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96 幸福第九道 怎樣才能調伏煩惱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能離諸魔。云何為四?一者、了知法性平等;二者、發起精進;三者、常勤念佛;四者、一切善根皆悉回向。

佛陀即將悟道時,魔王波旬,也就是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主,擔心佛陀成佛後,魔宮子嗣因而減少,出於嫉妒和害怕的心理,幻化成諸天魔女來阻礙他成佛,但最後佛陀克服種種恐懼和誘惑,終於成佛。

後來,佛陀在各地傳教,魔王波旬依然率領眷屬前往僧團擾亂僧眾修行。甚至表面歸順佛陀,成為佛教的護法,但仍一直在等待機會摧毀佛教。有一天,佛陀告訴他:「佛所說的法是從自性中流露出的純正之法,是無法被破壞的。」

波旬卻回答:「正法時期不能破壞,像法時期也不能破壞,那麼等到末法時期,我就讓我的魔子魔孫穿你的袈裟,現比丘相,來破壞佛法。」佛陀一聽,眼淚頓時流了下來。

佛教中,凡是修行上的障礙,都可以稱之為魔障。《瑜伽師地論》中便舉出四種能奪取人身命及慧命的魔障:

一、蘊魔:即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積聚而成生死苦果,能奪取人的慧命。

二、煩惱魔:即貪、瞋、痴等煩惱,會惱亂眾生心神,讓人修行不能成就。

三、死魔:能讓四大分散,而致無法延續慧命。

四、天魔:即欲界第六天之魔王,以種種障礙,破壞修行人慧命。

魔不一定都是面露猙獰,醜陋可怕的樣子,魔有時也展現美麗可愛的一面。總說魔有兩種,一種是心外的魔,一種是心內的魔。所謂心外的魔,例如愛情的誘惑是魔,聲色貨利是魔,金錢的陷阱是魔,諸親眷屬障道也是魔;心內的魔,如貪、瞋、嫉妒,會挑起我們的無明煩惱,讓我們陷於不拔之地,所以是魔。

換句話說,無論是內心、外境,會使我們退墮的,會破壞我們尊嚴的,與佛法相違背的,或讓我們退失道心的,都是魔。

所以,魔在哪裡呢?魔不一定在遠處,有時就在我們的身邊,魔遍一切處,但是最壞的魔則還是隱藏在我們的心裡。所以,我們應該勇敢面對各種魔的擾亂,不管你身居何種地位、年齡或家庭,想要成功,就必須與魔奮鬥。

當初佛陀經過降魔的過程,才成就佛道,所以要做真正的佛子,就要有向魔挑戰的精神。只要人人能有正當的思想、正派的觀念、正見的思惟、正命的生活,也就沒有什麼魔是不能降伏的了。

佛陀告訴妙慧,菩薩要遠離諸魔,就要成就以下四點:

一、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

《金剛經》說:「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佛度許多眾生,卻說自己沒有度一個眾生,難道是說謊嗎?不是的,佛陀對人格的尊重已到達極點,在佛陀心中,每個眾生都有佛性,本來都是佛;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大家都是平等的。

一如《菩薩處胎經》所言:「法性如大海,不記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在眾生的法性裡,沒有所謂的是非、善惡與好壞,就如同乾淨的水或汙穢的水流到大海裡,大海都一樣予以包容,不做揀擇。所以,無論是佛、菩薩、聲聞、緣覺「四聖」,或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六凡」,看起來似乎有高下,實際上佛性是平等的;眾生與佛只是名詞不同,但意義是一樣的。

印度的波斯匿王是一位虔誠佛教徒,每次見到佛像及僧寶,都要磕頭禮拜。然而大臣看到國王如此謙恭,卻都頗有微詞,經常勸說國王:「您是一國之尊,至高無上,為何看到一個比丘還要頂禮,難道國王的頭那麼卑賤嗎?」

波斯匿王未發一語,為了讓大臣們了解貴賤的區別,便差人用布包裹豬頭,叫人拿到市場叫賣,並囑咐那位差人在市場上高喊:「這是國王尊貴的頭,特賣五十元!」但是市場上的人一聽是國王的頭,都嚇得紛紛走避,唯恐惹禍上身。

