言密宗,兩者皆為日本平安時代最流行的佛教派別,對整個日本歷史、文化影響鉅大,被譽為「日本文化之母」。而法門寺地宮的出土文物,正好補足了許多失傳千年的文化訊息。

在日本東密中有救度六道眾生的六觀音:「聖觀音」救度惡鬼道,「千手觀音」救度地獄道、「馬頭觀音」救度畜生道,「十一面觀音」救度阿修羅道,「準提觀音」救度人間道,「如意輪觀音」救度天道。在法門寺地宮發現第一枚影骨的八重寶函,其中之第四重寶函即為「六臂如意輪觀音盝頂金函」。函蓋雕有雙鳳,蓋側有四隻繞著中心追逐的瑞鳥,中為交錯怒放的西番蓮蓬。函的左側為藥師如來圖,右側為阿彌陀佛圖,函的背面為大日如來圖,正面為六臂如意輪觀音圖。

《如意輪陀羅尼經》提及,觀世音菩薩曾受佛陀加持而宣說如意輪陀羅尼,能滿足眾生一切勝願,能生世間與出世間的二種財寶,以布施眾生。在世間的作用是誦念課法時能勝願成就,攝化有情,富貴資財、勢力威德皆能成就;而出世間的作用是能聚足福德慧解、資糧莊嚴,悲心增長,濟度有情,眾人愛敬。因此廣受佛教徒修持,南海爪哇等國也有不少崇拜者。

如意輪觀音為密教如意輪法的本尊,有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等多種形象,較常見為六臂相。依《如意輪瑜伽念誦法》記載:「六臂身金色,頂以寶莊嚴,冠坐自在王住說法相。第一手司思惟,憫念有情故。第二手持如意寶,能滿一切願。第三手持念珠,為度傍生苦。左手按光明山,成就無傾動。第二持蓮手,能淨諸非法。第三掣輪子,能轉無上法。六臂廣博體,能遊六道,以大方便,斷諸有情苦。」

法門寺寶函之六臂如意輪觀音曼荼羅,觀音六臂分別為右方之思惟手、持如意寶手、持念珠手,左方按光明山手、持蓮手及掣輪手。主尊前方跪有兩尊手擎金盤、捧如意寶珠、瞻禮主尊的蓮花部使者;後六尊分列左右,亦作曲跪合掌恭敬持誦相,此應為「七星如意輪修法*3」,顯示唐密以如意輪寶珠供養佛指舍利。整個寶函鏨刻出大金剛界曼荼羅成身會,呈現金剛界果曼荼羅。

一九、鎏金捧真身銀菩薩像

在法門寺地宮的中室發現一尊造型精美的鎏金銀菩薩,高卅八點五公分、重一九二六克,菩薩髮髻高捲,頭戴花鬘寶冠,上身袒露,斜披帛巾,雙臂飾有金釧,手捧荷葉,荷葉邊向上微微翻捲恰似一盤子,上置鍍金銀匾,金匾呈長方形,綴有匾欄,欄上裝飾有十六朵寶花,襯以蔓草,內飾有聯珠紋一周。

匾上鏨文有六十五字、十一行:「奉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薩永為供養。伏願聖壽萬春,聖枝萬葉,八荒來服,四海無波。咸通十二年辛卯歲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慶日記。」此菩薩像為唐懿宗所供奉,象徵皇帝本人供奉真身佛指舍利。

菩薩雙腿左屈右跪在蓮花台上,全身裝飾珍珠瓔珞,頭上花冠邊緣串飾有珍珠,冠中有一佛,為大日如來。菩薩身下的束腰仰腹蓮座上鏨刻金胎二界曼荼羅像,蓮座頂面刻「金剛界五佛種子曼荼羅」,底面刻佛之法、報、應三身陀羅尼。仰蓮瓣刻以四波羅密*4、內四供*5、外四供*6、四攝*7等以女形為主的金剛界定門十六尊曼荼羅,及以親近四佛的男形未顯相慧門十六尊曼荼羅。這些菩薩像或捧琴、執蓮、或結跏趺坐。束腰處鏨刻執劍、執斧、執塔、拄劍的四大天王曼荼羅。空隙處則刻以三鈷金剛杵。底座覆蓮瓣外層上部刻有八字梵文,象徵「胎藏界中台八葉院」的八尊佛菩薩,包括東方的寶幢、南方的開敷華王、西方的無量壽、北方的天鼓雷音等四佛,東南的普賢、西南的文殊、西北的觀音、東北的彌勒等四菩薩。內層為八大菩薩所現的憤怒身「八大明王曼荼羅」。

