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2 四、 定的利益──息滅妄想,安忍身心

一般人學佛修行,總希望有所感應。感應的原理就如同「月現江心」,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提月現前」。菩薩就像一輪皎潔的明月,常遊在畢竟空裡,對大地眾生沒有分別心,只要眾生心中清淨無垢染,就像江河的水澄澈無波,月亮自能影現江心。

打坐參禪,就是在做澄心靜慮的功夫,坐禪雖有「調身、調息、調心」三步驟,但以調心為上;心地柔軟清淨,就如江水澄澈無波,自然菩提現前。因此,坐禪要想獲得利益,必須調伏我們的心,首先要息滅妄想,安忍身心,讓心定於一境,心物相應,在「一」中體會「無限」,自能獲得身心自在,明心見性,這就是坐禪最大的利益。

談到坐禪的利益,有一位賣豆腐的,送豆腐到寺院,看到禪坐中的法師們威儀莊嚴,油然生起敬慕之心。他想:「我也來打坐。」於是請求糾察師父讓他隨喜參加。當他進入禪堂之後,放下一切雜念,專心一意的打坐。過了一支香的時間,他如獲至寶的發出歡呼說:「我終於想起來了,五年前李大用欠我的三塊豆腐錢,還沒有還給我。」

賣豆腐的只靜坐了一會兒的時間,就能收到如此的好處,說明參禪到達某一階段,自然心地靈明,對於過去、未來或現在的事物,都能了了分明。所以,清淨而專注的心,是開啟智慧的重要原因,當我們坐禪,只要用上了功夫,一旦心湖的波浪靜止了,自然能夠湧現出朗朗的明月,紛亂的念頭平息了,清明的靈性自然顯現出來。

也就是說,參禪打坐剛開始的階段,能使身體感到輕安愉快,心地柔軟篤實;一旦功夫深了,到達忘失身心、世界的時候,覺悟的道路自然開啟。因此,有了禪以後,我們的生活煩惱會減少,對事情的看法不會顛倒,很多矛盾、差別的現象也可以統一起來。有了禪以後,一身如雲水,悠悠任去來,窮也好、富也好、有也好、無也好,視透夢幻空花的塵世,得到大解脫大自在,這個禪就凌駕一切之上了。

所以,禪雖然是古老的遺產,但更是現代人美滿生活的泉源,因為禪的功用可以擴大心胸、堅定毅力、增加健康、啟發智慧、調和精神、防護疾病、淨化陋習、強化耐力、改善習慣、磨鍊心地、理解提起、記憶清晰。

有了禪以後,我們在世間上沒有恐懼,就是生死,都不畏懼。有了禪,心中就有了定,就有力量,當腦波在禪定凝聚集合、接收感應的時候,自然容易心想事成,無有不辦。

此外,透過禪修,可以得到無量的禪悅法喜與利益:

1.消除生活壓力:生活的壓力來自內心的散亂,以及對生活現象的錯誤認識。禪坐可以靜心息慮,找回自性,幫助我們辨別邪正,釐清錯誤,壓力也就自然消除。

2.增進身體健康:經云:「心生則種種法生。」現代的醫學證明,人類的身體疾病,大都來自於內心的焦慮、貪婪、瞋恚等情緒。禪坐可以讓我們性情恬靜,氣息安寧,感受清涼,並且可以暢通氣血脈絡,促進新陳代謝,使機能不易退化,因此不僅可以增進身體健康,而且還能袪病延年。

3.提昇內在涵養:在科技發達,物資豐裕的今日社會,一般人鎮日汲汲於追逐聲色犬馬、名位權勢,以致為物欲蒙蔽自心,失落自我。倘若能與「禪坐」為友,則內有主宰,不為物役,自能提昇內在涵養,形之於外,則能變化氣質。

