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00 人生如花(1994/04.01~04.15)

精華語錄

◎好的心就像花一樣,可以把歡喜帶給別人。

◎苦,是一個事實,排除苦的唯一方法就是信仰佛教。

◎凡事都要能持之以恆,養深積厚,不要急著出頭,唯有恆心、毅力,事業才會成功。

◎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一個人之所以成功、偉大,是從平等無差的機會中努力爭取得來的。

◎在佛法的大海裡,我們可以找到安慰、找到平衡、找到歡喜、找到自在。

◎佛經中有所謂的「九品蓮花」,人生也是有層次的,我們是讓自己活出上品、中品,還是下品呢?就看自己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把握生命,繼而創造生命的價值。

◎佛教義理的研究是屬於心性上的內學,必須靠自己去體悟。

◎要讓生活中有佛法,須一言一語、揚眉瞬目、一舉手一投足,都用心慢慢地表達於行為舉止上。

◎珍惜身邊每一點、每一滴的好因好緣,好好地珍惜這個世界,細細地品味這個人生。除了要讚歎一切成就之外,更要積極地創造自己的未來。

四月一日 星期五

為了返鄉探親,昨天下午我就到了香港。今天和香港佛光協會的督導林耀明夫婦、會長吳其鴻談及今後香港佛教發展的問題。隨後,搭乘東方航空公司的班機再次回到久違的故鄉──六朝勝地「南京」。此行承蒙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的幫忙,以及祕書長蕭秉權、祕書章鴻志先生的協助,使我們一行慈惠、慈容、慧傳、慧運、蕭碧霞等六人得以優待通關,順利出境。步出機場,一眼就看到去年的原班人馬︰上海龍華寺住持明暘法師、焦山定慧寺住持茗山法師、海南省佛教城的圓湛法師、江蘇省佛教協會祕書長安上法師、上海佛教協會祕書長王永平先生、以及南京、廣西等地的親戚三十餘人前來歡迎,如此增添大家麻煩,實在愧不敢當。

這次大陸之行主要是為了探望母親、看看親戚,以及到海安祭拜師父志開上人。才抵達雨花精舍,母親看到我就說︰「兒子啊!你和你的徒弟一年當中都能見到很多次,我和你卻一年難得見一次面啊!」雖然母親的一席開場白勾起了大家一陣辛酸,但母親畢竟是一個見過世面的人,立刻就將話鋒一轉。他看到很多親戚,如大哥國華家六人、三弟國民家六人、大姊素華家七人、三舅的孫女鳳珠,和其他親戚之後,不禁又說道︰「真是千樹桃花一根生啊!」這句話馬上又引起了大家一陣歡呼。

接著,母親又告訴大家︰「我有四個孩子,大兒子太過老實,大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人了,小兒子又太過護己,人總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意思大概是讚美我這個兒子最好了。

只要母親一說話,大家都屏息傾聽,不敢隨便開口。母親繼續說︰「你的徒弟都是有根機之人,才隨你學佛,我們家裡的人卻善根不夠,你要好好發心去度他們才是。」接著,又指指台灣來的徒眾說︰「你們都是菩薩下凡,我卻是凡夫一個,你們要好好護持你師父弘法度眾啊!」

母親告訴我,凡有台灣法師來訪,他們總是大師、大師不離口,他每次聽了都很高興。我一直不太喜歡台灣的弟子和信眾來探望母親,到底他已是九十多歲的老人了,不想增加彼此的麻煩,但是得悉母親如此歡喜,我覺得還是有必要。

一陣寒暄過後,我打開皮箱,將送給母親的衣物交給他。母親看了,說︰「你買衣服給我,我也要給你一點東西。」說完,就從枕頭邊拿出十幾雙襪子放到我手中。原來,母親早已為我準備了禮物。

我對母親說︰「我一雙襪子要穿一、兩年,您買這麼多襪子給我做什麼?」

母親回答︰「兒子啊!你可以活到兩百歲。」母親就是這麼一個善於讚美人的人。

不一會兒,母親將他蒐集的名片一一翻出來給我看,從中可以看出他待人的用心。那些名片,大都是海峽兩岸的有緣人,如立法委員潘維剛、《大陸尋奇》製作人周志敏、《大成報》副總編輯趙俊邁、澳洲的劉招明、美國的林陳雪娥……。這時,我也從口袋裡摸出一張我的名片遞給他,母親笑了笑,說︰「這是佛陀的名片啊!」

母親有他自己的人生觀,他又引用自己的例子︰「為人要存好心,給人欺負不要緊。你看,我經過北伐,經過抗戰,經過文化大革命,多少的磨難,多少的艱辛,還不是照樣活到九十幾歲?」

「別人討厭窮人,我就是喜歡窮人,因為窮是無常,窮只是一時,有朝一日,窮人也會轉貧為富的啊!」

聽著聽著,突然,我發現母親衣服上有個破洞,就跟他說︰「母親,您的衣服破了。」

母親若無其事地對我說︰「不是破,是布不夠。」

今晚,母親顯得特別高興,尤其是在他那小小的房間裡竟然擠了二十多人,真是好不熱鬧。講到最後,我看看時間已經十二時半了,就對母親說︰「時間不早了,大家要睡覺,有話明天再說。」

母親指著大家說︰「你們都去睡吧!」我正想離開,母親忽然指著我說︰「今覺,唯獨你不可以睡覺。」(今覺是我初出家時的法名)

我聽了,只好打起精神,再坐了下來,聆聽他老人家的教誨。

四月二日 星期六

今早起來,要去西康賓館和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老見面談話,並且赴午宴。趙會長實在是一位佛教界的長者大德,他為了佛教可以說是捨身捨命。這一次,以八十八歲的高齡,特地從北京趕到南京來,我到達時,他早已在門口等候迎接,當我們行禮並緊緊握手的時候,我深深體會到這位老人家的慈心和熱忱。樸老送了一些紀念品與我結緣,計有金線織繡的「佛」字卷軸一幅,複印弘一大師親筆書寫的《藥師如來功德本願經》六冊,中國佛協出版的《佛教嘉言書法集》一冊,《中國佛教協會成立四十週年紀念文集》二冊。其中,尤以他親手書寫的詞牌〈調寄憶江南〉一幅,最有意義,也最寶貴──

調寄憶江南

經年別,重到柳依依,煙花樓台尋古寺,

莊嚴誓願歷僧祇,三界法雲垂。

金陵會,花雨滿秦堤,登岸何須分彼此?