而胎藏界大日如來,一以釋迦牟尼身舍利表示於捧盤上,一以菩薩像寶冠上之大日如來像示之,與八葉合一,恰似一朵八瓣心蓮。此即象徵凡夫之心宛如閉合的蓮花,行者若能一意觀此心蓮,則八葉開敷,九尊當現其上。此捧真身銀菩薩像座融合了上金下胎的兩界曼荼羅,與整座法門寺地宮的設計一樣,都是經過精密細心的安排,從而完成唐密「金胎合曼」的修行圓滿特徵。

二○、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函

佛教認為「天」有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有情眾生在三界中輪迴不已,唯有達到涅槃成佛才能超越輪迴,進入不生不死的極樂世界。欲界是三界中最低的一層,包括地獄、惡鬼、畜生、人類,及諸天神皆居於此界。諸天神住在此界的天上,天有六重,稱為六欲天,第一重離人世最近為「四天王天」,內有高三三○萬里的須彌四寶山,「四寶所成,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琉璃、北面瑪瑙,天王各居一山。」四天王各護衛一方世界,而中國即在其中之南瞻部洲。四天王各有九十一子輔佐守護十方,又有八名大將管理所屬各地諸神,大將中又以韋馱為首,保護出家僧尼。

法門寺地宮後室盛放佛指舍利的「八重寶函」內的第二層為「鎏金四天王盝頂銀函」,函體以平雕刀法刻劃,函頂為兩條首尾相對的行龍,四周襯以流雲紋;每側斜面均鏨雙龍戲珠,底飾捲紋;立側沿各有兩隻迦陵頻伽鳥;函體四壁分鏨「護世四大天王」像,依函體上所鏨刻的名稱分別是北方大聖毗沙門天王、東方提頭賴托天王、西方毗婁勒叉天王、南方皮婁博叉天王。因梵文音譯的差異,其實正是大家所熟知的「四大天王」,或稱「四大金剛」: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

法門寺這四大天王圖案,雖與現在大家所熟悉的形象略有差異,然多身披甲冑、腳踏惡鬼,四周圍繞著天人供養,表現出護法天王的威武氣概:東方持國天王,「持國」表示慈悲為懷以保護眾生,主樂神,以音樂度化眾生,多以手持琵琶形象出現,法門寺則為持劍狀。南方增長天王,「增長」表示能增長眾生善根、手持寶劍護衛佛法。西方廣目天王,「廣目」能以天眼隨時觀察世界、護衛眾生,住須彌山白雲埵,為群龍首領,大多手纏一龍。法門寺圖案為天上有龍,天王持索,用以纏伏邪魔。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右扼吳鉤、左持寶塔,其旨將以摧群魔、護佛事。」

據「開元三大士」之一的不空和尚所譯《毗沙門儀軌》記載,天寶元年(七四二)安西城為蕃兵所圍困,不空施法請出多聞天王毗沙門前往救援,於是天王金身出現在城北門上,並有「金鼠」咬斷敵軍弓弦,三五百神兵皆著金甲,擊鼓聲震三百里,地動山崩,蕃兵大懼而潰。唐玄宗聞奏大悅,遂敕令「諸道州府城西北及營寨並設其像」廣為供養。又因其為財富之神,故在四天王中的信徒最多。

原為印度天神的四大天王,現在中國寺院多以漢式武將形象出現,並被賦予了中國式的寓意,在明朝成書的《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奉太上元始之命分封四大天王:「增長天王魔裡青,掌青光寶劍一口,職風。廣目天王魔裡紅,掌碧玉琵琶一面,職調。多聞天王魔裡海,掌管混元珍珠傘,職雨。持國天王魔裡壽,掌紫金龍花狐貂,職順。」四大天王,護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國泰民安。

二一、法門寺錫杖

錫杖本是僧人遊方、修行時隨身攜帶的十八物之一,顯教以錫杖為乞食、驅蟲之用,密教則視錫杖為佛菩薩內證本誓的標識物,如《地藏菩薩發心因緣十王經》記載,度化六道眾生的「六道地藏」:預天賀地藏、放光王地藏、金剛幢地藏、金剛悲地藏、金剛寶地藏、金剛願地藏。其中度化人道的放光王地藏,與度化畜生道的金剛悲地藏,皆以錫杖為持物。