4.享有禪悅之樂:佛陀曾說:「坐禪能得現法樂住。」所謂現法樂即禪定之樂,這是一種從寂靜心中所產生的美妙快樂,絕非世間五欲之樂可比,勤於禪坐的人,可得此禪悅之樂。

5.開發本具智慧:《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禪坐能令人形神安定,心地明淨,不但能開發本具智慧,而且能獲得眾人愛敬,辦事易成,因此是增長福慧之道。

6.終能見性成佛:禪坐可以去除煩惱妄想,使我們內外空靜,心性寂滅,廓然而悟。因此,禪堂又稱選佛場,只要工夫下得深,終能見性成佛。

禪坐最終的目的,在求得身心脫落,把我們虛妄的分別心脫落盡淨,甚至連佛、覺悟的世界也蕩滌無遺。禪師們在寂寂的古剎、裊裊的煙火中,一支香、一支香地打坐,將他們的生命投注於禪坐之中,目的就是希望把動盪的身心、虛妄的世界坐斷消滅,在永恆無限的靜坐中,將清淨的本心,流入無限的時空,而達到不迷不悟,完全解脫自在的境界。

誠如如淨禪師在他的語錄上說:「參禪為身心脫落,不用燒香、禮拜、念佛、修懺、看經,只管打坐始得。」坐禪不是沉思瞑想,更不是呆默無為;坐禪有別於誦經拜佛,坐禪的人要拋棄萬塵,心無旁騖,一心以禪坐為最高無上的安樂法門,彷彿回歸自己本家一般,安然地穩坐在自己的法性之座上面,和十方諸佛一鼻孔出氣,遨遊於法界性海之中。

總之,禪可以開拓我們的心靈,啟發我們的智慧,引導我們進入更超脫的自由世界;但是參禪如果不得法,也會成為禪病。

現在一般禪者的毛病,舉例說,大家墨守公案禪,講來講去,搬來搬去,就是過去禪師們留下來的公案。所以,過去在大陸江蘇揚州高旻寺的禪堂裡,有一個規矩,不准許講公案,就是怕禪者被公案左右,被公案迷惑了,找不到禪的真正意義。

公案怎麼成為禪病呢?過去有甲乙兩個寺院,寺院的師父每天早晨都會派一個沙彌到市場去買菜。甲寺院的沙彌比較靈巧,乙寺院的沙彌比較笨拙。有一天,兩個沙彌在路上相遇,乙寺院的沙彌就問甲寺院的沙彌:「喂!你今天要到哪裡?」

甲寺院的沙彌回答:「我的腿走到哪裡,我就到哪裡去。」

乙寺院的沙彌一聽,不知道如何再繼續問,回去就把事情告訴師父,師父一聽,說:「你好笨喔!當他說『腿走到哪裡,我就走到哪裡』,你可以再問他一句:『假如腿不走了,你要到哪裡去呢?』」

乙寺院的沙彌說:「喔!原來這樣子!」第二天,遇到甲寺院的沙彌,他滿有信心地問道:「你今天要到哪裡去?」

甲寺院的沙彌口氣改變了,回答說:「風吹到哪裡,我就到哪裡去。」

回答的話一變,乙寺院的沙彌不知道怎樣回答,回去又把這件事情報告師父,師父聽了以後,又說:「你好笨喔!當他回答『風吹到哪裡,就到哪裡』,你可以再問他:『假如風不吹了,你要到哪裡去呢?』」

