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40 附錄二 《金剛經》原典與白話譯釋

佛典中譯:鳩摩羅什

白話譯釋:星雲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阿難尊者說他從佛陀那裡如此聽聞:

那時候,佛陀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眾隨侍左右。

到了吃飯的時候,佛陀穿上袈裟,拿著飯缽,帶領弟子們走進舍衛城,挨家挨戶地托缽乞食。之後,回到給孤獨園中。吃過飯後,佛陀將衣、缽收拾好,洗淨了腳,鋪好座位,盤腿靜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這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站起來,袒露右肩,以右膝跪地,雙手合掌,虔誠恭敬地向佛陀問道:「世間稀有的佛陀!佛陀善於愛護顧念諸菩薩,善於教導囑咐諸菩薩。佛陀!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已發起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如何才能安然住在菩提心裡?如何才能降伏妄心?」

佛陀說:「說得不錯!須菩提!正如你所說,佛陀善於愛護顧念諸菩薩,善於教導囑咐諸菩薩。現在,你們用心靜聽,我為你們解說。善男子、善女人發了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應該如我接下來所說,如此安住菩提心,如此降伏妄心。」

「是的,佛陀!我們樂意聽聞。」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陀告訴須菩提:「諸位大菩薩,應當如此降伏妄心;對於一切眾生,不同生命形態的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有色身、無色身;有心思想念的、無心思想念的、不是有想、不是無想的眾生,都要使他們進入涅槃的境界,了斷一切苦報、煩惱,度過生死苦海,到達不生不死之地。如此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的眾生,其實並沒有一個眾生為我所度。

「這是什麼緣故?須菩提!若菩薩妄執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分別,就不能稱為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再者,須菩提!菩薩了知一切諸法其性本空,為因緣聚滅會合,所以世間所有的萬事萬物,都應無所執著,以此無住法中,修行布施,利益眾生;也就是六根清淨,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而去行布施。

「須菩提!菩薩應該如是修行無相布施。這是什麼緣故?若菩薩修行無相布施,沒有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人,所布施的物,當然布施後更不存有求報的念頭,這種三輪體空,無相而施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

「須菩提!你認為東方的虛空可以思量嗎?」

「不可思量,佛陀!」

「須菩提!那麼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空,可以思量得到嗎?」

「不能,佛陀!」

「須菩提!菩薩因體悟三輪體空,不執著事相而行布施,其所得的福德,也和東西南北四方虛空一樣,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只要依著我的教法如是修行,才能真正安住於清淨的菩提本心。」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須菩提!你認為可以從身相見到佛陀嗎?」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從身相見到佛陀。為什麼?因為佛陀所說的身相,是色身,色身是地水火風四大因緣假合,是因緣生滅,虛妄不實的,並不是真實永存之身。佛陀的真實法身,等如虛空,無所不在。但是法身無相,凡夫的肉眼無法親見,只有明了五蘊假合的幻相,才能親見佛陀不生不滅的法身。」

佛陀告訴須菩提說:「不僅佛身如此,凡是世間所有諸相,都是生滅變遷的相,虛妄不實。若能悟見世間虛妄的本質,就能見到佛陀的法身了。」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須菩提又問道:「佛陀!後世的眾生,聽聞您今日所說的微妙言說、章句,能不能因此而生起實在的信心?」

佛陀回答須菩提說:「不要這樣懷疑。在我滅度後的第五個五百年,若有持守戒律、廣修福德的人,能從這些言說章句,體悟無住的實相般若妙義,而生出難得的真實信心。應當知道這些人,不止曾經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那裡種植諸善根,而是他們已於多生劫以來,奉事諸佛,種植諸善根,才能有這個因緣,在現世聽聞大乘無住的般若真理,乃至只是在一念之間生起清淨信心的人。須菩提!如來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見的,這些善根眾生,是會得到無限福德的。

「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他們不再妄執有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對待分別,不會執著有為的生滅法相,不會執著無為的空寂法相,也沒有『不是諸法』的執相。

「這是什麼緣故呢?如果眾生的一念心,在相上有所執著,就會落於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對待分別中;同樣的,若眾生執著種種法相,即於我、人等四相有所取著。若又執著於『無法相』,同樣也會落於我、人等四相的對待分別中。因為執取『法』則會停滯於『有』,以為有一個實有的生滅法相可離;取著於『非法』,則會拘泥於『空』,以為有空寂的非法相可證得,就不能與空理相契。所以,不應執著於『法』相,也不執著於斷滅的『非法』相。