而漢地之地藏菩薩更是常見以左手持如意寶珠、右手拿錫杖的聲聞比丘形象出現。在法門寺地宮後室,圍繞著八重寶函放置著兩隻錫杖,一為「單輪十二環純金錫杖」,一為「迎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單輪十二環純金錫杖」通體以純金製成,共長二七六公分,杵長二五○公分,重二一一斤,頂部有桃形輪杖首,輪之杖端有結跏趺坐於蓮座上的坐佛,杖尊為寶珠形,輪頂為仰蓮座智慧珠,輪側各套有六枚直徑廿二公分的錫環。最重要的是,杖身刻有海雲、義真兩大阿闍黎的名字,兩人皆為唐密青龍寺傳法繼承人義操的弟子。

「真身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高一點九六公尺,由五十八兩白銀、二兩黃金雕鑄而成,杖首有垂直相交銀絲盤屈的兩個桃型外輪,其中兩個相鄰的桃輪側面有鏨文八十四字,說明錫杖奉造於咸通十四年(八七三),從《物帳碑》亦可知此為懿宗下旨「文思院」所造。輪頂為雙層仰蓮束腰座,上托一顆智慧珠。外輪每面各套有雕花金環三枚,共十二枚。外輪中心的杖頂有由忍冬花、流雲紋、仰蓮瓣組成的三種佛座,上承五鈷金剛杵與寶珠。

杖身中空,鏨刻著十二名身披袈裟、有頂光、手持法鈴、立於蓮台上的沙彌僧,周圍襯以纏枝蔓草。錫杖通體分三段鏨飾金花,華麗異常。此錫杖本身亦是一曼荼羅,杖杵頂端仰蓮座意示金剛界曼荼羅,下蓮座為胎藏界曼荼羅,中間以五鈷金剛杵連接,亦為「金胎合曼」之意。杖柄三段,眾僧持物,養瞻輪頂,有華嚴海會之意。輪頂與杖柄相合,又寓顯密圓融。

二二、法爽和尚行「真身供養」

「世人朽骨埋黃壤,唯佛浮圖倚碧天。谷橐山爐鍛勿壞,鐵鎚霜斧擊尤堅。」這是在金朝大安二年(一二一○)所刻的〈謹賦律詩九韻奉贊法門寺真身寶塔舍利碑〉文中的句子,這首贊歌敘述了法門寺從五代初的李茂貞重修後,經過二百六十多年,依舊展現「碧天若高,寶塔可摩;魯地若遠,風檐可及;秦川若大,輪相可輝」的雄偉氣勢。而另一塊石碑上,卻記載著岐陽鎮重真寺淨土院僧人法爽的奇特事蹟。

法爽和尚生於皇統九年(一一四九),為人耿直,從小學佛,十六歲受戒,在嵯峨山研習三藏,參拜過許多名山大剎,曾在寶應寺或乾元寺主領西堂一年。大定二十一年拂袂歸來,到法門寺參拜真身寶塔,受到《法華經・藥師品》的啟迪,而行焚身供養。以鐵鉤遍鉤全身,並於每一鉤上懸掛一盞小燈,貯滿油脂,用火點燃,行「千燈供養」外,另以香花、幡蓋、燈燭、音樂之具,廣陳薦獻,竭其丹誠。並用香水洗塔拭塵,自上而下、一一周遍。於塔兩側造二石幢,上刻經咒及觀音像。

泰和八年(一二○八)三月十八日舉行「真身供養」,焚身前十天,開設水陸法會加持道場,拭塵浴塔,做種種供養,跪拜禮念,六時不輟。十七日中夜,數萬人前來觀禮,「師往詣壇所,自積餘薪,先以布臘造巨燭,虛中而實下,師就立燭間,頂布褐僧帽,冠五佛冠。」火苗漸起,師色坦然,並勸誡眾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後以火炬燃身,烈燄交至。法爽合掌禮拜於火光之中。圍觀者無不震懾,紛紛作禮圍繞,並以真佛呼之。火滅後,僧徒信眾殮灰時拾得舍利。舍利常在夜裡放光,居民大受感召,皆知為善。

