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A-

A

A+

p162 幸福第七道 怎樣才能講話使人信任、歡喜接受?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所言人信。何等為四?一者、發言修行,常使相應;二者、於善友所,不覆諸惡;三者、於所聞法,不求過失;四者、於說法者,不生惡心。

上一講提到的「處世無怨」和這一講的「所言人信」都是現世的行持圓滿,與「受端正身」、「得富貴身」、「眷屬不壞」的受用圓滿相呼應。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信」之一字,乃「人」「言」也,所以一個人所說的話,就代表他的信譽。換句話說,一個人說話要能「所言人信」,最重要的就是講信用。

信用是人的第二個生命。一個人說話不誠實,信用破產了,也就會到處行不通。因此,佛陀告訴妙慧,說話要使人信受,應做到以下四點:

一、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做人最重要的是要「言而有信」。一個人沒有金錢、名位,算不了什麼,但是如果失去了信用,就是花錢也買不回來。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就是佛陀,也鼓勵弟子要「解行並重」。因此,一個人如果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那麼再多計畫、言論,又有何用呢?

過去,有一個名叫張三的修道人,每當他禪坐時,都會有一隻蝨子來咬他,最後他忍無可忍,就跟蝨子立誓約定說:「無論如何,我打坐的時候,你不能來咬我,等到我出定之後,再布施一點血給你。」張三、蝨子二者約定後,彼此也就相安無事。

但是有一天,與蝨子同是難兄難弟、共同生活的跳蚤,聞到了張三身上香醇濃郁的血味,垂涎欲滴,實在忍不住,就想在張三的身上好好地飽餐一頓。蝨子看到跳蚤跳到張三的身上,立刻上前制止,說:「你千萬不能亂來,我已跟張三有約在先,要等他出定才能咬他。」

可是跳蚤才不管蝨子與張三有什麼約定,狠狠地就將張三的皮肉一口咬了下去。張三感覺有個東西咬他,就想:「哼!這個臭蝨子竟然不守信用。」

在盛怒之下,張三把衣服脫下來,放了一把火就把它給燒了。蝨子、跳蚤也就這樣同歸於盡了。

日常生活中,人事互動,時時都在考驗一個人是否守信用,例如約會守時否?講話誠信否?承諾兌現否?能守信用的人,一句話勝於法律,輕諾寡信的人,即使訂了契約,也難保不毀約;言而無信,又如何安身立命呢?

有甲乙兩個和尚想到普陀山去朝聖,甲和尚雖然窮,但是說過以後,就開始計畫以步行的方式去普陀山。當他把構想說給好朋友乙和尚聽時,乙和尚卻說:「你一貧如洗,要怎麼前往呢?我奉勸你還是跟我一樣,等一切都準備就緒後,再前往也不遲啊!」

甲和尚聽後就說:「我只要一支錫杖、一個缽,還有我這兩條腿就可以了。」

不久,甲和尚便出發前往朝聖,而富有的乙和尚心裡則是想:「反正我有的是時間和金錢,等到有空再搭船前往也不遲。」

就這樣,經過了一年,甲和尚從普陀山朝聖回來了,而乙和尚則仍未成行。

所謂「坐而言,不如起而行」,一個人只說不做,是永遠不能成辦事情的,唯有透過實際的行動,才能完成目標。

所以,一個人若想把人做得健全,能說能行、言行一致很重要。信用是維繫世情倫常的道德,守信用則必然能受人尊重。

二、透過善友,改正缺失

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人在世間生活,不可能單獨存在,需要眾緣來成就,而朋友就是重要的因緣之一。因此,佛教裡經常鼓勵人要親近善知識,與善友相交。

什麼是善友?愛護我、歡喜我的,不一定是善知識,罵我、打我的,也不一定就不是善知識。所謂善知識,在生活中,大家不分年齡長幼,彼此思想沒有隔閡、代溝,能提供中肯的意見,你做對了,他支持你、鼓勵你;你做錯了,他指正你、勸導你,也就是對我們的前途能有所指引,對我們的人格能有所指正,幫助我們向上、進步的人。

漢朝的馬援曾對他的後輩說,要親近善友,切莫親近惡友,因為「刻鵠不成尚類鶩,畫虎不成反類犬」。所以,我們交朋友要交知恥的朋友,要交有義的朋友,要交有信的朋友,要交有道的朋友。

除了和善知識相交,自己也要能成為別人的善知識。與朋友往來,要讓對方覺得與我為友,是很榮耀、很歡喜的事,如果朋友不喜歡你,老是要拆你的台或背後說你壞話,那也就有必要自我檢討了。

