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96 金剛就是般若

前言

先講一個小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位從早到晚念佛的婆婆,被人稱為「念佛婆婆」。死後,來到閻羅王面前,閻羅王看了老婆婆一眼,就宣告:「到地獄去!」

老婆婆提出抗議:「我在世時被稱為念佛婆婆,叫我到地獄去?您大概弄錯了吧!請您查查看!」

「我的判斷不會錯,不過為了讓你心服口服,小鬼們,去查一查!」

小鬼們將念佛婆婆累積了八大車的佛號倒在畚箕上搖動,只聽見:啪!啪!啪!四分五裂,婆婆念的佛號成了渣滓,不是果實。

「看見了嗎?你生前念的佛號,沒有堅固的果實!」

就在這時,一個紅鬼喊道:「大王!剩下一粒!」

僅存的一粒果實,原來是有一次婆婆到佛寺參拜時,遇到大雷雨,雷打中了他眼前的杉樹,那一剎那,婆婆心無雜念,心無所住,只有這一刻所念出的「南無阿彌陀佛」,在往生之後成為果實,讓婆婆免受地獄之苦。

再說「回石頭」的故事:

「回石頭」家世世代代都是石匠,人們叫他「回石頭」。

他目不識丁,卻時常請和尚為他讀誦經書,經書聽多了,也能背誦一些。

後來,回石頭離家到大隨禪師門下當雜工。寺中要他鑿石做工,他手不離鐵錘,口不停背經。大隨禪師見他每日如此,就對他說:「你今日匡噹,明日匡噹,死生到來時怎麼辦?」

回石頭把手裡的鐵錘一扔,就跟著大隨禪師進到方丈中。大隨禪師要他停止背經,放下對文字的執著。

有一天,回石頭又在鑿石,手中的石頭十分堅硬,回石頭使盡力氣狠狠地錘下去,剎時火花四濺,在火花中,他忽然省悟。於是走進大隨禪師的方丈室,頂禮說道:「用盡功夫,渾無口鼻。火花迸散,原在這裡。」大隨禪師一聽,明白他已徹悟,於是就授給回石頭一套僧衣。

有一次,回石頭上堂說法:「參禪學道,若不明自心,就像人在井裡,還在叫渴一樣。一天當中,行住坐臥,轉動施為,有個什麼是不動的?眼見耳聞,何處不是路頭?若識得路頭,便是大解脫路。你們看我老漢有什麼比你們強的?你們又有什麼比我差的?懂了嗎?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給誰聽?」說罷下座而去。

念經拜佛,若是有口無心,念再多也是枉然。對於我們的人生是沒有幫助的。要從聽聞佛法而思、修、證,而得悟,重新認識我們的心就是般若,就是金剛,是很有力量的、充滿無限潛能的,如同金剛一般堅利,真實不虛,有正見,就能見到真理。

……………………

人往往有無數雜念,猶如大千世界數不盡的微塵,佛陀了解眾生的心性和習氣,因此用金剛堅利的劍戟,斷除我們心頭常在纏縛的雜念妄想,令我們直指本心,不再著迷眩惑於世間的色相。《金剛經》正是佛陀說妙法,不斷粉碎我們內外的妄想和無明;佛陀取最堅最利的「金剛」(金剛石,也就是鑽石)為比喻,讓眾生明白,我們本來就具有金剛般若之寶,能夠斷除一切煩惱、無明,成就自性中的法身慧命。

金剛就是我們的般若自性、般若禪心。諸佛時時度化我們心內的眾生,般若的妙用,能令眾生時時成就自性諸佛,般若就是每個人本具的無限潛能。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

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在《金剛經》中,佛陀舉三千大千世界,乃微塵所和合而成的例子,來說明微塵是假法,所以微塵和合而成的世界,亦無自性,是假因緣。佛陀所說的般若波羅蜜,是為了令眾生迷途知返,離苦得樂,因而先立假名,隨應眾生機緣方便說法;世間一切名相,都是為了方便指涉和溝通,我們應無所住,一旦執著在這些名相上,就陷入了迷障。

萬物皆依因緣假合而存在,是以名相皆假,身心感受皆假。參禪的人講「明心見性」,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直指本心」;本心,就是《楞嚴經》所說的「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常住真心,就是明心,就是沒有塵垢;性淨明體,就是般若、如來藏性,就是見到清淨的光明。沒有塵垢,才能見到清淨的光明。明心見性,也就是明白自己本有的般若、如來藏性。也正是六祖題在壁上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百靈和尚有一天在路上遇到龐蘊,百靈問他:「當年你在馬祖道一處得到的一句,你曾說給人聽嗎?」

龐蘊說:「有啊!我曾經向人說過。」

百靈心中不解,此句應是非語言可說,非思議可及,說即不中。因此再問:「你曾向何人說?」

龐蘊用手指著自己說:「我只對龐蘊說啊!」

百靈讚歎說:「即使是佛陀大弟子解空第一的須菩提也比不上你啊!」

龐蘊以手指自己表示得意的一句,即人人本具的佛性,箇中體會,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怎能與人說?

