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p034 重新認識世間的價值
前言
「成就」在一般的理解,不外乎現世的成就自我,以及擁有名聲、掌握權力、累積財富等等;在大乘佛法裡,「成就」,即是利益眾生,是修行的成就、佛菩薩的成就。
有不少人認為,出家人若要由凡轉聖,就必須割愛辭親、隱於叢林,也經常誤解「四大皆空」的含義,誤解「空」便是什麼都不要、都不追求,以為佛教講「空」就是空談玄理。
對佛教來說,「成就」的意思是「因緣果熟」,也就是「波羅蜜多」。
「波羅蜜」是古梵語,意思是「度」──從此岸度到彼岸,「多」則是語助詞,意思等同「了」。翻譯成中文的佛經,在文字上選擇保留古梵語的「音譯」,而不作「意譯」,是為了保留最接近佛陀傳法時的完整概念,而不受文字翻譯的局限。
我們想要度過煩惱、度過困難、度過生死,更進一步轉苦為樂,轉差別為平等,轉煩惱為菩提,都要靠六度波羅蜜。所謂「六度」,就是「六種得度的方法」,第一是布施,第二是持戒,第三是忍辱,第四是精進,第五是禪定,第六是般若。稍後會有舉例和說明。
《金剛經》的四大要義: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無住生活,無得而修;就是從此岸度到彼岸,達到波羅蜜多的法門,這個法門再說得更簡單一點,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人的生命可以分為四個層次:
一、肉體的生命。
二、大眾的生命。
三、超越的生命。
四、不死的生命。
「肉體的生命」是父母給予我們的肉身,人身難得,要好好愛護。「大眾的生命」是在群體生活中盡自己的本分。「超越的生命」是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裡,為別人、為群體、為眾生奉獻所能並且利他。「不死的生命」就是佛教所說的「法身慧命」,生死不住於心,超越了生的苦惱與死的怖懼,了生脫死,不再輪迴於生死之中的永恆生命。
每個人的生命擁有無限潛能,每個人的心,都能決定並且完成他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成就。
……………………
母親晚年住在美國加州洛杉磯惠提爾(Whittier)醫院,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一日,我在台北接到母親病危的消息,立刻搭機前往洛杉磯。一路上,往事歷歷,母親的慈愛和微笑的面容浮現,如在眼前,心裡諸般感念交織,我默聲念誦佛號,為母親祝福。當飛機抵達洛杉磯,我直奔醫院,但是,母親已經往生,只能前去玫瑰崗瞻仰遺容。
照顧母親的醫護人員對我說,他是位慈祥惜福的長者,食衣住行素樸簡單,很少麻煩別人,總是替人設想,母親甚至要他們別向我通知病危的消息,以免驚擾我、讓我掛念。母親總是自己承擔一切,把思念和關愛的情感藏在心底。
母親往生前二十分鐘,囑咐陪伴在身邊的西來寺住持慈容法師:「謝謝你們為我念佛。現在我要走了,千萬別讓二太爺(指我)知道,免得他掛心,他應該為大眾而忙,不能為我一個人費心。」
面對由各處趕來的徒眾及家人,我決定依照母親的遺囑,不驚動外界,一切從簡。也遵照母親的囑咐,不接受輓幛、奠儀、香花、禮品等等。
我口述了一則敬告十方師友的訃聞:
星雲敬告各方師友:
家母劉玉英女士於一九九六年五月三十日凌晨四時二十分,於念佛聲中,安詳往生於美國洛杉磯惠提爾醫院,享年九十五歲。子孫及星雲之弟子多人在側。是日,隨即移柩玫瑰崗。
四天之後,母親在美國的玫瑰崗公墓火化。
在眾人的誦經念佛聲中,我輕輕地按下了綠色的火化電鈕,心中默念:「娑婆極樂,來去不變母子情;人間天上,永遠都是好慈親。」一陣火,一陣風,一陣光,永遠地送別了今生的母親。
母親在二十五歲的時候生下了我的身體,七十年過去了,母親往生,之後,他的身體,由我按鈕而火化了。人的肉身就像一間房子,我們只是暫時住在裡面;時間久了,漏漏修修,我們此生暫住的這間房子,總是會壞、會有不堪居住的時候。
