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038 前言 女性的覺醒

向女性致敬的一部經典

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我在宜蘭念佛會講說佛教婦女的故事,曾例舉經典中出現過的龍女、銀色女、蓮花色女、摩登伽女等二十位佛教婦女的成就,其中也談及妙慧童女。

為什麼我會講佛教婦女的故事呢?因為佛教向來非常重視婦女。婦女對於佛教的貢獻功德巍巍,難以言喻,二千多年來佛教的興隆與發展,婦女扮演了推舟掌舵的重要角色。婦女對佛教的巨大貢獻,我僅約略提出四點:

一、婦女的布施護法:由於婦女們的布施淨財,一棟棟莊嚴巍峨的寺院殿堂興建起來了;由於婦女們的護持道場,一次次殊勝圓滿的法會活動舉辦成功了。如果沒有婦女的發心樂施,台灣佛教乃至國際佛教的發展,哪裡會有今日興盛的情況呢?

二、婦女的奉侍服務:無論走到哪個寺廟,經常都可以看到許多婦女在那裡服務工作,他們或者到廚房揀菜、典座、行堂、端茶,或者為人引導、解說,或者在佛堂裡清掃,維護寺院的清潔等等,他們不怕勞累,從服務奉獻中長養了菩提,增加了福慧,也使得佛教的活動得以圓滿地推展開來。

三、婦女的度人信佛:婦女普遍主動、樂說,度眾熱忱,不僅自己信佛,也積極接引有緣人,使得佛教的信徒日益增多,也正面地改變了他們的人生。

四、婦女的社會福祉:婦女饒富慈憫心,每遇有社會不幸事件,多能發揮「人溺己溺,人飢己飢」的精神,支持救助孤苦無依的弱勢。所以,婦女在社會慈善方面,處處展現佛法慈悲濟世的精神,有著不可抹滅的貢獻。

以上四點,足見婦女對於佛教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妙慧童女經》中,佛陀以妙慧作為當機眾,希望過去、現在、未來的有緣人,都能得到佛法的大利益。

《妙慧童女經》出自《大寶積經》第九十八卷,經文敘述妙慧童女的故事。妙慧不但人如其名,從小靈巧聰慧,且具有上根器,以八歲之齡,就向佛陀提出了一連串震驚全座,關於菩薩道修行,世出世間的問題。

這部經典印證了修行的成就無分男女,只要有承擔的勇氣和決心,人人都可以成就。現在是女性覺醒的時代,女性不但肩負照顧家庭的責任,也有不少人在各行各業中嶄露頭角,尤其為了信仰,他們不惜一切地護持教法的傳承、道場的運作,這種精神不是菩薩,又是什麼呢?就算是不提多年來台灣出家眾中,比丘尼所占的比例與分量有多大,他們「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發心,早已成為台灣佛教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我想,以這部《妙慧童女經》來向佛教中的所有女性致敬,自是再好不過的了。

八歲幼女 座中問佛

妙慧童女是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父親是有名的長者。八歲時,佛陀在耆闍崛山的講經法會,他就經常在座。年幼的妙慧,面貌秀麗,舉止端莊溫和,因此佛陀座下的弟子,無論是聖德的長老,或是年輕的比丘,沒有一個不喜歡他,尤其是比丘尼僧團,對於妙慧童女更是喜愛萬分。

即使妙慧童女尚屬年幼,卻極具善根。有一次,佛陀陞座說法,他不慌不忙、從從容容地走到佛前,頂禮三拜,右繞三匝,繼之長跪合掌,對佛陀說道:「偉大無比的佛陀!您是世間的明燈,可以照開眾生心地的黑暗,弟子對於菩薩所做所行,尚未能完全了解,想懇求佛陀為我解答!」

佛陀一看,原來是妙慧童女,知道他為眾請法的發心,就歡喜地告訴妙慧:「太好了!你既然發大心向我提問,現在就讓你隨意發問吧!」

十大問題 震驚全座

佛陀同意妙慧童女提問之後,妙慧心中無比歡喜感恩,把握殊勝難得的因緣,一連向佛陀提出了十個問題:

請問佛陀︰用什麼方法,才能獲得端正的身體?

請問佛陀︰如何獲得大富尊貴之身?

請問佛陀:怎樣才能使眷屬免除離散不和呢?

請問佛陀︰有什麼辦法能在佛前得受化生,不受父母所生的無常不淨血肉之身,和您一樣坐在大寶蓮華之上?