好從當下證菩提,精進共相期。

一九九四年仲春至南京賦贈星雲大師印可趙樸初


樸老是一位詩詞書法大家,在大陸,他的題詞、題詩、題字隨處可見。他最樂於為寺廟道場書寫,卻不曾見他為商店寫過任何招牌。樸老知道我將他的一幅字在台灣為籌建佛光大學義賣得款五十六萬,非常高興,現在他又送給我這一首〈調寄憶江南〉,由詩中可以看得出他那卓越不凡的文才,同時更能感受他對中國佛教的那份深切期許。

談話中,樸老對於這次參與香港大佛開光,港督彭定康合掌為禮,很是高興。另外,他派遣的五個學生至斯里蘭卡獲得學位,現在能直接翻譯巴利文大藏經,以及佛教不斷地在各地發展,非常得意。我看得出他唯一引以為憂的是大陸目前雖能夠建寺院,而對人才的培養尚待加強,他期盼台灣佛教界能透過中國佛教協會和大陸來往,如此,比較能夠事半功倍,收到整合的效果。言畢,我也將台灣帶去的土產送給他一份,此時,外面剛好傳來請用飯的聲音。

席間,趙樸老又告訴我幾件事情──

◎茶在唐朝稱為「甘露」,宋代蘇東坡在寺中喝酒,將酒稱為「般若湯」,這是壞了佛門規矩,今天樸老在此以甘露茶敬謝大家。

◎閻浮,巴利語‭ ‬jambu,一位緬甸的法師告訴他這是一種橢圓形的水果;佛教稱這個世界為閻浮提,可見佛陀早已知道此是世界的形狀。

◎印度有一種利器叫「卡克拉」,可以當做武器擊殺敵人。後來,佛陀將之引申為「法輪」,巴利語‭ ‬dhammacakka,表示以真理當武器,用以摧破眾生的無明煩惱。

樸老談話中,提到法尊法師,法尊法師對藏文非常精深,能流利地將藏文佛經翻譯成中文,貢獻很大,只可惜當初沒有好好的栽培繼承人。西元一九八○年法老示寂於北京廣濟寺,藏文經典翻譯人才便形成斷層,真是佛教界的一大損失。所以在北京的一次會議中,樸老認為佛教當前最重要的三件事情︰第一是教育,第二也是教育,第三還是教育,可見他對佛教教育的重視。

他說︰他最近忽然想通了一件事︰「西元一九四七年的某一天,太虛大師在上海玉佛寺打電話給我,叫我到寺裡見他,哪知見了面,只是囑咐我要好好的護持佛教,說他要去無錫和常州。當時只覺奇怪,為何為了這點事,太虛老要我大老遠趕來,百思不解,自覺力量不夠,無法扛下這個重擔,但看太虛老非常認真的樣子,乃直下承擔了這項護法交代。十天以後,太虛大師突然心臟病發圓寂了。直到現在才體會太虛大師原來在暗示他的無(錫)常(州)已到,希望我好好護持中國佛教。」

而趙樸老一生「以教為命」,竭盡所能護持佛法,發揚人間佛教的理念,這種信守承諾的精神值得頌揚讚歎,而自從一九八○年繼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中國佛教得有今天復甦的景象,樸老可說居功甚偉!

樸老人雖在大陸,但對台灣佛教界的動態非常關心,對於籌辦佛光大學的文物義賣能夠募集到那麼多善心人士的捐款,讚歎不已!後來又得悉我奉獻三百萬的稿費所得給天主教、基督教籌辦的民間社會團體,更是讚歎有加。還有七號公園的觀音像能夠圓滿解決,他也欣慰萬分。尤其他很留意《普門雜誌》以及佛光出版社出版的動向,並且一再提到佛光出版社的《佛光大辭典》即將在大陸發行之事宜。

用飯後,匆匆地告辭,相約下午在雨花精舍由我作東回請大家。

回到雨花精舍,母親問我︰「你一早到哪裡去了?」我說去和北京的樸老會面,母親也知道樸老,聽了之後笑著豎起大姆指︰「那是一個偉大的人,你要好好謝謝他。」正當母親在和我敘述歷朝三皇五帝的陳年舊事,時間尚未五時,諸大法師和樸老夫婦已法駕光臨。匆忙中將大家迎入客廳就坐,又再天南地北從頭話說佛教。

晚餐由侄兒春富掌廚,蕭師姑督導。席間,大家對每一道菜都讚不絕口,甚至還說勝過龍華寺的素齋,看到在座的龍華寺住持明暘法師和王永平,我趕快說︰「春富出身於龍華,他的素齋也是在龍華學習的,說起來,他還是龍華的人呢!」

今晚的菜肴雖佳,我看樸老夫婦最喜歡吃的,還是我從台灣帶去的一盤豆腐乳。

四月三日 星期日

天亮了,星星和月兒都溶進了晨曦之中。用過早點,我們踏上江都探親和海安祭祖的旅途。在大地回春,百花齊放的仲春江南,一路上,綠水盈盈,楊柳青青,萬紫千紅,輕風拂面;遍地金黃色的菜花園裡,依稀看到揮汗如雨的農夫在辛勤地耕種;環顧四周,只見村婦搗衣,炊煙裊裊,船隻點點,燕子呢喃,真是青山如畫,白雲如詩,好一片美好的江南風光!

車行約一小時,路過揚州,放眼望去,到處都是腳踏車。揚州人的身材、走路姿態都很美,或許是與他們騎腳踏車有關。在台灣是汽車塞車,在揚州卻是腳踏車塞車。

揚州是座古城,在世界各地有人沒聽說過南京,卻沒有人未聽說過揚州。揚州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遠在大禹治水的商朝,當時揚州就是九州之一;從隋煬帝開鑿運河開始,揚州又成了南北經濟文化的要道。我是揚州人,知道住過揚州的歷史名人有︰吳王夫差、董仲舒、謝安、沈約、楊廣、王世充、李白、孟浩然、劉禹錫、白居易、杜牧、范仲淹、蘇東坡、韓世忠、岳飛等,近人有朱自清、王柏齡、陳果夫、洪蘭友……。是這些文人雅士為揚州抹上了美麗的神采。

由於揚州位於長江要口,明媚的風光和怡人的景色,吸引了歷代不少文人墨客來此吟詠賦詩,乾隆皇帝更有六次遊江南的紀錄。在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詩也寫道︰「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揚州秀麗的景色可見一斑。

揚州出高僧,同為揚州人的鑑真大師(六八八~七六三)就是一代高僧。當時日本留學僧到中國來求法,希望迎請鑑真大師到日本傳授戒法。為此,鑑真大師以「為大事也,何惜生命,諸人不去,我即去耳」的大無畏精神,六次東渡,雖然經歷五次失敗,途中又因暑熱染病而導致雙目失明,但是他絲毫沒有放棄弘揚佛法重任,而且越挫越勇,終於經過十二年的努力不懈,將戒法傳至日本,被人尊稱為日本律宗初祖,日本聖武太上皇更賜給他「傳燈大法師」的封號。

鑑真大師對日本的貢獻卓越非凡,在建築藝術方面,他根據中國的營造方式,在奈良創建了現存天平時代最大的建築──唐招提寺。其他如雕塑、藥品、文學、藝術、飲食、印刷等,也都深深地影響著日本文化。

到了江都老家,看到房子煥然一新。因為上次回家時,我曾暗示要國民弟交棒給侄兒春來,這就是春來的傑作。想到「交棒」,就想到中國佛教的「交棒」,上一代不僅不肯將棒子交給下一代,並且還給下一代當頭一棒,如此的佛教怎麼會有前途?三弟的兒子李春來已經接棒,希望這不光是硬體設備上的更新,而在文化水準上亦能有所提升。

