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103 四、人間淨土的理想藍圖
阿彌陀佛有西方極樂淨土,藥師如來有東方琉璃淨土,毗盧遮那佛有清淨法身自性淨土,彌勒菩薩有兜率天的兜率淨土,甚至維摩居士也有他的唯心淨土。人人都有佛性,但我們的淨土又是什麼呢?我為現代社會描繪的人間淨土的理想藍圖是:
(一)平等包容是我們的淨土
平等很寶貴,包容更寶貴。今日的世界,種族之間不平等,大國小國之間不平等,甚至男女也不平等,貧富更不平等……在現實的世界裡,由於不平等的事情太多,因此,是非、煩惱、仇恨、紛爭才會不斷的發生。
佛陀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夜睹明星而成正等正覺的那一刻,開口第一句就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佛與眾生原來是平等的!」
我們如果能感受到自己與三世諸佛的本性是無二無別、平等相同的,自然會自尊自重,把別人看成是未來的諸佛。《法華經》中的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將來皆當作佛。」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尊重別人的人格尊嚴,世間自然不會有紛爭發生。
平等重要,包容更重要。世間上有很多事物相歧,如見解思想的不同,生活習慣的不同,語言文字的不同,以及其他種種的不同。我們要有容納異己的心胸,有容乃大,大才能共存共榮;有各種不同現象的存在,才能顯出這個世界的多采多姿。
「竹密不妨流水過,山高豈礙白雲飛」,竹子一根一根的密集生長,流水還是一樣潺潺流過;無論山多麼的高聳天際,也不妨礙白雲飄過長空。不管世間的人怎樣阻礙我,假如我們能像水一樣柔軟,像雲一樣逍遙,就可以隨緣自在精進向前。所以,世間給予我們的阻礙,不要太計較,只要自己有平等心與包容心,一切都能迎刃而解。
提婆達多雖然一再和佛陀作對,甚至三番兩次設計陷害佛陀,但是有一天,提婆達多生病了,群醫束手無策,佛陀還是親自前往探視。
佛陀的弟子問道:「佛陀,提婆達多屢次陷害您,甚至要把您殺死,您為什麼還要幫助他?」
佛陀回答:「如果我們只對某些人友善,卻把其他人當做敵人,這是不合乎道理的。眾生平等,每個人都想擁有幸福快樂,沒有人喜歡生病和悲慘。因此,我們必須對每一個人都慈悲。」
佛陀來到提婆達多的病床邊,對他說:「如果我真正愛護始終想傷害我的堂兄弟提婆達多,像愛護我的獨子羅睺羅一樣,我堂兄弟的病立刻就痊癒。」說完,提婆達多的病果真不藥而癒。
佛陀轉身對弟子說:「大家要知道,佛陀視一切眾生都如獨子羅睺羅,佛陀對眾生的愛是平等無私的。」
佛陀在經中曾經說到提婆達多是他的善知識,在佛陀心目中,愈是頑劣的眾生,愈是要以慈悲度化他,因為佛陀視重病眾生如佛子羅睺羅,怨親平等,給予無盡的關愛。佛陀對眾生的愛,即是如此的平等無差別。
從平等的觀點來看,我們的五根手指頭誰是第一?個個是第一,通通都有用。一隻手如果只有一根手指,它是沒有力量,起不了作用的。一定要五指並存,才成為一隻手,團結合作成為拳頭,才有力量。同樣的,眼耳鼻舌雖同在一體,但必須分工合作,才能成為健全之體。所以,大家不必爭我第一、我最好、我最大。只有團結、互助、平等、包容,為我們的社會、國家,建設一個更光明、更美好的明天才是最重要的。因此,平等、包容,是我們的淨土。
(二)自由民主是我們的淨土
不少人都想到西方國家去,例如美國、加拿大;歐洲如英國、法國、德國等等。以美國為例,美國是個自由民主國家,這種自由民主的生活方式,也表現出大乘佛教的根性。在大乘佛教裡提到要實踐六波羅蜜,才能得度,他們就有這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精神。
例如,肯布施,他們不但幫助國內的老弱傷殘,對失業貧病也有救濟,全世界更有不少落後國家,持續獲得救助。人民非常守法,可以說是個法治的國家,人人遵守法律,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就是一種持戒的精神。他們也能忍耐,像排隊,不管隊伍再怎麼長,也不會任意插隊,更不會爭先恐後,處處顯得從容不迫,那種忍耐的修養令人敬佩,也因此交通秩序十分良好。
人民在休閒時活潑,但工作時一定全力以赴,充分表現精進不懈的精神。此外,禪定工夫也很好,無論搭飛機或坐火車,到哪裡去旅遊,都是靜靜的,不會任意吵吵鬧鬧,隨時處在禪定的境界中。因為有智慧波羅蜜,所以他們的科學,乃至社會人文都相當發達。現今追求自由民主的我們,每一個人也應該在生活中努力實踐這六度的精神。
自由民主是現代社會的中心思想,也是人類追求的生活方式。早在二千六百年前的釋迦牟尼佛,就具有這種自由民主的思想。
佛教講「業」,業是最自由的,自作還是自受。一個人作惡犯罪,佛祖也不能保佑他;一個人作善事有功德,任何人也無法打倒他、貶損他。業,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的行為、語言、思想所造下的一切,都會成為業,自己所作的自己負責,這不是很自由嗎?
