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95 一、前五識的內涵與修行

(一)眼

《金剛經》把眼分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等五種層次。

所謂「肉眼」,就是凡夫之眼,它能讓我們看見世間的形形色色,幫助我們吸收豐富廣博的知識。

釋迦牟尼佛有一位弟子阿那律,經常在聽經的時候打瞌睡,佛陀便教訓他:「咄咄汝好睡,螺螄蚌殼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意思是:你坐在那裡打瞌睡,就像住在水底下的螺螄蚌殼類一樣,一睡就是一千年,連佛的名字都未曾聽聞,更別說是解脫和覺悟了。

阿那律一聽,心生慚愧,從此精進用功不睡覺,最後眼睛瞎了。為什麼呢?因為肉眼是需要休息睡眠的。佛陀便教示他:「眾生依食物才能生存,眼以眠為食,修行懈怠固然不對,太過精進也不如法。」所以六根調和,不可過分使用是很重要的。

有句話說「眼見為憑」,人往往最容易相信自己的眼睛,常說:「這是我親眼看到的。」但事實上,親眼所見的錯誤與錯覺,比比皆是。譬如行走在路上,會感覺路的盡頭愈來愈窄;乘坐火車,明明是旁邊的火車開動了,卻感覺是自己坐的火車在動;眼睛直視太陽再閉起來時,會看到眼前一片金星撩亂……事實上,這些都不是真實的。

又譬如,正常人的眼睛可以看見青、黃、赤、白等顏色,可是色盲的人所見的顏色卻不一樣。雖然我們的眼睛可以看見東西的長短方圓,然而方位角度改變時,也可能會發生視覺的落差。比方,把一根筷子放在透明的水杯,從上方看,可以看到筷子在水裡產生視覺折射,感覺較淺;從側面看,會看到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像是斷掉一樣,整個同向位移,而且還有放大的現象。因此,肉眼並不是可以完全相信的。

有一次,我去友寺拜訪,途中看見一個招牌赫然寫著「吃小和尚」,我不以為然的想:「商人為了搞噱頭賺錢,竟然不惜一切褻瀆宗教,什麼『吃小和尚』?小和尚要怎麼吃呢?」後來回程時再仔細一看,「哎呀!不是『吃小和尚』,應該由左往右讀,叫做『尚和小吃』。」可見眼睛所見,往往不一定與事實相符。

如果能從肉眼再往上修持到「天眼」,就能看得更遠、更廣,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得開、看得透。譬如遇到障礙物時,肉眼無法透視,天眼卻能照看不誤;太遠的事物,肉眼看不清,太小的事物,肉眼看不到,天眼卻能一覽無遺;光線太強,眼睛張不開,光線太弱,肉眼也無法辨明事物,但天眼卻不受任何影響,甚至過去已發生、未來將發生的事情,天眼都能一目了然。

但「天眼」並不是在頭上另外長一個眼睛,而是透過修持增上之後,發揮心眼更高的視覺功能,於物質世界中能觀物自在,不受距離、體積、光亮等種種的限制。

在經典裡,也有不少關於修持「天眼」的事例。如前面提到佛弟子阿那律因精進不懈導致眼盲,後來佛陀指導他修持「金剛照明三昧」,而證得「天眼通」,成為佛陀座下「天眼第一」的弟子。然而當阿那律自滿於他以清淨的天眼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時,舍利弗馬上告誡他要遠離我慢,才能得到究竟解脫。

過去也有一位修道者,因精進修行證得天眼通,他迫不及待的昭告世人,他可以看到地底下的金礦。消息傳到國王的耳中,便和大臣商議如何得到這位具有天眼通的修行人。一位力士自告奮勇前去勸請,當勸請無效時,力士就用蠻力把他的眼睛挖出,趕回國內獻給國王,國王一看,勃然大怒說:「眼睛挖下來就成了廢物了,還有什麼用呢?」