龐蘊問百靈:「那你得意的一句,又曾向何人說了?」

百靈戴起斗笠就走了。

實相佛性真不是言語能說的,但不假借文字音聲的方便,眾生難以由迷知返。所以,佛陀藉著「金剛」的譬喻,接連「般若」的妙法,法喻並用,法喻一體,來斷除如塵埃覆蓋眾生心眼的一切煩惱,直指本心,得度「波羅蜜」,所以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諸法皆空

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

不可說,非法非非法。

「法」,就是「軌生物解」,是指能軌範人倫,令人產生對一定事物理解的根據。它可以代表一切的名詞,甚至於心裡想的觀念、思想,有形、無形的,都可藉由它表達。例如:花、房子、桌子等,說出來,大家就能懂。

有一首偈語說:「法相非法相,開拳復成掌,浮雲散碧空,萬里天一樣。」若說拳頭是「法」,這個「法」卻「無定法」,因為拳頭張開是手掌。一切法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也沒有一定標準。再以拳頭來說,打人一拳,拳頭看是壞東西;但假若以拳頭替人搥背,會感到好舒服,成為好東西。所以說,法無定法,法是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真正般若的法,不思善、不思惡,是超越善惡的真理。

我們都熟悉的觀世音菩薩如何廣度眾生呢?在佛門課誦之中,有一首〈觀音偈〉:「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又說:「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

閻浮,就是我們的世界。百千萬劫,是無量數劫的一種表達。「三十二應遍塵剎」,指的是三十二種應身,出自於《普門品》,是觀音菩薩為了適應各種不同根性及類別的眾生,化現三十二種不同的身分,為眾生說法教化,這三十二種不同的身分是:佛身、獨覺身、緣覺身、聲聞身、梵王身、帝釋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將軍身、四天王身、四天王國太子身、人王身、長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羅門身、比丘身、比丘尼身、優婆塞身、優婆夷身、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身、童男身、童女身、天身、龍身、藥叉身、乾闥婆身、阿修羅身、緊那羅身、摩睺羅伽身、人身、非人(有形無形、有想無想等的變化身)。

那麼,到底哪一個是觀世音菩薩?法無定法,這三十二種不同的身分,每一種都是觀世音菩薩為了救度眾生的方便法。法是不可取、不可說的,形諸文字和言語,不過是佛陀和觀世音菩薩為了救濟度生的方便說法。例如佛陀以「般若」、「波羅蜜」、「金剛」等等說法,是為了令眾生得悟,於現世自在生活。

小麻雀使勁拍動翅膀,只飛離地面二、三公尺,鴿子拍拍翅膀,一下子就躍上三、五公尺高的樹梢上,而老鷹振翅一飛,就扶搖直上青天了。

兔子、馬和大象要渡河,兔子前腳划啊划的、後腳蹬啊蹬的,驚險萬分地渡了河;馬四條腿在河裡踩啊踏的,好不容易渡了河;大象則是踩著河床,一步一步輕鬆地渡河抵達對岸。

河水的深度是一樣的,如同人生的難處,雖人人各有不同,但人生實難的本質是一樣的,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透徹了悟「般若」的空,我們度生命的長河,到悟的彼岸,才能逐漸如大象那般輕鬆自在。

有一天,佛陀在祇洹精舍的門外,遇見哭哭啼啼的周利槃陀伽。佛陀慈悲地問他:「你為什麼站在這裡傷心難過呢?」

「佛陀!我的哥哥嫌棄我笨拙,無法受持法義,他驅逐我,要我還俗回家,因此我很難過。」

佛陀安慰他,把他帶回精舍。教他手拿掃帚,念誦、思惟「掃帚」。周利槃陀伽感謝佛陀不僅收留他,並且還慈祥的教導他,於是每天專心誦念,雖然愚笨,經過一個月的時間才記住「掃帚」兩個字。

周利槃陀伽專心一致念誦,有一天,他想:掃帚又叫做「除垢」,「垢」是地上的灰塵沙土,「除」即是把它清掃乾淨。再過了幾天,他漸漸明白:我的身心也有塵垢,那麼「煩惱」就是塵土之垢,「智慧」就是祛除塵土的掃帚。周利槃陀伽因此得解脫,證阿羅漢果。

「掃帚」兩字非法義聖諦,為什麼也能令人開悟見智?就如經文所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念誦「掃帚」不是佛法,但是深心思惟,不取著法非法相,反而能契入佛理。

放下、超越、無所住

真正的自由是什麼?要先檢查我們這顆心猿意馬的心。面對無常的情感,能隨緣、不自苦、不惱人嗎?面對人我的是非,能心平氣和、隨緣起滅嗎?面對名韁利索,能超越安然嗎?面對生離死別,能否正念分明?只要能管理自己的心,就能自在地無住生活,就能夠做一個正觀、真正自由的人。

金碧峰禪師證悟後,放下世間諸緣的貪愛,唯獨對身邊的玉缽愛不釋手。每每入定之前,一定要先把玉缽收藏妥當,然後才能安心入定。

有一天,閻羅王因為他的世壽已盡,就差幾個小鬼去捉拿他。禪師入甚深禪定中,小鬼們上山下海也遍尋不到他的蹤跡。過了幾天,小鬼著急不已,找不到禪師,怎麼回去向閻羅王交差?於是跑去請出土地公,請他幫忙想個辦法,讓禪師可以出定。土地公向小鬼表示:「禪師是個證悟的人,對世間的許多執著都已放下,但唯獨對玉缽仍有貪愛,也許你們設法取走他的玉缽,他一動念,可能就出定了。」

小鬼們依照土地公的指示,找到禪師的玉缽,頑皮地敲打玉缽,禪師心疼玉缽被小鬼們玩弄敲打,趕快出定搶救。小鬼看到禪師現身,拍手笑道:「走吧!跟我們去見閻羅王。」

禪師霎時明白,就是這一念的貪愛,將要毀去他千古的慧命,立刻把玉缽打碎,再次入定,空中迴響一偈:

若人欲拿金碧峰,除非鐵鍊鎖虛空;

虛空若能鎖得住,再來拿我金碧峰。

人人心中都有放捨不下的「玉缽」,「玉缽」可以是財富、名位、愛情、權力等等,若不願粉碎執綑心念的玉缽,我們如何能夠無住生活?不管哪一種執著,心有所住,不識慧命,都令我們無法了悟生命真實的輕重緩急,唯有放下、超脫所執,才能自在。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