佛陀也非常民主,他的姨母大愛道比丘尼,做了兩件衣服送給他,他只肯接受一件,另一件則轉送給僧團的大眾。他常說自己只是大眾中的一員,這正是佛陀民主的地方。所以,只要實踐佛法,就是實踐了自由民主。
不過,自由民主這麼好的名詞,也有人隨便濫用,只顧自己的自由,不尊重別人的存在;高喊民主的口號,卻處心用計妨害別人、打擊別人、破壞公益,這些都不是自由的真義。
無論在哪一個地區、哪一個行業、哪一個團體、哪一個國家,甚至哪一個人,都是需要自由的。而每一個人思想不一樣,習慣也不一樣,需要也都不一樣,這許多人相處在一起,即使是家庭中的眷屬,也沒有辦法使大家的思想習慣相同。思想不同,最好的辦法是彼此要互相尊敬,互相包容,這才能彼此互相存在。
唯有尊重他人的自由,彼此相處才能和諧。有的父母只有一個兒子,對兒子的婚事管得太過分,兒子有了對象,卻不允許他們結婚,禁止兒子與女方來往;或者只有一個女兒,偏偏不讓女兒嫁給他心目中的對象,像這樣的父母,太過於管制兒女的婚姻,往往會產生反效果。
有時候,做父母的看到年輕的兒女不能和自己一樣的信仰佛教,反而去信基督教,就想盡辦法要把兒女的信仰轉過來。當然,運用一種方便,使家庭能有相同的信仰固然很好,但是如果沒有方便,反而使家人因信仰而感情破裂,這也是划不來的。
有一個初學佛的青年,他學佛的觀念是標榜自由民主。有一天,一位老法師走過來,這個青年竟然沒有行禮,睬也不睬。老法師走上前去問道︰「年輕人,我來這裡,你怎麼都不站起來跟我行禮,表示歡迎呢?」
青年學著「禪語」道︰
「我坐在這裡歡迎你,就是站起來歡迎你。」
老法師上前打他一個耳光。青年很生氣的問︰
「你為什麼打我呢?」
老法師輕言慢語的說︰「我打你,就是不打你!」
坐在那裡,不能表示歡迎,或是妨礙別人,都不是自由的真義。我們學習自由民主,必須多受一些教育,多接受一些佛法。淨土很美好,但真正的自由民主,才是我們美好的淨土。
(三)慈悲喜捨是我們的淨土
我們平時所依據奉行的道理是什麼?一天當中,我們的心念又安住在生活的哪一個層面上?《華嚴經》說︰「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即是告訴我們應常常歡喜、柔和、忍辱,並安住在慈悲喜捨上。
信奉佛教的人很多,心中真正有佛法的人卻很少,具有慈悲喜捨、柔和忍辱的人更不多見。一般人的信仰大多建立在「貪」的上面,向菩薩、一切神明要求貪取,要平安、要富貴、要家庭美滿、要長壽、要中獎……這種以貪婪為出發點的宗教層次,並不高尚。我們應該把信仰建立在「捨」的上面,信仰宗教是奉獻的,是犧牲的,是利眾的。
我們以慈悲喜捨作淨土,透過修持,期許能夠「願將佛手雙垂下,撫得人心一樣平」,將雙手化作慈悲的手,給人服務,給人幫忙;讓我們的眼睛,成為慈悲的眼睛,給人親切、和善與慈祥。
所謂:「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許多人在家中最好的正廳裡供奉觀世音菩薩。為什麼?因為觀世音菩薩有慈悲的功德。慈悲,才能走進每個人的家庭;慈悲,才能受到每個人的尊重;慈悲,才能真正降伏人心,讓大家心悅誠服,恭敬供養。佛教有喜樂的性格,有歡喜的精神,所謂喜無量、悲無量,要把歡喜布滿人間。
讓我們學習觀世音菩薩,以慈悲的口、慈悲的眼、慈悲的語言、慈悲的聲音、慈悲的歡笑、慈悲的眼淚、慈悲的心對待他人。然後,用這種清淨溫柔的心,來轉山河大地。水,可以成為慈悲解渴的水;路,可以成為慈悲行走的路;山,可以成為慈悲深重的山;樹,可以成為慈悲蔭涼的樹。一切都由心轉,整個宇宙人生會變得更加慈悲可愛。