過了幾天,國王再請人拿著豬頭到市場叫賣:「這是新鮮的豬頭,特賣一百元,要買的人趕快來呀!」果然大家都爭先恐後地搶買。

於是國王就跟大臣說:「你們看!一個低賤的豬頭都可以賣到一百元,反而是我的頭沒有人敢買,但是你們卻偏偏要說我的頭無比尊貴,到底生命的尊貴在哪裡呢?」

所以,吾人不應在形相上論價值。人雖有貧富貴賤、智愚美醜等差別,但是在自性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一般人歡喜用二分法,而佛法強調的則是不二法,法法平等,無有高低貴賤,無是非美醜。

蛇爬行時,蛇頭走在前面,蛇尾跟隨在後。但是有一天,蛇尾覺得心有不平,說道:「喂、喂!我們能夠往前走,都是因為我蛇尾在後面擺動的關係,如果我不動,看你怎麼往前走?所以,應該讓我走在前面才對啊!」

蛇頭就說:「一向都是我走在前面的呀!」

蛇尾很不服氣,就把尾巴綑在蛇頭上,蛇頭一時眼花撩亂,只好答應讓蛇尾走在前面。但是蛇尾沒長眼睛,搞不清楚方向,橫衝直撞,最後就掉到懸崖去了。

所以,真正的平等,不是表面的平等,不是盲目、任性的平等;平等是理性的,是適得其所、分工合作的。世間無一法單獨存在,一切法皆因緣和合而成,所以信仰佛教,應該進一步認識法性平等,不落入差別相。

大良禪師在盤珪禪師座下當典座時,為了顧及盤珪禪師身體的健康,決定給師父吃新鮮的味噌。有一天,盤珪禪師發現他碗裡的味噌與大眾所食不一樣,就問:「今天是誰掌廚?」

大良回答:「我認為以師父的威德,應該受到更好的供養。」

盤珪聽後就說:「佛陀一再強調『我是眾中的一個』,哪裡有什麼高低的分別?」說完話之後,盤珪就返回丈室,房門反鎖,關在房間裡七天。大良請求師父原諒,但盤珪禪師仍默然不應。就這樣,大良在門外守候了七天,不吃不喝。

一位信徒見狀,心生同情,向盤珪禪師說:「師父!您老人家不吃不喝沒關係,但您年輕的徒弟總得吃些東西吧!」

盤珪禪師這才打開房門,對大良微笑說:「我堅持與徒弟吃一樣的食物,等你以後做了老師,也要像佛一樣有著平等心才行啊!」

盤珪禪師心中沒有「老師」的相,泯滅尊卑之分,故能與佛心心相印。

一位禪師吐了一口痰在佛像身上,有人看了很生氣,罵道:「真是可惡,怎麼把痰吐在佛像上呢?」

禪師就問:「請各位告訴我,哪個地方沒有佛?我現在又想要吐痰了。」現場大眾無一人能答。

佛性遍滿虛空,法性處處都在,哪個地方沒有佛?哪個地方沒有法?禪師體證「法性平等」之理,才是真正認識佛者。

天很平等,所以能覆蓋大地;日月星辰很平等,所以能普照世間;地很平等,所以能普載眾生,長養萬物。佛陀說「法性平等」,也就是法界平等、生佛平等、你我平等、空有平等、內外平等、自他平等、時空平等。我心一平,無有不等。一個人若能有「法性平等」的認識,以平等心來看待這個世間,則「四海之內皆兄弟」。因此,平等心不但可以美化自己,還可以美化大眾,美化世間一切,最後圓融法界也就能夠現前了。

二、發憤精進,中道而行

經常聽人說「懶惰鬼」,其實懶惰也是一種魔障,會讓人精神萎靡不振,一遇到困難挫折,就灰心退縮。要怎麼對治它呢?「精進」是醫治懈怠的良方。

什麼是精進?純而不雜曰「精」,前而不退曰「進」。所以,精進就是努力向前、擔當負責,就是一心一意、念茲在茲於自我的昇華與擴大。就好比運動選手,自許能跳得更高、跨得更遠、跑得更快,就會有力量。

凡是壞事,都要勇敢地不做,這就是精進;凡是好事,都要勇敢地去做,這就是精進;平常自己當得放下就放下,當得提起就提起,這就是精進。乃至於想要離苦得樂,也必須精進。

綜觀諸佛菩薩、高僧大德,哪一個不是因為精進而有成就的?例如:觀世音菩薩若沒有精進的精神,怎能「三十二應遍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地藏菩薩若沒有精進心,如何做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玄奘大師西域取經,幾乎命喪沙漠之中,但他寧願向西天一步死,也不願往東土一步生,如果沒有為教精進的精神,怎麼能有這般的堅持呢?

