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56 二、 慧的開發——知識巧思,人間慧解

如前所說,般若不等於知識,般若不必外覓,般若是從我們真如自性中流露出來的智慧方便;但是般若自性的開發,則需要透過「聞思修」,才能進入「三摩地」,所以學佛要「多聞薰習」,而且要「法門無量誓願學」,尤其要發願「眾生無邊誓願度」。

學佛既然要發度眾之心,自己就先要具備各種知識、能力。在古代印度有所謂的「五明」,即:

(一)聲明:語言學、聲韻、訓詁、音樂。

(二)工巧明:科技工藝的知識。

(三)醫方明:衛生保健、醫藥的知識。

(四)因明:邏輯推理、論理學。

(五)內明:專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學,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學。

以上五明,涵蓋面雖然很廣,然而在今日多元化的社會,似乎已不敷所需。現在的社會,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各種學問五花八門,諸如哲學、科學、文學、醫學、心理學、天文、地理、藝術等。雖然知識不等於智慧,更不是般若,但知識是人生的動力,有了知識,可以改變自己的氣質;有了知識,可以明白做人處世的道理;有了知識,可以為國為民做出許多建國的方案和計畫。有了知識,商工的品質就會不一樣;有了知識,科學、哲學就能提升;有了知識,才能啟發思想,甚至改變世界。

就拿東西方文化的發展來講,西方哲學家一開始就研究人類與自然、人權與神權、人與天爭等問題,他們重視人的存在價值,所以從哲學演變到後來,科學昌明,科技特別發達,因此西方社會十分重視「實用主義」。反觀東方哲學,一向重視人心與性善、性惡的探討,對人倫、道德、心性等人的精神世界之說明,著墨很多,因此西方文化重視物質文明,東方文化重視精神世界,此中早已見出端倪。

早期的西方哲學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他們開啟了西方哲學的大門。尤其蘇格拉底被稱為「西方哲學之父」,在他之前,西方哲學一向偏重於宇宙自然的研究,到了蘇格拉底才開始關心起與社會人生有關的倫理道德等問題。他開創的人生哲學,擴大了西方哲學的思想領域,其弟子柏拉圖雖然是個「唯心主義」者,但他的「理想國」希望把國家制度化。柏拉圖的弟子亞里斯多德倡導「實踐哲學」,以改善人類生活的倫理學為思想特色。因其師承蘇格拉底以街頭為學術殿堂的自由學風,反對刻板的教學法,後人尊為「逍遙學派」的師祖。他們的學說主張,至今仍為世人所推崇。

此外,尼采否定神權,肯定人存在的價值,主張重估一切價值,是「存在主義」的先驅之一;康德以自然科學來探討哲學理論,是「唯心主義」的創始人;迪卡爾「我思,故我在」的理性主義,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奠基人。乃至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鼓勵人類追尋真理,盧梭呼籲人類從現代文明重返自然;甚至悲觀主義的叔本華,其「意志第一」的學說,還是帶給後世對人生充滿無限的希望。

不過,在西方諸多哲學思想家的學說理論當中,尤以達爾文的「進化論」,說明宇宙萬有都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此說推動了世界的一大進步。另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之發現、哥白尼的「日心說」推翻以地球為中心的宇宙觀等,都對人類社會產生極大的影響,大大改變了整個世界對宇宙「現象界」的認識。

其他如西方心理學家佛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理論的創始人,也是西方學術史上首位重視人類潛意識作用的思想家,他以此發明,媲美牛頓與哥白尼在科學上的成就。其弟子榮格,繼續闡揚潛意識理論,對東方的佛教、禪、瑜伽等,有相當精深的研究。總之,因為有這許多偉大的思想家,因此西方文化在世間的文化思想界裡,顯得格外突出。

西方文化從哲學慢慢也發展出文學、藝術等,誕生了很多偉大的詩人、藝術家,如莎士比亞、托爾斯泰、大仲馬、雪萊、拜倫、米開朗基羅等,他們的詩歌、散文、小說、雕刻等文藝作品,不但美化了世間,更豐富了人類的精神世界。尤其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透過復興古典文化,推動人文主義的信仰,重視人文現實的關懷,是人類一次偉大的精神革命。