午餐,他們特以別具風味的家鄉菜薺菜湯圓招待我們,本來兩個就夠了,我因一時貪心,吃了三個。

下午,乘車前往海安,沿途細雨濛濛,飛砂走石,在這惡劣的環境中,卻有許多男女老少,人手一鋤,不分彼此地合力開拓道路。他們使我想起「螞蟻雄兵」的刻苦精神,這就是生活即工作,工作即生活的耐勞品格,大陸的水鄉澤國,乃至四通八達的運河,可以說全都是這群螞蟻雄兵的輝煌成果。

抵達海安,直接步行至家師的靈塔,追思祭拜。在上香誦經時,前來瞻仰的鄉民約有五、六百人,我除了感謝大家的關懷,還告訴他們︰「這裡面是一位偉大的人物,那就是我的師父志開上人。」記得月基法師曾經說過,家師是與藥師佛同生,與民國同壽,屈指一算也有八十四歲了。處在動盪時代,人的色身生命能夠活得多長不是那麼重要,而法身慧命能夠長存宇宙,則是我們佛弟子所努力的。

晚,投宿揚州賓館。

四月四日 星期一

我是揚州人,卻因從小離鄉,沒有遊過揚州。在揚州,流行著這麼一句話︰「不作水上遊,不算到揚州。」因此,中國佛教協會於行程中特別為我們安排了半日瘦西湖「乾隆遊」。

瘦西湖的美名並不亞於杭州西湖,導遊小姐形容兩者為「環肥燕瘦」,清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來此欣賞湖光山色,當時地方官員及鹽商為了讓乾隆皇帝賞心悅目,在湖的兩岸建了不少雅緻的亭台園林。此湖雖與杭州西湖相媲美,卻顯得略為清瘦,故稱「瘦西湖」。

首先我們從「卷石洞天」搭乘大畫舫一水而下,只見瘦西湖的兩岸,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報紅靨,柳圍青眼。當我們沿湖遊覽時,真正地感受到「兩堤華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心曠神怡,難怪古人會有「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的美談。

沿途經過的重點風景區有西園曲水、大紅橋、小金山、釣魚台、五亭橋、白塔和二十四橋。印象較為深刻的是小金山內的風亭,山坡的四周,種植了許多綠竹和梅花,立於風亭之中,舉目四顧,城內高樓大廈,遠處煙囪林立;俯視腳下,湖水粼粼,游舟盪漾,綠樹掩映中的亭台樓閣,盡收眼底,不愧是瘦西湖的中心地域。

五亭橋上建有五座亭子,像五朵冉冉出水的並蒂蓮花,故又名蓮花橋。每一亭頂敷有黃色琉璃瓦,檐脊呈綠色,亭柱朱紅,藻井彩繪,金碧交輝,典雅壯麗。橋上的石柱雕有神采各異的石獅,橋下有橋洞十五個,縱橫連環,洞洞相通,相傳滿月時還會有每洞各銜一月的金色奇觀呢!

別具風格的釣魚台三面環水,與五亭橋、白塔隔水相望。從釣魚台的南洞可見高聳入雲的白塔,西洞可見橫臥波光的五亭橋,北洞則見綠樹成蔭的大桂花廳。妙的是站在一定的角度,同時可見三洞景物,這種神奇的借景手法,堪稱古典建築中的一絕。

二十四橋是全程的終點,呈單孔拱形的橋身遠離湖面,人行其上,有凌空欲飛之感。詩人杜牧曾感懷地說道︰「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在此我們可以一起追尋歷史歲月的痕跡,由唐宋元明清,從古看到今。

人云︰「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亭勝。」揚州的園林,融南秀北雄於一爐,集人文景觀於一體。眾多園林中,尤以「園」最具特色。「園」是運用立意精巧、氣勢深雄的疊石來展現一年四季截然不同的風貌。在「園」,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淨如妝,冬山滲淡如睡。我覺得如果能將環境再美化一些,或與旅行業者共同投資開發,提供參觀者各項服務,祖國的錦繡河山將會更美、更秀、更動人!

下午,參觀了目前大陸唯一的佛學研究和木刻水印佛經的出版機構──金陵刻經處。金陵刻經處收藏了漢、藏大藏經,乃楊仁山居士一八六六年所創辦,其間,楊仁山精心校刻了《大藏輯要》等經書二一一種,一一五五卷,佛像版共計四萬七千餘片。楊仁山也開辦了「祇園精舍」僧學堂,培育了太虛、歐陽竟無等佛學大師,以及譚嗣同、章太炎等近代名人。在經典的保存、校刊、刻印以及佛學研究人才的培養等方面,金陵刻經處的確功不唐捐。今天來此,我提出了三點建議──

1.出版雙月刊或季刊。

2.發起每月印經會,讓大家共同來助印流通。

3.藏經電腦化。

金陵刻經處現在雖然殘破,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並未受到波及,真是不幸中之大幸。楊仁山是楊步偉的祖父,趙元任的岳公。當趙元任回大陸時曾面見周恩來,周恩來就通知趙樸老,樸老便提起了魯迅曾於金陵刻經處印過《百喻經》一事。周恩來聞畢,立即指示樸老將該處作為國家文物保護重點,所以,金陵刻經處才能保存下來。

刻經處主任管恩琨帶領我們參觀了刻字、印刷到裝訂等一貫作業,並贈我《藏要》、《歐陽竟無先生內外學》、《呂澂佛學選集》等著作,我也以一萬美金贊助刻印藏經,同時題了「佛法無邊」四字與其結緣。

刻經處負責人李安聞我讚美其字,馬上揮毫寫了「佛光普照全球,法雨遍滋大地」這副對聯送我。

回到家裡,所有的家人都圍在一起要跟我談話,我除了介紹國際佛光會的組織和佛光山的系統之外,也告訴大家,每一個人要學習一技之長,中國人常說︰「家有萬貫財富,不如一技隨身。」因此,我建議他們──

1.至少要高中畢業,並學習特殊技能。

2.廚師的工作很吃香,薪水則西餐較中餐為高。

3.美國目前缺乏護士,但需懂得英文。

4.現在全世界最好、最自由的是台灣。

符芝瑛小姐利用談話的機會問大家︰「第一次見到大師的感覺是什麼?」我代大家回答︰「沒見面時,三頭六臂,見了面,也不過如此。」引得每一個人哈哈大笑。

晚上,碧雲準備蛋糕、壽桃、壽麵,並為母親唱歌祝壽,母親親自切了塊蛋糕給我,平常不吃甜點的我,為了不讓母親掃興,也就不計較了。

四月五日 星期二

今日一早,樸老派了他的專車,請祕書長蕭秉權接我們至西康賓館作半日談。一見面,樸老爽朗親切的笑聲讓人非常感動。進了客廳,他又立即吩咐他的幕僚人員出去,並把門關上,要和我好好地談一談。