因此,任何神通都只是度眾的方便善巧而已,如果拿來作為譁眾取寵的工具,反而容易招來殺身之禍,倒不如沒有神通的好。

天眼雖然有許多妙用,但還是不究竟,如果要看到事物更深層的奧妙,必須靠「慧眼」。

慧眼可以讓我們看得真、看得切、看得妙、看得細,甚至能看透事理,看見一切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當一個人具有高明獨到的眼光,把事情看得無比準確時,我們會稱讚他「別具慧眼」。佛教的「慧眼」,則是因為有了般若智慧而成就的。

《無量壽經》說:「慧眼見真,能度彼岸。」要看清人生的事理,就要靠慧眼。譬如一朵花,肉眼只能看見它外表的美麗,天眼可以見到它的細緻,慧眼則能看見這朵花是種子、土壤、空氣、陽光、水等,各種因緣的聚合。

慧眼雖然比肉眼、天眼殊勝,若要了解諸法的本來面目,還必須再往上修持「法眼」。法,是宇宙的真理,我所認識的與真理完全沒有絲毫誤差,就是法眼。

但不管是肉眼、天眼、慧眼或法眼,都沒有離開我們現前的眼睛,只是藉由修行,在肉眼之上不斷提升眼識的境界,從而掙脫凡夫肉眼的局限,成就法眼。乃至到最圓滿的「佛眼」時,不但能看到現象界的苦、空、無常,還可以看到緣起、般若、慈悲、菩提,看到「差別中有平等」、「矛盾中有統一」、「汙穢中有清淨」、「真空中有妙有」。

眼睛向來有「靈魂之窗」、「傳神之主」、「辨別之神」的美譽,所以畫家畫龍要點睛,佛像塑好了要開光,彷彿不開眼就不靈。其實,佛菩薩哪裡需要我們開光呢?開光的意義,主要是開啟我們的心眼,讓我們學習用心眼去感受世間,因為心眼比肉眼更加如實真切。

好比中國成語裡常用「杏眼圓睜」來形容女人的嬌瞋;用「慈眉善目」來讚美一個修道者的氣質;用「狗眼看人低」說明一個人心中的鄙視輕蔑;用「殺人不眨眼」來形容一個人的殘暴,其他如「眼跳心驚」、「目光呆滯」、「展眼舒眉」、「望眼欲穿」等等,可以說將眼睛的表情連帶心中的感覺,都刻劃得入木三分。

觀世音菩薩「慈眉善目」,能「慈眼視眾生」;阿彌陀佛「紺目澄清四大海」,讓人一見就清淨無惱;阿難尊者「眼似淨蓮華」,令人一看就心生歡喜。

眼睛既然如此重要,我們要如何善用眼睛來修行呢?

1.修慈眼:

《普門品》中說:「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一個人什麼都可以沒有,但不能沒有慈悲,所以必須修慈眼,用慈悲的眼睛來看世間。見人發財富貴了,就祝福他,為他感到歡喜;看到苦難的人,就站在他的角度想:「如果我是他,如果他是我,怎麼辦?」能夠修慈眼,就會心生憐憫,學習以慈眼看待人事萬物,讓眼光觸目所及,都是慈悲的精神,慈悲的展現。

2.修慧眼:

人之所以起惑造業,就是因為不明白事理,因而容易產生錯誤的判斷,所以應該修慧眼,以智慧明白事理、明白人理、明白物理。能將自己與人、自己與事、自己與物之間的關係看得透澈明白,也就庶幾無過了。

3.修法眼:

修「法眼」,就是對真理的認識,即對有為法、無為法;有漏法、無漏法;世間法、出世間法,都能通達。對世間的緣生緣滅,緣起中道,宇宙萬有的原理,都了然明白。了解諸法的原理,就能明白人生的流轉輪迴。

4.修佛眼:

我每次主持「皈依典禮」時,總是要大家大聲說:「我是佛。」既然承認自己是佛,那麼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待人處事,都要想到自己是佛,要像佛一樣用慈眼、慧眼、法眼,去面對所有的人事物,這就是修佛眼。承認「我是佛」,就會改過遷善、見賢思齊,就有包容的雅量,就能無我無私,隨緣放曠,乃至自覺行佛。雖然我們還是凡夫,離「佛」的境界還很遠,但因為心心念念都是「佛」,佛的慈悲、般若都能奉行,便會有自信像佛一樣解脫自在。