繼文藝復興運動之後,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又一次開創了歷史性的新紀元。因為西方自宗教革命以後,掌權的帝王一方面利用宗教鞏固政權,同時也幫助天主教、基督教的發展,於是政治與宗教、哲學凝聚一起,相互為用,共同發展。

相對的,在東方文化方面,東方哲學從印度的佛陀到龍樹、無著、世親,再到中國的老子、莊子、孔孟等諸子百家,佛儒交融,成為東方文化思想的一大特色。

此中佛教從印度的龍樹、無著、世親,發展出大乘佛教的「中觀」思想及「唯識」思想,一直到了中國更發展出「大乘八宗」,尤其禪學在中國更是一枝獨秀。近代太虛大師總結中國佛教,立為大乘三宗,即: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識宗、法界圓覺宗。法性空慧指各部《般若經》及宗般若經的諸論;法相唯識包括法相學與唯識學;法界圓覺學指《法華經》、《維摩經》、《華嚴經》、《楞伽經》、《楞嚴經》、《圓覺經》及淨土方面等有關法界、如來藏等諸經論。後來印順法師又將印度大乘佛教分判為性空唯名、虛妄唯識、真常唯心三大系,此與舊說大異其趣。性空唯名論,指中觀大乘;虛妄唯識論,指瑜伽大乘;真常唯心論,指如來藏思想。

除了佛陀的佛教哲學思想博大精深,代表著東方文化,影響著舉世人類之外,在中國則有老子、孔子、莊子等諸子百家的學說,也是大放異彩。其中老莊哲學談「清靜」、「無為」,崇尚「自然」、「本性」;孔子主張「以仁為本」,成為中國文化思想的正統,歷代帝王莫不尊為治國之本,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由此可見其社會地位之高,儼然成為中國文化思想的主流。

孔子「崇仁」,孟子「尚義」,並且由「義」擴充出「仁、義、禮、智」四端,認為人要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孟子主張「性善論」,與荀子的「性惡論」相對。荀子認為人性要靠後天的努力學習,才能向上、向善,所以提出「積學」的重要。

此外,墨子的「兼愛」、韓非子的「重法」,以及管子的「富民」、列子的「貴虛」、晏子的「廉政」等學。乃至魏晉南北朝的玄學、宋代的理學、明代的心學等。甚至中國歷代的文史學家,如中國第一位大詩人屈原、漢賦大家司馬相如、史學家司馬遷、建安文學的開創者曹植、中國第一位女詩人蔡文姬、田園詩派的創始人陶淵明、山水詩派始祖謝靈運,以及唐代的詩人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乃至宋代的詩詞名家李清照、黃庭堅、陸游,尤其古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等。他們的學說主張、詩詞散文等曠世之作,都使得中國文化在文、史、哲等相互激盪下,百花競放,顯得燦爛繽紛,多采多姿。

尤其自從漢代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緣起、業力、因果報應等思想,融入中國社會,更加深化中國文化的內涵。在中國的大乘八宗當中,比較重視學術義理的有天台宗、華嚴宗、法相宗及三論宗;比較重視實踐修行的宗派有禪宗、淨土宗、律宗及密宗。雖然華嚴、唯識、空性等學說沒有被納入中國文化的主流,但是「禪學」倒是成為中國文化的一朵花。

佛教一向具有尊重、包容的性格,佛教主張「不捨一法」,如佛陀所說「一法即一切法」。因為佛教沒有排他性,佛教認為信徒讀了老子學說,了解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從而擴大自己的思想,也不無利益;佛教對於莊子的任性逍遙,與大自然結合的灑脫思想,尤其「莊周夢蝶」,以及莊子與惠施論道:「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其思想之奔放,如禪之不拘形跡,佛教也認可這些思想,所以人間佛教的行者不排斥老莊學說。