方才坐定,樸老將一幅剛寫好的墨寶送給我,上面寫道︰

四月二日星雲大師招宴於雨花精舍

香積飯,風味勝龍華。

妙供喜承慈母笑,孝行今見法王家,眷屬是蓮花。

談般若,持誦襲唐音。

不減不增諸法相,有聲有色大心人,善護未來因。


這首詞開頭就讚歎日前於雨花精舍舉行的晚宴,雖然龍華寺的素齋極富盛名,但樸老卻認為我們的素齋比龍華寺做的還要好,真是舌燦蓮花,給人歡喜,尤其他最後的那句「善護未來因」,似有所指,耐人尋味。

樸老最關心的是中國的和平與統一,我告訴樸老,我也一直主張海峽兩岸要和平統一,但是不少人都將我歸為統派。其實,我自己並不屬任何派別,我只有一點台灣情,一顆中國心。每當我想到一個國家的分裂,將造成多少的妻離子散,苦了千百萬的人民百姓,總有一份不忍的悲憫。

因此,我一直期盼著台灣的自由民主能夠繼續發展,同時我也殷殷地希望中國大陸的經濟貿易能夠更加開放,讓兩岸人民先從經濟生活上拉近彼此距離,然後再由政治方面獲得互相和諧尊重的相處。一國兩制也好,一國多黨也好,我唯一的心願就是所有的中國人都能夠在大同的中國旗幟下,共同為全世界人類的福祉貢獻!

幾天來,我親眼見到農村的建設、人民的生活在不斷地改善。記得一九八九年那次我回大陸,街道上看到的只有腳踏車。如今,不僅有機車,汽車也很多,聽說私人轎車也不少呢!在此,我衷心地希望海峽兩岸的當局能誠如樸老所說,都能「善護未來因」!

接著,樸老在談話中又提到了我對大陸水災的救濟。一九九二年大陸水災,世界各地佛光會和我共同捐助了五十萬美金,其中有的是託紅十字會代為發放,有的是託殘障協會鄧樸方發放,而十萬美金是請中國佛教協會代為發放。為此,樸老對我說道︰「您那十萬美元,不僅替中國佛教協會增加了面子,更讓各地的道場得到了救助,所以,國家、人民、佛教會都非常感謝您。」

我想,中國大陸對我可能是又喜歡又不喜歡,因為我一直堅持一個中國的理念,這點雖然不會錯,但是中國大陸卻對我存有一些誤會。例如以旅遊休息名義投奔美國的許家屯先生,事實上,這宗臨時突發的事件,在我以為是做了件對中共有益的事情,因為許先生在美國西來寺總比在美國的中央情報局來得好。說起來我和許先生的交往算是素昧平生,因緣是由一九八九年我訪問中國大陸經過香港時,承蒙他設宴款待而結下的,因此,我接待他純屬自然,反之,倒令人深感意外。

除了接待之外,我也沒有要求他到台灣,以免讓中國大陸受到傷害,心中反而常常希望他能早日回歸中國大陸。記得當時,我也將各種資料傳真至中國駐洛杉磯領事館,可惜一些人總是報憂不報喜,導致某些誤會在所難免。另外,記者在報章上所作的不當報導,也加深了相互的隔閡與矛盾,讓一些對中國大陸的有心人士感到徒呼奈何。

當我們談到金陵刻經處時,我建議設立「金陵印經會」,以吸引對佛法有心的人士來參與,並且提供協助,繼而發揚印經的力量。至於真正印經處未來的發展,南京現有地址已不敷應用,聽說天寧寺即將發還給佛教,屆時揚州天寧寺可作為刻經處。樸老聞後,即說:「智者一言,黃金萬兩。」以此表示對我意見的讚賞。

最後,又談到中日韓佛學會議、計畫在香港舉辦的中港台海峽三地漢語系學者佛教前途座談會、九月於溫哥華舉行的國際佛光會第三屆會員代表大會,還有南京的教育事業、北京的文化事業……。談了兩個小時,彼此才依依不捨說再見。

下午和晚上都在家與母親閒話家常,母親真是一位健談的長者,從三皇五帝定乾坤開始,一直到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乃至鄧小平、江澤民、李鵬等等,他都能津津樂道侃侃而談。我故意向他提起海基會以及海協會,這方面他就不太了解了。

四月六日 星期三

一大早,全家人齊集於佛堂恭誦《普門品》一卷,為母親祝福祈禱。

母親得知我今天要離開,昨晚整夜都沒闔過雙眼,一看到我就低下頭,沉思了好一會兒才說︰

「今覺,我有很多話想要跟你說,可是,見了面,話又沒有了。」

接著,母親又慨嘆道︰「佛法無邊,我卻一直都在苦海邊。」

我聽了,忙安慰他︰「在台灣,我有萬千聽眾,來到南京,我變成了您的聽眾。」

這時,母親眼中掠過一絲笑意,他說︰「講經的人不一定能得道,聽經的人反而個個都能得道。」好一句智慧之言。

辭別母親,我們搭乘旅遊特快火車前往上海。記憶中,第一次看見火車時我才十二歲,當時我緊緊地拉著母親的手,驚訝地喊道︰「不得了啦!房子在奔跑!」現在想起來,真覺幼稚好笑。

我一生搭乘過無數趟火車,最感親切的要算是中國內地的列車,因為只要端坐車廂中,就可欣賞祖國的河山風貌。運河裡帆船穿織如梭,道路上拖拉機來往不斷,遠遠望去,千百條彩帶似的水渠,將寬闊的田野劃成棋盤式的整齊方塊,山崗上一道道凌空架起的渡槽猶如一條條銀鍊,靜靜地伸向遠方。近處的耕牛,零星地散在各處,優閒地啃著路邊嫩綠的青草。還有那小溪流蜿蜒地躺在田野裡,在陽光的照射下,像一條閃閃發光的明亮帶子。神奇的春風,成天忙碌地來回奔波,給依依垂柳帶來一樹鵝黃,也為婆娑的桃樹帶來滿枝緋紅,濃郁的春天氣息更呈現出大地的盎盎生機。

中午時分,我們抵達上海。在這名聞世界的大都市,我們參觀了全球第一的楊浦大橋、繁華依舊的十里洋場、新開闢的浦東城鎮,最後來到龍華寺,住持明暘法師特地設宴款待大家,菜式豐盛︰

1.立雕彩拼

2.八味蓋碟

3.荔芋石尖

4.蓮花蟹粉

5.香檸玉粒

6.八珍雞冠

7.善釀川蘇

8.靈芝益壽

9.鳳腿蕉球

10.揚州干絲

11.翡翠白玉

12.‬栗茸香蓮

13.花色船點

14.冬瓜扁尖

15.鮮果彩拼

每道菜除了有獨特的菜根香之外,加上精美的果雕、撲鼻的飯香、優雅的音樂、爽口的蔬菜以及柔和的氣氛,不愧是一桌名副其實的素齋滿漢全席。

晚,安單於龍華賓館。

四月七日 星期四

中午十二時,從上海搭機離開大陸,抵達香港,逗留兩小時,轉機飛往高雄小港機場,回到佛光山已是晚間九時。

才剛踏入法堂坐定,還沒喝完一杯熱茶,就陸續接到各報記者打電話來探訪我對「千島湖慘案」的看法。其實,對於這個不幸事件,我也是剛由接機徒眾的口中得知一二,有關詳情還不甚了解,所以不敢遽下評論。只是我深深感到︰如果中共當局能出面說幾句話,讓亡者得以安息,使生者獲致安慰,相信更能撫平此一悲劇帶來的創痛。