乙寺院的沙彌說:「喔!原來是這樣!」

第三天,在路上又遇上甲寺院的沙彌,他又再問:「喂!你今天要到哪裡去?」

甲寺院的沙彌回答說:「我要上市場買菜。」乙寺院的沙彌又不知道怎麼回答。

話,從側面來講,你不能體悟了解,從正面上來說,你也不能直下承當。所以,光從口頭上來論禪,不從心裡上去覺悟,像這種公案禪是不能悟道的。

公案禪是一種禪病,口頭禪也是禪病。口頭禪是禪學,是禪的學問,不是禪宗,不是禪行。口頭禪只是學了一些禪門的術語、禪門的掌故,搬來弄去,是沒有用的。

還有一種禪病,就是鸚鵡禪。看到過去的師父怎麼樣,我就怎麼樣,依樣畫葫蘆,鸚鵡學話,不知其義,那也是一種禪病。如臨濟禪師即將圓寂時說:「吾滅後,不得滅卻吾正法眼藏。」弟子三聖出來說:「怎敢滅和尚正法眼藏?」臨濟:「以後有人問你,向他道什麼?」三聖便喝!臨濟禪師:「誰知吾正法眼藏,向這瞎驢邊滅卻。」言訖,即端然示寂。

禪,也不能用分別心去參。唐朝圭峰宗密禪師將禪分為五味禪: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乘禪。其實,禪本來是不應該有分別、有次第的,學禪最好是學一味禪,所謂「百川流入大海,同一鹹味」,江、河、溪水流到大海,都是同一鹹味。世間上無論什麼東西,在禪裡面是不可說,不可分別的。

有人問心聞和尚:「禪有禪病,究竟什麼是禪病呢?」

心聞和尚有一個很精闢的見解,他回答說:「衲子因禪致病的很多。」意思是說,有的禪師沒有經過禪學的專家指導,參禪就容易出毛病。病在哪裡呢?有的病在耳目,他以為禪是耳朵聽,眼睛看,所謂「揚眉瞬目都是禪」。其實,有時候揚眉瞬目也會成為病,因為,禪不是猜謎語,不能似是而非的猜想。有的人病在口舌,以為胡言亂語,隨便亂說,大聲吼吼就是禪,這是錯的,禪不是隨便亂說的。有的人病在手足,以為進退、指東畫西都是禪,其實都不是。所以,過去曾經有弟子問雲門禪師:「假如有一個人,他眼睛瞎了,耳朵聾了,口又啞了,可以參禪嗎?」

雲門禪師即刻呵斥:「既來請益,為何見而不拜?」

弟子趕忙就地一拜,剛抬起頭,雲門禪師揮起拄杖就打。弟子大驚,向後急退,雲門禪師哈哈大笑道:「你沒有瞎嘛!不要怕,來!你到前面來。」

弟子驚魂甫定,依言向前走了兩步。雲門又笑道:「你聽得到,沒有聾呀!」舉起拂塵,「你會嗎?」

弟子應聲說:「不會!」

雲門禪師又哈哈大笑道:「咦!你不是啞巴嘛!」

其實,就算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聾子、瞎子、啞巴,只要有心,禪在心裡,禪不是用眼、口、耳來學的。

但是,也有參禪的人病在心;心裡有了分別、計較,就是病。真實的禪,所謂「窮尋究妙,超離於一切境界」,這才是禪。所以,禪非坐臥、非言說、非文字;禪,窮諸內心,心地一明,大地山河,森羅萬象,都在我心中,我即宇宙,宇宙即我,到那個時候,再也沒有什麼可以滯目成病的了。

禪,就好像是啞巴吃蜜,甜味點滴在心頭,你只有體會,而不能言傳。所以憨山德清禪師這樣說過:「夜深獨坐事枯禪,撥盡寒灰火不燃,忽聽樓頭鐘磬發,一聲清韻滿霜天。」禪,不能變成枯木禪,枯木要讓它能遇到春風,能生發,也就是不要讓禪停滯,成為枯木死灰。

禪,更不能成為野狐禪。有的人以為禪沒有什麼形式,沒有什麼規則,可以信口開河,可以隨手拈來,其實這是錯誤的見解。有名的禪宗公案「野狐禪」,就是敘述過去有一個人問一位禪師:「大修行者,落不落因果?」