按石碑所載,可知燃頂、燃臂、焚身等供養法,在當時應該還極受人讚歎。其實,佛陀在因地修行菩薩道時,也曾做過種種捨身供養,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苦行修行。但在佛陀悟道後,明確地告訴大眾苦行非究竟,唯有「中道」才是究竟之道。

像幾次的滅佛行動,這些激烈的供養方式都被視為迷信,有悖常理。在《梵網菩薩戒經》輕垢戒第十六條:「若不燒身臂指供養諸佛,非出家菩薩。」《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頭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勝於國城妻子,勝於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佛經裡的大菩薩以身供養後,都可回復而毫髮無損,然此為諸佛菩薩發大願力所成就的不思議境界,對於發大願的行者吾人可以讚歎其勇氣,但不應效法,否則就偏離了佛法住世的正途。

二三、佛教對遺體怎麼處理?

佛陀時代,曾有一位悲傷的婦人,抱著死去多時的小孩來請求佛陀讓愛子復活。佛陀說要讓孩子復活是可能的,只要他能在從沒有死過人的家裡取得米粟來供養即可。結果這名婦人找遍了全印度都找不到這樣的家庭,因而了解到「死亡」是人生必經的歷程。

自古,人們對於親人遺體常因不捨、多所眷戀,甚至希望亡者復活,故許多地方仍有保存遺體的風俗,像古埃及以香料歛屍做成的木乃伊;秘魯人平常還要替祖先的乾屍梳洗打扮,逢年過節還要帶出來熱鬧一番;巴布亞紐幾內亞人則將屍體以燒煙製成燻屍,露天安置在附近山頭,求祖靈就近保佑族人。

佛教對於肉身的態度是不執著,處理遺體的方式有坐龕、土葬、水葬、火葬、天葬等。《毗奈耶雜事》:「佛言苾芻身死,應為供養;苾芻不知云何供養,佛言應為焚燒。」佛陀則將火葬列為諸葬法之首,火化後的骨灰,稱為「碎身舍利」,舍利中之堅固微粒,中國人稱之為「舍利子」,適合分散供養紀念。像西藏這麼缺乏木料的地方,只有高僧大德才有火葬的權利,一般人多採天葬,由天葬師將屍體刀解,讓鷹鷲吃個乾淨,至於橫死的人則用土葬或水葬。

在中國另外發展出坐龕,人死後,以結跏趺坐安放在陶瓷缸中,上蓋斜尖形龕頂,象徵塔的形式,故亦稱「塔龕」,龕倚山巖而供奉。幾年後開缸,若身體腐壞,即坐龕火化,撿拾骨灰入塔或埋入地下;如發現肉體不壞,則加漆或裝金供奉。像九華山的金喬覺、南華禪寺的六祖惠能、台灣的慈航法師等,都屬於此類之「全身舍利」。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卷二說:「我於(碎身的或全身的)舍利非不恭敬,從般若波羅蜜中生故,般若波羅蜜所薰故得供養。」故人們尊敬供養「舍利」,乃因遺體生前曾修發般若慈悲,以正法自利、利他而讓後人懷念。就像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工藝技術的佛陀造像都不盡相同,到底哪個才是佛陀的真實模樣?按經典所言,每尊佛像的神聖意義皆無二異。試想,倘若今天佛陀留下來的是「全身舍利」,而不是八斛四斗的「碎身舍利」,這會對全世界造成怎樣的衝擊和影響?人們會因此更相信佛陀的教誨嗎?佛教的傳布會更遠嗎?不會有人來爭奪或刻意破壞嗎?故無須庸人自擾,但求老實念佛。

二四、不可思議的舍利

《行事鈔資持記》卷下四之一〈釋瞻病篇〉說:「舍利,此翻遺身,即死屍也。」《玄應音義》卷六說:「舍利,正音設利羅(梵文 Sarira 之音譯),亦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骨者。」此說源自於印度梨俱吠陀時代的兩種葬法:埋葬的,為全身舍利;另火葬時因修持功德,使肉體若干組織凝為結晶者,即稱碎身舍利。