今天適逢陳履安院長陪同夫人陳曹倩女士上山,準備明日起在佛光山展覽館舉辦花藝展,得知我甫從大陸回山,特別相偕與孫春華老師等人一起到法堂來。大家關心我此行的情況,我說︰一切均極順利!從第一天飛抵南京機場,即受到「免驗行李,快速通關」的優待;此後七天,雖然一路上風塵僕僕,但每到一處都受到熱忱接待,尤其有三件事令我非常感動︰

1.承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居士盛情,特地在我抵達前數日,遠從北京坐了十八個小時的火車到上海,再換乘五個小時的火車到南京來等我,並且親自安排一切接待事宜。

2.佛教界多位年高德劭的耆宿長老,也紛紛從各地趕來歡迎致意,包括北京佛教協會副會長明暘長老、蘇州西園寺安上長老、鎮江焦山定慧寺茗山長老、棲霞山寺雪煩長老、南京棲霞佛學院副院長圓湛長老等多人。

3.看到高齡九十四歲的老母親,身體硬朗,精神愉快,而且健談如昔。

言談中,大家對大陸佛教的發展也極表關心。我說,要振興大陸佛教,首重培養人才及發展文化事業。因此我把此行與趙樸老談及未來兩岸的教育合作、文化交流、人才培養等計畫,以及參觀南京金陵刻經處,當場並捐助一萬美金,同時允諾以後幫助他們發展軟硬體設備的事情告訴大家,趁機請孫老師以後幫忙引介台灣的印刷公司,助其在印刷技術上有所更新、進步。

孫老師與陳院長都是佛光會的檀教師,孫老師每年往返大陸多次,他覺得「布施」實為度眾最直接的方法,因此每次到大陸,總會帶上幾十箱的禮物前去結緣,加上他的法布施,使得「孫老師」三個字在大陸倍受尊崇。而陳院長則表示,台灣與大陸之間,其實就像兄弟一般,因此不應只是在生意上往來,大家應抱著交朋友的心。他說「回饋」、「給人」、「不求回報」,不失為交朋友的不二法門。

陳院長講的「不求回報」的心,其實就是「無相布施」,這是一種最高境界的布施,也就是布施時沒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求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而施的功德,才是最大的功德。

大家談得盡興、談得歡喜,不覺時間悄然而過,送走院長等人,回到寮房,已經過了十二時,數日來的旅途勞頓,此時一湧而上,只好放下已經拿在手上的書,安然入睡。

四月八日 星期五

上午十時,與陳履安院長及其夫人陳曹倩女士,共同主持「第十屆中華傳統插花藝術展──佛教插花」開幕典禮。這是由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和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聯合主辦,繼上個月二十九日在台北歷史博物館展出後,將從今天起,在佛光山展覽館展出六天。

配合這次的展覽,並安排兩梯次的插花研習會,同時舉辦六場以「佛與花」為主題的「一九九四年中國佛教插花學術研討會」,藉此推動佛教與花藝相關的學術研究風氣。此舉在佛教界、花藝界、學術界而言,都算是首度創舉,因此極具意義。

「佛教與花」不僅有極深的淵源,若以佛法的觀點來看,花像人生,人生就像花一樣。一朵花,從含苞待放到燦爛綻放、花香四溢,正如人生的過程;花雖然有開有謝、有枯有榮,生命的本體是永恆不死的。然而眾生在一期又一期的生命中,要如何開放呢?佛經中有所謂的「九品蓮花」,人生也是有層次的,我們是讓自己活出上品、中品,還是下品呢?就看自己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把握生命,繼而創造生命的價值。

花不只像人生,花也像人的心,我們常說「心花怒放」,心花怒放是表示歡喜。好的心就像花一樣,可以把歡喜帶給別人。尤其花總在當開放時開放,而且毫無保留的把它最美的一面呈現出來,供人欣賞,它不一定要為自己而開。所以人生應該像花一樣,當歡喜則歡喜,當與人共享則與人共享,而不是凡事都要據為己有。

過去每說到插花,大家就想到日本的小原流、池坊流,甚至不遠千里到日本學插花。其實不只是插花藝術,「茶道」、「書道」、「劍道」等,這些都是傳自中國的固有文化,卻在日本蔚成流派。今天看了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陳曹倩女士,率領一百多位老師所插出來的花,一盆盆都充滿了禪味,意境深遠,我說,這些應該叫「中國流」。甚至希望經過這次的花藝展之後,未來更能從「中國流」進而插出「佛光流」,讓佛光普照,讓中國的插花藝術更加發揚光大。

今天的開幕典禮,不但與會貴賓雲集,而且吸引了許多記者上山採訪,有《中央日報》李堂安、《聯合報》王紀青、《自由時報》郭紹齊、《太平洋日報》陳萬強、《新生報》劉蒼璘、台視周傳久、中廣黃欽萍等記者。他們問我︰「何謂中國流、佛光流?為何要提倡插花藝術?」我回答說──

中國的插花,一向不重在奇,而重樸素淡雅,尤其花本來就生長在天地間,俯拾即是花材。一盆花,只要枝枝葉葉一陪襯,就能把意境烘托出來,所以我覺得中國的插花應該走出自己的道路,只要能夠插出中國花藝的獨特風格,能夠讓花表現出生命、意境、真理,這就是中國流,就是佛光流。

佛教講眾生得度有六個方法,稱為「六度」。從一朵花中,其實也可以看出花具有六度的精神──

1.布施︰花開展現美麗的姿容,令人一見心生愉悅,帶給人歡喜,因此它有布施的精神。

2.持戒:花總在一定的時節、範圍綻放,不像葛藤會攀附在其他的植物上,它不侵犯別人,所以具有持戒的精神。

3.忍辱︰花開須經種子深埋土裡,一段時日的蘊育,其間必須忍受黑暗、潮濕、寂寞,而後抽芽。甚至開花後,還要耐得住風霜雨雪,乃至蜂蝶採蜜時的傷害,所以具有忍辱的精神。

4.精進︰一朵花,不管花期長短、久暫,總是努力散布花的芬芳美味,展現它最美的一面。即使謝了,仍舊化作春泥更護花,甚至留下種子,為繼起的生命而生生不息,所以具有精進的精神。

5.禪定︰花,靜靜的開放,表現出寧靜、祥和、安忍的氣質,這就是禪定的境界。

6.般若︰花有各種顏色、大小、香味,千變萬化,奇妙不已。花的世界就像人的世界,蘊含無限的智慧,值得探討。

因此,我覺得一個人若能懂得欣賞花的美,必能昇華精神生活。甚至我覺得修行也不一定是誦經、拜佛,才是修行;能夠從賞花、看花中獲得啟示,這也是一種修行。甚至有許多的祖師大德在觀看花開花謝的變化無常中,明心見性。我想這也是提倡插花藝術的意義所在!