現在社會上,有許多人與朋友相交是以利益為導向,你對他有好處時,他天天巴結你;你對他沒有好處時,他馬上調頭而去,甚至接近你,是為了你的人脈、你的財富而來。像這樣的朋友,只能結個點頭善緣,做個泛泛之交。但善知識就不一樣了,在你孤獨寂寞、沒人理睬時,他不嫌棄你,反而給你慰藉、鼓勵,作為你的依靠。

善友正直有德,能導人向正,所以在善知識面前,不應隱瞞自己的過失或惡事,在善友的規勸、指導下,我們的人格才能日益提升。一旦隱藏覆蓋缺失,善知識無從提出建言,也就如同船隻失去了燈塔的指引,人格就要愈來愈墮落了。

佛光禪師有一次見到克契禪僧,問道:「歲月匆匆,你自從來此學禪,已有十二個秋冬,怎麼從來不向我問道呢?」

克契禪僧答道:「老禪師每天都很忙碌,學僧實在不敢打擾。」

時光迅速,一過又是三年。有一天,佛光禪師在路上又遇到了克契禪僧,再問道:「你在參禪修道上,有什麼問題嗎?怎麼不來問我呢?」

克契禪僧回答:「老禪師很忙,學僧不敢隨便和您講話!」

又過了一年,克契學僧經過佛光禪師禪房外面,禪師再對他說:「如果你今天有空,請到我的禪室談談禪道。」

克契禪僧趕緊合掌作禮,說道:「老禪師很忙,我怎敢隨便浪費您老的時間呢?」

佛光禪師知道克契禪僧過分謙虛,不敢直下承擔,再怎麼參禪,也是不能開悟。於是又一次遇到克契禪僧時,就說:「學道坐禪,要不斷參究,你為何老是不來問我呢?」

克契禪僧仍然回答:「老禪師,您很忙,學僧不便打擾!」

佛光禪師當下大聲喝道:「忙!忙!為誰在忙呢?我也可以為你忙呀!」

佛光禪師一句「我也可以為你忙」的話,打入克契禪僧的心中,克契禪僧當下有所悟入。

善知識就是一個「可以為你而忙」,為你直指真心,給你勸解,給你幫助,引導你趣入正道的人,所以我們在善友面前,要坦誠以對,直心相交。

三、聽人說法,不予批評

佛法中,一切功德都是由聞法而來。聞法能獲四種功德:能知諸法、能遮眾惡、能斷無義、能得涅槃。所以,聽聞善法,虛心實踐,便可受益。

不求過失,也就是一種包容。人與人之間相處,貴在相知相惜,不應以己之長而顯人之短,而要互相包容尊重,欣賞別人的優點。所謂「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人皆有所長,也有所短,取其長而用之,恕其短而容之;看他好的一面,不看他壞的一面;學習他的長處,而不去注意他的短處,才是人我相處之道。

在佛門裡,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更應該建立「於所聞法,不求過失」的態度。佛經裡譬喻,聽聞佛法必須「如器受於水」,一個人如果心存貢高我慢,則智慧之語難以進入心中;有先入為主的偏見,則再好的道理也無法納受,就如同水盆中有了雜質,再乾淨的水也要遭受汙染。

有一天,神仙向森林中的動物說:「我具有神奇的力量,如果大家對自己的相貌有所不滿意,我可以幫助你們修改。」

隨後,神仙就詢問猴子:「你對自己的長相滿意嗎?」

只見猴子趾高氣揚地回答:「我覺得自己很美,經常都有人仰慕我呢!我看你還是去幫馬大哥的長臉修一修吧!」

馬聽了猴子的說法,心裡很不是滋味,就說:「我對自己的長相很滿意,還有人找我當明星呢!我看你還是找象妹修他的長鼻子吧!」

象聽了之後,害羞地說:「我的鼻子帶給我很多方便,舉凡吃飯、洗澡都很便利,還是請仙人幫孔雀姐姐灰灰的尾巴修改一下,讓牠更美豔動人吧!」

‭ ‬孔雀很不好意思,只有說:「我的尾巴的確不好看,請您幫我修一修。」於是仙人便掏出了一顆仙丹讓孔雀服下。

隔天清晨,孔雀灰暗的尾巴頓時變成了絢麗的七彩,吸引了森林裡所有動物驚奇的目光。

修正、改過是一個人進步的門路。同樣的,聽聞佛法也要能蠲除自己的成見,虛心接受善知識的教導,有朝一日,修行才能有所成就。所謂「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佛法是無私的法,一個人如果能抱持正確的心態聞法,將疑心昇華為信心,將慢心昇華為恭敬心,必能在生活中真正受用佛法。