「因此,如來常說,你們諸位比丘應當明白我所說的佛法,就如同那渡人到岸的舟楫,到達彼岸之後,即應棄舟登岸,不可揹負不捨。所以,未悟道時,須依法修持,悟道後就不該執著於法,至於那偏執於『非法』的妄心,更是應當捨去。」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你認為如來已證得了無上正等正覺嗎?如來有所說法嗎?」

須菩提回答說:「就我所了解,佛陀說法的義理,是沒有一定的法可稱做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固定的法是如來所說。

「什麼緣故呢?如來所說的法,都是為了眾生修行及開悟眾生而假設的方便之法,不可以執取。般若實相是無法以語言詮釋的,不要執著有一個實有的菩提可得,也不要執著沒有菩提正覺,落於『有』和『空』,都是錯誤的。

「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沒有一定的法名為菩提,一切賢聖也都是依寂滅的無為法而修,因證悟的深淺不同,才產生三賢十聖等階位的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如果有人用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珍貴的寶物去布施結緣,你認為這人所獲得的福德果報,多不多呢?」

須菩提回答道:「很多,佛陀!什麼緣故呢?因為七寶布施,所獲得的是世間有相的福德,所以佛陀說福德多;如果從性上說,沒有所謂『福德』的名稱,哪裡有多和少可說呢?佛陀不過是隨順世俗,而說七寶的布施,所獲的福德很多。」

「如果有人能夠信受奉持此經,即使只是受持其中四句偈等等,又能為他人解說,如此,他所得的福德更勝於布施七寶的人。什麼緣故呢?須菩提!因為十方一切諸佛都由此經出生,此般若法為諸佛之母。如果沒有此經,也就沒有十方一切諸佛,以及成佛的無上正等正覺法。

「須菩提,所謂的佛法,不過依俗諦而立的假名,並非是真實的佛法。因為眾生有凡聖迷悟的分別執著,佛陀為了開悟眾生不得不方便言說。佛法,就是不要執著在佛法上。」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須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須菩提!須陀洹會生起『我已證得須陀洹果』這樣的心念嗎?」

須菩提回答:「不會的,佛陀!為什麼呢?『須陀洹』的意思是『入聖流』,事實上卻是無所入的,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境相,因為心中沒有取捨的妄念,不隨六塵流轉,才叫做『須陀洹』。」

「須菩提!斯陀含會生起『我已證得斯陀含果』這樣的心念嗎?」

「不會的,佛陀!什麼緣故呢?『斯陀含』的意思是『一往來』,事實上,他已無往來之相,所以才叫做『斯陀含』。」

「須菩提!阿那含會生起『我已證得阿那含果』這樣的心念嗎?」

「不會的,佛陀!為什麼?『阿那含』的意思是『不來』,三果阿那含,斷除了欲界思惑以後,就永久居住於色界的四禪天,享受天上的福樂,不再來人間,所以才名為『不來』,況且心中沒有來與不來的分別,才稱為『阿那含』。若他尚有證果之念,便是著了不來之相,就不可以稱為『阿那含』。」

「須菩提!阿羅漢會生起『我已證得阿羅漢果』這樣的心念嗎?」

「不會的,佛陀!怎麼說呢?因為實際上並沒有什麼法叫做『阿羅漢』。所謂的『阿羅漢』是徹悟我、法二空,不再隨妄境動念,只是寂然如如,才為此立一假名。佛陀!如果阿羅漢起了『我得阿羅漢』的念頭,那麼,就是有了我、人、眾生、壽者等法相的對待分別,就不可以稱為『阿羅漢』。

「佛陀!您說我已證得無諍三昧,是人中第一,亦為羅漢中第一離欲的阿羅漢。但我並沒有執著『我是離欲羅漢』的念頭。佛陀!如果我有得阿羅漢道的念頭,佛陀就不會稱我為『阿羅漢』,那麼,佛陀也不會讚歎我是歡喜修阿蘭那行。因為須菩提並不存有修行的心相,妄念不生,所以才稱為是歡喜修阿蘭那行的。」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佛陀再問須菩提:「你認為佛陀以前在然燈佛時,有沒有得到什麼成佛的妙法?」