由於三月三十一日,發生了台灣旅行團到大陸千島湖觀光,不幸全體罹難的千島湖事件,因此記者們也問起我對此事的看法。昨天返台後我才從媒體報導中得知這個事件,我覺得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總是令人難過,不過不幸事件既然已經發生,責怪也於事無補。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如何讓傷害減到最低。我覺得中共高階層此時應該有人出來講話,讓家屬得到心靈的安慰,才能使這件事情淡化。如果家屬願意,佛光山願舉辦一場超度法會,讓家屬受創的心靈得到撫慰,也使亡者得到冥福。

會後,《聯合報》記者王紀青小姐到法堂訪問我此行大陸探親的情形;《中國時報》記者蘇正國也於午後專程上山採訪。另有多家報社記者則以電話訪問,其中《中央日報》記者李堂安,除了親自上山,事後又接連打了四通電話,詳細採訪,於是今天大半的時間就在記者的追蹤訪問中過去了。

這次到大陸,目的是探親、祭拜祖庭。不過在與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見面時,曾談及兩岸未來文化、學術、宗教交流的事情,雙方都希望對此略盡棉薄之力。

四月九日 星期六

上午,慧群來法堂向我請示國際佛教促進會今後的歸屬問題,我告訴慧群應將之歸納於佛光山宗務委員會的管轄之下。國際佛教促進會於一九七八年獲得美國政府的認可,目前歐洲、澳洲、南美洲的所有佛光山道場皆已登記為國際佛教促進會。

我向慧群說明了國際佛教促進會未來的幾個方向──

一、國際佛教促進會扮演的角色︰

1.代表佛光山宗務委員會作國際性的聯絡。

2.代表國際佛光會促進國際間的會務發展。

二、國際佛教促進會的任務︰

1.蒐集資訊,掌握認識。

2.建立名冊,定期聯絡。

3.編譯書刊,交換刊物。

4.巡迴拜訪,增進友誼。

5.教育研習,發掘人才。

6. 文化交流,體解尊重。

7.慈善支援,廣結善緣。

8.國際會議,培養共識。

9.接待外賓,交流傳譯。

10.收集資料,建立檔案。

三、於佛光山成立國際寮,接待國際佛教僧信四眾。

四、創辦國際佛光季刊︰

1.以英文出版國際佛光季刊。

2.以中英文字翻譯佛學書籍及各地資訊。

五、舉辦活動︰

1.國際佛教僧伽講習會。

2.今年度十二月下旬舉辦兩星期之國際英語學佛營。

六、協助拓展國際佛光會,吸收外籍人士加入佛光會。

今天永慈從菲律賓回來,除了銷假,並轉交了一個苗戈律圓通寺信徒的紅包給我,我立刻將這份供養捐獻給國際佛教促進會作為發展基金。

這時,周志敏來電告訴我,他明天將遠赴大陸拍攝《大陸尋奇》,該節目在台灣收視率最高,每一個人都喜歡看,因為它把人們不能抵達的地方,透過鏡頭,完美地呈現於大眾的眼前。我祝福他旅途順利。另外,由他在中視導播的《星雲說》播映權已賣給國際衛星電視台,我聽了非常高興,今後透過衛星電視,全世界的人士都能收看到這個節目,佛光法水也就遍布得更廣、更遠了。

接著,慈惠又來報告台南的名曲義唱最新消息,屆時陳麗麗、江蕙、冉肖玲、殷正洋、潘越雲等將前來義演,看來這次的義唱晚會必有一番盛況。

下午五時半,前高雄縣縣長余陳月瑛來訪,言談中,他十分關切佛光山停車場、河川發展、大樹鄉建築等種種問題,我就是這樣常常為老縣長所感動。

晚七時,於檀信樓大禮堂為各級學部聯合講習會上課。一開始,我告訴同學們最近我常常思索的一個問題︰人是一個很奇妙的動物,在這世間,人也活得很辛苦。從娘胎呱呱落地,發出的第一聲就是︰「苦啊!苦啊!」出生之後要接受父母的養育、管教也是一苦;到學校求學,課業的繁重也是非常辛苦;畢業後工作,社會上的排擠、競爭,讓人深覺好苦;回到家裡,如果兄弟姊妹能夠和諧相處,享受的是天倫之樂,反之,就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們生活的周圍,瞋恨、嫉妒在壓迫著我們,天災人禍在威脅著我們,還有貧富貴賤、政治迫害……,人生真的好苦!

我是一個性情樂觀、積極進取的人,平常講佛法很少談到苦,但是苦是一個事實,唯一排除的方法就是信仰佛教。在佛法的大海裡,我們可以找到安慰、找到平衡、找到歡喜、找到自在,佛法是人類的光明,佛法是世間的救星,因此,我深深地感到︰「幸好我出家了,如果我沒有出家,沒有學佛,後果真不堪設想。」每當我看青年朋友學佛,心裡總是有股說不出的高興。我希望同學們珍惜因緣,持之以恆,最後以四句偈送大家︰

人身難得今已得,

佛法難聞今已聞;

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向何生度此身?


如何利用寶貴的人身,好好修行,離苦得樂,是多麼重要的大事!

四月十日 星期日

花與佛教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樣,花與人、花與世界之間的關係也是緊連一起。若將人生譬喻為花,人的每一期生命是否都能像花朵一樣綻放燦爛美麗的光彩?這就是我們要深思的問題。今天上午,我在中國佛教插花學術研討會開幕典禮中,以花來解釋修行大乘菩薩行的意義。

花本身很美,在窗前明月之下,花將大自然點綴得很美;而我們也要學習花的精神,以菩薩的行願將世間點綴得更美、更善、更真!

中午,高雄市市長吳敦義伉儷來訪。市長告訴我,平常每逢週末、假日,活動都特別多,一般早上六時半就要出門,星期天比較好一點。今天是禮拜天,市長能夠抽空上山禮佛參觀,實在難得,故邀請市長在法堂共用午餐。

晚上七時在法輪堂為男眾同學上課──

一個人要有思想,要能辨別是非、知道邪惡。在佛光山這個大團體裡,我希望男眾能夠耐煩永恆,從零做起,努力奮發,由無到有。有的人為一句話而奮鬥了一生,也有的人一生就是從事一份工作,刻苦耐勞,默默地耕耘,像這次我到大陸南京金陵刻經處參觀,許多人年輕的時候就在那裡工作,經過了幾十年的歲月,成了白髮蒼蒼的老人,還盡責地守住他們的崗位,我心中一直為他們的永恆耐力所感動。因此,我希望男眾凡事皆能持之以恆,養深積厚,不要急著出頭,唯有恆心、毅力,事業才會成功!

