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216 幸福第十道 怎樣能命終時一定見佛,往生佛國?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臨命終時,諸佛現前。何等為四?一者、他有所求,施令滿足;二者、於諸善法,深生信解;三者、於諸菩薩,施莊嚴具;四者、於三寶所,勤修供養。

生死是人生大事,以佛教徒的立場來說,臨終時若能見佛,得佛接引,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但是要想命終見佛,還得要如《阿彌陀經》所說的:「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倘若生前沒有種下善因善緣,就如同一個人沒有努力賺錢,沒有經濟能力,又怎麼可能移民到心所嚮往的國家呢?因此,佛陀告訴妙慧,要想臨命終時,諸佛現前,就要做到以下四點:

一、成人之美,滿人所願

關於布施,前章已有提及,此處「他有所求,施令滿足」的重點在於「滿人所願」。滿人所願,也就是給人希望。

《大乘起信論》有一句話說:「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正是為人處世最好的性格。所謂「隨緣」,就是隨順因緣。世間萬法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每個人都離不開因緣和合而存在,因此,人與人之間相處應該要隨順因緣,滿人所願。

隨緣滿願是佛教徒致力努力的方向,隨緣放下,心情自然愉悅;給人滿願,就是最大富足。

經常有人問我如何管理佛光山的人事?其實,我對管理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方法。不過,我大部分都是與人為善,給人‭ ‬OK、YES,有人向我提出要求,我很少說‭ ‬NO,總覺得那很煞風景,也很傷感情。不過,有時候,世間事也不是統統都說‭ ‬YES、OK‭ ‬就好了。

別人有所求,能夠滿其所願,皆大歡喜,當然是最圓滿。但實際上,我們卻很難做到事事滿足別人所求,這時也就可以用替代的拒絕。例如有人邀請你出席表演活動,你無法親至會場觀賞,可以改致贈花籃給予祝賀等等。能有替代,就不會讓對方覺得難堪,也不會因此而結怨。總之,‭ ‬人間相互助成是很重要的。

過去有一位女學生在我們叢林學院念書,有一天他跟我說:「院長,我要去看白雪溜冰團的表演。」還說:「如果不給我看,我一生都會遺憾。」我聽了之後想:這實在很麻煩,我做為院長,怎麼能夠只承諾一個學生去看溜冰團的表演,其他的學生又該怎麼辦呢?但是如果我不准許,他一生都要感到遺憾,這可就嚴重了。

在我的理念,在有規矩的學生面前,不用規矩,規矩是為不守規矩的人而施設。這個學生平常表現不錯,所以我就拿了二百塊錢,告訴他說:「你替我做一件事,幫我到高雄買一些文具,剩餘的錢隨你花用,十點鐘以前回來就好。」

他看了白雪溜冰團以後,一生都不覺遺憾,我也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免得他為了一個小小的心願無法成就,而退失修道的心。

還有一個女孩,雖然人在佛學院讀書,但是對紅塵仍懷有夢想。有人故意問他要不要出家,他說:「我還沒有擦過口紅,沒有化過妝,沒有穿過玻璃絲襪,也沒穿過牛仔褲。」我一聽,確實沒錯,他心裡有很多掛礙還沒放下,怎麼能叫他出家呢?因此,之後為了滿這許多女孩的願,我出國弘法,就買了玻璃絲襪、牛仔褲、口紅,帶回來送給他們。當時,海關很嚴格,每一樣東西都要翻箱查問,他看到一個出家人買那麼多玻璃絲襪、口紅,就在旁邊冷笑:「哼!大法師,買口紅。」我心裡倒是想:你懂什麼?不過,我行得心安理得,也就不去計較了。

總之,佛教攝受眾生要有方便,要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我在佛光山立下的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也就是要為你服務,讓你歡喜,滿足你的希望。人得到了滿足,受到了尊重以後,什麼事情也就都能合作得來了。

二、行善信善,提升生命品質

《大集會正法經》云:‭ ‬「善法為知識,能救護眾生。」所謂善法,即順理益世之法。佛法能令眾生離苦得樂,是世間至善之法,舉凡明白三法印、四聖諦,就能透澈世間的實相;守持五戒、十善,便能遠離煩惱塵垢;奉行四攝、六度,就能與眾生廣結善緣。所以,善法就如同善友,能指引我們如法修行,圓滿道業。

《大毗婆沙論》說:「有智無信,增長邪見;有信無智,增長愚痴。」所以,一個修道者除了堅定的信仰,對於佛陀所教導的義理,還要能勝解;「信」與「解」要相輔相成,偏一不可。

說到信解善法,在所有善法之中,「五戒十善」是做人最基本的善法。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五戒的延伸,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五戒的功用在於防非止惡,十善則進一步讓我們保有清淨的身、口、意,不造作惡業,果能如法奉持,也就沒有下墮三惡道的因緣,甚至將來還可以轉生人天。

很多人志氣高昂,認為自己是要做大菩薩事業的,守持五戒十善僅可轉生人天,故而不把它放在眼裡,這是非常錯誤的認知。切莫小看五戒十善,事實上它並不容易持守,但是一輩子若能持守其中一兩條戒,也就能讓人受益無窮了。

佛教中有一個著名的故事,一位住在寺廟旁的盜匪,因為常見善男信女到廟裡向老和尚請求皈依受戒,他一時興起,也跑去向老和尚求授皈依,希望能做一位三寶弟子。老和尚對他說:「皈依可以,但要做三寶弟子,你還得受五戒。」

盜匪就問:「是哪五戒呢?」

老和尚回答:「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盜匪心想:「我做強盜怎能不殺生呢?更別說不偷盜了!尤其我們這些強盜經常在一起飲酒作樂,恐怕唯一能守的就只有不妄語。」