「沒有的,佛陀!因為諸法實相本來清淨具足,沒有什麼可說,也沒有什麼可得的成佛妙法。如果有所得的心,就無法和真如實相契合。」

佛陀知道須菩提已領悟了真空無相法的真諦,於是接著問道:「須菩提!你認為菩薩有沒有莊嚴佛土呢?」

「沒有的,佛陀!為什麼呢?菩薩莊嚴佛土,只是度化眾生的權設方便,若存有莊嚴清淨佛土的心念,便是著相執法,就不是清淨心。著相的莊嚴佛土,就落入了世間的有漏福德,不是真正的莊嚴佛土。『莊嚴』二字,只是為了度化眾生,權立一個名相而已。」

「所以,須菩提!諸位大菩薩都應該像這樣生起清淨心,不應該對眼識所見的種種色相生起迷戀、執著,也不應該執迷於聲香味觸法等塵境,心不執著就是菩提清淨自性。

「須菩提!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那樣高大,你認為他這個身體大不大?」

須菩提回答道:「很大的,佛陀!為什麼呢?有形色、大小的色身並不是佛陀所說的無相的法身,因此說這有相的身體為大。如果以法身而言,是不可丈量,也不是世間大小分別所能涵蓋的。」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須菩提!像恆河中所有沙數,每一粒沙又成一恆河,這麼多的恆河沙數,你認為算不算多呢?」

須菩提回答:「很多,佛陀!如果以一粒沙表示一個恆河,恆河尚且無法計數,何況是恆河裡的沙數呢?」

「須菩提!現在,實在地告訴你,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拿了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那樣多的七寶來布施,他們所獲得的福德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非常多,佛陀!」

佛陀告訴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夠信受奉持《金剛經》,甚至只是受持四句偈等,能夠將經義向他人解說,使他人也對這部經生起無限的信仰之心,那麼這個法施的福德勝過七寶布施的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再者,須菩提!不論是什麼人,何時何地能夠隨緣解說這部《金剛經》,甚至只是經中的四句偈,這個講經的地方,世間所有的天、人、阿修羅等,都應該前來護持、恭敬供養,就如同供養佛的塔廟一樣,更何況現在有人能盡他的所能,對這部經義信受奉行、讀誦受持。須菩提!你們應當知道,這樣的人已成就了最上第一稀有的妙法。這部經典所在的地方,就是佛的住處,應當恭敬供養,並應尊重佛陀的一切弟子,因為有佛的地方,必定有聖賢弟子大眾隨侍左右。」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時候,須菩提請示佛陀說道:「佛陀!這部經應當如何稱呼呢?我們應當如何信受奉持?」

佛陀告訴須菩提:「這部經的名字就叫做『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此名稱,你應當奉持。為什麼呢?須菩提!佛陀所說的般若波羅蜜,乃為令眾生迷途知返、離苦得樂所立的假名,隨應眾生機緣說法,其實並不是有一個般若可以取著,只因為法本無說,心亦無名。」

「須菩提!你以為如來有所說法嗎?」

須菩提回答道:「佛陀!如來無所說法。」

「須菩提!你以為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微塵,算不算多呢?」

須菩提回答說:「非常多,佛陀!」

「須菩提!這些微塵,畢竟也只是因緣聚合的假相,所以如來說這些微塵,不是具有真實體的微塵,只是假名叫做『微塵』而已。如來所說的三千大千世界也是緣成則聚,緣盡則滅,空無自性,不是真實不變的,只是假名為世界而已。須菩提!你以為可不可以從三十二相上見到如來呢?」

「不可以的,佛陀!不可以從三十二相上見如來。為什麼呢?如來說這三十二相,是為度化眾生而出現的因緣假相,假名為『三十二相』而已。」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恆河沙數的身命來布施,不如有人只從這部經典信受奉持,甚至只是經中的四句偈,並且為他人解說,使他明了自性,他所得的福德就非常多了。」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這時候,須菩提聽聞了這部經的妙義,深深的了悟《金剛經》的義理旨趣,感激涕零地向佛陀頂禮讚歎,請示佛陀:「世上稀有的佛陀!佛陀所說甚深微妙的經典,是我證得阿羅漢果,獲得慧眼以來,還未曾聽聞到的。佛陀!如果有人聽聞了這經法,而能信心清淨,那麼,他便有了悟實相的智慧,應當知道這人已經成就了第一稀有的功德。佛陀!實相即是非一切相,所以如來說以非一切相之本相,不執求、不住著,即名為實相。