有一次道吾禪師問雲巖禪師:「觀世音菩薩有千手千眼,請問哪一隻眼才是他的正眼?」

雲巖反問他:「就像你晚上睡覺,枕頭掉到地下去時,你沒睜開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來了,繼續睡覺,請問你是用什麼眼去看的呢?」

道吾馬上說:「我懂了!」

「你懂什麼?」

「遍身是眼。」

雲巖禪師搖頭說:「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疑惑的問:「那應該怎麼說呢?」

雲巖禪師笑著說:「通身是眼!」

「遍身是眼」,是從分別意識上說的;「通身是眼」卻是從心性上無分別智慧上顯現的。當一個人大徹大悟時,語默動靜中,全是如來正法眼藏,其心無執無惑,安然自得。既然我們有一個通身是眼的真心,為什麼不好好的利用它來通天徹地的觀照一切呢?

這讓我想起數十多年前,在宜蘭打佛七的體驗。那段期間,我感覺自己彷彿生活在一片光明之中,即使睡著了,有人從屋外經過、講話,都能了然於心。念佛投於亂心,散亂的心平靜了,感應到的外境也會不一樣。

近年來,我因為糖尿病引起的併發症,視力逐漸減弱,不能看書報,做什麼事好呢?想到一些讀者經常要我簽名,有些朋友、團體,也要我替他們寫字,我想:「那就寫字吧!」因為眼睛看不到,只有用「心眼」,憑著心裡的衡量,不管有多少個字,一沾墨就要一揮而就,否則下一筆就不知道從哪個地方開始了,所以我叫它「一筆字」。後來徒眾們把我的字帶到全世界巡迴展出,承蒙眾人不嫌棄,實在愧不敢當。如果要說「一筆字」有什麼價值,就只是我出家七十幾年來,憑藉一份與人結緣、給人歡喜的心,希望大家把這些詞句裡的佛法、把信仰中的法喜帶回家,那就是我虔誠的祝禱了。

以上的例子,讓我體會到一件事:人的身體雖有物質的障礙,心靈卻能穿牆入壁,無遠弗屆,擴散到法界無邊的妙用之中。以下兩首古德詩偈,正是體現這樣的境界:

三際求心心不見,兩眼看前眼不見,

劃波尋寶寶不見,風花雪月卻常見。

無邊風月眼中眼,不盡乾坤燈外燈,

柳暗花明千萬戶,敲門處處有人應。

眼睛如果一味向外追求「色塵」,必然會迷失在事物的表相中。如果我們能開發眼中之眼,看到重重無盡的法界,感悟世界與我一體,那麼三千大千世界,哪裡不是我們安身立命之處呢?

(二)耳

中國人常將耳朵與眼睛相提並論,像耳濡目染、耳聰目明等。其實,許多時候耳朵比眼睛還有作用,比如,所有佛經都從「如是我聞」開始,於是「多聞薰習」便成為所有佛教徒的必修法門。

《楞嚴經》也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又如,隔了一道牆,眼睛看不見隔壁的人,卻可以聽見他們講話、動作的聲音;眼睛看不見暗處的世界,耳朵卻可以聽見黑夜裡發出的聲響;春秋戰國的歷史,宇宙的山河大地,我們雖然無從參與,也沒親眼見過,可是只要聽人一說,就會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而有的人往往耳朵聽不進好的音聲,卻只聽進是非、煩惱,也因此擾亂他原本的生活秩序。

一對父子牽著一頭驢遠行,村裡的人看見了就說:「哎呀!好傻啊!為什麼有驢不騎,反倒自己走路呢?」

父子一聽,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於是兩人就騎上了驢子。

但又有人說話了:「哦!好殘忍啊!一頭小驢子,上面坐了兩個人!」

爸爸一聽,趕緊叫兒子下去走路。

哪知道另一個人接著說:「這個爸爸真狠心,叫兒子走路,自己卻騎在驢背上。」

爸爸又趕快下來,讓兒子坐上驢背。

但路人又說:「哎呀!這兒子太不孝順了,竟然讓爸爸走路。」

最後,父子兩人無可奈何,只好扛著驢走路了。

佛陀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在佛陀涅槃以後,負擔起弘教的責任。當他一二○歲那一年,有一天走在路上,聽到一個沙彌口中誦著一首偈頌:「若人生百歲,不見水潦鶴;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見之。」

