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20 不見不聞的世界
剛入佛學院念書,偶爾也進入禪堂參禪,堂主明度禪師說:「真正會聽的人,要聽無聲之聲;真正會看的人,要看心內的世界。」
當時雖不太了解,但是覺得這句話蘊涵著甚深的法義,就把它記在心裡,沒想到對於我的一生,居然有著很大的影響。
十五歲時,受三壇具足大戒,當我好奇地瀏覽戒壇風光時,戒師的一根籐條狠狠地打在我身上:「你看什麼?這世間上哪一樣東西是你的?」於是,我閉目不看,在漆黑的世界裡,我燃起一盞心燈,世界的一切原來都在自己的心中。我學會了不看外而看內,不看有而看無,不看妄而看真,不看他而看己。三個月後,我在長廊上睜開眼睛,見到外界的青山綠水、藍天白雲,真是美不勝收!經過一番反觀自照的日子,雖然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心裡的感覺已經和以前大不相同了。直到現在,我走夜路,上下樓梯,即使不用眼睛看,也都很自如無礙。甚至我常覺得:用心眼去感受世間事,比用肉眼去觀察還要來得如實真切。
下定決心 只聽佛法真理
二十八年前(一九六七),剛買下佛光山時,信徒們看到滿山都是野草刺竹,交通又不便利,不禁大失所望,個個都說:「這種地方,誰願再來!」我不管眾人的看法,率領出家弟子們同心協力,搬石運土,移山填溝,終於將荒山曠野開闢成道場。現在,佛光山不但是台灣的觀光勝地,而且也成為國際佛教的重鎮,當初說不來的信徒,已經不止百次上山,可見當時親眼所見的,親口所說的,也不一定正確啊!「有願必成」,我們要相信自己心中的願力。
一九四一年受戒後,在律學院念書,夜裡巡寮,萬籟俱寂,驟聽落葉敲磚,夏蟲鳴唱,彎彎明月高掛夜空,不覺停下腳步,側耳傾聽,不料一頓杖責加身,糾察師喝斥道:「聽什麼?把耳朵收起來!這個世界上,什麼聲音是你應該聽的?」於是,我開始練習充耳不聞,但是好難啊!我乾脆用棉花球塞住雙耳,不聽世間的雜音,漸漸地,我的耳根清淨了,心中也自然空靈了。才剛體會到無聲之聲的法喜,老師又一個巴掌打了過來:「怎麼把耳朵塞起來?把耳朵打開來聽聽,什麼聲音不是你應該聽的?」我把棉花球拿開,各種音聲排空而過,直穿腦際。定下神來,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大自然有這麼多美好的音樂交織鳴奏啊!不禁自問:以前我的耳朵都用來做什麼呢?抱著「往者已矣」的心情,我下定決心:今後不聽是非而聽實話,不聽惡言而聽善語,不聽雜話而聽佛法,不聽閒言而聽真理。
不聽而聽 佛號不絕於耳
五十年後,我於今年(一九九三)新春,返鄉探母,蒙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長者誠意接待,他從北京專程來到南京,我們兩人歡敘暢談時,他的夫人很奇怪地說:「趙老平日的耳朵重聽,常常聽不到別人講話,為什麼今天卻都聽到星師講話?」趙老說:「我的耳朵只用來聽要聽的話,凡是不要聽的話,我都聽不到。」聽而不聽,不聽而聽,應該是聽聞的最高藝術了。
而我,也曾有過不聽而聽的經驗:一九五四年,我在宜蘭雷音寺主持佛七,在喃喃的佛號聲中,我進入寧靜的禪淨境界。七天中,我時時刻刻覺得佛聲綿綿不斷,即使人不在佛堂,佛號也不絕於耳:吃飯時,一口一口都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刷牙的涮涮聲,也變成一聲聲的「阿彌陀佛」,乃至行住坐臥,念念分明都是彌陀之聲,未嘗稍停。七天的時間彷彿在一彈指間過去了,其間我所體會到的物我兩忘、心境合一、時空俱泯的境界,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十九歲,我在焦山佛學院時,實行「禁語」。剛開始很不習慣,有時不慎出語違誓,我就走到大殿後面海島前,重重地摑打自己,直至嘴角出血為止。如是禁語達一年之久,我不但口中無聲,竟然連心中也沒有了煩惱的音聲。在寂寥靜默中,我沉醉在靜觀萬物皆自得的境界裡,時間彷彿拉長了,方寸的空間也擴展了。
收攝六根 才能找回自己
我體會到「剎那永劫」的經驗,也感受到「極微」裡包容了大千宇宙。當我解禁說話時,同學們都驚訝於我的思辨敏捷。我想起過去外婆醃漬的醬菜,罈口封得緊密的漬物最為香脆,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整天以感官追逐聲色,當然也就不能把心安住在佛道之上,所謂「寧靜致遠」,唯有在寧靜中,不亂看,不亂聽,不亂說,我們才能找回自己,增長智慧,見人所未見,聽人所未聽,說人所未說。
