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44 「我」在哪裡

前言

當五祖弘忍大師把衣缽傳給惠能以後,知道眾心一時不能明白他為何一下子成了宗門祖師傳人,也不能夠服氣,便要惠能深夜離開。當五祖送他到九江驛時,要惠能下船,並為他把櫓搖船,說:「我來擺渡,度你過去。」

惠能說:「請由弟子來擺渡吧。」

五祖說:「應該是我度你。」

惠能回答:「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惠能所說的「自度」,就是要我們培福、結緣、修慧,即所謂的「福慧雙修」、「行解並重」。培福,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能夠隨喜隨緣為人服務,乃至修橋鋪路,救災濟貧。學佛先結人緣,修行不是自私、懶惰的藉口,更不是為了逃避、遠離人群,應該要廣結善緣,培植無量福德的修行;人生的意義,在於當我們的肉身在這一期生命中壞滅了,而我們曾經種下的福田,卻已然遍地開花,遍地結果。

喜捨的善心,就是培福。

佛陀於累世修行時,或割肉餵鷹、捨身飼虎,或為鹿王、魚王身,遇眾生有難或有所求,都能不分怨親、不分人我,廣大平等的布施、度濟。並且不只一次、兩次,而是「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

如果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一輩子只知道一個「我」,只為了自己的一張嘴、一個肚皮,拚命奔波勞苦,不但沒有意思,而且浪費人生。當一個人不懂得般若智慧,拚命向外求知識,或者鋒芒畢露,聰明外顯炫示,生出驕傲的心,感到自己比一般人更聰明、生得更美麗,「我」在一般人中顯得出類拔萃、鶴立雞群,「我」是與眾不同的,是汙泥中最美麗的一朵蓮花!一個人若有這種思想,就是「著相」。

「相」於人身,原本是個臭皮囊,是因緣和合而成。倘若人活著只為了自己,一天到晚思量如何穿好衣服、吃好東西,得到更好的權力地位。可是人身的壽命有時限,他要走的時候,不論他曾經怎樣的為這身體穿上名牌高貴的華服,或者曾經住在怎樣的權位上,或是飲食怎樣的精緻,一切都如夢幻泡影,歸於幻滅。

人人皆有佛性,所謂「迷即眾生,悟即是佛」,迷悟就在一念之間。

人生忙忙碌碌,我們應該讓身心有所安住,更進一步還要幫助別人也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一、安住在慈悲喜捨上。

二、安住在發心立願上。

三、安住在般若智慧上。

四、安住在禪定戒法上。

五、安住在淨念禮拜上。

六、安住在淡泊謙卑上。

七、安住在放下自在上。

八、安住在學習滿足上。

……………………

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佛教講「無我」就是「空」。「無我」即一切事物皆因緣所生,沒有本體自性。

「我」應該要具有四個條件:要能主宰、要能常住、要能普遍、要能自在。然而,我的存在,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因緣和合而成,自己無法主宰;是緣生幻有,不能常住;是處處有障礙,不能普遍;是苦的業報,不能自在;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我」的存在,是「五蘊假合」的「假我」,沒有真實性。因此,要能從假我中借假修真,找到真如般若實相的我。

《金剛經》說「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是積極地從否定上建設一個「常樂我淨」的世界;能夠無我、無對待、無是非、無苦惱、無障礙,永恆的「真我」才能顯現。

「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布施有相,布施的功德就大不起來;度生有我,度生的慈心就發不起來。

發無我之大悲心,才能廣度一切眾生。眾生種類很多、數量無限,度眾生不該有分別心,應該要發廣大心,度盡所有的眾生。

「須菩提!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薩不受福德?」

「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娑婆世界又稱「堪忍」的世界,因為世間充滿煩惱、痛苦,事事可忍,就可以成就。忍,就是忍耐。忍耐逆順之境而不起瞋心,安住於真理而不動心。忍,可分為三種:生忍、法忍、無生法忍。《金剛經》說的「得成於忍」,指的就是「無生法忍」。