尊者一聽,連忙糾正:「佛陀當時誦出的偈語不是這樣的,應該是『若人生百歲,不解生滅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沙彌把尊者的話轉述給他的師父知道,他的師父卻說:「阿難老朽,記憶力減退了,你不要聽他胡說。」

口耳相傳,稍不留神,一架飛機就變成九十一架了。所以,聽話要聽周全,更要善於揀擇是非,才不至於自擾擾他,貽誤別人。

禪宗有一則「隻手之聲」的公案,讓我們反思:雙手互擊才能發出聲音,如果只有一隻手時,會聽見什麼聲音呢?除了世間的音聲之外,誰能聽懂「隻手之聲」?我們整天以感官追逐聲色,當然也就不能聽見這種沒有聲音的聲音了。

所謂「寧靜致遠」,唯有在寧靜中,不亂看、不亂聽、不亂說,我們才能增長智慧,找回自己,見人之所未見,聽人之所未聽,說人之所未說。能感受到「無聲勝有聲」,這又是另一番境界了!

那麼,耳朵要如何修持呢?

1.要善聽:

善聽,就是一切從善如流,一切從好處設想。不善聽就會把好話聽成壞話,把好事聽成壞事。所以,要善解人意,不聽是非而聽實語,不聽惡言而聽善言,不聽雜話而聽佛法,不聽閒言而聽真理。

一九九三年的新春,我返鄉探母,承蒙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長者誠意接待,還從北京專程來到南京。暢談正歡時,他的夫人感到不解,說:「趙老平日耳朵重聽,為什麼今天卻聽得到星雲大師講的話?」

趙老說:「我的耳朵只用來聽要聽的話,凡是不該聽的話,我都聽不到。」

聽而不聽,不聽而聽,應該是聽聞的最高藝術了。

2.要諦聽:

諦聽,就是注意聽,用心聽。佛陀講經時,常告誡弟子:「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就是要我們注意聽,用心聽,尤其「聞善言要著意」。不諦聽,這個耳朵進,那個耳朵出,等於是種子沒有種到土裡面,只在土表,因此要養成諦聽的習慣。不會聽,就很容易一知半解,或是聽錯話。

五代有一個宰相叫和凝,他的性格很急躁。有一次他買一雙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元,後來他看到另一位宰相馮道也買了一雙同樣的靴子,他指著馮道的靴子問:「你這靴子多少錢買的?」

馮道舉起左腳回答:「九百元。」

和凝一聽火冒三丈,大發雷霆罵他的部下:「為什麼我的靴子要一千八百元?」

馮道這才不疾不徐的抬起右腳,說:「這隻,也是九百元。」

原來兩個人買的都是一樣的價錢,但和凝不會聽啊!

3.要兼聽:

兼聽,就是要多方面了解,不只聽一家之言,還要能普聽。所謂「偏聽則暗,兼聽則明」。

歷史上,商紂王偏聽奸佞,所以導致國破家亡;唐太宗能廣納建言,所以成就大唐盛世。所以任何事情都要多方了解,不以一家之言來下斷言,也不以一時的好壞來論成敗,如此,才能照顧全局,穩操勝算。

4.要全聽:

全聽,就是要全面的聽聞、了解,才能知道事情的始末究竟。以學佛為例,現在很多佛教徒聽經聞法都只聽了半部,為什麼呢?因為大部分的人只知道每部經首的「如是我聞」,卻不能做到最後的「信受奉行」,所以一知半解者有之,做的不如法者有之,甚為可惜。

不會聽、聽錯話或一知半解,是很容易判斷錯誤,造成誤會的。如果我們的耳朵都能善聽,則一切音聲皆成「陀羅尼」;能諦聽,則所有語句都是妙法言;能兼聽,則萬法皆在我心;能全聽,則事事都能順利。

(三)鼻

《四十二章經》說:「人命在呼吸間。」人的生命在哪裡?就在一口氣、一個呼吸之間。佛陀教導禪坐的二種甘露門之一,即是和鼻子關係非常密切的「數息法」。「數息法」是以呼吸為所緣,藉由觀察呼吸的長短、冷暖等變化,達到禪定的境界。因此,鼻子不但供給空氣的養分給我們,還關係著我們的生存大事,甚至是解脫的方法之一,怎能不重視呢?