懈怠是眾行之累,是人生的大病,《華嚴經》裡形容懈怠的人,說:「如鑽燧取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所以,人要想有所成就,不能說天氣冷,就不作務;天氣熱,就不做事;身體疲倦,就不工作;書讀累了,就不想讀,要想自己明日比今日好,未來比現在好,就要發心精進。

在佛教裡,把懈怠當作魔王,這個懈怠的魔王經常與我們的精進心、向上心作戰,一心一意想要打敗我們的發心發願。因此,佛經裡鼓勵修行者要效法木魚的精神,精進不懈;水中的游魚,眼睛終日不閉,佛教以木頭做成木魚,即在勉勵修行人要像魚一樣不懈怠。

佛陀的弟子阿那律,有一次在佛說法時睡著了,佛陀呵斥道:「咄咄汝好睡,螺螄蚌蛤類;一睡一千年,不聞佛名字。」阿那律聽後,心生慚愧,發願從今以後不再睡眠。

之後每天二十四小時,阿那律不是打坐就是誦經,非常精進,但是不久,由於睡眠不足,就把眼睛給弄瞎了。佛陀十分憐憫他,教授他修習金剛照明三昧法,而得天眼通,後來終於成為佛陀座下「天眼第一」的大弟子。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孔子的弟子身上。有一回,孔子大白天對著莘莘學子傾囊相授,弟子宰予卻猛打瞌睡。於是孔子便責罵宰予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人在睡眠時,諸根無法運用,就如同死去一般,所以過度睡眠,就是放逸、懈怠。一個人不精進,怎麼會有前途呢?尤其在道業上不精進,修行怎能成就呢?因此,佛陀與孔子也就對打瞌睡的弟子特別嚴厲了。

《佛遺教經》說:「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大智度論》也說:「精進是一切善法的力量,能出生一切諸道行,能與一切功德相應。」所以,一切諸事都是由精進而得興起,勤勞努力才能不斷進步。

但是很多人把精進視為辛苦不樂之事,其實精進是辛苦?是快樂?如同掃地,掃時汗流浹背,看似很辛苦,但是掃完後,身心輕鬆舒暢,卻是很快樂;寫作文章,挑燈夜戰,似乎很辛苦,但是著作完成,回想起來卻覺得很美好。所以,精進是快樂的,你不精進也就沒有這種快樂的體會了。總之,就如《勸發菩提心文》所說:「修行則勤勞暫時,安樂永劫;懈怠則偷安一世,受苦多生。」精進的苦樂多少,在智者心中自有定論。

不過,有時休息也是一種精進。佛陀有一位名叫聞二百億的弟子,他曾是個音樂家,出家後因為過度精進,身體健康每況愈下。雖然佛陀叫他修行不要著急,可是他總聽不進去,寧可不要身體,不要性命,也要精進修行。

有一天,佛陀問他說:「聞二百億,你過去是做什麼職業的?」

聞二百億回答:「我是琴師。」

佛陀就問:「假使琴絃太緊了,彈奏時會是什麼結果?」

「若太緊,絃會斷!」

佛陀再問:「若絃太鬆了,又會如何呢?」

「若琴的絃太鬆了,它不會響。」

於是佛陀就告訴聞二百億:「修行也是這樣,太過猛烈用功,反而有礙修行;太過鬆懈,不用功修行,則將無法得道。」

所以,佛教強調正精進,修行不能操之過急,但也不能過緩,過急容易躁進而退,過緩則因怠惰而退,一切要合乎中道而行。

佛教裡,關於精進,有四種修行品目,謂之「四正勤」,又叫「四正斷」,也就是: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長,未生善令生起。這種向上向善,以自利利人為目標的努力,便是正精進。

人的一生,短短數十年歲月,懶惰是一生,精進也是一生,同樣是一生,結果卻完全不同。如果你能精進地修習禪定,禪定必會成就;你能精進地持戒,戒行必能具足;你能精進地聽經聞法,必定多聞而有智慧。世間上沒有白吃的午餐,天下也沒有不勞而獲的利益,凡事精進,就不會空過一生。因此,佛陀勉勵妙慧發起精進,就能不受諸魔阻撓。