「佛陀!我今日能夠親聞佛陀講這部經典,能夠信解受持,這並不是難事,若是到了末法時代,最後五百年,如果有眾生,在那時聽聞這微妙經義,而能夠信心清淨,信受奉持,這個人便是世上第一稀有的人。為什麼呢?因為這人已經頓悟真空之理,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分別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四相本非真實,如果能離這些虛妄分別的幻相,那麼,就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執著了。為什麼呢?遠離一切虛妄之相,便與佛無異,而可以稱之為佛了。」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佛陀回答須菩提說:「正是如此!如果有人聽聞這部經,而對於般若空理能夠不驚疑、不恐怖、不生畏懼,應當知道,這人是非常甚為稀有難得的。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他了悟了如來所說的第一波羅蜜,即不是第一波羅蜜,因六波羅蜜,性皆平等,無高低次第,並沒有所謂的第一波羅蜜。第一波羅蜜只是方便的假名而已。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不要執著於忍辱波羅蜜,因為般若本性是寂然不動的,哪裡有忍辱、不忍辱的分別呢?忍辱波羅蜜也只是度化眾生的假名而已。為什麼呢?須菩提!我過去有一世,被歌利王節節支解身體,當時,如果有我、人、眾生、壽者等四相的執著,便會生起瞋恨心。

「須菩提!我回想起過去修行忍辱波羅蜜的五百世中,那時我的內心也無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所以能慈悲忍辱,不生瞋恨。」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所以,須菩提!菩薩應該捨離一切妄相,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不應該住於色塵上生心,也不應該住於聲香味觸法等諸塵上生心,應當無所執著而生清淨心。如果心有所住,便會隨境而迷,就無法無住而生其心了。所以佛陀說:菩薩不應該有任何事相上的執著,而行布施。須菩提!菩薩發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便應該如此不住相布施。如來說,一切色相無非是邪計謬見,業果虛妄的假相,所以一切相即非真相,不過是因緣聚合的幻現而成,非有非空,不應執著。又說,一切眾生是地水火風四大因緣聚合而成,生滅變化,不應著有,不應著空,應無所執著,所以一切眾生即不是執著。

「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法是不妄的、不虛的、如所證而語的、不說欺誑的話。

「須菩提!如來所證悟的法,既非實又非虛無。

「須菩提!如果菩薩心裡執著有一個可布施的法而行布施,就像一個人掉入黑暗中一樣,一無所見。如果菩薩心能不住法而行布施,就像人有眼睛,在日光照射下,能洞見一切萬物。

「須菩提!未來之時,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從這部經信受奉行、諷誦受持,即為如來以佛的智慧,悉知悉聞悉見這人,成就無量無邊無盡的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遶,以諸華香而散其處。」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天三次於早晨、中午、夜晚時,都能行恆河沙數量多的身布施,經過百千萬億劫都沒有間斷過,這個人所得的福德,的確難以計量。但是,如果一個人聽聞《金剛經》的經義,誠信不疑,並悟得般若真理,發心依教修持,那麼他所得的福德,勝過以身命布施的人。更何況進一步書寫、受持、讀誦,為他人解說《金剛經》的人,他不但明了自己的本性,更使他人見性,那麼他所得的福德,就更加不可勝數。

「須菩提!總而言之,這部經所具的功德之大,不是心所能思,口所能議,秤所能稱,尺所能量的,它重過須彌,深逾滄海,不但功德大,而且義理深,是如來專門為發大乘菩薩道心,以及發最上佛乘的眾生而說的!如果有人能受持讀誦《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並且廣為他人說法,如來會完全知道此人,並眼見此人,皆能夠成就不可稱量、無有邊際、不可思議的功德。唯有這等具備般若智慧,而又能讀誦解說經義的行者,才能承擔如來『無上正等正覺』的家業。為什麼呢?須菩提!一般樂於小法的二乘人,執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對於此部大乘無相無住的妙義,是無法相信、接受的,更不願讀誦,更不用說為他人解說了。