鼻子還是最好的探子、情報員,無形中為我們提供很多情報,例如,廚房裡的湯煮乾了,餅烤焦了,食物腐壞了,鼻子最先知道警訊;電線走火了,瓦斯外洩了,鼻子能嗅出方向等等,提醒我們避開危險的情境,保護我們的生命安全。聞到餐館傳出的菜香、烘焙店飄來的麵包香,就知道附近有食物可以吃。鼻子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有助於我們的生存。但有時鼻子的嗅覺也會失靈,佛經裡有一則譬喻:

曾經,有一群漁夫,將當天捕到的魚拿到市集去賣。因為魚很多,等到魚賣完,天也黑了,回程時錯過了投宿的旅店,便在路旁的一間花店借住。花店裡到處是鮮花,滿室的花香,夜裡,漁夫們都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一群人互相研究失眠的原因,其中一人說:「一定是花太香了,干擾我們睡眠。」怎麼辦呢?於是他們將放在店門外的魚簍、魚網搬進來。頓時,魚腥味蓋過花香,充滿整個花店,漁夫們在他們熟悉的氣味中,安然入睡,一覺到天明。

令一般人歡喜愉悅的花香,沒想到反而擾亂了漁夫的睡覺。這就如同古人說的:「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所以鼻子也不是可以完全信賴的,在判別氣味上,有時會摻雜個人習慣的因素。

鼻子怎麼修行呢?

1.調節呼吸:

呼吸與身心調和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可以觀察自己的呼吸,來察覺我們的心理狀態,比如,生氣、緊張、恐慌時的呼吸,和平靜、祥和時的呼吸,兩者的呼吸速度、長短,差別相當大。可以說,心情的起伏最先是反應在呼吸上,若是能將呼吸調好,對心情的穩定一定有所幫助;氣息不調,則心浮氣躁,無法成事。因此禪門日用中,以調息為基本工夫之一。若能將呼吸調節得沒有風聲,氣不結滯,勻暢綿密,出入微細,不但有助於我們色身的健康,對改進心性的柔軟平和,亦有很大的貢獻。

2.不著香臭:

社會上,有的人每天要擦香水才能出門,沒有擦香水就覺得渾身不自在;洗澡洗頭的清潔用品也要有香氣,才認為洗得舒服、洗得乾淨;食物要香味十足,才能下飯。種種因鼻子產生的執著,其實已造成生活上的煩惱卻不自知。鼻子聞到什麼氣味就是什麼氣味,不會把香的聞成臭的,卻也讓我們因此在香臭之間分別造作。如果能訓練自己不在香臭中妄加揀擇,就能減少因香臭而產生的苦惱。

3.自利利他:

當鼻子因感冒或過敏而鼻塞時,常會因為呼吸不順而影響身體的活動力,甚至讓心情受到波及。這個時候若能想到「生命在呼吸間」的道理,便會懂得珍惜生命。不只是珍惜自己的生命,還要珍惜一切眾生的生命,如此,自然會生起幫助、愛護他人的心。因此可以說,鼻子有利於人的四肢百骸,當呼吸順暢時,會令人身心愉快,讓人樂在所有行為中,進而助人,可說是自利利他。

(四)舌

口舌能積善業,也能造惡業。平日,我們藉口舌進食以滋養色身,又藉口舌發言以傳達情意,但吃香喝辣,盡由它選;說是說非,任它擺布。因此,佛門吃飯時要「食存五觀」,佛陀並制戒規範不得「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以避免「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人人都有一個舌頭,有人歡喜吃香,有人歡喜喝辣,更有人喜歡吃臭,把臭豆腐、榴槤當成珍饈美味,不敢吃的人避之唯恐不及,愛吃的人卻喜愛的不得了,可見得美味與否,並沒有一定的標準。

