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50 幸福第六道 怎樣成為受歡迎、沒有怨敵的人?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處世無怨。云何為四?一者、以無諂心,親近善友;二者、於他勝法,無嫉妒心;三者、他獲名譽,心常歡喜;四者、於菩薩行,無輕毀心。

人和人之間之所以有怨,說來不是為了爭奪利益,就是處處比較計較所造成。但彼此怨恨的結果,受害的往往是自己。所以,如何處世無怨,是每個人必須學習的課題。如果人人都能以慈悲去關懷別人,以風趣去營造相處的和諧,以寬容去原諒別人所犯的錯誤;凡事從改變自己開始,自然不招怨恨。

在此,佛陀告訴妙慧,在世間與人相處,要處世無怨,必須做到以下四點:

一、直心結交善友

孔子說過一段至理名言:「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也就是善友要具備三個條件:正直無私、誠信包容、博學多聞。

朋友有很多種,有吃喝玩樂的朋友,有虛情假意的朋友,有共同創業的朋友,有同甘共苦的朋友,而最好的朋友,則貴在誠信、正直、體諒。所謂「善友第一親」,我們的身體有病了,要找醫師治療;心靈有病了,則要靠善知識解憂、開導。所以,結交心正意直的善友也就格外重要。

一般人交朋友,對於屈躬諂媚的小人,總是比較討人喜歡;正人君子,直言直語,反而不受歡迎。其實,阿諛奉承的人,話雖說得好聽,卻不真實,不足以取信。所以,吾人親近善友,也應該「不阿順以取容,不迎合以求悅」,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不趨炎附勢,不阿諛獻媚。

一個人能有好人緣,不是靠阿諛奉承就能獲得,而是靠我們真心誠意為人服務而來。只要你處處幫助人,還怕得不到友誼嗎?

春秋時代,齊國的宰相晏嬰死後,一直都沒有人能當面指諫齊景公的過失,景公因此常感到苦悶。

有一天,景公宴請大臣,席散後,一起到廣場去射箭。每逢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未射中,大臣們也是高聲喝采:「射得好呀!射得好呀!」

景公就把這件事對臣子弦章說。弦章表示:「此事不能全怪那些大臣,古人曾說:『上行下效。』國王歡喜吃什麼,大臣就歡喜吃什麼;國王歡喜穿什麼,大臣就歡喜穿什麼;國王歡喜大臣奉承,自然大臣們也就常向國王阿諛奉承。」

景公聽了,覺得弦章的話十分有理,就賞給弦章很多珍貴的東西。

弦章搖頭說:「那些阿諛奉承國王的人,就是為了要得到國王的賞賜,今天若我接受這些賞賜,不也變成了阿諛奉承的小人了嗎?」

所以,一個人被人批評不可怕,受人阿諛才可怕。

阿諛,是人類最醜陋的行為,所謂「好阿諛則是非之心起」,一個人處處拍人馬屁,必然存心不良;善於逢迎諂媚,必為正人君子所輕。因此,是智者,不以諂媚之言惑人,也不為諂媚之言所動。

一個修行人最忌諱的就是攀緣諂媚,《佛遺教經》說:「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以花言巧語、欺詐取巧和人往來,終究不能長久,只有常保一顆正直的心,才能獲得他人真正的尊敬,也才禁得起時間的考驗。這就是佛陀說的「以無諂心親近善友」之要義了。

二、不生嫉妒之心

人的毛病,有的隱而未現,有的顯而易見,「嫉妒」則是很容易被看出的毛病。因為嫉妒的心理往往會形之於相,從態度上、言行舉止間,就能察覺得出。例如,常有人說:「我不喜歡買名牌。」「我不喜歡穿名牌。」事實上則是因為他自己不得擁有,所以嫉妒別人買名牌、穿名牌;有的人說自己不歡喜和官員、富商巨賈往來,其實也是因為求不得,所以嫉妒別人。

人會產生怨恨,很多時候是因為自己不能擁有,進而嫉妒他人所造成。例如看到別人長得比自己漂亮,考試成績比自己好,比自己會做事,比自己能幹,心裡就排斥、嫉妒,不容於他人,漸漸地也就產生怨恨了。

以前普門中學有一位女學生長得很美麗,人稱「校花」,但是有的人卻不歡喜他,看見他就要說:「漂亮有什麼了不起?」我聽了這話之後,有一次在週會上,就對學生說:「漂亮有什麼不好?難道大家希望我們普門中學的學生都是醜八怪嗎?他如果當選中國小姐,我們也與有榮焉啊!」

嫉妒,往往是由於自己心量狹小,不懂他人獲得榮耀,我們也可以沾光、分享所造成。他偉大、他榮耀,我可以說他是我的同鄉、同事、同學,這又有什麼不好呢?