一九六三年,我到日本訪問,在日本國立日光公園看到天照宮的梁上雕有三隻猴子,個個栩栩如生:一隻猴子雙手蓋住眼睛,一隻雙手按著耳朵,一隻雙手捂住嘴巴。我站立片刻,若有所悟: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每天總是不斷地向外界攀緣,對於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虛妄分別,因而產生許多煩惱,如果我們能時時反求諸己,不讓心在外境五欲六塵上流轉,不當看的不看,不當聽的不聽,不當說的不說,也就不會起惑造業,頻生無明煩惱了。我的思想心境,又獲得一次證實。
二十年前,我曾經延聘俞國基先生來佛學院教授音樂,為了能達到教學的效果,我接受俞先生的建議,特地購置了一套非常具有水準的音響設備。記得第一天上課時,他放了一段交響樂給大家聽,剎那間,整個教室有如風馳電掣,萬馬奔騰般的喧鬧。聽罷,他興致勃勃地問學生們:「剛才的音樂,你們覺得那一段最好聽?」當時還是學生的依恆法師站起來說:「老師,樂聲停下來的時候最好聽。」
只見佛教 心中無畏無懼
老子曾經說過:「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光十色、塵世喧囂使我們如聾若盲,失去自己的方向。我們要安身立命,就必須洞察「無相之相」,傾聽「無聲之聲」,訴說「無言之言」。
儘管無聲無相,我們仍然可以轟轟烈烈地活在有聲有相的世界裡。過去大陸戰亂時期,我曾經多次冒著生命危險,在街頭散發傳單,張貼標語,鼓吹革新佛教的思想。回想當年,我眼裡看到的只是佛教未來的前途,耳裡聽到的唯有蒼生悲苦的吶喊,因此,眼中沒有刀槍,自然無畏;耳中沒有炮聲,自然無懼。
我常常率領信徒出國訪問或者朝拜佛陀聖地,無意中發現:無論走到哪裡,當嚮導在宣布事情時,團員們總是七嘴八舌,我行我素,等到出了事,卻去埋怨別人;明明走廊大廳上有標誌指示,團員們卻橫衝直撞,到處問人。有人說,這就是現代人類的通病──慣於用嘴說話,而少用耳朵與眼睛。
其實,人們不但小看眼耳見聞的作用,即使用眼睛看了,用耳朵聽了,用嘴巴說了,也不見得會看、會聽、會說呢!
洞悉世事 坦然面對橫逆
佛光山的大佛城*1,中外馳名,每天到這裡來的人絡繹不絕,但是也曾經有人看到大佛城的佛像都是用水泥塑的,不禁批評說:「這是水泥文化,沒有什麼價值!」這樣說話,姑且不論他的心態如何,但是我在佛光山二十餘年來,只看到佛陀聖像,而沒有看到水泥文化,為什麼有些人只看到水泥,而沒有看到佛陀呢?原來,只是「觀看」還是不夠,我們要進一步做到「洞察」、「善觀」、「善聽」。
我的外婆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十七歲就開始持齋念佛,為人慈悲和藹,但是他的幾個孫兒孫女都在三、四歲時就夭折了,他從來不曾悲痛地啼哭訴苦,鄰居的閒言閒語,他也從不在意。難道他沒有感情嗎?不疼愛孫子嗎?都不是的,因為學佛已久的他,洞悉世事,了知生死一如,業報昭然,故能坦然面對橫逆,而無所憤恨無明。
我初來台灣時,寺廟不肯收留外省人掛單,有好長一段時間,我都在外漂泊流浪,過著飢寒交迫的日子,卻因而更能領悟「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的妙意,所以心中仍然洋溢著一片幸福。後來我走入社會弘法時,屢遭迫害譏謗,我也未嘗以為憂苦,因為苦難正是我的逆增上緣。苦難雖然存在現實生活中,但是如果能夠設法克服,就更能體會到快樂的真諦。只有辛勤耕耘之後所收穫的果實,才特別香甜,所以我一直覺得人生很快樂。
循四依止 領悟經文言說
我在弘法時期,曾經有一次得了重感冒,喉嚨無法發聲,我並不著急,心裡想著:「做個啞巴也很好,啞巴是世界上最不會造口業的人。」又有一次,染患惡性關節炎,醫師宣布要將雙腿鋸斷,自忖:「行動不便,正好可以讀書寫作。」心中倒也安然。
儘管目睹世事紛紜,如果我們能將森羅萬象匯歸佛法,就可以做到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物自在、觀境自在、觀理自在、觀心自在,一切就會無有掛礙,無有恐怖,無有顛倒,當下我們自己即是「觀自在菩薩」,又何須向外尋覓?