於是他就對老和尚說:「我只能守不妄語一戒。」

不過,老和尚慈悲,仍然收他為皈依弟子,並為他授此一戒。

有一天,盜匪們又計畫隔天晚上去行搶一名富人,第二天一早,這名盜匪上街買酒肉,心想回家後要好好吃上一頓,晚上才有力氣做案。但是在回家途中,他遇見了一位親戚,問說:「你家裡來了客人嗎?怎麼買肉又買酒的?」

盜匪不好說出實情,只好說:「沒有客人來,只是自己打打牙祭而已。」

回家後,肉吃了,酒也喝了,才想起自己跟隨老和尚受了不妄語的戒條,而現在竟欺騙了親戚;為了守戒,他決定今晚不去搶劫,好好待在家裡。結果,這晚行搶的所有盜匪統統都被逮捕槍決,只有他因為守了這一戒而逃過一劫。

所以,對於善法,吾人要能深信了解,才能獲益。當然,有了正信、慧解之後,若能進一步力行實踐,則更能淨化我們的身心,提升我們生命的品質了。

三、支持發心行菩薩道的人

對於每一位發心行菩薩道的人,我們也要給予支持協助,要讚歎他們的初發心,還要儘量供養一切莊嚴具。

莊嚴具,原指幢旛、寶蓋、瓔珞等裝飾品。佛陀具有三十二種相好,佛身和手足呈現金色,微妙光潔,正如眾寶莊嚴的妙金台。那是由於佛陀在因位修行時,施予飲食、車騎、衣服和莊嚴具等資身用物,遠離瞋恚,所感得的美好妙相。

所以,莊嚴具也不只是物質上的嚴飾物品而已,〈普賢行願品〉中說:「忍辱波羅蜜為莊嚴具。」忍能莊嚴我們的人生。

說到「忍」,是吃虧呢?還是討便宜呢?實在說,忍是討便宜的。所謂「忍一口氣,風平浪靜;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在佛教裡,忍的修行有三個層次,第一是「生忍」,第二是「法忍」,第三是「無生法忍」。

生忍,就是為了生命、生活、生存,我要能忍受生活中各種酸甜苦辣、飢渴苦樂等不如意的事。有了生忍之後,進而還要有法忍,法忍就是對於內心的貪瞋執著,要能自我疏通。在生忍、法忍之上的是無生法忍,明白世間上沒有是非、對待、好壞,對於任何事情都不在心上留痕跡,也就是《般若心經》所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境界。

一般人認為,人家罵我們,不回口;打我們,不還手,才是忍。其實,忍並不是退縮的、壓抑的。忍是認識,認識事情的前因後果、善惡得失。忍是接受,什麼都能接受,罵我、打我、欺負我、毀謗我,都能接受。忍是擔當,你能挑二十斤,我能挑一百斤;你能忍耐三小時不休息地工作,我能忍耐四小時不間斷地忙碌,甚至無論人家讚美我或毀謗我,我都能夠擔當得起。忍是化解,什麼好好壞壞的事情來到我的面前,我都能把它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總而言之,忍有很大的力量,忍才有進步,忍才會勝利。你說你跟人家吵架,你的聲音最大,可以把他罵得不敢回口,這不是勝利,而是失敗。最大的勝利,是在不公平、不合理的情況下,我都能夠忍耐。

能忍,才是有力的人,好比一個拳頭,打出去就沒有力量了;不打出去,力量就能永遠保持住。又例如小孩子不能忍,你打他、罵他一下,他「哇」地一聲就哭起來了;能忍的人,他根本不在乎什麼,無論你打他或罵他,他眉毛都不皺一下。

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你有條件,能走的路很多,何必要計較一時呢?不要爭一時,要爭千秋。你不平、不服氣,也只是為了一個人、一件事,一個人、一件事又算得了什麼呢?

四、禮敬供養佛、法、僧三寶

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僧寶。佛是真理的發現者,法是真理,僧則是弘揚真理的出家人。世間的財富,只能解決我們物質生活的問題,而佛法僧三寶則能解決我們生命的問題,救拔我們出離輪迴痛苦,是精神內在的財寶,所以對於三寶,不但要恭敬皈投,更要勤修供養。

所謂「供養」,也不只是用財物來供養,例如對佛陀的「十供養」: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對法寶的「三供養」:身體的禮拜、口頭的稱讚、意念的觀想;對僧眾的「四供養」: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等。乃至於除了物質以外,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給人一個笑容、一個點頭,或者他有困難,我隨喜贊助,都是供養。不過,在諸多供養中,最上等的供養,則莫過於奉行法義和恭敬三寶。

說到「供養」,特別是對於僧眾的供養,有的人還要妄加分別:我所供養的對象,有修行嗎?有慈悲嗎?有道德嗎?我所供養的這塊福田,將來能有好收成嗎?其實,「財進山門,福歸施主」,只要你的發心純正,只要你的供養清淨,其他則可以不必去計較了。

當然,對三寶供養,最重要的還是如上一講所說的「一切善根皆悉回向」。將所供養的福德回向給一切眾生,與眾生共結善緣,共成無上菩提,才是一個真正的菩薩行者。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他有所求令滿足,信解深法捨嚴具,三寶福田勤供養,臨命終時佛現前。」

那時,佛陀就說偈語:「當別人有所求時,要令他滿足;對於所有的善法,要能深生信解;以種種莊嚴具,供施諸菩薩;對三寶勤修供養,勤耕福田,如此,臨命終時,諸佛也就會現前,接引至佛國淨土。」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