請問佛陀︰怎樣才能證得自在神通,隨意遊行無量國土,禮敬諸佛?

請問佛陀︰如何才能處世沒有怨仇對頭?

請問佛陀︰我們所說的話,如何才能教人一聽就信受呢?

請問佛陀︰我們修持佛法,宣揚佛法,怎樣才能免除障礙呢?

請問佛陀︰如何降伏心裡的煩惱魔障呢?

請問佛陀︰當我們一期生命終了,如何才能得見諸佛,往生佛國,聽聞清淨之法,不受一切苦惱?

佛陀開示 十個問題

佛陀聽後,甚是嘉許妙慧童女提出的十個問題,進而對他的每一個問題,各開示了四個方法:

問:如何得到端正的身體?

答:一、對惡友不起瞋心;二、安住於大慈悲中;

三、歡喜修學正法;四、造佛形像。

問:如何得到富貴?

答:一、應時布施;二、不起輕慢心;

三、給人歡喜;四、‭ ‬不希求果報。

問:如何免除眷屬離散、多病和死亡?

答:一、不說離間的語言;二、度脫邪見眾生於正信;三、護持正法,令其久住;四、教諸有情行菩提之道。

問:如何不受父母肉身而得佛應身?

答:一、於如來塔廟供奉華果;二、不妄自損害他人;三、鑄造佛像;四、對佛菩薩深生淨信。

問:如何證得神通,遊諸佛土?

答:一、見他修善不為障惱;二、他說法時未嘗留礙﹔三、燃燈供養如來;四、於諸禪定常勤修習。

問:如何沒有冤家仇敵?

答:一、以無諂心,親近善友;二、於他勝法,無嫉妒心;三、他獲名譽,心常歡喜;四、於菩薩行,無輕毀心。

問:說話如何令人起信?

答:一、言行一致;二、於善友處不掩飾諸惡;三、聞法不求過失;四、於說法者不生惡心。

問:如何才能遠離法障?

答:一、持三律儀戒;二、聞甚深經不生毀謗;三、見初發心者生一切智心;四、對諸有情大慈平等。

問:如何降伏煩惱魔障?

答:一、了知法性平等‭ ‬;二、常行精進;三、常勤念佛;四、一切善根皆悉回向。

問:如何能得臨命終時諸佛現前?

答:一、滿他所求;二、於諸善法深生信解;三、於諸菩薩施莊嚴具;四、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種種神異 令眾歎服

佛陀對妙慧童女開示了獲得幸福的方法後,妙慧童女歡喜雀躍,發願奉行,並且說:「四十行中,若有一行不修,則違佛教,就是欺誑如來。」

妙慧童女發廣大願,座中的目犍連尊者不禁問道:「妙慧童女!你知道菩薩修行是難行能行、難忍能忍嗎?今日發如此殊勝大願,果真能做到嗎?」

妙慧童女心平氣和地回答:「尊者!假若我的弘願真實不虛,能夠做到諸行圓滿,那麼,願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雨妙華,天鼓自鳴。請尊者印證吧!」

妙慧童女話一說完,果真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天空華雨繽紛,鼓樂和鳴,在座的大眾身體皆變成金色。

文殊菩薩見到這種種神異,也感到不可思議,便對妙慧童女提出許多問題。例如:什麼是菩提行?什麼是佛法的密意?妙慧童女都一一予以回答。

佛陀在他們停止問答後,說道:「文殊菩薩!妙慧童女已於過去生中發菩提心,經三十劫後,我才發心趣入無上菩提。難道你記不得了嗎?他還曾做過你的老師,令你住於無生忍!」

文殊菩薩經佛陀這麼一說,恍然大悟,歡喜地從座位中起身,對妙慧童女頂禮說道:「大德!我於往昔無量劫前已曾供養,想不到今日還得以親近!」

年少的妙慧得文殊菩薩頂禮,足見其來歷不凡。因此,對於女性,我們固然不能輕視,就是對於初學、年幼者,也一樣不可以傲慢,他們過去生成就的種種福德因緣,並非我們今日所能知。

總之,無論是女性、初學或年幼之人,在佛教中都各自有其地位;只是由於過去社會風俗重男輕女,才影響到當時人們的想法,以為一定要轉女成男才可以成佛。就好比文殊菩薩覺得妙慧既已修行成就,理應現大丈夫相,為何還是女流之身,便問:「妙慧!你怎麼還不轉女身為男身呢?」