有個大富翁的太太生重病即將過世,他很捨不得,就請來一位名畫家,為他的妻子畫一幀遺像,並要求畫得愈像愈好,因為他要留作紀念。臨終的夫人知道富翁的心意後,點頭同意讓畫師作畫,但私底下吩咐畫師說:「我頭上的寶冠要畫上很多的鑽石,我身上的衣服也要畫很多寶石。」

畫家覺得奇怪,左思右想,忍不住問道:「夫人,您戴的寶冠上明明沒有鑽石,為何要畫鑽石呢?您的衣服已經非常華麗了,為什麼要無中生有畫寶石呢?」

這位夫人在病床上冷冷地笑起來:「畫師呀!你要知道,我死了以後,我先生一定會再娶個妾作填房,我辛苦一生為先生攢聚的家產都歸他享用,這樣太便宜他了,我要讓那個女人永遠不得安寧。你替我把寶冠、衣服都畫滿鑽石、寶石,這樣,那個女人一定會跟我的先生吵說:『那個老太婆有那麼多的鑽石,為什麼我沒有呢?』讓他們早也吵,晚也吵,永遠不得安寧!」

自己享受不到,也不讓人享受;自己沒有,也不讓別人擁有;自己不好,也不讓人好,這就是嫉妒的醜陋心態。

人,要能互相助成、互相讚歎,不要只准自己建高樓,卻不許別人住洋房。其實,別人建房子,我可以在走廊躲雨;別人建公園,我可以進去散步、乘涼;別人建百貨公司,我就多一個購物的地方;別人開工廠,我就多一個謀職的機會,我不但要為他歡喜,也要感到與有榮焉才是。

人我之間的相處,只要能不嫉人有,不妒他勝,懂得知足,自然也就沒有怨恨了。

三、樂於分享他人的成就

對於他人獲得好名聲,我們本要心生歡喜,給予讚美,甚至當他是我們的善知識,效法他的善行。可是有一種人,看到朋友得意,他很難過;看到朋友快樂,他心底不悅。反之,看到朋友落難,他心裡歡喜;看到朋友不快樂,他幸災樂禍,這實在是很不應該的行為。

過去,有一個師父,雙腿患有風濕關節炎的毛病,每當疼痛難耐時,兩個徒弟就會幫忙按摩,大師兄按摩左腿,小師弟按摩右腿。每次大師兄為師父按摩時,師父都會在他面前誇獎小師弟按摩的功夫多麼好,大師兄聽了也就不太高興。同樣地,當小師弟為師父按摩時,師父也會在他面前誇讚大師兄按摩得如何好,小師弟聽了也一樣不歡喜。

有一天,趁小師弟不在家,大師兄就想:「我要把你按摩的右腿折斷,好讓你回來後沒有腿可以按。」於是硬生生地就把師父的右腿折斷了。小師弟回來,沒有腿可以按摩,心想一定是師兄搞鬼,也把師兄按摩的左腿給打斷了。兩個師兄弟互相不歡喜對方比自己好,最後受害的卻是師父。

真正有愛心的人,才能歡喜別人的榮耀;真正有肚量的人,才能分享別人的成就。有一句話說:「青出於藍,更勝於藍。」父母不會嫉妒兒女的教育程度比自己高,所以就能培育出博士、碩士的優秀子弟;老師不會嫉妒學生的成就比自己高,所以有謂「沒有狀元老師,只有狀元學生」。如果連父母、師長都要嫉妒兒女、學生,不就要「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了?這樣的結果,國家社會又怎麼會有所作為,有所進步呢?

所以,我們應該養成「見好隨喜」、「見能讚歎」、「見美說好」、「見善宣揚」的美德,當朋友獲得了美譽,要為他歡喜;當朋友被稱讚很有學問、很有道德,要和他一起高興;朋友得到名位,就好比我的榮耀、我的名譽,我要感到與有榮焉。能夠放大心量,做一個與人分享成就的人,豈不善哉?