此外,孟子「性善」、荀子「性惡」、墨子「兼愛」之主張,不捨一法的人間佛教也是將之兼容並蓄,使得佛教更加繽紛多彩。乃至魏晉南北朝時,佛教以老莊的「無」來詮釋般若的「空」,形成「格義佛教」;後來中國文化甚至吸取佛教之長,發展成為宋代理學。這一切都是說明,在中國的文化裡,佛儒一直都是交相融會的。

除了哲學思想以外,中國文學重視文字之美,文學家們以詩情畫意的詩詞散文來描述佛教,把佛教的十二分教與文學互用,例如,長行就是散文,重頌就是詩歌,使得佛教終能在百花競放的中國,和諸子百家一起相互共鳴,因此佛教的發展,後來禪走進寺院,淨土走進民間,唯識、三論走進學者群中。

佛教的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可以入道。佛法分為「真、俗」二諦,真諦又名「第一義諦」,或「勝義諦」,是出世間法;俗諦又名「世俗諦」,是世間法。佛陀的一代時教,都不出此二諦法門,尤其在化世的運用上,佛法和世學更要融合運用。

佛法太世俗化,被世俗所化固然不可貴,如果太過於出世,則不容易為人所接受,所以要「二諦圓融」。所謂「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因此人間佛教主張,面對現代科技文明,資訊新知日新月異的社會,佛法應該現代化、生活化,針對當前的問題,提出解決的方法,所以要「佛法為體,世學為用」。佛法之體,是拔苦與樂;佛法之用,是融和方便。如佛陀年少時即遍學五明;出家後,遍訪諸師外道沙門。因為佛陀貫通世、出世法,故能教化不同對象,應病予藥,解脫他們的身心苦惱。

我自己從小在棲霞律學院讀書,由於棲霞圖書館擁有來自鄉村師範學校的圖書,當時真是得其所哉,每日大量看書,從中國的章回小說,到西方的長篇文學,從散文小品,看到名家著作,像《基度山恩仇記》、《戰爭與和平》、《老人與海》、《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茶花女》,托爾斯泰的文學、杜威的哲學等,先後看了不少。甚至因為愛好文藝著作,在大陸時,舉凡胡適之、林語堂、巴金、魯迅、老舍、茅盾,乃至冰心、郭沫若、沈從文、許地山等人的諸多作品,可以說無所不看。及至到了台灣,謝冰瑩、瓊瑤、高陽、徐訏等人的散文、小說,無論是古典的,現代的,我也都一一拜讀。

我深愧自己出家以來,不能深入三藏,對於世間的學問,也沒有博古通今的本領,不過我能運用「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法則來閱讀書報雜誌,使我在忙碌的弘法行程中,猶能神遊古今中外的典籍。我往往以現在所讀與過去經驗比較分析,綜合組織,並且與日常生活、社會現象加以印證,故能將片面的知識融入自己的生命,所以發而為言,也都能旁徵博引,雖然自慚未能有所高論,唯自忖尚能深入淺出,不曾誤導眾生。

我也曾多次率領佛教團體出國訪問、朝聖,並且經常獎勵弟子、學生們到各處去參訪巡禮。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希望大家效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藉著瞻仰聖跡,大家能從佛教的歷史中,激發道念信心,找尋興衰得失的脈絡;藉著走訪國際,大家能開闊視野,廣為汲取經驗,擴大人生的領域。

尤其面對當今社會問題層出不窮,我認為佛教徒不能逃遁於山林,而不顧眾生疾苦。應該對民生經濟、國際形勢、民主人權、自然生態、教育改革、種族衝突、優生保健、生態環保、家庭暴力、試管嬰兒、器官捐贈、風水地理、看相卜卦等種種問題,以佛法的智慧,提出契理契機的對治辦法。

此外,對自殺、死刑、核武、戰爭,以及安樂死、複製人等問題,皆應吸取世間的醫學、心理學、教育學、生化科學為用,融和佛法的理體,以解除現代人的迷思。例如:以佛法的緣起觀,結合心理諮商課程,讓大家懂得尊重生命,珍惜人身;以佛法的因果觀,舉辦各種成長教育,讓大家懂得惜福結緣,慚愧感恩;以佛法的輪迴觀,邀請專家論文發表,讓大家明了薪火相傳,生死一如。