三、常勤念佛,生起信願

很多人認為念佛就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其實念佛的真義在於導引眾生生起大信大願。《十住毗婆沙論》說:「初學者,修念佛、懺悔、勸請等法,心得清淨,信心增長,從此修智慧、慈悲等深法。」剛開始學佛的人,可以先念佛求懺悔,消除一些習氣、業障,心清淨了,信心自然增長,那麼再修智慧和慈悲也就容易了。

可是又有人說,念佛只是培養福德因緣,沒能修得智慧,這也不盡然。所謂「念佛一聲,罪滅河沙;念佛一聲,福增無量」,一句「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是無量光、無量壽的意思。無量光代表智慧,無量壽代表永恆的生命。所以,念佛不但是修福德,更是修智慧;念佛可以降伏其心,將清淨的本性發掘出來,找回失落的自我。

念佛的方法有很多種,舉凡默念、金剛念、追頂念、覺照念、禮拜念、記數念、十口氣念等等,每個人都可依照自己的方式將佛號念熟。而我比較提倡的念佛方法是:

一、歡歡喜喜的念:用歡喜心念佛,將自己觀想的佛與佛的名號融為一體;以純淨的心念佛,念得歡喜踴躍,念得手舞足蹈,念得搖頭擺身,如此必能收到極大的效果。

二、悲悲切切的念:一般人受了苦,總會叫喊:「我受苦了,媽媽啊!」用這種向親人投訴委屈般的悲切感情來念佛,將內心真情實義的佛念出來,自然就能與佛靈犀相通了。

三、空空虛虛的念:一心稱念佛號,念得心無掛礙,念得無身無手無世界,只有悠悠揚揚的一句佛號,從全身毛孔若有似無地念出來;念得人我是非都沒有了,念得天也空,地也空,你也空,我也空,所謂「心中有佛將心念,念得心空及第歸」,這樣也就能體會忘卻時空、身心脫落的快樂了。

四、實實在在的念:念佛的關鍵在於淨念相續,若能將每句佛號念得清清楚楚,一句佛號緊跟著一句佛號,將所見的山河大地,一棵樹、一片田、一間屋、一個人,所有的形形色色都念成阿彌陀佛,念到沒有妄想雜念的境界,那麼我又怎麼不是阿彌陀佛呢?當下的世界又何嘗不是淨土呢?

總說念佛,若能精進將一句佛號,念得如背書般滾瓜爛熟,時時現出,便能與諸佛相應,那麼自然也就能遠離魔障,成就正道了。

所以,念佛不只是將佛號念在嘴邊而已,念佛要口到、耳到、心到。有個趣談:

極樂世界有一間倉庫,專門收集娑婆世界的眼睛、耳朵、嘴巴、手、腳等等,因為有的人不用口念佛,只用眼睛看人念佛,眼睛就往生淨土;有的人只用耳朵聽人念佛,耳朵就往生淨土;有的人只用手數念珠念佛,手就往生淨土;有的人口不念,耳不聽,只用腳跟著大家繞佛,腳就往生淨土;有的人只用心去感受佛號,心就往生淨土。若要讓整個身心都能往生淨土,當然念佛也就要做到身、口、意一致,口念佛號清清楚楚,耳聽佛號明明白白,句句佛號都要了然於心。

念佛的方法也不只是口中稱念而已,念佛的種類有:

一、持名念佛:不論上中下根機者,都能稱念佛的名號,若達一心不亂,便能得念佛三昧。

二、觀想念佛:內心觀想佛的相好光明。

三、觀像念佛:對佛的塑畫等像,諦觀分明。

四、實相念佛:觀想自身及一切萬法的真實自性,是無形無相,猶如虛空。

甚至佛教有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我們念佛也不只有念十方三世諸佛,更要進一步念自身是佛。

有個信徒問禪師說:「什麼是佛?」

禪師很為難地說:「倘若我告訴你,恐怕你是不會相信。」

信徒就說:「師父的話,我怎麼會不相信呢?我是很誠懇地要來問道的。」

禪師便說:「好吧!既然你相信,那麼我就告訴你:你就是佛啊!」

信徒一聽,驚訝大叫:「我是佛,我怎麼不知道呢?」

禪師就說:「因為你不敢承擔啊!」

每個人本來就是佛,佛陀悟道的那一刻,就說:「人人都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只因顛倒妄想而不能證得。」所以,凡事只要自己肯承擔,自己就是佛了。