什麼是「忍」?忍是認識,是接受,是擔當,是處理,是消除,是化解。

好比爸爸回家,兒子吵著說:「爸爸,你跪下來給我騎馬。」爸爸就真的跪下來給兒子當馬騎,不但不介意,還哈哈大笑。因為他愛他的兒子。否則,也許會給他二個耳光。

所謂「生忍」,就是要能認識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種酸甜苦辣、人我的是非曲直,負責應盡的義務,化解恩怨煩惱。一個人要維持生命,要生活得自在,就必須要「生忍」。例如,為了工作上班,必須早起趕公車,必須忍受塞車、寒熱、睡眠不足等身體上的疲累之苦,乃至人事上的意見不和、愛恨情仇等。「忍」,是智慧的力量。

所謂「法忍」,就是能自我疏通、調適心理上的貪瞋痴成見,體認世間上的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功名利祿、人情冷暖,都是「緣起緣滅」,把心安住於真理而不為生滅所動搖,就是「法忍」。體悟「緣起性空」,才能通達事理人情的般若智慧。如有人罵我混蛋,能夠想:「哈哈,我是混蛋」、「阿彌陀佛,謝謝」,就不會介意。再說,難道有人罵我混蛋,我就是混蛋了嗎?不會的,這是超越名相,不跟人計較,這時候混蛋是這個人而不是我了。

如同《四十二章經》上說:「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如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

「無生法忍」,就是不生不滅,本來沒有,一切法無生,根本也不需要忍,即無忍之忍,諸菩薩因此不受福德相的限制。因為菩薩行利益眾生之事,是發菩提心,不著相布施,而不是貪求福德利己。聖賢菩薩「心不住法,得成於忍」,因此「得忍菩薩」的「無漏」功德勝過「寶施菩薩」的「有漏」福德。

佛陀於此說明菩薩修行階次的深淺不同。菩薩若用滿恆河沙等世界的七寶來布施,所得功德,當然無法計量。凡夫菩薩雖知外塵之相不實,但未證得「無生法忍」,心中還存有微細之妄念,這就是著相布施,還未能通達無我之法。

但是,菩薩若能明白一切法「無我」,皆由因緣所生,即與空性相應,內無貪念,外無所得,不為外境所動,這樣證得「無生法忍」,以此「住心無住」的內證,即能廣興佛事,度無人之眾生,得無我之佛果。

菩薩悟得「無我」之後,就不會馳求福德,不戀著涅槃,所以說「不貪」。「不受福德」,並不是撥無業因功果,而是菩薩心不貪著福德,無較量福德的妄想分別。菩薩的「無生法忍」,就是無我、無相,不執著在我,也不執著在布施的相、福德的相,是「諸法無我」、「無我生法」的真實之境。

有一天,一位信徒來向一休禪師訴苦:「師父,我活不下去了,我要自殺!」

「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尋短見呢?」

「師父啊!我自經商失敗後,如今債台高築,被債主們逼得無路可走,只有一死百了。」

一休禪師說:「難道除死以外,沒有別的方法可想?」

信徒痛苦的說:「沒有!我除了有個年幼的女兒以外,已經身無分文,山窮水盡了!」

一休禪師靈光一閃,說:「哦!我有辦法了,你可以把女兒嫁人,找個乘龍快婿,幫你還債呀!」

信徒搖搖頭說:「唉!師父,我的女兒只有八歲,怎能嫁人呢?」

一休禪師說:「那你就把女兒嫁給我吧!我做你的女婿,幫你還債。」

信徒大驚失色,說:「這……這簡直是開玩笑!你是我最尊敬的師父,怎能去做我的女婿?」

一休禪師胸有成竹地揮揮手說:「好啦!好啦!不要再說了,你趕快回去宣布這件事,到迎親那天,我就到你家裡做女婿,快去!快去!」

這位商人弟子十分虔信一休禪師的智慧,回家後立刻宣布:某月某日,一休禪師要到家裡來做他的女婿。消息一傳出去,立刻轟動全城。

到了迎親那一天,好奇看熱鬧的人擠得水泄不通。一休禪師抵達後,吩咐在門前擺一張桌子,上置文房四寶,禪師當眾揮毫,大家看禪師的字寫得好,爭相欣賞,爭相購買,反而忘了今天來做什麼的。結果,買書法的錢積了幾籮筐。

禪師轉身問信徒說:「這些錢夠還債了嗎?」

信徒歡喜得連連叩首:「師父,您真是神通廣大,一下子就變出這麼多錢!」

一休禪師長袖一擺說:「問題解決,我不做女婿了,還是做你的師父吧!再見!」

一休禪師因為不執取自我的身相,才能依巧妙智慧,無我度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