二十幾年前,母親曾到佛光山小住。有一回在信徒大會之前,問他願不願意和信徒見面、說幾句話。他答應了。本來,擔心母親也許難免會害怕怯場。出乎意料地,他面對台下兩萬多名的群眾,侃侃而談地說:「佛光山就是極樂世界,天堂就在人間,要靠大師好好接引大家,希望大家在佛光山得道。大家對我這麼好,我老太婆沒有東西送給你們,我只有把我的兒子送給大家。」
他的這番講話,激起信徒的如雷掌聲。母親雖然不識字,沒讀過什麼聖賢書,也從不為向別人說些什麼而有所準備,但是,他的一生,歷經清末的亂局、辛亥革命、民國成立、軍閥割據、北伐抗日、國共對立、文化大革命,乃至兩岸關係的與時變化,外在時局紛擾,讓他在流徙當中,別無選擇地走過近百年的時代變遷,他在生活裡,實踐佛法,無暇以佛法住心與否干擾思慮,已然超越字斟句酌的經文理解,而成就、圓滿他的此生。
而這個人間,我們是可以發願、乘願再來的。
人間佛教
我們學佛,也理解佛法在世間,但是,佛法究竟是什麼?
佛,就是「覺者」:自覺、覺他、覺滿。佛,超越有情眾生不覺悟的無明;也不若聲聞、緣覺二乘只追求自己的覺悟;佛,覺悟了菩薩尚未圓滿之境。
大家都知道,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又稱佛陀、世尊、如來等),原名悉達多,生於西元前五六五年四月八日(農曆),印度迦毗羅衛國的藍毗尼園。悉達多的父親淨飯大王是釋迦族的族長,母親為摩耶夫人,在悉達多出生後七天,他就過世了。
悉達多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撫養成人。悉達多身為太子,俊秀聰穎、文武兼備,從小受到百姓的熱愛,父親更是全力栽培他成為一位英明的君王。十七歲那年,他娶了美麗的妃子耶輸陀羅。然而,宮牆之內的舒適安逸和親情的溫柔寵愛,悉達多內心深處仍然感到空虛,他對生命有更深的探求,對人生需要更真實的理解,於是,二十九歲那年,他告別家人,放下所有的舒適逸樂,離開他的宮殿,出外求道。經過多年的苦行,三十五歲那年的一個夜裡,悉達多在菩提樹下、金剛座上,仰望明星而悟道:
「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
悟道後的佛陀接著初轉法輪,成立僧團,在人間說法,度眾四十九年,西元前四八六年,於拘尸那迦羅城的娑羅雙樹間入於涅槃。
佛陀出生在人間、成長在人間、悟道在人間,涅槃也在人間;所以,佛教本來就是人間的佛教。目前世上流傳的佛教經典,是佛陀說法度眾的記錄,佛陀涅槃後由弟子集會、整理結集而成。佛陀時代的佛法,原本就是針對眾人生活中的行住坐臥、思想舉止,以及最終如何能得解脫而說,佛法自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出指導。佛教流傳到了現代,我們學佛,當然要有自己在世間積極的、勇猛精進的角色。
有些人以為佛法是用來逃避的,所以說「遁入佛門」、「遁入空門」等等,好像把佛法理解成遁逃、放棄、消極,而不要有所成就。
《阿含經》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六祖惠能也曾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我們若是厭離這個人間而求覺悟,若是放棄自己的能力,而心生退縮逃避,是沒有成就可言的。
佛教不是出家人專有的宗教,也不是供學者研究的思想文字,佛教應該是有益於全民大眾的;佛教不是抽象的理論,而是能為人間帶來幸福快樂的宗教。學佛法在於學出快樂來。自在、解脫、禪悅法喜都是快樂,人生最寶貴的就是歡喜、快樂,因此活得快樂、幸福、自在,就是人間佛教所倡導的,是佛教精神在世間的實踐。
有一天,佛陀與弟子們入舍衛大城乞食,正好遇見對佛陀懷恨於心的人,這人立刻大聲和街上的行人談論、攻訐、誹謗佛陀。其中一位弟子看見他們當眾辱罵佛陀,於是,生氣地向佛陀說:「這裡的人沒有善根,不知尊敬三寶,佛陀,我們不如離開此處,到一個人心善良的城市吧!」