慈悲的花草,給人欣賞;慈悲的樹木,給人乘涼;慈悲的大地,覆載眾生。甚至因為慈悲的指引、慈悲的開導、慈悲的手段,進一步做到每一個人都是慈悲的人,我的家是一個慈悲喜捨的家,我的團體是一個慈悲喜捨的團體,乃至我們的國家,也是一個慈悲喜捨的國家。
有一次,佛陀與阿難入舍衛城乞食,途中看到一群小孩正在道路上玩耍嬉戲,他們用沙土堆積成宮殿、倉庫、財寶以及五穀。其中有一個小孩遠遠的見到身放光明的佛陀走來,內心自然流露出恭敬,他很歡喜踴躍,便從倉庫中取了一把穀物,想供養佛陀。可是他的身材矮小,沒有辦法拿給佛陀,就拜託另一個小孩:「讓我站在你的肩上,以穀物供養佛陀吧。」
小孩歡喜地說:「好啊!」
於是他踏上這小孩的肩上,以沙土做的穀物供養佛陀。佛陀慈悲的放下缽,低頭接受沙土的供養。
佛陀接受供養後,吩咐阿難道:「你就用這些泥土來塗抹我的房舍吧!」
回到祇園精舍後,阿難以托缽得來的泥土塗抹佛陀房屋的地面,可是只塗抹一邊,沙土就用完了。阿難向佛陀稟告。
佛陀說:「剛才那個小孩,以歡喜心布施泥土,雖然這些泥土只能塗抹我房屋地面的一邊,不過由於這個功德,在我涅槃後一百年,這個孩子當作國王,名叫阿輸迦(即是阿育王)。另一個成就他的小孩,當作大臣,他們共同統領閻浮提一切國土。又護持三寶,廣設供養,將我的舍利分布遍滿閻浮提,並且為我興建八萬四千塔。」
阿難聽了,非常歡喜,他請示佛陀:「佛陀!您過去世造了什麼功德,而能有這樣多佛塔的果報?」
佛陀於是為阿難講述其過去世為波塞奇國王時,彩畫八萬四千幅莊嚴的佛像,布施給各國供養,以這樣的功德而得八萬四千佛塔的因緣。
心田事不同,功德有差別。小孩子以虔誠心、恭敬心、歡喜心供養宇宙間第一大福田的佛陀,而感得成為國王的福報。
其他,如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貧女點燈」得以出家並蒙佛授記等,都是我們熟知的喜捨之例。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能歡歡喜喜幫助人,沒有目的,沒有企圖,也沒有邪惡的貪心,才是最可貴。要做到慈悲喜捨,必須有三種觀念︰
1.自他互易
把自己和他人的立場換一換,就能產生慈悲心。我對你之所以不能慈悲,是因為你不是我,假如把你的痛苦當作是我自己的痛苦,就會生起慈悲了。
2.怨親平等
沒有敵我之分、怨親之別,一切平等對待。有時,怨家也會成為我們的逆增上緣,親人反而破壞我們的好事。假如怨親平等對待,就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差別。
3.自他同體
能不分你我,才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你和我,不是兩個,原來是一體,例如︰自己身上長了垢穢的膿瘡,因為在自己身上,所以會細心愛護,為它治療。如果能把別人身上的膿瘡,當作是長在自己身上,就會同樣細心地為他治療了。
(四)安住禪心是我們的淨土
禪心,是清淨自在而無所掛礙的淨土。把自己安住在「禪」的裡面,禪就是我的淨土。所謂「心頭無事一床寬」,心裡沒有事,縱然是一張小小的床,也好像是三千大千世界一樣的寬廣。
有一個犯人,住在很小的牢房裡,每天生活的圈子很狹窄,他覺得非常委屈。有一天,牢房裡飛來一隻蒼蠅,他急忙的撲打,蒼蠅飛到東邊,他向東邊一撲;蒼蠅飛到西邊,他又往西邊一撲,就這樣在牢房裡打來打去,居然打不到這隻蒼蠅。這時,他才覺得︰我這牢房不小啊,居然連隻蒼蠅都捉不到。