說話,有人喜歡饒舌,有人習慣慎言;饒舌的人常常吃虧,慎言的人不容易受到傷害。語言犯下的毛病何其之多!所以有人形容語言像一把「雙面刃」,如古人說「一言以喪邦,一言以興邦」,一句話往往可以決定國家的興衰榮辱,因此要懂得控制口舌;多使用文雅、正面、鼓勵的語言,談吐有理就能走遍天下,到處通行無礙。如果說話無理,即使是在家鄉本土,也是寸步難行。

舌頭有時候也有不好的過失,所謂「如簧之舌」,說是說非,任它擺布。

佛陀在太子時期,曾有一子羅睺羅,後來跟隨佛陀出家,成為僧團中最初的沙彌。但頑皮的羅睺羅常常說謊,並將此視為遊戲,久而久之,沒有人願意再相信他的話。

佛陀知道了,便要羅睺羅打一盆水來洗腳,洗完後,佛陀指著洗腳水對羅睺羅說:「洗過腳的水能喝嗎?」

「佛陀!洗腳水很髒,不能喝。」羅睺羅回答。

佛陀說:「喜歡說謊的人就像這盆洗腳水一樣,心變得汙穢不淨。」

佛陀又叫羅睺羅把盆裡的水倒了,然後拿來盛飯吃。

羅睺羅為難的說:「佛陀!盆子裡沾滿了汙垢,哪能盛飯呢?」

佛陀說:「你就像這個髒了的盆子,心如果染汙了,便無法再裝入真理之糧。」

佛陀說完,將髒汙的水盆踢到遠遠的角落,直視羅睺羅說:「人們不會愛惜洗腳的盆子,就像你喜歡說謊,大家不會愛護你,而且將來還要墮入三惡道受苦。」

羅睺羅慚愧得無地自容,立誓改過向善,之後以修行忍辱密行著稱,不久證得阿羅漢果。

《金剛經》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之一的「廣長舌相」,就是經過了多生多劫不說妄語修行的果報。佛經裡也記載,有一位香口沙彌,由於前世不說謊,感得這一世只要一開口,就有天樂妙香出現。

唯識宗的世親菩薩,為了懺悔過去以舌頭毀謗大乘的罪過,發願從此盡形壽用舌頭弘揚大乘;中國四大翻譯家之一的鳩摩羅什,以身體火化後舌根不壞的事實,向世人證明他所翻譯的經典真實無誤;《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裡面,形容玄奘大師「言無名利,行絕虛浮」;八歲龍女在法華會上不卑不亢的宣說智慧之言;維摩居士以靜默不語,被讚為「一默如雷」、「真不二法門」;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教人學講話之前,要先學會不講話。

回想我過去在叢林參學時,因為年紀輕,喜好說話,也常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後來實行一段時間的禁語,發現無言的世界,不但有一種空靈的美妙,而且可以在沉默中培養思惟的智慧。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又說「一言足以傷天地之和」。在我們的修行當中,或布施錢財,或擔任義工;有的布施力氣,有的布施時間。但在我們人體中,修行最方便的,就是舌頭。說人的好話,讚美他人,「口」的功德是很容易做到的。這麼討巧的舌頭,怎可以不好好的利用呢?言語具有人我互動的功能,如果能把不當的語言重新調整,大家互道好話,互相成就,就可以邁向人生的幸福之道,擁有一片光光相攝的人間淨土。

如何善用舌頭來修行呢?