四、一切功德,回向眾生

為什麼遠離魔障,要將善根回向給一切眾生?因為回向是一種善緣的積聚,與「團結力量大」的道理一樣,集結眾生的善緣力量來對抗魔障,比個人單打獨鬥還要更有力量。

回向是佛教極為殊勝的修行法門之一。「皆悉回向」是將自己所做的一切善根功德,回轉到某一個目的,如回向給一切有情眾生,以拔除眾生的苦惱,並使自己趣入涅槃佛道等等。

諸經對回向的論述甚多,如〈普賢行願品〉云:「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隨喜懺悔諸善根,回向眾生及佛道。」也就是將禮敬、讚歎、供養、懺悔、隨喜、勸請等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與眾生共成佛道。

「回向」的涵意深奧、豐富,例舉四點如下:

一、回自向他:即把所修的功德,回向饒益眾生,而能自他兩利。例如:把參與修橋鋪路的功德,回向給父母健康長壽;把誦經拜佛的功德,回向給兒女智慧增長。

二、回小向大:一塊麵包,你把它送給一個人吃,就只有那個人能吃得到,但是有了「回向」的心,希望這一塊麵包能讓普天之下的人都得到溫飽,也就能跟普天下的人結緣了。‭ ‬

三、回事向理:一個人布施錢財,無論是一百元、十萬元、一百萬元,在事相上都是有限的,假如你能「回事向理」,也就可以普施一切。「回事向理」就好比你點燃一支蠟燭,再分燈給別人,如此燈燈相傳,一燈燃百千燈,而原來的那一盞燭光並不會因此而減弱。

四、回因向果:我們今生今世所做所行,都是在「因地」,有了「因」,未來必定結「果」,就如同今年播種而明年收成的道理。所以,今生種下善因善緣,未來也就能結出善果。

有個農夫請無相禪師為他的亡妻誦經超度,佛事後,農夫問禪師說:「我的太太可以從此次的法會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無相禪師照實回答:「佛法如慈航普渡,也如日光遍照,不只你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眾生無不得益。」

農夫不太滿意,又說:「可是我太太十分嬌弱,其他的眾生也許會占他便宜,把他的功德奪去,是否可以請您只為他超度就好,不要將此功德與其他眾生分享?」

無相禪師感嘆農夫的自私,但仍慈悲地說:「能將自己的功德回轉給其他人,使眾生同沾法益,這是很討巧的修持法門。」

有形的東西給人,東西會愈來愈少;但無相的施予,功德不但不會減少,反而因此增加。就如手中的橘子,給了別人,自己將所剩無幾;但一句好話給人,不僅對方歡喜,自己也會感受到喜悅,如此則自他皆能受利。

所以,回向是一種無私無我的廣大心胸,一碗飯自己吃,固然津津有味,但能與人共享,更有味道;一座花園獨自觀賞,固然賞心悅目,但與人共同瀏覽,則別有一番情趣。回向就如一線光明,不只是照耀一人,也可以照耀大眾。因此,人人如果都能有「回向」的觀念,讓千千萬萬人都能蒙受功德,何樂而不為呢?

在日常生活裡,應該如何實踐「回向」的修持呢?例如早晚課誦稱念的「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或者「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等等,都是千古流傳的回向文。乃至於目前佛光山早晚課誦的「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也都是很實用的回向文。

實踐「回向」法門,就是了解因緣法,就是將「光榮歸於佛陀,成就歸於大眾,利益歸於常住,功德歸於檀那」。回向,能使修行者去除我執,遠離貪瞋痴三毒,心常清淨;回向的修持,不僅自身不會減少什麼,還能利益更多的人,甚至廣被一切眾生。

如果我們不論何時何地,言行舉止,起心動念,都能與上述回向文的善行相應,並將此功德回向一切眾生,當下就是佛國淨土的實現,更何懼於諸魔障礙呢?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能知諸法平等性,常起精進念如來,回向一切諸善根,眾魔不能得其便。」

那時,佛陀就說偈語:「能了知諸法性是平等的,進而精進念佛,將所修的善根功德回向一切眾生,那麼諸魔障礙就不會趁虛而入,妨礙我們修行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