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86 七、識與前生、後世的關係

八識中,以阿賴耶識為本識,它不僅是「識」的總體,讓我們認識世間萬物,而且執持我們的根身,支持肉體的生存。當一期生命結束之後,儘管前六識隨著肉體朽壞而滅去,但實際上它們的功能都潛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等到下一期生命開始的時候,就會由阿賴耶識再延伸下來。

因此,「識」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

識,是無始無終的。

佛法裡的「十二因緣」,說明了生命輪迴的過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其中的「識」,指的就是我們生命輪迴的主人翁──阿賴耶識,它引領著我們時而到人間為人,時而入馬腹驢胎,時而到天上享樂,時而淪落惡道受苦。

俗話說:「一江春水向東流,奔流入海又回頭。」生命之水也是如此,雖然隨著個己的善惡業力受報,時而流入溪澗,時而流入江河,時而流入大海,但流來流去,最終還是歸回起點,然後又再繼續下一段的旅程。而「識」,正是蘊含在生命之水,無形牽動水流奔向的勢力!

因此,生命是不死的!不死的生命如同時鐘的指針,依「識」為主導動力,從一到十二,又會回到一,周而復始,循環不已。不死的生命也像是一顆顆的念珠,在「識」的串連下,緊密相續,不會散失的。

當我們明白了「識」的無始無終,以及「識」的功能與力用,就會對未來感到無限的希望!朱熹有一句名言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識」是生命的源頭,如果我們希望生命的溪流潔淨甜美,就應該清淨源頭,藉著不斷的修持,來提煉生命的活水,得以轉識成智,轉迷為悟。

有句話說:「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我們在這一世的一言一行,無論是善是惡,都會形成一種習氣,移轉到下一世去,而在後面一手主導發包、儲存和運輸的,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藉著八識的活動,我們的前生、現世與來生,形成了一個連貫的整體。

常有人慨嘆:「世間不公,好人沒有好報,壞人反而得到善報。」其實,這是因為他僅從這渺小的一生一世來看待生命的整體,當然就有了偏差。我們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善業,都儲存在阿賴耶識,就如同銀行的存款。試問,如果你過去在銀行裡沒有存款,銀行會因為你今天行善而把錢拿出來給你花用嗎?雖然一時不能領錢,但是藉著點滴的積存及擅於投資,也能由貧致富。

如果你在銀行擁有豐厚的存款,銀行會因為你今天作惡而不准你領錢嗎?儘管富甲一方,坐吃山空,也會由富變貧;同樣的,再多的福報,只享受、不播種,也會有家財耗盡的時候。

《大寶積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法律,在種種人為的牽絆下,往往不能做到真正的公平。而業力種子,儲存在阿賴耶識裡面,就像資料儲存在一部精密的電腦裡面一樣,什麼時候應該輸入,什麼時候應該處理,什麼時候應該輸出,都不會錯失半毫,可以說是世間上最平等的法則了。

「業力種子」的運作情形,在累世多方因緣的糾結下,不是我們所能了解,真正可以說是「唯佛與佛乃能知之」。一般而言,「業」的類別,有善業、惡業、無記業;有共業、不共業;有定業、不定業;有引業、滿業等等。

例如,飛機失事,有些人罹難身亡,是因為他們有「共業」;至於「不共業」的人,便能倖免於難。「定業」好比法律已經開庭宣判定讞,「不定業」表示還可以保外察看。定業雖不可免,但可以藉著平日行善積德而重業輕報。再如:奉持五戒,可以受生人道,這是「引業」;然而同樣生而為人,卻有美醜、強弱、高矮胖瘦、貧富貴賤之分,這是「滿業」所致。總之,眾生的一切都離不開過去、現在,乃至每個當下所造作的身、口、意業。

旅人為了行一趟遠路,必須準備多少乾糧?地鼠為了過冬,必須預備多少糧食?為了好好走過生命中的每一條道路,為了安然度過生命中的種種波折,我們是不是在平日就應該想到,要為自己準備多少的道糧呢?因為自己才是自己生命的營建者,自己才是彩繪自己生命的藝術家。

「識」,在每個人的生命歷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所以,我們應該禮讚八識,由於八識保存了一切的善惡業力,讓我們的生命充滿無窮的希望!如果能藉著修福修慧來薰發阿賴耶識裡的種子,必定能讓我們轉邪為正、轉穢為淨、轉苦為樂、轉凡為聖。

現世的我們,也許活得不夠稱意,不夠圓滿,但是,只要我們肯自我反省,藉由八識的修行,改往修來,未來自然會有一番光風霽月的人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