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71 (一)受戒不犯

勝鬘夫人對佛陀立誓:「佛陀,我從今日開始,一直到覺悟成佛,於修學期間,對於所受持的一切戒律,決不生起一念毀犯的心。」

發心受戒之後,本來可以不犯,但由於眾生為煩惱所惑亂,或為貧困生活的壓力所迫,或是戒力日衰,都會讓一個人內心不得清淨,而無法嚴持戒律。所以持續不斷地受戒,目的就是希望息一切惡,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

戒,是規律,是做人的根本。經云:「三業炎火,焚燒行人,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戒」分為︰1.小乘戒,即聲聞戒;2.大乘戒,菩薩戒;3.出家戒,有沙彌十戒、比丘具足戒;4.在家戒,有五戒、菩薩戒、八關齋戒。戒是一切佛法的基礎,戒也是對治一個人放逸懈怠的有利方法;行為造作來自身、口、意的衝動,有了戒法的規範,三業不犯,戒行自然清淨。

受戒有什麼利益?佛經說,若能度一人出家受戒,勝造八萬四千塔的功德。如果受戒又犯戒,怎麼辦?受戒而犯,仍勝無戒不犯。「受戒不犯」,其意義有四點:不忘承諾、不捨所願、不失道德、不違法制。

1.不忘承諾

古人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為也。」所以過去有烈女不嫁二夫,忠臣不侍二君的道德典範。反觀現代人,不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定公約、公證,使用信用卡卻信用破產,如此的無信引起訴訟,不知有什麼資格在人間立身處世?

信用是做人的基礎。我十二歲出家,本來並不是真的想要出家,也不懂得出家是什麼,只是小孩子對一位法師的隨口應答,然而就為了這句話,我奉行了一生一世。今日的台灣佛教或佛光山,假如對佛教有一些什麼推展和貢獻,並不是我星雲有什麼神通法力,也只是在奉行自己的承諾。

在蘭陽仁愛之家的依融、紹覺法師,當年他們在佛光山的會議上舉手要服務老人,為了不忘承諾,也是因此奉行了一生一世。

過去有位孝子,為孝敬生病的母親,上菜市場買肉,他走到東街,問肉販:「豬肉多少錢一斤?」商人回答:「三塊錢。」孝子心想:先去買別的東西,回頭再來買吧。當他走到西街又聽到有人在喊價,一斤肉只要二塊半。他心裡實在很想買,但是不能,因為剛才在東街,心中已經承諾人家了,不能失去信用。所以他還是回到東街,買三塊錢一斤的肉。

因此,有道德的人,應遵守承諾而不失信於人。

2.不捨所願

當今的政治界,候選人在選舉的時候往往隨便發願,一旦當選卻一件事情也做不出來;男女朋友戀愛的時候海誓山盟,不久變心,就互相結仇結怨,或結了婚卻又離婚,造成人間倫理的悲劇;佛教界也有不少人發心出家又還俗;立志做事,碰到困難卻逃之夭夭。所以說發願不真切,一生都在不定當中。

反觀諸佛菩薩發願度生,永不退轉,所以有願必成,譬如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普賢十大願、觀音菩薩十二大願、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等,都能願願成就。

學佛修道的過程,有願才能督促自己的精進,有願才能成就道業。

3.不失道德

有人格就有道德,一個人寧可無錢,但不能沒有道德。菩薩持戒,寧失自身,不毀小戒。我們在社會上與人相處,在家庭裡做人,要如何樹立形象?假如有信仰,受持戒律,必定會大有功德。縱使偶有犯戒,也會因受戒的功德,而減輕罪業。有人怕犯戒,而不肯受戒。其實,不受戒,難道就可以殺人?可以偷盜、邪淫、妄語嗎?一樣是不能的。

即使出家人犯了戒,如抽菸、喝酒、吃肉,他也絕對不敢在眾人面前做,而且心裡還會慚愧,覺得:「罪過!業障!」一個人有慚愧、懺悔的心就能得救。再看社會上的人,把喝酒、吃肉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不會認為有什麼錯誤,這種觀念就比較嚴重了。根據佛教的說法,破戒可以懺悔,破見不通懺悔,因此對於「受戒不犯」應該有一個健全的正見。

4.不違法制

修行的人對於所受持的戒律做到不起犯心,自然不會有毀犯的事實,這樣才是淨戒圓滿。然而一般人大都畏懼佛教的戒律,總認為戒律是用來管人的,這個不可,那個不行,戒律似乎給人很不自由的感覺。比如「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亂吃刺激的菸酒毒品,都是不可不可。其實受戒才是真自由,不受戒就不自由。那些被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他們為什麼失去自由?大多是犯了五戒的緣故。

「戒」是我們人生的指南針,人生有指南針引導方向,才不會走錯路。「戒」又如軌道,火車要行駛在鐵軌上才會安全;人生有正確的軌道,才能有安全、有保障。

社會上有一些人,不知道幸福安全是建立在持戒上面,光是向神明菩薩做一些無理的要求,是不對的。事實上,一個人不持戒,卻妄想從神明那裡得到利益,好比把石頭放到水裡會下沉,卻希望石頭浮起來;油是浮在水面上,卻祈求讓油沉到水裡去,這是非常不合乎因果的法則。所以,只要受持戒律、明白因果,所有的祈求就能實現。

在世間上做人,守法、守信義是很重要的。有這種受戒不犯─不忘承諾、不捨所願、不失道德、不違法制的觀念,做人才能成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