「碎身舍利」依形狀分,質地堅硬呈圓形者稱為「舍利子」,結成畸形者稱為「舍利花」。在唐代成書的《法苑珠林》第十四,則依舍利顏色之不同分為三類:一為「骨舍利」,其色為白色或珍珠白;二為「髮舍利」,其色為黑色;三為「肉舍利」,其為赤色。然舍利顏色當不止於此,如法門寺之佛指舍利略呈黃褐色,亦有藍色或如水晶般透明質地的舍利。在《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及,男子的骨頭色白而輕、女子的骨頭色黑而重,在舍利上似乎無此分別,像貢噶老人申書文上師雖為比丘尼,卻燒出如翠玉般顏色的舍利。另外,在緬甸大金塔供奉的髮舍利,又不同於上述所稱之火化後遺物,據說此髮舍利乃是佛陀在世時所剪下的頭髮,供當地信眾憶念膜拜而保存至今。

據《法苑珠林》第四十記載:「若佛舍利,椎打不碎;若弟子舍利,椎擊便破。」其實,佛陀示現在人間的色身上我們一樣看到了無常敗壞,此椎打不碎之說應該是由「金剛不壞之身」的思想而來,椎打不壞的應該是「法頌舍利」,即佛陀遺教。在《浴佛功德經》中即將佛舍利分為身骨舍利及法頌舍利兩種。後來人們將佛陀的法頌舍利與身骨舍利同等對待後,於是相信佛的身骨也是椎打不壞的。然而就法門寺之佛指舍利剛出土時,其實已因浸泡千年而使骨質鬆軟,並略帶白色霉點。

在佛教傳記裡,經常有因虔誠祈求而得舍利的記載:如油燈燭火上出現燈花舍利、修法時在香爐底下生出舍利、寫經時在筆端出現舍利、洗臉時從臉上落下舍利等等,這些神異化現的舍利,早已超出梵文的原義,實為舍利廣義之解釋。或許有人會質疑,難以置信。但無法解釋,並不能否定事實的存在。就佛陀荼毗所遺留的八萬四千顆真身舍利,且舍利能不斷增生的現象,我們只能讚歎其「不可思議」!

二五、真假佛骨?

此次佛指舍利來台,十方大眾無不歡喜踴躍。當然也有人語帶譏諷的說:「誰知道這佛骨是真是假?」

你當然可以選擇懷疑,這是每個人對生命的態度。佛陀曾說:「自燈明,則法燈明。」佛陀為我們張開一面鏡子,讓我們得以清楚看見每個人心中的本來面目,並提供我們方法,以修行來撥開自我迷障,拔除身上的煩惱毒箭。直到智慧明了、明心見性,此時「魔來斬魔、佛來斬佛」又有何礙?《法華經》中有一位常不輕菩薩,他對每個人都會尊稱對方:「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薩道,當得作佛。」有些修行不好的人反倒因為心虛,而對常不輕罵詈誹謗、惡言相向。後來常不輕被授記成佛,得六根清淨,心無所畏,而嗔恨者如向空中吐唾,自取其咎。

過去也曾有弟子問佛陀:「佛陀常說若有佛住世,則大地平整、香華充滿。如今,佛陀都已經成佛了,為什麼我們看到的世界卻是凹凸不平、垢穢叢生?」佛陀回答說:「因為那是你們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而我所看到的卻是華嚴淨土呀!」對於佛指舍利的真偽,關鍵在於我們存的是哪顆心?若心不誠,真的也會變成假的;如果心誠,假的也會變成真的。《如意寶珠金輪咒王經》說:「若無舍利,以金、銀、琉璃、水晶、瑪瑙、玻璃造作舍利……行無力者,即至大海邊,拾清淨砂石即為舍利,亦用藥草、竹木、根節造作舍利。」佛教界支持正大光明的複製影骨,就像緬甸佛牙寺內,目前即以象牙複製的兩枚佛牙影骨作為供奉。今天,佛指跋涉千里來到台灣,你從這方寸間的「小小佛指」看到了什麼?佛陀說:「佛子離吾數千里,憶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雖常見吾,不順吾戒,終不得道。」

二六、有德者才有資格供養佛陀舍利?