禪宗有個公案,有一位做官的陸亘大夫,他問南泉禪師︰「有一個人,在一個玻璃瓶子裡養了一隻小鵝,鵝慢慢長大了,蹲在瓶中無法出來,請問如何不把瓶子打破,又能讓鵝出來?」
南泉禪師聽了以後,就喊道︰
「陸大夫﹗」
「嗯﹗下官在。」
「這不是出來了嗎?」
有很多人被關在有形的牢獄裡,也有不少人,把自己囚在無形的心牢中。為什麼不從心的牢獄裡解脫出來呢?有了禪心,身心就能解脫無礙;有了禪心,對一切外境大小,也能無所掛礙。禪心即是無心,即是不動心。
白雲守端禪師跟隨楊岐方會禪師學道,久久未能開悟。有一天,方會禪師問白雲守端:
「你知道你的剃度師父茶陵郁和尚是怎樣開悟的嗎?」
「知道。家師從橋上經過時,不慎摔了一跤,就開悟了。」
「你怎麼知道令師是在那個時候開悟的?」
「當時他說了一首描繪悟境的偈語:『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所以我知道他開悟了。」
方會禪師聽了默然不語,只是哈哈大笑的走開了。這一笑,笑得白雲守端心中七上八下,不知如何是好。心想:難道我說錯了嗎?為了這笑聲,吃不下飯,也睡不著覺。
有一天,他終於鼓起勇氣去問方會禪師:「我念家師的那首偈語時,您為什麼那樣笑我?」
方會禪師說道:「你真沒出息,在我們寺院前廣場上玩猴子把戲的人,他的種種花樣,就是為了博得別人哈哈一笑。你連玩把戲的人也不如。為什麼就為了我的一笑,飯也吃不下,覺也睡不好,如此還學什麼禪呢?」
儘管是花紅柳綠的社會,冷暖無常的人間,只要你對它不動心,日子就會很好過。有兩句禪詩寫得很好:
竹影掃階塵不動,
月穿寒潭水無痕。
風吹竹子,竹影隨風掃著台階,可是台階上的灰塵並未移動;天上的月亮照在水裡,月色穿入潭水,可是潭水並沒有波痕。不管世間的變化如何,禪者的心,是不會為外境所動的。正如無門禪師說的︰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有一位朱慈目居士是對淨土法門非常有修持的信徒,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訪佛光禪師:「禪師,我念佛拜佛已經二十多年了,最近在持佛號時,好像不太一樣。」
佛光禪師問:「有什麼不一樣呢?」
朱慈目說:「我過去在持佛號時,心中一直有佛聲,就算口中不念,而心中仍然覺得佛聲綿綿不斷,就是不想持,但那聲音仍像泉源,會自動流露出來。」
「這很好呀!表示你念佛已念到淨念相繼,與佛相應,找到自我的真心了。」
「謝謝禪師的讚歎,但現在不行了,我很苦惱,因為我的真心不見了。」
「真心怎麼會不見呢?」
「因為我與佛相應的心沒有了,心中佛聲綿綿不斷的淨念相繼沒有了,要找也找不回來。禪師!我為此好苦惱,請您告訴我,要到哪裡找我的真心呢?」
「真心不在任何地方,你應該知道,你的真心就在自己的身中。」
「我為什麼不知道呢?」
最後佛光禪師說:「因為你一念不覺,和妄心打交道,真心就離開你了。」
朱慈目聽後,似有所悟。
真心沒有了,就像失落了自己,找不到自己的家門。人為什麼會迷惑?總是因為虛妄覆蓋了真心。永嘉大師說:「君不見,絕學無為閒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覺了無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即是這個意思。