「須菩提!般若智慧在人人貴,在處處尊,所以不論何處,只要有這部經的地方,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都應當恭敬供養。應當知道,此經所在之處即是塔廟,一切眾生都要恭敬頂禮圍繞,以芳香的花朵散其四周,虔誠供養。」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再者,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一心修持讀誦此經,若不得人天恭敬,反而受人譏罵或是輕賤,那是因為這個人前世所造的罪業很重,本應墮入三惡道中去受苦。但是,他能在今世受人輕賤,依然忍辱修持,信受此經,由於信心清淨,就可使前世的罪業漸漸消滅,將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須菩提!我回想起過去無數劫前,在然燈佛前,值遇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都一一親承供養,一個也沒有空過。假使有人在末法之中,能誠心地受持讀誦此經,所得的功德,比起我所供養諸佛的功德相較,後者的功德不及前者(誠心地受持讀誦此經)的百分之一,千萬億分之一,甚至是算數、譬喻所無法相比的。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於末法之中受持讀誦此經,我具體說明所得到的功德之多,或者有人聽我說這些功德,其心會紛亂如狂,狐疑而不相信。須菩提!這部經的義理甚深,不可思、不可議,所以持受它所能證得的果報也就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時候,須菩提向佛陀請示道:「佛陀!善男子、善女人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應該如何保持那顆菩提心?如何降伏那妄想動念的心?」

佛陀對須菩提說:「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經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應當如是發心:『我應該發起無上清淨心,使眾生滅除一切煩惱,到達涅槃境界,但卻不認為眾生是因我而滅度的。』為什麼呢?須菩提!如果菩薩還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分別,那麼,他就不是菩薩。為什麼呢?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一種法名為發心求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想,當年佛陀在然燈佛那裡,有沒有一種法讓他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清淨菩提?」

須菩提回答道:「沒有的,佛陀!依我理解佛陀所講的,佛陀在然燈佛那裡,只是了悟諸法空相,不是因為有一種法讓他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即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佛陀聽完須菩提肯定的答覆,喜悅地說道:「正是如此!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一種法令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清淨菩提。須菩提!如果我有得到一種法名為『無上正等正覺』,然燈佛就不會為我授記說:『你在來世,一定作佛,名釋迦牟尼。』正因為沒有所謂『無上正等正覺』的法可得,然燈佛才為我授記:『你在來世當得作佛,名叫釋迦牟尼。』

「為什麼呢?所謂『如來』,就是一切諸法,體性空寂,是絕對的平等,超越所有差別的執著。佛陀已證入此理,因此才名為『如來』。如果有人說,如來得了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實際上並沒有一種法,令佛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只是為了讓眾生明了修行的趣向,才方便設有『無上正等正覺』的假名。

「須菩提!我所得無上正等正覺,是虛實不二:不能執為實有所得,也不能執為空無;因為一切諸法萬象,無一不是從此空寂性體所顯現的,所以,如來說一切諸法都是佛法。

「須菩提!所說一切法,只是就隨順世諦事相而言,就空寂性體的立場,一切萬事萬物,都不是真實的,以此顯發的事相,而立種種假名。」

「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莊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佛陀接著說:「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

須菩提回答道:「佛陀!您說過,這高大健壯的色身,畢竟是個無常虛假的形相,緣聚則成,緣盡則滅,所以不是『大身』,只是假名『大身』而已。」

「須菩提!菩薩也應當明白這樣的道理,如果他作是說:『我應當滅度無量的眾生。』他就不是菩薩。為什麼呢?須菩提!實際上沒有一個法名為『菩薩』,都是因緣假名,所以我說一切諸法,都沒有我、沒有人、沒有眾生、沒有壽者等四法的分別。

「須菩提!如果菩薩作是說:『我當莊嚴佛土。』就不能名為菩薩,因為落入凡夫的我見法執。為什麼呢?佛陀說莊嚴佛土,並不是有一真實的佛土可莊嚴,只是為了引度眾生,修福積慧,滌除內心的情念妄執,而假名『莊嚴佛土』。須菩提!如果菩薩通達諸法無我的真理,那麼,如來說他是真正的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云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須菩提!你認為如來有肉眼嗎?」