再如以緣起中道的真理為體,以四攝六度的方便為用,廣納世間萬法,如善財童子尋訪五十三位老師,學習世間的天文、地理、醫藥、算數、航海、貿易等知識,學貫內學外學之後,才能進入毗盧華藏世界之中。

總之,我們在世間生活,對世間的學問不能不有所認識,對世間法了解愈多,才能針對世間的問題給予指導,例如佛世時,有一位比丘,名二十億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師。隨佛出家後,急於證果,日夜不懈的精進修行,結果不但久久沒有開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憊不堪,因此生起了退轉心。佛陀知道後,曉喻他說:譬如琴弦,太緊則弦易斷,太鬆則彈不成調,唯有急緩得中,才能彈出美妙的音樂來;修行也是如此,過分急躁或懈怠,都不是正常之道。二十億耳聽佛開示後,調整自己的修行方式,終於在不久後,證得阿羅漢果。

佛法的弘傳,講究契理契機,除了契合眾生的根機,還要契合時代的發展,例如:「宇宙中,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到底有沒有生命存在,到底有沒有外星人?」這是近代太空科學家最想揭開的謎。自從一九九七年七月五日,美國太空總署成功的發射「開拓者號」上火星,鼓舞了科學家的信心,希望有一天人類可以前往火星旅行,甚至到那裡移民,屆時火星上自然就會有「火星人」。

事實上,早在二千多年前,《阿彌陀經》就記載著:「過此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佛陀說法時,很多菩薩都是來自他方佛國。此外,佛經中很多佛菩薩也都以天文為名,例如日光菩薩、月光菩薩、虛空藏菩薩、星宿王如來、法界智燈王等,可見佛經的天文思想遙遙領先了今日天文學家的研究達二千多年之久。

另外,也常有人好奇,想要探究天空到底有邊無邊?這在佛教看來,佛教認為探究天空有邊無邊,不能幫助我們解脫生死;有智慧才能解脫,這才是佛法。再說,宇宙無窮無盡,哪裡是天?哪裡是地?這都是一種裡外對待。基本上,佛教講法界,講虛空,講無窮無盡,例如《華嚴經》的華藏世界,重重無盡,所以,佛教的天文學不僅開拓了人類的思想領域,更重要的是,它幫助了很多學者找到了思想的出路,開闊了更寬廣的思想空間。

尤其佛教的緣起、業力、因果、佛性等思想義理的提出,乃至「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三千大千世界」之他方世界的發現,一方面印證科學,同時也說明佛教的說理很符合科學驗證,不是迷信。

佛教的無常、四大、五蘊,就是對物理、心理的分析;佛教的極微、剎那,是時空的測量;佛教以「如夢幻泡影」來形容雷電、虛空,甚至佛陀為了明示五蘊虛幻不實,曾舉五喻說明,所謂「色如聚沫、受如水泡、想如陽燄、行如芭蕉、識如幻事」,其中「陽焰」是經過陽光折射,致使曠野看上去似乎有水,但實際沒有。佛陀以此來形容幻象。

佛教講「三千大千世界」,現在科學已知銀河系有無數星球;佛教講「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現在從顯微鏡下觀察,事實的確如此;佛教的《阿彌陀經》說「極樂世界距此世界十萬億佛土」,說明距離十分遙遠,但一念之間,隨念即至。佛教此種時空觀,引導科學超越物理的極限,尤其佛教講「法無定法」,對科學家是很好的啟示。

佛教隨著科學的發展,用佛法解釋科學的現象,為科學未來的發展提供出路,也引領人類認真思索一些問題,例如:

1.人類利用科技可以登陸月球,但是科技可以幫助我們登陸極樂世界嗎?

登陸月球是物質的世界,往生極樂是精神的世界,是即刻的。

2.現代的醫學,透過器官移植可以更換五臟六腑,但是頭腦可以移植嗎?思想可以移植嗎?