在這動盪不安的時代裡,如果我們不能安住在禪心裡,不在心理上建設淨土,就不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五)大乘方便是我們的淨土
在群體生活中,無論是讀書、做人、做事,為社會為國家,都需要有無量的方便作為我們的淨土。
佛陀在各部經典中的說法施設,也都是一種方便權巧。《大般若經》說,菩薩要速證無上正等菩提,須具足方便善巧。譬如火宅中有眾寶聚,必須有方便善巧,才能持寶而出。《華嚴經》裡,把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大慈、大悲、覺悟、轉不退法輪等,看做是地上菩薩的十種方便。
佛陀說:「世間心皆顛倒,我若不行方便力,不能度脫眾生生死。」因此佛陀的八相成道,方便示現涅槃;觀世音菩薩的三十三應化身,聞聲救苦;普賢菩薩十大願中的恆順眾生願;維摩詰權現疾病,為探病者講說色身無常如聚沫、浮雲;《法華經》的三車〈火宅喻〉,讓孩子離開危險的火場;〈化城喻〉中變現城池,使畏遠畏久的眾生不退失道業,凡此都是諸佛菩薩的方便智慧。
有一座寺院,安裝了一尊非常莊嚴的阿彌陀佛聖像,請慧空老法師去開光。未開光之前,老法師進入大雄寶殿,不誦經也不拜佛,就在大殿裡躺下來睡覺。當家師看了,上前告訴他︰「法師,這裡是大雄寶殿,阿彌陀佛供在那裡,你這樣子不莊嚴、不威儀,不太好吧!」
老法師回答︰「阿彌陀佛是我們的父母,我今天來到這裡,是回到了家,當然可以隨便自由了。你們這樣子,不像正式兒子,倒像個義子,不把阿彌陀佛當親父母。我如果不是親生的兒子,怎麼會這麼自在呢?好,不睡就不睡。」說完老禪師就上前把阿彌陀佛從中間請了下來,他跟佛像一起坐在窗子口。
當家師又忍不住了,開口道︰「佛祖應該放在大殿中間,你把他放在窗邊做什麼呢?」
「窗口清風徐來,十分清涼,佛祖應該在這裡呀!你們把他放在空氣不流通的地方,他的日子不好過呢。」這時候,老法師發現很多人在旁邊看熱鬧。就問︰
「你們看什麼呀?」
「這佛像很好看。」
「既然這樣,這帽子上的寶珠給你,頸項上的念珠給你……」老法師把佛像的飾品拆下來,給你給他,都給別人了。
當家師看了,有些生氣︰「老法師,你怎麼能這樣呢?」
「你不是找我替佛像開光嗎?佛祖的光要給人啊!佛祖過去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連頭腦、眼睛都挖出來布施給人。今天來了這麼多信徒,這點東西,當然也應該布施給人,這種布施不是最好的開光嗎?既然你們不喜歡,我就把佛像帶回去。」
說著,慧空老法師就把佛祖請回去了,不少信徒跟著他坐上船,大家一路稱念阿彌陀佛聖號。忽然間,起了大風大雨,船在大浪中搖動得要翻倒似的。這時候大家不念阿彌陀佛了,為了活命,轉拜媽祖︰「媽祖!趕快來救我!」好不容易颱風過去了,大家走出來一看,老法師竟然抱著佛像在睡覺。「老和尚,老和尚,你還睡得著啊。」老和尚被搖醒,一看︰「這是哪裡呀?還在娑婆世界啊!我以為已經和阿彌陀佛到了西方淨土呢!」慧空老法師並不是在遊戲,而是行大乘方便的法門。
又如持戒嚴謹的末利夫人,為了救一個廚師,而犯戒喝酒,這也是大乘方便的利用。玄奘大師為了度窺基出家,甚至准許他出門帶三車︰一車的美女、一車的酒、一車的書,當時的人都稱窺基為三車和尚。佛門是禁色、禁酒的,玄奘大師如此作為,也是一種大乘方便的利用,沒有這種方便,怎會有後來的一代慈恩大師呢?