聽聞亦然,只是「諦聽」還未臻善美,我們要進一步能夠「善聽」,將壞的聽成好的,將邪的聽成正的。時常有人問我:「你是如何將佛法融會於生活之中?」其實,我都是在衣食住行、人我世事中學習佛法。甚至我從不會教書的老師那裡學會教書。因為,過去的佛學院不講究教授法,我每次在課堂上,都很留心老師的授課方式,我一面聽講,一面想像:「如果是我的話,我要怎麼去解說呢?」久而久之,自能將佛法融入心海。此外,我平日無論是聽經聞法,或是說教開示,都能依照佛陀「四依止」的教示──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來領悟經文言說,故能消化吸收,去蕪存菁,世間上的一切一切,都能成為自己的寶藏。
眼見耳聞 皆是緣起性空
我的弟子們常常說:我是處理人事問題的高手,什麼疑難雜症到了我的面前,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這固然是因為我能耐心傾聽徒眾的困難,細心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最重要的還是我儘量做到「兼聽」。我不以一家之言來下結語,我也不以一時的好壞來論成敗。我想:一個人若能完全做到「諦聽」、「善聽」、「兼聽」,也就庶幾無過了!
我離家四十載後,返回故里,路皆不識;有時出國僅僅半個月,回到佛光山,覺得也有了改變。因緣聚散,人事無常,眼見耳聞都是緣起性空,因為緣起的有,自性的空,法無定法,實相無相。在一次座談會中,有人曾經提出這麼一個問題:「佛光山像什麼樣子?」有人說:像五指的形狀;有人說:像蘭花瓣的形狀;有人說:傳統式的寺院;更有人說:現代化的道場⋯⋯我覺得這些答案都對,但也都不對。我當初創建佛光山時,心中並沒有成規,只是隨順因緣。所以佛光山建有各種殿宇客堂,也創辦了各種佛教事業。我想:「就是因為佛光山沒有定樣,所以才能擁有多采多姿的風貌吧!」也曾有徒眾埋怨:「山上最近工程不斷,不復過去的寧靜。」我卻只看到建設的進步,沒有聽到嘈雜的音聲。因此,我始終覺得佛光山的寧靜祥和,先後一如。
心境空靈 生活任性逍遙
我自佛光山隱退住持一職以來,各處講經的邀約紛至沓來,各國來訪的信徒也絡繹不絕,再加上課徒教眾,日子可說是在分秒必爭中度過,但是我的心境卻愈趨空靈。雖然有許多不同的人和事環繞在身邊,我一面言談,一面辦事,也照樣可以瀏覽窗景,潤稿撰文,思惟演說綱目,計畫佛教發展,因為我的心中既沒有人,也沒有事。
我常常一覺醒來,不知自己身在何處,有時好像連自己是誰都忘了。別人都說我太忙碌,要我多休息,我心裡一點也不覺得忙,因為我將身心六根都完全投入佛法裡,所以一切的榮辱、得失、有無、來去、飽餓、早晚⋯⋯都不去計較執著了。
海倫凱勒眼盲心不盲,而能成為偉大的教育家;貝多芬耳聾心不聾,而能創造出悅人的音樂;德山宣鑑因龍潭崇信的熄滅燈火,而能明心見性;五千菩薩因維摩居士的默然無語,而得無生法忍。我自愧德薄慧淺,不能有如許成就,但是我由衷感謝佛教讓我認識了無聲無相無言的妙諦,使我終日為眾生服務,而生活在「苦不感到苦,忙不覺得忙」的禪悅裡。禪者說:「任性逍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如果當下能如此生活,也就是我們不見不聞的世界了。
一九九三年八月
註釋
*1建於一九七三年,一九七五年竣工。以四八○尊接引佛環繞接引大佛而成,時為東南亞最高之佛像。接引大佛工程浩大,從大師為聖像開光之偈:「採高屏之沙石,取西來之泉水,集全台之人力,建最高之大佛」,便可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