我很希望男眾做個螺絲釘,成為因緣,扛起佛教這座大山。我也非常希望男眾能夠建立共識,我們平常關心自己,更應該關心常住、關心佛教,因為常住是團體,自己是個人,如果沒有了團體,也就沒有個人,所以,我們應該讓自己的前途與佛光山常住結合在一起,建立團體比個人更重要的共識觀念。

我曾經在焦山佛學院聽大醒法師講了這麼一句話,他說︰「佛教只要有十個出家人團結在一起,就有辦法了!」佛教由於過去太分裂分散,才無法將力量凝聚起來,現在要靠大家擔起責任,不但要自我健全,更要讓佛教靠團結來組織、靠團結來奮起、靠團結來展現力量。我希望男眾能夠團結起來,將眼光放遠,將心胸放大,發願為佛教立心、為眾生立命!

四月十一日 星期一

從今天起,一連三天,我以「佛教的前途在哪裡?」作為教材,為佛光山叢林學院各級學部聯合講習會的同學們上課。

佛教教育跟一般社會教育不同,在社會接受教育是為了一技之長,以便將來謀生之用;或者是為了取得一張文憑,找一份好工作。而佛教的教育卻包含了慈心悲願,為了自利利他而責任重大。佛教教育大致上分寺務行政和義理研究兩種,像法務、知賓、梵唄、弘法等都屬於前者,比較容易學習。另外,義理的研究是屬於心性上的內學,必須要靠自己去體悟。因此,佛學院的教育又分兩方面︰一是生活教育,二是思想教育。

所謂生活教育,就是行住坐臥、待人處事、威儀等各方面的訓練。有時候,一言一語、揚眉瞬目、一舉手一投足,都要用心慢慢地表達於行為舉止上,若要讓生活中有佛法,必須要自己做自己的老師,請其他的同學和善知識擔任顧問,如此自我要求約束,方能完成生活教育。

思想教育,先要具備四不壞信︰一、對三寶有信心;二、對常住要忠心;三、對眾生有慈心;四、對持戒要肯定。

記得我初到台灣的時候,佛教界感覺到共產黨快要來了,很多出家人都去擺地攤、開小店,甚至到工廠裡去找工作。治安單位今天調查、明天檢舉,將整個佛教界搞得風雨飄搖、草木皆兵。當時,沒有一個人敢說自己是佛教徒。那時候,我就告訴自己,即使是佛陀親自來叫我去改信其他宗教,我還是要跟佛陀說︰「慈悲偉大的佛陀,縱使全世界的人都離開佛教,只剩下我一個人,佛陀,我依然信仰您!」自出家以來,由始至終,我對佛陀的信仰一直沒有改變。

此外,我想跟同學們說明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要自動自發,自我學習。例如,每個月我自己出版一本《我的園地》,裡面有論文、講座、詩歌、散文、心得報告等,雖然是我自己一個人看,但是從那時候一點一滴的發心累積,打穩基礎,讓我後來與雜誌、寫作結下了深厚的緣分。由此可見,自發的成果很大。這裡,我對教育的理想提出十二點意見──

1.為佛學院訂定高、中、初各級層次的教材。

一般教材︰

(1)初級︰以古德詩歌為主。

(2)中級︰以佛教大德開示語錄為主。

(3)高級︰以經論序文為主。

佛學院教材︰

(1)初級︰佛學名相、佛法概論、佛教史。

(2)中級︰宗派概論、各國佛教介紹,如印度佛教、中國佛教等。

(3)高級︰文學專書、各種經論專書,如《攝大乘論》、《成唯識論》、《俱舍論》等。

2.為各級佛學院考試評定合格教師。

3.培養佛學院的師資人才。

4.訂定佛學院的設備標準,如教室、禮堂等。

5.加強培養佛教教育行政人員,如學務、訓導,並給予認定。

6. 佛教教育應共同組織一領導中心,舉辦講習會、聯誼會等活動,互相來往、交換訊息。

7.學生畢業後,優秀者應協助其繼續深造,或出國留學。

8.各佛教學院學生應有院際間的共同活動,如論文、講演、梵唄、書法等各種競賽。

9.規定布教師、住持、監院等應由佛學院畢業生充任。

10.呼籲所有的佛教徒來支持佛教主辦的學院和大學。

11.設立各大專院校佛學社團所有社員會考制度,認定其資格,以便使其為佛教服務。

12.‬鼓勵佛教界設立獎學金和貸學金。

以教育培養人才是佛光山開山的四大宗旨之一,唯有重視佛教教育,佛教的前途才有希望!

永芸從台北回來,我邀他在法堂晚餐。吃飯的時候,我對他說︰「不要小看法堂這張桌子,多少的院長、縣市長都在這裡吃過飯!」

永芸聽後,趕快回答道︰「所以,能夠吃師父請的這頓飯,從台北趕回來也值得。」

四月十二日 星期二

從學院上課回來,收到慧深寄來的一封信。打開一看,隨信附了幾首新詩,挑選三首,摘錄於日記中──

佛像與大磬

大磬在抱怨︰

為何總是有那麼多人

心甘情願地向佛像膜拜?

卻一點也不敢動他一根毫毛?

而我又為何每天早晚

要被人們敲得嗡嗡作響?

彷彿一點也不值得憐惜?

面對大磬的抱怨、羨慕與嫉妒,

佛像終於說話了︰

你可知道

曾經受盡千錘百鍊,

才有今天的我?


曾經

三年的歲月不算長,

卻影響了我漫漫的一生,

皆因有您慈悲的撫慰。

啊!恩師──星公上人!

自從離開您後,

我已數不清多少次在夢中見過您。

猶如盤古開天般,

我的心境竟然這樣被您

慈悲智慧的佛槌,

重重地擊了一下,

將我沉重的佛性頓時敲開。

卻萬萬沒想到,

來得快,去得也快,

雖然都是不得已,

但這一切

豈是一個痛字能形容?


想您

是您曾經讓我覺得︰

我抓住了生命脈搏中的太陽!

是您的慈悲給了我滿懷的信心!

記得您在佛光山的球場上

對我說︰

不要做洩氣的球,

那只會越拍越低;

振作起來,充滿鬥志,

才能越拍越高,

學佛修道也是一樣,

要逆爭上游!

這些話我仍然銘記於心。

您還說︰

不要隨便去恨一個人,

這樣你會比他更痛苦。

心中有太陽,

挑戰黑暗才不怕。

類似如此勵志的句子,

不知道在我腦海裡出現了多少次,

但卻沒有比現在體會得更深!

依稀記得

您跟我說過︰

好好寫,

將來我要為你出版,

中國佛教史上第一本佛教現代詩集。

話猶在耳,

卻已和您咫尺天涯。

您不了解我為何要離開您,

我也再沒有機會告訴您。

十年了,

我依然非常非常想念您!