我們學佛法要灑脫,要高人一些,就必須用超越的智慧來看大乘方便法門,所以大乘的方便也是我們的淨土。
(六)清淨唯心是我們的淨土
一提到淨土,大部分的人首先想到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前面說過淨土不只西方,還有琉璃淨土、彌勒淨土等。除此,還有娑婆世界的人間淨土,只要人人都具有清淨的心,那麼,這個世界沒有惡人的侵擾,沒有政治的迫害,沒有經濟的缺陷,沒有情愛的糾紛,沒有交通的事故,沒有環保的汙染,大家都相互敬愛,不就是人間淨土嗎?
有一位老師父,在路上見到一個年輕人騎車掉到水溝裡。老師父趕快過去把他拉起來,並幫他清洗滿身的汙泥。因為水溝很臭,老師父幫他洗的時候,難聞的臭氣陣陣撲鼻。旁邊的徒弟說︰
「師父,他全身那麼臭,你為什麼要幫他洗呢?」
老師父很不客氣的說︰
「他,身體很髒;你,心裡更髒。」
怎樣消除我們內心的汙染,成為清淨的淨土?早上起來,看到報童送報紙,這時心裡想到︰如果我也能和報童一樣,送一份什麼東西給人,那多好呢!天還沒亮,就有清道夫在清掃垃圾,那時心裡想著︰假如我也能和清道夫一樣,清除心裡的汙垢,不知該有多好!上班的時候,看到警察在那裡指揮交通,那時心想︰假如我也能做個警察多好,不但維護社會的交通秩序,也可以用來規範自我的身心。
在美國有一個小孩,喝完可樂後,把罐子隨地一丟,後面立刻有一位老太太叫了起來︰「喂!小朋友,把那個罐子撿起來。」小孩看了看他,說︰「關你什麼事?」
老太太道︰「怎麼不關我的事情?你亂丟垃圾製造髒亂,破壞這裡的環境,我的房子就跌價不值錢,怎麼與我沒有關係?」
人人自己做自己的警察,也做社會的警察,共同來維持秩序,我們心裡的淨土才能實現。
(七)勤奮願力是我們的淨土
在這現實的社會,別人對我們的侮辱,不必認為可恥;工作卑微,不要以為自己卑下;艱難困苦,也不必視為挫折失敗。事業順利,有了光明的前途,不必過分志得意滿;我們為人服務,度化眾生,也不要認為是負擔麻煩。心中有了勤奮的願力,就能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如此,道行會愈來愈深,淨土才會離我們愈來愈近。
道謙禪師與好友宗元結伴參訪行腳,途中道謙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三番幾次鬧著要回去。宗元安慰他說︰「我們發心出來參學,走了這麼遠的路,現在半途放棄回去,實在可惜。這樣吧,從現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為你代勞,但只有五件事我幫不上忙。」
道謙問︰「哪五件事呢?」
宗元說︰「穿衣、吃飯、屙屎、撒尿、走路。」
道謙終於言下大悟,從此再也不敢說辛苦了。
有一個青年人非常醉心於佛像的雕塑,但由於缺乏專家的指導,所雕塑出來的佛像總不盡滿意,因此專程到寺廟裡拜訪師父,希望能得到相關的知識與技巧。
年輕人每天到了寺裡,師父便會放一塊寶石在他手中,要他捏緊,然後天南地北的跟他閒聊,除了雕刻方面的事之外,其他一切都談,約一個小時後,師父就會拿回寶石,然後要他繼續用功修持。
就這樣連續過了三個月,既未談到雕刻的技術,也未談到為什麼放一塊寶石在他手中,終於,年輕人不耐煩了,但又不敢詢問法師。一天,師父仍照往常一樣,又拿一塊「寶石」放在他手裡,準備談天。
年輕人一接觸那塊寶石,便覺得不對勁,立刻脫口而出說道:「師父!您今天給我的,不是寶石。」
法師問道:「那是什麼呢?」
年輕人看也不看,就說道:「那是一塊普通的石頭。」
法師欣悅地笑著說:「對了,雕刻是要靠心手一致的功夫,現在你的第一課算是及格了。」
世間一般人學習技能,總希望速成,甚至學佛的人,也希望當生成就,立地成佛,孰不知:「不經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千年古松不是一日長大的。」「要得工夫深,鐵杵磨成針。」任何事情都一樣,必須發大願,精進用功,才能有所成就。
佛經裡有一個譬喻:有一個男人,祖先留給他很多家產,他自以為很有福報,所以養成了好吃懶做的習慣,連吃飯也必須要太太端來餵他。
有一天,太太要回娘家,一個星期以後才能回來,想到先生連吃飯都不會,怎麼辦呢?