兩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入滅時,阿那律尊者作此偈頌「捨離諸貪欲,得證淨涅槃。聖者寂滅時,心安穩堅定。心定不動搖,戰勝諸苦痛。心已獲解脫,猶如火熄滅」來讚揚佛陀。

佛陀在拘尸那羅城的娑羅雙樹下涅槃,由大迦葉尊者引燃柴堆,將佛陀的遺體火化於安迦羅塔。鄰近七個國家聞訊,均趕來想分得一些佛骨,卻遭該族人拒絕:「世尊垂降此土,於茲滅度,國內士民當自供養。」結果差點引發戰事,此即「八王分舍利」事件。

二千五百多年後,只要到該處悼念的民眾,都將此地的泥土視同佛陀化身一般,悼念後,也都想帶走一撮塔下的泥土作為紀念,如出一轍的「八王分舍利」,卻不知已對古蹟的保存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到底這些人這麼做,是出於虔誠渴望迎回供養,還是出於貪欲只想獨占?為什麼連挖出佛指舍利的西域高僧安世高,晚年竟然也想奪走佛指舍利?究竟擁有佛陀舍利的目的為何?「究竟誰才有資格供養佛陀舍利?」答案是:「有德者。」

金剛不壞的「佛陀舍利」承載了眾人的期望,擁有者如果沒有具備相當的德行與能力,就像小孩子欲舉重物,不僅徒勞,且反自傷。如同現代人信佛的多,拜佛的少;拜佛的多,學佛的少;學佛的多,行佛的少;行佛的多,證佛的少。因為人們多半有所求才去拜佛,但卻不知其所以然;或只讀會了佛學知識性的內容,卻不曾去實踐;亦或是沒有如法如律的修行,斷不盡煩惱執著而無法證得自在。

誰才有資格供養佛陀舍利?這舍利指的不是物質性的,「佛陀的教法」才是佛陀留下來的真身舍利,才是我們要供養的對象。佛教徒常以「大德」尊稱對方,被稱呼為「大德」的人都該認真地去思量這兩個字背後所代表的意涵與期許,我們是否已具備了供養佛陀舍利的基本德行?

二七、如何供養舍利?

以現代博物館的立場來看「佛陀真身舍利」,這可是擁有兩千五百年以上歷史的珍貴古物,但我們卻從未聽說有人討論「如何保存舍利」這類的主題,或許正因為舍利本來就具有堅固不壞、擊之不碎、燒之不焦的特性,故無需特別考慮要保持恆濕恆溫這類條件。人們比較關心的多是該如何供養舍利?

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中曾經記載,僧伽羅國(即今斯里蘭卡)的國王對於國寶佛牙舍利,每天三次「用香水香末濯洗焚薰,備極恭敬供養之至」。而從法門寺地宮裡,我們也看到了由王室所供奉的數千件稀世珍寶。

民國四十六年(一九五七),章嘉大師圓寂時曾留下數百顆各色舍利,負責圓寂典禮的委員會曾提供幾項規定供迎請舍利的民眾參考:

1.供奉舍利必須用金屬藏塔,或檀香、象牙、玻璃等塔。

2.舍利應用紅花等適當物品保養之。

3.舍利應供奉於佛堂或其他清淨地點。

其實,供奉舍利並無所謂的最佳方法,恭敬心才是最重要的。民間普遍流傳的供養法是將舍利保存在舍利塔中,內置白米、藏紅花、綠茶葉。白米在金朝不動上師的《蒙山施食儀軌》中即作加持之用,亦普遍用於開光應供。而香花有精進之意。此三物或為主食或為經濟作物,有五穀豐饒的吉祥象徵,在顯密兩教皆有加持力量的效果。舍利塔外,可以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等「十供」獻於桌面。

以上,是物質上的供養。然後以念佛、拜佛、誦咒、禪坐等方法作修行上的供養,並回向六道眾生。以此方法供養舍利,能堅固道心,清淨身口意三業;經常瞻仰頂禮,有助於生起悲心,厚植福田;這也是加行助緣,可成就道業,並藉由舍利廣結善心,饒益有情,福慧雙修。

至於人死後有沒有燒出舍利,並不能作為修行層次高低的依據,所有舍利的存在其實只為了一個唯一的理由,那就是「度眾」。

二八、舍利爭奪戰

「舍利」既然被佛教徒視同無價之寶,自然會引起歹徒的覬覦,這夥人用盡手段,無不想從舍利身上撈筆橫財,現在網路上竟然也有人在叫賣舍利,姑且不論其舍利真偽,光是這般假佛教之名的「出賣佛骨」,就讓人搞不懂他們到底是為了供養自己,還是要供養佛菩薩。

