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 276 (二)尊長不慢

勝鬘夫人對佛立誓:「佛陀,我從今日開始,一直到覺悟成佛,對於一切的尊長,不生起一念憍慢的心。」也就是尊長不慢,其意義有四點:不見過失、不嫌落伍、不計斥責、不疑成就。

1.不見過失

每一個人不管年紀多大,都會有前輩、父母、師長。所謂「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們應該對前輩長者抱持怎樣的態度呢?最重要的是不可以生起輕慢的心。尤其輕慢自己的師長,有很大的罪過。因為有了輕慢心,就會只看到過失,見不到功德,由輕慢尊長,進而生起邪見,抹煞一切;對於尊長的輕慢,會成為修學大乘佛法的最大障礙。

《成佛之道》說,對於師長要觀德莫觀失。我們不能因其形貌不揚,或行為有異而生起輕慢,比如濟公瘋瘋癲癲,吃肉喝酒,卻是矜恤濟貧的人間活佛;民國初年金山禪師出入酒家,卻是教化妓女的人間菩薩;維摩居士雖有妻室,常修梵行;一休和尚揹女人過河,是多少慈心悲願的蘊含;鳩摩羅什吞針,他說:「但取蓮花不取汙泥。」凡夫豈能以魚蝦之眼界,妄想觀出神能之變!‭ ‬

2.不嫌落伍

現代社會是一個科技網路的時代,凡事講求快速、經濟、效益,雖是如此,我們也不能批評師長的思想老舊、行為落伍。在佛教裡,「老」才是寶,因為老是經驗的累積,所謂「不經一事,不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因此《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為人子弟,不可輕師,當視如佛,不可嫉謗。」《四分律》亦云:「若人能懷法,必敬諸長老,現世有名譽,將來生善道。」所以,我們要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不嫌人落伍,敬重其善。

3.不計斥責

對於師長的斥責,不僅不能懷恨,還要接受,能接受就能受教。佛教把出家人分為三等:上等的出家人,須禁得起師家的犍槌打罵;中等的出家人,安分守己,不讓師長掛念擔心;下等的出家人,不安分,經師長斥責,還心生懷恨,不斷給師長增添麻煩。

俗語說:「愛之深,責之切。」一個受得起斥責的人,才能長養道心。比如密勒日巴尊者在馬爾巴上師的無情斥責調教下,終於成就道業;浮山法遠禪師在寺院參學,不為一盆冷水趕走,後來做了該寺院的住持;法遇禪師因弟子犯過,在師父道安大師的指責下,持杖自責。在佛門裡,斥責打罵都是愛。因此《禪林寶訓》云:「劬之嫗之,春夏所以生育也;霜之雪之,秋冬所以成熟也。」‭ ‬

4.不疑成就

看到他人成功心不歡喜,就會心生懷疑。如看到有人賺錢,懷疑他以不正當的手段賺取;見到有人文章寫得好,懷疑他不曉得打哪兒抄來的;他人修行有感應,又說那是騙人的。總之,就是不肯相信別人的成就。更有甚者,專以批評他人來成就自己。我們不妨仔細觀察,一個專說他人壞話的人,也必定是個一無是處的人。古人說:「燒尾鼓浪成龍去,蝦蟹猶然努眼睛。」就是這種人的寫照。

佛陀說法的音聲,遍傳三千大千世界,目犍連不相信,待佛陀出廣長舌相,目犍連才不得不心悅誠服。當初佛教初傳中國,道教不服氣,以種種方法打擊佛教,但終究「狐非獅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山嶽嶸」。所以說,神龍變化,非蚯蚓能知。

以前的社會裡,兒女要聽從父母的話,現在時代不同了,有時兒女還會對父母說:「媽媽,你都不聽我的話!」當然,這種輕慢父母的心態是不對的。年輕人對尊長的教導不要忤逆,不要違抗。我們中國人講究孝順,孝比較容易,順則很難。所謂「恭敬不如從命」,假如對尊長能做到順從,做到不見過失、不嫌落伍、不計斥責、不疑成就,即是孝順中最大的孝順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