妙慧回答:「女人之相是了不可得的,還要轉什麼身呢?轉不轉男身,對我而言並沒有差別,女身只是因緣假合而已;我沒有分別心,也不執著此身,為何你要執著呢?」

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男相或女相,都只是度眾上的方便,佛菩薩為應眾生根器,而現不同身相。所以,佛教婦女不應妄自菲薄。正如妙慧童女所言:男女在形相上有別,在形體上有別,但在佛性上、真如上、人格上是沒有分別的。

這部《大寶積妙慧童女經》不僅作為「佛說妙慧童女經」,還可以作為「佛說現代童男童女經」,為現代的青年朋友們提供做人處事的建議。

其實,大家統統都是「妙慧童女」,對一切佛法要直下承擔,要知道一切法都是為我們而說的。只是往往有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就是當機者。比方,一位老師在台上講話:「各位同學,大家要安靜,不要爭執,不要吵鬧;大家相處要謙虛、尊重、和平、有禮貌……」

但是才講完話,一下課,立刻就聽到外面大聲爭吵的聲音。老師說:「剛剛不是才叫你們要肅靜、要尊重人嗎?怎麼不一會兒就忘記了呢?」

「老師!您什麼時候對我講的?」

「就是剛剛在大會堂講的啊!」

「這是您對大家說的,又不是對我說的。」

類似這樣的情況,也是一種愚痴。我們應該要有這樣的認知:「一切言語都是對我說的,不是對別人講的。」如此,聽進去的每一句話,才能深深地打動自己的心,未來的人生也才會有更大的進步空間。

現世富足 出世安樂

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希望活著的時候富裕無憂,往生後也能有好的去處,因為現世富足、出世安樂,就是一個成功的人生。

但是一個人要想成功,必定要先有健全的理念和計畫,即使只是經營一家小麵攤,也要有煮得好吃,讓人吃得歡喜的想法,甚至評估市場的地段,是否能招徠人潮;把這些條件統統都放在計畫裡加以考量,才能有致富的因緣。

所謂「理想是現實之因,現實是理想之果」,有理想、有願力,總有一天能成就。就如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運動」,雖然護持者每個月只繳交一百元,但是結合百萬人的心力,點滴累積,就能形成一股相當大的力量。所以,我們要想成就「現世富足、出世安樂」的成功人生,就要先建立目標,繼而努力實踐。

妙慧童女對佛陀所提出的問題,總體來說,就是創造一個「現世富足、出世安樂」的成功人生。在「現世富足」的部分,包括了得端正身、大富尊貴、眷屬不壞、處世無怨、說話人信;在「出世安樂」的部分,則包括佛前受化生、命終見佛,而自在神通、法障淨除、永離魔業則是修持佛法時可獲得的利益。

佛陀針對妙慧所提出的十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給予四個解決的方法;法門的核心理念是「菩薩行」,也就是大乘菩薩的行持。菩薩的特質,首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願,並且兼具出世、入世的圓滿性格,所做所為非為私利,而是為了利益眾生。所以,我們要想在菩薩道上有所成就,必須先確立理念──創造「現世富足、出世安樂」的成功人生,是為了實踐利他服務的精神,不僅是求個人的享樂解脫而已,更求眾生的安樂解脫。

佛教把人稱為「眾生」,意謂「眾緣和合而生」。世間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單獨存在,要存在,一定要靠大眾相互依存,有了大眾的因緣成就,個人才能存活。

眾,蘊含著一個非常美好的意義,舉凡「眾生平等」、「以眾為我」、「大眾第一」,在在都說明有了「眾」,才能「眾擎易舉」。就如佛經所述,任何一場法會,任何一項事業,都要有「眾成就」;因此,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融入眾中。

人的行為造作,會引起各種善惡業報,因而造成人的命運有所不同。不過,命運不是定型的,是可以改變的。為了一個人,可以改變命運;為了一件事,可以改變命運;為了一句話,可以改變命運;為了一塊錢,可以改變命運;為了一個念頭,可以改變命運。例如以前有一個小沙彌,原本只有七天的壽命,因為「救蟻」的善念善行,七天短暫的生命轉而活到八十歲。

所以,命運不是定型的,透過修善、修福都能改變命運。因此,我們要以行善修福,以「眾成就」來經營人生。一旦我們發心了,就是一個菩薩,再遵循佛陀教導的幸福之道去做,必然能成就「現世富足、出世安樂」的理想。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