佛陀留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枚舍利,而「舍利爭奪戰」也從佛陀荼毗的那一天開始就不曾間斷過,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差點造成八個國家兵戎相見的「八王分舍利」。但根據《大般涅槃經》記載,第一個來搶佛陀舍利的並不是人,而是護法天神帝釋天,他宣稱佛陀生前答應要給他一顆牙舍利,此佛牙現在供奉在忉利天。

另一枚佛牙供奉於印度迦陵頻伽國,然由於國內發生內戰,王子便帶著舍利逃到斯里蘭卡。據載:西元一二八四年,元朝忽必烈派船隊到錫蘭,便是為了奪取佛牙舍利。到了明代鄭和下西洋,果真俘擄了斯里蘭卡的國王和佛牙舍利,「皇帝並於皇城內莊嚴瑞壇金剛寶座貯之。」不過,明成祖隔年便釋放了國王及舍利重返斯里蘭卡。一五五○年,信奉天主教的葡萄牙人登陸錫蘭,將佛牙強行送往印度果阿的地方燒毀,雖然傳說燒毀的只是影骨,不過誰也無法證明。如今佛牙被奉為斯里蘭卡的國寶,供奉在坎底市的馬拉噶瓦佛寺。

在中國,《宋高僧傳》記載,三太子哪吒亦收藏有一枚佛牙舍利,後來將之送給道宣法師,宋徽宗時曾迎至王宮供奉,後來不翼而飛,從此不知下落。而南朝高僧法獻也曾從于闐帶回佛牙一枚及十五粒舍利,原本供奉在王都建業(即今南京),永明文宣帝轉送到上定林寺供奉,在梁武帝時被竊,隋代時又再度出現,從此佛牙舍利跟著皇帝在兵荒馬亂中沉浮隱現,數度易主。直至一九○○年八國聯軍進犯北京,僧人在被炸成焦土的靈光寺招仙塔中意外發現佛牙舍利,並保存於現址。

只要人的貪念不去,舍利爭奪戰就不會有完結的一天。一九八七年,當法門寺佛指舍利出土時,也曾發生過幾次驚險的盜竊事件,所幸佛指無恙。此次佛指來台,戒備更是森嚴,除了舍利寶塔加裝防彈玻璃,另外有四層人力重重護衛,二十四小時寸步不離,誓死守護佛指的安全。

二九、尋找第二枚真身佛指

《法華經》中記載:三千大千世界裡無量千萬億的菩薩眾,聽聞佛陀宣說《法華經》,即以神通力同時從地底湧出菩薩身皆金色,三十二相好莊嚴,光明燦爛。所有弟子都被這般前所未見的壯闊場景震懾住了,只見菩薩一心合掌,齊聲向佛陀問訊請安,並且發願要在佛陀色身滅度的娑婆世界,廣說《法華》。而佛陀為了加強眾生信心,也以無量神力,出廣長舌,上至梵天,身上所有的毛細孔放出各種不同顏色的光芒,遍照十方世界。原本坐在寶樹獅子座上的所有佛陀分身,也跟著出廣長舌、放無量光,時間長達百千年,然後還攝舌相,「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所有諸佛菩薩同時頷首言笑、蓮指輕彈,這二種音聲竟能傳遍十方諸佛世界,其波動能量造成國土六大震動。

此不可勝數的彈指之指,即是佛陀拈花微笑的手指、藥王菩薩捨身供佛所燃之指、千手觀音四十二持物之指,而尚留存於娑婆世界的即是法門寺的這枚佛指舍利。其實,世上還有另一枚真身佛指!有關這枚佛指的記載,隱藏在許多寺院的文字和雕塑之中。或許有人會問,為何他們從未聽聞此事?實則不然,我相信你一定聽過,只是你可能沒有察覺。因為這是不可宣說之祕,唯有心心相印才能領悟得到。

《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佛所出言未曾虛妄,佛所知者皆悉通達,然新發意菩薩,於佛滅後,若聞是語,或不信受,而起破法罪業因緣。」所以,凡是知道此事的歷代祖師大德、善男信女們,無不苦心參悟佛陀所遺留下來的線索,甚至走遍世界各地,在浩瀚佛海中不斷尋訪真身佛指的蹤跡。直到那覺醒的瞬間,他們才發現佛指早已化身在那「指月見性」、「寫就三藏十二部經論」、「發救一切眾生之心」等種種布施之手的指頭上,誠如佛陀所言:「一切眾生草木國土悉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唯因妄想執著而未能得見。」諸位大德,請你張開你的雙手,注視你的手指,看看他們是否有因為你而發出佛光?因為這正是你在尋找的第二枚真身佛指。