二十年前出家的慧深,由於性情不和眾,常住命其返回俗家。十多年來,慧深仍然一直惦記著佛光山,尤其是他從內心對我流露出的那份孺慕之情,令人感慨!烏鴉尚知反哺,羔羊也懂跪乳,人也要懂得知恩圖報啊!可是,往往從常住溜單他去的人,卻連一個慧深都不如,真是悲也。

四月十三日 星期三

從小我就特別愛讀小說,尤其是《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七俠五義》等等,只要一書在手,就到了廢寢忘食的痴迷程度。今天,我在檀信樓大禮堂跟學生們講了一段故事──

戰國時代,有一位士人名叫顏斶。一天,在上朝的時候,齊宣王就說︰「顏斶,來!」顏斶聽了,也對齊宣王說︰「宣王,來!」朝中群臣對於顏斶的態度深感不以為然,大家就問他︰「王也曰斶前,斶也曰王前,可否?」

顏斶回答道︰「王呼『顏斶,來!』如果我上前是我羨慕王的地位、畏懼王的權勢而不得不趨炎附勢;假如我說『王,來!』王真的來了,便說明了他禮賢下士,尊重百姓,雖然是同一句話卻有不一樣的意義。」

齊宣王聞畢,仍然表現得一副不屑一顧的樣子︰「王者貴乎?士貴乎?」意思是問帝王與士儒何者為貴。

於是,顏斶舉了一個甚具智慧的譬喻︰「當然是士儒較帝王尊貴!過去齊秦兩國交戰,秦王曾經懸賞五百兩黃金捉拿齊王的人頭,同時也宣布了一道命令,也就是士將不可侵犯齊國士儒柳下惠的墳墓,否則,將以極刑處之。由此可見,帝王之首遠不如一個死了的士人之墳!」

這時,齊宣王才認同顏斶的看法,明白到士人不可侮辱的道理,他趕快下座,賞賜了顏斶許多財寶,可是卻遭到顏斶的拒絕。

在顏斶的立場,他認為按部就班、自由自在的生活,勝過帝王所賜予的瓊漿玉液,沒有罪禍加身是一個人最大的平安富貴,後來《戰國策》上說顏斶終身不受汙辱是由於他那返璞歸真的性格。

以上雖然是我五十多年前讀過的故事,但是我仍然記憶猶新。除了小說,我還喜歡看歷代偉人的傳記,像佛門裡的《高僧傳》、過去台灣的《傳記文學》,都是我必讀的傳記。因為在這些書裡面,海倫凱勒告訴我如何克服殘障邁向成功,居禮夫人道出他成為科學家的種種經過,中國許許多多的詩詞、文學、書法家,他們的成就也可以從書中找到答案。

最令我感動的是多位外國名人和總統,他們從送報紙,當小販,經過貧窮刻苦的磨鍊,而成為時代的巨人。在中國,佛教界的太虛大師小時候也曾經是個牧童,著名的八指頭陀窮得連飯都吃不飽,而他們成功的原因卻是我們最值得省思的地方。

說到成就,我認為任何成就都得來不易,一棟房子必須要靠一磚一瓦慢慢地堆砌,一草一木要仰賴灌溉、施肥才能開花結果,一個人的成就更是要經過多少的汗水、辛苦,多少的犧牲、奉獻才能換來。我相信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一個人之所以成功、偉大,是從平等無差的機會中努力爭取得來的。我希望佛光山的弟子們能夠珍惜身邊每一點、每一滴的好因好緣,好好地珍惜這個世界,細細地品味這個人生,除了要讚歎一切成就之外,更要積極地創造自己的未來!

四月十四日 星期四

上午,從美國回來的依恆來法堂向我銷假,並報告了最近在紐約講堂弘法的情形。

中午,召集本山研究部的學生,了解他們每一個人的專長和研究的經論──

滿悅︰《俱舍論》

滿貴︰《華嚴經》

滿厚︰《大智度論》

滿欣︰中國佛教史

滿昇︰禪宗史

滿紀︰《瑜伽師地論》

永宜︰中國佛教史

覺門︰《清淨道論》

覺涵︰《菩提道次第廣論》

向來,研究生給我的印象一直都是埋頭苦幹,忙得不可開交,雖然如此,我覺得大家在學習上並沒有求真、求完美。古代的讀書人往往為了一個字,多少的斟酌、多少的推敲,依然不肯罷休,而我們的學生卻欠缺了那份鬥志和毅力。因此,我認為一個會讀書的人要具備下面條件︰

1.字要寫得好

2.文要說得通

3.書要讀得多

4.資料蒐集得多

讀書,要懂得融會貫通,並不是將書本死記硬背就可以。我希望每一個研究生要能列出一百個問題,以中國佛教史為例,要知道佛教初傳、漢譯佛經的誕生、佛教藝術的發展、各宗派的相承、僧官制度的建立、大藏經的出版、三教合一以及度生度牒等種種問題。此外,在學習的過程中,要常以寫作來加強表達能力,於研究時一旦發現問題,也要能提出見解、看法,如此讀書,才能讀出巧妙和快樂來。

晚上,在抄經堂與住在金佛樓的徒眾座談,聽取大家搬新家後的意見與感受。大致上,徒眾都覺得金佛樓的視野、空氣、設施較大慈庵寬闊、新鮮、完善,而且初學者共住一起,也能夠彼此提攜、相互勉勵,我聽後非常高興。我告訴大家,每天可安排固定時間相約至抄經堂自修,或請師兄們報告弘法與修行的心得,生活方面,訂定共住規約,嚴格要求自己,樹立佛光人慈悲融和的形象。

臨行前,我對剛啟用不久的抄經堂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抄經前儀式不得超過五分鐘。

2.抄經內容可選用大佛法語。

3.抄經後押上日期歸入檔案。

四月十五日 星期五

上午十時,高雄工商專科學校校長黃廣志、教務主任黃清良以及劉文成教官等人來訪,相談本月底前往該校推動淨化人心運動和舉行七誡宣誓儀式之事宜。我與黃校長雖然初次見面,但彼此非常投緣,經過交談,發現我們對於教育工作都有同樣的熱心。

黃校長告訴我,他從小就矢志要當一位教育園丁,並發願終身從事教育工作,培養國家人才,這一點倒與我的志趣不謀而合。黃校長曾任交通大學教務主任長達十四年,兩年前才轉至高雄工專擔任校長要職。別看校長外表文質彬彬,原來他還是全國校長中獨一無二的九段國術高手。校長曾經當選為十大傑出青年,也曾率團至德、美及香港等地做國術表演,在科技學術方面更取得了傲人的成就。面對這位文武雙全的校長,我立即邀請他來山教授武術,校長不僅滿口答應,還說要為佛光大學盡一份心力。

晚七時三十分,應美濃鎮長鍾新財伉儷之邀前往美濃國中講演。記得民國四十三年(一九五四),我經常由高雄步行至美濃朝元寺,當時慧定法師還是位學生,我則是他的教務主任。如今時隔多年,對於美濃鎮的一景一物,我依然覺得有一份親切與熟悉。

今天是我在美濃的第一次講演,前來聽講的貴賓有美濃鎮長鍾新財伉儷、朝元寺住持慧定法師,以及美濃國中校長林炳英。在中鋼黃坤玉、旗山柯玉瑕、阿蓮陳進成、麻竹園范美吉等各佛光分會會長的帶領下,幾乎住在鄰近的有緣人士都來了,八百名聽眾將整個禮堂擠得滿滿的,難怪鎮長說這次的佛學講座是美濃鎮的一大盛事。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