佛陀反問他:「如果搬到別的地方,還是有人不信奉佛法,那麼你要怎麼辦呢?」
弟子答道:「我們再搬到別的地方去!」
佛陀說:「為了外在境地的緣故,我們要搬到什麼時候為止呢?這不是究竟解決之道啊!根本的解決方法應是:如果我們受到輕賤,就要心不動念,以忍止諍,護於口,行於心,直到他們不再輕賤為止。」
佛陀接著又說:「一個開悟的人,安忍如大地,不應該受毀譽褒貶而動搖意志,以無我觀,觀察諸法虛妄,那麼我、人的幻象,乃至世間所謂的好壞,不過如水上泡沫,乍起乍滅,哪裡會恆常不變呢?」
佛教是讓人得幸福的佛教,是讓人有成就的佛教,是人間的佛教,是人的宗教,是教人的宗教;恆以「無常」觀看人間而悟得「諸行無常」,勇猛精進並能「諸法無我」,「以無所得故」才能於「真空」得「妙有」,「涅槃寂靜」,成就無限。
這正是佛教的「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轉化金錢為善財
在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人認為,衡量功成名就的標準之一就是賺大錢。其實,關於財富,佛教雖然主張出家人要清茶淡飯,所謂「三衣一缽」、「衣單二斤半」、「頭陀十八物」;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貧賤夫妻百事哀」,一個在家修行的人不能沒有錢財,否則如何孝養父母?如何安頓家庭、養家活口?何況布施救濟,也需要錢財作為助緣資糧,更不要說國家社會的各項發展,都需要國庫的豐實作為後盾。因此,人間佛教不輕賤錢財,只要是來路明白、用途正當的「淨財」、「善財」,都是有用的助緣資糧。
然而,我們也必須明白,世間的成就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比如:一個人的成長,從呱呱墜地到長大成人,這過程有父母養護、師長教導,乃至各行各業供應衣食住行的因緣等等。我們讀書做人、成家立業,無不希望有所成就。但成就不是憑空想像,也無法不勞而獲。適當的外緣幫助,固然對自己有利;過分的依賴他人,也不能有所成就。
人往往貪心,如果有了錢,就會只想把錢存到銀行裡,就要積聚,那就不能創建事業;錢,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都是五家共有*1的,若能夠不執著於錢的擁有,讓錢財流通,成就更多的好事,才能發揮金錢的價值。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共結萬人緣」,那麼俗世的錢就兼具了出世與入世的大用。
有些人執著於修行就不要有錢、不能有錢,要住在貧窮裡;但是,貧窮並不保證更高的道行,這樣也是有我、有住,執著於「我要有貧窮的樣子」才是行者。除非一個人不必做事,要做事就離不開錢,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若是一無所有,怎麼財布施?我們度生、布施,要有體力、才華、能力或願心,為什麼獨獨要排斥輕賤錢財,心或物質的貧瘠,在不同層面上會令布施和度眾有所侷限。
真正值得關心的課題,應是如何將信施的善財、淨財、聖財,好好用在有利眾生的事情上,不應該落入「貧窮才表示修為足夠」的執念。現代化的佛教,只要是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經濟、生活有利的事業,佛教徒都應該去做,這才是真正的「無住」、「無我」。
*1五家(王賊水火惡子)共有:「王」意指國家的苛政賦稅,或貪官汙吏以種種的手段侵奪百姓的財物,使民不聊生;「賊」是指強盜土匪,劫奪人們的財富;「水、火」則包括天災,人禍、疾病,都能使人傾家蕩產;「惡子」是指不肖子孫,浪蕩家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