三○、借花獻佛

從前在經典裡讀到「佛陀涅槃」,總覺得佛陀示現了一種極美的生命圓滿境界,弟子怎會在他的身邊涕淚悲泣?今天,佛指真身舍利即將離開台灣,或許這輩子再也沒有機會這麼親近佛陀真身的機會了。

佛指舍利的到來,讓我們看到許多奇蹟,成千上萬的民眾,或手持鮮花,或雙手合十,沒有爭先恐後,只有相互扶持地排隊好幾個鐘頭,只為了親自向佛陀真身頂禮的那幾秒鐘。而海峽兩岸許多平日難得往來的長老們,也能不分派別,齊聚一堂共成美事,一掃外界對佛教諸大山頭不團結的疑惑。佛陀明鑑,我們都是佛陀的子弟,本應彼此敬重、隨喜讚善,千萬不要讓阿難的夢「獅子身上蟲反食獅子肉」,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們這一代。

當年佛陀從忉利天為母親說法後歸來,全部的弟子都趕去迎接,人人都想當第一個迎接到佛陀的人,只有須菩提沒去,一個人留在石窟裡面縫衣服。後來佛陀慰勉弟子:「你們很好,很遠的趕來接我,但是第一個迎接我的是須菩提,因為他已體察到諸法空性。見法的人,才是第一個見到佛陀、迎接佛陀的人。」筆者雖然也嚮往須菩提的境界,但還是激動地趕去台大迎接佛指,也才第一次體會到所謂「目不暫捨」的滋味,原來對佛陀的戀慕有這麼深。第二天,隨即摘採了一枝早春開在山上的櫻花前去獻佛,雖然離佛指很遠,但是很奇妙地可以看得很清楚,突然覺得自己好幸福呀。

巴利文《長部・大般涅槃經》中記載,阿難對於即將失去導師表現出極度的不安與悲傷,佛陀安慰阿難:「阿難啊!不要悲傷,也不要哭泣。我往昔不是告訴過你萬物實性就是如此,與我們最親近者終將要與我們分別隔離?當一物既生而成形,即具分離的必然性,不要其捨離怎麼可能?且必無此理。阿難!很久以來,你以慈悲和善良的身行、言語、意念親近於我,心意堅定且無法計量,甚堪嘉勉。阿難啊!你當善自精勤,不久也將獲得漏盡。」

敬愛的大德們,不捨本是人之常情,無須憂悲,雖然佛陀真身舍利即將暫離台灣,實則佛陀法身長住,未嘗遠離。但願此次佛指舍利帶來的感動,能在你我心中種下「見法」的因緣種子,期待早日「花開見佛」,弟子以最潔淨的心在諸來十方佛前恭敬合掌,佛自知我心。

(本文自二○○二年二月二十日起連載於《人間福報》)

­*1盝頂:中國傳統建築形式之一,呈四面坡,中為四條平脊相圍的平頂。

*2金筐寶鈿珍珠裝:中國傳統裝飾工藝技法,在設計好的圖樣上用金線沿著輪廓線打造立體框座,再鑲以寶石,綴以珍珠,構成繁複的視覺效果。

*3七星如意輪修法:以七星如意輪為主尊,五色輪中央繪如意輪觀音,再繪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等北斗七星為眷屬。據佛經記載,佛在世時曾建如意輪般多羅道場七星火壇,為迦夷城解兵圍之困,故自古來多修此法以對治怨敵。

*4四波羅蜜:指大日佛之四親近菩薩,即金剛薩埵波羅蜜、寶波羅蜜、法波羅蜜、業波羅蜜。表示四方四佛之德。

*5內四供:大日佛為供養四佛而於內心流出的四菩薩,即金剛嬉戲、金剛花鬘、金剛歌詠、金剛法舞。

*6外四供:四佛酬答大日佛所流出之四菩薩,即金剛焚香、金剛覺花、金剛燈明、金剛塗香。

*7四攝:大日佛心中流出的四菩薩,即金剛鉤、金剛索、金剛鎖、金剛鈴。將一切眾生引入曼荼羅,使生親愛之心而皈依佛。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