1.說愛語:

愛語是一種悲心的自然流露,同時也是世間上最美好的語言。每個人都歡喜別人的關愛、讚美,人與人之間的齟齬磨擦,通常是肇因於不懂得說愛語。一個火爆的場面,可能因一句柔婉謙和的話語而消弭於無形;一個頹唐消極的失敗者,可能因一句鼓勵愛語而振作奮發,所以,能真誠懇切待人,並與人和藹融洽談話,不但能廣結善緣,更能增進人際關係。

2.說慰語: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對於失意的人,能以「慰語」雪中送炭,鼓勵他重新振作起來,勝過平時的錦上添花。佛陀有一次安慰一位重病比丘,讓他不用恐懼,並親自照顧他。得病比丘由此發願,願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救護一切眾生。又周利槃陀伽因為太愚笨,被哥哥趕出僧團而哭泣時,佛陀也是安慰他說:知道自己是愚笨,就已經是智者了,並教導「拂塵掃垢」的偈頌,成就了周利槃陀伽日後開悟的因緣。

3.說善事:

佛經裡記載:兩個出家人談話,一開始他們談論佛法,天人簇擁而聽。慢慢的,談話內容開始言不及義後,天人紛紛離去。由此可知,一個人如果言非善意,連天人都唾棄。因此,在待人接物上,我們所言要合於佛法的正道,也就是要有善美的內容。

4.說佛法:

《金剛經》說:「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財物只能救人燃眉之急,功德僅及於此生;佛法卻能救人法身慧命,免除惡道輪迴之苦。所以「法布施」是諸供養中,最珍貴無上的布施。

假如要為我們佛教徒來評鑑年級程度,我認為:

一年級的佛教徒:向佛菩薩拜拜的目的,是求取功名富貴和自己的利益。

二年級的佛教徒:懂得布施錢財,行善救濟,而不一定向佛菩薩要求什麼。

三年級的佛教徒:進一步以念佛、打坐、讀經來淨化身心,消除心中的煩惱。

四年級的佛教徒:歡喜聽經聞法,還能向他人弘傳講說,廣行「法布施」。

學佛貴在自利利他,我們不要滿足於只做一、二年級的佛教徒,要自我督促,提升為「四年級的佛教徒」,常說佛法,接引他人。

信徒到寺院拜佛以後,經常會添油香,不僅把錢掏出來,也把心獻給了佛祖。所以我常跟徒眾說:「信徒為寺院道場添油香,我們也要為信徒添油香!」說好話、讚美、鼓勵,給他歡喜、安慰,讓他懂得精進,就是為信徒添油香。

口舌可以讓我們造業,也可以成為我們累積功德資糧的工具。常說佛法,令眾生能心開意解,解除煩惱,功德實在很大。口的修行,如《龍舒增廣淨土文》說:「口誦佛名,如吐珠玉;口宣教化,如放光明。」口舌之門,其實是很好修行的。

因此,我們應該多說愛語,散播慈悲的種子;能說慰語,潤澤枯竭的靈魂;常說善事,傳遞美好的訊息;廣說佛法,讓我們的語言像陽光、花朵、淨水,以創造人間的淨土。

(五)身

佛經裡常把人的身體比喻成「死屍」、「臭皮囊」,我們每天都是拖著一具「臭皮囊」在過生活。對於「身是苦本」,一般人並不能感同身受,甚至時下的年輕人會覺得,身體可以追求感官的快樂,何苦之有?壯年者覺得老病死還遙不可及,不知苦在哪裡?富人常能隨心所願,得其所欲,不知苦為何物?恩愛夫妻覺得眼前幸福甜蜜,不知苦有何懼?然而,世間無常變幻,身體有老死,當親朋好友離散時,錢財又為五家共有,縱情欲樂只是一時之快,這個身體,能為我們帶來的真正快樂,又是什麼呢?

我們的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假合所成。一期生命結束以後,四大分散,身體化為塵土,神識另覓投胎所,眼前的軀殼就如浮漚、泡沫,一點也不實在。身體如同一個旅館,讓我們的妄心暫時寄居其中罷了,一旦房子毀壞,就得搬家:今生住在「人」的房子裡,來生住在「狗」的房子裡,再不修行,可能要住進「豬」的房子裡,如此輪迴不息,受苦無量。

一個到外地經商的旅人,途中天色已晚,趕不及投宿旅店,便在荒野的一間小廟裡過夜。睡到半夜,忽然聽到一陣吵雜聲,原來是一個小鬼扛著一具屍體進來,後面還有一個大鬼。大鬼生氣的對著小鬼叫罵:「你怎麼可以搶我的屍體?」