禪師信口回答:「不落因果。」

不落因果,就是不會墮落到因果裡面,就等於不受因果的制裁,這是不合乎佛法的。所以,他這一字之差,五百世墮落為野狐身,後來遇到百丈禪師,向禪師求一句轉語,百丈禪師教以「不昧因果」,也就是無論什麼好壞都不離因果,終於幫助他脫離野狐身。所以,禪是不能隨便亂說的。

現在的人參禪,有時是為了保健,為了健康。禪,用來做為健康之道,當然無可厚非,可是身體總有老病死,身體在無限的時間裡,總有它的歲月、年限。而禪是永恆的,不應該只是把它用在健康上面。當然,我們平常每天生活忙碌,能夠坐個十分鐘、二十分鐘,不但能消除身體上的疲勞,還可以澄心靜慮,讓你有再奮發的精神。不過,禪的重要意義,還在明心見性,不能光用口頭談說,用公案敘述,用身體枯坐,這許多所謂話頭禪、枯木禪、健身禪、鸚鵡禪,都是一種禪病。

此外,有了禪定,自然會有神通力,例如久遠以前的事物,剎時近在眼前;遙遠的地方傳來的聲音,如在耳邊等等。不過,這一切的境界,均不可執著,有了執著,會成為魔境。所以,參禪的人,不但是「魔來魔斬」,還要「佛來佛斬」,不執著,如此坐禪、習定,才能會道。

禪是什麼?禪不是隨便的胡言亂語,我們不要以為禪師們講話顛三倒四,在顛倒裡有他的順序;我們也不要以為禪師們的話自相矛盾,在矛盾裡有他的統一性。

禪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參禪並非一定要出家,在家也可以參禪。歷史上,如裴休宰相、龐蘊居士、王陽明、蘇東坡等,都是在家的大禪匠。參禪,也不一定要在寺廟、禪堂或佛殿裡才可以參禪。雖然唐朝的馬祖道一禪師創建叢林,百丈懷海禪師建立清規,為禪宗立下了千秋萬代的規範;但是真正的禪者,不一定要在叢林裡,也不拘於什麼法定規章,只要在山林樹下,就可以參禪,乃至河川水邊,也可以參禪。在家信徒在自己家中的客廳裡、地板上、床舖上、沙發上,只要有一個位置能坐下來,就可以參禪。平時出門在外,利用搭機、行船、乘車時,也可以參禪。禪,不是從外在的坐相來看;禪,主要的是從心裡來淨化,來昇華,來參透,來悟道。

人生有病、有苦,因為有了禪,就能隨來隨遣,所以禪是健康之道。禪尤其能令我們認識自己,所謂明心見性、悟道歸源也。但是參禪的利益固然很多,有的人參禪不得要領,往往容易「走火入魔」。走火入魔的原因有下列幾點:

1.貪圖神通:參禪打坐,不能貪圖神通。禪定雖然可以引發神通,但是神通必須建立在慈悲心和守持戒法上,如果沒有慈悲心,不能持守戒法,便容易著魔。

2.自我閉塞:禪是灑脫、幽默、風趣,禪是非常活潑、開闊的。因此參禪的人不能自我閉塞,不能自我束縛;想不開、想不通,便容易走火入魔。

3.邪知邪見:參禪旨在開發真如佛性,是為了要徹悟本來面目,為了明心見性、了脫生死、成佛作祖。但是有的人參禪是為了妄求神通,以此自我炫耀,甚至打擊別人,這種知見上的錯誤,容易走火入魔。

4.妄動散亂:參禪是為了調伏妄心,是為了找回自己的真心。但是有的人心定不下來,老是妄動、散亂,愈是參禪,愈妄想;愈打坐,愈煩惱。如此不但容易走火入魔,而且還會退失道心。

對於初學者,還須注意以下事項:

1.要明師指導:參禪打坐,如果沒有名師指導,盲修瞎練,容易出差錯。

2.要自我察覺:禪,完全要靠自己洞察心機,靠自己當下承當。因此參禪要有大善根、大信心、大疑情、大奮志。

3.要虛心無求:我們的心如果能謙虛無求,猶如「朗朗晴空,不著一物」,則容易與禪相應。

4.要把持中道:六祖大師說:「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因此坐禪要能不著心、不著境、不著動、不著妄。也就是要保持一顆平等無分別的心,不落於好壞、是非、善惡、有無的兩邊。

此外,一般學佛的障道因緣,也都是參禪的阻礙,應該去除,例如:

1.心門不開:我們的「心」好像一扇大門,門不開,外面的人進不來。如果「心門」不開,凡事排拒,則「真理」、「智慧」的法水就無法流進心中。所以心門不開是學佛的障道因緣,也是參禪的障礙。

2.心結不解:心裡的結,往往來自猜疑、嫉妒以及對人我是非「執著」不捨,因此產生心結,成為障道因緣。

3.心擔不放:心裡的「負擔」,如金錢名利、恩怨情仇、家庭事業等放不下,因此產生煩惱,自然成為障道因緣。

4.心妄不除:經云「妄念不起處處安」;相反的,妄想、雜念不除,不但無法心安自在,更是障礙佛道的因緣。如《觀普賢菩薩行法經》:「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

5.心憂不喜:世間最珍貴的財富就是歡喜,一個人如果每天心裡憂愁、煩悶,心裡沒有法喜,如何領略微妙的佛法,因此「心憂不喜」也是障道因緣。

6.心暗不明:一個沒有般若智慧的人,無法點亮自己的心燈,每天生活在「黑暗」裡,自然難以見道。

7.心狹不寬:心量狹小,不能包容、忍受別人的優缺點,也是障道因緣。例如「同行相嫉」、「見不得別人好」等,都是障道的因緣。

8.心惡不善:〈七佛通偈〉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個心裡充滿惡念的人,自然無法與佛道相應。

9.心邪不正:學佛首要皈依三寶、相信因果。一個人如果心中充滿邪知邪見,例如「不信三寶」、「不信因果」,這也是障道的因緣。

10.心貪不捨:一個人如果天天貪圖別人給我,自己完全不肯喜捨布施,這與佛教的六度、四無量心等教義是背道而馳的,自然無法契入佛道。

11.心迷不信:心裡迷惑,不求覺悟,完全與真理「絕緣」,如何能夠悟道?

12.心有不空:《華嚴經》云:「若人欲識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一個人如果自滿、執著、成見不空,正如一個已裝滿茶水的杯子,再好的法水也流不進心裡。因此,心要「空」,才能悟道,才能認識佛境界。

禪,是悟的,不是學的。知識可以學,禪無法學。禪不是從知識上去理解的,它必須從生活中去修行、體驗。一個人有禪定的修養、禪定的功夫,他的心很寧靜,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一件事而起伏、動亂,不會輕易受到影響。所以,靜心的人,恩也好、怨也好、善也好、惡也好,都不能亂其神,不為外境左右,這就是靜心的功夫。

六祖惠能大師得法後,輾轉到了廣州法性寺,時值印宗法師正在那裡講經,當時風正吹著旗旛,旛子隨風飄動不停。有一僧說這是「風動」,另外一僧反駁說這是「旛動」。兩人爭論不休,於是六祖走上前對他們說:「既不是風動,也不是旛動,而是兩位仁者的心在動啊!」這則著名的公案就是告訴我們:如果心能定靜,就不會隨外境的變動而執著於或風動、或旛動等小見小得的分別知見了。