四、虛心受教,去除我執

佛經有云:「佛法難聞,良師難遇,人身難得,諸根難具。」尤其「良師難遇」,就像千里馬易得,而伯樂難求。

善知識是學佛的增上緣,能夠引導人趨向正道,成就人的法身慧命。所以,對於善知識,我們要有堅固的信心,在他說法開示時,虛心納受,才能獲益。

記得我十五歲受戒時,要經過老師口試。老師一見到我就問:「你來受戒,是自己要來的,還是師父要你來的?」

我很理所當然地就回答:「是我自己要來的。」

沒想到老師拿起一把籐條,就往我身上打了十幾下,再輕描淡寫地說:「你真是豈有此理,師父沒叫你來,你自己就來了。」

聽老師這麼一說,我心裡就想:對啊!我怎麼沒有說是師父叫我來的?

輪到下一位老師問話,還是同樣的問題:「你來受戒,是你自己要來的,還是師父叫你來的?」

已經有了一次經驗,這次我就回答:「老師慈悲,是師父叫我來的。」結果還是挨了一頓打。

被打了以後,老師說:「你真是豈有此理,如果師父沒有叫你來受戒,難道你就不來了嗎?」

我再想:老師打得也有道理。

再換另一個老師,仍是同樣的問題,前面已經被打過兩次,有經驗了,於是我就回答:「老師慈悲!是弟子發心要來,師父也有叫我來。」

自以為這次回答得很好,結果老師仍然是一頓打,打了半天後就說:「你好滑頭啊!」

接著又換另一個老師,不等他開口,我就把頭伸過去說:「老師!你要打就打吧!」當時心裡是這麼想的:這樣也不對、那樣也不對,那我就不要再說、不要再辯解了。

我十二歲出家,住在大叢林的僧團中達十年之久,之所以能通過十年苦行的教育,是因為我有一個很好的觀念:當受到委屈、被人欺侮、遇到逆境時,都認為是「當然的」,即使不合理,也認為是「當然的」。

那時年紀小,對於師長故意委屈我、處分我的教育方式,當然也會感到無情無理,一直到了多年後,年歲漸長,才終於體會到老師的用心良苦。「以無情對有情,以無理對有理」看似不講究情理,實是在磨鍊我們的心志,養成我們獨立的性格。無理的教育打去了我的習氣,也打去了我的執著;能在無理之前認輸,將來在真理面前又怎麼會不服從呢?所以,現在回想起來,我實在很幸福,因為那種無理的教育對我一生幫助很大。

這就像禪門中有名的「德山棒」、「臨濟喝」,以棒喝去除我們無始以來的妄念我執,顯現清淨無染的本性。在禪堂裡參禪,無理三十棒,有理也是三十棒,無論打也好、罵也好,看起來似乎都與佛法無關,甚至讓人覺得不近人情,但事實上,佛門為了加速一個人道業的完成,為了讓人求證佛法大道,有時也不得不如此。

就像密勒日巴尊者的師父馬爾巴大師,為了磨鍊密勒日巴的耐力,要求他搭建房子,幾次蓋了又拆,拆了又蓋,稍不合適,就給予鞭打,以種種慘無人道的方式來為難他。然而密勒日巴尊者始終都能忍受下來,最後終於證得阿羅漢果位,成為一代上師。

現代青年所受的教育和過去大不相同。許多年輕人,當你教訓他的時候,他都有辯解的理由,常常是:我認為、我以為、我想、我要、我覺得……而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理由太多,也就不容易進步。

其實「有理是訓練,無理是磨鍊」,能接受多少無理的要求,就會有多少佛法的成就。無理並非都不好,就像有的植物,你天天為它施肥澆水,有時反而長得不好,反倒是故意幾天不澆水,它長得綠意盎然。所以,無理也如同是一種養分,可以激發人的力量。

因此,對於善知識的指導,我們應心存感恩,不要心有不服。果能如此,則將來或有一點成就、一點人緣、一點前途,為人處世也就成功一半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發言修行常相應,己罪不藏於善友,聞經不求人法過,所言一切皆信受。」

那時,世尊就說偈語:「一個人若能言行一致,於朋友面前不隱藏自己的錯誤,聽經聞法時,對於說法者能夠不生惡心惡念,『觀德莫觀失』,乃至對於開示之法歡喜信受,不求過失,那麼所說的話就能令人相信了。」

回到頁面頂端
回到星雲大師全集首頁
搜尋
調整
關注我們