小鬼不甘勢弱的說:「這是我先得到的,怎麼可以說是你的?」

正當兩鬼爭吵不下時,發現桌下躲了一個人,大鬼把他叫出來說:「喂,你來評評理,這屍體是誰扛進來的?」

「小鬼扛進來的。」旅人回答。

大鬼一聽,氣憤的上前拔掉旅人的右手,大口大口把它吞進肚子裡。小鬼一看,「哎呀,這個人幫我講話,我也應該幫助他……」趕緊拔下屍體的右手,接在旅人身上。大鬼接著又分別拔起旅人的左手、兩腳、兩肩、頭……小鬼也一一為旅人接上屍體的各個部位。

鬧了一夜,東方初白,雞鳴聲響,兩鬼呼嘯而去,留下旅人茫然自問:「我的四肢、五臟六腑都被吃光了,現在的身體明明都是那個屍體的,我還是我嗎?這個我,到底是誰呢?」

這個身體本來就不是「我」的,否則我們怎麼無法主宰它的生老病死呢?不過,佛法並沒有要我們厭世求死,而是希望我們好好的利用這個身體來「借假修真」,因為修行辦道還得要靠它啊!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座煉鋼廠,若能下定決心,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苦惱正是最好的燃料,它能促進烈火的焚燒,將五蘊身軀中「破銅爛鐵」的雜質,燒煉成「金剛」一般的法身。

那麼,「身」應該如何修行呢?

1.威儀莊嚴:

佛門的三千威儀,八萬細行,皆不出行、立、坐、臥這四種威儀。所謂,行如風、立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外束其身,內檢其心,具足四威儀就能莊嚴持重,展現一個修道者應有的風采,令人望之生敬,心生渴仰。

2.禮拜謙恭:

人和人來往,可以靠電話、寫信、網路通訊,我們和佛菩薩來往,則是透過稱念、禮拜,與佛菩薩接心。拜佛的時候,徐徐彎腰,五體投地,宇宙都隨著我誠摯的力量,盤據到我心中來。唯有常常禮佛拜佛,保持正念、善念,心懷慈悲、平等,才能體悟到佛法空無美好的真理。

3.改變氣質:

修行,必須從身心調整之中,徹頭徹尾改變自己。一個人的言行取決於自己的思想,有了正確的思想、觀念,做起事來就會很光明、歡喜,他的氣質也會從平凡轉為高貴聖潔。常常有人進禪堂參修一段時日,出堂之後氣質都不一樣了,可見修行可以改變身心,一點也不錯。

4.勤勞服務:

所謂「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論我們自身的資質條件好壞,都應該好好運用自己的身體,服務社會、人群,讓它發揮最大的價值,不要等到老朽了,才想到要善用它,那就為時已晚了。

一個年輕人問一位白髮蒼蒼、齒牙動搖的老先生:「請問您今年高壽?」

老先生說:「四歲。」

年輕人一臉狐疑的說:「不要開玩笑了,看您鬚髮全白,少說也有七、八十歲了,怎麼會只有四歲呢?」

老先生謙卑的說:「說來慚愧,我過去的人生都在渾渾噩噩中度過,自從四年前皈依佛門以後,才懂得行善助人,從服務大眾中,追求人生的價值,所以我覺得自己真正才活了四歲而已。」

人,何必等到耄耋高齡才慨嘆只活了四歲?為什麼不及早把握人生,珍惜生命?所以我們應該警惕自己,不要做「四歲老翁」,應該立志過「三百歲」的人生,盡情發揮生命的潛能,讓自己像阿彌陀佛一樣,散發無量光,活到無量壽。

經典裡常看到佛陀放光的描述,以顯示某種密意、瑞相或授記。實際上,我們自己的六根隨時都可以放光,比如:

口說善良的語言、讚美的好話,就是口中放光。

眼看一切人事皆善美,並以慈眼視眾生,即眼睛放光。

耳中注意聽聞佛法,並懂得諦聽、善聽,就是耳朵放光。

滿臉笑容沒有瞋色,就是臉上放光。

心中慈悲、智慧、清淨,就是心中放光。

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管理好,讓它們以道德、慈悲待人接物,人生自然平安吉祥。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