另一段有趣的禪門公案,說到蘇東坡有一次作出一首自認為震古鑠今的詩偈,捋起長鬍子,一副掩不住的自得之喜,急忙叫書僮火速划艇送去給居住江南金山寺的佛印禪師,心想印老一定會大讚特讚個不停。佛印禪師看到偈中題的是: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看完後的佛印禪師,一語不發,只批上「放屁」兩字,就叫書僮帶回。接到回報的蘇東坡瞪著「放屁」二個字,直氣得七孔生煙,連忙叫書僮備船。小船過了江,眼看佛印正站在岸邊笑迎著,蘇東坡更憋不住一肚子火,衝前就嚷:「禪師!剛才我派書僮呈偈,何處不對?禪師何以開口就罵人呢?」佛印禪師呵呵大笑說:「我道你是真的八風吹不動,怎麼我一聲『放屁』就把你打過江來了呢?」

佛教把「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八種最常影響我們內心世界的境界稱作「八風」,蘇東坡雖以為自己的心早就不受外在世界的毀譽稱譏所牽動,不料還是忍不住小小「放屁」兩個字的考驗。可見不識本心,內中不定,則心會隨物而轉;但能了知自心,動靜一如,則萬象萬物都可隨心而轉。

唐朝的馬祖道一禪師,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大梅法常就是從這句話而契入悟機,徹悟後一生隱居在大梅山。有一天,馬祖派侍者去試探法常,對他說:「法常!你領悟了老師的『即心即佛』,但是老師最近又說『非心非佛』呢!」法常聽了,不為所動的說:「別的我不管,我仍是『即心即佛』。」後來,馬祖禪師聽了侍者的報告,欣然頷首道:「梅子成熟了!」

古德說「竹影掃階塵不動」,大梅法常既悟了「即心即佛」的道理,就有如穩坐泰山,即便老師真的一八○度的改成「非心非佛」,對他來說,也不過是階前的竹影因風搖曳,絲毫也掃不動一點塵埃。

宣州刺史陸亙大夫有一天問了南泉禪師一個問題。他說:「有人在瓶子裡養了一隻鵝,鵝在瓶裡慢慢長大了,瓶口很小,鵝出不來了。現在我們要把這隻鵝放出來,但是不得毀瓶,也不可傷鵝。請問,鵝如何才能出來呢?」

南泉禪師大叫一聲:「陸亙!」

陸亙大夫隨聲回應:「有!」

南泉禪師笑呵呵說:「這不是出來了嗎?」

這是什麼意思呢?鵝代表的是佛性,瓶子代表的是身體,你以為我們悟道,證到真如法身,一定要把這個身體消滅、毀壞了以後,另外還有一個真如法身嗎?不是的,就在這四大五蘊假合的色身上,你如果懂得「內外一如」的話,那就能見到我們的真如自性,也就是我們的禪心佛性了。

因此,禪是佛性,人人本具,人類需要禪,只有禪才能「轉」生活中的痛苦為快樂,「化」憂鬱為喜悅;只有禪才能「轉」生命的煩惱為菩提,「化」生死為涅槃。有了禪以後,我們在世間上就沒有恐怖,即使面對生死,也不畏懼。所以現在這個時代最需要的就是「禪」,只有「禪」,才能醫治功利、物質主義的「時代病」;只有禪,才能根除相對、二元世界觀的謬見;只有「禪」,才能幫助人類尋得失落的自我,找回失去已久的精神家園;只有「禪」,才能為東方、西方文化的差別,如生死觀、人生觀、價值觀、宗教觀、自然觀、道德觀等,找出平衡點。

禪能為人類築起一座溝通東西文化、心識思想、心靈交流的橋梁。禪是人類共有的寶藏,禪原本存在於天地、方寸之間,昔日聖者佛陀發現禪的存在,於是世代相傳至今。禪,沒有時代的隔閡,只要有人生活在世間,禪就會一直被發現、體悟,因為禪就是我們的生活,是一種完全回歸宇宙自然的生活。

禪,平凡、平實,所謂「平常心是道」,所以禪就在眼前,它是那麼的自然、純真、樸實、美好、親切。有了禪的定力,進而開發吾人本具的般若智慧,才能了生脫死、離苦得樂。所以,禪,會永遠的被人類追尋著。

謝謝大家。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