四、讚歎別人的善行

俗話說:「毀謗人、欺侮人,必損其陰德。」然而有的人見你行善,他就不歡喜;知道你是正派的人,他就要毀謗你;知道你是實實在在的人,他就要批評你。若是別人找我們麻煩、毀謗我們,尚且可以學習忍辱,效法布袋和尚:「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由他自乾了,你也省力氣,我也少煩惱。」瀟灑以對。但如果是我們毀謗他人,那也就應該自我反省了。

關於惡人害賢的輕毀過患,《四十二章經》裡有很好的說明:一個人如果毀謗別人,則如「仰天而唾,唾不汙天,還汙己身;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

所謂「泰山不辭細壤,故能成其高;大海容納百川,故能成其大」,世間上,人我之間都具有密切的關係,因此,吾人應該培養包容的雅量和隨喜的胸襟,對於別人行善、服務社會,應予以隨喜助成,不該惡意中傷、批評;社會上能有很多人做好事,才是大眾共同的幸福。

說到毀謗,一個人身處在人群中,難免會遭受他人的譏諷詆毀,就是偉大的佛陀,相信他的人,說他是聖人,是佛祖;不相信他的人,則也要說他是魔鬼,是壞人。

過去有一個外道收買了一位風塵女郎,他在佛陀講經的場合裡,大聲吆喝:「釋迦!你講經講得很好,不過,你在我肚子裡留下的孩子,你說該怎麼辦才好呢?」

現場的人聽了都為之譁然,議論紛紛。不過,佛陀一句話也沒有作解釋,倒是在座的目犍連尊者運用他的神通力一探究竟,而揭穿了那個女人的陰謀。只見那女人肚子上綁木盆的繩索給弄斷,木盆滾了下來,終於真相大白。

在人生旅程裡,多少人給予我毀謗批評,我也都將它視為做人處世的逆增上緣。例如,我一生為了提升婦女地位,始終盡最大的努力,但卻因此遭人批評:「星雲大師是婦女工作隊的隊長。」意思就是說我太重視婦女的地位。不過我覺得我是實踐佛陀講述「眾生平等」的真理,這是正當的事、應該做的事,也就不去計較個人毀譽了。

若說傷害毀謗能增加人的福德因緣,我想,我的福德因緣應該就是從忍受別人批評、毀謗而來的吧!

佛陀說:「修道人若不能忍受毀謗、惡罵、譏諷,如飲甘露者,不名為有力大人。」所以,一個修行人要能有如磐石般,不輕易為毀謗動搖的心志,才是真正有力量的人。

有一天,蘇東坡大學士做了一首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形容自己打禪的悟境。詩寫完後,很得意地叫書僮坐船過江,送去給金山寺的佛印禪師看。佛印禪師看後,草草地寫了幾個字在上頭,請書僮帶回去給蘇東坡。

蘇東坡原以為佛印禪師會對他的詩作大加讚美,一看上面寫著「放屁」兩個字,火冒三丈,立刻趕往禪師住處興師問罪,並且忿忿地責問。

佛印禪師見狀,哈哈大笑說:「學士、學士,你不是已經八風吹不動了,怎麼一屁就打過江了呢?」

一個人要不受境界之風動搖並不容易,不過,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毀謗是修行道上的養料,能成就我們的道業,是莊嚴自己,增長福德智慧的助緣。所以,我們要學習把別人的毀謗,看作是一種激勵、助力,而不是阻力,面對惡意的毀謗攻擊,想想那是替自己消災滅罪,內心也就會釋懷了。

反之,對於他人做好事,我們則應該給予助力,不應心存打倒對方的想法。人類的文明是眾人心血智慧所共成,彼此助成,彼此合作,才能造福社會。何況人道有虧,妄求佛道又如何能夠成就呢?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不以諛諂親善友,於人勝法無妒心,他獲名譽常歡喜,不謗菩薩得無怨。」

那時,佛陀就說偈語:「我們不應該用諂媚阿諛之心對待親朋善友;對於別人比我好、比我能幹,不應該生起嫉妒的心;他人得到名譽,我們要生歡喜心;對於菩薩行者,不應加以輕侮、毀謗,如此才能得到處世無怨。」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回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