須菩提答:「有的,佛陀,如來有肉眼。」

佛陀又問:「如來有天眼嗎?」

「是的,佛陀!如來也有天眼。」

「須菩提!如來有慧眼嗎?」

「是的,如來具有慧眼。」

「如來有沒有法眼?」

「是的,如來具有法眼。」

「須菩提!如來具有遍照一切世界的佛眼嗎?」

「是的,佛陀!如來有佛眼。」

「須菩提!你認為恆河中的所有沙粒,如來說是不是沙?」

「是的,如來說是沙。」

「須菩提!如果一沙一世界,那麼像一條恆河沙數量那麼多的恆河,這河中的每一粒沙都代表一個佛世界的話,如此,佛世界算不算多?」

「很多的,佛陀!」

佛陀又問:「須菩提!如你剛才所說,佛眼可攝一切眼,一沙可攝一切沙,在諸佛世界中的一切眾生,所有種種不同的心,佛也是完全知曉的。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的心源與佛如一,眾生心即是佛心,所以,如來能悉知眾生心性。但是,眾生往還於六道,隨業逐流,遺失了本心,反而被六塵的妄想心所蒙蔽,而生出種種虛妄心念,這種種心念,都不是真實不變的心性,只是一時假名為心而已。這過去之心、現在之心、未來之心,都是無常虛妄之心,是不可得的。」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須菩提!如果有人拿了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布施的話,你想,這個人以此因緣,他得到的福報多不多呢?」

「是的,佛陀!這個人以此因緣得福很多。」

「須菩提!如果福德有實在的體性,那麼,我也就不會說得福德多了。正因為以不可得心為因,用七寶為緣,以如是因,如是緣,福德二字只是說明無相布施,所以我才說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須菩提!你認為,佛可以從具足色身見到嗎?」

「不可以的,佛陀!不應該從圓滿莊嚴的色身之處去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說過,圓滿報身(即所謂的『具足色身』),只是因緣假合的幻相,緣盡則滅,不是真實不變的實體,只是假名為『色身』而已。」

「須菩提!可以從具足諸相中見到如來嗎?」

「不可以的,佛陀!不應從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處去見如來。為什麼呢?因為如來所說的諸相具足,是為了度化眾生才顯現的,並非真實的相貌,不過是一時的假名罷了。」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須菩提!你不要認為我懷著『我當有所說法』的心念。為什麼呢?如果有人說如來『有所說法』,那是毀謗佛陀,因為他不能了解我所說的。須菩提!一切言說是開啟眾生本具的真如自性,為了祛除眾生妄念,隨機化度,隨緣而說,種種言聲的說法,也只是一時的方便言語,暫且給它一個『說法』的假名。」

這時候,深具智慧的須菩提問佛陀說:「佛陀!未來的眾生聽了您今日『無說而說』的妙義之後,能生起信心嗎?」

佛陀說:「須菩提!他們既不是眾生,也不能說不是眾生。為什麼呢?就法性空寂而言,他們也是佛,是尚未了悟真理的佛。佛也是眾生,是已悟道的眾生。但是,又不能不稱之為眾生,因為他們雖已經聽聞佛法,生起信心,但還未能悟道,所以於事相上說,稱他們為眾生。須菩提!從真如本性上來說,眾生即佛,原來沒有什麼眾生不眾生的,『眾生』也只是一時的假名而已。」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須菩提心有所悟,向佛陀說:「佛陀!您得無上正等正覺,是真無所得!」

佛陀印可說:「是的,須菩提!不僅是無上正等正覺,乃至纖毫之法,我都無所得。得者,因為有失也,我本無所失,何來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名,指的是覺悟自性,而不是有所得。」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其次,須菩提!平等、沒有高下分別的法,才名為『無上正等正覺』。只要眾生不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妄想分別,去修持一切善法,那麼即可悟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所謂的善法,也不過是因緣和合的假象,不可著相。善法之名,不過是隨順世俗事相而言。」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須菩提!如果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須彌山王作比較,有人用七寶,集滿所有的須彌山王,用來布施,這個人所得的福德,當然是很多的。但是如果有人只是受持讀誦這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乃至經中的四句偈,並且又能為他人解說,他所得的福德,相較於前者,七寶布施的福德,是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不及一,甚至是算數譬喻所不能相比的。」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須菩提!你不要說,我還有『眾生可度』的念頭,你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呢?因為眾生當體即空,並無實在之相,如果我還生心動念,認為有眾生可度,那麼連我自己也落入我、人、眾生、壽者四相的執著之中。

「須菩提!如來所說的『我』,事實上是假相的我,是為了度化眾生,權巧方便設立的,但是凡夫卻以為有個真實的我。須菩提!一切凡夫都具有如來智慧,凡夫與佛本來平等,所以凡夫並非凡夫,只是因為他一時隨逐妄緣,未能了悟生死,暫時假名為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須菩提!你認為可以從三十二相觀見到如來嗎?」