佛教認為人的色身是「四大」、「五蘊」和合而有,因緣和合的色身假我有生老病死,但是真正的生命是不死的,所以器官可以移植,但生命不能替換。

3.醫學可以改變基因,但可以改變人類的厄運嗎?

「基因」其實就是佛教的「業力」,「業」就是行為的造作,一個人的命運,由自己的善惡業來決定,只要做善事,自然能夠改變厄運,所以「行善不為惡」,就是「基因」改造。

人間佛教主張,佛法要能融會古今,尤其世法、佛法要能相互為用。佛法除了能幫助科學家開拓思想領域之外,對於現代心理學,也有很好的說明。

現代心理學是一門以研究人類精神生活為對象的學科,其源頭包括醫學、哲學、科學、宗教學、教育學、社會學等等,後來也被應用於各種學科、事業之中。今日社會中,舉凡教育、工業、商業、醫學、軍事、法律、政治、社會、科學、藝術、運動等,無一不與心理學有關,因此心理學的重要性也與日俱增。

心理學是觀察意識型態的心理作用及行為模式,西方心理學家能研究人格的發展過程以及行為的潛在因素,但卻無法做到人格的改造,因為它有一定的範圍限度。反觀佛教,不但對人類心理有充分的了解,並能提供對治方法。如《華嚴經》云:「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佛教對「心」的詮釋,有諸多層次的分析說明,更用許多的譬喻來闡釋我們的心,進而教導我們如何找心、安心、淨心,足見佛教心理學凌駕於西方心理學之上。

佛教是哲理的科學,佛教重視理性、智慧的化導,佛教認為世間知識學問的獲得,雖然也能開拓人類的視野,但是如果沒有正知正見,也很容易流於邪慧、狂慧,不僅使自己受害,猶有甚者,還會形成人類的災難,所以佛教主張真理才是宇宙人生的最高指導。

學佛首重聞法,因為聽聞正法才能獲得真理的智慧,所以學佛要廣學、淨學、博學。以下列舉有關聞法的德目,以幫助修學者建立正確的聞法心態。

(一)聽經聞法: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聞法是信教入道的第一步,佛法中一切功德多由聞法而來。

(二)讀書閱藏:讀聖賢書,閱經、律、論三藏以外,對歷代聖賢大德著作更要廣學研究。

(三)廣學多聞:學佛要多聞薰習,而且要法門無量誓願學。

(四)聞空不驚:諸法自性本空,空才能建設有,能夠正確認識緣起性空的真理,便能聞空不驚,此乃大智慧也。

(五)聞善著意:聞善言不著意,非人也;聞善著意,才是堪受佛法的大器。

(六)會意深思:聞法要用心領會,不斷思惟,才能夠心開意解,心領神會。

(七)諦聽正解:聞法要諦聽、善聽、兼聽、會聽。

(八)正聞正思:佛法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聽聞正法,並且長時憶念正法。

(九)樂觀明理:學佛者應明白因緣果報、緣起性空的真理,自能樂觀豁達,智慧明理。

(十)福慧雙修:「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皈依佛,兩足尊,即福慧具足之意。

(十一)成就辯才:口常行慈,修習善語,可得無礙辯才。

(十二)廣為宣化:佛法要廣為傳播,廣為宣化,自他皆能成就。

(十三)請轉法輪:經常舉辦佛學講座、印行佛書等。

(十四)親近道場:選擇有緣的道場,並親近善於說法的善知識。

(十五)明辨是非:不要太計較利害得失,應該要明辨是非。

經云:「吾有法樂,不樂世俗之樂。」所謂「法」,就是真理。真理所帶來的快樂,才是真正永恆的快樂。什麼是法樂呢?五戒十善是法樂,六度四攝是法樂,四無量心是法樂,因緣果報是法樂,有空中道是法樂。心中有了法樂,對於五欲六塵不拒不著;心中有了法樂,對於世間不厭不求;心中有了法樂,到哪裡都能安然自在;心中有了法樂,當下就是極樂世界。唯有以無邊的法樂為舟筏,才能使我們度過生死的波濤,到達「常樂我淨」的彼岸。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