經過一番考慮,他做了一個大米糕,套在他先生的頸上,心想,你餓的時候,只要張開口就可以吃到,我一個星期後便回來,這樣大概不會餓死吧。
太太放心的回娘家去了。過了一個星期,太太一回到家,發現丈夫已經餓死幾天了。
為什麼他先生會餓死?因為這個大米糕套在他的頸上,在他嘴前吃得到的,第一天就吃光了,剩下在嘴旁、頸後,必須用手撥一下才吃得到,他竟懶得用手移動,所以就餓死了。因此光是有福報,自己不勤勞,還是不能享受現有的福報。
諺語說︰「黃金隨著潮水流來,你也應該早早把它撈起來。」世間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萬丈高樓平地起,萬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煩惱,別人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
所以財富都是落在勤勞人的手裡。中國民間流傳一個故事:老祖母去世了,交代兒女說,後院葡萄架的地底下埋了許多的黃金,他的兒女就天天到葡萄架的下面去挖去找。後來,雖然黃金沒找到,不過葡萄架上卻結滿了纍纍的果實。
淨土要有信、願、行三資糧才能達到。所以,有勤奮的願力,加上虔誠的信仰與實踐,必定能實現我們的淨土。
(八)智慧靈巧是我們的淨土
實現淨土,要有智慧與靈巧。能用智慧、靈巧來生活,地獄都是淨土;沒有智慧靈巧,容易讓人牽著鼻子走,東風吹來西邊倒,西風吹來東邊倒。有這麼一段趣事︰
甲乙兩座禪寺,都由禪師住持,兩寺禪師經常訓練門徒的禪鋒機語。兩寺每日均各指派他們寺中的沙彌前往市場買菜。
甲乙兩寺的沙彌,有一天在路上相遇,甲寺沙彌問乙寺沙彌:
「請問你到哪裡去?」
乙寺沙彌回答:
「風吹到哪裡,我就到哪裡。」
甲寺沙彌想不到乙寺沙彌這麼回答,一時不知怎麼說下去才好。回到寺裡,沙彌將情況稟告師父,師父責備他:「傻瓜!你可再問,假如沒有風時,你要到哪裡去呢?」
甲寺沙彌記著師父的指示。第二天相遇的途中,甲寺沙彌胸有成竹地問乙寺沙彌:
「喂!你今天到哪裡去?」
乙寺沙彌非常從容地答道:
「腿要走到哪裡,我就到哪裡去!」
甲寺沙彌因為答案出乎意外,一時語塞。回到寺裡,告訴師父,師父更加責備:「你真傻,你可以繼續問,假使腿不走時,你要到哪兒去呢?」
甲寺沙彌用心記住師父的指示,又一日,途中再度相遇,甲寺沙彌問乙寺沙彌道:
「喂!你今天要往哪裡去?」
乙寺沙彌用手往前面一指,回答道:
「我到市場買菜去!」
乙寺沙彌揭出底牌,甲寺沙彌不知話語如何為續。
從甲乙兩寺的沙彌可以看出禪的風姿,甲寺沙彌雖然善良有禮,但缺少禪的機辯,反觀乙寺沙彌隨口說來,既幽默有趣,又禪味風生。
所以禪不能拘泥執著,禪心智慧,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信手拈來,總會皆成妙諦。
有一個禪師在佛殿裡打坐,小偷進來想偷東西,這裡找、那裡找,什麼東西也沒有。要出門的時候,坐在佛殿裡的禪師講話了︰「你出去時替我把門關好!」
小偷一聽,嚇了一跳,他勇敢的說︰「這麼懶惰,難怪沒有東西讓我偷,連關門也叫我來關。」
老禪師說︰「嘿!難道要我老和尚辛苦存了錢再讓你來偷嗎?」
事實上,老和尚財富很多,不是小偷能偷走的。智慧、靈巧是我們心中的淨土,也是無價之寶,是任何人偷不去的。
如果大家都能從心理上自我健全,自我清淨,自我反省,自我進步,從而擴及到家庭、社區、國家,那麼整個世界就是佛光普照的人間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