須菩提:「是的,佛陀!可以從三十二相觀見如來。」

佛陀說:「須菩提!若能以三十二相觀見如來,那麼轉輪聖王也具足三十二相,他也是如來了。」

須菩提回答:「佛陀!如我解悟佛陀所說之義,是不可以從三十二相觀見如來的。」這時候佛陀以偈說道:

「若有人想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此人心有住相,就是行邪道,這是沒有辦法見到真實的如來。」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須菩提!你不要有這樣的念頭,以為如來因不以具足相的緣故,才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須菩提!不要認為如來因不以具足相而得到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如果生起這樣的想法,發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就會說諸法斷滅,落入斷滅的偏執,認為不需要有什麼善法的修行。為什麼呢?因為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於法不說斷滅相,不著法相,也不著斷滅相。」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若用滿恆河沙等世界的七寶來布施,所得功德當然無法計量。如果明白一切法無我,皆由因緣所生,無有真實有恆的體性,由此了知無生無滅,不為外境所動,即與空性相應。內無貪念,外無所得,親證無生法忍,那麼,這位菩薩所得的功德要比七寶布施的菩薩更多的。為什麼呢?須菩提!因為諸菩薩是不受福德相的限制。」

須菩提問:「為什麼說諸菩薩不受福德的限制呢?」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求而生起執著。因為菩薩行利益眾生的事,是發菩提心,而不是貪求福德,是利他而非利己。菩薩修一切善法,行六度萬行,不著相布施,心中並沒有計較福德的妄念,所以才說菩薩不受福德相的限制。」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須菩提!如果有人說,如來也有來、去、坐、臥等相,這個人就是不了解我的深意了。為什麼呢?所謂『如來』者,實在是無所來處,也無所去處,所以才稱為如來。因為如來就是法身,法身無形無相,遍滿虛空,無所不在,寂然不動,哪裡還有來去之名呢?眾生所見的語默動靜之相,不過是如來的應化之身,應化身為隨眾生之機緣感應有隱有現,但是法身則恆常寂靜,從未有來、去、坐、臥的相狀。」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成微塵,你認為這些微塵多不多呢?」

「太多了,佛陀!為什麼呢?如果這些微塵眾是實有恆常的體性,佛陀就不會說它多了。佛陀所說的微塵眾,實是因緣所生的假相,並沒有恆常不變的自性,只是一個假名而已。佛陀!如來說過『三千大千世界』並非即是真實恆常的世界,也僅是一個假名而已。為什麼呢?如果世界是實有的,那就是一合相。如來說的一合相,也非實有,緣生則聚,緣散即無,一個假名罷了。須菩提!所謂『一合相』,沒有定相可言,如何可以言說?但是凡夫執著取相,總是貪戀執著有一個真實的『一合相』。」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須菩提!如果有人說,佛陀宣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真實的。須菩提!你認為這個人了解我所說的深意嗎?」

「佛陀!這個人不曾了解您所說的深意。為什麼呢?佛陀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都是虛妄不實的,只是隨緣而設立的假名。」

「須菩提!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的人,對於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應該如實去知,如實去見,如實去信解,心中不對一切法相妄起執著。須菩提!你應當知道,所謂的法相,並非有真實不變的法相,只是緣起的假相,佛陀暫時應機說法的假名而已。」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須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滿無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寶,以此為布施。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菩提心,受持這部《金剛經》,哪怕只有四句偈而已,他能信受讀誦,且為他人解說,那麼,他的福德自然要勝過行七寶布施的人。要如何為他人演說呢?當不執著於一切相,隨緣說法而如如不動。為什麼呢?

「因為一切世間的有為諸法,就像夢境的非真,幻化的無實,水泡的易滅,影子的難存;又如早晨,太陽出來就蒸發的露珠,閃電的瞬間即滅。應作如是的觀照啊!」

此時,佛陀說《金剛經》已經圓滿了,長老須菩提,及同時在法會聽經的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的天、人、阿修羅等,聽聞了佛陀說法,無不法喜充滿,一心信受奉行。

編按:本書《金剛經》原典採用後秦鳩摩羅什譯本,輔以梁昭明太子所定之三十二分(段落)為科目,星雲大師分段做白話譯釋。其中,三十二分並非經典原文,閱讀誦念時毋需念出。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